這座塔中安放的是華嚴四祖澄觀法師的肉身靈骨,
澄觀法師,俗姓夏侯(一說姓戴),浙江紹興人,身高2.88米,口中有四十顆牙齒(如來三十二相之一),在有唐一代經歷了九朝帝王,被其中七位皇帝尊為上師,受賜的封號有"教授和尚"、"鎮國大師"、"清涼國師"、"僧統清涼國師"、"大照國師"、"大統國師"等,受命統領全國佛教僧眾。
澄觀法師壽長102歲,於唐文宗開成四年(公元839年)三月六日圓寂,唐文宗為此罷朝三日,重臣縞素,全國哀悼。三七過後,肉身不壞,三月二十七日葬於終南石室,奉全身塔,文宗賜塔額名"妙覺",並詔相國裴休撰寫碑文。塔五層六面,高七米,20世紀80年代中期,華嚴寺出現塌方下陷,妙覺塔向西傾斜97厘米,當時的長安縣組織專人對妙覺塔進行搬遷,這次遷移是將原塔做精密記錄後,一邊拆,一邊用原來的建築材料進行重建,由原址向東南移動十米就地復原。
拆遷時在各層塔心發現有鎏金銅佛像,千佛碑和佛經等,在第三層發現鎏金蓮花座觀音像一尊,高約十三厘米,還有綠色石玉瓶一個,內裝舍利三十五枚。在塔基之下又發現作風迥異、雕刻精美的兩層磚塔,約六米高(應為禮遜華嚴初祖杜順靈塔之意)。
澄觀和尚是華嚴宗祖師,父親篤信佛教,他11歲出家,能一目七行,日記萬言。不到一年,便已通達經、律、論三藏。14歲通過考試正式出家當和尚,20歲受具足戒,受戒以後發下
十誓弘願(後稱"清涼十願"),一生以此自勵。
此十願為:
體不損沙門之表,
心不違如來之制,
坐不背法界之經,
性不染情愛之境,
足不履尼寺之塵,
脅不觸居士之榻,
目不視非儀之彩,
舌不味過午之餚,
手不釋圓明之珠,
宿不離衣缽之側。
年輕的澄觀和尚遊學全國,遍參各門各派高僧大德,融會貫通以華嚴、禪宗、天台為主的各宗要義,及中國傳統諸子百家,維護華嚴三祖法藏和尚「新十玄」本來教旨,使華嚴宗在中唐以後再次發揚光大。
澄觀法師一生,除了翻譯印度佛經,著有《華嚴經疏》等書四百餘卷,講《華嚴經》達五十遍,為中國佛教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中國佛教的偉大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