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28

諸位同修大家好, (阿彌陀佛) 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一頁第七小段倒數第一行。『本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此三真實,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依正法門,舉體皆是真實之際。』這個是本經體性的第七小段。也就是最後一個總結,那麼會入的是無量壽經的經文、正文,三種真實。釋迦如來,一代時教,所說的不外乎就是實相而已。那麼在古代每次要講經之前,都會講這個經的玄義,以現代話來說,這個玄義,就是概要、概論。如果說是無量壽經玄義,那麼就是無量壽經的一個概論,裡面呢,涵蓋著這部經它的一個緣起,緣起就是這個經典它是什麼因緣宣說的,這緣起。還有它是依什麼理論而說的。那麼我們剛好講到的是第二部份,本經的體性。它是依如來藏不生滅性而說的,也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那麼真如本性每一個人都有,這個不是一種思想,不是一種見解,而是事實真相。所以祖師告訴我們這叫諸法實相,不是思想,思想可以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緣不同,遇的狀況不同,生出來的見解看法也不同。那麼實相的話就不是,是所有一切諸法的事實真相,這叫實相。那麼,這個實相,從古到今,沒有改變,如同日月一樣,如同虛空一樣,無論人間,無論天上,它是怎麼樣的一個變動,它都不變,那麼,事實真相也是如此,所以才叫諸法實相。那這事實真相是什麼呢?不是指的一件事情,也不是指的一個人,它指的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現前生滅,這個不是我們的心,這個叫妄想,這個是顛倒,這不是真心。那麼真心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是不變的,不會改的,它的不變呢,不是死的不動,就像我們看到這個世間有山,這山它可以幾十年不動不搖,那終究還是會改變,像最近的地震,大家就知道,會走山。所以呢只是暫時的不動。那真性呢,它是常動而不動,什麼叫常動而不動呢?如同水一樣,在圓就圓,在方就方,我們的真心本性就是如此。這個呢,無論水是圓的是方的,它的濕性不變,它入到方的杯子裡面,入到圓的杯子裡面,它都不改變。我們真如本性也是這樣,入於眾生妄想顛倒之中,真性還是如如,還是不起煩惱,入於如來大寂滅海之中,還是一樣本自如如。所以真妄,仍舊是妄,眾生與凡夫,這個凡夫與諸佛如來,仍舊是對待法,跟真性了不相干。所以,學佛只是為了要明白這個真性而已,那麼這個真性,托顯出一切法,托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為什麼是托顯呢?因為啊,我們剛講的,在圓則圓,在方則方,什麼原因呢?你以無明妄想熏習它,它就現顛倒相給你看。你以般若正智熏習它,它就現正覺相給你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呢?看我們眾生怎麼去修行怎麼樣去做,這個就很重要,所以為什麼我們要修行?為什麼要念佛?這樣我們真性就會顯現出佛相來,顯現出我們的本覺而來。那麼我們的妄想習氣有沒有根本呢?沒有根本,沒有體,它是一直在變異。那麼真性的淨用,清淨的作用,它有體。為什麼有體呢?從自性而生,從自性而生,那麼染,難道不從自性而生嗎?染是自性之本無,本來就沒有,那為什麼有染呢?雖說是依心性而現,但是呢,真性不屬於染,真性沒有這些染相,沒有這些妄想,虛妄相、顛倒相,什麼殺盜淫妄啊,貪瞋痴慢,自性沒有。為什麼會有呢?這是你迷失了本性才有的,所以圓覺經講,「譬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這虛空花就比喻做你的無明顛倒,變現出來的這個國土山河大地,那麼虛空到底有沒有花呢?沒有花。虛空是不是花?不是花。這個比喻大家去體會一下就知道,真性能現染相,但是呢,從來不被相所染。那麼虛空的作用是什麼?是包容、是通達、是圓融的,沒有障礙。所以,為什麼說這個真性周徧法界,真性的作用有體,真性是清淨的,有沒有染著?沒有。所以就像虛空的作用一樣,包容,沒有染著,從來不被花所染。所以說這個淨,我們的佛性的淨用是有體的,是有根本的,不是虛妄的。所以為什麼才要修行,而且修行一定會有成就,只要肯修、肯接觸、肯學。其他的呢?你做世間的事情,那有每一個人的業因果報,這一生,前世的所種的因不同。那麼這個呢,不一定每個人用相同的方式都能夠得到同樣的果報,但是修行可以,大家一心念佛,萬緣放下,同樣的一個方法,可以證得如來不生不滅的果位,這是決定的,這一件事情在這個世間,可以說是絕對的,世間的事情說不了絕對,只有佛法可以說絕對,可以說這是真的,是不虛假的,不會騙人的,而且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我們的真性,這就是我們的本來的樣子、本來的面目。所以為什麼經典要依這個心而說,這就是本經的體性,這就是實相,這個就是真實,你依真實而說,依不生不滅而說,那麼你才能夠達得到的是不生不滅。你要是依生滅而說、依會變化的而說,那會改變,就像現在的科學很發達,但是呢日新月異,從前研究出來的理論,被現代的又被推翻掉,這個呢,這表示從前認知的真理,它是虛假的,它是顛倒的會被推翻,這個呢它就不是實在的,它是從妄心妄識推斷出來的,所以會改變會變化,那麼像現在解釋佛經,怎麼解釋呢?你要先修行要修定、要開慧,要依古德所說的,現代人講求的創作啊,在佛經裡面是不適用的,創作是你自己想的,掉到妄想顛倒裡面去,你用妄想顛倒來解釋佛經,這是佛所不允許;認為說這個是我的著作,我想的,我覺得它是什麼意思,這不對。要知道經典有四個意思,「經」這個字有四個意思,叫貫、攝、常、法,貫就是貫穿義理,貫穿一切;攝就是總攝諸法;常就是亙古至今而不變;法則軌生物解。是這個涵蓋世間出世間,一切眾生依此經典都能夠成就,都能夠出輪迴,具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那麼經典所說的就是從古到今不變的真理,沒有再創新的,沒有再標新立異的,標新立異那是心外求法,心外取法,為什麼古德述而不作,述而不作才如法,為什麼呢?從古到今,不要說釋迦牟尼佛,佛佛相傳的唯傳本心,師師密付本意,禪宗祖師講的:「佛佛唯傳本心,師師密付本意」,就是這個如來藏不生滅性,就是這個啊,你要再創新那就是心外求法,心上再求心,那還是顛倒。楞嚴講的:「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你自己的心本自清淨,現在呢起一個念頭我要來創作,我要來這個搞個我的註解,這個就是又生心,那麼在這裡起種種的我相,取著自心相,自心取自心,所以呢本來呢不屬於幻,不屬於顛倒的,不屬妄想,那就變成了顛倒,變成了這個染著了,這就是眾生。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述而不作,為什麼?因為證得此心時沒有新得,新是新舊的新,不是我悟了之後見性以後,還另外冒個佛性出來,沒有啊,所以為什麼祖師述而不作,不做什麼創新的,沒有自己的說法想法看法,不從外來,這個要知道這個要曉得。所以古人哪真的是所說的話,真的是很有意思,很有味道在裡面,我們乍聽之下不會懂,要細細的去品嚐,細細的呢去體會,不能隨便看過、隨口而出,那這個會貽誤眾生。所以祖師在寫註解,沒有自己的意思,那麼也沒有定義,為什麼定義?什麼叫定義?把意思給固定住,這個佛經講的白話,歷代祖師大德你去看,就像金剛經的註解,一千多種,要是道理都一樣那一種就好,為什麼一千多種?經典哪,從心性而流露出來,「循業發現,寧有方所」,沒有固定的意思,但是它「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地方的眾生適合這樣的方式,就這樣寫這樣教化他們,讓他們能成就,就像觀世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經典的註解也是一樣,應該怎麼令這一方眾生得利益,祖師大德就這樣施為教化,那麼有沒有違背經典的本義?沒有,所以幾千種的註解講的都一個道理,如同這個室內的燈光,好幾顆電燈泡,一千多顆電燈泡,每一個呢都有它照的方位,但是互照之處又沒有妨礙。所以經典也是無量義啊,如同帝網珠啊,光光互攝,這個是經典任何一部經典都一樣,任何一個註解它所說的義趣都相同。所以你要是把意思給定住了,心就落知解,落在這個知見當中。所以學經、聽經要學的是什麼?是心性而已啊,心性是一,為什麼要這麼多解釋呢?剛才講的在圓則圓,在方則方,在這個身叫法身、在眼叫做見、在耳叫做聞、在義趣上叫第一義、在意識裡面叫如來藏,或叫阿陀那、在這個菩薩修證的位次叫法位、在這個世間叫做我們講的法住,常住在世,從來不變,所以呢隨方而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真的是,這才是心性、這才是本心,所以所有的經典都與這個自性相應。所以心性是一,但是呢現於別處、現於各個處,它有不同的名稱、不同的名字,它有不同的作用,有名稱它就有作用,所以才有這麼樣多的註解,其實註解裡面講的還是一點點而已。要是你要真正能契入,信手拈來無不是道無不是法,這個是為什麼說學佛從年輕學到老,到老的時候你會覺得學不了,學不完了,為什麼阿彌陀佛叫無量?就是這個道理。無量就是心性嘛,那有量,有所得有所取,有量。所以我們眾生你看壽命有量,為什麼?有執著有分別,你要是把你的分別執著放下,那你就是無量壽了。你在想的,你的思惟,那就不叫思惟,就叫無量光,光代表的是智慧,所以證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你要是真正的契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為什麼經典不用什麼白話解釋,沒有定義,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經是無量義,每一個義趣、每一個解釋都與真如佛性相契合,那麼剛剛講的,沒有定義,那是不是可以亂解?不是。你亂解經那又不對,你說沒有定義、沒有定法嗎?很多人拿經典來亂說,胡說八道,他就會送給你一句話:法無定法。我說:法無定法,那你照著你這個方法修也不會有成就,因為沒有定,對不對?你說的法無定法,那你說的你認為你解的有道理,有道理,這樣做可不可以,會不會達到你要講的結果,不會,為什麼?法無定法。不定,因果是不定的,所以這個法無定法,不是這樣說的。不能說解不通自己改一下,隨著自己的妄想顛倒去巧解經典,再來說法無定法,這就不對了。自性、經典也有它的義趣,但是如同鏡子一樣,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你要是把它畫上了,在這個鏡子上它在照鏡現物的時候,你把它畫起來了,那鏡子就失照了。經典也是一樣,凡夫解得的,凡夫的意思;聖人解得的,聖人的意思,可是經典呢是不是屬於凡夫?不屬於,是不是屬於聖人?不屬於,佛法---佛心性的流露。所以為什麼叫般若,那經典就是佛的文字般若,依著它可以契入,起觀照般若,再證入實相般若,可以達到。所以所有經典它的這個宗旨,宗旨就是實相而已,不管是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怎麼樣的修持方式,怎麼樣的一個解釋,都不能與實相相違背,這個是定義,這是定,決定的。那運用上呢,那就包羅萬象,所以不是說對於實相不了解,說法無定法,那要是真的法無定法,那照你那個方式修,也不會得到圓滿的果報,因為法無定法,你是根據這個理論而說的解釋。所以佛法講的不可說定,不可說不定,那定就不能活用,不定,修因就不會證果,所以這個要清楚,沒有辦法說這個經是定義、不定義,當然這樣講起來比較深,眾生有執著,到底是要如何,怎麼辦?法師你這樣講怎麼學,看經典到底是什麼意思才對?給大家一個原則,消除你煩惱習氣,對治你煩惱習氣,怎麼樣呢,什麼叫對治你煩惱習氣?看到這個都是我最不愛看的,都是我最不愛聽的,這個正確,經是拿來修行的,是拿來修道用的,從這裡下手,依著心性依著實相去修,那意思就對了,不是解經花言巧語,廣引註解,自己呢不受用。所以師父教我講經,怎麼講呢?把煩惱習氣放掉就會了,就這麼簡單,做無量劫都做不完,一句話,真正懂行的人,他就告訴你給你指一條路,經怎麼講怎麼解對,把煩惱習氣放下,你解了就通了,把你的分別執著放下,你就了解了。他說不用學那個什麼內典講座,他告訴我的,那個都是儀式。儀式好學,煩惱習氣要放下這是對的,這樣子你就能通。所以我跟你們講經典什麼意思,講的講到你煩惱習氣的地方,就對了講對了,你有貪瞋痴,你看到經典講貪瞋痴不可以取,這對了,要修行,經是拿來修,要這樣學,不是只是在這個名相枝葉上,或是即使你講的都對,都依祖師大德的,都照這個上面的說,你也是講錯啊,為什麼?沒有契入,沒有真正的放下,沒有修行,所學的呢都是文字;人家一讚歎你,心裡就高傲起來,完了,增長煩惱,增長我見,增長過失。就像二祖慧可大師,講經講得真好,講到天人散花供養,真的是天花亂墜,心不安啊,為什麼他心不安?沒有契入,二祖神光慧可,講經這麼厲害,對經教這麼通透,沒有契入,求達摩大師給他安心,他也在這裡得真實受用,真正的契入,他那一生沒有空過。那神秀大師,五百人上座,講得幾十部經論,為什麼沒有得法?沒有契入啊。阿難那聽的可多了,記的可多了,多聞第一,釋迦牟尼佛講四十九年,通通記得,四十九年對他的記憶力來說算短,他記憶體很大,可以記幾劫,佛在那裡講幾劫不停他都記得住,他的記憶力這麼好,就跟那個錄音機、錄影機一樣,他都記得住,不會有錯。結果佛在經上喝斥他:「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修理他,什麼是「欲漏不先除?煩惱習氣不斷,聽越多、看越多,增長我見,增長傲慢;「聞成過誤」,就是積,聽得再多,只是聽錯而已,看得再多,只是看錯而已,這就是阿難啊為我們示現,告訴我們末法眾生就是這樣子。楞嚴經就是傳世給末法眾生,末法眾生就喜歡聽得多、看很多,但是呢?煩惱習氣不想改,叫他念佛,不要,不想念,想來聽經,聽經呢他也喜歡舒服的聽,在家裡聽,翹著二郎腿聽、躺著聽,不要躺著聽經,躺著聽經,來生會墮畜生道,不好啊。所以現代的人難修啊,習氣重啊,到道場來他受不了,說實話到道場聽經修學功德比較大,為什麼,沒有隨順習氣嘛,在家裡,自己的地方,我見、我相、我執很容易就生起來,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現在末法,所以為什麼佛囑咐這些天龍善神、諸大菩薩,把楞嚴經傳世後世,為什麼魔王要第一部滅這部經,就是因為這部經典講的都是我們的問題、都是我們的過失,所以相反的毀謗這部經典的就是魔,就是妖魔鬼怪,為什麼?楞嚴經叫照妖鏡,他把這個照妖神鏡給砸碎了,你就看不到他啊,他就可以混跡在佛門,混入佛門裡面來,拿著經典給你胡說八道啊,所以他們很害怕啊,趕快就說楞嚴是偽經,楞嚴不能依,為什麼不能依?因為裡面講的都是他的過失,他不希望你看,看了他害怕,他的利養全部都沒有了,這妖魔鬼怪啊。所以呢剛才講到的不先除,畜聞成過誤」,是不是多聞的過失呢?不是,是你多聞不知道聽到了什麼,沒有抓到修行的重點,那是過失,佛又喝斥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用攀緣心在聽法,那麼現代的眾生就是這樣,剛才講的用意識心,我見、我執、我、我覺得,這個是什麼道理什麼道理,意識心、緣心、攀緣心,其實說意識還太抬舉,六塵緣影,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什麼叫六塵緣影呢?六根攀緣六塵謝落下來的影子、影像,你認為這是你的心,這叫緣慮心,攀緣啊、思想啊、思慮啊,你用這個心來解佛法,佛說你不得其味、不得法味啊、不得法性啊,所以我們要會聽、要能懂,要知道聽經、研教,拿來修行,拿來求解脫的啊,不是增長我慢、我見,你要是真正會用心,你就會得到這無量壽經這裡講的三種利益,你就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什麼叫「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是開悟,化是轉化,把你的染心給轉變過來,開化,真實本性現前,真實之際,真相現前,你可以得到這個利益了!這個就是成佛,所以為什麼無量壽經講三種真實,這是體啊,「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後面的「欲拯群萌,以真實之利,從體起用,幫助眾生,修這個叫菩薩行,很多人他說我到道場做義工,菩薩行,有一點發心不錯,但是你要「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是真正的菩薩,到道場來能夠對於心性能瞭解能夠對於佛法能夠修學,這是得到真實的利益,那麼你依著佛法依著經典依著心性,拯群萌的發大悲心,拯群萌啊!眾生心性未明啊,這個沒有發明出來沒有萌芽,那麼我們發大悲心以真實之利,你就能幫助他,這個是真正的利益,那麼後面的呢?你有大悲心,還要再更為增上,見性以後不但要幫助眾生,發大悲心與眾生同體,你就會啊住真實慧勇猛精進,斷除煩惱,這句話用華嚴經解釋最好,所謂「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什麼叫諸法空呢,我們現前對人、對事、對物,心裡有法不空,有物、有執著、有罣礙,不空,我們依實相理,不再取著、不再顛倒了,「照了諸法空這叫度眾生,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緣是什麼?攀緣,迷失本性以後攀緣境界,在裡面呢生顛倒想、生執著想,這個是攀緣,本來無生,你認為有生,是因緣生或自然生,都是顛倒。因緣自然啊,因緣生就和合生,自然生就像有一些外道講的:它本來就是這樣子,或是誰誰誰來造它的、成就它,自然生,本來就這樣子,自然生,所以佛用因緣破自然,用自然破因緣,破妄呢為了顯真,真性呢不屬因緣、不屬自然,這個是真如本性,所以呢?眾生為什麼能度,就是因為他照破諸法皆空,就像心經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法跟心法,色、受、想、行、識,色是指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世間、出世間法,不出這個五蘊;照見五蘊皆空,無論你認為五蘊是自然而有的,還是因緣所生的,你都看得破它,你就能度一切苦厄,這就見性,這是諸法實相所以叫心經啊,照破五蘊,真性、本性,真如法性就顯現出來了,照見五蘊皆空,所以為什麼這一部經叫心經,就是告訴我們一切諸法,皆是本性。所以剛才講的,本來無生,你認為有生,那就是眾生,這就是顛倒,這就是妄想。那麼我們現在迷得重怎麼辦呢?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三種真實。佛發心啊,是這個阿彌陀佛發心,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要給我們真實之利,而且他自己呢,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為什麼呢?欲拯群萌,這三個的是一條心呀,是一個心呀。在修學上好像有先後,先說後說,在實際上呢,它是一個發心,這三個到後面的經文會再說到。所以修學淨土你就得到,阿彌陀佛發的這三種心,在這個無量壽經你得的到。這個眾生呀迷得重,著相,著得深,所以呢轉不出來。一遇緣被煩惱轉,就顛倒了。所以呢,為什麼在裡面很苦呀?現代人認為很苦,把你們的心聲講出來,生活不好過呀、物價上漲、賺不到錢、老闆沒有調薪,幾乎都是這樣,大部分人都是這樣。家庭不和、事業不順、先生搞外遇的,多的很。世間的這些,世間的苦,你用世間的法能解決嗎?所以呢我覺得這個世間最聰明的釋迦牟尼佛。他就是看到這個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只是一個現象,生下來以後,你要過生活,現在人講的你要討飯吃呀,討飯吃,你就有苦呀,要吃苦啊。縱然很順,你還有不如意的地方,都有苦惱,剛才講的這些,什麼賺不到錢的啦、家庭不和的啦、這個夫妻不和睦的呀、事業不順、都涵蓋在生老病死裡面,這四種苦後面的八苦。八苦的這個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都涵蓋在生老病死裡,它是八苦是交摻的,不是說生是生的苦,死是死的苦,這當然都有,但是呢在每一種苦裡面,你還摻著其它的苦。所以這個世間你看,眾苦交煎,釋迦牟尼佛很聰明,他不用世間法解決,不然以他的身分,他是太子呀,他當太子,不但文學好,武藝也很好,他跟提婆達多比武術,提婆達多一劍,樹就倒下來了,釋迦牟尼佛一劍,樹也被他砍斷了,但是立著。你看他的武術,不簡單呀。用刀砍樹,樹砍倒了不稀奇,砍斷了不稀奇,他砍下去,樹就被他砍斷了,但是站著的,這個有功夫呀!所以他知道世間啦,文學不能解決,政治不能解決,武力更不能解決,名聞利養,經濟不能解決。看到出家能解決,修行都能解決,為什麼?你為什麼會感覺苦?你有心!你有心就有苦受,有什麼心?執著!執著這個是我的,這是我要的,有我、有執,苦就現前了,就顛倒了,這就是眾生,所以才有八苦。八苦呢,怎麼捨呢?不是一個一個捨,那個執心捨掉,苦就沒有了。為什麼?能覺苦的心沒有了,能覺苦的心空了,那什麼環境都順啊。為什麼?沒有攀緣心。那釋迦牟尼佛厲害呀,很聰明呀,這是智慧呀,不是聰明。聰明,古人有一句話,「小,小聰明」,用世間法來解決,不能解決。現在很多,到佛門裡面講一些什麼幸福人生?不會幸福!學佛會幸福,釋迦牟尼佛真的幸福,他不但自己幸福,帶給了眾生無比的幸福。你看,佛教傳到現在三千多年,多少人解脫了,多少的這個眾生離苦得樂,這個是惠予眾生真實之利呀,這是真的呀。你用世間法要去解決世間的問題,那做不到呀。所以學無量壽經,你們來聽無量壽經,這幸福人生的講座啊,這個是真的。你要用世間法那一套,什麼這個先生搞外遇,怎麼辦呢?拿出女性最大的溫柔?沒有用呀,沒有緣啊。都辦啊,在道場教人家這種東西,要下地獄的。道場是來解脫的,不是讓你貪著,這個要清楚、要明白。我不是在指誰,對事不對人,真的是這個樣子,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給你的要是解脫,這是佛陀的教育。佛教,就是給人家解脫,不是讓你再執著、再貪,再執著、再貪呢,這個是永遠的苦。八苦,剛才講的,交摻在一起。生,生苦,事相上講的,出生的時候過夾山地獄,從母胎出生的時候,這個苦我們忘記了。小孩子會哭,我們沒有神通,佛知道呀。他說他出生的時候,身體接觸到空氣,好像針在扎,那他會哭。聖人出世的時候,沒有這個業報,他不哭,菩薩再來,他不哭。這個佛才知道,我們沒有神通,沒有智慧,不曉得。所以這個生苦一般我們不知道。現前呢,生就是生心動念呀,起心動念就開始苦啦,老病死,老就開始變異呀,生住異滅,改一下,一樣是八苦。死就是滅呀,念頭生生滅滅不停,這是因呀。感得的相狀就生老病死。這裡面有心,生下來長大了,小時候你看這個小孩子,他要東西,你不給他,他哭給你看,苦了!開始苦了!他也許不覺得,你看那個就是我相現前了,我執,那就是我執!再長大一點,他愈來愈明顯,想要得到。到了國中就開始騙你了,有沒有?有啊!那高中呢?跟本不理你呀!騙都懶得騙呀!大學呢?說不上話。有沒有,世間的現象就是這個樣子,他長大了,成家了,他有他的主權,不能干政。所以生、老、病、死,他在裡面,有愛別離,想要得不到,得到了怕失去,各個年齡都有。有求不得,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怕失去。愛會有別離、怨憎會,每一個年齡都有。不喜歡跟這個同學,不喜歡這個老師呀!怨憎會!可是他非是你的指導教授,又是你的師長,討厭老師是不對,把你的苦給解決掉了,用佛法、用念佛的方式,這個就妙了,這個就巧了,所以這八苦,真的在各個年紀、各個生活的層次裡,無論你是做什麼行業,都有!舉粗的明顯的生老病死,微細的裡面有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五陰熾盛」是什麼?妄心不停!來道場一樣呀!叫他好好念佛坐在那邊,不要!他就想要看看有什麼事情可以做。我們看起來他是很發心沒有錯,但實際上他在攀緣,所以我一直勸同修不要攀緣,不要找關係,同修不要互相的講是非,緣要斷掉。剛開始問佛法,問到後來就問你的家事,問世間法,再來呢!告訴你我在哪裡碰到哪個道場如法啊!哪個道場不如法,都是他的看法,在污染你的清淨心,讓你不能修行。講不好聽一點,妖魔鬼怪!你要是在道場碰到這種人,你要知道魔來了!冤親債主來了!要有警覺呀!他來壞我的道業,他要讓我顛倒,要讓我造口業,有些人或是有意,或是無意,挑撥是非,說出他的感受,說出你的感受,拿你的話去傳,有啊!男眾女眾都有。有些是有意,有一些是無意的,這個要清楚,這個要明白。為什麼不要攀緣?諸苦啊!都是從攀緣而來,在中峯國師的三時繫念,有一首偈子大家應該都很熟:「諸苦盡從貪欲起」,貪欲就是攀緣,貪取、攀取、貪取,想要抓一樣東西,諸苦的根。眾生愚昧,不知貪欲起於何?不知為什麼想貪,祖師在後面跟我們開示:「因忘自性彌陀佛」,忘失了本性,忘失本來,所以現在是什麼樣?說我們大家都是妖魔鬼怪啊!「意念紛馳總是魔」,我們現在每一個都是小惡魔,帶著習氣的小惡魔,不過這個小惡魔還不錯,想要修行。你一念這個心,你就是小佛,小沙彌啊!沙彌翻作中文叫「息慈」,息滅貪、瞋、痴,息滅你的煩惱習氣,慈悲對待一切眾生,「息慈」,所以要能夠覺察自己的攀緣心。人家要來跟你攀緣,趕快避開,不要跟他多說閒話,這攀緣很多啊!想盡方法,先跟你講講佛法,我有問題要問你,你學這麼久,接觸過這麼多法師大德,或是長年跟隨在某某法師座下,學長一定有所體會啊!恭維之詞!你就要知道。請問佛法還好,一旦講到世間法,就要迴避,就要避開。從前有神通的人,他在看一群人在那裡,學佛人在那裡講話、聊天,龍天善神出現了!一下子龍天善神不見了,青面獠牙妖魔鬼怪來了,後來他走近一聽,哦!講是非了!你要講是非,妖魔鬼怪就靠近你,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攀緣。我們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下一次接著後面再説,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