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34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三頁,第四小段。「元曉師云:『發菩提心是正因』。又云發心有二,如四弘願順理發心,信解諸法實相而發心者。到這裡是第四小段那麼曉大師是韓國的高僧,他的根器相當的利,仰慕中國玄奘大師,基大師,從韓國要來中國求法,那麼在半路上,他就體悟到,一切法心想生,諸法呢,唯心自性所以呢,半路他就折回那麼他的因緣是如何呢?就是有一天晚上,非常的口渴,那麼以前走夜路,走山路,沒有燈,前面看到一灘水,因為很渴的關係,趕快舀起來喝,那麼就在那裡,休息了一個晚上,隔天早上一醒來,嚇一大跳,當場嘔吐,都是死人,屍水,昨天晚上他喝的是屍水,他才曉得,他昨天晚上喝的那個水這麼甘美,跟今天早上一看,個腐屍的水,這麼樣臭,當場嘔吐,他才曉得都是自己的心在分別,諸法唯心自性,從心想生。他知道了這個道理,知道佛法講的,就是講這,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他悟到,會用功,會修行,沿途就回到他的國家去,本來他是要來中國,你看他的根器這麼利。那麼元曉大師講,發菩提心是正因,這個是無量壽經,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你學無量壽經沒有菩提,你的因不正,楞嚴經講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你的發心要是不正,你的果報就不會是正果,這個正是正確的正。因要不正,果就不正。所以,發菩提心很重要,修行要是沒有菩提,沒有這個覺悟的心,修多都是枉然。那麼發心裡面,種,第一個就是四弘誓那麼在這裡叫隨發心,這個在之前,大略說過你發眾生無邊誓願的心,眾生怎麼來,你要知道,不光是指人,六道輪迴,十法界,這都是眾生依報,正報都是眾生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是眾生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眾生無邊誓願,為什麼無邊呢?從你的心,心性無有邊際,故現眾生無邊。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要是動念呢,那就有無邊的眾生,所以眾生無邊誓願,你要知道眾生怎麼來煩惱呢?有無邊的眾生,相對的,接觸眾生你要煩惱,眾生就是緣,縱然你不接觸緣,坐在那裡,動的境界沒有了,靜的境界還有,會在那裡打妄想,這就是煩惱煩惱一樣從心而生,無盡誓願斷,既然無盡的煩惱那要怎麼斷正是因為煩惱不可盡,本來沒有啊,所以為斷,這叫無盡誓願斷,這個是一乘的了義為什麼說煩惱不可盡因為從沒有生起過,盡就是滅相,沒有滅相。那有沒有生相?沒有生相。所以,達摩祖師講,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用除,若識心性非形,湛然不動自真如。這個煩惱無盡誓願斷。再來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就是你心性的智德,智慧能。稱為法門,眼見色,不隨色轉,眼解脫,乃至六根得解脫,六塵得解脫,十八界得解脫,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得解脫,無量的煩惱,對應無量的法門,一煩惱障一個智慧,所以煩惱斷啦智慧門就具足了,不從外求,這叫遮照同時,遮是斷煩惱,照是顯智,遮照是一如的,遮是遮掩的遮,照就是照亮的這個照,遮照同時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空觀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假觀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中觀,三觀配四誓願,佛不著兩邊不取中間,這才究竟,雖斷煩惱而實無煩惱可斷,雖學法門,實是自性本具之智,這就是四誓願,這四誓願你要是懂得你能發出來,那麼你的菩提心才真正不退現在大家發心,不要說修行,就來道場做個義工也要退心,碰到一點障礙、碰到一點不如意,就開始嫌啊,學佛不靈、念佛不靈,這個就退心啊,連隨事發心都沒有做到那麼我們剛講是配合後面順理發心一起,事中有理,理中有事,這個才不會偏廢,有解有行清涼國師在華嚴三聖圓融觀裡面講,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所以解行要清楚,事就是行,理就是解,事是事上,理是心地上,所以你信解諸法實相發心,這叫順理發心那麼諸法實相怎麼信解實相無相,不可以有心來得、來信啊,有心來信,那就有可取,那就是二法你要怎麼信這個信最簡單講,把你的我執我見放下把你的看法放下把你的感受放下,尤其是要學諸法實相,你要能契入、要能瞭解,那就不可以用這個世間的心來學,你要把學佛當作是一個學術,當作是一門學問來研究,那你永遠都契入不了如來所說的境界有所知故,這般若無知啊,你要怎麼入般若呢?學無知啊,無知不是沒有知覺沒有知見,也就是講的沒有你的看法、想法,先學無知,你才能無所不知現代的人學法,他不先斷煩惱,就發心要學法門學無量的法門,愈學煩惱愈重,不老實啊!這個不能躐等。這好像一個碗,碗啊,你沒有洗乾淨就拿來盛飯,吃了會瀉肚子,在座每一位都是如同天寶器啊,只是呢寶器沾了灰塵,髒了,所以呢把它洗乾淨,你就能盛無上的醍醐你要接受如來的教,沒有先斷煩惱,那怎麼能夠入,你的心都還著在貪瞋癡慢裡面,那要怎麼才能夠學到法門法門你學再多,佛在楞嚴經上喝阿難,欲漏不先除,聞成過誤煩惱不除滅,聽如來的教法,聽得再多,還是沒有辦法成就啊這阿難就是代表現代的眾生、現代的學佛人,所以楞嚴經契合現代人的根器,現代人就是喜歡多看,多知多解所以阿難去托缽的時候,他也經歷室啊,室就是什麼就像我們現代,境界動亂,外有惡緣,內有煩惱,佛法懂得再多,一遇到境界,你的煩惱就起現行,內有惡因啊,外有惡緣啊,你說你的法身怎麼能不生病,你個身你的心怎麼能夠靜下來,不要說靜,不要說成道,靜下來,所以古人學佛法,先從定下手先老實念佛,先修禪定雖然說修禪定,我們不要講修禪定,把你的心先定下來,這個定不是究竟,但是你少不了這一層基礎。現代的人,他不要這個基礎,就想要多知多解。所以學佛學了幾十年都沒有辦法得。不但自己不得,對經典你還會解錯,經呀研教聽講經,叫因言得。因為這個文字,得其趣,得忘言,你才能不拘文字,不被文字所拘束住,你這叫轉經。現代呢他不斷煩惱,就想要學法門,那叫被經轉一下看看這個,看看那個,這個也很殊勝,那個也很不可思議,那怎麼能夠佛道無上誓願成?你願是假的呀,每天在佛前發願,發虛假的願,不可能有成就呀。那如果你要是用世間的典籍來依止來修,那就更不可能成就。出世的妙典,你都不會學,還想學法身大士,處處圓通,那怎麼做得到?很多人,大乘小乘分不出來,就說都一樣。學佛學了幾十年,我問他:「大乘小乘你一句話告訴我。」講不出來,連講都講不出來。所以,你看他能圓通嗎?能學法身大士嗎?法身大士你要斷煩惱。法身大士的智慧、德能遠非我們所能想像。於一念頃當中,能夠得百萬三昧門。我們修學一個三昧都非常的困難,一念頃可以學百萬三昧,我們現在人講的,上根利智,資優生呀,學習能力之好我們想像不到,一念頃能遍遊一切佛土,能得佛辯才,又不失自己的道行,這一種大菩薩才能稱為圓通。他看麼都圓融,學外道典籍也圓融,我們要是沒有這程度,想要逞強,那很難成就。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成就不了。所以你信解諸法實相,就是先把自己世間的念頭放下,把妄想分別執著先放下,你這個叫真解要理解呀,你才解得通、解得透、解得深、解得圓。所以,用世間的觀念,要來入佛境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無有處。甚至在圓覺經講,「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虛妄浮心就是現在大家用的這個妄心多諸巧見呀,很會投機取巧,對別人很嚴,對自己很放鬆。你把它轉過來,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容,在這當中,沒有自他二相。怕大家聽了,我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容,自他二相又然成立,那一樣是虛妄浮心,所以這佛法不好講,難知難解。我們聽了有很多講很有道理,你仔細給他一聽,增長你的我見,增長你的我慢,他講的也是佛法啊。所以,用這個世間的言詞,來解釋佛法,你要加註解呀。不然就像剛才所說的,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容,好大家很能受用,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容,自他二相成立要做到沒有自他,這才是大乘了義。我們今天講的是了義中的了義,方便中的方便,直截當中的最直截方法,最直截的修行方法,我們要能夠知道。再來看第五個,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行。善導、靈芝、與日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為正行,發心為助行。蓮池大師和會之曰: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實際上,發心,就是剛才講的「理」那持名呢就是「事」。事相上的持,理事原來是不二的,那麼這個正跟,不要把它分的有高有下,兩個是不二的,發心當然是正因,但是空有正因,你不去行、不去做,正因不能顯現。所謂願而無行,不成其願有願心要求生淨土,但是你不願意念佛,那也沒有辦法,這願也是虛願。信而無行,則不成其信」。你相信有極樂世界,要求生淨土,但是你不肯念佛,不肯修行,那你這個信是假的。你發了菩提心,卻不肯念佛,那這發心是假的,所以這助行什麼?助發正因,兩個一樣重要。那麼善導大師跟靈芝律師,這都是淨宗、律宗的大德,善導大師相傳阿彌陀佛再來的,所以他提倡以持名為正,發心為助無論是持名為正,或是發心為正,兩個都一樣重要。所以池大師合會來看,還以持名為正行,所以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持名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持名,兩個完全重要,一樣重要,少一個那都沒有辦法成就。底下這一段很重要,徹悟禪師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大家是不是真為生死?你真正發心為了生死,為了脫輪迴,來發這個無上的菩提心來修行人生不過百年,說實話,很多老同修真的不敢確定還有沒有十年。所以普賢菩薩警眾偈講的:「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就像這個池子裡的魚,水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到它河水乾涸的那一天,就要死了。我們現在的命也是越來越少越來越少,真正看清楚這個真相,不要想說我還年輕,二十幾、三十幾、四十幾你三十歲的時候比二十歲老,二十歲的時候比十歲老,越來越老,到了現在而今頹齡,迫於衰。年紀越來越大,體力越來越不如從前,那怎麼能不警覺。還有人說我修淨土,我下下品往生就好,取乎於下,僅得乎,什麼都沒有。我還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你想要下下品往生,可以,你要先幹五逆十惡,沒有幹那不行,下品絕份。所以大家念佛求生淨土,不會是下品,也許都有十惡,沒有五逆。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你們哪一個做了?父母都健在,沒有殺父殺母,現在沒羅漢給你殺,出佛身血那破壞佛像,再要求嚴格一點,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破和合僧,這個就要注意,但是我們師父要求的比較嚴格,現在沒有和合僧,說的沒有錯,講的太對了,為什麼?事和理和。理和是要見性,現在哪一個僧團全部都見性?事和--六和敬,沒有嘛,那大家沒有辦法破和合僧。五逆十惡,十惡業有,不小心犯的。所以你要得下下品,很難,那是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要五逆十惡。下品下生還要再加一個具諸不善,具諸不善是什麼?就是你壞事都做盡了,你才會下品,不然我相信大家最起碼的中品沒有問題,再聽聞大乘的經典,上品沒有問題,所以你要有信心,真為生死,不要想說我念佛學佛,我一定是下品。下品就像我剛講的,你要先做五逆十惡。佛陀教化四十九年,真的有一個人是下下品,這阿闍世王,五逆十惡他全做了,殺父害母、破和合僧、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全部做了,具諸不善,都做了。臨終佛跟他開示,教他學淨土法門,悟得諸法實相,轉過來,證無生法忍,上品中生。這壞人壞到極處,你不要看他壞,一時迷惑顛倒,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每一個人都能夠往生淨土,不要害怕。有人問我:弟子規沒做好,能不能往生?我說你去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有沒有說弟子規沒做好不能往生?唯除五逆謗正法。謗正法就是你不相信淨土,你要信了,五逆還能往生,臨終一懺悔,這阿闍世王就最好的例子,你們哪一個做的壞事比他多有習氣有毛病,不是問題,改過來,發心改,能轉多少儘量轉,不要認為自己沒有成佛的機會,今天遇到淨土法門,無量壽經做保證,阿彌陀佛給我們做保證,決定成佛,絕對讓你了脫生死,就看你能不能發菩提心。看你願不願意發,看你願不願意轉,你要是不願意,佛都沒有辦法,這尊佛還不是一般的佛。釋迦牟尼佛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諸佛裡面行願最殊勝的,沒有一個法門可以做到這樣。禪宗頓超它能夠令五逆十惡的眾生一念超六道輪迴嗎?做不到。所以,淨土才是圓頓當中的圓頓。六祖講:我的禪宗只接上上根人。五逆十惡是下下根人,它能令下下根一念超脫輪迴,十念一念往生淨土,這個功德力用不可思議。益大師讚歎「心性之極」。把自性的德用發揮到極處,所以叫光中極尊,光就是自性,自性的德用發揮到極處,就是佛中之王。所以不要氣餒,想說我五戒十善沒有做好,沒有做好趕快做好,犯錯了趕快懺悔,有這個心,都有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還有人害怕昏迷能不能往生?臨終昏迷,那是我們看不到,你只要堅固信願,不要說昏迷,你到地獄去,阿彌陀佛都會去接你,就怕你沒有信願,就怕你不肯學,你要是真正肯學,真正肯轉,沒有一個不超脫的。所以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深信願就是深這個深,就是決定的相信,沒有懷疑。相信什麼?我自己絕對能往生成佛。你要沒有這個這麼強烈的信心,你念佛沒有力量。我的一位師兄往生前問我臨終昏迷能不能往生?悟妙法師,他問我,跟他講了好多遍,你要是真正有信願,這個不用害怕,沒有問題的。所以他到臨終的時候,人家勸他看醫生再急救,不要了,放棄急救,是他自己同意的,他說醫生救不了我,這世間的醫療沒有用,現在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就憑這個信願,往生不難。所以就怕大家的願不能深,對於淨土不能信,那就沒辦法。「信」第一個要相信自己絕對可以往生,所以你如果覺得你自己煩惱習氣很重,那你可以看看,你有阿闍世王重嗎?五逆十惡全都做了,我想這個世間沒有人比他更壞了,福報大,當國王當太子,什麼壞事他都做出來,他都能往生。所以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有百分之百的信心。那麼我們再看底下,蕅益大師云: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這是蕅益大師講的。信願持名是無量壽經是阿彌陀經一經的要旨,最重要的。你能深信那就是「慧」,你能持名那就是「正行」,所以要相信阿彌陀佛在因地發的願,四十八願最重要的,我們有一首偈子就可以說出來:「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就是眾生不信,不肯接受,所以佛發願是建立在這個核心之上。「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什麼叫無邊苦眾生?就是煩惱習氣深重的,像我們這種惡業深重的,因地發願要度我們這種惡業的眾生,這就是輪迴諸趣,四生六道,在這裡輪迴,乃至於阿羅漢、十法界也是輪迴。我們這裡有分段生死,阿羅漢有變易生死,還是在生死,有生死就是輪迴。速生我剎受安樂,用個「速」就是什麼?你們趕快來,我這裡是永無眾苦諸難,就怕你不相信,怕你懷疑,還要懷疑這臨終昏迷不能往生,那就沒有辦法。所以要知道,所以得生與否都靠信願,那你的品位高下呢?你修行斷煩惱來決定你往生的品位,那就要看你持名功夫的淺深,持的淺煩惱習氣重,到那裡的品位就下面一點,持的深於理相應、與心性相應那品位就比較高,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這兩個一樣重要,目足,目就是眼睛,足就是你的腳,有腳沒有眼睛沒辦法走,有眼睛沒有腳走不到!你要沒有信願你學淨土那真的就像祖師大德講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一個人瞎,盲人,騎了一隻瞎掉的馬,一樣是看不到的馬,跑得快都沒有用,晚上昏天黑地,臨在懸崖旁邊,危不危險?沒有信願真的就是這麼危險底下又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故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蓮池諸祖之垂教也。所以深信發願,就是無上菩提心,總的來說信願持名就是淨土宗最重要的宗旨,信還是要再特別強調,相信自己可以往生,可以了脫生死,絕對可以,不管你臨終病成麼樣,大家現在都發心來學佛,發心持續下去盡形壽,到你這一生業報盡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跟極樂世界清淨海眾現在其前,現在你的眼前,接引你往生。他有發願!臨終接引願,有沒有說昏迷的不接?沒有加註解嘛!十念必生願,有沒有講弟子規沒做到不能往生?還是五戒十善沒做好不能往生?唯除五逆,謗正法,你五逆都還能往生,毀謗正法那就不行五逆十惡往生,觀經裡面,是最好的證明。所以我們學淨土法門一定要清楚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你這樣去學才叫無上菩提再來相信阿彌陀佛的威神,我想大家都很相信,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絕對沒有錯誤,可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預言,現代的眾生,信行者少,真正肯相信的不多,也就是說想要修行的人很少,想要輪迴的人特別多,所以佛才講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在《無量壽經》,世尊對於極樂世界的讚歎,乃至十方諸佛,咸共證明,甚至讓阿難親見無量壽,證明有極樂世界,我們自己一定要能夠發心,要能夠來老實念佛,這個最重要。底下它講:「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你這樣子來念佛,這念佛叫正念,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此同。大本就是《無量壽經》,小本就是《彌陀經》,在三輩往生裡面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三個都是發菩提心,所以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正好跟蓮池大師以及歷代的祖師大德垂教相應,這跟祖師大德相應千萬一定要相信,一定要相信修學淨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善導大師說:假使十方諸佛來勸,說還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淨土法門更好、更圓頓、更頓超,他說他也不相信你的信願要堅固到這種程度!那麼有信有願的人,他表現是如何?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不被妄想蓋覆住,不隨妄想去跑,這叫「信、願、行」三資糧那麼如果工作很忙,實際上呢,工作很忙都是藉口,都是在騙和尚的,真正想修行,不會託詞說他工作很忙,他對這世間萬緣放下,雖然工作絕對沒有爭名奪利的心,絕對沒有貪戀的心,通身放下,工作只是為了餬口過活而已,一有機會、一有時間他就來道場念佛就在家裡做功課不過我勸你們還是來道場念好了,家裡做功課有很多助修,做一做會變成看雜誌去了,助修,幫助你修行輪迴業,也是助修,沒有辦法幫助你成道,還是來道場比較安穩,真正修行、真正念佛的人,他是這個樣子不是一逮到機會,裡可以玩邊可以放鬆一下修行的人,修行就是他最放鬆最舒服的事情,念佛他會得法喜,當然沒有一開始就能夠得法喜,祖師教我們:「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對於名聞利養,世間散亂的東西你很熟,慢慢的把轉成生疏,你對於佛號很生疏,把轉成熟的,你熟那也是靠你平常就要練習,不能想說我慢慢來,時不待人,如少水魚,我們要警覺,還是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才是正理!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