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淨空老法師弟子悟顯法師 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29

為同修大家好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第十一頁,第七小段,本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 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此三真實,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依正法門,舉體皆是「真實之際」。上一次我們講到這一段,那麼「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個是三種真實,無量壽經它給我們的真實的利益有這三種,開化就是開明本心,顯示我們的本來面目,顯示真實之際,際就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那麼,開化之後要發大悲心「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群萌就是度眾生,要給予眾生真實的利益,那麼你要給眾生真實的利益,你自己就要「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就要做到那麼這三個真實就是依我們真如不生滅性所起的三個作用,所以本經呢才能惠予眾生這三種真實的利益,如果不依心體,那麼沒有辦法起般若智,「開化真實之際」如果不依心體,這部經也沒辦法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沒有辦法令眾生離苦得樂,十念一念皆能往生,那麼修行淨土法門依無量壽經,如果不依心性也不算是「住真實慧,勇猛精進」,現代的修行人,勇猛精進的心都有,但是呢怎麼樣算勇猛?一般勇猛就是一時興起,聽到了佛法,佛法很好!念佛可以超脫輪迴,但是呢一時的興起,不是真正的發心,那麼他勇猛精進心無所依,不知道該往哪一個方向進,所以叫做亂進、雜進,讀經一下依這一部,一下依那一部,念佛不老實,除了念佛的時候打妄想,四字的佛號念了兩天就換六字,六字呢就換四字,念不牢靠,再來夾雜個咒,對佛號信不過,每天做很多的功課,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做功課,有很多的菩薩都是這樣,很多的老菩薩早上睡不著起來做早課,晚上呢無聊做晚課,這種心態在修學,他也認為這叫勇猛精進啊,也認為自己有在用功,也認為他在受持佛法修學淨土,那麼我們仔細來看這樣算不算?這不算啊。勇猛精進是麼?你的煩惱習氣現前了你有沒有勇氣提起佛號不要隨順它,貪心、心、名利心現前了,罣礙心現前了,這就是生死心啊,你有沒有勇猛力、決定力依止正法,這叫正法久住啊,這叫常轉法輪啊,有沒有?不順你的妄想、不順你的顛倒,這個叫做勇猛這要有勇氣,如一人萬人敵,這是勇猛這叫請轉法輪,法就是正知正見六祖告訴我們:法者正也,你的正知正見如同輪,這個輪具有碾碎的意思,車輪有碾碎的意思,這叫請轉法輪,你的正見如同法輪一樣,如同車輪一樣,能夠碾碎邪見,這叫勇猛精進,這是勇猛,所以你看這個佛門的寺院,中央的主殿叫做大雄寶殿,這個是稱讚佛是大英雄,不會被自己的煩惱習氣所轉,他能轉境。楞嚴經上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所以如來是麼?是轉物的人,不被物轉,物不是外面,就是你心裡面的攀取、攀緣的心,那你要怎麼轉呢?要住真實慧,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明白、 不能悟,那就沒有真實慧,還認為有法與心相對,心是在迷不是覺,用的是生滅心不真實所以依止真如妙性,從性起修,這個叫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莊嚴妙。要知道,國土怎麼來?世間人認為的國土,像現在科學家講,爆炸,那麼爆炸真的能產生宇宙的話,那前陣子不是有爆炸嗎?怎麼也沒看到產生出個小宇宙,你要說爆炸能夠產生出宇宙的話,那麼炸彈爆炸就能產生出宇宙呀,產生出法界呀,沒有呀,這不從爆炸來的,他們還有個說法,叫一時頓現,這一時,哪一時,什麼時候?是依中國的時間? 還是美國的時間? 哪一個時間能現? 所以佛在經上講,這國土怎麼來?楞嚴經講得很清楚,為什麼妖魔鬼怪要把楞嚴經滅掉?他讓你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搞不清楚以後,看你怎麼住真實慧,看你怎麼勇猛精進,把你的根給佛在楞嚴經告訴我們,覺明空昧,相待搖,什麼叫覺明空昧?舉一個比喻很好懂,譬如一個人,在那裡本來是醒的,忽然睡著,妄動呀,覺明空昧,產生出妄動的現象,自性本來明照一切,但是呢,妄有能所心,這動了一念,所以有能所相現前,這一念叫無明,這是無明。那麼這個念頭,不斷對待,有念就有靜,有能覺的心,相對應的就有所覺的境界,覺明這個就是妄想。空昧是什麼?本來是真空,本來是妙有,因為一念覺明,一念無明,妄有所覺,妄有所明,變真空為空昧的現象。那麼相互對待,妄想相互對待。妄是不是對待的念頭?是呀,相對的呀,所以叫相待搖動呀無明。你的妄念在動,所顯的,托顯的相是什麼?就是風,覺明空昧,相待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風是屬動,對動一定要有靜,所以才能對顯出來,也可以說是你的無明妄念繼續的堅固下去,那麼就有堅相,堅固的現相,所以堅固的現相是什麼?就是,風跟是相對待的,風相磨,一磨它就有火,會有火光為變化性,火光,火。寶明呢?這個是屬於寶。明淨至極有潤澤之心,叫寶明生潤,故有水輪十方界。這國土地水火風,是這樣來的,妄想所托顯的啦,就是自己一念無明妄動,有能所,有境界,境界不時又隨心轉,你的心不斷的堅固,不斷的打妄想,這境界不斷的愈轉愈愈轉愈,這樣來的。所以,你看這個世界,海底裡面有火山,高山上有湖泊,火跟水哪一個勢力強?為洲為巨海,世界這樣來的,這是釋迦尼佛告訴我們,不光是南浮提,他講的是整個的虛空法界國土眾生,所安住的這個世界,這樣來的。就是我們自己現前一念無明變現出來的。所以佛說一切法心想生這個話我們常聽不知其所以然。真的是勝慧菩薩所說的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釋迦尼佛具足高度的智慧,絕對的觀察能力,幾句話,就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給道明白。眾生國土怎麼來?三種相續怎麼來?國土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怎麼來?皆是覺明明了之性就這樣子而已,一念無明來的。本來是心境是一如的,動個念頭,有心有境,本來心境是一如,誤以為有心,誤以為有境,佛說是這樣來的。所以後面講的,「元依明,分和合」,六根本來是一如,一明,同一體性,其實現在都還同一體性。舉個比喻,你們自己做做看,就知道,把眼睛閉起來,一隻手摸頭,一隻手摸腳,你在摸的時候,這個觸覺的形狀跟你眼睛看到的形狀一不一樣?相同,現在六根還是在互用,只是我們不曉得而已,你看到的東西是方形的,你去摸你也可以知道它是方形的,同一個心在覺知,六根就像那個探測器,判斷的是什麼?是你的心在判斷。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真相,在現代講這個事實真相的人太少了,這是如來的智慧,為什麼楞嚴它叫「大佛頂經」,如來的頂法,佛頂表什麼?最高的智慧。要是沒有釋迦牟尼佛說出來,我們永遠都不會清楚,所以要曉得,毀謗楞嚴的就是妖魔鬼怪,無論他是什麼身份,或是出家或是在家,出家那就正如同佛在經上講的,披著袈裟來壞佛法,這就是佛說的獅子蟲。那獅子身上的跳蚤,如來說法如同獅子吼,獅子一吼,就像講楞嚴,百獸聞之皆腦裂,百獸就是比喻作邪見,都能被佛的智光,被佛的音聲、法音給除滅,你的邪見都能被正法給除滅。這個是國土怎麼來的,從你心所現,雖然我們現在住的國土,是我們自己無明業力所現,但是不離心,不離真如本性所以你要國土莊嚴,就是你的心要莊嚴,心要清淨,要離無明離妄想離顛倒,我們現看到的染相,都是妄想顛倒托顯出來的。一樣,妄想是理,這個現象是事,理事還是不二。我們常講真如之理,真如與一切相不二,這個大家懂,妄想也與事不二,就像你夢中的境界,妄想來了,有沒有離開心,沒有。所以即使在妄境界當中,心境還是一如,現在還是一如,只是眾生不覺不知,分成兩邊,這就是顛倒。所以國土要莊嚴,就要心清淨。這裡講的一向專志,一向就沒有二心,專志呢沒有雜念,心清淨,你的國土才莊嚴才妙。所以無量壽經這一段文,真的讓我們曉得具足甚深的妙義,很多人看修學淨土,不知道短短的幾句話,具有這麼高深的道理,真的是一般人不懂, 夏老 居士講:「淺人當作淺法看」。念佛要有福報,要能勇猛,勇猛心提起來就是福報,勇猛心提起來,是不是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萬聲佛號,這是事相上。實際上就是我們剛剛講的,你在你的煩惱習氣現前的時候,你轉不轉得過來,你的貪愛慢現前的時候,轉不轉得過來,還有一個你知不知道它現前?這個很重要。你要抓賊,你要知道誰是賊,不是亂抓。警察要抓小偷,他知道是誰偷的才能抓,我們現在自性的心塵為賊媒所侵擾,為盜賊所侵擾,那麼起般若智發兵討除,你要知道賊在哪裡,這個是修行,這個是轉經。很多人現在不愛念佛,我是講實話,不喜歡念佛,念佛很煩很無聊,坐在那裡就念那麼一句,也不能念別的,所以呢就不愛念,喜歡聽道理,好了,聽了道理,也不想修,那幹聽。還有一類,這一類更是佔大多數,道理也不聽,你叫他聽經,他說我依淨空老法師所說的一句佛號就好,好了,能依很好,可是叫他來念佛,他就說我有事,我有這個事我有那個事,修行到處都可以修,可是你看他,到處去攀緣,到處顛倒,哪邊有熱鬧哪邊去,祖師大德講的-自欺。聽經是拿來保護自己的煩惱習氣,這種人修行不會有成就,遇到無上甚深微妙法,也一樣,所以要能轉經典,要能受持如來甚深法藏這個很重要,此本經之所開示者,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眾生真實之利,這無量壽經足三種真實的利益,那也要大家肯接受,每一個人聽了經,看到這一段,都說有,我願意接受。可是等到你煩惱來的時候,看看願不願意有些人學佛學了幾十年,自己也講佛法給人家聽,他告訴我,佛法講的都是理論,跟事實還有差距,你說他有得到這個真實利益嗎?我們要是有這種邪見,自己要趕快懺悔,絕對是我們的心不老實,是我們自己的問題,跟佛教沒有關係,至於對於經典不能契入,沒有辦法相應,那麼,我們要懺悔業障,怎麼反過來怪經典不靈。所以,佛要給眾生真實之利,那要看我們願不願意接受,願意接受,他就會懺悔他的業障,他就會依經典裡面所說的去修行,你就會得到。底下它講,此三真實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這三個原來是一個,一就是三,三就是一,為什麼要顯示真實之呢?實際上是欲拯群,惠真實之利,顯示真實之際也是為了要發菩提心,這個,真實惠勇猛精進,真實惠勇猛精進就是為了欲拯群,惠真實之利,欲拯群,惠與真實之利,也是為了要令眾生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三個,一個就是三個,這是合給大家做參考,這三個為的是一樁事情。那你想要幫助眾生,給眾生真實之利,你自己要不要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啊?要呀,要不要真實惠把煩惱斷掉,也要啊。三個即一即三究竟方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少一個都不可以。所以說不可思議思議就是掉到你的妄想你的意識裡面去,就分成了三個,不能夠合,沒有辦法融通,說合比較難懂,融通,融會貫通。所以,最後它講舉體皆是真實之際,這第二段本經體性,到這裡,算是告一個段落,那麼,重點就是,一切的佛法,乃至你在經典上看的妙用,必然要以真如不生滅性,這是必然的來起用,佛也要依真如而說,這叫如實而說。所以你看每一部經典,按翻經的體例,前面都一定按「如是我聞,如是就是真如,真如是怎麼樣的,我們就怎麼樣說,這叫如是,依真如而說,此法決定不錯,這叫如是。所說之法不離心外,即是眾生本覺的妙性,故名我聞。就是講的我們自己,這是我聞,不是聞於外啊,那有沒有內呢?也沒有,這叫我聞,所以,都是依著真如而說,包括無量壽經,十念一念往生的,大略也是依心性而說,如果離開了心性,十念一念,這願就不成就,華嚴講,「忘失菩提心,修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就是真如本性,你要是失了,十念一念,這大願阿彌陀佛,也沒有辦法使用,接引不了你,所以,佛必然是依真如本性而起的作用,這是本經的體性,也是一切經典的體性,無論是大乘小乘,講到究竟都是這樣若就事相上來看,小乘依三法印,大乘就是這裡講的依一實相印,來作應證,所說的有導歸心性,我們就稱為大乘,不生不滅心性是不生不滅。小乘,只要它所說的有提到諸行無常我、寂靜,就可以算是小乘的經典那麼後後勝於前前,諸行為什麼是無常呢?心性本無一法,諸行無常,心性、淨,這諸法無我,說無我只是除妄我而已,為了顯真我,本來不生,本來不滅,故名涅寂靜。這大乘一實相印來應小乘的三法印,必然是依一實相印而說,講到究竟是這樣佛說小乘,說實話,只是為了破外道的邪見那個時候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那麼邪說紛然,總是落在有無當,所以佛他先說小乘破除外道,而後說大乘顯我們真如本性,不然外道所說的「明諦神我」乍聽之下跟心性很像,但是名同而義別,名字雖同境界不同,所以先用小乘法來揀別,那麼佛已經為我們揀別出來,所以傳到中國祖師大德教我們直接學大乘,為什麼要判教?為什麼經典在講經以前要先講玄義?就是為了讓我們學大乘,這個要清楚不是祖師分判佛法,因為佛講經每一會機感不同,有的是大根,有的是中根,有的是小根,根器不同,所以說的佛法當然在一部經裡面就有大圓甚至是方便,乃至於在這四十九年三百餘會當中,那眾生的心、習氣、智慧的一個淺深不同,佛說法當然會應機施教,所以傳到中國來才有判經的必要,為我們揀別出哪一部經是圓教,哪一部經是小教,哪一部經是始教,哪一部經是頓教,或是終教,終教是頓教,「小圓」,祖師大德為我們揀別出來,我們要體會的到他的用意那麼下面一段,第三個『一經宗趣』,這第三個就是要講無量壽經的宗旨跟趣向,我們看第一條,宗謂宗旨,又修行之要徑也,趣者趣向、歸趣也。體是理,宗是行。是故依經宗旨,明其所為,識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為趣。這個是宗旨,本經無量壽經你要了解,你要知道它的宗旨與趣向,這裡說的甚麼叫宗?就是修行的要徑,修行的重點這叫宗,趣是麼?趣向、歸趣,你這樣修以後可以得到麼樣的結果,這叫歸趣,那麼它說體是理,宗是行。是故依經明宗旨,依經宗旨,明其所為,體呢就是前面講的理體,依真如而說,宗是行,所以依真如而行,所以接體性之後,要說宗趣,才能令眾生,從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他說宗是行,所以經典你要明白它的宗旨,你就知道要如何的來受持,你學到的是麼。所以它講的明其所為,識其所求,究其所至,這叫宗趣,知道學這部經要做麼、要求麼,到底學了這部經會得到麼,究其所至。像我們學無量壽經要得到的是清淨平等覺,心要清淨、要平等、要能不迷,如果學了無量壽經還在迷,還在顛倒,那就不行。可是大家都不覺得自己在迷,那怎麼辦?無量壽經主要內容我們求生淨土,為什麼佛我們要求生淨土?為什麼要開這麼大的方便? 就是我們迷很嚴重,著相著很嚴重、很顛倒,每一個人都自己認為有在修行,可是問他麼叫修行?麼是佛法?渾然不知,他也會講,但是呢不得受用,所以他心怎麼會清淨?天天在起煩惱,怎麼會平等?怎麼覺?覺不了。念佛號,妄想放不下嫌煩,念不住,還是去參禪?學個內觀比較好?六大師講,住心觀,是病非禪,住在一點上,那是病,不是禪,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問題是大家心有沒有專?有沒有能所雙忘呢?下午講:「能禮所禮性空寂,能念所念性也空寂」,你才感應道交難思議,感應道交就是你的煩惱習氣落、脫落,這就是感應道交,能所打破了,這個得真實受用。那麼第一段呢簡單的解釋,麼叫做「宗趣」,麼叫「宗趣」。那麼第二小段: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這是依無量壽經很明白的為我們說出宗旨跟趣向因為呀,三輩往生,都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怎麼發?每天都要工作呀,怎麼發菩提心?一想發菩提心來道場用功修行,一想修行,障道因緣就來,牽掛的事情就來了。怎麼發得起來?心又隨業力去了。發不起來?說實話,這個時候才要來障道因緣現前,那更要來。身體的病苦、人事的磨練,在這當中你要覺悟、要發心。至少你要知道,不是究竟,要趕緊用功呀,不要再醉生夢死。很多人都說,你們學佛很消極,人生不是挺好的嗎?很快樂呀!要麼有麼。也許你得的到,但是當你要失去的時候,苦就要來了。你得到了你也沒有滿足,還不知道自己在苦,在苦中以為自己是樂。天天在顛倒,心裡好求世間事,這就不覺了,這菩提心就沒有發。所以,我們學佛,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發菩提心?是不是真正想要覺悟?真正想要覺悟,逮到機會,你就會用功,你就會想修行,修行擺在第一位,這是至少的覺悟,最起碼,沒有做到後面的,「一向專念,圓生四土,逕登不退」都是空談,都是說食數寶,所以,要清楚、要明白。不要把世間的事,當作是最重要的修行要擺第一位,這是事相上要有。再來呢,你要明白,麼是心?我們的真性本來離過絕非,本來無有一物,不著一法,就像佛在無量壽經形容的極樂世界這樣的清淨,這個要能明白。明白以後你就修行,才踏實,知道我的真心本性,從來不染著,不受塵、圓融無礙、包含一切,這是真如呀。發菩提心,發是麼?發明呀!明是明白呀。發覺自己有常住真心,然後呢,明白它、契入它,這叫發明發菩提心,那麼你依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真正的念佛,這才一向呀。不然修行,一下進,一下退,說要用功,我們剛講的,一時興起,五分鐘的菩提心,露水道心呀,那個是假的,所以要發菩提心沒有那麼簡單。祖師大德說得容易,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就是菩提,關鍵在哪裡?一心一意呀!有沒有一心一意呀?你要真正的一心一意,這世間好壞得失,你就不罣礙,是非也就放卻,不再與人爭了。前一陣子說,有大災難,很多的居士聽我們師父這樣講,心很亂呀,告訴我。這個就是沒有菩提心,你要是真正發菩提心,再大的災難,你還是老實念佛,還是求生淨土這生死才真的放下。一聽到這樣講,開始不是好好用功,開始問問哪邊可以避難?要我們師父找個地方給他避呀。佛在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你要避去哪裡?「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還是搞不懂呀,那就沒有辦法啦,又想避難,又想一向專念,又想圓生四土,又想逕登不退,心都在攀緣、都在顛倒。所以要真正懂得,要真正的放下,才得到這一部經的宗趣,你才真正的得到。不是只是文字呀,看一看,這一部經的宗趣,是發菩提心,叫一向專念為宗,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好了知道了,放到旁邊去,不得其門而入,自己沒有受用呀,那就白聽了,那就枉然了,大好的成就機緣,當面錯過,所以要明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