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南陽慧忠禪師

萬法本閑而人自鬧

師問講金剛經僧:「最初兩字是甚麼?」
曰:「如是。」
師曰:「是甚麼?」

  南陽慧忠國師,浙江諸暨人,俗姓冉,從小就學習佛法,長大後更研習戒律,對於經論也十分融通。聽聞六祖慧能大師的名聲後,心生渴仰,於是翻山越嶺前往曹溪拜謁,並獲得六祖的心印。

  離開六祖後,慧忠禪師便至南陽白崖山黨子谷(白草谷),靜坐專修定慧,四十幾年足不出山。道譽名揚,從四方慕名而來參訪求道的學人超過百千以上。此外,禪師聲名顯赫,故受到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的禮遇,並請赴京城去弘揚佛法,三朝均拜慧忠禪師為國師。

  肅宗時,西天大耳三藏來到京城,自稱得到他心通,肅宗於是請慧宗國師勘驗其真假。大耳三藏見到國師便即禮拜,國師於是問大耳三藏:「你有他心通嗎?」三藏客氣地承認。國師接著問:「那你說說看,我現在心在那裡?」三藏答:「和尚是一國之師,為什麼跑到西川去看划船比賽呢?」「那現在呢?」「和尚是一國之師,怎麼跑到天津橋上去看耍猴戲?」國師又再問一次:「現在呢?」大耳三藏觀了許久,卻不知道國師去了那裡。國師於是大喝一聲:「這野狐精,他心通有什麼用!」三藏無言以對。

  雖然受到歷朝皇上的禮遇,慧忠禪師仍不改天性淡泊,自樂天真的性情,最後仍回到南陽,於大曆十年在黨子谷示寂,諡號「大證禪師」,世稱「南陽慧忠」或「南陽國師」。與行思、懷讓、神會、玄覺等四人並稱六祖門下五大宗匠,並與神會大師於北方共同弘揚六祖慧能大師的禪風。

生緣
師自幼不語,亦從未過門前橋。至年十六,見一禪僧,便過橋禮拜寒喧,左右家舍皆訝異。聞六祖之名,輒離家往參。
初見六祖,祖便問:「什麼處來?」
對曰:「只近。」
祖曰:「生緣那裏?」
曰:「自得五陰後,忘卻也。」
師後得心印,住南陽四十年,足不出山。
〔祖堂集卷三〕

大耳三藏
時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通。肅宗命國師試驗。三藏纔見師便禮拜,立于右邊。
師問曰:「汝得他心通那?」
對曰:「不敢!」
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
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
良久,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
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猻?」
師良久,復問:「汝道老僧只今在甚麼處?」
藏罔測,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麼處!」
藏無對。
[
1. 僧問仰山曰:「大耳三藏第三度為甚麼不見國師?」
 山曰:「前兩度是涉境心,後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見。」

2. 又有僧問玄沙。沙曰:「汝道前兩度還見麼?」

3. 僧問趙州:「大耳三藏第三度不見國師,未審國師在甚麼處?」
 州云:「在三藏鼻孔上。」

4. 僧後問玄沙:「既在鼻孔上,為甚麼不見?」
 沙云:「只為太近。」]

國師三喚
一日喚侍者,者應諾。如是三召三應。
師曰:「將謂吾孤負汝,卻是汝孤負吾?」
[
1. 僧問法眼:「國師喚侍者意作麼生?」
 眼云:「且去,別時來。」

2. 僧問趙州:「國師喚侍者,意作麼生?」
 趙州云:「如人暗裡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

3. 無門曰:國師三喚,舌頭墮地;侍者三應,和光吐出。國師年老心孤,按牛頭喫草;侍者未肯承當,美食不中飽人餐。]

如是
有僧到參禮,師問:「蘊何事業?」
曰:「講金剛經。」
師曰:「最初兩字是甚麼?」
曰:「如是。」
師曰:「是甚麼?」
僧無對。

無心成佛
常州僧靈覺問曰:「發心出家,本擬求佛,未審如何用心即得?」
師曰:「無心可用,即得成佛。」
曰:「無心可用,阿誰成佛?」
師曰:「無心自成佛,成佛亦無心。」

虎狼不害
曰:「山中逢見虎狼,如何用心?」
師曰:「見如不見,來如不來,彼即無心,惡獸不能加害。」

毗盧頂上行
肅宗問:「師在曹谿得何法?」
師曰:「陛下還見空中一片雲麼?」
帝曰:「見。」
師曰:「釘釘著,懸掛著?」
帝又問:「如何是十身調御?」
師乃起立曰:「會麼?」
帝曰:「不會。」
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
帝又曰:「如何是無諍三昧?」
師曰:「檀越蹋毗盧頂上行。」
帝曰:「此意如何?」
師曰:「莫認自己清淨法身。」
帝又問,師都不視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師何以殊不顧視?」
師曰:「還見虛空麼?」
帝曰:「見。」
師曰:「他還眨目視陛下否?」

當處解脫
有人問:「如何是解脫?」
師曰:「諸法不相到,當處解脫。」
曰:「恁麼即斷去也。」
師曰:「向汝道諸法不相到,斷甚麼!」

立義竟
師與紫璘供奉論議。
師陞座,奉曰:「請師立義,某甲破。」
師曰:「立義竟。」
奉曰:「是甚麼義?」
師曰:「果然不見,非公境界。」便下座。
一日,師問紫璘供奉:「佛是甚麼義?」
曰:「是覺義。」
師曰:「佛曾迷否?」
曰:「不曾迷。」
師曰:「用覺作麼?」奉無對。
奉問「如何是實相?」
師曰:「把將虛底來。」
曰:「虛底不可得。」
師曰:「虛底尚不可得,問實相作麼?」

野干鳴,師子吼
上堂:「禪宗學者,應遵佛語。一乘了義,契自心源。不了義者,互不相許,如師子身中蟲。夫為人師,若涉名利,別開異端,則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傷其手。香象所負,非驢能堪。」
僧問:「若為得成佛去?」
師曰:「佛與眾生,一時放卻,當處解脫。」
曰:「作麼生得相應去?」
師曰:「善惡不思,自見佛性。」
曰:「若為得證法身?」
師曰:「越毗盧之境界。」
曰:「清淨法身作麼生得?」
師曰:「不著佛求耳。」
曰:「阿那個是佛?」
師曰:「即心是佛。」
曰:「心有煩惱否?」
師曰:「煩惱性自離。」
曰:「豈不斷邪?」
師曰:「斷煩惱者,即名二乘。煩惱不生,名大涅槃。」
曰:「坐禪看靜,此復若為?」
師曰:「不垢不淨,寧用起心而看淨相?」
問:「禪師見十方虛空,是法身否?」
師曰:「以想心取之,是顛倒見。」
問:「即心是佛,可更修萬行否?」
師曰:「諸聖皆具二嚴,豈撥無因果邪?」
又曰:「我今答汝,窮劫不盡。言多去道遠矣。所以道:說法有所得,斯則野干鳴。說法無所得,是名師子吼。」

萬法本閑人自鬧
上堂:「青蘿夤緣,直上寒松之頂;白雲淡泊,出沒太虛之中。萬法本閑而人自鬧。」

無縫塔
師以化緣將畢,涅槃時至,乃辭代宗。
代宗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
師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
帝曰:「就師請取塔樣。」
師良久,曰:「會麼?」
帝曰:「不會。」
師曰:「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真卻知此事。乞詔問之。」

大曆十年十二月十九日,右脅長往,塔于黨子谷,謚大證禪師。代宗後詔應真問前語。真良久,曰:「聖上會麼?」
帝曰:「不會。」
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宋高僧傳卷九
景德傳燈錄卷五
傳法正宗記卷七
禪宗正脈卷二
指月錄卷六
無門關
祖堂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