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念為宗,
無作為本,
真空為體,
妙有為用。
西京荷澤神會禪師,湖北襄陽人,俗姓高,是荷澤宗的第一代祖師。唐高宗永淳元年,神會年方十四歲,便獨自參謁六祖慧能大師;在對答之中知道六祖是難遭難遇的的大善識,於是不惜生命,投身於六祖門下學法。
有一天,神會問六祖:「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六祖拿起拄杖就往神會身上打了三下,然後問他:「我打你,痛不痛?」神會以其見聞所學,答道:「亦痛亦不痛。」六祖順著他的話就說:「我是亦見亦不見。」神會不知其所以,又問:「什麼是亦見亦不見?」六祖便說:「時時反省檢討,只見自己的過錯,而不見他人的是非好惡,所以說是『亦見亦不見』。」
六祖接著訓誨神會:「你剛才說『亦痛亦不痛』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沒有痛的覺知,就如同草木一般;如果有痛的覺知,就是凡夫境界,會心生瞋恨。你先前所問的見和不見,是心落二邊;後來又說痛和不痛,是生滅之法,二者都不是見性語。自己都還沒有見到本性,還敢在這裏作弄人。」神會聽了,當下懺悔不已,禮謝六祖,感恩其慈悲開示。
六祖入滅後二十年間,神會禪師見到六祖所傳的頓悟法門逐漸沒落,而兩京之間皆奉神秀為一代宗匠,於是神會毅然決然地入京重振六祖禪風。著《顯宗記》藉託傳衣傳法來正顯六祖慧能大師才是傳祖心印,從此也確立了南能頓宗和北秀漸教二門禪法,「南頓北漸」之名由是而起。
安史之亂時,神會大師不忍蒼生遭受刀兵劫難;為了籌備軍費,神會大力奔走疾呼、聲援朝廷。除了聚集香火錢外,凡是請他主壇的法事,其中所獲得的供養金銀全部作為軍餉之用。暴亂平息以後,肅宗感念禪師為國為民的慈悲精神,於是詔請禪師入宮接受供養。
神會禪師於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中夜示寂,世壽九十三。禪師曾經在開元八年時被敕住南陽龍興寺,所以有「南陽和尚」之稱。此外,玄宗天寶四年左右,禪師亦曾在洛陽荷澤寺力弘曹溪頓法,故後世亦以「荷澤禪師」來稱呼他,而他所開演出來的宗派就被稱為荷澤宗。宗下弟子華嚴澄觀和圭峰宗密均為一方宗主,由此更是轉化無數。
神會童子
有一童子,名神會,年十四,自玉泉來參禮。
六祖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祖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便打。
師於杖下思惟,曰:「大善知識,歷劫難逢。今既得遇,豈惜身命。」
自此給侍。〔取次:造次、隨便〕
亦痛亦不痛
神會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祖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
對曰:「亦痛亦不痛。」
祖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祖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家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知解宗徒
一日六祖告眾曰:「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法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會者得
六祖於先天二年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
祖曰:「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脩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
勞煩大眾
一日鄉信至,報二親俱亡。
師入堂白槌曰:「父母俱喪,請大眾念摩訶般若。」
眾纔集,師便打槌曰:「勞煩大眾!」下座。
顯宗記
無念為宗。無作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無生,豈色心而能見?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無住而住,常住涅槃;無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求本無念。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三身;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是知即定無定,即慧無慧,即行無行。性等虛空。體同法界。六度自玆圓滿。道品於是無虧。
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訶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般若無見,能見涅槃;涅槃無生,能生般若。涅槃般若,名異體同,隨義立名,故云法無定相。
無生即無虛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脫。
覺有淺深
魏郡乾光法師問:「常聞禪師說法與天下不同,佛法一種,因何不同?」
答:「若是佛法,元亦不別。為今日覺者各見淺深有別,所以言道不同。」
定慧等義
悊法師問:「云何是『定慧等』義?」
答曰:「念不起,空無所有,即名正定。以能見念不起,空無所有,即名正慧。若得如是,即定之時,名為慧體,即慧之時,即是定用。即定之時不異慧,即慧之時,不異定,即定之時即是慧,即慧之時即是定,即定之時無有定,即慧之時無有慧。何以故?性自如故,是名定慧等學。」
修無念者,即非凡夫
嗣道王問曰:「無念法者,為凡夫修,為是聖人修?若是聖人修,即何故令勸凡夫修無念法?」
答曰:「無念者,是聖人法。凡夫若修無念者,即非凡也。」
又問曰:「無念者無何法,是念者念何法?」
答曰:「無者無有二法,念者唯念真如。」
真如與念,互為體用
又問:「念者與真如有何差別?」
答:「亦無差別。」
問:「既無差別,何故言念真如?」
答曰:「所言念者,是真如之用,真如者,即是念之體。以是義故,立無念為宗。若言無念者,雖有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煩惱即菩提
給事中房綰問「煩惱即菩提」義。
答曰:「今借虛空為喻,如虛空本來無動靜,不以明來即明,暗來即暗,此暗空不異明空,明空不異暗空,明暗自有去來,虛空元無動靜,煩惱即菩提,其義亦然。」
問:「迷悟雖即有殊,菩提心元來不動,又用有何煩惱更用悟。」
答:「經云:佛為中下根人,說迷悟法,上根之人,不即如此。經云:菩提無去來今,故無有得者。望此義者,即與給事見不別,如此見者,非中下之人所測也。」
佛性入地獄
揚州長史王怡問曰:「佛性既在眾生心中,若死去入地獄之時,其佛性為復入不入?」
答曰:「身是妄身,造地獄業,亦是妄造。」
問曰:「既是妄造,其入者何入?」
答曰:「入者是妄入。」
問:「既是妄入,性在何處?」
答曰:「性不離妄。」「即應同入否?」
答:「雖同入而無受。」
問:「既不離妄,何故得有入無受。」
答曰:「譬如夢中被打,為睡身不覺知,其佛性雖同入,而無所受,故知造罪是妄,地獄亦妄,二俱是妄受妄,妄自迷真,性元無受。」
景德傳燈錄卷六、卷廿八、卷三十
宋高僧傳卷八
中國禪宗史第七章
五燈會元卷二
指月錄卷四、卷六
荷澤神會禪師語錄(南陽和上問答雜徵義)----選自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四種,胡適:神會和尚語錄的第三個敦煌寫本:"南陽和尚問答雜徵義:劉澄集"
佛教歷代高僧名著精選附略傳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