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止息攀緣心~悟顯法師小座開示

學佛就是要面對自己的問題。很多的學佛人都說:自己的小孩還沒長大難免要罣礙,但是當小孩長大之後,又有別的事情要罣礙。就像還沒有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心裡面都一直幻想,這樣東西得到後會有多好。等得到以後,就改幻想別的東西,這就是眾生攀緣心不息,所以才會有這種情況。
要做的是將攀緣心給息滅,把這念不實的罣礙心放下來,事相上也都還在照顧小孩,照顧家庭,但是卻會很自在。什麼叫「白衣學佛,不離世法,處世不忘菩提。」「白衣」是指在家居士。「菩提」是覺,覺就不迷、不罣礙,學佛的目標就是要不忘菩提,只要念念覺,時時覺,常常覺,就能不忘菩提,到真覺現前,因為妄想消盡,那就是如來了。如來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雖然幫助一切眾生,但是心無罣礙,就跟幫助自己小孩一樣,就是將心量放大,因一般人心量太小,都只罣礙自己在意的,自己想要。如來也是幫助眾生,只是把罣礙轉化並放大心量,自然就不罣礙。常聽到有這些執著觀念的人講這些話,包括年紀大的也有,連當了媽媽做了奶奶,七老八十了,還在罣礙兒子、罣礙孫子,那些人總覺得責任還沒了,不是責任還沒了,是罣礙還沒放下。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煩惱,那要看看自己罣礙什麼,要用佛法把它轉變過來,把罣礙去掉,一旦去掉,生活就很自在,心就不會隨境界轉,就不會隨自己妄想轉,這才是學佛。
很多人也都是丟這個理由給法師,請人家要聽經,反而還告訴法師說:師父,我有家庭你不知道嗎?其實學佛的人幾乎都有家庭。像這類人就是善根鮮少,再講明白點是業障比較重,沒有一念想放下,念念執著,這些人越執著就越苦。不管是有錢或沒有錢,有名或沒有名都在苦,因為有一物罣在心上,這就是認妄想為我,若要把這妄想脫開來,必須要用功,不是嘴上說放就能放得下。因為大家不是上根利智,不像六祖。所以必須像祖師講:以理折情,久久而情習自消。必須透過熏習經教透過念佛,以佛法的道理來修斷情習。
《中庸》裡面講到學有三種,「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生而知之那是上根利智。透過學習才知道是中根。碰到困難才想要明白這是下根。修行當然不出前面這三種,「及其知之,一也」,到最後結果都一樣,就看自己要當那一種。
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這娑婆世間很苦,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極樂世界很樂,所以大家是困而知之。祖師大德是中根,比較好一點,有些是生下來就會想學佛,有善根知道要學,這是學而知之。生而知之的是一聞千悟。
想要修行就要: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而行之,
大家現在學佛是勉強而行之,勉強自己違背自己的想法看法。當你起世間的念頭,造作世間事時,很自然的起惡心惡念生貪瞋癡,可是現在要叫它息滅卻很勉強。
中根人是利而行之,知道佛法的利益、放下的好處,他才發心要去做。像大家還是不了解佛法的好處,所以放不下。那上根人是安而行之。安而行之就是:知道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心安理得,所以自然安而行之。這三種就看自己要怎麼修,大家都不是生而知之,行也不是安而行之,至少要學而知之,要知道佛法的利益,不要做下根勉而行之,勉強而行之或困而行之,困而行之就像下品下生者,五逆十惡,地獄相現了,這時才要來念佛,業報要現前了才來學佛、才來修行,那太慢了。釋迦牟尼佛講:悔之於後,將何及乎!後悔來不及了,因為業力太強了。很多學佛人都會給自己很多理由,告訴自己現在還要做些什麼,要知道這個理由就是自己的業障,真相就是自己的煩惱、習氣在障礙自己學佛、在障礙自己修行,這些理由要放下,因為這都是妄想。
若問心如何安住,前念已過,後念未至,心要安住在哪兒?有所住,就有所得,這不名心。因為心不屬前念、不屬後念,有前有後,有所住處都是妄想,連念佛都還是打妄想,這個道理要能夠明白。這時候心裡就會生出一個妄念,那心要住哪裡?這就是自己凡情現前,總一定要找一處來安住。就像慧可大師他心不安,在這裡也不安、在那裡也不安、調息也不安,所以乞達摩祖師安心。大師說:你將心拿來。他一想,心念念不住,覓心了不可得。所以是以「無所住」為住,所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大家是修念佛法門,講的就是安住在佛號上,所以一問就會答不出來。
弟子問:這佛號如何安住?
有所住,那就不名心,無所住?若說心無所住,那又沒有作用了。其實心不屬有住,不屬無住,有無俱遣,遣無亦遣,此句方名無戲論法。這是淨宗高深的念佛,從這裡返觀返參,可以明心可以見性。所以淨宗修學分四種:憶、念、觀、參。憶就是念佛,去想佛的形象。念就是一般講的念佛。觀就是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觀想念佛。參究就像禪宗常參的:念佛的是誰?這就是淨土的,「憶、念、觀、參」四種修學的方式。
在妄想生起處,罣礙生起處,當下就要提起佛號,可是剛開始,習氣強道力弱,習氣一強就被轉,往往沒有辦法馬上提起佛號,但是不要氣餒,還是這樣用功下去,熟悉之後念這佛號就有力,會發現對事情的罣礙開始下降、減少,變得沒有那麼在意了,這就是業障在消,這需要平常就有在用功才行。學佛前後的轉變要看每個人,轉變了多少,只有自己曉得,怕的就是自欺,自己沒有轉變以為自己有轉變,自己騙自己,這就不好了。眾生都是對別人要求嚴格,對自己很放鬆懈怠,這就是一種自欺。所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去要求人家轉變,是要要求自己,慢慢的就會有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