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請看到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七頁倒數第三行:「三根普被,凡聖齊收。」上一次是講到這一段,那麼第一小段啊,我們講了一點點,我們這一次來看,這個下面的這一小段,第一小科:「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徹下,則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到這裡是一段,這個「三根普被啊,凡聖齊收」,就是講的淨宗,攝上、中、下三根。上根的--是指這個利根的,如同文殊、普賢。那麼下根呢,中下根呢--就是指我們一般的凡夫,還有一些造惡的眾生,造五逆十惡的眾生。在觀無量壽佛經講,這個下品下生啊--「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一句話,白話的意思啊,很簡單,就是他什麼壞事都做盡。五逆十惡--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麼嚴重的過失。五逆十惡,十惡這就是十善的相反,十善的相反就是十惡,五逆十惡,那這是講的大樣。具諸不善,諸就是所有,這一個人惡人,五逆十惡都做了,而且什麼壞事無所不為,而且毫無羞恥心。「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個人臨終呢,惡業要現前,地獄相現啊,這個問題很嚴重啊!那麼此人啊斷氣之後,必然下無間地獄!無間地獄--就是受苦沒有間斷,沒有間斷的受苦、無間、苦無間,它是地獄刑罰裡面最苦的一個,最苦的,它沒有間斷。那麼因為他生前造了這麼多的壞事,所以呢,臨終感得的報應就是到地獄去,那麼這個報應啊不是佛菩薩給他的,也不是閻羅王判的,你們去看看經典講的,這些閻羅王、鬼卒、獄卒,都是自己惡業所召感的,你造惡業,心裡啊妄現的這個十殿閻羅,這個地獄的苦報,都是自己啊妄想為咎,所以呢我們眾生受業報,都是自作自受、自己造業感召的果報,沒有一絲毫是從外來的。所以佛教我們除心啊!所謂啊,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啊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所以你的妄心若除,妄境怎麼會是實有?所以我們現在被境界轉,就是心裡沒有主宰、沒有定力,隨著自己的妄想、雜念去造作。一起念就隨著它去,隨得很自然,隨得很正常。所以呢我們要念佛、要回頭,就沒有那麼容易,想要回頭,現在想要回頭啊,可是呢隨順煩惱習氣太習慣了。一起念頭一動念,馬上就要造作,隨順煩惱習慣了。所以現在叫我們不要打妄想、叫我們不要動念,唉,這反而成了生疏的不熟悉的。所以呢祖師大德講啊,你要啊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現在跟妄想很熟悉,跟你的煩惱習氣、貪瞋痴很熟,你要藉由佛法來熏習!熏習啊,為什麼用熏呢?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啊!以前沒有香水,這衣服要穿出去要香的這個味道,要掛著,用這個沉香啊去熏,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這以前人的香水,那這樣子熏、熏習,由外而內,那麼到後來自己發心啊,轉,徹底的轉過來,所以生處要轉熟啊,熟處要轉生啊!什麼熟處呢?跟煩惱習氣很熟!要讓它淡化,先從淡化開始,從剛開始,這個一下子,還是個凡夫,一下子遇境緣就起念,慢慢來克制住,先克制,先不要有動作,裡面還是,還是翻騰啊,這妄想、你的貪瞋痴,還是翻騰啊,先忍耐一下,至少不要有動作,不要有這個行為出現,不好的行為出現,先這樣子慢慢把它淡化。再藉由聽經熏習,長時期的聽、長時期的這個念佛,這要有耐心啊!還有更重要的!有一點,大家都願意發心,願意熏習,這個有,確實有人有,願意發心。還有一個很重要,你知不知道這個是煩惱?你知不知道,你現前的這個舉手投足是煩惱?這個動作出來是煩惱?這個就有學問啦!要修行啦!要真正我們講的微密觀照!微--就是細微,細密的觀察。心思要細密,要能夠這才能夠覺察得到,自己的貪瞋痴,自己的我執、我見、我愛,在那裡啊,我們講的,潛伏藏識、遊戲諸根啊!在你的意識心裡面、在你的六根啊,在那裡展現啊,你才能覺察得到!所以為什麼要求大家動作要輕,動作要緩要慢,呼吸啊要順暢,不要有風,或是很粗重的一個鼻息,為什麼?這個都是幫助大家,把心給定下來,有它的道理啊,為什麼說學佛行儀很重要,這些行儀,你去看,你能記得住,你的心就會收攝,你就會注意到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叫因戒得定啊,因為這個律儀,戒律啊,那戒不光只是有律儀啊,戒是調身的,律是調心啊,這叫戒律啊。那麼,我們總的來說,簡單的來講,簡單的來講好了,就是藉由這些行為,外面身上這些言語,把身口意的行為,去調伏它,調伏我們這身口意的行為,然後把心給定下來。很多人他念佛,念了幾十年沒有得力,我們仔細觀察,他的威儀沒有學好、沒有注意好,所以你說他念佛,只是就像蓮池大師講的,隨口叫喊,可是他說他會覺得我在念的時候有專心啊,我有仔細念啊,我字句分明,那是在念佛堂,出去呢,不用,不用等到出念佛堂,那個還太遠了,等一下佛號一停,威儀就忘記了,心中的雜念就上來了,這個就是修行失敗的地方,你的心靜不下來,這個很有關係啊,所以這個律儀很重要。你的威儀很重要,律儀啊,我們現在講的,你的氣質,你氣質,你用佛門的律儀,你就會得到佛門的氣質,學佛的樣子,人家一看,就曉得這個是學佛人,不一樣,身上啊,我們講一種光明,這光明啊,當然不是用放光,是那種氣氛啊,現在講氣氛,我們講磁場,一種氣氛,透出一個學佛人的氣氛,學佛人的樣子,一靠近他你的心是安定的,不會浮躁,真的是這個樣子。所以你要去靠近一個世間人,瞋心重的,脾氣大的,靠近他全身都會覺得不對啊,為什麼,他身上的光明,身上的氣氛,帶著是貪瞋痴,帶著是名聞利養,帶著是五欲六塵,那他帶著是世間的,所以啊,我們講的,你學佛念佛要能得力,要能消業,這個律儀,學佛行儀很重要。你不要看說,裡面只是教一些稱謂啊,進來道場,要如何如何,那個都有幫助,積小善小福啊,會成大福。無量壽經講,這個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因緣,福德啊,就是你的行為,福德莊嚴;善根,就是你念佛,你的親因啊,緣呢,你的修學的環境,修學的時間多或少,再來決定你能不能往生。因為念佛,你有沒有轉變,我們有沒有轉變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的行為有沒有去轉變,這個決定,所以,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就是我們淨土宗可以攝受。但是有一些人他就會心存僥倖,想說啊,我有念佛,這樣就好。我也不用看經,我也不用學律儀、學戒,以為聽聽法師講幾座經,他就對佛法能懂,佛法要這麼簡單,文殊師利菩薩每一會都跑去參加,你的智慧有文殊高嗎?文殊菩薩都參加啊,為什麼人家煩惱習氣都斷到剩最後一品了,還要去參加,學不厭啊,學不倦,因為他入了這個無盡藏解脫門。知道法門無量啊性具無量功德。所以呢學習沒有疲厭,所謂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就是這樣子。夏老居士講的,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你要持戒律,持戒是不是光拿五戒,這樣子來看,那還不夠,那菩薩戒,比丘兩百五十條,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戒,這些來看夠嗎?還是不夠,那八萬四千,展開來,八萬四千細行,三千威儀,還是不夠,那怎麼辦呢?你要見性,你要能夠明心啊,這戒律才有幫助啊,你要知道從外而內要調心,不能只鑽研在事相上,在事相上仍舊有持有犯,有對待,看這個人持那個人犯,這個眼睛啊,常看人家的過失,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左就是墮落,見他人的過失,自己心裡面又非,為什麼叫自非,自非是心裡動念,講到動念,不是講自己心裡面有人家的是非,這個還太粗了,自非,心裡有動念啊,卻相左,也跟他一樣墮落,不管你做得好,做不好。六祖惠能大師的開示是這樣的:自非卻相左,你見到一物,你動念了,就自非了,這非是什麼呢,與心性不相應。你就跟他一樣墮落。所以事情,我們見人家好,見人家壞,那審察看自己有沒有動念,這個很難哦,講的好像大家都頭低低的,沒有落處,但是我們不把標準提高,你就永遠會覺得自己很好,吔,我做得不錯啊,我沒有像他一樣啊,那修行就不會進步。取乎於上,僅得乎中;而取乎於下,僅得乎空,什麼都沒有,所以從持戒,持戒,什麼叫做到無持犯,不見他人過,持戒,不見他人過,那常見自己過,算持戒嗎?有自就有他,對待相,自他是不二的,不見他過,亦不見己過,為什麼,自性本自離過絕非,我們的佛性就是如此。這是持戒,這樣才圓滿啊,剛開始做不到,你要往這裡走啊。為什麼教你不殺生?為什麼會殺生? 有對待,自性有沒有對待?沒有對待。所以呢,隨順佛性,持不殺生戒,自性有沒有慳貪,沒有慳貪,所以呢隨順法性,行布施波羅蜜,就這樣做,佛性裡面沒有這些貪瞋痴啊。所以隨順佛性,這叫做什麼?我們講的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是修行。大乘佛法是這樣學,我常常講呀,大乘不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大家一定想,哎呀沒有入手處,不是的,有入手處,你要有出離心,小乘也有,這是無論大小二乘都共同的一個基礎。大乘的入手處,你們不要把它當作有為有造作,我來做個什麼,得個什麼,這就入不了大乘。那大乘入不了沒關係,可以用漸次,但是你不要把漸次當成是造作,永明大師『唯心五種唯心訣』裡面講到:認漸次為造作,教你次第修學,你卻落在造作裡面,那就麻煩了,見不了性,成不了佛,煩惱呢,還是一樣多,而且還有別的煩惱,在你不知不覺當中增長,你不能覺察。所以大乘佛法它講的漸次,不是講的像小乘那個造作,造作有所作為,有煩惱可除,有菩提可證,大乘的你要先知道,一個最重要的觀念,你自己跟佛、菩薩完全一樣,與佛如來無二無別,就是華嚴經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要知道,知道以後,你才能夠發心,你要知道這個如來智慧德相不從外得,我現在就有,現在就本具,這句話,我們從講座一開始到現在常常用到,希望大家能夠謹記,要去體會。這個佛性每個人都有,為什麼能夠三根普被,也是根據這個道理。萬法因緣生,法不孤起,仗緣乃生,如來法身,為什麼能夠成就呢?也是從這個無量的功德莊嚴而生,他的行六波羅蜜,行三十七道品,行慈悲喜捨,來開發自己的佛性,無論你修什麼行,你的根本在哪裡?就是「你本來是佛」。這是根本,大乘佛法的根本,在這裡。大乘佛法的根本不在人天,要是在人天,釋迦牟尼佛出來、出世,不講華嚴,為什麼佛出世先講華嚴,他是在告訴我們,大乘佛法,佛陀的教法就是華嚴經。所以弘一大師希望學人初學佛的經典是什麼,是華嚴經。可是現代呢,你們看來會覺得,唉呀,很不可思議,很困難啊。華嚴經講的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本來的受用,有一句話叫做: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你不讀華嚴經,你不知道佛他有多麼富有,甚至這句話再反過來看,我們要是不讀華嚴,不知道我們自己原來這麼清淨,這麼莊嚴,不曉得啊。所以明顯的,大乘佛法的基礎,在於本性,也是一切法的基礎,圓覺經講:『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虛空的華仍舊依著空啊,夢中的境界仍舊是依心啊。所以呢心為根本,所以你明心就要從根本修。淨土宗也是本著這個道理,我們後面要講的本經體性,就是這個道理,離開這個道理,所有的思惟造作都是魔說,真的是這個樣子。所以楞嚴經講:『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真的是我們常講的,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的行門是淨心為要。淨心之要無如念佛,淨心之要無如念佛,明心呢,你要明心見性,你要知道我們本來的面目,你就要讀大乘,要讀大經典,為什麼叫「大」? 不在有無對待,不在一異對立裡面,不在能所,雖有說能所,但是是超能所之言,雖教你思惟,但是是教你斷除你的妄想,恢復本來而已。所以很明顯的,大乘佛法它是,不是像小乘人天一樣,有人說學大乘要先學人天,或是說先學儒家,儒書學一學就能夠成佛,這個境界是有的,佛菩薩可以,凡夫不行。我們現在連一點道力都沒有,還去學其它的經典。其它的經典不是不好,我們慧解力不夠啊,看什麼被什麼迷,看世間書就被世間迷,我們連看佛書都還迷在佛書裡面,還著在文字上,再看世間書那就更顛倒了,顛倒再加顛倒,所以呢,有人說學大乘,要先學儒,我們去看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先學儒?你們看看,在萬善同歸集,永明大師講的,引起世界經講的,起世界經講:吾遣二菩薩,往震旦行化。這是釋迦牟尼佛派兩位菩薩來中國教化眾生,一個叫老子,一個叫孔子,老子是迦葉菩薩,有讀過涅槃經的就知道迦葉菩薩,一個是孔子-儒童菩薩,這兩位。老子自己也講,我的老師是釋迦文,你們去看看萬善同歸集的後面就有講到,所以教大家學人天,只是為了讓他向佛而已,為了讓他捨惡歸善,轉惡為善,再來你要學了佛,要轉迷為悟,最後要轉凡成聖,它是一個過程,過程是這個樣子。所以說大乘佛法的基礎要建立在這個上面,那你去看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先學小乘,這一生學佛,他有沒有先讀過儒家的書?沒有啊,所以要知道為什麼引儒家的書,是為了補充我們的不足,為什麼不足,沒有注意到它裡面有攝善法戒的意思存在,連五戒十善人天的基礎可以在這裡面找得到,可以的,所謂的攝善法戒,一切善法應當學,你看了,你可以注意到自己沒有做到的地方,但是不要起世間心,你起世間心,起世間意,罣礙了,那這個書就不好,讀佛書也是一樣,著在名相上。著在名相上有時候還好處理,著在知見上完蛋了,這個般若我們講大乘實相,如大火炬,四面碰到啊都被它焚燒,又說般若如清涼池,四面皆可入啊,所以要小心,怕你學了落在這個知見上,所以永嘉大師講:「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差一點,就差很多,差幾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他知道他自心是佛,這『是』。龍女啊,法華講龍女啊,知道自心是佛,頓悟,當場就成就了;非則善星生陷墜,你要是搞不懂,沒有弄清楚,善星比丘啊,有沒有聴過,妄說一切法空,雖然得到四禪的禪定,但他知見出問題,以為這撥無因果,生身陷入阿鼻地獄,差一點,差那麼多,所以這個學大乘要理事雙融,不可執理廢事,也不可以執事廢理,你執事廢理,增長的是什麼,無明,執理廢事呢增長邪見,增長邪見,理就是我們的理性,佛性,所以你如果只在事相上做,那還不行,還要會理,如果會理而不行於事,那這個理也不圓,所以理事要雙照,入了要理事雙泯,泯就是泯除的意思,三點水再一個民國的民,雙泯,雙照是照見五蘊皆空的照,雙照啊,理事雙顯,顯發出來的意思,所以要注意啊,要注意,那麼為什麼能三根普被,就是因為本著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道理,這是剛才講的,大乘佛法的基礎,要能去體會,要能去搞清楚,搞明白,不然五祖弘忍禪師跟六祖講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啊,任您啊千般造作,總在有為法當中啊,不入無為啊,為什麼呢,神秀大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懂得三十二本經論,五百人的首座,底下教五百個人,北方的高僧啊,這個神秀大師為什麼不得法,總在有為裡面,總在知見裡面,神秀大師的漸修也是不簡單,但是一總啊是不明心,所以五祖沒有把法傳給他,傳給惠能大師,這有他的道理。我們今天為什麼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能夠往生淨土,就是本著自性本來是佛。在彌陀要解裡面,蕅益大師說的六信,你信願行這個信,要具足六個條件,六個,第一個信自,相信自己本來是佛,蕅益大師說的,再來才信他,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言決定不虛,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絕不虛假,信他,所以是先信自再信他,才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才有後面的,因果理事啊,所以我們要是不能明白,不能相信,信就是要接受,你這大乘的基礎就沒有啊,大乘基礎就沒有了,雖然現在外面有些課程,他帶你從三皈五戒十善到深入的一些止觀,才來講心性,這是一個漸次的方式,但是你要入到大乘上面去,入到一乘上面啊,您不信自心是佛,入不了,任你這個前面學得再好,學不了,進不了,仍舊是隔在一層,為什麼,有所作為,有造作,眾生很習慣,我學這個,師父,法師,怎麼做,很想回他一句,你可不可以不要動念,不要造作,有動念有造作,入不了,您認為有一法可取,有一個境界可入,進不了,所以呢?佛常說:以無門為法門,無門這是真的門,真的行門啊,所以呢?不能無心啊,那就入不了這個境界,我們講的道理啊,深是深了點,會有一點很難去體會,但是啊,不要因為太難,不要因為難就退心了,還有想到不要因太難而退心,而想到一個,現代印刷術很發達,要想到這個經典是怎麼來的,是祖師大德翻山越嶺,經過沙漠到印度去帶回來的,去看看義淨大師的那首取經偈,你就知道啊去的人很多,回來的沒幾個,去成百人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啊,那麼現在印刷術發達,得力於這個科技,要請個經典很容易,甚至我們道場還有幫忙宅配的,這麼容易,其實請經典要有恭敬心,最好來道場請,最好。我們為什麼要宅配呢?幫助一些想學佛又沒有因緣的,我們盡力幫助他。像我們道場的這個宅配,你如果家裡不方便收這個道場寄過去的經書,你可以寄到便利商店。我們替你想足了、想周全了,有的會有障道因緣,那你不方便,沒有關係啊,我們寄到你附近的便利商店,你下班再去拿,寄到你公司也可以,或公司旁邊的便利商店也可以啊,都可以啊。所以呢,得力於印刷術發達,但是在請法寶的恭敬心就沒有,拿到就太容易了,在以前沒有那麼簡單啊。所以有一句話,叫做莫因容易得,便作等閒看,容易得到,你就沒有把它當一回事啊,不會珍惜。以前啊,我們這無量壽經,為什麼有這個會集本?因為有五個本子啊,王龍舒居士的第一次會集,他只看到四個本子。他是國學進士,家裡啊也是相當的顯赫,他都還只看到四個無量壽經的版本,四個,所以呢,他做了會集。他的會集本只有四個版本的無量壽經。那麼到清朝魏默深居士才看到了五個版本。無量壽經總共有十二個版本,經歷中國歷代戰亂,丟失了七種,只剩下五種。所以,這個戰爭,不是很好,自害害他,搞得這個典籍通通都不見了。所以,以前要看到經典,確實沒有這麼簡單,但現代的人,我還聽到,你們不要再印了,太多了,太多了。但是你們要想到,還有很多的地方沒有。我們去看看這世間,學佛的人多還是不學佛的人多?是不學佛的人多啊,那表示什麼?推廣得還不夠啊。自己推廣積極的心還不夠,或是看到人家請,心生障礙啊,心生障礙。我就碰過啊,你要跟他請法寶,千百個不願意啊,不想給你啊,這都造業。像你們如果在流通法寶,人家願意受持,不要障礙他,他也許是一時興起,你也送給他,沒有關係。一時興起願意請法寶,這也是不簡單啊,他為什麼不會一時興起想造業啊?一時興起想請法寶啊,好啊,好事啊,供養他。回去有善根了,哪一天善根發起來了,他就會看。所以以前師父就特別交代啊,書一定要印得精美,一定要印得讓大家生歡喜心,回去不看,他放在那裡當裝飾也好,那一天他善根成熟了,他會拿來看,一看,大徹大悟,一看呢,他真正發心學佛,那你的印經啊,你這個流通法寶的功德就無量。你不要想說他一時興起啊,我就有碰過啊,他請法寶,不給他請,他管著這個法寶,跟他請法寶,千百個不願意,後來得愚痴的果報,現世報,現世的。你跟他講話,他完全聽不懂,後來我們觀察,他確實在流通法寶的時候,給人家作了很大的障礙,不願意流通啊,不願意做事啊。所以他這一生,在末法啊,現在都是感現世報,馬上他就得到果報。這報應是很嚴重,不用等來生啊,馬上就看到。因為他掌管的這個法寶的這個流通量大,造的業就大。所以要幫助佛法流通,幫助正法久住啊。我們前面這一行字,正法久住。真的啊。所以有些人,他還說,不要再印了,太多了。這就是得到容易,不會珍惜。而且自己有,也不會想要去幫助眾生聞法。阿彌陀佛為什麼名聞十方知道嗎?我作佛時,十方眾生,都能普聞我的名號。為什麼?他願意去幫助眾生啊。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名遍十方呢?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有沒有聽過啊?願意幫助一切眾生,觀聽十方圓明,願意幫助眾生明心見性,願意幫助眾生脫離他的煩惱,脫離他的業障,所以他名聞十方啊,走到哪人家都歡喜,走到哪都跟人家結好緣。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叫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看他法藏因地的時候發的願,願我得佛清淨聲啊,法音普及無邊界啊,就是念念都想幫助眾生,念念都想弘揚正法,這結最大的緣,最殊勝的緣,他希望眾生能夠趕緊超脫輪迴。因為他知道輪迴裡面有苦惱,這個苦,眾生還不自覺知啊,沒有辦法體會到啊。很辛苦啊,你有所罣礙啊,有所執著啊,就很苦啊,得不到啊;得到了,愛保貪重,怕失去啊。但是看到究竟呢,無量壽經講,「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只是勞心勞力而已,講到究竟呢,沒有一樣帶得去的,帶走的是什麼?自己對妄想境界的那個貪念,那個堅固的一個妄想。帶走。那是業。那叫業隨身。他帶走的是這個對於妄境的貪取心啊,這貪取心牽引他去哪裡呢?三惡道。牽引他到這個六道去輪迴。出不去啊。所以為什麼佛才教大家不要貪愛啊,不要罣礙啊,什麼事都一樣。無論是世間的事情、出世間的事情,你都不要罣礙。你有所著,那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輪迴。所以除的是什麼?貪心。除的是執著心。不是除對象啊。你貪世法,好了,現在學佛了不貪世法,貪佛法,想要多知多見,以資談柄,顯示自己很博學,增長什麼?我慢。貪佛法,一樣是輪迴。喜歡在大眾面前乍現威儀,假裝禪相,好像他看起來很定的樣子,求彼恭敬,這個也是貪佛法,貪人恭敬。這都要覺察。不知不覺的,就是這樣子,顯示自己懂很多、聽很多,很有見識,這都不行,這都是我慢、都是我相,存這種心在學佛不會有成就,或是有些人他覺得我是老修,在佛門他是老修、在公司他是老員工,你們有些要退休的啊,不要倚老賣老啊欺負新進啊,你要是新進呢剛進去被欺負不要滿心的怨恨,老了我一定要報復回來,那個都不對,冤冤相報,要往佛法上去轉、去想,不要整天就在這個愛憎分別裡面,愛憎分別取捨都墮落啊,這個法門三根普被,被不到你身上去啊,為什麼?因為你沒想學,雖然三根普被,被想學的,所謂大地普降甘霖,難被無根之草,草沒有根沒有想學佛,沒有想轉,幫不了你,你想轉即使你業障再重,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十念一念必然得生,真的啊這是實話,這是實話,真正的願意轉,我們發菩提心、發慚愧心、發這個勇猛心,要警覺,不要隨順煩惱習氣,不要隨順貪瞋痴慢,這個在講座即使再講一百年都還是講這個東西講這個內容,但是呢我們貪瞋痴業習太重,你沒有辦法馬上轉過來,轉不過來啊,就常常熏習,常常的親近善知識、親近善友,這是真的,世間的苦啊我們心太粗不能覺察,自己掉到苦裡面呢,還認為這苦啊捨不掉,捨掉了不行,捨掉難受,所以真正學佛,學佛會得到快樂?你們真的學看看,它這個快樂不是世間欲求之樂,世間這個樂會樂極生悲,以苦為樂不是真的,會變壞是假的,是短暫的,好像短暫,實際上在大乘經裡面講根本連一絲毫都不可得,連短暫的這個念頭都沒有,沒有起時沒有滅時,為什麼?你受樂的感覺有起有滅,好啦滅掉啦,既是滅相何來起相啊,何來生相啊,既然是起相有沒有滅相可得,也沒有滅相應該常相續啊,所以樂的受,覺受仍舊是假的,仍舊是虛妄,應該這樣子觀察,認為這個樂快樂是很實有的,你去看它有起處嗎?有沒有滅處,若有起處,樂從何而生,生起應該常樂不應該滅,會滅有滅處,滅了應該不再生,既已滅,所以它不是實有的,所以我們眾生不能覺察,不能覺悟,或是知道這個道理你不肯接受,不願意轉變,那就不是三根普被了,就被不到你,佛菩薩加持,就加持不上啊。所以自己要肯轉、要肯發心,不要怕難怕苦,苦是什麼?我告訴你這苦還是你這個妄想給自己的,還是自己給自己的,我們修行,不是像世間人這樣子得到這種世間的快樂,得到這種虛妄的快樂,它那個會變滅啊,有一句話講,樂是壞苦,會變壞的,會不能相續啊,不長久啊。法性的真樂,不從外得,不是從刺激感官而來,不是六根攀緣六塵而來,它這個樂是捨妄,把妄想分別執著給捨掉,心不攀取,這個樂啊勉強說是一種安定,是一種輕安啊,實際上連輕安的境界都沒有,都不可得,這就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有人說佛法就是世間法,那體性上可以這樣說,無論是夢中的境界或是夢醒的心,你覺醒的心都是同一心啊,沒有錯,但夢境不會是覺醒的境界,不然永嘉大師怎麼講,覺後空空無大千,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那不一樣的。會講這個話的多半都是貪著這個世間,放不下、捨不掉、不肯捨,所以呢用這個話安慰自己,安慰自己,最後還是希望啊大家不要想說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就懈怠一點也不聽經,也不看經教,想說我念佛就好,想說我一句佛號我就能往生,心裡要真的有一句很好,可是這一句,你們來我們精舍你試試看,一個小時不要打妄想,一個小時就好,有人念佛連十聲佛號都還要打妄想,他的境界只能說: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我做不到,十聲佛號都還要打妄想,那這個成就太困難啦,你最起碼十聲佛號不要打妄想,可以吧!可以啦,都做得到,要有信心、要自信,我決定可以,我絕對做得到,我一定轉得過來,沒有疑惑,慢慢增進,但是啊教你們不要打妄想,不是刻意壓念啊,以念止念不是喔,刻意壓抑自己的妄想,你到時候你自己念佛念出問題,著魔啊,刻意要把妄想給壓住,壓念不起不對,淨土宗會得病啊,這話也要先說在前頭,很自然的妄想起來不要管它,那這個是老話常在說啦,你就念佛,跟著佛號走,不要跟妄想那裡,什麼叫跟著佛號走?注意力放到佛號那裡去,不要看到妄想起來緊張啊,像看到蟑螂一樣趕快拿東西把它打死,不要亂殺生,你這樣你心,久而久之,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跟佛號越來越熟越來越熟,功純自有佛加持,看你有沒有決定力,我們要有決定力,不要壓念喔壓念會得病喔,李炳南老居士以前帶佛七,帶七個人就有人發瘋,求快求速又求成就,要趕快成就要趕快息念啊,不是,很自然的這樣用功用去,所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你們是外若駛急,內獨遲緩。「外若遲緩,內獨駛急」還有一個,表面上看起來很定裡面亂七八糟,不是這個意思,你們緊張起來的時候,學佛人很多,緊張起來的時候外面看起來很定,裡面已經七上八下不知道幾回啊,「外若遲緩,內獨駛急」不是這個樣子,外面呢安定徐為,所以我講的律儀、威儀,裡面呢,用功綿密不斷,不間斷不夾雜,你會有功夫,真的不是說假話,你不要連十句佛號都還起妄念啊,那個斯義宏深非我境界,跟法藏比丘見這個世間自在王如來,「斯義宏深,非我境界」,你們真的要學六祖,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要看到法師啊,法師啊弟子心中常生煩惱,學了幾十年還生煩惱,那就不好啊,發心,決定可以的,不要氣餒,好!我們來迴向。我們今天就講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