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修大家好,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八頁第一行,本經云: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個是無量壽經裡面的經文,什麼叫做值斯經者?我們在這裡大概地來說一下,值就是值遇、遇到的意思,斯經就是指無量壽經,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所願也就是說,隨意也就是說,你想要求什麼都得得到,那麼世間最難求的是什麼?是成佛,成佛都求得到,那還有什麼東西求不到的,所以,世間自在王如來跟法藏比丘講,他說譬如有人,以一斗量,取大海水,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志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得。所以求無上佛道都可以做得到,都做得到,都求得到,那麼當然你求世間的,求人天的,求聲聞的,這些小果也可以求得到,但是我們不要去求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會變化、會變滅,終不常住。求那個會生滅、會變化的,那等於是什麼?把黃金拿去換一些沒有價值的東西,這個是不值得的,所以你們要知道,什麼是當求,什麼是不當求,我們念佛、學佛,最重要的要了生死,要出三界,這個要求、要勤求,那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會變化的要放下,家親眷屬、情愛要放下,講到家親眷屬也是現代學佛人,不要說現代啦,從古到今最放不下的,最罣礙的,因為有這個業力在牽纏,所以,你會感覺沒有這樣做不行,沒有這樣子的一個妄想不行,這個就是罣礙。那麼你要求這些,用無量壽經的功德來回向能不能得到?能得到。求幸福美滿、求這些名利財富,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但是不究竟,我們講要依四依法。四依法裡面,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要依了義,了義就是我們講的心性之法,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要有。不了義呢?就是世間會變化的。樂是壞苦啊,不曉得大家能不能體會的到。你今天覺得一樣事情很快樂,那麼一直去做、一直去做,出不了幾天,你的苦就來了。我們世間有一句話講:樂極會生悲啊。禮記講,樂不可極,欲不可從,志不可滿,傲不可長。這順序,應該是傲不可長在先。所以,世間的樂,佛說是壞苦,會變壞的,那麼他這是講還有一段相續。再講究竟一點,那個樂的覺受是妄念,是妄想,什麼樣的妄想?什麼叫妄想?就像你被下了迷幻藥,產生出的幻覺,或是被魔術給騙了,所以你有感覺這個樂受。那苦受是不是呢?是的,也是壞,也是壞苦。那是誰給自己下藥呢?自己。自己給自己下藥,所以有這個幻妄的苦受、樂受,在你的生活當中,在你的見聞當中,自己魔惱自己,所以這個應該要放下。那麼很多人他想說,我學佛,本身就是世間有苦啊,看看這佛門能不能得樂啊?可以得得到。但是我們講,凡事要先耕耘,再問收穫。佛教的先耕耘是什麼?你要先放下煩惱習氣,這叫做業障,你來佛門要先消業障。那怎麼消呢?拜佛能消嗎?念佛能消嗎?要會拜,要會念,不要隨順貪瞋癡,也就是說貪瞋癡慢起的時候,佛號要提起來,慢心起來的時候要禮佛,怎麼禮呢?趕快把慢心放下就是禮佛,貪心放下就是禮佛,就是見佛,因為貪心障礙你見佛。瞋心也障礙我們見佛啊。為什麼?華嚴經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啊,一念可以感召百萬的障門,障礙,障是障礙、業障,百萬的障門都打開了、都出來了,業障全部都出現了。這一念瞋心起來。所以修行念佛能不能消業障?能消,但是要會念,拜佛要會拜,不是只有光我們禮懺的時候在這裡拜懺。你的起心動念、日用平常,都要勤於覺察、反省。拜懺,四肢,你的全身心,身投覺地,拜下去是投於覺地。地代表的是覺,覺悟,訓練你的覺性,覺觀能力,這拜懺,這樣子來修行,這樣來拜懺,是可以的,非常好,天天拜都可以,這都是訓練,幫助我們道業增長。那相反的,如果只是磕大頭,心中沒有恭敬心、沒有懺悔心,那拜懺有一點小福報,但是呢,境界現前的時候、業障現前的時候,你就消不掉,你就會被業障所轉,這個就是會修行跟不會用功、不會修行的人的差別。所以修行,是從這個上面去著眼。不是計較說我拜多少佛,我念多少佛。你念佛念的多當然是好,拜的多當然是好,但是千萬不要以此作為增長自己傲慢的一個工具。你拜佛拜的多是應該的,念佛念的多是正常的。有人問廣欽老和尚,他說,「師父啊,我今天念佛兩個小時。」廣欽法師問他:「那你二十二個小時在幹甚麼?你其它的時間在做甚麼?」所以,修行人,是看你其餘的時間在做甚麼?不是我今天有念就好了。你要是用功兩個小時,其它十幾個小時都能保持你的覺照,那你有用功。我們先不談睡覺,睡覺給你們放個假,放野馬,亂夢一通沒關係。睡覺你要能作夢,覺察到我有在作夢,這個講,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就有這個經驗。作惡夢,夢見被追殺,突然覺得自己知道,突然覺得我在作夢,這夢中境界就任我遨遊,子彈來也不怕,壞人也不怕,知道是夢,你在裡面可以做夢中佛事,有這樣的一個覺察力。所以,當然了,最好不要作夢,一覺到天亮就好。晚上啊,要睡覺以前不要動腦筋,靜坐一下,念個佛,繞個佛也好,再去休息。睡覺的時候,把全身放鬆,念佛安眠,就是這樣子。久而久之,業障消了,一覺到天亮。晚上作夢,妄想太多,都是你白天胡思亂想,接觸境緣心隨境轉,晚上才作夢,睡覺睡不好,現代的人就是這樣,要找個睡眠專家,不用啦,我教你,好好念佛,阿彌陀佛就是睡眠專家,是無上醫王。有沒有?我們在唱讚佛偈,「阿彌陀佛無上醫王,巍巍金相放毫光…」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你找他,萬病癒於阿伽。癒就是治療的意思,阿伽陀藥。阿伽陀藥是甚麼,阿伽翻作中文就叫做「善見」,這個藥你不用吃,看到了,你的病就好了。這阿伽陀藥。所以,要不要找甚麼睡眠專家?你就好好念佛就好,少打一點妄想。搞不好睡眠專家自己也睡不著。所以,睡眠專家他要是聽到我們講經,他也會啊呀,有人來救他,因為他是專家,不能再問別人。問佛菩薩。所以你平常睡夢若妄想多,就是雜念過重,罣礙的事多,心隨境轉,所以很難去把心平靜下來,很難啊,有功夫。那這要懺悔,要常用功,業障消了,就很好睡了。我們在無量義經講的,無量義經上面看到的,「永斷夢妄思想念」。釋迦牟尼佛,夢妄思想念永斷,作夢啊、妄想啊、分別啊、執著啊,這一些。甚麼叫妄想、分別、執著呢?不要問我,也不要去看佛學字典,你問問你們自己,自己就是最好的字典,你們在苦惱甚麼?你們在擔心甚麼?這個就是夢妄思想念,這個就是諸大陰界入,無復諸大陰界入,這是佛啊!所以佛會不會作夢?不會!所以,我們修行要向佛學,要好好念佛,要萬緣放下,能少事就少事,不要多事。有的人事情少,心裡啊,寂寞起來了。好不容易心定下來用功,定下來,我今天有用功,開始散亂,開始打妄想,你要心靜下來,要保持下去,繼續用功。講到這裡,我要補充上一次講的,你們念佛的時候,一個小時不打妄想,好像滿多人皺眉頭。還有那天,還有一個居士跑來跟我講,「法師啊!你講的那個我們做不到呀!我學佛學很久了。」學很久了,老同修了。他說,他檢點自己啊,聽了我們講經,自己啊這幾年,都沒有好好用功,連一個小時都靜不下來。但是我要大家靜得下來,不是要大家壓念不起,把你的念頭刻意伏住,「以念止念」,不是這樣,這不是淨土宗的方式。淨土宗的方式是要你知道這個念頭是虛妄的,這個不一樣。不是有念,不屬無念。連妄念也不屬有念,不屬無念;真心本性,也不屬有念,不屬無念,那這道理深。我們就先看妄念上,既然說為妄,那屬不屬於有念呀?不屬!有,他就是確實存在。無念呢?有念尚且不屬,哪有無念可得?若都無念那就沒有妄念了。不用刻意去止。所以妄念去分析下來,不屬有、無。不光只是你的雜想、你的想法、你的看法、你的思想、見解,都是不屬有念,不屬無念,都是無生,那無生你認為有生,那就叫做眾生。諸佛呢,在有生當中唯見無生,那就叫做諸佛,叫大道心成就眾生,也是眾生,那叫道心,菩薩大道心成就眾生。所以,不是叫大家壓念不起,是要先知道,妄念是空的。你這念佛念下去,妄想就招架不住啊,你要是認為妄念是有的,好了,妄念為什麼有呢?就是你一念有心讓它有,然後以心除心,以法除法,用阿彌陀佛要來除妄念,這就對待!相待法。六祖慧能大師講,「二法不是佛法」,相待嘛。所以,念佛高妙在哪裡?祖師大德講的,三個字「老實念」!這三個字,懂的人很少,不多啊!甚麼叫老實?他以為我就這樣念佛,也不知冷不知熱,這叫老實嘛!那是呆子,那沒有作用啊,那個不是真正功夫透徹的人,那個修到後來會變成木頭,會變成石頭,壓念不起啊,不是要你壓念不起。修行很重要,為什麼大家學佛,學淨土,你很難去成就,很少聽過淨土宗,有明心見性,很少,為什麼?就是以念止念,以心除心。所以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說這是他的和尚,他的金剛阿闍黎,他說,他這個和尚得的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見性的功夫,教大家的是老實念,教大家的是,這個不要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這妄想才斷得掉,你不要認為妄想是真的,是實的,既然說為妄那就是虛,妄念不屬有、不屬無、不是真的,所以念佛要能成就,這一生要能了斷煩惱,你就不能認為煩惱是實的,你認為煩惱是實有的,要來用法來除,這是小乘,學大乘也變成小乘。認為妄想是實的,佛門有一句話,大家都聽過,你們肯定知道,叫認妄為真.然後呢,你要除它,就下一句,迷己逐物,己就是本性,逐物就是隨妄想去,你的佛號都隨妄想起滅,這佛號能成就嗎?不能成就。所以學淨土學到後來,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認為這個妄想是實的,那為什麼會認為妄想是實的呢,梅光羲老居士講,不讀大經之過啊,你沒有讀大乘經,你沒有讀無量壽經啊,你不明瞭實相,所以,你才會認為妄念是實的,你作實了它,你就給它力量,從心想生。所以,世間一切法,但以心為主,就是你心在做主,那你迷自本心,認妄為真,你認妄為真,本來不真的,它就變成好像真的來干擾你,變成這個樣子,好像是真的,好像,好像那是自己的錯覺,錯覺又把它當成實有,所以這是自己糟踐自己的慧命,自己毀壞自己的法身,所以眾生呢,是自迷自墮啊,墮落,那要覺呢,也是自悟,自覺自悟,悟什麼呢,悟本自心,就是這個樣子啊,所以,念佛的時候,為什麼能夠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都不要打妄想,不是叫你把時間加長,那是自然而然的,你知道妄念本空,就不隨它轉了,那有沒有人隨妄念呢,沒有啊,所以要確實、踏實的知道,那你要知道呢,你要讀大乘經,讀了之後要觀察,要能夠覺破它,勘破它,知道它不實,這叫值斯經者.這才值遇無量壽經.不然,有遇到跟沒遇到一樣,你不得受用。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你要是這樣修,真的,世間、出世間,隨意所願、皆可得度,當然,你要知道這一層道理,你不會再求世間,世間是虛妄的,我們常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幻在那裡,夢在那裡,都毫不覺知,在這裡聽講,聽到我們的影音播放,也許你知道,但是呢,等一下出去就迷了,所以要常常的聽,常常的薰習,我們迷太久了,大般若經講,於戒不急,不得名為緩,緩是緩慢,於乘不急,乃名為緩,你戒律,事相上,沒有做好,這可以再精進,再用功,但是,你對於教乘,對於教理,要是搞不懂,那,這是一個大問題,修行,是盲修瞎練,真的啊,你要走路要有眼睛,學佛的人以般若為先導,六度以般若為最主要的,其它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個是大般若經上講的戒,這些沒有做好,那還情有可原,這個還可以再精進,因為你不明心。可是你不明心那就不行,不明瞭實相就不對,尤其是現代的學佛人想要簡單,沒有那麼簡單。佛法之所以稱為佛法,它有它高深的程度,不是我們隨隨便便就能夠入得了,縱然是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能帶業往生,但是呢,你如果不好好用功,散漫,懈怠,祖師講的,自欺,自己欺騙自己,想要好高騖遠,那不能成就,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莫討便宜莫自欺』,因為念佛看起來很平常,看起來很簡單,學人總是輕視它,不要說大家,連蕅益大師都還輕視過淨土,他說他早年宗乘自負,妄謂持名,曲為中下,他覺得淨土法門是中下根人在修的,他是上根,他要做宗匠,宗門的法匠,可是呢,生了一場病,才知道自己所學皆非,從來使不上力,所以,大家是不是有輕視淨土,可以去看看,什麼叫輕視,你放逸,懈怠,就是輕視,自欺,認為我這樣可以了,我聽懂了,不向學了,這輕視。所以很嚴格,佛法不簡單,我們說一些簡單的佛法是為了接引初學,但是,讓他進來,進來以後,你要把真實相告訴他,維摩詰經講,『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你欲鉤牽,讓他進來了佛門,你不用再給他世間法,很多人又再給他世間法,叫他在那裡,有無對待那裡修,這個是不正確的,真正的圓教的修法,是先明心,再除習氣,不是先除習氣啊,其它,通途的修法,是先除習氣,先把你的煩惱、貪、瞋、癡這樣去掉,然後再一層層上來,初襌,二襌這樣上來,這個是通途的。斷見思,破塵沙,最後破無明,才見性,通途是這樣,藏通別圓是這樣,天台四教。但是,到別教的初地,他還不算是見性,他塵沙煩惱是斷了,但無明沒破,圓教初住,他算見性。圓教初住,他的斷證可以算是別教初地。那麼要到圓教他才算見性,所以圓教的修行先開你的佛眼、先開智眼,所以天台家講的六即佛;六即佛,理即佛,理即佛就是大家都具有佛性,世間人也有,小貓小狗都有,理即佛。理上說如是,大家都有佛性。那麼再來就名字即,你有沒有始覺?你知不知道你本來是佛?你有沒有開圓解?開圓解這叫做名字即。再來才觀行,觀行是什麼?照著做、照著修,最後才把習氣給除掉,所以圓教名字位,他的知見跟佛知佛見完全一樣,甚至佛在經上講,你供養他,他也許會講經,你供養他等於供養如來,跟供佛的功德完全一樣,但是他不一定有修行,所以還是要修。為什麼禪宗會有悟後迷?就是他打開本來、他不起修。悟後迷很多啊!從古到今很多,為什麼說學禪不能成就?就是悟後又生迷,沒有保任的功夫,沒有繼續下去,所以在境界裡面迷惑。學淨土也是一樣,你知道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開了這個本來的智慧,我們講的見性,見性不難,見性就是識得自己本來面目,體會到還要用功,還要修行,所以圓教的大乘,大乘圓教是這樣的修行方法,先開你的智眼、開你的慧眼,然後叫你除習氣,這叫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為根本,佛性為根本。所以我常講,學大乘是不是建立在小乘之上?不是的。小乘那個是所謂漸教的修法,先這樣再這樣再這樣,漸教。那裡面所說的義理諸多相違,這是華嚴宗第五代祖師說的,宗密圭峰大師他講的,所說的義理多有相違背,因為畢竟是漸次不明心,若都明心的話那都沒有問題,法法融通,法法圓融。所以呢,為什麼講學佛要不要學儒?不用啊!這從根本修啊!根本就是什麼?佛教的根本是什麼?在於華嚴經講的那一句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這一句,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識不識得,你要是識得,佛教的根本就抓到了,抓到這個根本來修行,楞嚴經講一句話,日劫相倍,一日等於人家好幾百劫,菩薩要百劫修相好,這什麼菩薩呢?小菩薩。大菩薩一念圓具,所謂眾生身相相亦然,就跟佛三十二相完全一樣,無二無別,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子,但是現在就是迷,迷而不覺,你要悟本自心常住不滅,或是守本真心常住不滅,你才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受用,這樣才叫真修行人,真正在用功。因為通途的法門,通途的經教就是教你,你要先五戒十善,要先這個。但是大乘的他不是說五戒十善不要。五戒十善不要啊,連人都不是啊!是說要,但是你要明心,更要往這個重點上面去發展,這叫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叫萬修萬人去,淨土宗是這個樣子的。因為有一些人他想說我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就能夠往生了,我就很穩當了,是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非常穩當,可是你不穩,你不穩當。你有偷心,偷心未死,投機取巧,想說沒有關係我可以懈怠一點,佛會來救我,是啊!佛會來救你,可是你執著得太嚴重,就像眾生對一件事情執著太嚴重,放不下、捨不掉啊!是我們自己捨不掉啊!我們對這個色身,對這些人事物執得太深,迷得太深,捨不掉啊!所以無法自在,所以不是佛不來接,不是祖師攝受力不夠,是我們拿著一把傘把佛光給擋起來了,不願意被佛攝受。什麼傘呢?障礙啊!五蓋啊!財色名食睡啊!著得太深了,就像傘蓋一樣,你把佛光給遮蓋住了,雖然佛平等放光,普照一切眾生,可是你不受照,所以就沒有辦法,所以學淨土明心最重要,念佛的時候不要壓念不起,然後不是說我把打妄想的時間減少,不打妄想時間刻意把它加長,這不是。南台守安大師講的,「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不是教你息心,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這不究竟,是讓你知道,只緣無事可以想,都是妄的,都是虛妄的,是無事可思量,你這樣子才算有一點點基礎,有一點點這個佛門講的有一點基礎,有一點入門,修行有一個底子。縱然你能幾天不打妄想,你得我們講的最上流的社會,什麼上流社會呢?不是有錢人,不是有名,還比這個更上流的,他們算是上流的,還有比這個更上流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定功八萬大劫,八萬大劫都不打妄想。一個劫多長?我們人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一個大劫,他可以定八萬四千劫,小劫就好啦,我們在這裡一個小時不打妄想那算什麼,你可以像他一樣八萬四千大劫都不打妄想,仍舊頂墮,爬得高摔得重,他以為他證無餘涅槃,實際上連三界都未出,毀謗三寶墮阿鼻地獄,那邊的天人是這樣子的,所以他定功失掉了。那個世間禪定,不了義啊!學佛不是叫你壓念不起,這個就不對。我們看下面。『末法眾生,福薄障深,唯此一門,但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極樂,徑登不退。若無如是微妙法門,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而登彼岸。』這是末法的眾生,他講得很清楚,福報很薄,什麼叫福報很薄?一句話,善言難入。跟他講好的事情他不相信,他要懷疑人家,捐錢,要懷疑人家有沒有做到,放生,還要懷疑人家破壞生態,福薄障深,對不對?福薄障深,聽到壞的呢,有可能,每個都覺得有可能有可能,你看這是障深,跟他說好事他不相信,他說作假的,看到人家捐錢,大概是為了要節稅,這是福薄,他要是一念生起隨喜的心,很好,利益眾生,隨喜功德,你的功德跟他一樣,所以就有福啊,所以呢不要去懷疑人家,存好心,你是好人,你碰到的都是好人,你也會把壞人都當成好人,你要是壞人,你就天天想著,誰要來害我,我要怎麼提防他,我要怎麼樣這個小心,不要被害到,壞人,所以末法眾生,現在人,你們去看看,福薄障深,就是這個道理,跟他講好的他不相信,捐款捐出去,他還懷疑人家沒有做,要人家拿出證明來,不然我的血汗錢如何如何,以前人不會這樣,早期的,老一輩不會這樣,他一定好心,我跟你講,你做了這個好事情,功不唐捐,人家沒有做好,人家造業,他的事情,我們修自己的功德,在修功德的時候,不要夾雜染業在裡面,不要把我們好不容易修到的功德,給他損掉了,就像你們這個積蓄一樣,好不容易存起來的錢,一念錯誤全部花光,就是這個樣子,這種感受,我們好不容易積了一點功德,積了一點福報,一個念頭,一句壞話,全部報銷,這就錯了。像以前早年,師父在善導寺,跟道安法師去放生,他們在上游放生,那有居士就從下游上來,他說法師啊,我們上游放生,下游海口那裡在撈魚啊,還放不放?道安法師說,照放,人家造業,關你什麼事啊?我們放生,修自己的功德,做好事啊,那些魚,就有他的因緣果報,也不一定每一隻都被抓到,所以不能因噎廢食,所以講到這個放生,現代放生,要注意生態,因為有一些物種,是台灣所沒有的,你們要去了解,在放的時候要了解,不能說不了解亂放,那也不叫放生,放下去會死,還會破壞生態,這就不對了,這不是放生的本意,放生的本意是放下去要會活,放生嘛,放下去會死,那不叫放生,那叫放死。那你如果不了解,人家看佛教徒,怎麼會這樣破壞生態,禁止我們放生,那是誰的過失呢?是我們自己的過失,我們的問題,所以要去檢點,要去檢討,你要了解生態,了解環境,這個就很重要。所以末世眾生,福薄障深,唯此一門,但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所以你看看現代的人,福報淺,心也定不下來,教他參禪學教,現在發一套這個華嚴經疏鈔,你們回去看看,不用講華嚴經疏鈔啦,彌陀疏鈔就好了,馬上就煩惱心上來了,這麼多,所以學經教聽經,沒有耐心不行,聽個經,幾十分鐘,就開始心猿意馬,剛開始的時候,前十幾分鐘靜不下來,到中間靜下來,到快要結束的時候,就開始想,我回去還有什麼事,其實中間那一段,靜的也不久,為什麼會靜下來?因為聽到台上的人,講了一些故事,講一些是非可以聽,精神又來了,講那個教理,沒有辦法,聽不懂,聽不懂沒有關係,要發心學,要求佛力加持,要發心,所以唯此一門,信願持名,好了跟你們講信願持名,你們想說,好我只要信願持名就好,真信切願,那倒不錯,只有持名,而無信願,這個不能往生,所以呢,正常的信願持名,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才能夠功超累劫,功德超越累劫的修行,楞嚴經上講,日劫相倍,一日等於多劫,無量壽經講的,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大劫,我們剛講大劫,就是四個中劫,一個大劫,極樂世界沒有四時寒暑,雨冥之異,沒有這些,那這個為什麼有時間呢?隨這裡的時間去算,換算過去,極樂世界是沒有的,所以你在這裡好好用功,念阿彌陀佛,功超累劫,當然他這累劫是講成佛,三大阿僧祇劫,需要這麼長的時間,你成佛要這麼久,但是你只要肯念佛,一念相應,我們剛剛講的,悟本自心,然後來念佛,你知道妄想是虛妄的,你要超脫就快了,是不是功超累劫?是啊,你要是不悟,那就要很久,你要悟了,在這裡先學,到那裡的品位會增高,很快就證無生法忍,沒有的話最慢[觀經]講的,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這蓮花是比喻做心,不光、不是只有這個,不是說把你鎖在那個蓮苞裡面,有人誤以為是鎖在蓮苞,不是,你看四十八願裡面,沒有一願說你信心不具,到極樂世界是被關起來,沒有,沒有,所以我們依四十八願,到那裡、只要到極樂世界,教化隨意,聽法自在,都有、都得到,但是你自己心不開,所以叫蓮花,因為古人認為這個心,長得像蓮花的形狀,所以說蓮花方開,比喻做心開意解,滿十二大劫你才明心見性,得百法明門,百法明門不要學成名相,百法明門論,師父以前看到有一個法師,在講百法明門論,他去聽了,下來他跟他講,你不是講百法明門,你是講百法暗門,百法暗門論,越聽越迷啊,越聽越糊塗啊,所以明百法,什麼叫明百法,通達一切法,即心自性,這叫百法明門,就是講這個,妄想是虛的,是識的作用,緣生如幻,這是明百法,你的心不可得,相不可得,不可得,這些不可得的都除掉了,真心本性就顯現,破妄就顯真,顯真自然妄就破了,所以這叫功超累劫,往生極樂,徑登不退,到那裡了,彌陀經有的同修天天讀,應該很清楚,皆是阿鞞跋致,皆於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皆是一生補處,徑登不退,凡夫橫超三界,徑登四土,全是依著這個教理,這個心性的道理,後面講本經體性,所以蕅益大師讚嘆,這就是心性的極致,才有辦法令這個多障的眾生,功超累劫,確實是妙,若無如是微妙法,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沒有辦法超脫,沒有佛力加持,你要超度,現在很多人做超度,要拿什麼超?以前師父在新加坡,常教他的弟子,你們發心領眾,拿著引磬領眾,你以為拿引磬就可以領眾,師父就在講,你滿身煩惱習氣,你要把人家領到那裡去,這個話很震撼,師父丟大炸彈。所以你要超度,師父講,祖師講啊,要有功夫啊,念念經就能超度嗎,不行,真正有功夫的,要不要念經呢,不用。念經是什麼呢?開個玩笑,和尚搞怪。有句話講,和尚不搞怪,居士不來拜,要居士來拜呢,那就要搞點怪,當然不是說這些法師在搞怪,是說,希望要真正的用功,真正的來修行,你的功德回向那有功德,我們超度眾生,不要說超度了,自己都欠人家超,自己都超脫不了煩惱習氣了,還要超度誰,貪瞋癡慢都超脫不了,這些眾生也是被貪瞋癡慢所繫縛住啊,不然誰繫縛他,沒有人繫縛他,被自業所繫縛啊,那你要能超度這些眾生,你也要脫離,至少你要無貪吧,至少你要無瞋吧,那好了,你說我以至誠心,至少你要懺悔心來超度,有的超度,到那裡就像菜市場一樣,你把你的冤親債主請來,我勸你也不要寫牌位了,為什麼,寫了,你的冤親債主看到你更討厭,你請我來是為了跟我懺悔的,怎麼會在會場嘻嘻哈哈呢,一點懺悔心都沒有,結更大的怨。所以你辦這個超度佛事,要要求,對大眾,禁語、端肅身心,至少要做到這樣啊,你要跟人家道歉,你要有悔意啊,要有這個懺悔的樣子,不是去到那邊,講是非,東家長西家短,攀緣,那你的冤親債主來了,那個牌位就是邀請函,或是一個座位,有人問我說大牌位是什麼,我說那是貴賓席,貴賓席啊,實際上都是參加同一場這個法會,牌位沒有大小,只是後人把它的一個分別,那麼重點是,你請了你的冤親債主來,你要發懺悔心跟他和解,這是超度,解冤釋結,不能令他超升,超升他現在的這個鬼道,你至少也能跟他解冤釋結,不要來看到你在那邊散漫,結更大的怨,那就不好,所以為什麼,到道場要端肅身心,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底下講的,你如果沒有修習這個法門,超不了生死業海,而登彼岸。那麼下一段,元曉示云,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這個元曉大師,大家應該耳熟能詳,海東元曉大師,他是高麗人,就是,我們現在講韓國,他是相當有成就的一位大師,在淨土宗也是頗具名氣,那他講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為了先度凡夫,兼為三乘聖人,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兼為,所以可見呢,淨土之妙是首為凡夫得度,最重要就是要幫助我們成就,所以這一段的叫做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三根普被,凡聖齊收,你能度得了凡夫,你就度得了這些三乘聖人,因為凡夫的業障確實比較重,自顧尚且不暇,像觀經就是為了凡夫,為了這個末法多障的眾生說的,你看這個韋提希,韋提希她是遭遇現代人講的家庭變故,宮變,就是兒子篡位,她小孩篡位,那麼把她關在七重室內,韋提希就像我們一樣,被這個煩惱,七重煩惱給遮蔽住了,我們自己心中妄生這些煩惱,幽閉在七重室內,不見天日,這就是,我們就像韋提希被煩惱所蓋覆住了,七重,出不來,七重禁室,就是比喻作我們的煩惱,所以佛遣阿難及目犍連,神通跟多聞第一啊,神通多聞第一,這兩位尊者來慰問她,為她宣說觀無量壽佛經,讓她心開意解,發願求生淨土,所以呢,很明顯的,他是幫助這些末法的一些,應該說全部的眾生,上至天人,下至這些三惡道的眾生。所以呢,這是引元曉大師給我們增長信心,因為有些人,早期啊,應該是早期,唐朝以前,就是善導大師以前,祖師講,他說觀經的上品,那是登地的菩薩才能夠往生,那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就有駁斥,他說這個說法錯,不對啊,他是真正是為了凡夫而說,因為韋提希是具縛凡夫,她請的法,佛怎麼會是為了登地的菩薩說的,她是濁惡眾生,五苦所逼,她自己講的,這世間多諸惱患啊,她自己是一個博地凡夫,請佛為她開示,佛才跟她講極樂世界啊,所以讓她去求願往生,所以很明顯的,我們看過善導大師的四帖疏,我們就知道,淨土的四土三輩九品,是開給我們這些多障的眾生去往生的,不是開給菩薩,在早期他們有一些法師,他會認為是開給菩薩,那善導大師是誰,阿彌陀佛再來,他所說的,就是佛說的,所以很明確,不用再懷疑,甚至他講的,念佛就念佛,不要再加其他的觀門,再加什麼唯識觀,再加什麼華嚴觀,天台觀,他說這些啊通通都不對,害人之甚,為害非淺,善導大師講的,你們去看觀經四帖疏,他說我此法門,淨土法門,指方立向,就是直指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叫做極樂,彼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個話是真真確確,你們大家儘管的依止,一心的念去,其他的一切不管,不用再夾雜觀想,不用再夾雜止觀,唯識觀,華嚴的這個法界觀,不用,不用再夾雜,乃至妄盡還源觀,都不用,一律不用,不用夾雜,他說這些啊,多增知解,多增知見,他說這個法門直接就是觀佛,想佛,就是這麼明確而已,不要再穿鑿進來,善導大師說,所以呢,他呢,臨終啊,是自在往生,怎麼往生呢?聽說是示現上吊,上吊也能往生,沒聽過吧,凡夫看他是自殺,他三十年不睡覺,念佛念到口中出光明,人稱光明和尚,他駐錫的終南山悟真寺,後來改為光明寺,就是因為他念佛念到口中放光,甚至連他的師父道綽,道綽禪師,很有名啊,他八十幾歲,幫他剃度,還來請教他,他才二十三歲,說我這一生念佛有沒有希望,他說,且待我觀來,他就是入定,到極樂世界去,去查查看他有沒有註冊,他說,有啦有啦,沒有問題啦,可以往生了,他有這層的功夫,這證明他不是那種一般世俗人看到的自殺往生,他是自在往生,這告訴我們,這樣都能夠到極樂世界去,還有什麼不行的。即使是自殺,信願行具足,不是叫你們自殺啊,你們信願不行啊,那一定要他那一種啊,你們能入定到極樂世界去那OK沒有問題,可以,不要聽錯啊,這樣往生。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下一次,接著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