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二頁第三小段,三、明宗: 經云: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這個是一經宗趣,那麼這一段呢,是先說明《無量壽經》的宗旨、宗要,所以它叫做明宗,明是明白的意思,宗是宗趣、宗要,也就是說《無量壽經》修行的重點在哪裡,這個說法就比較容易了解。在還沒講以前,我們要先慶幸自己有因緣遇到《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現代的印刷術發達,得以印刷流通全世界,那麼大眾得到法本非常的容易,可是呢,這恭敬心就沒有了,還會嫌法寶太多,這個呢就叫做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講「兜率天」,兜率翻作中文叫做知足,這一「天」學的就是知足,我們現在遇到《無量壽經》,心裡生起這種輕慢的心態,那就是不知福、不知足,要知道得遇正法不容易,遇到淨土法門那是難上加難,在經典裡面釋迦牟尼佛讚歎這一部《無量壽經》如優曇花稀有出現,這優曇花三千年開一次,你要是能遇到,那是無比殊勝的因緣,怎麼可以因為容易得,便作等閒看呢。所以流通正法重要性,要知道這部經,當初傳過來台灣不容易啊,從古到今《無量壽經》有十二個原譯本,因為經過戰亂只剩下五種,那麼這五種原譯裡面願文,四十八願的願文開合不同,學佛學淨土的這些學人很難去受持,那麼經過宋朝王龍舒居士的會集,王龍舒居士會集了四個本子,這五種原譯他只看了四個,他是國學進士啊,以他的身分跟地位也只看到了四個本子,我們今天可以看到五種原譯本,福報比他大多了。他的淨土的修為不簡單啊,我們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就是因為看了他的《龍舒淨土文》學淨土,成了一代的祖師,不容易啊。那麼到清朝魏源居士,魏默深居士,咸豐年間的這位居士,他會集了五種原譯,可是還是不圓滿,因為改動了原文,那麼這個是不許可的,尤其是經典不能隨意更改,你看不懂你就隨意把它段落更改、文字更改,那不行。現代的人不如古人,古人對於經典恭敬至極,即使有闕漏的,他也是在旁邊加註解,懷疑闕漏,他自己看的經典在自己的本子上加註謂,留給後人做參考,不敢自專啊,古人曉得這個道理,現代人不了解,要知道你印經要是不照古本,這樣印經典,將來經典面目全非啊,名為流通正法,實為破壞佛法,印這個經有罪過啊,所以古德歷代祖師印經,必然是依原文,在自己的註解裡面,加一些小註給人做參考,那是可以的。參考,段落還是原文,原文他不隨便改變,這個是鐵則啊,不能更動的,佛教徒應該知道,連基督教的聖經都不隨便更改,我們中國人尊師重道這美德要有。那麼到了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了《無量壽經》那就完美了,我們師父讚歎:末法流通到最後滅的本子,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我們看了受持,也肯定師父這個說法,也相信師父這個看法是正確的。他把它會集得等於佛重新宣說一遍,而且原文沒有做任何的更動,經題也沒有自創,那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會集本。民國初年,經過戰亂,由黃臚初中將帶到台灣來,交給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這個本子最後再傳到我們師父手上,把它弘揚到全世界去。所以大家要曉得,這本子留下來不容易。黃臚初中將,這個大家不是很熟,律航法師ㄧ定知道,黃臚初中將最後出家,就是律航法師。律航法師是廣化老和尚的師父,那就非常的有公信力了,律航法師還為無量壽經作簡註易解,簡易的註解。那麼慈舟大師,大家也比較陌生,台灣基隆海會寺,道源老和尚的師父,水里蓮因寺懺公的師父。慈舟大師親自幫無量壽經作科判,並且開講,所以我們能夠遇到,那是不容易。這個無量壽經沒有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應該是說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沒有被毀壞掉。所以今天大家遇到了,要明白無量壽經的宗旨之前,要能夠曉得,遇到無量壽經是稀有難逢的因緣,自己要發願受持、流通,你流通無量壽經,十方諸佛都護持你,因為這一部經十方諸佛一齊讚歎,這是釋迦牟尼佛救度眾生最厲害的一部經典,什麼業障消不了,念無量壽經能消,念佛能消。這古來彌陀經流傳得很廣,但是無量壽經卻沒幾個人知道,就是因為沒有完美的經本。那麼我們現代的人福報很大,遇到了這麼好的一個會集本,那應該要發心要受持,這個是在於要明白宗旨以前,我們要知道它的淵源。這會集從宋朝一直到現在,有人反對,反對會集,他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居士不能會集。我跟諸位講,這種觀念是不對的,因為如果居士不能會集,那你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要拿掉一個,因為有一個本子就是居士翻譯的--支謙居士,他也翻譯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之ㄧ。我們稱它為吳本,東吳的吳。這一位居士,他翻譯的無量壽經,所以不是居士不能翻譯、不能會集,你要看他會集的內容,跟他的用心,這個要清楚。所以對於佛法要生恭敬想,生尊重想,這個很重要。你有恭敬心,你學佛才學得深入,法才會入心。你對於無量壽經的宗旨你才能知道,才能曉得,才願意接受,知道難得,這個是根本,恭敬心是根本。所以你看它裡面講的,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發菩提心就是心要能覺悟,而且這個覺悟的心要能展現出來,很多人以為自己有覺悟,是有一點小悟,不在意的事情放下了,在意的事情放不下、轉不過來,那就是迷惑顛倒,那這菩提心沒有發出來,不是真正的。現代的人發菩提心,我們常講的,露水道心,五分鐘的菩提心,這個就不行。菩提心上一次有講過,那麼它可以分成兩種,一個叫隨事發心,一個叫順理發心。隨事,什麼叫隨事?隨著事相上來發願,發什麼願呢?四弘誓願。大家都會發都會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無量無邊,我們要發心要幫助他,你要幫助他,你就要改變你的煩惱習氣,改變你的錯誤的知見、觀念。再講具體一點,所有會讓眾生起煩惱的行為,你都要放下,這才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好啦,前面發願啦,煩惱現前的時候,能不能斷?自己知不知道自己在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沒有開智慧沒辦法斷乾淨,所以要法門無量誓願學。那這個問題它就產生了,不是教我們要學一部經嗎?一句佛號嗎?怎麼法門無量誓願學呢?甚至我們師父講:學無量壽經以外的經典都是不老實,不能成就;念佛以外的持咒、拜懺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師父講的。怎麼法門無量誓願學呢?學這麼多,心亂了怎麼辦?夏老居士講得好:「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這個話的意思,你們大家仔細去體會一下,廣學原為深入,學無量的法門,原為深入。深入什麼呢?無煩惱之地,這叫深入。那麼專修即是總持,專一的修學,即是總持諸法,總持諸法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專修跟學無量法門的目的是一樣的,要斷煩惱。可是現代的人,不想學經典,懶得聽經,懶得研教,他就說我要專修。可是心裡面呢,妄想分別執著不斷,看不破放不下,那也不專。所以要知道目的在哪裡,專修跟廣學目的是要斷煩惱,不是只在事相上。那麼所有經典講的,都是真如實際,祖師告訴我們:「實際理地,不著一塵」,沒有塵勞煩惱。所以無論你是念一句佛號,或是看好幾部經典,目的是一樣的。但是若初心不能契入,還是專學一部作為基礎,作為基礎,不是排斥其它的經典。很多人聽了我們師父講經,開始排斥大乘經典,那就壞了,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你可能受持不了,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毀謗正法,什麼是正法?淨土宗是大乘,你謗大乘經,一樣是謗淨土,不能往生,真的不能往生。大家可以去看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凡是往生淨土的,有沒有哪一個是排斥其它經典的,可以看看祖師大德哪一個是毀謗大乘的,沒有。所以要清楚、要會聽經,聽經不能只聽表皮。我們在講座上講的很明白,讓大家在一會當中,就能夠抓到聽經的要領跟宗旨。所以要能夠知道,法門無量誓願學,它的一個目的,那麼這個是在相上說的。在應用上講呢,對一切境界,心不生煩惱,一切差別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衍生出無量的法門,只要能不起煩惱,就是學無量法門。眼見色,不隨色轉,耳聞聲,不隨聲轉,這在色塵上在聲塵上,你就學到了,你就得解脫門,這就是學法門。所以雖然四弘誓願,黃念祖老居士說是隨事發心,事中有理,理事不二。如同帝網珠,重重無盡,這法門無量誓願學。那麼最後煩惱斷盡了,業障消了,你就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佛道無上誓願成最好的解釋,在無量壽經裡面,法藏比丘的發願,在法藏因地第四品,他說:「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我修行願成佛,決定堅固,不會退轉,唯有如來可以為我作證明,就表示法藏比丘的用心,是用“真如心”,不是生滅心,是菩提心,這是佛道無上誓願成,總收前面三個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願誓願學,到佛道無上誓願成圓滿,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碰到很多的境界、逆緣,包括你習氣的現前、翻絞,都還能夠提起覺照,不失、不壞,正念現前,這就是有堅固的誓願力,這個心願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決定力,絶對要成佛,所以最後法藏比丘講,他說縱使身止諸苦中,假使我的身受無量的痛苦,即使落在無間地獄,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最後這一句話「永不退」,所以法藏比丘發願,不是隨隨便便發啊!不是一時興起啊!開開玩笑。他怎麼出家?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他沒出家前,人家稱他世饒王,在這世間,最有錢的皇帝,世間人有錢不一定有權,權勢,他都有,而且他的國土豐壤、富庶,國土富庶,他都能放得下,他有世界上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是轉輪聖王,所以他是真正的發心,作轉變,所以要發菩提心,要轉變命運,不用學了凡先生,你學法藏比丘就好,真正的轉、徹底的轉,不光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成聖中之聖,為什麼讚歎他聖中聖呢?“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真正轉過來,從一個凡夫轉變過來,生死都給了斷,這是轉變命運、改造你人生最好的例子,所以無量壽經才是幸福人生的講座啊,讓你即生成佛啊!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幸福的啊,更徹底的啊。了凡先生也不錯,在這世間確實做了不少好事,壽命也延長,求官位也得官位,很可惜啊!沒有求了生脫死,他遇到的是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是明心見性的大和尚,這一種和尚不好找啊!要遇到真的是非常的困難,可是他對這世間貪著得太嚴重,只求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雲谷禪師也很慈悲,滿足他,那他也確實去做也轉過來,給世間人一個不錯的榜樣,但生死沒有了,相反的憨山大師也是遇到雲谷禪師,明末四大僧,生死了斷,一切自在,兩個同樣遇到一個和尚,一個成聖成賢,一個六道輪迴,還帶了一身的殺業,你們想想該學哪一位,所以憨山大師不容易啊!真正的把握到自己成就的因緣、成就的機會。學佛人要往了生死上面看,不要只求世間名聞利養,那些東西會變壞,不會跟著你,你有了之後你不會心安,你會患得患失,你有以後還會想要更多啊!你心會越來越慳貪、越來越不安,那個東西你看到了就要想到啊,那個是毒藥啊!那個是毒品,聽到了,就好像聞塗毒鼓啊,什麼叫塗毒鼓?鼓上上一層毒藥,敲下去聽了會死亡,塗毒鼓,聽到這個鼓音,你的生命會喪失。聽到名聞利養就好像聽到這個鼓聲一樣,趕快離開、趕緊放下,如果有這樣的因緣,要拿來幫助眾生,你有這樣的一個名利,不要自己享用,拿來幫助眾生,用你的地位,用你的影響力護持正法,這也是發菩提心幫助眾生。像我們師父的護法,就很有智慧,他護持正法,不是一次拿一筆錢出來做完就沒事了,他是拿一筆錢出來,幫他做信託,讓他永遠的都能護持,讓道場永遠的都能安住,這個相當有智慧,這個安僧。所以護持正法,你要了解,要怎麼樣來護持,這個才是幫助佛法流通。一筆錢做完了、法寶流通出去了,那它的效益就只在這一次,你相對的讓它都有利息,你就能夠永遠的幫助眾生,即使你往生以後,這功德也一直延續,這叫發長遠心,心才發得長遠,不光在這一生,來世這功德都還在。在以前古代道場,皇家配的田產,那麼寺院他也不向人家化緣,他靠這個田產的租金,租給佃農,去維持寺院裡面大眾的生計,那麼自己出家人他也種地,那麼有一部份也劃歸給佃農去承租,所以以前的皇帝很有智慧,他知道這樣子他可以永遠的做下去。那麼現代就是用信託的方式,因為古代跟現代不一樣,方法不一樣,精神一樣,這個是護持正法,這個是有智慧呀。所以以前的出家人,可以過得很自在,可以專心在道業上,出家人的開銷不大,修行人的開銷很少,夠用就可以。但是有一些居士,我這樣講,他拿去護持的時候、供養的時候,他心裡就會說:你們出家人夠用就好,你們修行人夠用就好。這發心在個人,大家隨份隨力,護持正法,但是不能存這種心念啊,存這種心念你就沒有福報呀,要想到眾生都是自私的,對自己很慷慨,對別人總是苛刻,你布施想要得到好的果報,在這裡面你要會用心,你要布施得財富,你就要把那念貪財的心捨掉。你要想要得到聰明智慧,你就要行法布施,流通正法。想要得到健康長壽,那你就要多放生,多吃素。所以放生在現代很重要,有人跟我講他說吃素是究竟的放生,是沒有錯,這是自分上,放生是你的慈悲心展現,看到眾生有困難,無論是人或是畜生,你都去幫他,或是用錢財,或是用你的關係,去護衛他,都是放生。那麼放生要注意生態,不正確的放生我們不贊同,我們提倡的是正確的放生,你這個環境要照顧到。那麼現在的人邪見很多,他來告訴我,他說放生破壞生態,我問他,你為什麼不說殺生破壞生態,牠本來該在牠原來的地方活得好好的,你把牠帶過來殺,那不是破壞生態嗎?你破壞牠的家庭,你破壞牠幸福的生活。那你不是破壞生態嗎?那好了,你現在要殺生,人都有惻隱之心,放生這個是必然的。那你幹麼惹得大家來放生?你不要殺就好了嘛。所以殺生才破壞生態。放生不會破壞生態。放生,兩種環保,心靈環保,一個是環境的環保,一個是心靈的環保,心裡慈悲心生起來,憤恨心下降、減少了沒有了,心靈環保清淨,跟眾生結好緣,那麼相上的放生,原來牠該回到哪裡牠就回到牠原來的地方去,這環境的環保。完全不會破壞生態。所以是殺生破壞生態,所以我就跟他們講,你要是不殺那就沒有人放了嘛,你要杜絕放生那就不要殺生,人都有這個慈悲心,我們現在講的良知良能,都有良心,你看到動物被殺,那個良心會生起來,這個是好心,這個很重要,尤其是現代人邪見很多,在這裡沒有正見,沒有辦法轉得過來,所以呢被這個邪見所轉,要知道,吃素跟放生兩樣都要做,吃素才真正能得健康長壽,不然你吃素就好像自掃門前雪,自己很有德行,沒有幫助,沒有慈悲心,慈悲心生不起來,看到眾生有困難,有看到當作沒看到,那怎麼得健康長壽?不圓滿;兩個都要做。怎麼做?有沒有辦法做大量的放生?放生不一定要大量。你先把你的小孩教好,教他不要虐待動物,你把你的環境打掃好,家裡沒有這些蚊蟲、螞蟻、蟑螂,這就是放生。你家庭環境要是混亂,要是不乾淨,蟑螂、螞蟻特別多,先從這裡做起,這放生。那麼看到牠們,把牠抓起來,不要拿藥噴牠啊,那個藥是殺具,噴了牠,牠就死定了。噴一噴樟腦油,樟腦油也不能對著這些動物噴,只讓牠聞到,不敢靠近,防止這些昆蟲。譬如說你吃東西的時候,東西滴到地上,滴到桌上,馬上把它擦起來,如果這個東西會引來螞蟻、蟑螂,你要趕快把它的味道給去除掉,這就是放生,這就是護生。還有一種是在市場,看到這些魚、蝦或是動物要被殺,你幫助牠,這是我們常見的典型的放生。所以放生,你在家就可以做了。所以你們想想這是不是環保啊?放生才是環保,殺生不環保,越殺越多,蟑螂、螞蟻都有抗藥性,而且你噴的這個藥還破壞環境,破壞自己居住的環境,這藥都有毒,自己吸多了,自己也中毒,這兩害--自害又害它,應該還三害,為什麼?增長罪業。殺生有罪業,所以要清楚。這菩提心裡面它帶有慈悲心,幫助眾生,見到動物有困難,見到人有困難,或是行動不便,你去扶持他,你去替他設想,像地藏經講的,你讓產婦讓婦女得以安穩生產,這都種無量的福報,有讀過地藏經的同修應該很清楚,這都是放生,都是護生,保護眾生,令眾生得安穩大樂,也就是後面講的三種順菩提門。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不讓眾生心起一念的不安,你要是讓眾生起不安的心,你這個心跟菩提相違背;反過來,能安眾生心,就是順菩提門,所以很重要,發菩提心。那麼再來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大家都知道,一心一意向阿彌陀佛念去。但是有沒有一心一意?要能檢點,念佛裡面,在念佛堂念佛當中,有沒有打妄想?日用平常當中,心裡有沒有罣礙?有罣礙,那就不叫一向,罣礙一樣事情,就另外一向,罣礙兩樣事情,那就二向。心裡有無量的罣礙,不知道你的心到哪兒去了?所以要聽經、看經、研教,多多聽聞大乘經典。像師父提倡一向專念,為什麼後來又講金剛經?他在裡面講,你們看不破、放不下,那就要用經典來輔助,你要真正看破、真正放下,說老實話,連無量壽經都不要了。就是沒看破,就是沒有放下,所以這經典要讀,要看啊,不要排斥它,很多人都拿這個我要一向專念,不看經、不研教來作藉口,不然就跟我講,法師,那個經典字太小,我年紀大了,上了年紀,我老花眼我看不到,我看不清楚。你給他一份報紙,看政治看財經的,通通看,看八卦的,沒有一句是漏掉的,沒有一篇是忘記的,通通記得;拿經給他看,他說他老花眼看不到。那真的是當面錯過,百千萬劫難遭遇,他每次讀經都會念,來參加共修也會念,平常在家不看,那就拿他沒有辦法。還有這起來,早課也不作,理由也是一樣,那個字太小我看不到,早課一定一份早報,那早報就是他的早課,晚課當然了--晚報。還有一些兼修的雜誌,助修,看雜誌是他的助緣,早晚是他的正課,他也做早課,世間的早課。我在講相信講到很多人,對自己要老實,對自己要了解,自己是什麼作為,給他經典看經,就在那裡打瞌睡,一通電話來了,講是非可以講兩個小時,你們說這糟不糟糕。他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佛人一百種果報,不知道念到哪裡去了?這個世間心,我們上一次講的七種禮佛,求名禮跟我慢禮,他念佛的求名念、我慢念,不是真正想放下煩惱習氣的,只想看看自己的財富會不會增長,自己罣礙的能不能順心一點,念佛是求這種事情,也是能求到,但是你把黃金拿去換落葉幹什麼,落葉最終會爛壞,阿彌陀佛是黃金,你不識得他。所以這一向專念,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但是你們有沒有一向,我要講出來,很多向啊。以前是看報紙、看雜誌,現在是上網、聊天,東看西看,看到半夜他都不睡,要是用功有這麼精進就好。我們師父以前常講,那個時候台灣流行打麻將,三天三夜都可以不睡,要是真能這樣念佛,沒有事一心也功夫成片了。所以一向專念要看你念的是什麼,念的是世間法,那就不叫一向,那叫名字的一向;念的是阿彌陀佛,那就是一向專念,那是真的,只有這一向,一心一意,求願往生,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