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廣弘明集~八(道宣律師)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辯惑篇第二之四 
擊像焚經坑僧詔 魏太武
大集道俗廢立二教議 周武
二教論 釋道安
擊像焚經坑僧詔 
元魏世祖太武帝 
  帝諱燾。以明元帝泰常八年即位。時年八歲。尚在幼冲。資政所由惟恃台輔。時
司徒崔浩尤不信佛。帝訪國事。每以為懷言。佛法虛誕為俗費害。黃老仙道可以存心
。浩既雅信仙道。授帝老經。隨言信用曾無思擇。即立道壇四追方士。當時佛法隆盛
。浩內嫉之。常求瑕釁。會蓋吳反於杏城。關中騷動。帝乃西伐。時浩從焉。既至長
安。有沙門。種麥於寺中。御騶牧馬。帝入觀馬從官入。其便室見有弓矢。出以奏聞
。帝怒曰。此非沙門所用。當與蓋吳通謀規害人耳。命有司案誅一寺。閱其財產及州
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蓋以萬計。詔乃焚破佛像。勅留臺下。四方一依長安行事。太
平真君五年。帝年二十有九。春秋方富盛於武功。崔浩邪謀相接交扇方士。仙觀日有
登臨。釋門清眾將事殲殄。又下詔曰。愚民無識信偽惑妖。私養師巫挾藏讖記。沙門
之徒。假西域虛誕。坐致妖 。非所以一齊政化布淳德於天下也。自王公以下至於庶
人。有私養沙門者。限今年二月十五日。過期不出沙門身死。容止者誅一門。時恭宗
為太子監國。素敬佛法。頻上表陳刑殺沙門之濫。又非圖像之罪。今罷其道杜諸寺門
。世不修奉。土木丹青自然毀滅。如是再三不許。時有沙門玄高者。空門之秀傑也。
太子晃師之。晃敬事如佛。崔浩得倖於帝。恐晃攝政。或見危逐。密讒於帝晃有異圖
。若不先慮後悔無及。又晃結納玄高。高又通靈鬼物善得人心。可不猜耶。帝初不從
。後且幽之。又夢其先祖云。太子無事。又問百官。咸云。太子仁孝。抂見幽辱。帝
乃出晃以政歸之。浩又重譖。帝信之便幽死晃於禁中。縊高於郊南。浩得志於朝廷也
。列辟莫敢致言。便以太平真君七年三月下詔。一切蕩除。所有圖像胡經皆擊破焚毀
。沙門無少長悉坑之。斯並崔浩之意致也。及後帝遭癘惱。浩被族誅。呼嗟長慨無所
及矣。事迹如前釋老志廣之
周滅佛法集道俗議事 
  周高祖猜忌為心。安忍嫌隙。大冡宰晉國公護。權衡百揆決通庶政。帝竊嫉之。
恐有陵奪。召護入內。親自誅之。并大臣六家並從族滅。帝以得志於天下。一無所慮
也。然信任讖緯偏以為心。自古相傳黑者得也。謂有黑相當得天下。猶如漢末訛言黃
衣當王。以黃代赤承運之像。言黑亦然。所以周太祖挾魏西奔。衣物旗幟並變為黑。
用期訛讖之言。斯亦漢光武之餘命也。昔者高洋之開齊運。流俗亦有此謠。洋言黑者

稠禪師黑衣天子也。將欲誅之。會稠遠識。悟而得免備如別說。故周祖初重佛法下禮
沙門。並著黃衣為禁黑故。有道士張賓。譎詐罔上。私達其黨。以黑釋為國忌。以黃
老為國祥。帝納其言。信道輕佛。親受符錄躬服衣冠。有前僧衛元嵩。與賓脣齒相扇
惑動帝情云。僧多怠惰貪逐財食。不足欽尚。帝召百僧。入內七宵行道。時既密知各
加懇到。帝亦同僧寢處覘候得失。或為僧讀誦。或讚唄禮悔。僧皆懍厲莫不訝帝之微
行也。既期已滿無何而止。至天和四年歲在已丑三月十五日。勅召有德眾僧名儒道士
文武百官二千餘人。帝御正殿量述三教。以儒教為先。佛教為後。道教最上。以出於
無名之前。超於天地之表故也。時議者紛紜情見乖咎。不定而散。至其月二十日。依
前集論。是非更廣莫簡帝心。帝曰。儒教道教此國常遵。佛教後來朕意不立。僉議如
何。時議者陳理無由除削。帝曰。三教被俗。義不可俱。至四月初。更依前集。必須
極言陳理。無得面從
  又勅司隷大夫甄鸞。詳度佛道二教。定其深淺辯其真偽。天和五年鸞乃上笑道論
三卷。用笑三洞之名。至五月十日。帝大集群臣詳鸞上論。以為傷蠧道法。帝躬受之
。不愜本圖。即於殿庭焚蕩。時道安法師。又上二教論。云內教外教也。練心之術名
三乘。內教也。教形之術名九流。外教也。道無別教即在儒流。斯乃易之謙謙也。帝
覽論以問朝宰。無有抗者。於是遂寢。乃經五載至建德三年。歲在甲午五月十七日。
初斷佛道兩教沙門道士並令還俗。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公。餘如別述
。于時衛王不忍其事。直入宮燒乾化門。攻帝不下。退至虎牢。捉獲入京。父子十二
人。并同謀者並誅
二教論 
沙門釋道安 
歸宗顯本第一
儒道昇降第二
君為教主第三
詰驗形神第四
仙異涅槃第五
道仙優劣第六
孔老非佛第七
釋典道流第八
服法非老第九
明典真偽第十
教指通局第十一
依法除疑第十二

歸宗顯本第一 
  有東都逸俊童子。問於西京通方先生曰。僕聞風流傾墜。六經所以緝修。誇尚滋
彰。二篇所以述作。故優柔弘潤於物必濟曰儒。用之不匱於物必通曰道。斯皆孔老之
神功。可得而詳矣。近覽釋教文博義豐。觀其汲引則恂恂善誘。要其指趣則亹亹茲良
。然三教雖殊勸善義一。塗迹誠異理會則同。至於老嗟身患孔歎逝川。固欲後外以致
存生。感往以知物化。何异釋典之厭身無常之說哉。但拘滯之流未馳高觀。不能齊天
地於一指均是非乎一氣。致令談論之際每有不同。此所謂匿摩尼於胎 。掩大明於重
夜。傷莫二之純風。塞洞一之玄指。祈之彌劫。奚可值哉。敬請先生為之開闡。通方
先生曰。子之問也激矣哉。可謂窮辯未盡理也。僕雖不敏稽疑上國。服膺靈章陶風下
席。今當為子略陳其要。夫萬化本於無生而生。生者無生。三才兆於無始而始。始者
無始。然則無生無始物之性也。有化有生人之聚也。聚雖一體而形神兩異。散雖質別
而心數弗亡。故救形之教。教稱為外。濟神之典。典號為內。是以智度有內外兩經。
仁王辯內外二論。方等明內外兩律。百論言內外二道。若通論內外。則該彼華夷。若
局命此方。則可云儒釋。釋教為內儒教為外。備彰聖典。非為誕謬。詳覽載籍尋討源
流。教唯有二寧得有三。何則昔玄古朴素。墳典之誥未弘。淳風稍離丘索之文乃著。
故包論七典統括九流。咸為治國之謨。並是修身之術。故藝文志曰。儒之流。蓋出於
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五德之際。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宗師仲尼。其道最高者也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者南面之術。合於堯
之克讓。易之謙謙。是其所長也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者所長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勅法。此其所長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
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官。茅屋採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
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有鬼。此其所長也
  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
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詞。此其所長也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含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無不貫。此其所
長也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五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
貨。此其所長也。若派而別之。則應有九教。若總而合之。則同屬儒宗。論其官也。
各王朝之一職。談其籍也。並皇家之一書子。欲於一代之內令九流爭川大道之世使小

成競辯。豈不上傷皇極莫二之風。下開拘放鄙蕩之弊。真所謂巨蠧鴻猷眩曜朝野矣
  佛教者窮理盡性之格言。出世入真之軌轍。請其文則部分十二。語其旨則四種悉
檀。理妙域中。固非名號所及。化擅繫表。又非情智所尋。至於遣累落筌。陶神盡照
。近超生死遠證泥洹。播闡五乘。接群機之深淺。該明六道。辯善惡之昇沈。敻期出
世而理無不周。邇比王化而事無不盡。能博能要不質不文。自非天下之至慮。孰能與
斯教哉。雖復儒道千家墨農百氏取捨驅馳。未及其度者也。惟釋氏之教理富權實。有
餘不了稱之曰權。無餘了義號之為實。通云善誘。何成妙賞。子謂三教雖殊勸善義一
。余謂善有精麁優劣宜異。精者超百化而高昇。麁者循九居而未息。安可同年而語其
勝負哉。又云。教迹誠異理會則同。爰引世訓以符玄教。此蓋悠悠之所昧。未暨其本
矣。教者何也。詮理之謂。理者何也。教之所詮。教若果異理豈得同。理若必同教寧
得異。筌不期魚蹄不為兔。將為名乎理同安在。夫厚生情篤身患之誡遂興。不悟遷流
逝川之歎乃作。並是方內之至談。諒非踰方之巨唱。何者推色盡於極微。老氏之所未
辯。究心窮於生滅宣尼又所未言。可謂瞻之似盡。察之未極者也。故涅槃經曰。分別
色心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且聲聞之與菩薩。俱越妄想之鄉。菩薩則惠兼九
道。聲聞則獨善一身。其猶露潤之方巨壑。微塵之比須彌。況凡夫識想。何得齊乎。
故淨名曰。無以日光等彼螢火。若夫以齊而齊不齊者未齊矣。以齊而齊於齊者未齊焉
。余聞善齊天下者以不齊而齊天下者也。何須夷嶽實淵然後方平。續鳧截鶴於焉始等
。此蓋狷夫之野議。豈達士之貞觀。故諺曰。紫實昧朱。狂斯濫哲。請廣其類更曉子
懷。上至天子下至庶民。莫不資色心以成軀。稟陰陽以化體。不可以色心是等而便混
以智愚。安得以陰陽義齊則同之貴賤。此之不可至理皎然。雖強齊之其義安在
儒道昇降第二(儒通六典道止兩篇昇降二事備彰四史) 
  問曰。先生涇渭孔釋清濁大懸。與奪儒道取捨尤濫。史遷六氏道家為先。班固九
流儒宗為上。討其祖述並可命家。論其憲章未乖典式。欲言俱非情謂未可。儻其都是
何宜去取。答曰。塗軌乖順不可無歸。朱紫之際久宜有在。漢書十志並是古則。藝文
五行豈今始有。農為治本史遷不言。安毀縱橫官典俱漏。故孟堅之撰。今古褒其是。
子長之論。曩見貶其非。是以前漢書曰。史遷序墳籍。則先黃老後六經。論遊俠則退
處士進姦雄。述貨殖則崇勢利羞貧賤。此其為弊也
  後漢書曰。太史令司馬遷採左氏國語刪世本。戰國策據楚漢春秋列時事。上自黃
帝下訖獲麟。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至於採經摭傳分散百
家之事。甚多疎略不如其本。務欲以多聞廣載為功。論義淺而不篤。其論術學也。則
崇黃老而薄五經。輕仁義而賤守節。此其甚弊傷道所過極刑之咎也。又晉書禮樂志曰
。世稱子長史記奇而不周。奇謂博古遠達。不周謂弊於儒道。儒道既弊聖教不興。何
王摹之。尚道廢儒惑亂天下。變風毀俗。遂使魏晉為之陵遲。四夷交侵中國微矣。此
皆國史實錄之文。奚獨可異校其得失。詳列典志。取捨昇降何豫鄙懷

  問。老子之教。蓋修身治國絕棄貴尚。論大道則為三才之元。辯上德則為五事之
本。猶陶埏之成造。譬槖籥之不窮。先生何為抑在儒下
  答曰。余聞恬志大和者不務變常。安時處順者不求反古。故詩曰不。愆不忘。率
由舊章。惟藝文之盛。易最優矣。吾子謂老與易何若。昔宓羲氏。仰觀象於天。俯察
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文王重
六爻。孔子弘十翼。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故繫詞曰。易有太極。是
生兩儀。易說曰。夫有形生於無形。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
  太初者氣之始
  太始者形之始
  太素者質之始
  本氣形質而未相離。故曰混沌。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孝經說
曰。奇者陽節。偶者陰基。得陽而成。合陰而居。數相配偶乃為道也。故曰。一陰一
陽之謂道。陰陽不測謂之神。此而遐瞻足賢於老也
  子謂仁由失德而興。禮生忠信之簿。安其所習毀所不見。且大樂與天地同和。大
禮與天地同節。豈在飾敬之年責報之歲哉。然老氏之旨本救澆浪。虛柔善下修身可矣
。不上賢能於治何續。既扶易之一謙。便是儒之一派。幸勿同放兼棄五德
君為教主第三(世謂孔老為弘教之人訪之典謨則君為教主) 
問。敬尋懋製剖析離合云。派而別之應有九教。統而合之同一儒宗。採求理例猶 謂未當。何者名雜鄧尹法參悝商。墨出由胡農興野老。斯皆製通賢達。不可以為教首 。孔老聖歟。可以命教。故九流之中唯論其二。儒教道教豈不婉哉 答曰。子之問也。似未通遠。夫帝王功成作樂。治定制禮。此蓋皇業之盛事也。 而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百王同其風。萬代齊其軌。若有位無 才。猶虧弘闡。有才無位。灼然全闕。昔周公攝政七載。乃制六官。孔老何人得為教 主。孔雖聖達無位者也。自衛迴輪始弘文軌。正可修述非為教源。且柱史在朝本非諧 贊。出周入秦為尹言道。無聞諸侯。何況天子。既是仙賢。固宜雙缺。道屬儒宗已彰 前簡 問。孔子問禮於老聃。則師資之義存矣。又論語。孔子自稱。吾述而不作。信而 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子云孔聖而云老賢比類之義義將焉在。褒貶乖衷諒為侮聖 答曰。余既庸昧奚敢穿鑿。廢智任誠唯依謨典。嵇子云。老子就涓子學九仙之術 尋乎練餌。斯或有之。至於聖也則不云學。論語曰。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 依前漢書。品孔子為上上類。皆是聖。以老氏為中上流。並是賢。又何晏王弼咸云。 老未及聖。此皆典達所位。僕能異乎。孔子曰。吾無常師。問禮於老聃。斯其義也。 有問農云。吾不如老農。又問圃云。吾不如老圃。入太廟每事問。豈農圃守廟之人。 而賢於孔丘乎。竊比遜詞斯其類也。故知他評近實自謙則虛。侮聖之談恐還自累(孔子 

問樂於長弘。學琴於師襄子。豈弘子之流皆賢於孔子乎。聖人之迹於斯可見) 問。魯隱公者。蓋是讓國之賢君。而人表評為下下。老子者。乃無為之大聖。漢 書品為中上。故知班彪父子詮度險巇。先生何乃引之為證。答曰。吾子近取杜預之談 。遠忽春秋之意。隱公者桓公之庶兄也。桓公幼小攝行政事。及桓長大歸政桓公。雖 能歸政不能去猜。讚毒於是縱橫。遂為桓公所弑。既不自全陷弟不義。讓國之美竟復 何在。此而非下孰有下乎。漢書之評。於是乎得。且孔子受命。遂號素王。未聞載籍 。稱老為聖。言不關典。君子所慚。問尚書云。惟狂克念作聖。惟聖罔念則狂。子云 。聖也則不關學。是何言歟 答曰。孔語生知。學言積習。向者論儒。未云釋也。上智下愚本不隨化。中庸之 類乃順化遷。聖可為狂則非上智。狂可為聖復非下愚。書辨狂聖。皆中庸也。老子曰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此蓋中才之聖。非上智也 
詰驗形神第四(形神之教初篇已言。今則詰之。驗其典證也) 
  問曰。先生云。救形之教。教稱為外。敬尋雅論寔為未允。易云。知幾其神乎。
寧得雷同七典皆為形教。釋辨濟神義將安在。答曰。書稱知遠。遠極唐虞。春秋屬詞
。詞盡王業。至若禮樂之敬良。詩易之溫潔。皆明夫一身豈論三世。固知教在於形方
者。未備洪祐。示逸乎生表者。存而未議。易曰。幾者動之微也。能照其微非神如何
。此言神矣。而未辨練神。練神者閉情開照。期神曠劫幽靈不亡。積習成聖。階十地
而逾明。邁九宅而高蹈。此釋教所弘也。經曰。濟神拔苦莫若修善。六度攝生淨心非
事故也
仙異涅槃第五(仙明延期之術。不無其終涅槃常住之果。居然乖異) 
  問。釋稱涅槃。道言仙化。釋云無生。道稱不死。其揆一也。何可異乎
  答曰。靈飛羽化者。並稱神丹之力。無疾輕強者。亦云餌服之功。哀哉不知繕績
前成。生甄異氣。壽夭由因。脩短在業。佛法以有生為空幻。故忘身以濟物。道法以
吾我為真實。故服餌以養生。生生不貴存存何勣。縱使延期不能無死。故莊周稱老子
曰。古者謂之遁天之形。始以為其人。今則非人也。尚非遁天之仙。故有秦佚之弔。
死扶風葬槐里。涅槃者常恒清涼無復生死。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測。莫知所以
名強謂之寂。其為至也。亦以極哉。縱其雙林息照而靈智常存。體示闍維而舍利恒在
。雖復大椿遐壽以彭年為殤。非想多劫與無擇對戶。凡聖理懸動寂天異。焉可同時而
辨昇降哉。吾子何為抗餘燎於日月之下。而欲與羲和爭暉。至於狷也。何至甚乎
道仙優劣第六(道以恬虛寡慾優在符於謙德。仙則餌服紛紜劣在徒勤無効) 
  問。先生高談壽夭繕績前生業果雖詳芝丹仍略。且道家之極。極在長生。呼吸太
一吐故納新。子欲劣之其可得乎
  答老氏之旨。蓋虛無為本。柔弱為用。渾思天元恬高人世。浩氣養和得失無變。
窮不謀通達不謀己。此學者之所以詢仰餘流其道若存者也。若乃練服金丹餐霞餌玉。
靈升羽蛻屍解形化。斯皆尤乖老莊立言本理。其致流漸。非道之儔雖記奇者有之。而

言道者莫取。昔漢武好方技。遂有欒大之妖。光武信讖書。致有桓譚之議。書為方技
不入墳流。人為方士何關雅正。吾子曷為捨大而從小。背理而趣誕乎
孔老非佛第七(佛生西域。孔氏高推商宰致問列子書記) 
問。西域名佛。此方云覺。西言菩提。此云為道。西云泥洹。此言無為。西稱般 若。此飜智慧。准此斯義則孔老是佛。無為大道先已有之 答曰。鄙俗不可以語大道者。滯於形也。曲士不可以辯宗極者。拘於名也。案孟 子以聖人為先覺。聖中之極。寧過佛哉。故譯經者以覺飜佛。覺有三種。自覺覺他及 以滿覺。孟軻一辯豈具此三菩提者。案大智度論云。無上慧然慧照靈通。義翻為道。 道名雖同道義尤異。何者若論儒宗。道名通於大小。論語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致遠 恐泥。若談釋典。道名通於邪正。經曰。九十有六皆名道也。聽其名則真偽莫分。驗 其法則邪正自辯。菩提大道以智度為體。老氏之道以虛空為狀。體用既懸固難影響。 外典無為以息事為義。內經無為無三相之為。名同實異本不相似。故知借此方之稱。 翻彼域之宗。寄名談實何疑之有。准如茲例則孔老非佛。何以明其然者。昔商大宰問 於孔丘曰。夫子聖人歟。對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 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又問。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信。聖非丘所知 。(又問。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用時。聖非丘所知。大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動容 有間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 名焉。若老氏必聖孔何不言。以此校之理當推佛(老子西升經云。天下大術佛術第一。又西 昇玄經云。吾師化由天竺善入泥洹又府子曰老氏之師名釋迦文。直就道書咸皆師佛) 
釋異道流第八(出世三乘。域中四大。懸如天地。異過塵嶽) 
問。後漢書云。佛道神化興自身毒(案山海經。西方有天毒國。郭景純注云。即天竺國也 。而漢書西域傳云。天竺國一名身毒國也)詳其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 。以此推之。則道教收佛。又佛經云。一切文字。悉是佛說。非外道書。而先生高位 釋教。在儒道之表。將不自局而近誣聖乎 答曰。吾子援引漢書而問。余亦還以漢書而答。後漢西域傳曰。張騫之著天竺。 惟云地多濕暑。斑勇之列身毒。正言奉佛不殺而精文。善法導達之功。靡所傳記。余 聞之後說也。其國則殷平中土玉燭和氣。靈智之所降集。賢 之所挺生。神迹詭怪則 理絕人區。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而騫超無聞者。豈其道閉往運數開叔葉乎。不然何 經典之甚也。漢自楚英始盛齋戒之祀。桓帝又修華蓋之飾。將微義未譯。但神明之耶 。且好仁惡殺蠲弊崇善。所以賢達君子多受其法焉。然好大不經奇譎無已。雖鄒衍談 天之辯。莊周蝸角之論。未足以概其萬一。尋漢書之錄。兼而有徵。取其微義未譯。 則云道書之流。談其神奇感驗。則言理絕天表。惟四藏贍博二諦並陳。總論九道則無 非佛說。別明三乘則儒道非流。此乃在我之明證。非吾子之清決乎 

服法非老第九(絕聖棄智。老氏之心。黃巾葉服。張家之法) 
問。經云。釋迦成佛已有塵劫之數。或為儒林之宗。或為國師道士。固知佛道冥 如符契。又清淨法行經云。佛遣三弟子振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淨菩薩彼稱 顏淵。摩訶迦葉彼稱老子。先生辯異似若自私 答曰。聖道虛寂圓應無方。無方之應逗彼群品。器量有淺深。感通有厚薄。故令 無像之像。像遍十方。無言之言。言充八極。應實塵砂大略有二 八相感成雙林現滅。斯其大也。權入六道晦迹塵光。斯其小也。小則或畫卦以御 時。或播殖以利世。或修征以定亂。或行禮以誡物。或談無而傲榮。或說有而重爵。 何為老生獨非一迹。故須彌四域經曰。寶應聲菩薩名曰伏羲。寶吉祥菩薩名曰女媧。 但今之道士始自張陵。乃是鬼道。不關老子。何以知之。李膺蜀記曰。張陵避病瘧於 丘社之中。得呪鬼之術書。為是遂解使鬼法。後為大蛇所噏。弟子妄述昇天。後漢書 稱。沛人張魯。母有姿色。兼挾鬼道。往來劉焉家。益州刺史劉焉遂任魯。以為督義 司馬。魯遂與別部司馬張修。將兵掩殺漢中太守蘇固。斷絕斜谷殺漢使者。魯既得漢 中。遂殺張修而并其眾焉。於漢為逆賊。戴黃巾服黃布褐 魯字公旗。初祖父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 者輒出米五斗。故世謂之米賊。陵傳其子衡。衡傳於魯。魯遂自號天師君。其來學者 。初名鬼卒。後號祭酒。祭酒各領部眾。多者名曰治頭。皆教以誠信。不聽欺妄。有 病但令首過而已。諸祭酒各起義舍於同路。同路懸亭置米肉以給行旅。食者量腹取足 。過多則鬼能病人。犯法者先加三令。然後行刑。不置長吏。以祭酒為治氐。夷信向 之。朝廷不能討。遂就拜魯鎮夷中郎。將通其貢獻。自魯在漢垂三十年。獻帝建安二 十年。曹操征之至陽平。魯欲舉漢中降其弟衛不聽。率眾數萬拒關固守。操破衛斬之 。魯聞陽平已陷。將稽顙歸降。閻圃說曰。今以急往其功為輕。不如且依巴中然後委 質。功必多也。於是乃奔南山左右。欲悉焚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其意未 達。今日之走。以避鋒銳。非有惡意。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鄭甚嘉之。又以魯本有善 意。遣人慰安之。魯即與家屬出逆。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而張角張魯等。本因鬼言 漢末黃衣當王。於是始服之。曹操受命以黃代赤。黃巾之賊至是始平。自此已來遂有 茲弊。至宋武帝。悉皆斷之。至寇謙之時。稍稍還有。今既大道之世風化宜同。小巫 巾色寔宜改復。且老子大賢絕棄貴尚。又是朝臣。服色寧異。古有專經之學。而無服 象之殊。黃巾布衣出自張魯。國典明文豈虛也哉。夫聖賢作訓弘裕溫柔。鬼神嚴厲動 為寒暑。老子誡味祭酒皆飲。張製鬼服黃布則齊。真偽皎然急緩可見。自下略引張氏 數條妄說。用懲革未聞或禁經止價(玄光論云。道家諸經。制雜凡意教迹邪險。是故不傳。但 得金帛便與其經。貧者造之至死不覩。貪利無慈逆莫過此。又其方術穢濁不清乃有扣齒為天鼓。咽 唾為醴泉馬屎為靈薪。老鼠為芝藥。資此求道。焉能得乎) 

或妄稱真道(蜀記曰。張陵入鶴鳴山。自稱天師。漢嘉平末。為蟒蛇所噏。子衡奔出尋無所。 畏負清議之譏。乃假設權方以表靈化之迹生縻鶴足置石崕頂。到光和元年。遣使告曰。正月七日天 師昇玄都。米民山獠遂因妄傳販死利生逆莫此之甚也) 或含氣釋罪(妄造黃書兒癩無端。乃開命門抱真人嬰兒。龍迴虎戲備如黃書所說。三五七九天 羅地網。士女溷漫不異禽獸用消災禍。其可然乎) 或挾道作亂(黃巾鬼道毒流漢室。孫恩求仙禍延皇晉。破國害民惑亂天下) 或章書伐德(遷達七祖。乞免擔沙。橫費紙筆奏章太上。戊辰之日上必不達。不達太上則生民 抂死嗚呼哀哉) 或畏鬼帶符(左佩太極章。右佩昆吾鐵。指日則停暉擬鬼千里血。若受黃書赤章。即是靈仙) 或制民輸課(蜀記曰。受其道者。輸米肉布絹器物紙筆。薦席五綵。後生邪濁增立米民) 或解除墓門(左道餘氣墓門解除。春秋二分祭竈祠社。冬夏兩至記祠同俗。先受治錄兵符社契 。皆言軍將吏兵。都無教戒之義) 或苦妄度厄(塗炭齋者。事起張魯。驢輾泥中黃土塗面摘頭懸櫛埏埴使熟。至義熙初有王公朝 省去打拍。吳陸修靜猶泥額。反縛懸頭而已。資此度厄何癡之甚) 或夢中作罪(夢見先亡。輒云變怪。召食鬼神。軍將吏兵奏章斷之) 或輕作凶侫(造黃神越章。用持殺鬼。又造赤章用持殺人。輒悅世情不計殃罪陰謀懷嫉凶邪之 甚) 斯皆三張之鬼法。豈老子之懷乎。自於上代爰至符姚。皆呼眾僧以為道士。至寇 謙之。始竊道士之號。私易祭酒之名。事簡姚書略可祥究。然法行經者。無有人翻。 雖入疑科未傷弘旨。摩訶迦葉釋迦弟子。稟道闡猷。詎希方駕三張符錄。詭託老言捃 採譎詞。以相扶助。復引實談證其虛說。嗚呼可歎。幸深察焉 問。敬尋道家。厥品有三。一者老子無為。二者神仙餌服。三者符錄禁厭。就其 章式大有精麁。麁者厭人殺鬼。精者練屍延壽。更有青錄。受須金帛。王侯受之則延 年益祚。庶人受之則輕健少疾。君何不論惟貶鄙者 答曰。子之所言。何其陋矣。惟王者興作非詐力所致。必有靈命以應天人。至於 符瑞不無階降。上則河圖洛書。次則龜龍麟鳳。此是帝皇之符籙也。今大周馭宇膺曆 受圖。出震為神電軒流景。上宣衢室下闢靈臺。列彼三光搖茲二柄。而德侔終古動植 効靈。仁並二儀幽明薦社。故真容表相。不假尋於具茨。澄照淵猷。無惑求於象罔。 牢籠語默彈厭名言。超絕有無逈踰彼此。芻狗萬機。不可謂之為有。孝慈兆庶。不可 謂之為無。四海一家。不可謂之為彼。九州遼曠。不可謂之為此。故遊之者莫測其淺 深。蹈之者未窮其厚薄。加以三足九尾赤雀綠龜。嘉瑞相尋不時而至。茲乃大道弘仁 光盈四表。慶靈總萃厚祚無彊。豈聖德之清寧。天朝之多士。尚信鬼錄之談。猶傳巫 覡之說者哉。昔神賜虢田。若始求田之義。民供趙雀。由初受爵之徵。此皆委巷鄙言 。子從所不許也 

  然皇帝之尊極天人之義。王者之名盡霸功之業。當受命神宗。廓風化於寰宇。封
禪山嶽。報成功於天地。不見鬼言豫經論之始。曾無詭說達致遠之宗。徒訛惑生民敗
傷王教。真俗擾動歸正無從。惟孔子貴知命。伯陽去奇尚。奚取鬼符望致其壽。若言
受之必益。今佩符道士悉可長年。無錄生民並應短壽。事既不徵。何道之有
明典真偽第十(兩經實談為真三洞誕謬為偽) 
問。老經五千最為淺略。上清三洞乃是幽深。且靈寶禁經天文玉字。超九流越百 氏。儒統道家豈及此乎 答。老子道經朴素可崇。莊生內篇宗師可領。暨茲已外製自凡情。黃庭元陽採撮 法華以道換佛。改用尤拙。靈寶創自張陵。吳赤烏之年始出。上清肇自葛玄。宋齊之 間乃行。尋聖人設教本為招勸。天文大字何所詮談。始自古文大小兩篆。以例求之都 不相似。陽平鬼書於是乎驗。晉元康中。鮑靖造三皇經被誅。事在晉史。後人諱之。 改為三洞。其名雖變厥體尚存。猶明三皇以為宗極。斯皆語出凡心寔知非教。不關聖 口豈是典經。而張葛之徒。皆雜符禁化俗。怪誕違爽無為。哀哉吁何乃指蟲迹欲比倉 文。以毒乳而方甘露乎(依張魯蜀記。凡有二十四治。而陽平一治最為大者。今道士上章及奏符 厭。皆稱陽平。重其本故也。以上清為洞玄。靈寶為洞真。三皇為洞神故曰三皇) 問。道經幽簡本接利人。佛經顯博源拔鈍士。窮理徵事皎然可見 答曰。釋典洸洸幽顯並蘊。玄章浩浩廣略俱通。大智度曰。為利人略說。為解義 故。為利人廣說。為誦持故。為鈍人略說。為誦持故。為鈍人廣說。為解義故。(如般 若一座敷玄鷲嶽。及其階益乃)數十周。智典既然餘經皆爾。通言博在其鈍。何誣之甚。 香城金簡龍宮玉牒天上人間釋典何量。八音部帙其數無邊。十二該之罄無不盡。可謂 詩篇三百。蔽者一言。以此例之。廣略可見。詳其道經三十六部廣則定廣無略可收。 即是純鈍何利之有。廣而可略則非定廣。略而可廣則非定略。釋典之深。於是乎在 
教旨通局第十一(典康世治而不出生死為局。近比王化而遠期出世為通) 
  問。姬孔立教。可以安上治民移風易俗。老莊談玄。可以歸淳反素息尚無為。為
化足矣。何假胡經。又簪抽髮削毀容易姓。可以化彼強夷。不可施之中夏。其猶車可
陸運不可汎流。船可水行不宜陸載。佛經怪誕大而無徵。怖以地獄。則使怯者寒心。
誘以天堂。則令愚者虛企。竪說塵劫尚云不遙。傍談沙界猶言未遠。或說貧由慳至富
藉施來。貴因恭恪賤興侮慢。慈仁不殺則壽命延長。多殘掠獵則年算減夭。尋討云云
。難相符允。竊見好施不害貧而早終。慳貪多殺富而長壽。禪戒苦節嬰羅疹患。坑殘
至廣封賞始隆。信謂苦惱由惑而生。爵祿因殺而得。其猶種角生葦。母子乖張。牛毛
生蒲。因果不類。雖言業報無以愜心。徒說將來何殊繫影。未若陶甄稟於自然。森羅
均於獨化。忽焉自有恍爾而無。吉凶任運離合非我。人死神滅其猶若燈膏明俱盡知何
所至。胡勞步驟於空談之際。馳騁於無驗之中

答曰。異哉子之所陳。何其鄙也。果以拘纏窞井封守一方故耳。孟子曰。人之所 知。未若人之所不知信矣。吾當告子。古之明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 可言。所以方內階漸猶未可頓者也。至於釣弋順時禁四民之暴。三軀之禮顯王迹之仁 。可謂美矣未盡善也。尋先生制作局云寰宇。天分十二野極流沙。地列九州西窮黑水 。談遺過去辯略未來。事盡一生未論三世。豈聖達之不知。信嘉緣之未構。釋迦發窮 源之真唱。演大哀之洪慈。上極聖人下及蜫蟻。等行不殺。仁人之至也。若乃道包真 俗義冠精靈。移仁壽於菩提。徙教義於權實。使宗虛者悟空空之旨。存有者進戒定之 權。於是慧光遐炤。莊王因覩夜明。靈液方津。明帝以之神夢(春秋左傳曰。魯莊公七年 歲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星隕如雨。即周莊王十年也。莊王別傳曰。王遂即易筮之云。西域 銅色人出世。所以夜明非中夏之災也。案佛經。如來四月八日入胎。二月八日生。亦二月八日成道 。生及成佛皆放光明。而云出世即成佛年也。周以十一月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 正與夏同。杜預用晉曆算。辛卯二月五日也。安共董奉忠用魯曆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曆算。即 二月八日也。又依什法師年紀及石柱銘。並與春秋符同。如來周桓王五年歲次乙丑生。桓王二十三 年歲次癸未出家。莊王十年歲在甲午成佛。襄王十五年歲在甲申滅度。至今一千二百五年)良謂遂 通資感悟涉藉緣。運值百齡齊均萬劫。於是秦景西使而摩滕東逝。道暢皇漢之朝。訓 敷永平之祀。物無爝螢人斯草偃。始知放華猶昏。而文宣未旭者也。吾子初云其同。 而未識其異。故知始之所同者非同。末之所異者非異。何則修淳道者務在反俗。俗既 可反道則可淳。反俗之謨莫先剃落。而削髮毀容事存高素。辭親革愛趣聖之方。嗜 慾於始心。忘形骸於終果。何眷戀乎三界。豈留連於六道。太伯文身斷髮。匪是西夷 。范蠡易姓改名。寧非東夏。近讓千乘。論語稱其至德。遠辭九宅。寧羅氏族之拘。 故阿含經曰。四姓出家同一釋種。莊子舟車之喻譬。以古今猶禮有損益樂有相沿。吾 子何為濫云國土。惟聖教無方。不以人天乖應。妙化無外。豈以華戎阻情。是以一音 演唱萬品齊悟。豈以夷夏而為隔哉。維摩經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夫讖介之惡歷劫不亡。毫釐之善永為身用。但禍福相乘不無倚伏。得失相襲輕重冥傳 。福成則天堂自至。罪積則地獄斯臻。此乃必然之數。無所容疑。若造善於幽得報於 顯。世謂陰德。人咸信矣。造惡於顯得報於幽。斯理盡然。寧不信也。易曰。積善必 有餘慶。積惡必有餘殃。而商臣肆惡乃獲長壽。顏子庶幾而致早終。伯牛含冲和而納 疾。盜跖抱凶悖而輕強。斯皆善惡無徵生茲網惑。若無釋教則此塗永躓矣 經曰。業有三報。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現報者。善惡始於此身。苦 樂即此身受。生報者。次身便受。後報者。或二生或三生百千萬生。然後乃受。受之 無主必由於心。心無定司必感於事。緣有強弱。故報有遲速。故經曰。譬如負債強者 先牽。此因果之賞罰。三報之弘趣。自非通才達識。罕得其門。世或有積善而得殃。 或有凶邪而致慶。此皆現業未熟而前報已應。故曰。貞祥遇禍妖孽享福。疑似之嫌於 是乎在。斯則顏子短壽。運鍾在昔。今之積德利在方將。盜跖長年。詶於往善。今之 肆惡衰在未來。注曰。楚穆王字商臣。楚成王之太子。世有殺父之愆。之為穆。名 

實之差起於此矣。此皆生後二報。非現報也。故經曰。雜業故雜受。如歌利王之刖羼 提。現被霹靂。末利夫人供養須菩提。見為王后。若斯之流。皆現報也。子云。多殘 為富貴之因。持戒為患疾之本。經有成通。可得而言矣。或有惡緣發善業。多殺而致 爵。或有善緣發惡業。多禪戒而獲病。病從惡業而招。豈修善而得。貴從善業而興。 非坑殘所感。故論曰。是緣不定非受不定。受定者言。因不可變也。其猶種稻得稻。 必不生麥。麥雖不生。不可陸種。地為緣也。稻即因矣。然因果浩博。諒難詳究。依 經成言略標二種。一者生業。二者受業。俱行十善同得人身。生業也。貧富貴賤聰鈍 短長。受業也。故施獲大富慳致貧窮。忍得端正瞋招醜陋。相當因果也。惟業報理微 通人尚昧。思不能及。邪見是興。或說人死神滅更無來生(斷見也)或云聚散莫窮心神無 間(常見也)或言吉凶苦樂皆天所為(他因外道)或計諸法自然不由因得(無因外道)果。以禍福 之數交謝於六府。苦樂之報迭代而兩行。遂使遇之者非其所對。乃謂名教之書無宗於 上。善惡報應無徵於下。若能覽三報以觀窮通之分。則尼父不答。仲由斷可知矣。是 故文子稱黃帝之言曰。形有糜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變無窮。又嬴博之葬曰。骨肉 歸乎地。而神氣無不之。釋典曰。識神無形假乘四蛇。形無常主神無常家。斯皆神馳 六道之明證。形盡一生之朗說。未能信經希詳軒誥。因茲而觀。佛經所以越六典絕九 流者。豈不以疎神達要陶鑄靈府窮原盡化水鏡無垠者矣 
依法除疑第十二(法有常楷。人無定則若能依法則眾疑自除) 
  於是。童子愀然而怒曰。僕聞釋典沖深非。名教所議。玄風悠邈。豈器象所該。
故染漬風流者。脫形梏於始心。研窮理味者。蕩心塵於終慮。抗志與夷皓齊蹤。潔己
與嚴鄭等迹。忽榮譽去嗜慾。然釋訓稍陵競為奢侈。上減父母之資。下損妻孥之分。
齋會盡肴膳之甘。塔寺極莊嚴之美。罄私家之年儲。費軍國之資實。然諸沙門秀異者
寡。受茲重惠未能報德。或墾植田圃與農夫等流。或估貨求財與商民爭利。或交託貴
勝以自矜豪。或占算吉凶殉於名譽。遂使澄源漸濁流浪轉渾。僕所以致怪。良在於斯
。覬欲清心佛法鑽仰餘風。覩此悵然洗心無託。先生憮然而笑曰。余聞麟介之物。不
達臯壤之事。毛羽之族。豈識流浪之形。類異區分固其宜耳。惟十性淵博含生等有。
二諦該深物我斯貫。辯有也則九道森然。談空也則萬像斯寂。故般若曰。色即薩婆若
。薩婆若即色。然色是無知之頑質。薩婆若諸佛之靈照。論有居然無別。言無一而莫
異。極矣哉極矣哉。老氏之虛無乃有外而張義。釋師之法性乃即色而遊玄。遊玄不礙
於器象。何緣假之可除。即色而冥乎法性。則境智而俱寂般若曰。不壞假名而說諸法
實相。維摩曰。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信哉此道。孰可逮乎。故能拯溺俗於沈流。拔幽
根於重劫。遠開三乘之津。廣闢天人之路。夫大士建行。以檀度為先。標牓宗極。以
塔寺為首。施而有報。匪成虛費。惠而有德。豈曰空為。且精微稍薄。華侈漸興。失
在物懷。何關聖慮。故崇軒玉璽。非堯舜之心。翠居麗食。豈釋迦之意。今大周馭宇
淳風遐被。振道綱於六合。布德網於八荒。川無扣浪之夫。谷無含難之士。四民咸安
其業。百官各盡其分。嘉穀委於中田。倉庫積而成朽。方將擊壤以頌太平。鼓腹而觀

盛化。吾子何拘妄慮窮竭。古人歎曰。才之為難。信矣。孔門三千並海內翹秀。簡充
四科數不盈十。其中伯牛惡疾。回也夭極。商也慳悋。賜也貨殖。求也聚斂。由也凶
愎。而舉世推載。為人倫之宗。欽尚高軌。為搢紳之表。百代慕其遺風。千戴仰其景
行。至於沙門苦相駁節。蓋髮膚微嗣世人之所重。而沙門遺之如脫屣。名位財色有情
之所滯。而沙門視之如秕糠。斯乃忍人所不能忍。去人所不能去。可謂超世之津梁。
弘道之勝趣也。錄其脫俗之誠。足消四事。採其高尚之迹。可報四恩。況優於此者乎
。夫崑山多玉。尚有礫沙。浮水豐金。寧無土石。沙門之中禪禁寔多。不無五三缺於
戒律。正可以道廢人。不應以人廢道。子何覩此遂替釋教。故經曰。依法不依人。依
智不依識。不可見紂跖之蹤而忽堯孔之軌。覽調達之迹而忘妙德之風。今當為子撮言
其致。三乘俱出生死。而幽駕大有淺深。九流咸明宇內。冲賾寧無總別。儒經曰。夫
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既云德本。道高仁義之迹。教之由生。墳典因之以弘。然
則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孝慈為總。子何惑焉。儒之為統。子何疑焉。於是童子
莞然而悅曰。夫柏梁之構興。乃知茅茨之仄陋。仰日月之彌高。何丘陵之可匹。覩真
筌之遼廓。覺世訓之為近。尋二經之實談。悟三張之詭妄。佛生西域形儀罔覿。教流
東土得聽餘音。然神蹤曠遠理乖稱謂。因果寂遼信絕名言。今以淺懷得聞高論。銷疑
散滯渙若春氷。始知釋典茫茫該羅二諦。儒宗硌硌總括九流。信駭常談無得而稱者矣
。僕誠不敏。謹承嘉誨

廣弘明集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