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御選語錄5

乃云。一字之意雖然如是。一字尚然多設何況餘言。若能會得一字。方可涉獵餘文。若不能領一字之旨。便熟誦三藏十二部。博通經傳子史。皆如以明珠作魚目。徒增茫茫業識耳。有志達士。但悉心究了此一字。千經萬卷即在其中矣。決不相賺。
  有僧問。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殞。意旨如何。王云。因他有。因他濁。云晴空如何言得有濁。王云。一闡提會中。許上座添一位。
  一道士問云。釋道之教。是同是別。王云。同則總同。別則總別。云如何是同處。王云。渴飲飢餐。云別處如何。王云。黃冠僧帽。衲衣羽裳。士云。貧道所問。三藏洞文之教意。王云。仙佛設教之意。豈出衣冠飲食也。士有省。禮謝云。多感布施無上金丹。王笑云。雖然。還須鍛煉九轉。方得成熟。
  春日林中同僧坐次。聞黃鸝聲。王問云。此鳥弄豔詞演唱般若。功也過也。一僧云。將謂王爺唱曲。王愕然云。大德幾時得者箇消息。云豈不聞鴉鳴鵲噪。盡演摩訶。王笑云。依稀似曲纔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有僧問。興化四方八面來時。打中間底意旨如何。王云。太喫力生。云王爺作麼生。王云。割肉喂鷹去。云興化又道遇卒風暴雨。向古廟裡躲過。王云。轉見不堪。云王爺又作麼生。王云。幫他括幫他下。僧禮謝云。恁麼則興化未徹在。王云。盜名欺世虛譽惑人者如[卄/麻]似粟。豈止興化一人而巳。所以要具參方眼睛。不然。不被耳朵瞞者罕矣。
  一護衛問。北斗裡藏身意旨如何。王云。因慈悲故。有落草之談。云如三腳驢子弄蹄行。八角磨盤空裡走。是何言也。王云。因落草故。有慈悲之談。云佛經。為何不見有此說話。王笑云。因佛不慈悲不落草。所以不言及此。
  僧問。不與萬法為侶者什麼人。王云。即內不即外。離二不離一。云恁麼則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也。王云。日落西山。月昇東海。云可作得中心樹子也未。王云。還見四方八面麼。云作麼生行履即得。王云。泥牛奔入海底。羚羊掛角松梢。
  僧問。萬里不掛片雲時如何。王云。萬里不掛片雲。云為何又道青天也須喫棒。王云。萬里自不掛片雲。與青天有何交涉。云恁麼則恁麼去也。王云。青天也須喫棒。云前言何在。王云。因有前言乃舉後語。云莫非末後句也。王云。將什麼喚作最初句。僧禮謝。王云。無始有終的衲子。三十年後。覓一箇半箇也難得。
  一日賞花次。王云。人欲修佛。極易之事。不必千經萬卷。佛言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只此一句。即可成佛。世尊乃大慈悲父。如語真語實語者。有一侍從云。眾生如何被物轉。王云。賞花。從者云。如來如何轉物。王云。花賞。者云。眾生隨波逐浪。如來如何行履。王云。鈍置漢。浪逐波隨也道不出。者云。若如此極易也。喫飯但言飯喫。睡覺但言覺睡。即可謂同如來耶。王喝一喝云。是你聽見我喝。是我喝見你聽。者云。自然是奴才聽見主喝。王笑云。真正聽喝的奴才。
  是日大風。有僧問曰。風鼓塵也。塵鼓風也。王云。好好一箇圓球。被汝擘作兩半。云大有人未肯點首在。王云一口吸盡西江堪作什麼。僧於言下大省。王歎云。雖然。蒼海不覺闊易。清天不覺空難。
  有僧問。靜渲語默。如何通不犯去。王云。飲啖珍饈。不知百味。云恁麼則枯木寒灰去也。王云。即此用始得。云恁麼則鑊湯爐炭去也。王云。離此用始得。云如何行履。王云。耳觀目聽去。云向上還有事也無。王云有。云乞請指示。王云。耳亦觀不著。目也聽不著。
  中秋月初八上弦夜。對月閑坐。王云。好月不圓不缺。好箇時節。侍從無語。王云。從前弘覺忞禪師。舉仰山玩月次。山指月問者箇月。尖時圓相向甚麼處去。圓時尖相又向甚麼處去。石室云。尖時圓相隱。圓時尖相在。雲門別云。尖時圓相在。圓時無尖相。道吾云。尖時亦不尖。圓時亦不圓。時師會下有一僧云。逢尖即尖。遇圓即圓。師自別云。尖時圓相尖。圓時尖相圓。弘覺大似將張三作李四。者僧韓盧逐塊。道吾躲跟。石室龍頭蛇尾。雲門猶較些子。雖然如是如是。未免有者箇在。圓明即不然。是尖不見尖。是圓不見圓。恁麼說話。還有檢點者麼。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不是與人難共處。大都緇素要分明。
  一日同僧齋次。王舉昔日黃龍心。與夏公立譚肇論。論會情與無情共一體。時有狗子臥香桌下。龍拈尺擊狗子。又擊香桌云狗子有情則去。香桌無情自住。情與無情。如何成一體。公立不能對。靈嵒慍云。要會情與無情共一體。鎚殺有情狗子。碎卻無情香桌。將來與他一團束縛。拋向大洋海。自然灑灑落落。弘覺忞云。何如有情狗子。仍教他守夜。無情香桌。且留支用。要會情與無情共一體。但將擬議思量的。與他一刀兩段。則十方空蕩蕩地。自然常光見前。喚甚有情無情。與你為礙為緣。據圓明看來。二老俱涉功勳。不免勉強作主。非的實之論。各為公立代一語看。有云恁麼則兩重公案者。王云。一任雙參。有云分疏即不堪者。王云。不分疏可堪那。有云狗子不動。香桌走者。王云。各人且掃門前雪。有云還識香桌狗子麼者。王云。躲跟到那里去。有云香桌狗子一狀領過者。王云。闍黎也少不得在裡許。眾云。王爺卻如何代。王云。狗子擊則去。香桌擊不動。此正有情無情共一體處。
  一日同僧坐次。王云。文殊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圓明從一切法。立無住本。問諸仁者。同異在什麼處。有云翻手雲覆手雨者。有云今日瞻仰者。有云黃河九曲水出崑崙者。有云著珍服掛垢衣。須是王爺始得者。有云王爺陞堂文殊放參者。王云。俱未在。文殊先天而天弗違。圓明後天而奉天時。且道圓明與文殊。是同是異。有云昔日文殊今朝王爺者。有云文殊途中家舍。王爺家舍途中者。有云同則總同。異則總異者。有云文殊不識王爺。王爺不識文殊者。有云喚王爺作文殊亦得。喚文殊作王爺亦得者。王云。俱非圓明境界。文殊是圓明。圓明不是文殊。
  閑坐次眾護衛侍側。有一侍從問云。如何是奴才的真我。王自指云。是我。從者云。小人豈敢當。王云實話。者云。若然。王爺將何為我。王云是你。者云。如何是主僕的你我。王復指一人云。是他。眾皆不解。王云。佛法平等。無人我貴賤是非之分。者曰。若然。將子孫喚祖父可乎。王云。善哉此問。一切眾生。皆因執幻我故。所以孝慈亦皆成幻孝幻慈。執有我故。所以有孝有不孝。有慈有不慈。菩薩因無我故。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孝敬祖父。則同悲仰。慈愛子孫。則同慈力。如此則只有孝慈。而覓不孝不慈了不可得。是則名為真孝真慈。即此孝慈。便是真我。推而言之。萬事萬理皆然。華嚴經云。以菩提心為家。以如理修行為家法。古德云。佛法不壞世間相。如井底之蛙。坐井窺天之凡愚。謗釋門如楊朱墨翟之邪見外道。謂之無父無君者。何異仰面唾雲。自取辱耳。此皆未見顏色之瞽論。汝等切莫惑此邪說。吾儒聖人。切言世間之法。而罕言命與仁者。非棄出世間法也。恐凡愚著空見故也。佛釋之切言出世間法。而罕言是與非者。非棄世間法也。恐凡愚著有見故也。釋教實有補於聖人之明德新民。克已復禮之教。聖教實有補於佛言之戒行功德。因緣果報之教。中外二聖。實互為表裡。化人度世之慈恩。實無同異。聖佛合一之微旨。非凡夫知識之所能推。口筆之所能示。惟證乃知。難可測者。須各努力參究。余實達一貫之宗。非強立分別之論。決不相賺。
  侍從一人問曰。如何是無所住心。王云。明來明住。暗來暗住。色來色住。空來空住。從者云。此有所住心也。王云。又道無所住。者云。下愚實甚生疑。王云。將你的疑給我來。者云。小人自已的疑。如何與得王主。王云。既如此我的不疑。又何法與汝也。者默然。王笑云。參。
  一從者問。牛過窗櫺頭角四蹄都過了。為甚尾巴過不得。王云。你看見牛過窗來那。云未曾。王云。且莫聽人愚弄。云過去祖師。豈有誑語。王云。自然。祖師豈有誑語。云王爺前言何在。王云。實話。且莫聽人愚弄。者茫然。王笑云。莫輕視人。圓明也是箇不打誑語的小祖師。
  一從者問。玄沙道。聾瞽喑啞人作麼生接。倘遇此等人。王爺便作麼生。王云。薰香接。者云。設復塞卻鼻孔又如何。王云。與他服麻木藥喫。者云。恁麼則毫無知識也。奈何。王云。巳為汝接竟。從者不解。王云。看來你較此病人。卻更覺難接。
  一從者問。香巖道。口銜樹枝。手腳俱不攀踏。有人問西來意。答即喪身失命。不答又辜負他來意。卻如何是好。王云。你設身在樹上問。樹下問。者云。設身樹上。王云。那來問的。你道是好心。是不好心。者云。有什麼好心。王云。似此不好心的人。釆他作麼。雖然。下樹始得安穩。
  熱河有僧問。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意旨如何。王云。我。
  皇巡狩。中外歡迎。云還登寶殿也不。王云。不是不登如同行在。云四海五湖王化裡也。王云。清風明月。綠水青山。有什麼交涉。云恁麼則同中不說異。異裡不言同也。王云。分別即不得。云如何操履。王云。大德道。此去京城多少路。僧禮謝。王云。不可將途中作家舍。僧云。又道家舍不離途中。王云。將謂上座。作如是解。
  一侍從問。透網金鱗以何為食。王云。喫土。云學人不解。王云。逃坑落塹。不喫土喫什麼。復云。透網金鱗以何為命。王云。以火為命。云學人更不解。王云。避溺投火。自然以火為命。從者默然。王云。解得無語。不解無語。云仍然不解。王云。好箇消息。可惜只多了箇不解。
  僧問。如何是有一人盡力入不得。王云。鳶飛戾天。云有一人盡力出不得。王云。魚躍於淵。云二人相去多少。王云。上下察也。
  僧問天不能蓋。地不能載。恆沙鬧市裡。請王爺指出一箇來。王云。問他第二月作麼。云如何是月。王云。到即不點。云即恁麼去也。王云。保任保任。
  一侍從問。如何是佛祖的的之法。王云。你問我答。從者云。王爺不曾答。王云。我不答。你不問。者云。若然。則問與不問。答與不答。皆是的的法也。王云。問與不問。答與不答。皆不是的的法。者云。學人不會。求王爺開示的的佛祖之法。王笑云。除此之外。將何的的佛祖法與你說。者默然。王云。向上一句。又被你占了。更沒得說也。
  有僧問。一物不將來時如何。王云。貪官遭籍沒。云萬物皆備於我。卻作麼生。王云。也是乞兒獲小利。云兩途不取不捨如何行履。王云。清清著。云清清與惺惺是同是別。王云。惺惺有不清清之時。清清無不惺惺之理。云向上還有事也無。王云有。云請王指示。王云。千峰勢到處。萬派聲歸時。云此時此處。可通一消息否。王云。今日十五不可說。俟到初一慢商量。
  有僧問。一人門內出不得。一人門外入不得事如何。王云。憑空築堵牆作麼。僧云。渠卻出入得自由。王云。何苦走出走入。僧云。恁麼則皇風成一片。何處覓封疆。王云。還我中心樹子來。云祖父從來不出門。王笑云。大好拆卻牆。僧作掌勢。王云。者便是牆。僧一喝。王云。者便是門。云請王出入看。王云。我王府內無如是奴。僧無語。王云。伎倆應盡。闍黎無過。云到此王爺作麼生道。王云。代汝一語。還我王府來。僧稽首云。果然作家雍親王。王云。幸不是知音。
  南來二僧參見。方入堂。王云。二大德余一人認得。一人不認得。二僧云。某某皆係初見尊駕。王云。圓明言的是前生。僧云。王爺莫非宿命通也。王云。非是圓明宿命通。自是闍黎未會前生話。云未生前話如何。王云。一識一不識。二僧欣笑作禮。王云。亦不可作兩說。茶次。王云。一人喫茶。一人茶喫。云前三三後三三。王云。卻又不是者箇道理。
  有僧問。我是有如何。王云。須待有現。云我是空如何。王云。須待空現。云向來葛藤如何安置。王云。如同有會。云終非究竟。王云。用無燄冰火去。云恁麼則洪爐一點雪也。王云。珍重。僧大展禮云。將此身心奉塵剎。何以仰報我王恩。王云。知恩即不得。僧感泣禮謝云。又是一重恩。爭能不感激。王笑云。瞎驢又恁麼去。
  柏林僧至府坐次。問如何是庭前柏樹子。王云。你道柏林寺裡。明日放堂。明日打齋。
  一道者問。太陽溢目。萬里不掛片雲。意旨如何。王云。汝但去人看。
  有儒士問三教之同異。王云。若論○以內。三教實同一道。不可泥於跡象。涉於事為而妄生分別也。儒以修齊治平設教。道以虛無清淨設教。究其所以示人者。不能外○者箇。而釋教亦不捨離○者箇。既不捨離。即此○內而言。則不謂之一貫不可也。若以○之外。周孔黃老之書。未言及此。能明此者。惟有釋典耳。下士愚盲。小智見淺。謂○以內。尚不明了。何暇究○以外。不知
○以內者。倚○以外者而立。若不明○以外。則○以內。無論不能頓地透脫。即使到得盡處。猶有者箇○在。人但知拘滯生死。不知窮其無生不死。此一大關。惟此一路方透。即以佛教而論。如講演戒律。何嘗不與宗為一貫。必須宗為之統攝。離宗則盡屬幻作。宗乃第一義也。然一亦不立。方是佛旨。即此觀彼。自明三教分合之定論。圓明寧甘汝等迂儒之謗。斷不忍令眾生長溺苦海。而不拯救指迷也。士聞愕然諾諾而退。
  四月八日。月下坐次。有從者指月問云。那一半為何不見。王云。理合如是。
  有儒士問。如何是六般神用。王云。穴裡工人。只須兩箇不兩箇。
  溪邊閒步。一書生問。如何得似碧潭光皎潔去。王云。減去目下一點。
  僧問了明此事。有捷徑直指之道否。王云。有。總不出佛經祖意。但人疏忽而不省耳。如三藏十二部。無非敷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教外別傳。歷代祖師提唱。無非即心即佛一句。汝但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即是色。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空。空即是佛。能將此四句。((色)(空)。(心)(佛))合成一句承當。一生參學事畢。
  有道者問。無邊身菩薩。為何不見世尊頂。王云。如文殊菩薩。不能測如來智。云文殊為何不能測如來智。王云。如無邊身菩薩不見世尊頂。云佛見無邊身菩薩頂否。王云。見則非佛。不見亦非佛。云佛測文殊智否。王云。若測非佛。不測亦非佛。道者有醒。王云。卸下道冠始得。
  侍從粧香次。王云。香煙如何得無香味去。者云。卻請王爺道。王以手掩鼻。
  有僧問慧燈朗耀時如何。王曰。伸手不見掌。云意旨如何。王云。一里火光。
  王至柏林。僧眾迎次。王指階下一犬。問大眾云。不得目為犬。道句看。眾無語。王云。常住的。
  一日月夜延僧茶話次。一僧問云。如何是靜極光通。達。王云。今日合昨日看。
  僧問無明識性即佛性之說。如何理會。王云。此意有兩說。無明譬波。佛性譬水。不可言波非是水。不可言水全是波。凡情認波捨水。聖見取水棄波。皆非真如佛性。所以圓覺經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又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金剛經云。如如不動。如如者如波。不動者如水。若了徹之人。無明識性即佛性。未了徹之人。無明識性非佛性。參學之人。不遇明師指引。若但認以揚眉瞬目。動轉施為。將昭昭靈靈。謂自真性。是則認賊為子。不但辜負已靈。抑且謗經誣法。學者當窮究徹底。不可被古今未達向上之盲眼宗師。不了義論。中止自誤也。僧稽首歎服。
  一日王云。三冬滴水滴凍。且喜春融冰泮。諸人看看。池內龜生毛也未。
  一侍從問。如何是鬼。王云。糊塗人。云如何是神。王云。明白人。云如何是佛。王云。不明白不糊塗人。云如何是人。王云。一任揀擇。
  有僧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坐致太平。衲僧得一如何。王云。清寧太平。僧禮謝。王云。爭奈你不是衲僧。云為何不是。王云。因闍黎未得一在。云誰是衲僧。王云。圓明是衲僧。云恁麼則王爺得一也。王云。我卻不是衲僧。云王何前後互異。王以左手拍膝云衲僧。復以右手拍膝云衲僧。
  有僧問。如何是自性本不生滅。王云。因常生滅。所以說不生滅。云如何是本不動搖。王云。因時動搖。所以說不動搖。云如何是本自具足。王云。因無一物可得。所以說具足。云如何是能生萬法。王云。因無一法可見。所以說能生萬法。云王言與祖說。大相違背。王云。若不違背。即有趣向。云如何生無所住心。王云。入林動草。入水興波。僧無語。王云。還須違背始得。
  有僧問。如何是十智同真。王云。浮山九帶。八辯見。七徵心。六波羅密。五位君臣。四料揀。三玄要。二賓主。一句總答汝了也。云葛藤則且置。設如有箇縐塵不立底。王爺又如何接。王云。一任門外聽訛。云塵塵剎剎露全身。阿誰分上事。王云。阿誰無分。云恁麼則王爺分半座。與貧衲始得。王云。闍黎要還俗耶。云王爺亦不得出家。王云。可惜棒不在手。云何不領話。王云。向誰討保。僧作禮。王云。雖則如是。須知更有在。僧拂袖便行。王喚云大德。記取圓明此語好。
  問一僧云。將虛空填實。將實地撮空。向甚處出氣立腳。僧云。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王云。恁麼則了生死耶。離生死耶。云待填實虛空。撮空實地。還許通箇消息也無。王云。消息即不無。還我填撮伎倆始得。云非人撲地倒騎牛。王云。也是木女石郎唱合歡。云若然文不加點也。王云。幸爾還有一點在。云且喜流通。
  王沐浴索茶飲次。問從者云。身內是水。身外是水。汝看我身是水也不。者云。王身豈可言水。王云。人身原是四大合成。汝可信得及否。云信得及。王云。可又來。汝細思之。火見水自然滅。土見水自然沈。風見水自然浮。其餘現今與水相合底。此身非水而何。者云雖然如是說。理上行不得。王笑云。你既不知理。卻如何向汝談道。
  王問一僧云。不張弓。不鳴絃。箭箭中紅心。是阿誰伎倆。僧云。藍田射石虎。須待李將軍。王云。莫謗李廣好。云還是大功不宰。是無為而治。王云。圓明生平不辜負人。云若然空谷應響也。王云。者掠虛漢。云恁麼則洪鐘在架也。王云。者敲磕漢。云如何即得。王云。啐啄同時失。云爭奈作家不啐啄。王云。還我話頭來。云貧衲不是作家。王云。轉見轉見。云與王爺平分始得。王云。一任效顰。
  有僧問。如何是大海無魚。王云。大地還見有眾生麼。云大富無糧。又作麼生。王云。闍黎吃飯還咬著米粒那。云大悟無道又如何說。王云。情知你我未曾大悟。云王爺何得以已方人。王云。卻被闍黎帶累。云心不負人。面無慚色。王云。吾嘗於此切。云恁麼則與王爺一鼻孔出氣也。王自指鼻云。且道圓明那一鼻孔通。那一鼻孔塞。云無暇分疏。王云。若然。未許闍黎一鼻孔出氣在。
  一日風。有僧問。風聲來耳。耳聞到風。王云。白鶴唳空。石人側耳。云小僧不會。王云。有聲無聞。云有聲無聞意旨如何。王云。有我故有聲。無我故無聞。云恁麼則任自聲也。王云。大似土牛木馬。云若然則我聲也。王云。拾人涕唾漢。云會也會也。王云。會處道來看。云有口的的道不出。王笑云。許汝識得一星星。
  僧問。阿難云世尊大開慈悲。令我得入。請問如何入。王云。芥納須彌易。須彌納芥難。云恁麼則倒騎青牛去也。王云。雖是知恁麼去。還應知恁麼來。云如何恁麼來。王云。芥納須彌。云還假功勳也不。王云。若假功勳。去來皆幻。云如何行履。王云。但盡今時。自然成立。云立後如何。王云。密在汝邊。僧禮謝。王云。切忌將此數句。留在胸中。云貧衲不肯辜負。王云。珍重。
  有儒士問。曹溪一派則且置。五家宗旨請王宣示。王云。圓明但知曹溪旨。不解五家宗。士云。一旨五宗。是同是別。王云。遇正則同。遇邪則別。云曹溪一派之旨如何。王云。不取不捨。云不取不捨箇什麼。王云。不取妙明。不捨明妙。云如何行履。王云。惺惺著。云如何修證。王云。修證則不無。染汙即不得。云向上還有事也無。王云有。云如何趨向。王云。佛言不可說。千聖豈能宣。云恁麼則不可得而聞也。王云。證者自知非可測。士禮謝。
  王執扇問一僧云。若道心內物。缺半邊。若道物內心。缺半邊。若道在心內外。缺半邊。若道不在心內外。缺半邊。且道如何得圓成去。僧笑而不答。王云。試一一問圓明看。問云。物在心內耶。王云。在心內。云心在物內耶。王云。在物內。云物在心內外耶。王云。在心內外。云不在心內外耶。王云。不在心內外。云恁麼則四邊俱缺矣。王云。圓成巳竟。還少欠箇什麼。僧歎服禮謝。王笑云。也只道得一半。

    閑言說

  遍界無藏覆。不掛一絲頭。隨緣閒飲啄。悠然任自由。

    不識路

  山自高兮水自清。乾坤物我太分明。偶然忘卻來時路。偏向他人行處行。

    夜步

  月上池魚吞餌。風來竹影掃塵。此際頓忘物我。渾然一派天真。

    懶夫我慢

  一覺醒來睜眼處。滿窗紅日天將午。抖擻精神著力看。佛法世法誰來忤。

    易難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不造罪福。出平入平。

    寫真

  有人有我渾然幻。無我無人非是真。獨坐有時山夜冷。朝廷清淨一王身。

    空色

  空兮色兮。色空非空。色兮空兮。空色非色。空色是空。色空是色。空色云何。空空色色。

    自然而然

  身應王位為名繫。心向空門又法縛。兩頭擔子齊拈也。早是秦時舊[車+度]轢。

    小園三字經

  圓明園。真妙好。如佛地。同仙島。青山環。綠水抱。鶴銜芝。魚吞藻。有交梨。多火棗。種桑[卄/麻]。植粳稻。閱六經。禮三寶。任春秋。隨晚早。不拘束。無煩惱。奉天時。養吾老。

    自得

  有甚千年與萬春。朝朝暮暮好光陰。一物喚來皆不中。逢場作戲樂天真。

    人生

  浮生如夢幻。夢幻即長生。長生離夢幻。便是野狐精。

    實話

  誰言世事等浮雲。捨此何方更覓真。莫道無人解句意。賴他露柱作知音。

    自述

  暮歸朝出也尋常。玉兔金烏一任忙。四海浪平無箇事。憑將一句祝吾皇。

    閑

  草堂空寂寂。簷鵲演摩訶。晝永閑無事。渾忘歲月過。

    錯錯

  十八木珠一串穿。終朝念佛滌心愆。可憐不識彌陀旨。數盡恆沙也枉然。

    解脫

  悟是迷根。修為法縛。不悟不修。歲月耽擱。何計度生。對病設藥。海上奇方。一服病卻。平地金仙。百億化身。不悟不修。名解脫人。

    笑話

  難明此事是何因。到底皆緣信不真。一切圖維齊放下。寒灰豆爆笑當人。

    竹

  數莖翠竹。移自幽谷。亭亭拂雲。青青覆屋。何以名之。本來面目。

    念珠

  百八心珠顆顆圓。癡人誤作手中禪。其間妙義無多子。佛尾佛頭一串穿。

    扇

  玉骨冰肌得自由。山川人物半輪收。收開捏聚渾閑事。一度風生一度秋。

    真經

  說經萬八千。未曾道一言。欲識西來意。香爐與柱礎。

    鼻煙壺

  全體琉璃靜發光。頂門具眼豈尋常。等閑嗅破其中味。誰道壺中日月長。

    止兒啼。

  人我生是非。是非生憎愛。憎愛心一生。萬有為對待。寡豈能敵眾。處處成滯礙。何如渾物我。悠然得自在。

    紙

  冰肌素質無瑕垢。一任東君自剪裁。饒他玉簡金經出。若箇不登寶筏來。

    露

  出入同門。形影莫喻。無量劫來。不離寸步。愚者自瞞。對面不晤。一朝打破。廓然獨露。

    釋迦文佛

  大慈悲父大醫王。演說眾生療病方。砒霜翻作醍醐用。笑煞階前石敢當。

    觀音大士

  三十二應露全身。拯救眾生渡苦津。只此慈悲心太切。卻將覺海作紅塵。

    六句

  聞不是耳。見不是眼。但可轉物。莫被物轉。非垢非淨。無增無減。

    示人

  佛與眾生差別處。只於覺識轉移間。回頭直下之成也。乎者從教一串穿。

    警世俗句

  笑凡夫。何太愚。珍糞土。棄寶珠。甘五濁。樂三塗。忘生死。逐有無。蓬舞風。葉泛湖。堪憐愍。可嗟吁。當警醒。莫踟躕。誠省已。自識吾。只彈指。一斯須。超彼岸。踏仙衢。真活計。實良圖。休遲疑。莫含糊。千聖轍。萬佛途。明指示。莫負辜。

    不二

  佛生相隔多少。祇在一念之間。失之毫釐千里。得來沙界眉端。

    偶成

  紅塵覺海原無隔。堪笑眾生眼自瞞。莫謂毫端全攝去。者毫更是障知端。

    塵心

  身是心中物。心是身中神。法界亦若爾。塵空兮空塵。

    石女曲

  佛祖無言徹底宣。幾人能不錯流傳。當時古德曾經道。卻是虛空舉得圓。

    愛山居

  誰是山中人。渠是山中叟。有人來訪問。渠便大開口。

    木人歌雪

  即心即佛是非是。非佛非心非不非。試把是非皆坐斷。管他心佛作何依。

    實相頌

  云何名實相。湛湛與堂堂。虛空有損墜。真體無戕傷。此共天天久。此同地地長。保經八萬劫。終不落空亡。

    擬金丹

  金丹一粒水銀團。光射三千星斗寒。恰似碧潭秋月影。清清湛湛徹層巒。

    聞鐘聲

  一聲萬籟寂。萬籟一聲鳴。不是知音者。徒勞側耳聽。

    懺修

  心從何起將心懺。懺得心空罪福空。修幻修兮行幻行。上天下地自從容。

    無理之談

  鐵舟泛巨海。泥牛踏太空。箇中真意味。料得幾人同。

    中秋

  真空世界中秋月。旋碾清霄無障遮。盤古至今明此夜。何曾有意照天涯。

    燒香

  我香我焚。我煙我聞。香聞合一。我我誰分。

    物我

  情愛空閑閑空裡。性耽山水水山中。謾言魚鳥非相識。且共升沈上下同。

    月中兔

  我家有一物。大似月中兔。遇霞便餐霞。逢霧便吐霧。或時躍天衢。或時步雲路。玉毫現三千。眼光射四部。不染亦不貪。無喜亦無怒。升沈同古今。往來任朝暮。悠悠度歲華。長生不拘數。

    自在

  明明洞洞絕塵纖。露露堂堂遍大千。妙諦不言空與色。人間天上任安然。

    白猿捉月圖

  老猿閑不住。頻捉水中月。因迷月體無。狂心不肯歇。

    淨土

  一念不生此淨土。直心前往彼西天。內丹成了外丹就。三字拈來豎作川。

    真心詠

  皎潔虛明空界寂。青山綠水意分明。秋來春去渾閑事。月印寒潭一色清。

    合頭語

  明頭明明合。暗頭暗暗合。色頭色色合。空頭空空合。明此四和合。是名一相合。一相無和合。一一一和合。

    俗談

  葛藤亙古自如如。萬別千差總一渠。識得箇中非物我。縱橫自在任收舒。

    誰說

  渠本自無生。何處窮渠滅。塵塵露其體。剎剎演其說。五蘊當下空。三毒霎時歇。湛湛碧天清。浩劫一輪月。

    遣懷

  昨自神洲遊北溟。今從天竺到臺山。雖然行腳癡狂客。卻是乘空一地仙。

    徹論

  動靜原一體。是非無二心。不空亦不有。無古亦無今。

    魔說

  我佛道無生。我卻道有生。如來說不滅。我卻說有滅。若不如是說。不得大休歇。

    說夢

  甲子週流年復年。幾番滄海變桑田。翻雲覆雨渾閑事。誰解壺中別有天。

    行腳

  東西十萬里。南北八千程。會得腳根下。移來一步行。

    引鏡

  你是我兮我是你。你我對面不相識。二人合眼細商量。一片青銅一飯器。

    答起滅

  起從何處起。滅向何處滅。如念亦如風。何處可把捉。起滅既若爾。生死亦如說。法界亦同然。空不空無別。但了取捨心。洞然自明白。任運兮如如。悠悠兮萬劫。

    不是躲根

  無相光中藏日月。驢胎馬腹作生涯。山河大地渾閑事。錦被蒙頭是處家。

    心體

  明者明其心。見者見其體。見性明心體。明心見性理。理體無回互。心性無比擬。歷歷與明明。如斯而巳矣。

    指路

  煙水雲山千萬疊。就中一路坦然平。世間多少探奇客。妄覓鵬程鳥道行。

    對月談心

  不是惺惺不是癡。箇中滋味幾人知。試看秋夜搏空月。湛湛清光誰可移。

    書齋述心

  風花雪月天真佛。几簟琴書迦葉身。不是懶於拈妙句。只緣無處覓詩心。

    一物頌

  身中有一物。時時身外安。或同鸞鶴清霄裡。或共蟲魚山水間。不動不定。無往無還。飛潛任其所以。出沒聽其如然。極樂界。自在天。彌勒後。威音前。不得號佛。強名曰仙。

    西江月(乘片時之興率成一十六首書罷不覺擲筆大笑)。

    其一

  海底泥牛聲寂。掛樹石羊沒蹤。三千破衲擁晴空。卻惹非人出夢。
  耳覷鐵驢拽磨。目聽木馬嘶風。銅蛇鑽入石稜中。兔角龜毛廝共。

    其二

  大道非三非一。凡夫說一說三。終朝捏怪曰參禪。此句何嘗夢見。
  此句卻非此句。此句不出一三。高低普應霎時間。一月千潭遍現。

    其三

  遍界如來妙體。萬象隱顯其中。乾坤物我本來同。莫作經文空誦。
  會得千途一轍。不會六道縱橫。如如若若自從容。豈費縐毫功用。

    其四

  煙水雲山疊疊。浩浩萬里前程。默移寸步自分明。大千須臾坐定。
  從他寒來暑往。誰云地濁天清。笑看日月任西東。一曲無聲三弄。

    其五

  八風吹來不動。還同柳絮楊花。箇中妙理實堪誇。不是脫空說話。
  會得途中受用。不會屋裡波查。分明直截報君家。不必別探奇法。

    其六

  春夏秋冬四序。覆載高厚乾坤。就中一物太慇懃。處處皆有渠分。
  視之卻又不見。聽之更復無音。欲識此物名和身。塞耳合睛相認。

    其七

  鼻舌身意眼耳。香味觸法色聲。但不對待便靈通。翻成六般神用。
  凡情聖見無二。佛性即是無明。幻化空身妙體成。何止三十二應。

    其八

  佛性戒珠心印。廓週沙界沒垠。塵塵剎剎滿圓身。拆合不離方寸。
  識得無形妙體。如來寶藏奇珍。但棄生滅守常真。根塵自然脫盡。

    其九

  空空空兮色色。色色色兮空空。色空通塞本來同。隱顯測其定動。
  動動動兮定定。定動豈假施功。榮枯得失聽天公。自在彌陀淨境。

    其十

  霧鎖長江浩瀚。雲封華嶽氤氳。霎時風捲霧雲分。山水依然遠近。
  濁浪攪為酥酪。大千變作黃金。不須卜度妄勞心。雲霧從他為暈。

    其十一

  一二三四五六。六一二五四三。芥納須彌自等閑。說甚顛倒互換。
  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爾如然。石人鼻孔垂唇邊。誰道一條白練。

    其十二

  善惡種瓜種豆。收來亦屬空花。何如自種野人家。心田一粒無價。
  此粒非空非有。大千隨處生芽。根深蒂固遍天涯。道子難描難畫。

    其十三

  十方世界法體。名曰如來化身。不須斷妄莫求真。即在目前切近。
  取之轉迷轉遠。捨之愈沈愈深。的實妙訣在無心。歷歷明明普印。

    其十四

  石火電光歲月。急忙下手猶遲。光陰荏苒幾多時。剎那疾如彈指。
  心田離此即此。迷途百轍千岐。茫茫堪笑世人癡。大似河邊覓水。

    其十五

  至道本離言語。風雲月露成吟。信手拈出卻無心。聊寄閑情一哂。
  多少詞壇詩社。刻畫爭欲驚人。平頭合掌各評論。總被文魔牽引。

    其十六

  西江月詞數首。堪笑不諳宮商。參差韻調欠鏗鏘。大似無聲演唱。
  乘興豈知工拙。推敲不費思量。游戲三昧偶逢場。腔板原來一樣

  教外別傳。不立語言文字。如何是三寶。大地是佛。虛空是法。眾生是僧。如威音前彌勒後之說。世尊若不指出。我輩何以得聞。凡似此皆從緣所知。非自真見。但了目前虛空。自然會豎窮三際。但了目前片地。自然會得棋遍十方三寶一體。大道只在目前。不必向高遠奇妙會。實不用一句語言文字。如來參。

    上諭附錄

  佛祖之道。指悟自心為本。是此說者。名為正知正見。用之以利人接物。令人直遠心源。方得稱佛祖兒孫。所言外道魔道者。亦具有知見。因其妄認識神生死本。以為極則。誤認佛性。謗毀戒行。所以謂之外道魔道。朕覽密雲悟。天隱修。語錄。其言句機用。單提向上。直指人心。乃契西來的意。得曹溪正脈者。及見密雲悟錄內。示其徒法藏闢妄語。其中所據法藏之言。駭其全迷本性。無知妄說。不但不知佛法宗旨。即其本師悟處。亦全未窺見。肆其臆誕。狂世惑人。此真外魔知見。所以其師。一闢再闢。而天隱修。亦有釋疑普說。以斥其謬。然當日魔心不歇。其所著述。不行即燬。如魔嗣弘忍。中其毒者。復有五宗救一書。一併流傳。冀魔說之不朽。造魔業於無窮。天下後世。具眼者少。不知其害。即有知而闢之者。有德無位。一人之言。無徵不信。將使究竟禪宗者。懷疑而不知所歸。而傳染其說者。將謂禪宗在是。始而起邪信。繼而具邪見。起邪信則正信斷。具邪見則正見滅。必至處處有其魔種。人人承其魔說。自具之性宗不明。而言條之枝蔓肆出。今其魔子魔孫。至於不坐香。不結制。甚至於飲酒食肉。毀戒破律。唯以吟詩作文。媚悅士大夫。同於倡優伎倆。豈不汙濁祖庭。若不剪除。則諸佛法眼。眾生慧命。所關非細。朕為天下主。精一執中。以行修齊治平之事。身居局外。並非開堂說法之人。於悟修何有又於藏忍何有。但既深悉禪宗之旨。洞知魔外之情。灼見現在魔業之大。預識將來魔患之深。實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夫禪宗者。教外別傳。可以無言。可以有言。古德云。窮諸玄辨。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若一滴投於巨海。如是言者。言言從本性中。自然流出。如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則公案。何一非從本性中。自然流出。從無一實法。繫綴人天。今魔藏立一○相。為千佛萬佛之祖。以袈裟縷縷。為宗旨所繫。有四法。有雙頭。有小法大法。有大法之大法。稱為細宗密旨。有傳有授。而魔嗣弘忍。以僧伽難提。遇童子持鑒直前。為從來有象可示。證其魔師。一○之象為不悖。又以多子塔前。袈裟圍繞一事。作袈裟為宗旨。所繫之明證。又以臨濟。打克苻普化。鑿為黃蘗。三頓棒之彖象。種種作為實法。不勝枚舉。全從知解穿鑿。失卻自心。黃蘗云。今時人。只欲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與兒酥喫。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道人。皆是此樣。盡名食不消者。所以知解不消。皆為毒藥。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夫食不消之人多。而魔藏父子。則是巳經飽毒者也。佛法不二。豈可執定三四。而更有密傳三四之宗旨。廣引從上古德。言句相似者。為之注腳。轉以較勘不立言說。單提向上之正宗。仰面唾雲。反汙已面。趙州云。老僧此間。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隨伊根基接人。自有三藏十二部接他了也。祇說無是非分別相。早不本分。何況宛立箇是非分別相。世尊四十九年所說。古錐千七百則公案。總是語言文字。若不識得這箇。縱使字字句句。依樣葫蘆。即為魔說。即為謗佛。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則公案。字字句句不差。正是光明海中。多著泥滓。況既落言詮。即同教相。既同教相。則三藏十二部現在。又何必立教外別傳之旨。任伊橫說豎說。能出三藏十二部之外乎。聖人多能。佛多神通。能非聖本。神通亦非佛宗。仲尼。何嘗知西方之梵語。如來。不能作震旦之唐言。能與神通。各有所窮。與這箇有何交涉。何況文字一端。魔藏父子。輒以不識字譏密雲。意謂不如伊等學問。若要詮理論文。自有秀才們在。何用宗徒。識字不識字。與這箇又有何交涉。博通經史。如剪綵以添樹上之生花。目不識丁。亦飯熟不借鄰家之水火。若魔藏父子。其大病根正在識丁。而不識這箇。今使蒙古人來。便接蒙古。俄羅斯人來。便接俄羅斯。暹羅。蘇祿。琉球。日本人來。便接暹羅。蘇祿。琉球。日本。若必待伊識得文字。然後接得。則佛法不能蓋天蓋地矣。魔藏邪外知見。自以為言言據古。字字稟經。豈知盡三藏十二部。乃至十三經。二十一史。諸子百家。盡世間四庫縹緗。所有文字。並與貫串配合。極其稜消縫泯。自道佛來。也開口不得。正是佛出世也救不得也。阿難三十年為侍者。祇為多聞智慧。被佛呵云。汝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若不學道。滴水難消。況魔藏以邪外知見。唐突佛祖。向上邊事。尚安得有呵斥分。祇瞞得有眼無珠之徒。明眼人前。魔形自露。趙州云。如今知識。枝蔓上生枝蔓。都大是去聖遙遠。一代不如一代。只如南泉尋常道。須向異類中行。且作麼生會。如今黃口小兒。向十字街頭。說葛藤。博飯[口+童]。覓禮拜。聚三五百眾。云我是善知識。爾是學人。可知法藏父子之魔形。從數百年前。趙州早為判定。更不必到眼始知也。悟修皆以臨濟一棒指人。魔藏斥曰一橛頭禪。躲跟窠臼。若論箇事。無論奇言妙句。俱用不著。雖一棒一喝。亦為剩法。古人不得巳而用棒喝。原為剿絕情見。直指人心。魔藏若以情見解會。乖謬之甚。古不云乎。一棒喝。不作一棒喝用。何嘗執此一喝一棒也。魔意但欲抵排棒喝。希將伊所妄立之一○相。雙頭四法之實法。以邀奇取勝。殊不知其大乖教外別傳。無法可傳之旨也。且悟修未嘗謂一棒。為千佛萬佛之祖。而魔藏妄捏一○相。為千佛萬佛之祖。獨非躲跟窠臼乎。若將一○相。作棒喝用。猶是躲跟窠臼。若將一
○相。為千佛萬佛之祖。直是魔家窟宅矣。忠國師以九十七○相云耽源。耽源以示溈仰。魔藏杜撰。稱為然燈以前。無文密印。當日耽源示仰山。仰山一見即焚卻。源後問仰。仰即重集一本呈源。更無遺失。又溈山舉○相內。作一日字。仰山就地畫一○相內。作一日字。以腳抹之。溈山大笑。魔藏但於仰山。一見即能記憶處。詫為神奇。而不於溈山大笑處。仰山焚卻。及腳抹處薦取。所謂韓盧逐塊。若謂九十七○相奇特者。朕今即作八萬四千○相。歸於八千三百九十七○相。又歸於七百九十一○相。又歸於九十五○相。又歸於九○相。又歸於一○相。正如入海算沙。亦遊戲華藏之一具。有何奇特。至於三玄三要。自臨濟唱出以來。古今宗師。無不拈提。而皆不能分明舉似。魔藏乃執黃蘗三頓棒。以附會之。杜撰差排。是乃全不知三玄三要。臨濟不云乎。大凡演唱宗乘。須一句語具三玄門。一玄中須具三要。首提演唱二字。演唱不能無言句。言句須識玄要。方成活句。然一玄而三要即具。三玄而九要全具。如此(一三二)(二三一)(三二一)。乃玄以立要。要以貫玄。非九要不能貫三玄。得九要而三玄始圓。不分而分。分而不分。所以玄要之法。無法不該。如一棒喝。不作一棒喝用。顯而易見者。又如四料揀之法。亦如春夏秋冬之四時。雖寒暑變遷。總不出此一年。此一年即棒喝也。曹洞之五位。亦如五行之互具。不出此一氣。此一氣即棒喝也。若夫浮山九帶。朕謂一句中。須具九帶。而九帶中。須具五十五束。又如汾陽十智同真。朕謂一句中。須具十智同真。而一同真中。須具五十五實。如此。與玄要之旨何別。推而廣之。難以悉數。總之歷代祖師。雖更換面目。接引世人。總不離世尊拈花。臨濟棒喝之旨。離此者即為魔說。況此棒喝。能具萬法。能消萬法。此棒喝。豈有定相。一棒喝何得作一棒喝用。魔藏不識。目為一橛禪。如果言禪。即一橛巳屬多設。魔藏意猶未足。不知必待幾橛。方稱其魔意也。三頓棒與三日耳聾。豈更有別意。有何交涉乎。又魔藏作五宗錄序。以窣堵波為喻。以九級為五時教義。以結頂處。為如來禪。以千丈旃檀從空破頂。為祖師禪。以五光三昧。為五家宗派。又自詡其言。為塔頂上加聚沙一掬。種種魔說。夫一切教相。皆屬筌[四/弟]。墾土種瓜。瓜成非土。金從礦出。礦豈即金。乃謂教之級盡。其結頂處即如來禪。直同夢囈。且西來大意。即是如來涅槃妙心。五家分派。的的歸宗。何可分佛分祖。而又分五家。雖二乘之與大乘。尚如皮肉骨髓。層次歷歷。而分拆不開。何況單提向上邊事。五光五派。有何交涉。大似漢代迂儒。謂尚書二十八篇。應雲臺二十八將。魔意祇欲推五宗。為超佛越祖。而掬沙加頂。巳又度越五宗。如來所謂大妄語成者。又魔藏。指曹溪本來無一物。為落空亡外道。而弘忍。泥黃梅亦未見性一語。死在句下。夫祇就本來無一物句論。固似自了之見。而下既云何處惹塵埃。亦可謂超越功勳。直臻向上也。黃梅亦未見性一語。死在句下者。且不必論。若言掩人耳目者亦非。黃梅豈肯疑誤眾生。而米白無篩之對。曹溪又豈世法謙讓。悟修所判。雖稍儱侗。而藏忍直斥為空亡外道。轉見不堪。可見其自了尚未能。一味有為實法。邪知邪見耳。弘忍又指斥密雲。情與無情煥然頓現。為閨閤中物。引雲門直得大地。無縐毫過患為轉句。不見一色為半提。須知更有全提底時節。為證。殊不知密雲之一棒到底。正是處處全提。皆是情與無情。煥然頓現之力。彼既未到密雲悟處。乃牽引雲門言句。附會蓋覆。狐憑於城。鼠依於社。使人不敢焚熏。究竟城社。自是城社。狐鼠。自是狐鼠。何能混狐鼠。同於城社。弘忍又云。三峰師天童。師其源流。我輩師三峰。師其法乳。魔罪不問自承。豈非並未會實無一法可得。故曰源流。所得有憑有據。故妄云法乳耶。夫工夫了徹。識得自心。師資道合。針芥相投。啐啄同時。從上心印。亦惟言汝如是吾亦如是耳。何曾有一法可傳。況亦實無一法可得。一言相授受者。如是方名法乳。若藏忍之邪知邪見。魔外師徒。以密傳口授為乳。是乃毒乳。何云法乳。朕謂魔藏。原非全無知識。只因離師太早。煩惱妄想。貢高我慢。祇圖爭勝。欲於法門中。獨出一頭。不顧已之腳跟。全未著地。欲裝點智過於師伎倆。捏定一○四法雙頭等名相。擬為超師之作。每立一妄語。即捃摭文史。穿配古德言句。以證實之。正如永明云。以限量心。起分齊見。局太虛之闊狹。定法界之邊疆。遂令分別之情。不越眾塵之境。向真如境上。鼓動心機。於寂滅海中。奔騰識浪。於管中存見。向壁罅偷光。立能所之知。起勝劣之解。齊文定旨。逐語分宗。蟭螟豈健於鵬翼。螢照那齊於日曜。魔藏父子之語言著作。永明數語可為判盡。當日魔藏。取悅士大夫為之保護。使緇徒競相逐塊。逐引為種類。其徒至今。散布人間不少。宗門衰壞。職此之由。朕今不加屏斥。魔法何時熄滅。著將藏內有所藏忍語錄。并五宗原。五宗救。等書。盡行毀板。僧徒不許私自收藏。有違旨隱匿者。發覺。以不敬律論。另將五宗救一書。逐條駁正。刻入藏內。使後世具正知見者。知其魔異。不起他疑。天童密雲悟派下。法藏一支所有徒眾。著直省督撫詳細查明。盡削去支派。永不許復入祖庭。果能於他方參學。得正知見。別嗣他宗。方許秉拂。諭到之日。天下祖庭。係法藏子孫開堂者。即撤鐘板。不許說法。地方官。即擇天童下別支。承接方丈。凡祖庭。皆古來名剎。且常住本屬十方。朕但斥除魔外。與常住原自無涉。與十方參學人更無涉。地方官勿誤會朕意。凡常住內。一草一木。不得動搖。參學之徒。不得驚擾。奉行不善。即以違旨論。如伊門下僧徒。固守魔說。自謂法乳不謬。正契別傳之旨。實得臨濟之宗。不肯心悅誠服。夢覺醉醒者。著來見朕。令其面陳。朕自以佛法與之較量。如果見過於朕。所論尤高。朕即收回原旨。仍立三峰宗派。如伎倆巳窮。負固不服。以世法哀求者。則朕以世法從重治罪。莫貽後悔。從來邪說之作。易惑人心。然內道外道。是非邪正。亦不難辨。本乎自性。而為修為說。即謂之內。不本乎自性。而妄修妄說。即謂之外。釋宗每闢玄門為外。如紫陽真人。於所註悟真篇後。另註外集。不雜玄門一語。一一從性地演出禪宗。即從上宗門禪師似此曉暢無礙。包括於數篇之中者。亦為罕見。而目之為外。可乎。如真人者。是外之內也。如魔藏之徒。攘佛法而壞佛法。乃內之外也。曹溪清派。何可容此濁流。況此魔說與魔子孫。流落人間。末學受其無窮之遺毒。法眼慧命之所關。朕豈忍不辨其是非。天下後世。必有蒙朕眉毛拖地之深恩者。須知此魔之不可不辨。因其為佛界之魔。此異之不可不揀。因其為同中之異。傳曰。息邪說。正人心。夫祛邪扶正。朕之所不得不然者也。粵稽三教之名。始於晉魏。後世拘泥崇儒之虛名。遂有意詆黜二氏。朕思老子與孔子同時。問禮之意。猶龍之褒。載在史冊。非與孔子有異教也。佛生西域。先孔子數十年。倘使釋迦孔子。接跡同方。自必交相敬禮。蓋五典九經。三物六行。治天下之大綱小紀。固始自二帝三王。而集成於我至聖。然必解脫諸相。而後此心。方能達萬事萬物之性理。此則其必然者。後世或以日月星比三教。謂某為日。謂某為月。謂某為星。朕意不必如此。作拘礙之見。但於日月星之本同一光處。喻三教之異用而同體可也。觀紫陽真人之外集。自可無疑於仙佛。一貫之旨。道既一貫。愈可以無疑於三教。並行不悖之說。爰附及於此。使天下後世。真實究竟性理之人。屏去畛域。廣大識見。朕實有厚望焉。
  朕意禪宗莫盛於今日。亦莫衰於今日。直省剎寺棋布。開堂秉拂者。不可勝計。固莫盛於今日也。然天下宗徒。不特透得向上一關者。罕有其人。即能破本參。具正知見者。亦不多得。宗風如此。實莫衰於今日也。夫達磨西來。九年面壁。方得二祖慧可傳衣。以佛祖之慧力。接引人天。尚俟九年之久。始得一人。今溥天之下。萬剎萬僧。萬僧萬拂。師以盲傳。弟以盲受。人人提唱宗乘。箇箇不了自心。豈不使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垂絕如線。雖曰豈能必如達磨之傳二祖。然亦必真參實悟。自具正知正見。而得正知正見之人而授之。豈有盲傳盲受。毫無著落。若以此為振興佛教。續佛慧命。與毀佛滅法何殊。甚至名利熏心。造大妄語。動稱悟道。喝佛罵祖。不重戒律。彼此相欺。賣拂賣衣。同於市井。將佛祖之慧命。作世諦之人情。雖竊有佛祖兒孫之名。並無人天師範之實。如法藏弘忍輩。惟以結交士大夫。倚托勢力。為保護法席計。士大夫中。喜負作家居士之名者。受其顢頇。互相標榜。世尊當日。雖以佛法付囑國王大臣善信護持。未有令枉道而從人也。況乃不結制。不坐香。惟務吟詩作文。以媚悅士大夫。捨本逐末。如是居心。與在家何異。若此。則將來佛法掃地矣。夫西來的意。不落言詮。綱宗之設。所以揀魔辨異。雖更換面目接人。何嘗有意別立言說。離單提向上之正旨。橫分畛域。各立門庭也。於今宗徒。多將識神生死本。傍語言文字邊。拾人唾餘。學人饒舌。問者答者。互相亂統。棒者喝者。翻成躲跟。忽於解路中相逢。便作交融之水乳。謂是我宗密意。若然。與外道邪魔何異。正所謂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自負良重。何言利生。以限量心。起分別見。向真如境上。鼓動業識。齊文定旨。逐語分宗。令後學者雖欲勤心力參。奈荊棘布地。熱毒迷空。措足無從。依心生業。日積月久。雖宗徒愈盛。而宗旨愈泯矣。良可愍歎。特頒明諭。曉示叢林。目今直省諸剎堂頭。若有自信無疑。巳臻向上。如願來見朕者。著來京。朕自以佛法接之。其深山窮谷之中。或有獨老煙霞。不肯受盲師衣拂。自具正知正見之人。宜念宗風頹敗。當出而仰報佛恩。果是實蹋三關。知見超越。朕必褒賜禪師之號。令續從上諸祖法乳。設若以名利心。生徼倖想。一至朕前。水落石出。伊既希冀世榮。朕即投諸法網。其或本未自信。不過依樣葫蘆。既稱禪徒。只得說法。正見魔見。兩皆不具者。聞朕此旨。當竭力領眾結制坐香。勤求本分。或摘鐘撤板。或棄拂捨篦。重復加力參學。必期了證。毋再自欺誤人。若大誑語成。則善因而遭惡果。何苦如此。其餘緇侶。未受付囑者。當念佛祖留此法門。原為眾生生死。若不以了生死為念。披袈裟何事。要了生死。須明心地。勿守一知半解。得少為足。勿墮學識依通。未證謂證。勿但圖妄囑。出頭誤人。勿苟合世法。求名損已。所謂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上則孤負佛祖眉毛拖地之深恩。下則孤負自已本來具足之面目。長受沈淪。永依苦趣。誠為可憫。豈不惕然。是宜真心切念。求了求當。惟有大悟大徹。方免醉生夢死。其或未能。且堅守佛制。嚴淨梵行。莫犯貪瞋癡。常修戒定慧。不可妄為知證。貽誤後學。存此佛種。以待機緣。若惟以邪知邪見密傳口授。欺已欺人。貪名逐利。世諦流布。毀戒犯律。則俗子之不如。豈法門所宜有。亟須自省。知往修來。毋負朕諄切護法訓誨之至意。著該部傳諭直省督撫。曉示天下宗門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