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百問
問凡有一身。必有一心。清淨法心。百千萬億化心即不問。如何是圓滿報心。
問既是頭頭顯露。法法全彰。為何被森羅萬象。色空明暗埋卻。
問鐘聲鼓聲同來耳中。黑色白色同在目前。且道辨別的是。不辨別的是。
問如何是覿體現前的。水中真火。火中真水。
問有一絲毫。便多一絲毫即不問。有一絲毫。便少一絲毫事如何。
問一人賣珠買產。一人賣產買珠。且道二人阿誰獲利。
問兔角弓龜毛箭。發發中紅心。此人伎倆何如。
問太陽中卻具太陰之體。太陰中卻具太陽之用。將此體用試定奪看。
問大海內。有一通天徹地至寶神物。且道是什麼。
問天上有件物。地上有件物。人上有件物。山河萬籟上。風雲星辰上。昆虫草木上。皆有一物。且道是何物。
問屋棚為何在人腳下。臥榻為何在人頭上。
問一人乘馬卻腳點地。一人步行卻腳不點地。且道是什麼人。
問水結為冰。冰解為水。且道那箇是真體。
問且道光含萬象是。光透萬象是。試檢點看。
問松樹稍頭有一物。有體。松樹根下有一物。無體。且道是何二物。
問圓月內有一點。太空中有一點。大地裡有一點。巨海心有一點。有人會得此四點。參學事畢。
問大則遍滿三千即不問。如何是小則毫毛莫識。
問金木畢竟是金木。為何水火不是水火。土為何又是土不是土。試道看。
問四通八達易。七花八裂難。七花八裂易。四通八達難若檢別得出。許汝內外一如。
問老鼠鑽入米囤裡。且道是鼠吃米。米吃鼠。
問一人山頂立。一人山腳坐。二人相顧。且道誰上誰下。
問如何是東行卻西走。如何是北走卻南行。
問世尊說大藏經。訓導眾生之恩。初祖九年面壁。開示諸人之德。且道孰為深厚。
問將四海投於一滴水。五岳移入一撮土則不問。將虛空收歸何處。
問天無上有上。泉無下有下。空無際有際。海無邊有邊。且道箇什麼是無的。
問以三千為已任。為何又道寸絲不掛體。
問平伸兩空掌。一手有物。一手無物。且道卻是為何。
問氈。蓆。乃萬毛千葦共相無明之所成。且道群毛眾葦無明。在什麼處。
問一部華嚴經。內有一字與當人最切。且道是那一字。
問歷歷三千界。為何又道湛湛絕點塵。
問一間屋。棟梁椽柱。磚瓦土石基址。且道以何為體。以何為用。
問以刀割水。且道是斷不斷。大好譬一事。試舉看。
問春夏秋冬四序。以何為正令。
問一圓青銅鏡。一方玻璃鏡。且道二鏡。那一鏡有痕跡。那一鏡無痕跡。
問空中書字是。水面簽押是。泥上塔印是。
問目下在土地上。有百千萬億魚鱉蝦蟹。浮沈游泳。諸人還見也否。
問雪峰三箇木球。如何得合一球去。俱胝一指。如何得成三指去。試作用看。
問萬有諸法。皆是鏡中花。水中月。且道鏡在彼。鏡在此。
問五音六律合聲。五蘊六根合性。且道似同似別。
問有因無為果。無因有為果。除此有無。以何為因以何為果。
問人人腳跟下。有對金剛釘。為何各各步步不能插地。
問天上群星。皆拱北辰。世間萬有。卻朝何宗。
問一人飾粉塗脂。一人灰頭土面。一人浣濯灰土。亦不塗飾脂粉。且道三人孰優孰劣。
問一人多夢。夢裡作得主。一人無夢。夢裡作不得主。且道二人孰優孰劣。
問一般果子。桃為何甜。李為何苦。
問一人道山中有水。一人道水中有山。二人內一人得體。一人得用。試辨別看。
問萬有諸色。皆各分五色。萬有聲音。皆各合五音。且道何因有此差別。
問如何是仰觀卻下視。如何是下視卻仰觀。
問泥金剛鬍鬚儼然。且道四肢有寒毛耶。無寒毛耶。
問相識熟人對面。如何得不識去。不識生人對面。如何得相識去。
問古人言殺人刀。活人劍。今射一箭。殺一物活一物。且道活者何物。殺者何物。
問器世界內瓜多子。情世界內魚多子。且道空世界內阿誰多子。
問城東老母怕見佛。一人怕見太陽相同。太陽在東。此人避於西。太陽向西亦然。且道此人。住居何所。姓甚名誰。
問一枝筆。具清淨法身。圓滿報身。百千化身。且道還有欠缺處也無。
問地上有一群星。天上有一撮塵。試拈出看。
問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兩句有一句親。一句疏。試檢點看。
問如何是將大千撮來。如粟米大。
問佛說三藏十二部。如語實語真語者。為何又道不曾說著一字。
問大海汪洋。滔天波浪。為何不見一滴水。
問山頂有一松樹。水底有一松樹。二樹同根。且道那裡是同根處。
問五九合十四數。五九成四十五數。且道那句是體。那句是用。
問拂子絲絲向下垂。為甚珊瑚枝枝撐著月。
問投何色於水。水便變成何色。且道水性合色。色性合水。
問晝明屬日。夜黑何因。試道看。
問會絲為繩。以那一絲為體。聚毫為筆。以那一毫為用。試分析看。
問山是山。水是水。為甚鹿不是鹿。魚不是魚。
問有一人好靜而不淨。有一人好淨而不靜。且道二人有優劣也不。
問且道鏡中花。水中月。較天中月。檻邊花。孰真孰幻。
問古剎三門。且道那一門是正路。
問山上有一人卻在山下。山下有一人卻在山上。且道二人相去多少。
問千萬字中皆容一字。一字之中卻容何字。
問日月。日日東升西落。風雲為何時刻不定。試比量看。
問如何是峻嶺不高。如何是陂澤不下。
問月光穿簾入。燈光透簾出。二光相合去。還道有分別也無。
問金剛經內。有第一義字。包括全經之旨。且道是那一字。
問引鏡照形。孰為真我。空谷應聲。孰是我聲。
問上而最上者何物。下而最下者何物。外而又外者何物。內而又內者何物。
問百爐焚百種香。且道以那一味為主。
問雲無心以出岫。誰知無心。鳥倦飛而知還。誰知有意。
問大地沙門一隻眼。為何千手千眼觀世音。
問日下如何得逃影去。
問二人執線兩頭。東扯西拉。且道誰是得者。
問香燈一般是火。為何一有光。一無光。
問海濱有一老姆。家有一甕。有時一甕中盡是海水。有時將甕水成大海去。且道具何神通(不可作大海投於一滴會)。
問有一條線。從三十三天。直穿到十八層地獄。試拈出這一條線看(線不可作絲會)。
問有一人。修行而不修行。有一人不修行而修行。且道孰是孰非(不可作執相修修無修會)。
問玉琳國師不安。有僧問候。師云。我本無病。有甚好不好。且道此意如何(若道另有不病者則國師話成兩橛矣不可作此解誣謗)。
問星月普印一潭。且道以那箇為主(不可作潭水為主會)。
問凡人有六金剛圈。若能跳得出。許汝出三界(不可作六根六塵六欲六道會)。
問三千大千。可是百千萬億化身否。答云。是。
問目前叢叢蘆葦。可是百千萬億化身否。答云。不是。
問云何得話成兩橛。笑答云。人情慣務遠而略近(且道意旨如何)。
問人身內有一物。具一體五用。身外有一物。具五體一用。且道是什麼物(不可作五蘊六識五色五音會)。
問水火之中。皆具殺人刀活人劍。且道鋒刃在什麼處。利害在什麼處(不可作焚漂飲食會)。
問情世界器世界。萬有之中。有一物是我自已。試定當看(不可作儱侗會去)。
問如何是上而又上之人。如何是下而又下之人。且道二人是同是別(不可作尊弁山上山下會)。
問水因何解渴而不能解飢。飯因何解飢而不能解渴。答云。勤勞思歇。閒極思動。寒則思曖。熱則思涼(且道是何意旨)。
問萬有諸法皆歸一空。且道空歸何處(不可作本分解路)。
問缾盤釵釧總是一金。且道分也不分也(不可作製造前溶化後以道理講說會)。
問心手水墨筆紙。且指出是誰成字(不可作和合相看)。
問三千大千。色空明暗。萬有諸法。總是一箇字。且道是何字(不可作歸於一心一理會)。
問不論聖凡賢愚。蝡動含靈。各各身中有一物最高。且道是何物(不可作頂會)。
卷十三
御製序
達摩未到梁土以前。北則什公弟子。講譯經文。南則蓮社諸賢。精修淨土。迨後直指心傳。輝映震旦。宗門每以教典為尋文解義。淨土為著相菩提。置而勿論。不知不覺。話成兩橛。朕於肇法師語錄序。巳詳言宗教之合一矣。至於淨土之旨。又豈有二。這箇如摩尼珠。面面皆圓。如寶絲網。重重交映。如大圓鏡。萬有虛空。不得而出。如大火聚。萬有虛空。不得而入。誠乃不無不有。無欠無餘。果能了悟。則終日喫飯。不曾嚼著一粒米。終日著衣。不曾掛著一條絲。然則終日念佛。豈有為念佛所罣礙哉。如猶不能了悟。則色空明暗受想行識。盡是一場大夢。又何必但許人惡夢。而不許人善夢也。曹溪十一傳。而至永明壽禪師。始以淨土提持後學。而長蘆北澗諸人。亦作淨土章句。及明蓮池大師。專以此為家法。倡導於浙之雲棲。其所著雲棲法彙一書。於本分雖非徹底圓通之論。然而巳皆正知正見之說。朕欲表是淨土一門。使學人宴坐。水月道場。不致歧而視之。誤謗般若。故擇其言之融合貫通者。刊為外集。以示後世。如學人宗旨不明。即將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作無義味語。一念萬年。與之抵對。自然摸著鼻孔。如其巳得正悟。則丈六金身。是一莖草。三千世界。是一微塵。延一剎那頃於萬億年。擴一毫毛端為四大部。寶池金地。充塞現前。翠竹黃花。無非正受。於此淨土。正可隨喜。花開見佛。豈不是直指心傳也耶。是為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望日。
御選雲棲蓮池宏大師語錄。
淨土問答
問。念佛之心。無雜無間。即精進度。何故乃云不退墮耶。
答。將謂精進。乃能不退墮。非精進。即是不退墮耶。辯此有二。一者。亦可即是不退。何以故。雖常言精不雜。進不退。然此二字。總之成就進義。古云精進度懈怠是也。進與退對。故精進即不退。二者。此重念佛普攝諸度。不重訓詁精進二字。況既云精進乃能不退。今念佛之人。永不退墮。則念佛即成精進。不必更求精進矣如所問。乃是精進念佛。非念佛即精進
問。世人聞念佛念心。心淨土淨之語。因膠執內心。拂拭令淨。偏空自喜。撥無西方。及語心土一如。則曰我心非石。懷土奚為。蚓實含泥。黃壤豈侔金界。鰲誠戴岳。持地何若摶空。蓋亦喻似丹臺。象比蓮萼。四十脈絡。以當寶網交羅。一靈內朗。以況彌陀安住。近肺約西。通舌為池。法譬而巳。無論實境。則有引風水之凶吉。致子孫之興衰。例依正之互融。示機感之靡忒。此猶未委正因。未窮十妙。更求。明誨。傾此惡見。
答。心淨土淨。語則誠然。但語有二義。一者。約理。謂心即是土。淨心之外。無淨土也。二者。約事。謂心為土。因其心淨者。其土淨也。若執理而廢事。世謂清閒即是仙。果清閒之外無真仙乎。至如攬身分而言淨土。此則邪見尤甚。苦報彌深。蓋吾佛唯明一心。而謬人恆執四大。是故認肉絡為寶羅。指妄想為真佛。肺屬西而便名金地。舌生津而遂號華池。鄙偽千途。莫可枚舉。豈知革囊不淨。幻質非真。徒費辛勤。終成敗壞。而復迷醉無知。竊附於心淨土淨之說。不但愚夫愚婦惑之。士大夫亦有受其害者。良可歎也
問。或謂佛逼眾生。拋離骨肉。棄捨形骸。近別家鄉。遠投外國。魂爽幽幽。入此夢境。夢中獲寶。色色非真。聞之慘然。有何極樂。又云。在生亦是夢境。既全是夢。益復可悲。將謂菩薩先醒。卻行如夢六波羅密。則實報莊嚴。更成恍忽矣。我其歸常寂光乎。寂光無色。莽渺安依。不如寓世夢間。一任獻吉憎惡。
答。虛浮界內。是夢非真。常寂光中。是真非夢。世人以夢為真。以真為夢。顛倒如斯。良可悲矣。豈知骨肉之即讎冤。形骸之為桎梏。得生淨土。是則脫沈痾而再獲天年。釋狴犴而榮歸故里。名之極樂。詎不然乎。若夫菩薩行門。雖云如夢。譬之大喜將臨。夜現吉祥之境。豈比重昏失曉。魂招凶惡之徵。蓋菩薩在夢而將甦。凡夫由夢而入夢。至於寂光。則朗然大寐之得醒矣
問。世人求往生者。非即欲往生者也。就使正禮念時。佛現其前。引之西往。必辭以化緣未周。婚嫁未畢。幸少須臾無死耳。復有一人異於前人。力修三昧。無間六時。慮後倦勤。失此機會。便乃投身自斃。縱火自焚。既匪捨報安詳。如入禪定。佛憐其愚。亦肯手相接否。
答。智人之修淨土也。在生。則自淨其心。報滿。則任緣而往。不欲生而戀著世緣者。慢也。急欲生而自殘軀命者。愚也。如是之流。輕則攝入魔群。重則沈於惡趣。日光普照。不及覆盆。佛雖大慈。莫之能救
問。王臣往生。是不舍國事者也。居士往生。是不舍家事者也。夫居士一心念佛。或無他礙。若王臣之勞於王事。當不若家事之可推諉者。楊無為諸君。亦何嘗被鰥官之剌。而竟致化佛之迎。豈軍旅政刑。一切不妨往生乎。抑彼念念與實相不肯乎。
答。達心之士。萬機萬變。而國政非繁。執境之流。一夫一婦。而家緣尚累。譬之明鏡照物。終日照而無勞。空谷傳聲。多眾傳而不困。如是。則大君不異世尊。百辟何非海眾。都俞吁咈。而妙法交宣。慶賞刑威。而真慈平等。王事佛事。打成一片。何淨土之難生耶
問。今之迷者。猶背燭而坐。回首無不見燭者。彼一念緣佛。便應見佛。如必念之熟而後見。將回首見燭者。亦必瞪目熟視。久而後見哉。向令佛設善權。念佛時隨念見佛。停心絕念。及與雜念時。便爾懵然。斯人人念佛矣。安有闡提耶。
答。太陽日日當天。而戴盆不覺。明鏡時時對面。而瞽目無知。念佛之人。念念與彌陀相接。而自昧自迷。何以異於是。良以心水不清。佛月不現。眾生自咎。於佛何尤。且明燭在背。回首幾人。指點徒勞。堅然強項。乃責佛之難見。亦獨何歟
問。黃帝內經。明大惑之病。謂目中無端。忽有所見是也。今學人於本無中。忽有所見。與見鬼何別。又云。將死之時。乃得接引。所謂時衰鬼弄人。捨身而隨之。不亦大惑歟。
答。無故而忽見。安得非邪。昔觀而今成。安得非正。蓋因果之常理也。淨業學人。應須平日。考因果之根原。辨邪正之微細。至於臨終所見。魔佛顯然。誰足為惑。如觀立佛。而現坐佛者。魔也。正報依報。不與經文符合者。魔也。以空觀空而隱者。魔也。苟為不然。則淨心成就。淨境現前。接引往生。訓垂金口。安得與無故忽見比耶
問。或云西乃天傾物老之方。人死念絕。乃得生彼。又云天傾之處。地為有餘。有餘則能廣容往生之眾。又云庚辛屬金。金不變壞。以示不退轉之義。又云萬物以西而成。百果皆實於秋。行人東方行因。西方證果。竊為往生。乃是生機。何不入東方生物之府。而反入肅殺之地。若標第一義諦。何不直於中央攝人耶。無乃但論一時當機。所謂西者。無所取義歟。
答。如來一語。多義攸含。但邪正殊途。理應揀擇。若云念絕。則誰生念。若云地容。則地容有限。金性不變。秋位司成。二義為近。據實而論。亦不盡然。蓋虛空無盡。世界何窮。今此極樂之邦。東觀則西。西觀則東。南北二方。亦復類是。釋迦勸往。故說西方。別佛讚生。必標他向。那得執西立義。膠固不融。不然。童子遍參。何復南為正位。藥師示現。乃令東亦淨方。但歸心一處。專念斯成已耳
問。兜率。彌勒宮也。昔人往往發願求生。具有儀法。至唐道昂。專修西方。而臨終兜率來迎。夫兜率可不願而致。西方似亦可不願而致矣。又或誓取銅輪。反得鐵輪。誓取金臺。反得銀臺。則誓取西方淨土。反得東方淨土。亦未可知。
答。十善戒定。生天之正因。發願回向。淨土之正因。故生天者。容有不資於願。而生淨土者。無願則不成。蓋淨土非無善力。而願乃居先。生天亦假慕求而善為之主。世有初修天業。後一意西方。是以歿現玉京。俄隱跡而重彰佛國。正專求之所感。豈漫修而可成。至如銅鐵未符。金銀稍隔。則是求上僅得其中。然而終竟必如其願。志西方而功未就。要於人天善道受生耳。若能純一用心。堅誠發願。西則必西。何東生之足慮
問。懺中所禮佛。乃盡三世。而所念佛。獨一彌陀。固謂三世諸佛。無稱名之願耳。然彌陀亦有多名。具在經中。隨取一名。持之得否。據小彌陀經。翻為無量壽。無量光。而觀經獨稱無量壽者。豈能觀之智。所觀之光。即為光耶。六方佛中。其西亦有無量壽者。即是此佛自讚否耶。
答。如來名號。誠曰多端。但取偏熟眾生耳根。於中實無差別。惟彼彌陀之號。普遍十方。故令稱念之人。皆歸一致。且無量壽是唐言。阿彌陀乃梵語。而壽量現等虛空。光明自遍宇宙。舉體該用。但云無量壽足矣。若夫十方諸佛。覈之歷有同名。釋迦尊稱。多之至於無算。極樂教主。何獨不然。非佛自讚。亦無疑矣。今時有人孰念釋迦。而不念彌陀者。自以為是。拗眾稱高。噫。釋迦使汝師彌陀。而汝不從教。譬之子違父命。而不就明師。雖日呼其父。安得不云忤逆
問。極樂之樂。從情識生。三禪而上。巳不耽樂。九品之內。顧復求樂。何也。若云。寂滅為樂之樂。豈必緣衣食自然。無有眾苦而得名乎。若云。淨土唯心。心體常樂。何為又言觀佛心者。大慈悲是。
答。極樂雖接凡情。其實有二。一者。對苦說樂。無有眾苦故名極樂。二者。稱性說樂。無苦無樂。故名極樂。此之真樂。豈情識之擬耶。又聲聞以寂滅為樂。大聖以慈悲為樂。則大慈悲心。非即常樂乎。而世人以戚戚言悲。抑末矣
問。一人作佛事。諸佛應盡知。十方佛來迎。是人何所向。諸佛本同跡同。種種皆同。念佛者。合是十方諸佛。同來接引。此獨一方三聖往迎。必其念時。所見偏淺。
答。諸佛雖能遍知。而赴機不亂。一佛既勤專念。而感應自符。修淨土者。就使諸佛齊彰。亦必有主有伴。彌陀獨顯。化佛雲從。因果法爾如然。非是偏淺所致。
問。涅槃云。釋迦亦有淨土。本我導師。在彼末法。最後誠言。可無信受。便爾六時。但念迦文。生難勝國。豈不當機耶。釋迦極讚彌陀。合如其願。既生彼已。遣我承事彌陀。亦復何礙。
答。諸佛誰無淨土。彌陀亦有穢邦。良繇土土交資。佛佛互讚。如世易子而教。獨花接幹而生。妙用微權。不可思議。惡知難勝。非即清泰之鄉。安辨瞿曇。得無法藏之後。但遵現教。毋用他求
問。有云大徹大悟人。不妨更見彌陀。既巳不歷諸位。立地成佛矣。以佛見佛。獨以知知知。此一見為是參。為是證。意者。權示榜樣。又或理既頓超。身猶凡下。往獲妙用。乃可度生耳。
答。凡夫心始得悟。見處與佛相齊。菩薩行實。無邊功能。去佛猶遠。不妨再依古佛。重受新聞。且證且參。何窮何盡。昔人謂離師太早。不能盡其妙。況離佛乎。若執三祇薰鍊。是藏教小乘。而弱羽狂飛。失利多矣。可不慎諸
問。即淨即穢。即穢即淨。西方此土。不踰分寸。生而即無生。去則實不去。今彈指一念頃。屈伸臂。此巳約時。便似舉足移步。雖云極速。猶是兩途。
答。執謝惑銷。縱使路阻千山。而融通不二。情關識鎖。就令速超彈指。而判隔彌深。今學人唯圖句語尖新。喜談即穢即淨。不知頭沒九淵之下。謂天壤無殊。身沈鮑廁之中。謂薰蕕不別。良可哀夫
問。執途之人而問之。皆曰念佛。乃口稱。非心念。詰之。則曰心口相應。夫心口相應斯成聲。因心而動斯為念。安得以聲為念乎。或謂萬法唯心。何聲之非心耶。然則鐘鼓琴瑟之鳴。亦是念乎。幾矯亂矣。
答。鐘鼓雖含洪韻。非叩不鳴。琴瑟雖具妙音。無指不發。鐘鼓琴瑟。譬唇舌之外張。若擊若彈。似心念之內動。如其絕念。從何發聲。是以寐語喃喃。亦由夢想。豈得佛聲浩浩。不自心源。但世人任運稱呼。不專不切。初則藉念。成聲頃則隨聲亂念。名曰相應。實不相應耳。天如有言。口與心。聲聲相應。心與佛。步步不離。如是念佛。其庶幾乎
問。善財之參德雲。始知念佛法門。及南過百城。五十四參。而見阿彌陀佛。則三昧成矣。他日文殊。現身竹林。但令人念阿彌陀佛。夫以善則位臻十信。文殊何不徑指彌陀。而顧使周歷百城。彼學人未南詢而輒議西歸者。太早計乎。
答。始參而教念佛。則從源以及流。周歷而見彌陀。則由末而歸本。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是故南詢而西返。豈曰遲還。往生而遍游。何云早計。醫王發藥。標本隨宜。操縱微機。凡情靡測
問。總攝六根而念佛。此勢至語也。念既從心。則凡發願回向禮懺者。一念蔽之矣。世無心外之願。與心外之回向禮懺也。夫一心念佛。而是佛所發之菩提。即願也。專向是佛。即回向也。南無。即禮也。一念消生死之罪。即懺也。餘可例知矣。念佛有何不足。而紛紛使心亂哉。
答。一心清淨。是為理觀內明。五體翹勤。乃曰事懺外助。直觀本心。非不徑要。而末法眾生。慧薄垢重。須假理觀事懺。內外交攻。庶得定就慧成。死生速脫。但今人惟存事懺。理觀全荒。何況外飾虛文。中無實悔。反令清信男女紛紛亂心。背普賢之願王。乖慈雲之本制。嗟乎傷哉。弊也久矣
問。觀經言觀佛心者。大慈悲是。世人若能放生戒殺。仁民愛物。以至九類眾生。皆滅度之。而不作滅度想。遂與法藏之心契矣。且又不違釋迦觀心之訓。奈何取觀身與稱名之麤跡。而反以佛心為助緣耶。
答。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見真佛也。不妨覲光明相好之佛於西方。念身名者。見應佛也。亦能睹自性天真之佛於象外。本跡雙舉。理事同原。心性良非助緣。身名豈云麤跡。今五部六冊之徒。藉口無為。撥空因果。障人禮像。嗤彼稱名。古德有言。人人丹霞。方可劈佛。箇箇百丈。始可道無。其或未然。入地獄如箭射
問。空花巾兔之類。世所謂幻妄也。一切依正之報世所謂實事也。佛言實事。俱是幻妄。則空花巾兔。又當何名。藉令彼之實事。果為幻妄。其形狀了了虛偽。一空花巾兔可矣。安俟推破。始知幻妄。是故有幻者。有如幻者。有妄者。有如妄者。彼同居淨土。幻妄耶。如幻妄耶。全妄是真。全幻是中。同居穢土。即同居淨土。同居淨土。即上三土耶。
答。空花巾兔。全體虛無。肉兔樹花。從來幻妄。本不推而自破。但在迷而未知。故正幻與如幻無殊。實妄與似妄何別。同居淨土。即幻即如。即真即中。統而論之。即穢即淨。即一即三。畢竟空寂。有何階限。然雖如是。情見未破。欣厭猶存。應須消除幻妄。證入真常。捐棄穢邦。求生淨國。若夫捨垢取淨。是生死業。何淨土之有
問。人畏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乃始猛欲求脫。不敢暫息也。一聞橫出三界之旨。捷路修行之說。念佛消罪之文。十聲往生之願。便謂有佛可憑。無業足懼。以致悠悠。竟不得力。而入閻老手者多矣。則蓮宗誤之也。彼宗教二門。參究甚難。又不許疾見功效。生死二字。常係於心。安得有此。
答。凡人修道。有聞難則止。聞易則行者。有聞難則勤。聞易則情者。古聖施教。各順時宜。善用心者。存乎其人而巳。念佛一途。直超三界。大悲之極。故啟斯門。若夫怠荒成弊。眾生自誤。非佛誤眾生也。我欲仁而仁斯至。仁在目前。狂克念而聖斯成。聖非遙遠。是亦以易誤人乎。若夫一言頓悟。立地成佛。宗門言易。抑又甚矣。安得亦謂之誤
問。豐干彌陀化身也。寒山拾得文殊普賢也。彌陀之現。不領觀音勢至。而挾文殊普賢以遊。至所屬詞。又多宗門語。將無以念佛觀佛為局。而轉如來禪成祖師禪乎。抑常寂光土之人。匪是莫由接乎。
答。觀音勢至。固稱日侍導師。文殊普賢。何曾暫離安養。故釋迦乃娑婆化主。會有觀音。黃蘗非儒教宗師。席延斐相。融通攝化。寧有定乎。至謂語涉宗門。似乎更翻淨業。殊不知九蓮華蕊。枝枝開迦葉之顏。七寶欄楯。步步入善財之閣。八稜毫相。稜稜觀中道真詮。六字名稱。字字示西來密意。何待轉小為大。變局為通。然後接彼上根。演斯玄化。故知念佛一路。即是入理妙門。圓喫五宗。弘該諸教。精微莫測。廣大無窮。鈍根者。得之而疾免苦輪。利智者。逢之而直超彼岸。似麤而細。若易而難。普願深思。慎勿忽也。
答曹魯川(附原書)
(原書)久不奉面命。歉歉。乃時時獲翻刻教。迪我孔多。慰謝慰謝。南企法雲。殊切瞻依。適敝郡斷凡悟上人。祇趨壇下。為求法故。附此候安。不佞繆迂。近守東魯。遠宗西竺。乃於儒釋之書為蠹魚者。四十年於茲矣。亦嘗奉教於諸達者。有所蓄積。冀正之於大善知識。茲因斷凡之來布之也。夫釋尊有三藏十二部教。所謂於廣大海。張眾多網。又所謂大囷小囷也者。祇宜談大以該小。詎可舉一而廢多。比吾黨中。有倡為歷劫成聖。必漸無頓之說者。夫漸亦聖說。未嘗不是。而以漸廢頓左矣。尊者。內祕頓圓。而外顯淨土法門。諸佛有然。無足疑者。豈近來聽眾。不無如法華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者。直欲以彌陀一聖。而盡廢十五王子。以淨土一經。而盡廢三藏十二部。則不佞之所不願聞者也。時雖末法。而斯人之機。豈無巧鈍。有如釋尊。為迦葉。為憍陳如。其說如此。為善財。為龍女。其說如彼。二十五聖。各證圓通。文殊所稱。又如彼。正所謂昨日定。今日不定。又所謂說我是空。且不是空。說我是有。且不是有。此所以為善無常主。活潑潑地。如水上接葫蘆。然非死煞法也。倘釘樁守窟。焉利人天。所願尊者。為大眾衍淨教。遇利根指上乘。圓融通達。不滯方隅。俾鵬鷃並適。不亦盡美盡善乎哉。又佛華嚴。乃無上一乘圓教。如來稱性之極談。非教非宗。而即宗即教。不空不有。而無垢無淨。是在法華。猶較一籌。若餘乘似難與之絜長比短也者。尊者。乃與彌陀經並稱。巳似未妥。因此遂有著論騰之。駕淨土於華嚴之上者。朱紫遞淆之謂何。鹿馬互指。又何說也。此而無人言之。天下後世。必有秦無人焉之嗤。亦願尊者。為淨土根人說淨土。為華嚴根人說華嚴。毋相誚。亦毋相濫。乃為流通佛乘。乃為五教並陳。三根盡攝。奈之何必刻舟而求劍。且彈雀而走鷂也。若夫華嚴一經。有信解行證四法。善說此法者。宜莫如方山。今其言具在。可覆也。爰有清涼。人號為華嚴菩薩。而實不會華嚴義旨。草草將全經裂為四分。以隸四法。舍那妙義。委之草莽矣。亦願尊者。辨黑白。分涇渭。揚杲日於義天。嗟嗟。今之時。緇素中高流。日就彫謝。不佞之所仰重於尊者。如泰嵩然。故不以贊而以規。知尊者無我。而不佞亦非為我。故諄諄言之。惟尊者亮之
(答)久聞居士。精意華嚴。極懷敬仰。茲接手教殷勤。直欲盡法界眾生。而納之一乘性海。是普賢大願也。然不肖。雖崇尚淨土。而實則崇尚華嚴。不異於居士。夫華嚴具無量門。求生淨土。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就時之機。蓋由此一門。而入華嚴。非舉此一門。而廢華嚴也。又來諭。謂不肖以彌陀與華嚴並稱。因此遂有著論。駕淨土於華嚴之上者。此論誰作乎。華嚴如天子。誰有駕諸候王大臣百官於天子之上者乎。然不肖亦未嘗並稱也。疏鈔中。特謂華嚴圓極。彌陀經得圓少分。是華嚴之眷屬流類。非並也。古稱華嚴之與餘經。喻如杲日廲天奪眾景之耀。須彌橫海。落群峰之高。夫焉有並之者。此不待論也。又來諭。謂宜隨機演教。為宜淨土人說淨土。宜華嚴人說華嚴。此意甚妙。然中有二義。一者。千機並育。乃如來出世事。非不肖所能。故曹溪專直指之禪。豈其不通餘教。遠公擅東林之社。亦非止接鈍根。至於雲門法眼曹洞溈仰臨濟雖五宗同出一源。而亦授受稍別。門庭施設。理自應爾。無足怪者。況不肖凡品乎。若其妄效古人。昨日定今日不定。而漫無師承。變亂不一。名曰利人。實誤人矣。何以故。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平民自號國王。不可不慎也。二者。說華嚴。則該淨土。說淨土。亦通華嚴。是以說華嚴者。自說華嚴。說淨土者。自說淨土。固並行而不相悖。今人但知華嚴。廣於極樂。而不知彌陀。即是遮那也。又來諭。清涼不會華嚴義旨。而裂全經為四分以屬四法。夫信解行證。雖貫徹全經。而經文從始至終。亦有自然之次第。非清涼強為割截也。其貫徹也。所謂圓融。其次第也。所謂行布。即行布而圓融。四分何害。使無行布。圓融何物。必行布而圓融。則不圓融矣。且信住行向地。以至等妙。佛亦自裂全經為五十二段乎。何不將五十二段一句說盡。而為此多卷之文乎。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果未嘗不同時。而亦未嘗不因自因果自果也。何必定執八十卷經束作一塊。都盧是箇無孔鐵錘。而後謂之圓融乎。定執一塊。不許分開。即死煞法。即釘樁。即守窟。安在其為活潑潑也。方山之論。自是千古雄談。而論有論體。疏有疏體。統明大義。則方山專美於前。極深探賾。窮微盡玄。則方山得清涼。而始為大備。豈獨方山即杜順。而至賢首諸祖。亦復得清涼而大備。豈獨華嚴諸祖。即三藏十二部。百家論疏。亦復得清涼而大備。溫陵解華嚴。以方山為主。清涼為助。巳為失宜而居士顧訾之。此不肖之所未解也。又龍樹於龍宮。而出華嚴。而願生極樂。普賢為華嚴長子。而願生極樂。文殊與普賢同佐遮那。號華嚴三聖。而願生極樂。咸有明據。皎如日星。居士將提唱華嚴。以風四方。而與文殊普賢龍樹違背。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況方山列十種淨土極樂。雖曰是權。而華嚴權實融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故淫房殺地。無非清淨道場。而況七寶莊嚴之極樂乎。婆須無厭。皆是古佛作用而況萬德具足之彌陀乎。居士游戲於華嚴無礙門中而礙淨土。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不肖與居士。同為華嚴莫逆良友。而居士不察區區之心。復欲拉居士為蓮胎骨肉弟兄。而望居士之不我外也。居士愛我。不贊而規。今妄有所規。亦猶居士之愛我也。病筆略申梗概。殊未盡意。惟鑒之諒之
(原書)敝郡斷凡上人。索書上謁。附致悃素。顧承來翰。規切究竟。殷殷亟也。荷荷謝謝。來翰云。華嚴具無量門。求生淨土。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就時之機。由此一門而入華嚴。非舉一門而廢華嚴。又謂華嚴圓極。無可駕於其上者。並為確論。第華嚴是法身佛說。一乘妙義。迥異諸經。而人多與釋迦經一目之。故疏此經者。賢首爰肇其端。方山深契其旨。在清涼則擇焉而弗精。在溫陵則語焉而未詳。至有譔為綸貫者抑末矣。溫陵云。方山為正。清涼為助此見最卓。而尊者以為失宜。似未知溫陵。亦未知方山者。諸不了義經論。及別行普賢行願品。與起信等論。皆稱說淨土。此豈無因。然華嚴經中。未嘗及之。即方山所第十淨土。更晰也。法華鱗差十六王子。內有彌陀。未嘗定為一尊。其贊持經功德。旁授安樂。實說女人因果。首楞嚴二十五聖證圓通。文殊無所軒輊。但云方便有多門。又云。順逆皆方便。然繼以遲速不同倫。則於無軒輊中。又未嘗無所指歸也者。故要極於普門。而不推詡夫勢至。更加貶剝。曰無常。曰生滅。若夫釋尊祇說大小彌陀。不啻足矣。胡為乎紛紛然。三藏十二部為乎。賢首清涼諸師。亟標小始終頓圓五教。僉以為允。而來嘗品及淨土。心宗家流。尤所蕩掃。大鑒之言。且未及詮。更拈一二。如誌公曰。智者知心是佛。愚人樂往西方。如齊已禪師曰。惟有徑路修行。依舊打之遶。但念阿彌陀佛。念得不濟事。又曰你諸人日夕在徑路中往來。因甚麼當面蹉過阿彌陀佛。又曰其或準前捨父逃去。流落他鄉。東撞西磕。苦哉阿彌陀佛。此之三言。或以為苛。然豈無謂。而彼言之。亦必有道矣。古德云。一切眾生。自已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乘。又有云。直下頓了此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學道人祇怕一念有。與道隔矣。又有云。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邊學。此人未具眼在。何不向生死中定當。何處更擬佛擬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在。所以達者亟道。祇劫辛苦修行。不如一念得無生法忍。又道一念緣起無生。超出三乘權學。況毋論三乘一乘。要之無我我所。今之往生淨土也者。我為能生。土為所生。自他歷然。生滅宛然。欣厭紛然。所未及悉。顧從來談蓮乘者。必曰。華開見佛悟無生。蓋必待往生而見彌陀。始從觀音。若勢至。抑或彌陀。誨以無生。此時方悟。豈其上品絕少。中下滋多。滯在祇劫。似為迂遲。矧欲修淨土。亦須先修有無等四四十六觀門。試問所觀者。是何軌則。能觀者。還有幾人。所以念佛者如牛毛。往生者如麟角。何似反而求之。自有餘佛在也。彼寒山之勖豐干。謂往五臺禮文殊。不是我同流。此在通達佛道者。出辭吐氣自別。且也一切佛道。以金剛般若為入門。以佛華嚴為究竟。金剛則曰。實無少法可得。而佛華嚴所稱佛地二愚。一則曰。微細所知愚。一則曰。極微細所知愚。所以阿難自道。不歷僧祇獲法身。識者猶且呵之。故或曰佛瘡。或曰佛魔。文殊瞥起佛見。未免貶向二鐵圍。嗟嗟。見河能飄香象。智主不受功德。道人心無住處。蹤跡不可尋。故不歷權乘。獨秉一乘。此則不佞之所為惓惓者也。彼諸佛諸祖。為一分執著我識下劣眾生。以及小乘弟子。惟依一意識。計以現在色心等。為染淨依者。憫其四大既離。一靈無歸。如失水魚。躑躅就斃。故不得不將錯淨土。而安置之。此亦化城之類也。傳有之。若能悟法性身。法性土。要歸於無物。是真佛土。若華嚴性海。所現全身。如人身中。有八萬四千毛孔。東藥師。西彌陀。各各在一毛孔中。說法度生。人若渙毛孔。徹全身。未嘗不可。倘拋撮全身。入一毛孔。不但海漚倒置。而蠅投窗紙。其謂之何。昨不佞手疏所云。為宜淨土人說淨土。為宜華嚴人說華嚴。自謂不悖諸佛法門。亦是為尊者赤心片片。尊者乃欲攜我蓮胎。則昔人所云。若捉物入迷津。與夫棄金擔草之謂矣。更稽之古人有云。若欲究竟此事。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若閨閣中軟煖物捨不得。有甚麼用處。又有云。諸經所稱。無瞋恨行。此之瞋恨。非凡情可比。恨者。恨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福相。而不自覺。瞋者。瞋吾度脫之未至也。以故自覺覺他。有世間智。有出世間智。有世出世間上上智。舉以語人。得無違拒。庶幾能利於人。溯昔三教聖人。出興於世。無不為一大事。且觀時節因緣。偏者補之。弊者救之。微者顯之。要以心性開示於人巳耳。以今天下。拘儒株守傳註。曠士溺意虛玄。餘之手木[木+患]而口彌陀者。自通道大都。迨窮村僻巷。居相望而肩相摩也。尊者又從而和之。非所謂順世情之教。波隨而風偃者乎。是在不佞。不能無疑。而來翰乃稱。雖崇淨土。實尚華嚴。又云。由此淨土一門。而入華嚴。此如古德所云。但為弘實。而眾生不信。須為實施權。以淺助深。又云。用與適時。口雖說權。內不違實。但使含生得權實諸益也者。則不佞誠契之。祇領之。且羨且慰矣。乃會下聽眾。自杭過蘇者。時時有之。罔弗津津九品。間與之言。稍涉上乘。則駭心瞠目。或更笑之。此其過在弟子耶。在師耶。大丈夫氣宇沖天。而度生為急。若出世矣。開堂矣。敷座矣。不具大人作略。祇作閭巷。老齋公。齋婆。舉止。忽被伶俐人問著。或明眼人拶著。擬向北斗裡潛身耶。抑鐵圍山裡潛身耶。不見道。若是大鵬金翅鳥。奮迅百千由旬。躡影神駒。馳驟四方八極。斷不取次啗啄。亦不隨便埋身。且總不依倚。佛法大事。非同小可。願尊者重厝意焉。來翰又云。彌陀不異遮那。是也。第化境化儀。各各差殊。蓋諸佛教義。通宗因緣。既墮因緣。豈無大小。定有深淺。故謂諸佛為異。則千佛一佛不可謂異。謂者佛為同。則遍照能仁。二尊亦自不同。古人以為一切諸法。同異重重。不可一向全同。不可一向全異。不可以全同作全異。不可以全異作全同。迷此同異二門。則智不自在。如云。擬向白雪蘆花處覓。則以溫州橘皮作火得乎。首山念有云。夫為宗師。須具擇法眼始得。所以古來。有拈古頌古。又有別古憋古。如云。至道無難。惟嫌揀擇。又云。至道最難。須要揀擇。所以華嚴第八地曰。寂滅真境現前矣。猶云。應起無量差別智。又云。觀察分別諸法門。此非作而致其情也。我之鑑覺自性。本自圓明。如大寶鏡。胡漢不分而分。如如意珠。青黃不異而異。若是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人。何嘗離卻揀擇。別求明白者些道理。便是揀擇不揀擇。所謂善巧分別清淨智非耶。方山為論。清涼為疏。皆綜佛乘。共闡圓宗。雖論有論體。疏有疏體。然惟其義。不惟其文。文或殊而義則一耳。如以其義。則見地迥別。清涼演說諸經。真善知識。惟於華嚴。其句訓而字釋。豈無痡於舍那。其挈領而引維。實弗逮夫棗柏。清涼棗柏之區別弗明。則盧舍那經之旨要終晦。所謂信解行證四法。裂全經而瓜豆之。此其大者。自餘更多。不佞謂之擇焉弗精。非無以也。倘以為未然。請更質之於棗柏大士
(答)辱惠書。纍纍及二千言。玄詞妙辨。汪濊層疊。誠羨之仰之。然竊以為愛我深。而辭太費也。果欲揚禪宗。抑淨土。不消多語。曷不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既一佛不立。何人更是彌陀。又曷不曰。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既寸土皆無。何方更有極樂國。只此二語。來諭二千言。攝無不盡矣。茲擬一一酬對。則恐犯鬥爭。不對。則大道所關。終不可默。敢略陳之。來諭。謂清涼擇焉而未精。愚意不知清涼擇華嚴未精耶。抑亦居士擇清涼未精耶。又來諭謂不了義經。乃談說淨土。而以行願品起信論當之。起信且止。行願以一品。而攝八十卷之全經。自古及今。誰敢議其不了義者。居士獨尚華嚴。而非行願。行願不了義。則華嚴亦不了義矣。又來諭謂法華記往生淨土。為女人因果。則龍女成佛。亦只是女人因果耶。謂彌陀乃十六王子之一。則毗盧遮那。亦止是二十重華藏之第十三耶。居士獨尊批盧。奈何批盧與彌陀等也。又來諭。謂楞嚴取觀音。遺勢至。復貶為無常生滅。則憍陳如悟客塵二字。可謂達無常。契不生滅矣。何不久圓通之選。誠曰觀音登科。勢至下第。豈不聞龍門點額之喻。為齊東野人之語耶。又來諭。謂齊已禪師。將古人念佛偈。逐句著語。其曰。惟有徑路修行。則著云。依舊打之遶。其曰但念阿彌陀佛。則著云。念不得濟事。居士達禪宗。何不知此是宗師家直下為人解粘去縛。乃作實法會。而死在句下耶。果爾。古人有言。踏批盧頂上行。則不但彌陀不濟事。毗盧亦不濟事耶。此等語言。語錄傳紀中。百千萬億。老朽四十年前。亦曾用以快其唇吻。雄其筆劄。後知慚愧。不敢復然。至於今猶赧赧也。又齊已。謂求西方者。捨父逃逝。流落他鄉。東撞西磕。苦哉阿彌陀佛。往應之曰。即今卻是如子憶母。還歸本鄉。捨東得西。樂哉阿彌陀佛。且道此語。與齊已所說。相去多少。又來諭。謂多劫修行。不如一念得無生法忍。居士巳得無生法忍否。如得。則不應以我為能生。以土為所生。何則。即心是土。誰為能生。即土是心。誰為所生。不見能生所生而往生。故終日生而未嘗生也。乃所以為真無生也。必不許生。而後謂之無生。是斷滅空也。非無生之旨也。又來諭。謂必待華開見佛。方悟無生。則為迂遲。居士達禪宗。豈不知從迷得悟。如睡夢覺。如蓮華開。念佛人。有現生見性者是華開頃刻也。有生後見性者。是華開久遠也。機有利鈍。功有勤怠。故華開有遲速。安得概以為迂遲耶。又來諭。謂遮那與彌陀不同。而喻華藏以全身。喻西方以毛孔。生西方者。如撮全身入毛孔。為海漚倒置。夫大小之喻則然矣。第居士通華嚴宗。奈何止許小入大。不許大入小。且大小相入。特華嚴十玄門之一玄耳。舉華藏不可說不可說無盡世界。而入極樂國。一蓮華中。尚不盈華之一葉。葉之一芥子地。則何傷乎全身之入毛孔也。又來喻。謂荒山僧。但問以上乘。便駭心瞠目。居士向謂宜華嚴者。語以華嚴。宜淨土者。語以淨土。今此鈍根輩。正宜淨土。何為不與應病之藥。而強聒之耶。又來諭。謂老朽既出世開堂。不具大人作略。而作閭巷老齋公齋婆舉止。設被伶俐人問著。明眼人拶著。向北斗裡潛身耶。鐵圍裡潛身耶。老朽曾不敢當出世之名。自應無有大人之略。姑置弗論。而以修淨土者。鄙之齋公齋婆。則古人所謂非鄙愚夫婦。是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豈獨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凡遠祖。善導。天台。永明。清涼。圭峰。圓照。真歇。黃龍。慈受。中峰。天如等。諸菩薩。諸善知識。悉齋公齋婆耶。劉遺民。白少傅柳柳州。文潞公。蘇長公。楊無為。陳瑩中等。諸大君子。悉齋公齋婆耶。就令齋公齋婆。但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轉地。亦安可鄙耶。且齋公齋婆。庸呆下劣。而謹守規模者。是也。愚也。若夫聰明才辨。妄談般若。喫得肉巳飽。來尋僧說禪者。魔也。愚貴安愚。吾誠自揣矣。寧為老齋公。老齋婆。無為老魔民。老魔女也。至於所稱伶俐人。明眼人者。來問著拶著。則彼齋公齋婆。不須高登北斗。遠覓鐵圍。只就伶俐漢咽喉處安單。明眼者瞳人上敷座。何以故。且教伊暫閉口頭三昧。回光返照故。抑居士華嚴。而力詆淨土。老朽業淨土。而極贊華嚴。居士靜中。試一思之。是果何為而然乎。又來諭。謂勸已求生淨土。喻如棄金擔麻。是顛倒行事。大相屈辱也。但此喻尚未親切。今代作一喻。如農人投刺於大富長者之門。延之入彼田舍。聞者皆笑之。農人不知進退。更掃徑謀重請焉。笑之者曰。主人向者不汝責。幸矣。欲為馮婦乎。農人曰。吾見諸富室。有為富而不仁者。有外富而中貧者。有未富而先驕者。有典庫於富人之門。而自以為富者。且金谷郿塢。於今安在哉。而吾以田舍翁。享太平之樂。故忘已之卑。憐而為此。今佑過矣。於是相與大笑散去。
答吳觀我
來書云。兢兢以未獲了明此一大事為甚憂。此人情所謂不足憂者也。即此是入道正因。願一心本參而巳。又浮山冊中諸名公。俱稱述觀棋黑白語。為上妙玄談。此語雖傳誦千古。而遠老深深處不在此。此等。今日聰明人。亦能為之。即九帶等。亦不須穿鑿求會。但做遠老安樂工夫耳。有如是工夫。方有如是證悟。古德謂祇愁不成佛。不愁佛不解語。至哉言也。幸留意焉。
答謝青蓮
提話頭。是宗門發悟。最緊切工夫。修淨土人。即以一聲佛號。做箇話頭。此妙法也。但心麤氣浮。則未能相應。須是沈潛反照。至於力極勢窮。乃有[囗@力]地一聲消息。
答金廣聚
來問曰。末後緊關。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應。曰直捷指斯事。緊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問也。然只在近思而巳。除此靈知炯炯外。皆緩耳。淺耳。末耳。曲耳。誠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覷得破。管取大事了畢。又不可見如是說。便作思惟卜度。穿鑿求通。則反失之矣。但念念體究。真積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證悟。
答張廣經
所問雲門語。不須究他說教外別傳。只看他說須退步向自已腳跟下推尋。是箇甚麼。其推尋今亦不難。既信念佛。但內看念佛的是誰。便是腳跟下推尋也。久之。則正訛中所云。最後窮玄極微一段事。不患不得。
答廣印
真信淨土。決志往生者。不論巳悟未悟。其從事單傳直指而未悟者。雖曰以參禪為務。不妨發願往生。以未能不受後有。畢竟有生處故。不是偷心岐路心也。其巳悟者。古人云。汝將謂一悟。便可上齊諸佛乎。故普賢為華嚴長子。雖塵塵華藏。在在蓮邦。而行願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樂為言也。巳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一念不生。是禪非參。起念下疑。乃名曰參。楞嚴經云。又以此心。反覆研究等是也。念時參時。俱屬有念。亦不相悖。
即心即佛。若真信得及。真見得徹。千了百當。更無疑滯者。方可任運過時。如其不然。未可放參。
大悟則有念亦可。無念亦可。所謂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眾緣是也。
永明說。先以聞解信入。卻又說。後以無思契同。契同。則法身透矣。情識盡矣。是亦解亦證。紹祖位不亦宜乎。
不務實修實證。而以口頭三昧。逞機鋒。鬥勝負。此言語不可有也。真為生死。心地未明。互相辨論。互相酬唱。此言語不可無也。三登九上。一句千山。不論未悟以前。即既悟以後。尚有最後重關。參求決擇之功。未可便止。
答僧海光
汝若一切無在。何人受衣。汝若周遍一切。衣居何地。汝若一切無在。則本自無體。安用戒為。汝若周遍一切。則本自無欠。何求具足。菩提有樹。明鏡有臺。本來有物。此三句。翻破曹溪。後一句。原不惹塵埃。依舊落他窠臼。何不道。本來有一物。任使惹塵埃。
答周海門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下布毛滿地。何待拈吹。那更說同說別。直饒是同。早巳成兩橛去也。鳥窠初不曾鈍置白公。偏厚侍者。然雖如是。於前言不會玄旨。只麼止惡行善。亦不誤人。若向古人道。如來不斷性惡。及兀兀不修善等處錯會。為禍不少。
雜答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今之執禪謗淨土者。卻不曾真實參究。執淨土謗禪者。亦不曾真實念佛。若各各做工夫。到徹底窮源處。則知兩條門路。原不差毫釐也。
若直指西方。不但過此娑婆十萬億剎者。為非也。說箇自性。巳涉途。若實談淨土。不但寶池金地。種種莊嚴者為非也。纔著惟心。翻成垢穢。離此二邊。作麼生是西方淨土。
工夫最怕揀擇。有志於學者。只是一箇正念。常在胸中。逢靜時也如此。逢鬧時也如此。憑他靜鬧變遷。而我者箇念頭。斷然無有移易。如是方無間斷。謂之善做工夫也。豈不見古人道。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如必嫌喧取靜。則境界恐無有靜之時。亦無有靜之處。夫求靜者。莫如深山之中。然深山靜矣。而樵斧聞於隔雲。牧笛鳴於斜照。則耳畔又安能靜也。然樵斧牧笛。或可使屏絕之。使不交於吾耳。至於清宵而猿啼虎嘯。白晝而鵲噪鴉鳴。又安能靜耶。然猿啼虎嘯。鵲噪鴉鳴。或可驅逐之。使不交於吾耳。至於狂風起而萬竅怒號。迅雷發而千山震撼。則此時嫌喧取寂者。將屏絕之耶。驅逐之耶。以此推之。境界無有靜之時也。決無有靜之處也。學人但患志不猛烈耳。存一猛烈之志。則何之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