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歸心錄卷中
4.頓悟修證
僧問。如何為宗。師曰。萬法歸宗。宗即是心。斯心虗靈。融通廣大。無住無為
。無修無證。經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西天東土。上古今時。佛佛手授。祖
祖相傳。惟此一心。立為宗體。斯體清淨。本自圓明。隨流不染。返流不淨。居凡不
減。在聖不增。處類雖殊。其心無二。智慧了之則光明顯。煩惱覆之則妙體隱。離此
別修。終成魔外。
問。如何為教。師曰。諸佛演法。權開三乘五性。菩薩造論。發明萬法一心。後
學因詮得旨。斷惑歸真。初機獲兔忘罤。加修證理。
問。宗教二門。其理為同為別。師曰。宗即無字教。教即有字宗。
問。宗教二門。其理本一。因甚又言教外別傳。師曰。教因語言文字。方能妙解
。宗離語言文字。頓悟一心。故曰教外別傳。又曰向上宗旨。
僧云。恁麼言傳又有淺深。師曰。淺深由人。理本無二。問。如何是無二之理。
師曰。聞教解理。須加修證。自合無為大道。宗門頓悟。必假圓修。方復寂照本心。
問。經云。歸源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未審何門直下了脫。師曰。內外二因。可
能直了。僧云。請師直示。內外二因。師曰。外因須斷婬殺盜。內因要明心見性。問
。何故外因斷婬殺盜。師曰。眾生因婬慾想。故纏生死。殺乃遞償命債。故有輪迴。
盜要負還本利。故須再來。斯三種因若除。永斷殘質不續。問。如何內因明心見性。
師曰。明心本淨。見性本空。問。如何謂明心本淨。師曰。斯心非是色身之內肉團血
心。斯心亦非方寸之中生滅妄心。乃是周徧法界。洞徹十方。超出對待。絕諸戲論。
不滅不生。非有非無。虗靈不昧。圓妙應物。卷舒無礙。出沒縱橫。隨緣而不變。常
住之真心。故過去諸佛概證斯心。現在菩薩同學斯心。未來晚學咸明斯心。眾生在迷
而迷斯心。行人發悟而悟斯心。一大藏教惟顯斯心。達摩西來直指斯心。古今知識開
示斯心。斯心靈妙。難以盡述。略舉一二。後昆信悟。問。如何謂見性本空。師曰。
真如自性。本來空寂。無形無相。湛若太虗。不動不搖。凝然常住。名曰本來面目。
又云無位真人。一切山河大地。草木叢林。森羅萬象。染淨諸法。一一皆從斯中流出
。
問。真心本性。是一是二。師曰。非一非二。問。云何非一。云何非二。師曰。
本性是體。真心是用。本性如鏡。真心如光。光不離鏡。鏡不離光。古德云。性則即
明而妙。凝然湛然。如鏡之體。心則從妙起明。圓融照了。如鏡之光。光鏡分二故非
一。光鏡本一故非二。
問。既云佛與眾生心性體一。因甚佛居聖地。眾生處凡。師曰。佛與眾生。性體
本空。心有染淨。故名聖凡。問。云何心有染淨。師曰。本性如鏡。圓明空寂。真心
P. 19

如光。照物不昧。諸聖無心應事。去來無染。謂之淨光。眾生有心應事。分別取捨。
謂之染光。染淨雖殊。其體無二。問心性本體。可有限量否。師曰。有。問。體有多
大。師曰。含裹十虗。彌綸萬有。僧云既是無邊廣大心性。因甚却在肉身之內。師曰
。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囚繫胎獄。桎梏肉身。堅固妄執。廣大心性。惑在身內。認賊
為子。如陷大獄。何日能出。不但人天迷此。小乘尚且猶然。僧云。心性不在身內。
我今能思者誰。師曰。爾疑所問身內幻識。能思能慮以為我心。斯是六塵緣影。惑汝
真性。無故堅執在內。難脫胎獄。楞嚴經云。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虗妄想相。惑汝真
性。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若向這裏明得。便知思慮之心
。如鏡中影。似空中花。虗顯空輪。本無實質。
僧云。身內思慮。六塵緣影。云何是吾妙明心性。師曰。眾生不悟廣大心性。不
在內外。却認塵影。妄以虗空包肉身。肉身包肉心。肉心包真性。重重拘縛。固執貪
愛。殊不知虗空大地。萬物身心。盡是吾妙明心性。所現幻影。楞嚴經云。聚緣內搖
。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
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恐爾未悟。吾設一喻。本性如盡法界大底鏡子。
真心靈照。如鏡中之光明。山河大地。萬象森羅。至於肉身識心。盡是鏡中之影。眾
生認影。汩沒四生九有。如若認鏡。自然頓復真心。
問。心性廣大。含育萬有。不在身內。想在身外。包裹肉身。斯理是否。師曰。
非也。僧云在內不成。在外非是。其理甚疑。請師決之。師曰。本性空徧。非身內。
非身外。真心無住。不即身。不離身。所以阿難執妄無據。七處茫然。二祖了真不生
。一言契道。汝或愚鈍。再示一喻。本性如大海湛水。真心似湛水之光。因境風鼓。
忽起浮漚。浮漚是色身。海水是法身。浮漚濕即識性。海水濕即本性。浮漚濕。海水
濕。濕性本一。故非內外。海水濕。浮漚濕。濕性各一似有內外。凡夫迷執浮漚。反
棄無邊大海。楞嚴經云。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
浡。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後學若悟漚水海水。濕性本一。何有內外一定之執。不獲本
性。真可歎耳。
僧云。海水濕。喻法界性。浮漚濕。喻身內識。濕性無二。非內非外。既非內外
。報盡命終。離此生彼。現有出入。只有出入。何言不內。師曰。如上開示不能了悟
。反覓空花生滅。可謂愚昧之甚。皆因最初不守自性。一念妄動。故繫胎獄。生生固
執。定在身內。有出有入。有來有去。內外來去。如空中花。花雖生滅。空本不動。
識似出入。性本不動。祇如空中花是幻。身內識是妄。今將空花幻。發明身識妄。其
理無二。公須自審。汝或不悟再引經喻。楞嚴經云。譬如有人。取頻伽鳥瓶。塞其兩
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虗空。非彼方來
。非此方入。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虗空。若此方入
。開孔倒瓶。應見空出。是故當知。識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釋曰。頻伽鳥
P. 20

瓶。是瓶之名。塞其兩孔。喻善惡業。瓶喻業力。能引識走。瓶中之空。喻隨業之識 。此空在瓶。與瓶外空。似有內外。空無二體。內外本一。故非內外。瓶中之空。喻 識本空。因善惡業牽引識走。猶如擎瓶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者。喻捨此受彼。經云阿 難。是虗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斯喻捨身。如彼方來。而前身之識未嘗少。受身 如此方入。而後身之識未嘗來。當知身死非去。未死之先。本不偏於此。生身非來。 未生之先本亦徧於此。迷者不了。以謂在內而有出入。悟者明體本無彼此。豈有來去 。 僧云。悟者明體本無來去。現今死此生彼。却有去來之相。師曰。緣會而生。緣 盡而滅。雖現來去之相。圓明本然不動。凡夫病眼。妄認空花。有生有滅。隨緣流轉 。佛經云。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 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乃至如眾空花。滅於虗空。 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說名輪轉 生死。後學頓悟。幻識生滅。而圓覺心體常住不動。祖師云。百骸雖潰散。一物鎮長 靈。若了此心。有誰生死。 僧云。開示甚明。無不了然。因甚最初而有我之身心。師曰。真源湛寂。覺海澄 清。本無能所之端。豈有名相之跡。最初不覺。忽有動心。因明立照。隨照立塵。見 分俄興。相名安布。如鏡現相。頓起根身。次則隨想而世界成差。後因憎愛而相續業 果。從斯迷真。沉溺三界。虗受輪迴。無有休息。 僧云。誠師所言。最初不覺。忽有動心。頓起根身。幻形報盡。大四分散。身內 幻識如何投胎。師曰。凡夫日用。逐情結業。或善或惡。隨因感果。臨終之際。大地 黑暗。有緣之處。一點明色。趨見父母。兩相交遘。生憎愛思。納想投入。赤白二渧 。如磁吸鐵。剎那攪住。在胎五位。初七日內名曰雜穢。父精母血伏如薄酪。相和名 雜。不淨名穢。二七日內名曰瘡[酉*包]。猶如豌豆。瘡[酉*包]之形。表裏如酪。未生 血故。三七日內名曰凝結。稍凝結形。如就於血。四七日內名曰凝厚。漸次堅硬。五 臟漸生。五七日內名曰形位。內風所吹。生諸根形。一身四支生差別故。五七日盡。 五根皆足。六七日內。名髮爪齒。七七日內。名曰具根。一切臟腑。五根圓滿。十月 以足。出胎成人。在纏識精。分成六用。見聞知覺。隨境造業。生死死生。輪迴無息 。 問。投胎識神。可有形狀否。師曰。有。問。如何形狀。師曰。投胎識神。名為 中有。云何名為中有。死有生有之間。以人類之中有身。如當生本形狀。其形狀不過 三尺。如五六歲孩子大。畜生中有。形似畜生。餘趣亦然。皆如當生。識形雖小。能 作諸業。投胎於父母邊。生顛倒憎愛之想。世俗概呼名為鬼魂。 僧云。世有不投胎而能奪舍者何也。師曰。世有學道之士。或是有福之人。不入 胞胎。候有緣處。母產纔出。[囗@力]的一聲。一靈識光。直入顖門。胎識逼去。奪
P. 21

舍成人。斯是不可思議之境界。非有意造作之所能為。
僧云。世間眾生。報盡命終。自投父母。或有奪舍。地獄受罪之事。想是未必實
有。師曰。地獄非無。因心而有。一切眾生。十習結業。因以習成。循業受報。心現
地獄。更無外境。華嚴偈云。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是知地獄受苦。自心所現。
楞嚴經云。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後學慎勿聞其地獄虗幻。
遂至忽略而不絕其惡業。仍以玩習而循其業。自心地獄。忽然現前。欲要擺脫。豈不
難哉。如人生在世。行善作惡大小不等。隨因受果。善大者自心感生天堂。惡深者自
心感墮地獄。善惡均等。自投父母。罪福皆劣。未即受生。倐然有形。名中陰身。無
而忽有。謂之化生。躶形三尺。六根皆利。去來迅疾。無所隔礙。他觀如影而已。七
日死而復生。長壽者不過七七。短壽者一二三七。即受生矣。俗呼魂耳。
問。本性廣大。體包太虗。真心無住。不在內外。身內識心。囚繫胎獄。還是識
心之內而有真心。還是離識心外別覓真心。師曰。礦中有金。波內有水。在纏藏識。
隱覆真如。初學人須悟真妄。依真心則速證菩提。隨妄心則漂流生死。
僧云。未審身內識心。何謂真。何謂妄。師曰。真心靈知。以寂照為心。妄心有
知。以攀緣為心。問如何謂妄心有知。以攀緣為心。師曰。妄心本空。因能所有。隨
境分別。憎愛取挽。念念攀緣。心心亂想。攬塵無休。住想無息。天堂地獄。輪迴諸
趣。不生認生。不死認死。如猿戲樹。似馬放郊流蕩三界。無有休日。
問。妄心有知。甚麼虗幻。師曰。妄心如水月。有知若空花。從能所生。因分別
有。發浮根之識用。成對境之妄知。若離前塵。斯心無體。因境起照。境滅照亡。隨
念生塵。念空塵謝。若將此影事。而為佛真體。可謂虗妄之因。亦成斷滅之果。如是
虗幻。豈能真實。
問。如何謂真心靈知。以寂照為心。師曰。真心湛然。照非從境。含虗任緣。未
嘗作意。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舒之無蹤。卷之無跡。如澄潭瑩野。似明鏡懸空。萬
象森羅。豁然虗鑒。不出不入。非有非無。斯則千聖冥歸。三世諸佛常住。亦名天真
佛性。亦名清淨法身。離斯別修。終成魔外。
問。真心靈知。恁麼真實。師曰。真心寂照。湛然無際。徧界不能見。魔外不能
尋。利刃不能傷。劫火不能焚。鐵圍不能陷。輪迴不能沉。圓陀陀亘古常明。光爍爍
至今不昧。悟斯真實心性。成佛不在劫數。
僧云。如何能泯有知而成靈知。轉妄心而成真心。師曰。妄從根結。真從根解。
問如何妄從根結。如何真從根解。師曰。圓明空寂。本無世界身心。忽爾俄興。隨有
根塵相布。循塵憎愛。似蛾赴燈。逐情取捨。如蠶自縛。若能根塵不偶。靈光自然獨
耀。若是物我一如。六根自然互用。楞嚴經云。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暗
滅明。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
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P. 22

。又云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有湯
消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汝或未悟。吾再明示真心妄心。以知為體。妄心仗根塵
有知而知。真心離根塵無知而知。初學慕道之人。須悟真妄分明。下手用功。自然頓
證。
僧云。如上開示。雖得了悟。無奈業重心浮。根機劣小。不能頓證。如之奈何。
師曰。性本無悟。因迷而有悟。心本無修。因染而有修。所以煩惱有淺深。習氣有薄
厚。故設方便。修有頓漸。使垢輕者而頓證圓通。令障重者而漸復本性。今假三根。
隨機易入。問。云何三根。師曰上根者頓修。中根者漸修。下根者勉修。
問。云何上根者頓修。師曰。上根利機。宿熏道種。一言之下。心地開通。隨緣
保任。淨除流識。念動不續。念空不守。一種平懷。泯然自盡。觸目遇緣。無非妙用
。溈山云。汝但心不附物。物豈能礙人。又云念念攀緣。心心永寂。圓融法界。頓證
無生。如或根樹愚鈍。再設方便漸復。僧云。頓悟頓修之人。因何證道甚速。師曰。
實有斯理。以非妄傳。果爾直下明心。一念圓修頓證。不假僧祇。何須劫數。大涅槃
經云。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乘船欲度。若得順風。須臾之間。則能得過無量由旬。若
不得者。雖復久住。經無量歲不離本處。有時船壞沒水而死。眾生如是。楞嚴經云。
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所以三乘罔知。十地心驚。一念成佛。頓超祇劫。
問。云何中根者漸修。師曰。上根頓修。如風吹雲。朗月當天。中機漸修。似磨
鏡垢。塵淨光現。如有後學。了悟本心。或是宿習濃厚。智劣心浮。可在二六時中。
動靜之內。一切放下。善惡不思。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恐覺
遲。如斯用心。久久無妄。自待人法雙亡。根塵頓脫。真心獨照。卷舒無礙。問。漸
修功夫。可偏靜坐。還是動靜通亦修證。師曰。頓悟漸修。多靜易成。上士動靜皆禪
。中機廢事偏理。果然坐習純熟。自然動靜無礙。
問。云何下根者勉修。師曰。下根愚鈍。機思遲迴。惛沉厚重。掉舉猛利。難以
策發。須憑開導。微細指示。助他發機。如斯之輩。須要信心。莫離叢林。常隨知識
。誠聽開示。勿認魔境。日日受煉。時時自磨。佛前懺業。眾中低心。得悟之後。不
可離師。大亡塵世。深培厚養。久久操履。方有相應。問。下機悟修。因甚費力。師
曰。根機遲鈍。煩惱濃厚。惛掉心浮。愚昧障重。不得苦煉。靈機難發。古德云。下
根之人。千譬萬喻。說不能會。縱得少解。以為徹悟。不受人教。我慢欺人。如此之
流。須生慚愧。不然顛狂。便墮岐路。
問。悟理之人。保養堅固。如何了知真心現前。師曰。悟理之人。習氣未盡。遇
境失念。須要厚養。如牧牛牽拽。隨處鞭伏。待心調步穩。不傷苗稼。方可撒手。不
用牧童。若念真心。可往熟處。將平生所憎所愛之事。尋在面前。見聞試之。依前起
憎愛心。則知道心未熟。若遇逆順境界。不起憎愛之心。則知近道真心現矣。意欲再
生所愛之心。想那所愛之樂。斯愛樂之心全然不起。而欲再生所憎之心。想那所憎之
P. 23

怒。斯憎怒之心全然不動。到此方能自在隨緣。應物無礙。問。真心未現之際。用功
歇妄之時。兼行眾善。助道易成。如是之說。其理可否。師曰。歇妄心。為正修。作
諸善。為助修。若有心行善著善。必落於人天福果。若無心相應眾善。可謂之正修助
資。般若經云。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今見學者。偏執不圓。
少有悟理。便恃天真。不習眾善。福劣魔勝。問。萬善有為是福德。見性無為是功德
。因甚兼修有無攪亂。師曰。有為著有。果報人天。有為無染。功顯性德。
問。既是悟心證理。便有神通變化。今時悟理者甚多。而具神通者最少。何也。
師曰。神通顯變是未。須達一心之本。本立而道生。通則自然現。若專取神通變化勝
相而為道。天魔外道。妖魅神龍。皆悉成佛。欲得真實神通。須證一乘之法。斯一乘
之法門。能發般若妙用。即塵勞而成正覺。現生死而證涅槃。剎那中而革凡作聖。須
臾間而變有歸空。如是之神變。非幻法能為。古德云。通有五種。一曰道通。二曰神
通。三曰依通。四曰報通。五曰妖通。何為妖通。狐狸老變。木石精化。神附傍人。
聰慧奇異。此為妖通。何謂報通。鬼神逆知。諸天變化。中陰了生。神龍隱變。此為
報通。何謂依通。約法而知。緣身而用。乘符往來。藥餌靈變。此為依通。何謂神通
。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別。皆從定力。此謂神通。何謂道通。無心應物。緣
化萬有。水月空花。影像無主。此為道通。斯道通則真。餘通皆邪偽也。偽則不真。
邪則不正。惑亂心生。迷於本性。所以真實學道之人。不取神通。恐違真理。輔行記
云。修三昧者。忽發神通。須急棄之。有漏之法。虗妄故也。止觀有云。能障般若。
下根妄求神通而為正道。智者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祇如應化菩薩。證理聖賢。末後
施顯神變。必不居世。若在世顯通化眾。斯非妖即魔魅耳。
問。未悟之人。迷真逐妄。造善惡因。報苦樂果。隨業受生。其理不疑。而悟理
之士。頓復真心。超諸因果。絕諸對待。一靈身後。何所依託。師曰。一切眾生。隨
因受果。以緣生處。可謂依託。其悟心之士。證道之人。非同世間飄零蕩子。猶如鬼
趣無主孤魂。蕩蕩游游。無依無處。若是契悟本理現前。四維上下悉是真心。斯是全
身受用。別無依託之處。古德云。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又云。盡大地是個伽藍。溫
操尚書問圭峯曰。悟理之人。一期壽終。何所依託。圭峯曰。一切眾生。無不具有靈
明覺性。與佛無殊。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託。靈明不昧。了了常
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
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則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繫。雖有中陰。所向自在。天上人間
。隨意寄託。一切微細流注盡空。唯有圓覺大智朗照。隨機化度有緣眾生。悟心證理
。同成佛道。
問。古有高僧。全身坐化。長年不壞。髮爪自長。未審斯道是何理也。師曰。斯
是小乘身住滅定。但滅六識。八識持身。皆因厭有趣空。暫求止息。雖然入此定中。
壽煖不滅。後時識起。如隔日瘧。須悟性定。方脫輪迴。問。大迦葉得滅盡定。與小
P. 24

乘滅定。為同為別。師曰。大乘理滅。小乘事滅。大乘滅盡。由具五蘊。七八二識。
能引威儀。定散無礙。理事不廢。小乘雖有色行。前六識已伏滅。全缺威儀。定散不
圓。廢事偏寂。故定不同。
~~~~~~~~~~~~~~~~~~~~~~~~~~~~~~~~~~~~~~~~~~~~~~~~~~~~~~~~~~~
5.教乘差別
僧云。如上廣示。頓悟法門。晚學見之無不了然。還有教理差別。再乞微細開示
。師曰。有問有答。不負來機。問。如何名曰萬法歸心。師曰。如金隨匠。作器多般
。諸器入爐。融消一體。萬法歸心。亦復如是。
問。頓悟法門有何勝力。師曰。正解圓修。力超劫數。雖在生死。常入涅槃。恒
處塵勞。長居淨土。具肉眼而開慧眼。易凡心而同佛心。信知頓悟。功德勝大。問。
明心見性。如人飲水。冷煖自知。其說亦無所據。師曰。學人用心親切。參究真實。
忽爾身心一如。慧光頓發。覷破空劫已前親到本覺之地。有口難言。有筆難述。如人
飲水。冷煖自知。欲開方便顯示本心。須假教乘。旁通借喻。
問。宗門開示。不許看教。總得一知半解。自成文字知識是否。師曰。欲研教乘
。披尋寶藏。一一消歸自己。言言冥合本心。但恐執文生解。不肯會歸本體。所以譏
笑看教而成文字聖人。問。云何為迷。云何為悟。師曰。因本覺真心而起。不覺謂之
迷。因不覺而成始覺。復真心謂之悟。故曰因地而倒。還因地起。迷悟雖殊。而真心
無二。問。因甚契理之人。真妄須要雙泯。師曰。因妄說真。真無自相。從真起妄。
妄體本空。妄既本空。真亦不立。真妄雙泯。本心常住。
問。宗門頓悟。單刀直入。何用語言廣論差別。師曰。參玄之士。須具二眼。一
者己眼明宗。二者智眼辨惑。禪宗云。單明自己。不了目前。如此之人。只具一眼。
理孤事寡。終不圓通。若以智慧為非者。大智文殊不稱法王之子。若以絕學為是者。
無聞比丘不作地獄之人。皆因意識關鎻。非智鑰以難開。自謂情想勾牽。匪慧刀而莫
斷。進修圓通之人。莫作絕言之見。
問。圓頓修證。還落因果否。師曰。上至諸佛。下至眾生。因果所收。豈可撥無
。只因外道。不達緣生。唯執自然。撥無因果。二乘眇目。但證偏空。滅智灰身。遠
離因果。凡夫業繫。貪愛五欲。火宅燒身。執著因果。盡成狂解。自昧圓常。但以實
相為因。實相為果。莫作撥無之見而墮邪道。頓成圓因。頓證妙果。
問。世有契理之士。稱為無心道人。若是無心。如同木石。因何聖賢有大智慧。
師曰。無心道人。非同木石。無分別心。無憎愛心。無取捨心。無善惡心。無空有心
。無中邊心。無內外心。無執著心。非無靈知寂照真心。
問。古云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如何。師曰。真心虗玄。非有非無
。棄有住無。反成大過。古德偈云。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到合頭。無心始體無
心道。體得無心無也休。
P. 25

問。云何謂無知而知。知而無知。師曰。無知是心之體。知是心之用。體能發用
。無知而知。用不離體。知而無知。用若離體。為住相知。體若無用。謂之頑空。
問。云何謂有念而知為妄。師曰。六根對境。動念分別。有念而知故為妄。問。
云何謂無心而知為真。師曰。真心應物。如鏡照像。無心而知故為真。問。如何是正
知見。師曰。不仗根塵而有知見為正。依託根塵而起知見為邪。問。云何為三寶。師
曰。一心空寂為佛寶。寂而常照為法寶。照而無染為僧寶。問。云何謂真供佛。師曰
。捨己狥塵。是背真佛。返照歸心。是真供佛。問。如何是真聽法。師曰。六根對境
。六識不生。真心獨照。是真聽法。問。如何是真出家。師曰。不住五蘊宅。是名真
出家。問。如何可能不住五蘊。師曰。見不仗根色蘊空。對境無心受蘊空。知而無知
想蘊空。心心無染行蘊空。真心常住識蘊空。問。如何空即是色。如何色即是空。師
曰。見空住空。空即是色。見色不住。色即是空。問。何謂即心即佛。師曰。心佛無
二。莫向外求。問。何謂非心非佛。師曰。破執奪解。心佛本無。問。如何謂三心不
可得。師曰。過去未來現在。三心本來空寂。無故妄起空花。遮障圓明真際。問。如
何謂真空。師曰。真心體寂。玄機用照。寂照無二。謂之真空。問。如何謂妙有。師
曰。雙照有無。分別宛然。不落能所。謂之妙有。問。云何謂但得本莫愁末。師曰。
若悟真心本空。萬法自然消泯。問。如何謂煩惱即菩提。無明即佛性。師曰。前念生
。即煩惱。後念不住即菩提。前念動即無明。後念不續即佛性。問。如何能不退。師
曰。頓悟本心。兼戒修證。一生可辦。永無退墮。依文解義。習重心浮。觀戒不兼。
遇緣自退。問。云何謂六度。師曰。頓悟真心。具足六度。問。如何真心具足六度。
師曰。若悟真心。六度有根。若迷真心。六度如盲。何故真心為之根本。不悟真心布
施。則一世受榮。後受殃債。不悟真心持戒。則上生欲界。還墮泥犂。不悟真心忍辱
。則報得端正。不證寂滅。不悟真心精進。則徒興生滅。功不趣真。不悟真心禪定。
則但行色天。不復法界。不悟真心智慧。則善解語義。皆成有漏。悟斯真心。成就萬
德。迷斯真心。功行虗設。問。如何謂戒定慧無漏三學。師曰。外不尋有。內不守空
名戒。一念不生。萬緣空寂名定。善能分別。不生憎愛名慧。斯三無漏大乘之學。問
。如何是小乘三學。師曰。但執身曰。斷四住病名戒。形同枯木。絕現威儀名定。唯
證偏空。失中道理名慧。故稱貧法。灰絕定慧。淨名訶之小乘法耳。問。初心習定從
何而入。師曰。初學三昧。繫心一緣。久習定成。真慧自發。問。禪有幾種。師曰。
五種。問。云何五種。師曰。一者作異見計。忻上厭下而修。是外道禪。二者正信因
果。亦以忻厭而修。是凡夫禪。三者了生空理。偏證真道而修。是小乘禪。四者人法
二空恒住中理而修。是大乘禪。五者超諸異見。諸法平等而證。是如來禪。問。如何
謂之如來。師曰。寂照不二名如。悲願不捨名來。凡夫來而不如。小乘如而不來。唯
有佛乘。如而能來。問。如何是空假中三觀。師曰返照自心。本無起處。起處本無。
名之空觀。於無起處。妄生諸法。諸法不實名之假觀。空假本無不住兩頭。全體真心
P. 26

。名之中觀。問。真心體用。云何分析。師曰。真心之體。蕩然空寂。真心之用。了
然覺知。蕩然空寂。非同頑空。寂而常照。了然覺知。非識染著。照而常寂。寂照不
二。名曰真心。問。如何無在。無所不在。師曰。真心體空。故云無在。空體周徧。
無所不在。問。真心周徧無所不在。因甚身知而餘處不知。師曰。真心體虗。法界一
如。隨緣發現。應處方知。問。如何是凡夫四倒。師曰。一倒者身俱不淨作淨想。二
倒者。受本是苦作樂想。三倒者妄心無常作常想。四倒者本無我中作我想。斯四倒想
。凡夫執有。問。如何是二乘四倒。師曰。一倒。則身空本淨。作不淨想。二倒。則
受本無處。作為苦想。三倒。則心本真常。作無常想。四倒。則無我真我。作無我想
。斯四倒想。二乘墮空。問。云何離八倒。得常樂我淨。師曰。一切眾生。於生死中
。妄起執著常等四倒。二乘之人。於涅槃中。妄求解脫斷等四倒。諸佛如來。遠離八
倒。得常樂我淨。證四波羅密。問。真心無分別。若是無分別。如行黑夜。暗昧無識
。師曰。凡論分別。有其三種。一者。根識初生。隨念分別。二者。意識了別計度分
別。三者。真心應物。如鏡照像。了了分明。似有分別。問。如師開示三種分別。何
者是妄。何者為真。師曰。根識意識。分別皆妄。真心應物。了了常知。雖似分別實
無分別。問。佛身無形。猶如虗空。因甚又有六根之相。師曰。即相明真。何乖大用
。利他勝業。不斷化門。古德偈云。如虗空無相。而現色等相。法身亦如是。具足六
根相。問。如何謂真解脫。師曰。六根照境。不為境縛一切不住。名真解脫。問。如
何降魔。師曰。卑下慈忍降世魔。一心無二降心魔。不用妙術靈方。內外羣魔自退。
問。如何是三如來藏。師曰。真心圓明體即空寂。名空如來藏。空藏能發恒沙妙用。
名不空如來藏。體能發用。用不離體。名空不空如來藏。問。如何是八識。師曰。一
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識。問。請分
八識各得能相。師曰。第八名心。集諸法種。依種為因。能生法故。第七名意。緣藏
識等。恒審思量為我等故。餘六名識。於六別境麁動間斷了別轉故。問。楞伽經中明
三種識。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如是三種云何分之。師曰。真第九識。別名白淨。
第八識藏。能現諸法。餘七俱名分別事識。雖第七識。不緣外塵。能緣第八。故在分
別。問。如何轉八識。成四智。師曰。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
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問。如何為大圓鏡智。師曰。真
心空寂。如鏡常明。問。如何為平等性智。師曰。能對諸法。不生分別。問。如何為
妙觀察智。師曰。能入諸根。分別無染。問。如何為成所作智。師曰。五根對境。正
受不入。問。如何為束四智成三身。師曰。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化身攝。平等性智報
身攝。大圓鏡智法身攝。問。如何是法身。師曰。一念不生。萬緣空寂。問。如何是
報身。師曰。善對諸法悉皆平等。問。如何是化身。師曰。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問
。圓覺經云。大圓鏡為我伽藍。身心居平等性智。因甚不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師
曰。大圓鏡智是寂照。平等性智是照寂。妙觀成所示法身。行在迷之時。以妙觀察收
P. 27

十八界。一切塵勞。轉為成所作。總歸大圓鏡。楞伽經云。佛誡大慧。初中後夜。常
以妙觀察智。當淨現流識。六根為成所作智。如手仰時。不應問覆手何在。亦如冰為
水時。不即有異。利他門中。乘悲願力。用妙觀成所而普利含靈。古德云。眾生不知
。故執為八識之名。諸佛證得。故能成四智之用。若昧之則八識起報藏之號。七識得
染污之名。六識起徧計之情。五識徇根塵之相。若了之則賴耶成圓鏡之體。持功德之
門。末那為平等之源。一自他之性。第六為觀察之妙。轉正法之輪。五識興所作之功
。垂應化之迹。一心匪動。識智自分。不轉其體。但轉其名。問。悟理之人。轉識成
智。在迷之流。任識昇沉。未審八識可有大小否。師曰。識心微妙。不可思議。隨業
受形。大小不等。顯識經云。佛言大藥。如風大。無質無形。止於幽谷。成竅隙中。
其出暴猛。或摧倒須彌。碎為塵粉。風大微妙。無質無形。識亦如是。問。以何為因
。沉溺四生。師曰。胎因情生。卵因想生。情想合。則溼生。情想離。則化生。皆是
意識造業。隨業昇沉。若意識頓空。則輪迴永息。問。如何為五眼。師曰。外不住有
為肉眼。內不住空為天眼。空有雙泯為法眼。雙照無染為慧眼。離一切相為佛眼。問
。如何為六通。師曰。六根對境去來無礙。問。云何謂等覺。云何謂妙覺。師曰。等
覺寂照無二。諸法平等。妙覺寂照雙泯。真常獨耀。問。云何謂變易生死。云何謂分
段生死。師曰。變易生死。乃是菩薩成就悲願。利益有情。雖處生死。不同凡夫有漏
業潤。為之變易。分段生死。即是凡夫妄心所造。念念耽著。煩惱障助。入大苦輪。
無有休息。為之分段。問。如何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露全身。師曰。如來藏心
。本一精明。尋塵流逸。分成六用。隨物所轉。漂蕩生死。如若知歸。根塵不偶。返
流全一。六用不行。湛然純清。如鏡常明。若守此心。可謂頂墮。又名解脫深坑。斯
為偏空知見。更須進步。十方世界獨露全身。打破鏡來。山河大地全彰法體。問。如
何不住無為。不盡有為。師曰。雖證法身。不守實際。悲願接物。隨類利生。曹山云
。莫行心處路。不掛本來衣。何須正恁麼。切忌未生時。大乘菩薩。導利羣生。不住
無為。權掛垢衣。不盡有為。行於非道。隨類同事。度脫有情。示染修淨。通達佛道
。問。如何謂真懺悔。師曰。世人具結四重十惡。業因極已。將墮三塗。忽生慚愧。
發大勇猛。親近知識。頓悟本心。往劫惡業。現世過愆。如湯潑雪。似火焚薪。業盡
福生。智慧發現。再將自得。直指後昆。頓悟心性。同成正覺。獲福無量。功過河沙
。
6.惟心淨土
僧問。宗門參禪明心見性。淨土法門念佛往生。二門普濟一切眾生。因甚禪宗學
者。自貴惟心淨土。師曰。禪門宗旨惟了自心。一念心淨即佛淨土。不論東西。唯自
淨心。僧云。恁麼開示。却無淨土。師曰。汝却不聞楞嚴經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有學者。都攝六根。一
P. 28

念純真。淨心獨朗。即是現前見佛。故曰去佛不遠。經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斯 心開二字。可知惟心耳。僧云。有念佛人。臨終之時。彌陀接引。此莫虗偽。師曰。 念佛之人。一心不亂。惠持佛號。純真無妄。如水湛清。佛月自現。月本不來。因水 清故。臨終佛迎。是心現佛僧。云若是自心現佛。彌陀本願非實。師曰。佛身湛然。 無有來去。念佛機感。託佛願力。自心變化。佛來接引。如水現月。非有非無。是知 實非佛來。皆因時機。正合淨業純熟。目覩佛身。如世惡果將成。心現地獄受苦。豈 不聞有福之人。執礫成金。業貧之徒。變金為礫。故所以善惡惟心。苦樂心化。抱疑 之流。何曉斯旨。問。經云西方過十萬億。有佛世界名曰極樂。如斯之說。虗耶實耶 。師曰。事雖如是。理本現前。不作十惡業。直超十萬億。三業清淨。極樂目前。問 。西方聖境。金銀布地。樓閣闌楯。七寶嚴飾。五色蓮花。八功德水。奇鳥雅唱。寶 樹演法。衣食宅宇。隨意化成。一切人民。受大快樂。如斯勝異。果實有之。師曰。 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發大願力。成就眾生。不計眾苦。饒益含靈。歷經遠劫。廣修 福慧。功德圓滿。證入佛位。後學晚進。誠信念佛。仗佛悲願。淨念合機。心現殊勝 。非從外來。僧云。西方聖境。本自心現。往生之事。實有斯理。師曰。生者必定生 。去者本無去。問。如何是生者必定生。去者本無去。師曰。生者念生。心現佛國。 去者無去。性本不動。問。吾見念佛。預知時至。坐脫立亡。異香滿室。斯事莫非是 心所現。師曰。天帝釋不修天業。宮殿何以隨身。轉輪王不作王因。七寶無由聚集。 念佛之人。淨業純熟。感外勝緣。由心變顯。僧云。佛心無二。心外無佛。云何更立 念佛法門。師曰。只為眾生。根機中下。不信自心是佛。權令念佛修觀。繫心一緣。 淨念純真。自心佛現合佛光一。若是上智。不向外求。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問。淨 土法門。必定是有是無。師曰。若道是無。極樂世界。彌陀說法。攝授眾生。釋迦文 佛。金口相傳。西域東土諸祖闡揚。若道是有。諸佛法身。體若太虗。非有非無。眾 生自心。本來空寂。同佛一體。無欠無餘。須悟理事圓融。方能不分淨穢。問。還有 僧俗。念佛一生。臨終無佛而來接引何也。師曰。眾生本心同佛體一。口雖念佛。心 意散亂。如水濁動。月無定光。非月不來。因水不湛。一念純真。心佛自現。猶如定 水現月。是知非從外來。若悟斯理。惟心不謬。問。如是開示心要。參禪念佛無二。 師曰。本無二理。問。云何是無二之理。師曰。參禪須要如猫捕鼠。念佛必定一心不 亂。若一心不亂去參禪。何愁不悟。若如猫捕鼠去念佛。心佛自現。古德偈云。參禪 念佛本來同。看破分明總是空。功到自然全體現。春來依舊百花紅。 天衣懷禪師。室中嘗以淨土問學者云。若言捨穢取淨。則是取捨之情眾生妄想。 若言無淨土。又違佛語。修淨土者當如何修。眾無語。乃自答云。生則決定生。去則 實不去(此十字正是一個話頭參。又別云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生)。 全菴巳禪師。因蓮社道友請說法。上堂云。漸漸雞皮鶴髮。父少而子老。看看行 步龍鍾。疑殺木上座。直饒金玉滿堂。照顧白拈賊。豈免衰殘老病。正好著精彩。任
P. 29

汝千般快樂。渠儂合自由。無常終是到來。歸堂喫茶去。唯有徑路修行。依舊打之遶 。但念阿彌陀佛。念得不濟事。(實悟話頭方知著落)復云噁。這條徑路。已與善導和尚 直捷指出了也。是你諸人。朝夕在徑路中往來。因甚當面蹉過阿彌陀佛。(當面蹉過阿 彌陀佛這八個字便是一個話頭參)這裏薦得。便可除迷倒障。拔猶豫箭。截疑惑網。斷癡愛 河。伐心稠林。浣心垢濁。正心諂曲。絕心生死。(實悟話頭方能如是不如是即不名為實悟 話頭也)然後轉入那邊擡起脚。向佛祖履踐不到處進一步。(這一步如何進舉足下足方可進得 參)開却口。向佛祖言詮不到處說一句。(這一句如何說具舌中舌方可說得參)喚回善導和尚 。別求徑路修行。其或準前捨父逃走。流落他鄉。撞東磕西。苦哉。阿彌陀佛。 這篇法語。凡蓮社道友俱宜寫粘於座右。看是個甚麼道理不可忽。不可忽。一念 真疑參話頭。便是時時刻刻念阿彌陀佛。實悟話頭便是當下面見阿彌陀佛。這個境界 。非蓮社道友之所能信受。何以故。葢因只向外求。而不於己躬下覓耳。因說偈云。 阿彌陀佛紫金容。只在真參一念中。一念豁開全體露。西方極樂顯家風。
萬法歸心錄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