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萬法歸心錄~~~臨濟正宗三十三代嗣祖沙門祖源超溟道人題

萬法歸心錄卷下

7.禪分五宗
僧問。達摩西來直指一心。因甚六祖以下。枝分五派。各家獨立門庭。施設差別
異相。師曰。如金作器。器器皆金。似火分燈。燈燈是火。雖然枝茂葉盛。其根本乎
一體。汝若智眼洞明。自然了法無二。
臨濟(鎮州慧照義玄禪師六祖下第五世) 問。如何是臨濟宗。答曰。臨濟家風。白拈手段。勢如山崩。機似電卷。赤手殺 人。毒拳追命。棒喝交馳。照用齊行。賓主歷然。人境縱奪。一切差別名相。不離向 上一著。 問。云何為八棒。答曰。賞棒。罰棒。縱棒。奪棒。愚癡棒。降魔棒。掃跡棒。 無情棒 問。如何為賞棒。答曰。學人道一句子。最親切語。與道相契。師家便打。 名為賞棒。 問。如何為罰棒。答曰。學人與師問答。隨意亂道。觸犯當頭師家便打。名為罰 棒 問。如何為縱棒。答曰。學人一知半解道一句子。少有相應。師家便打。名為縱 棒 問。如何為奪棒。答曰。學人雜毒入心。道句合頭以為得意。師家便打。名為奪 棒 問。如何為愚癡棒。答曰。學人賓主不分。邪正不辨。信口亂統。師家便打。名 愚癡棒 問。如何為降魔棒。答曰。學人認魔境界。顛狂鬼語。以謂證道。師家痛打 。名降魔棒 問。如何為掃跡棒。答曰。學人不落凡情。便墮聖解。不離窠臼。師家 便打。名掃跡棒 問。如何為無情棒。答曰。道是也打。道不是也打。開口也打。不 開口也打。一切不存。名無情棒 問。棒下翻身得何道理。答曰。劈頭一棒。全身脫 落。意識冰消。真常獨露。利機翻身。鈍根點額。纔涉思惟。一場懡[怡-台+羅]。 問。如何為四喝。答曰。一喝如金剛王寶劍。一喝如踞地師子。一喝如探竿影草 。一喝不作一喝用 問。如何是金剛王寶劍。答曰。能斬意識。凡聖情亡。真常獨耀 問。如何是踞地師子。答曰。斷常二見。一切滲漏。踞地一吼。瓦解冰消 問。如 何是探竿影草。答曰。如鏡照像。妍醜真偽。自呈本面 問。如何是不作一喝用。答 曰。纔動意識。一喝冰消。轉尋一喝。喝也不用。 問。喝下領悟。得何意旨。答曰。震威一喝。非有非無。起本無起。落本無落。 如是會得。強名正覺。 問。如何謂四照用。答曰。先照後用。先用後照。照用同時。照用不同時 問。 如何是先照後用。答曰。自證分中。以智應物。用慧辨邪。先云速道。待擬便喝 問 。如何是先用後照。答曰。自證分中。先用慧辨。後用智泯。先竪一指。復云會麼 問。如何是照用同時。答曰。自證分中。智不離慧。慧不離智。打一棒云。還知痛癢 麼。問。如何是照用不同。答曰。自證分中。智是智鑒。慧是慧用。良久僧擬。便歸
P. 31

方丈。
問。如何為四賓主。答曰。賓中賓。賓中主。主中賓。主中主 問。如何是賓中
賓。答曰。向事背理。自昧本真 問。如何是賓中主。答曰。事不離理。任運全真
問。如何是主中賓。答曰。理能成事。不墮偏空 問。如何是主中主。答曰。背事向
理。獨標本真 問。如何為主賓相見。分別邪正。答曰。師與學人。重加金鎖。學人
歎善名賓看賓。若為人師。己眼不清被人熱慢。名賓看主。師眼清白。能奪饑食。拔
人病根。名主看賓。師家驗人。學者拈境。主辨不動。名主看主。
問。如何為四料揀。答曰。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兩俱奪。人境俱不奪
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答曰。但自心空。何礙外境。下下根來。奪法不奪境 問
。如何是奪境不奪人。答曰。不住外境。惟心獨照。中下根來。奪境不奪法 問。如
何是人境兩俱奪。答曰。心境俱空。妄從何有。中上根來。境法人俱奪 問。如何是
人境俱不奪。答曰。心自住心。境自住境。上上根來。境法俱不奪。
問。如何是第一句中薦得。堪與佛祖為師。答曰。一念不生。萬緣空寂 問。如
何是第二句中薦得。堪與人天為師。答曰。一念緣起。不續二念 問。如何是第三句
中薦得。自救不了。答曰。分別纔生。圓明自昧。
問。如何是第一玄。答曰。本性空寂 問。如何是第二玄。答曰。真智寂照 問
。如何是第三玄。答曰。妙用無礙 問。如何是體中玄。句中玄。玄中玄。答曰。體
中玄性本空寂。句中玄。語中無語。玄中玄。格外提撕。
問。如何是第一要。答曰。真體絕朕 問。如何是第二要。答曰。大用無方 問
。如何是第三要。答曰。邊中不立。
問。如何謂之。十智同真。師震威一喝云。這是第幾智。問。如何是一同一質。
答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問。如何是二同大事。答曰。寂照光中。無欠無餘
問。如何是三總同參。答曰。有情無情。同一法界 問。如何是四同真智。答曰。
諸法平等。物我一如 問。如何是五同徧普。答曰。大包法界。小不容針 問。如何
是六同具足。答曰。百千法門。不離方寸 問。如何是七同得失。答曰。在聖不得。
居凡不失 問。如何是八同生殺。答曰。舒之物物生光。卷之填溝塞壑 問。如何是
九同音吼。答曰。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 問。如何是十同得入。答曰。萬法一心
。同歸不二。隨展兩手云。這一智和盤捧出。
問。如何是汾陽第一訣。答曰。性體本寂 問。如何是第二訣。答曰。智用獨照
問。如何是第三訣。答曰。寂照無二。
問。如何是浮山九帶。答曰。帶者束之。總包義也 問。如何是正法眼藏帶。答
曰。靈山說法。未談一字。末後拈花。迦葉領荷 問。如何是佛法藏帶。答曰。三藏
五宗。同出一心 問。如何是理貫帶。答曰。空劫已前。假呼正位 問。如何是事貫
帶。答曰。隨流得妙。應物全真 問。如何是理事縱橫帶。答曰。不變隨緣。隨緣不
P. 32

變 問。如何是屈曲垂帶。答曰。不住無為。不盡有為。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問。
如何是妙叶兼帶。答曰。大用現前。不拘小節。物物頭頭。無非妙智 問。如何是金
針雙鎖帶。答曰。闡揚佛事。非假造作。信手拈來。無拘無束 問。如何是平懷常實
帶。答曰。無聖可求。無凡可捨。一種平懷。泯然自盡。竪一指云。這一帶覿面相呈

曹洞(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禪師六祖下第五世撫州曹山元證本寂禪師六祖下第六世) 問。如何是曹洞宗。答曰。曹洞家風。道樞綿密。應機接物。語忌十成。金針雙 鎖。玉線暗穿。正偏回互。五位功勳。內外紹等。三種滲漏。一切差別。不離本分。 問。如何是正中偏。答曰。理能成事 問。如何是偏中正。答曰。事不離理 問 。如何是正中來。答曰。理本空寂 問。如何是偏中至。答曰。事用無跡 問。如何 是兼中到。答曰。事理雙泯。 問。如何是功勳五位。答曰。向奉功其功。功功 問。如何是向。答曰。趣向此 事。不可間斷 問。如何是奉。答曰。如敬長上。承奉無間 問。如何是功。答曰。 有用無用。皆曰功勳 問。如何是共功。答曰。用時無用。無用即用 問。如何是功 功。答曰。已無功用。得大解脫問。如何是轉功就位。答曰。用不離體。問。如何是 轉位就功。答曰。體能發用 問。如何是功位齊施。答曰。體用雙彰 問。如何是功 位俱隱。答曰。體用雙泯。 問。如何是誕生王子。答曰。根本大智。本自現成 問。如何是朝生王子。答曰 。不假修證。如何復本 問。如何是末生王子。答曰。有修有證。不犯功勳 問。如 何是化生王子。答曰。大用現前。誰敢當先 問。如何是內生王子。答曰。達本還源 。真如法界。 問。如何謂三種墮。答曰。一者披毛戴角。名類墮。二者不斷聲色。名隨墮。三 者不受食。名尊貴墮 問。如何是披毛戴角。答曰。不掛本來衣。須行異類中 問。 如何是不斷聲色。答曰。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問。如何是不受食。答曰。理尚不取 。何況餘事 問。如何謂三種滲漏。答曰。一者見滲漏。二者情滲漏。三者語滲漏。 問。如何是見滲漏。答曰。不轉正位。墮在一色 問。如何是情滲漏。答曰。溺滯二 邊。識浪流轉 問。如何是語滲漏。答曰。體妙不圓。吐言暗昧。 問。如何謂三路接人。答曰。鳥道。玄路。展手 問。如何是鳥道。答曰。虗空 無嗔喜 問。如何是玄路。答曰。八字少兩乀 問。如何是展手。答曰。一字兩頭垂 。 問。如何是正位一色。答曰。妙體無形 問。如何是大功一色。答曰。真智無分 問。如何是今時一色。答曰。大用無方。
P. 33

問。如何是借功明位。答曰。波本是水 問。如何是借位明功。答曰。水能起波
問。如何是借借不借借。答曰。波水不二 問。如何是全超不借借。答曰。波水俱
湛。
雲門(詔州雲門山匡真文偃禪師六祖下第七世) 問。如何是雲門宗。答曰。雲門家風。孤危聳峻。格外提撕。翦除情見。三句關 鍵。一字機鋒。北斗藏身。金風體露。拄杖[跳-兆+孛]跳。佛祖退後。盞子說法。魔 外潛形。一切語言。總歸向上。 問。如何是函葢乾坤句。答曰。包裹太虗。橫貫三際 問。如何是截斷眾流句。 答曰。一念不生。萬法自泯 問。如何是隨波逐浪句。答曰。隨流得妙。應物全真 問。如何是一字關。答曰。格外提撕。不墮窠臼 問。如何是提婆宗。答曰。露地白 牛。東觸西觸 問。如何是吹毛劍。答曰。物物頭頭。瓦解冰消。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答曰。觸不得。背不得 問。如何是北斗裏藏身。答 曰。無踪跡 問。如何是體露金風。答曰。全身現。
溈仰(潭州溈山大圓靈祐禪師六祖下第四世袁州仰山智通慧寂禪師六祖下第五世) 問。如何是溈仰宗。答曰。溈仰家風。機用圓融。室中驗人。句能陷虎。圓相差 別。明來暗合。鏡出三生。兩口一舌。父子和唱。道傳千古。 問。如何謂三種生。答曰。想生。相生。流注生 問。如何是想生。答曰。內意 識 問。如何是相生。答曰。外塵境。問。如何是流注生。答曰。無間斷。 問。云何謂圓相密義。答曰。密有六種 問。云何六種。答曰。一圓相。二暗機 。三義海。四字海。五意海。六默論。問。以何為體。畫○相云。此是體 問。以何 為用。畫[○@│]相云。此是用 問。以何為智。畫[○@山]相云。此是智。 問。圓相中書牛字。佛字。人字仏字。十字。萬字。一点。一畫。半月。缺月。 等等不一。是何義旨。答曰。垂手接人。明呈暗合。不離體用。理事賓主。生殺縱奪 。權實隱顯。同異總別。暗印本心。此謂密義隱身三昧。須是實悟。洞徹此機。義解 之徒。卒難頓曉。 問。如何是平目復仰視。答曰。觸不得。背不得 問。如何是兩口無一舌。答曰 。不得有語。不得無語。 問。如何是燃燈前。答曰。體寂 問。如何是燃燈後。答曰。用照 問。如何是 正燃燈。答曰。寂照。
法眼(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六祖下第九世諡號大法眼) 問。如何是法眼宗。答曰。法眼家風。對症施藥。垂機迅利。掃除情解。六相義 門。會歸性地。萬象之中。全身獨路。三界惟心。萬法惟識。直超異見。圓融真際。
P. 34

問。如何是六相義。答曰。總別同異成壞 問。如何是總。答曰。真如一心。總
攝諸法 問。如何是別。答曰。心生諸法。法法非一 問。如何是同。答曰。法因心
生。心法無二 問。如何是異。答曰。法是法相。心是心理 問。如何是成。答曰。
心生諸法。法能成事 問。如何是壞。答曰。攝法歸心。心空法泯。
問。如何是韶國師四料揀。答曰。聞聞。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聞 問。如何
是聞聞。答曰。寂而常照 問。如何是聞不聞。答曰。照而常寂 問。如何是不聞聞
。答曰。寂照無二 問。如何是不聞不聞。答曰。寂照雙泯。師曰。教外別傳。向上
宗旨。果如是乎。若只如此。可謂口傳。有甚奇特。即不如是。又作麼生。參。

~~~~~~~~~~~~~~~~~~~~~~~~~~~~~~~~~~~~~~~~~~~~~~~~~~~~~~~~~~~~
8.十魔亂正
師曰。悟修禪那。非同細事。內外諸魔。惱亂正定。少無主宰。貪著愛境。因境
打動。墮於魔網。本是善因。反遭惡果。初學後昆。慎之防之。愚開十條辨魔之義。
自審自察。心魔天魔。用慧觀照。消滅魔孽。心垢若淨。諸障自泯。何怕天魔。焉敢
惑正。今將十魔。細述於後。一者宿冤。二者外惑。三者煩惱。四者所知。五者邪見
。六者妄想。七者口業。八者病苦。九者昏沉。十者天魔。斯十魔障。能撓正修。慕
道之人。謹之慎之。
問。如何謂宿冤魔。師曰。宿冤魔者。謂之業障。遠劫今生。在凡位中。不忠不
孝。不仁不義。殺盜婬妄。貪瞋癡愛。多結冤家。今世會遇。欲學大道。侵撓不安。
能障聖事。不得成就。須生慚愧。懇禱懺悔。求哀三寶。神力垂祐。一切宿業。自消
自滅。一切冤家。自退自散。再發四願。普利羣生。速得無漏。急證菩提。參禪之人
。須自懺之。
問。如何謂外惑魔。師曰。外惑魔者。謂之人障。闡提小人。貴賤不等。惱亂定
心。不得安穩。此無別故。皆是少權。或缺禮義。或因自高。或自我慢。或是口直。
或是行粗。或是仗勢。或是誇才。或是言惡。或稱己能。或論他過。或少和色。或無
恭敬。或量不寬。或欠忍耐。故召不信。惑亂修行。生心動念。遮障本明。慕道之士
。須要卑下。退己養德。方免人障。後學初進。寬之忍之。
問。如何謂煩惱魔。師曰。煩惱魔者。謂之事障。事障不除。能亂正修。云何為
煩。如何是惱。煩逐外境。惱生內心。修禪之流。定須斷之。如不頓除。性定難現。
見女生心。婬心煩惱。見殺生心。惡心煩惱。見財生心。盜心煩惱。見物生心。貪心
煩惱。見人生慢。我相煩惱。見卑生傲。自大煩惱。見逆生瞋。恚心煩惱。見順生喜
。隨意煩惱。見冤生憎。恨心煩惱。見親生愛。私心煩惱。一切外見。內生取捨。俱
為煩惱。難以盡述。參禪之流。定除事障。事障不空。惱亂正定。後學之人。胡不斷
之。
P. 35

問。如何謂所知魔。師曰。所知魔者。謂之理障。理障不除。能亂正定。云何所
知。如是之過。知我得悟。知我通宗。知我明教。知我會理。知我多文。知我多見。
知我戒嚴。知我得定。知我有慧。知我證空。知我自在。知我無礙。知我得通。知我
得妙。知我證道。知我成佛。等等所知。為之理障。理障不除。法執不忘。法執不忘
。真心不現。修禪定者。必要泯之。
問。如何謂邪見魔。師曰。邪見魔者。謂之執障。執障不除。必墮邪定。云何邪
見。如是亂正。執性不壞。謂之有見。執性本空。謂之無見。執本不死。謂之常見。
執隨氣滅。謂之斷見。執無生有。為自然見。執氣化形。為邪因見。自如非有非無。
即有即無。一切邪執邪見因緣自然。不離空有斷常兩頭。自障本理。往墮岐路。參禪
之流。須知悟之。
問。如何謂妄想魔。師曰。妄想魔者。謂之自障。自障不空。生滅不停。顛倒散
亂。遮障本心。參禪之人。須要空之。今舉一二以明妄障。妄想悟道。妄想修證。妄
想得定。妄想發慧。妄想多知。妄想能文。妄想名達。妄想多供。妄想為師。妄想眾
歸。妄想續祖。妄想住剎。妄想弘道。妄想傳錄。妄想後嗣。妄想入藏。妄想神通。
妄想玄妙。妄想奇特。妄想異怪。妄想長生。妄想返童。妄想飛昇。妄想成佛。諸妄
不空。動念乖真。初學慕道。泯妄為本。
問。如何謂口業魔。師曰。口業魔者。謂之狂障。若不儉言。縱意多談。散心亂
念。不得定心。口業因何。過之太甚。談玄說妙。講教言宗。自誇得悟。卑他愚迷。
論人長短。說人是非。吟詩歌賦。信口胡唱。評論古今。議國興廢。昔日賢愚。今時
凶善。不干己事。高言諍論。他人得失。無故毀讚。說諸欲境。令人生愛。說諸不平
。令人發怒。背後毀譽。當面稱譏。一切利害之言。使人忘失正念。參禪之人。須要
深戒。不但儉言養德。而且使心不亂。初機修行。慎之忌之。
問。如何謂病苦魔。師曰。病苦魔者。謂之苦障。身多疾病。皆因業愆。或自失
調。變生百病。不得受用。學道有礙。愚開數條。須自預防。調理脾胃。節擇飲食。
少貪厚味。且忌生冷。饑莫讀誦。飽莫負重。食後勿睡。夜忌飽飱。好吃腐爛。愛食
煎炒。偏貪五味。強用非物。溼地坐禪。風處打睡。汗出入水。受暑貪涼。當風沐浴
。露臥星下。大饑大飽。大喜大怒。大寒大暑。大雨大露。內傷外感。一切失調。生
諸瘡病。使身不安。後學須知。預防避之。
問。如何謂昏沉魔。師曰。昏沉魔者。謂之睡障。睡障不鍊。昏沉太重。真心不
朗。慧性不發。墮在暗昧。黑山鬼窟。其病因何。多此昏障。皆因食重。多貪厚味。
話多喪氣。勞形脾困。精神不清。濁氣渾亂。愚癡多怒。懈怠放逸。不念生死。唯貪
安樂。後學用功。須發精進。引錐刺肉。以頭觸柱。禮佛燃燈。立險經行。苦身磨鍊
。睡魔方輕。不然縱意。真心不朗。參禪之人。勇猛降之。
P. 36

問。如何謂大天魔。師曰。大天魔者。非同諸障。皆因正修。將以證道。心精通
脗。湛然不動。驚起天魔。及諸鬼神。宮殿崩裂。大地動搖。魔王驚怖。魍魎慌越。
一切魔魅。俱有五通。同來惱亂。不容入聖。變諸異怪。化諸欲境。亂爾禪定。心生
取捨。魔得其便。主人受害。自發顛狂。為己成佛。生陷王難。死墮無間。參禪之士
。正念分明。智慧朗照。一心不動。任他使能。我不見聞。正定降魔。自然消滅。後
學修道。慎自辨之。
以上數條。略舉魔事。欲辨徹細。須閱楞嚴內外魔孽。一切異見。一一了明。下
手用功。不墮魔網。直證佛果。
~~~~~~~~~~~~~~~~~~~~~~~~~~~~~~~~~~~~~~~~~~~~~~~~~~~~~~~~~
9.經語引證

曰。萬法歸心。問答分明。上根纔覽。頓悟本心。中下迷鈍。疑謗不信。故引佛
祖經語證明。截斷眾疑。誠信不謬。或有得悟。依教奉行。直入古佛之叢林。橫超祖
師之閫域。可謂即肉眼而圓通佛眼。即凡心而顯現真心。今述佛經祖語。印證歸心正
理。
大般若經云。一切如來。同在一處。自性清淨。無漏界攝。大方廣佛華嚴經云。
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於自心。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
用顛倒想。增長一切惡 楞伽經云。第一義諦者。但惟是心。種種外相。悉皆無有。
彼愚夫執著惡見。欺誑自他。不能明見。一切諸法如實住處。大慧。一切諸法如實者
。謂能了達唯心所現。
四十二章經云。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原。達佛本理。悟無為法。內無
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
。名之曰道。
寶雲經云。一切諸法。心為上首。若知於心。則能得知一切諸法。
因果經偈云。一切造善惡。皆從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明心為本。
菩薩念佛三昧經云。心如金剛。善根穿徹一切法故。心如迦隣提衣柔輭善根故。
心如大海。善根攝諸戒聚故。心如平石。善根住持一切事業故。心如山王。善根發生
一切善法故。心如大地。善根負持眾生事業故。
定意經云。其在禪定。不著內外。亦無中間。是曰一心。寶篋經云。文殊師利告
大德舍利弗。如恒沙劫。火災熾然。終不燒空。如是舍利弗。一一眾生。恒河沙劫。
造作逆罪。不善之業。然其心性。終不可汙。
大虗空藏菩薩所問經偈云。虗空離生滅。法界無去來眾色現於空。諸法依心住。
空無色非色。心性亦復然。虗空唯假名。心意識如是。
楞伽經偈云。諸法無法體。而說唯是心。不見於自心。而起於分別。
P. 37

出曜經云。身被戒鎧。心無慧劍者。則不能壞結使元首。故知若不觀心。妙慧成
就。則不能斷無明根本。
涅槃經云獅子吼者。決定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若知自心佛性具足。則性外豈
有法而可求耶。
法華三昧經云。無著無所依。無累心寂滅。本性如虗空。是名無上道。
七佛偈
毗婆尸佛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
無所住。
尸棄佛偈云。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
實性。
毗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
起亦滅。
拘留孫佛偈云。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
何殊別。
拘那含牟尼佛偈云。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
不懼於生死。
迦葉佛偈云。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
罪福。
釋迦牟尼佛偈云。幻化無因亦無生。皆即自然見如是。諸法無非自化生。幻化無
生無所畏。
佛經已明祖語述後
初祖偈云。亦不覩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捨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
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纏。超然名之曰祖。
二祖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
三祖云。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
法齊觀。歸復自然。
四祖示融大師云。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恒沙功德。總在心原。一切定門。一切
慧門。一切行門。悉皆具足。神通妙用。並在汝心。
五祖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法者一心是。但守
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
達者印可。更無別法。
六祖云。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心外更無一法而能建立。皆是自心生萬
種法。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無有諸相。汝莫觀淨
P. 38

。及空其心。此心無二。無可取舍。行住坐臥。皆一直心。即是淨土。依吾語者。汝
定菩提。
牛頭融大師絕觀論。問。云何是心。答。六根所觀。並悉是心。問。心若為。答
。心即滅。問。何者為體。答。心為體。問。何者為宗。答。心為宗。問。何者為本
。答。心為本。問。若為是定慧雙遊。答。心性寂滅為定。常解寂滅為慧。問。何者
是智。答。境起解是智。問。何者是境。答。自身心性為境。問。何者是舒。答。照
用為舒。問。何者為卷。答。心寂滅無去來為卷。舒則彌遊法界。卷則定跡難尋。問
。何者是法界。答。邊表不可得。名曰法界。
稠禪師云。一切外緣。名無定相。是非生滅。一由自心。若自心不心。誰嫌是非
。能所俱無。即諸相恒寂。
龐居士頌云。萬法從心起。心生萬法生。生生不了有。來去枉虗行。寄語修道人
。空生有不生。如能達此理。不動出深坑。
騰騰和尚歌云。修道。道無可修。問法。法無可問。迷人不悟色空。達者本無逆
順。八萬四千法門。至理不過方寸。煩惱正是菩提。淨花生於泥糞。識取自家城邑。
莫謾遊他州郡。
臥輪禪師云。詳其心性。湛然虗空。本來不生。是亦不滅。何須收捺。但覺心起
。即須向內反照心原。無有根本。即無生處。無生處故。心即寂靜。無相無為。
智達禪師心境頌云。境立心便有。心無境不生。若將心繫境。心境兩俱盲。境心
各自住。心境性恒清。悟境心無起。迷心境共行。若迷心作境。心境亂縱橫。悟境心
元淨。知心境本清。知心無境性。了境心無形。境虗心寂寂。心照境冷冷。
普岸大師云。大道虗曠。唯一真心。善惡勿思。神清物表。更復何憂。
溈山和尚云。內外諸法盡知不實。從心化生。悉是假名。任他法性周流。莫斷莫
續。
黃蘗和尚云。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與眾生。一心更無有異。
不如言下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
仰山和尚云。頓悟自心無相。猶若虗空。寄根發明。即本心具恒沙妙用。無別所
持。無別安立。即本地。即本土。
安國和尚云。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者不住色。不住聲。不住迷。不
住悟。不住體。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是一切處而顯一心。若住善生心即善現。若
住惡生心即惡現。本心即隱沒。若無所住。十方世界。唯是一心。信知風幡不動。是
心動。
歸宗和尚云。即心是佛。徹底唯性。山河大地。一法所印。是大神呪。真實不虗
。是諸佛之本源。菩提之根骨佛何者是。即今言下是。更無別人。經云。譬如一色。
隨眾生見。得種種名。一切法惟是一法。隨處得名。
P. 39

寶性論偈云。如空徧一切。而空無分別。自心無垢心。亦徧無分別。
復禮法師云。觀業義者。夫業因心起。心為業用。業引心而受形。心隨業而作境
。然則因業受身。身還造業從心作境。境復生心。若影隨形而曲直。猶響隨聲而大小
矣。
~~~~~~~~~~~~~~~~~~~~~~~~~~~~~~~~~~~~~~~~~~~~~~~~~~~~~~~~~~~~~~
10.勸善印施
夫敷演正法。功德超於恒沙。留傳至理。福利過於大虗。恒沙無數。太虗無際。
施法利生。功越二喻。何故如是功德無量。一者。為未信人令成正信。攝歸一念。不
外馳求。二者。為已信人助成觀力。理行堅固。疾證菩提。似乘廣大之車。立至寶坊
。如駕堅牢之船。坐登覺岸。楞嚴經云。佛告阿難。若復有人徧滿十方。所有虗空。
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虗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
緣。得福多不。阿難答言。虗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
輪王位。況復現前。虗空既窮。佛土充徧。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
何更有邊際。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虗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眴息
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
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
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讚弘此典。善利無邊。金
光明經云。法施與人。有五勝利。云何為五。一者。法施兼利。財施不爾。二者。法
施能令眾生出於三界。財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淨法身。財施惟增長於色
。四者。法施無盡。財施有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愛。是故善男子。
功德無量無邊。難可譬喻。又金剛經云。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
等。謂他人說。其福勝彼。如有善男信女。刊刻印施流傳。普令法界眾生。頓悟最上
一乘。咸登佛域。同證菩提。功德無邊。難以述矣。
偈曰。
萬法歸心錄。直言不奧深。能開清淨眼。善示涅槃心。三教從斯入。百工莫外尋
。有人印百本。勝捨一舡金。
萬法歸心錄卷下(終)

No. 1288-G跋
一心者。萬法之總相也。萬法者。一心之別相也。心有二種。真妄不同。依真心
速證菩提。隨妄心漂流生死。真心妄心。知是本體。真心靈知。無知而知。妄心識知
。有知而知。無知而知。圓明寂照。有知而知。念念生滅。大師婆心。假伸問答。辯
明真心。指陳修證。從始至終。言言契理。斯錄傳世。如光明炬。能破萬劫之暗。而
直至寶所耳。誠為法寶。實為法寶。予觀之不捨。復讀之為跋。 體如居
士 劉芳 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