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慈悲有情 系列~ 佛法正見1~2(2014)

第六、
問:學淨土宗需要明心見性嗎?念佛法門如何明心見性?

悟顯法師 開示:
學淨土宗當然需要明心見性,這是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大師說的,他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
所有的法門就是明心最重要,淨土宗當然在一切法門之內,所以一定要明心見性。那往生淨土要不要明心見性?那就不用了!這樣講你就比較放心。我們是把話說清楚,不然你們會認為:哎呀, 悟顯法師你怎麼一下這樣說一下那樣說,搞得我們糊裡糊塗的。

往生極樂世界它是不用明心見性,但是每一個法門的宗旨,都是要你明心見性,這是非常清楚明白的。那念佛法門要如何明心見性?有一種人是根器很好,現世就可以見性;而有一種人是根器差的,這大部份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慢十二小劫得百法明門,這「明百法」就是明白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也就是他十二小劫明心見性,這是根器最差的。這是往生後才見性的。也有現在就見性的,只要念佛念到「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完全脫落,打成一片,連佛念也沒有了,心再不起其餘之念,全體虛靈湛寂,但不是無知,此時只能用虛靈湛寂形容。這就是真正透過念佛明心見性的,從此當你見一切物、遇一切事情,就再也不起煩惱、再也不會心隨境轉了。念佛它是可以達到明心見性的,但是不要有求的心念。達摩大師講: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念佛要掃盡一切妄念,最後連佛號也放捨,心要做到無念,這時候真心本性透出來,也就是淨念,你識得、認取、安住就可以。你要是在念佛當中刻意求明心見性,在這裡妄想思量、卜度,想經典上所講的種種境界,那你是坐在那裡打妄想,亂猜,不是在念佛,聽到一點聲音嚇了一跳,你誤以為是書上寫的「冷灰豆爆」、以為是「身心粉碎」。「冷灰豆爆」是一形容詞,不是真的有東西爆開來;「虛空粉碎」也是一個形容詞,不是虛空真的都碎掉了。像祖師講「瓜熟蒂落」,就是告訴你,那是很自然的,功夫純熟,煩惱就脫落,真心就顯露出來,這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像「清淨、廣大、無邊、無礙、」,都是形容自性;讓你藉由譬喻而得開悟。所以,學淨土宗是可以見性的。

第七、
問:什麼是「一經通萬理徹」?

悟顯法師 開示:
這個問題很大,因為大家都想偷懶,希望只學一部經就能通其他的經。所以有些人就藉這句話,教你只學一部經。
可是《華嚴經》講:「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只學「一經」正與佛所教的相違?所以,「一經」的「一」就是真心本性。所有經典講的就是真如實相、真如實際,也就是所謂的「一經」。華嚴是圓滿總持修多羅,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它也是講明心見性。
從此一經,悟得真心,就開悟了。六祖沒有讀過《金剛經》,他只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此開悟。他不是學哪一部經,而是真悟得心。所以,要是心有所執,執定非從哪一部經來下手,那是不對的。就已經昧於心體,迷失本性了。每個人剛開始接觸佛法,因緣不一樣,有的人遇到《壇經》、有的人遇到《心經》、有的人遇到《無量壽經》……等等,你都可以依你的因緣來學習這部經。
所謂「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所以不要執定,非這一部經我就要開悟,其他的我都不看,那你的眼界就只有這樣。可是有一些人他是不曉得學佛要學什麼,亂看一通,到處找答案,這就不在此列。古來祖師大德經都有玄義。但今人講經幾乎不講玄義,因為他不會講玄義,也嫌麻煩,也認為你們聽不懂。抓不到重點,他就說為了符合現代,所以把它省略掉,變成「講經的因緣」,東拉西扯,說是誰來請他,是誰又託夢亂七八糟的講一大堆。

       祖師講玄義就是讓你抓得到佛教的重點,告訴你佛出世是為了什麼?從這裡就可以了解。再隨每個人的根器,去選擇經典,隨你的因緣而定,有人遇到的是《圓覺經》、有的遇到《華嚴經》、有的遇到《涅槃經》,那你就知道佛法是要學什麼,從這一經作為一個基礎,通實相義理,這點很重要。「一經通」是要通實相義理。實相之理通了,所有經都通。《楞嚴經》是很多祖師大德開悟的基礎經典,所以可以從《楞嚴經》開始學。你看到一經通一切經通、一經通萬理徹,你也不要執定只能學《楞嚴經》這一部,其他的都不能學,實際上經經是互通。有時候你在這比喻上轉不過來,別的比喻你卻轉過來,所以講:「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多聞就是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是過失,這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因為每一個人的程度不一樣。但是要知道,看這麼多部經,重點在哪裡?還有最重要的是你要真正了解經典,不是只看文字。有很多念書的、寫文章的,他為了要交論文、交報告,天天看文字,他看很多書,他也知道佛法講求明心見性,要學的是真如實相。他還是不能通。因為他沒有修行、沒有定力。定能發慧,慧能通經,慧能除斷煩惱。
        所以要從定下手。那定怎麼學呢?從戒開始學。所謂攝心為戒,因戒得定,因定發慧。這才是通宗通教的根。學經教要掌握重點,重點是在於從戒、定下手才對。所以要念佛、持咒、修定,這「定」不是世間禪定,這定叫大寂三昧。自性本定,要與自性相應。念佛就是與自性相應;參禪、離相就與自性相應;修教觀,也就是起觀、修止觀,也是與自性相應,因為都是以離相為宗旨。不光不著世間相,也不著佛法之相,就與真心本性相應,那就有定力。了知諸法空寂,就是大寂定,才是佛門所講真正的定。而不是世間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住於捨受上;沒有苦樂憂喜,但是他有捨受。住在捨受上還是有住著,不是真正離相。所以你看現在外面有些小乘人教你觀察色身。讓你去感覺身體變化,著在身體的感受,這都是在捨受當中,是出不了輪迴的。修那種定,只會修成四禪八定,不是真正的大乘定,大乘說的定是自性本定,即是所謂的大寂定,二者不一樣。




第八、
問:家人不學佛,該如何為其種善根?

悟顯法師 開示:
很簡單,就跟你們一樣,幫忙打字、幫忙校稿、幫忙分享就可以了。或請他到臉書上去轉貼正法,種善根。慢慢的,他可以來發心打字,你們之前發心打字的人,現在有的都進步了,除打字以外還可以幫忙校對,這樣自己就一直在提升,你能做的事情能利益眾生的層面就更廣了,慢慢的般若智慧就顯現出來了。
你要讓他種善根,就帶他來佛堂、來拜佛,或叫他幫你換佛前的供水,或是你發心聽打、校對的部分找一些請他幫你看一下。希望他能來學佛,就有這些種種的方便。
如果他不吃素,現在很多素食餐廳都很豪華,你要帶他去素食餐廳吃,讓他了解素食;讓他知道學佛、吃素一樣很健康,吃素一樣可以吃得很豐盛,這是一些善巧方便。



第九、
問:如何才能確保不遇邪師說法?


悟顯法師 開示:
學佛能不遇邪師是很重要的。但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邪師?什麼是邪法該怎麼明辨呢?
佛法就如同照妖鏡,要先學正確的佛法才能夠分辨。還有,要受菩薩戒,要求佛力加持。《圓覺經》上講,求佛力加持、十方諸佛加持,讓我們學佛不遇邪見,能遇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說法,是遠離四病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者」,這才是真正的善知識。詳細內容可以去看《圓覺經》,這就能夠幫助你不遇邪師說法。
邪師說法不是教你不孝父母。邪師有很多招數,多半是說些讓你認同的話,還有,就是符合你的愛欲心、你的習氣話。你特別喜歡神通,他就投其所好。你特別喜歡家庭,他就告訴你:學他這個法家庭也可以很幸福、也可以出三界,用這話迷惑你。讓你又能吃肉、又能學佛,這種都是大邪師。他們就是用這些手段,你要能明辨。凡是講法是隨順你習氣的,就是邪知邪見。你要很清楚明白地看清楚自己有什麼問題。人家講話投你所好、隨順你好樂的,那你自己就要注意了。還要多讀、多看大乘經典,這樣你才能確保不遇邪師。即使遇到了你也能夠看得出來。






第十、
問:受菩薩戒前需要先受五戒嗎?
悟顯法師  開示:

這菩薩戒基本上分兩種受法一種是次第受,一種是直接受。《菩薩瓔珞戒經》是屬於次第受,先受五戒,再受菩薩戒。那《菩薩梵網戒經》呢,《梵網菩薩戒經》是直接受的,直接受菩薩戒,它不用經過受五戒的過程這一點就清楚了。那還有人說沒有受菩薩戒的不能讀戒本,那這個不曉得是哪邊講的胡說八道,沒有聽過這樣子講法,聽說還是出家人教的。出家戒你不能看沒有受出家戒的,你不能看出家戒。當然也不能跟著誦戒。那菩薩戒這個沒有問題,這菩薩戒你要誦戒沒有問題。你在家人要誦戒,要誦這個菩薩戒那沒有問題,你沒有受也可以先學。為什麼?這菩薩戒講的就是你的真心本性。
我們二月底要講。三月初還有一個實修課程,要跟大家預告一下。
所以菩薩戒,有一些需要先受五戒,那《梵網經》的戒本裡面,它是不用的。

第十一、
問:念一句佛號就囊括三藏十二部,是真的嗎?




悟顯法師開示:
我告訴你:是真的。在《寶王論》裡面講: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這話很文言。意思是說:你在大海裡洗澡,你已經洗到了百川之水。稱一佛名自然收三藏十二部的功德。所以說,稱一佛名,三藏十二部功德都在裡面。因為阿彌陀佛翻中文叫做無生。無生就是真如本性又叫做無量覺,如此,這道理你就知道了。無量覺就是一切法。一切經典講的就是無生之意。無生就是真如自性。真心本性含攝三藏十二部經典。所以稱念這句佛號是可以含攝的。佛說小乘也是要接引你入大乘。若論至究竟,原本大乘、小乘不二;一個講事相,一個講的是理性,理事不二。當然,在根器上,有些人是只能接受小乘,所以就先說小乘法,後來便引入大乘。所有的經典,就是要講大乘之意,阿彌陀佛就是大乘總持之意。所以稱一句佛名,自然涵蓋三藏十二部,這道理很簡單。



第十二、
問:如何減少自己往生淨土的障緣?

悟顯法師 開示:
實際上,往生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的心放不下。真的放下,外面的人即使障礙你學佛、不讓你來道場,你也會認真努力地學,而且還會更努力。要是沒有道心,那你就沒有辦法學。臨終要是放不下,那這是自己給自己作障礙。平常對這世間的緣就要少、要淡,要知道這都只是不得已而有,所以世間外緣不要太多。
很多人有世間事,就講:「師父,我不得不請假、不得不回去」,意思就是你不得不輪迴。要清楚,很多輪迴都是因為自己的業力,讓你感覺「不得不」,其實只是因為自己罣礙,所以隨順人情。身為在家人,要知道,即使這樣勉為其難地隨順一下後,就要趕緊來用功、來修行。不要一隨順就沒完沒了。別想要影響你的家親眷屬來學佛,你自己不要被他轉就好了。你被他轉,那你往生淨土的障礙就來了。因為你現在身強體健,他就轉得了你,到你臨終時,氣衰體弱,他一定可以障礙你。
我常跟偶爾才來一次道場的居士講:「你想出三界?你連家門都出不去,你還癡心妄想要出三界」?平時讓你來道場共修一下,你都覺得沒有辦法、不可能。那這三界你是絕對出不去的,你還成天說佛道無上誓願成。說這話還有附加條件:「除了我家有事,家裡的事情要先做、公司的事情要先忙」。所以他不是真心的。
自己要知道,自己往生淨土的障礙在哪裡就是在自己這一念心轉不過來,你家門跨不出去、你不能修行,你對於世間事,看太重了。很多人聽我這樣講,有些懂得反省的,會知道要轉變;有一些不懂得反省的,心中反而更瞋恨了。會講:「一切處都是道場。我在家裡修行也是道場,在工作也是道場」講得似乎很高妙,但他沒有想到,自己這一念罣礙心不捨,哪邊都不會是道場。嘴上講得好聽,但那是維摩詰居士的境界。淨名經》講「到處都是道場」。處處可以修行,問題是,你心中有沒有執著?他教訓五百弟子,「五百弟子」就是有五百種執著、五百種落處。所以要看你執著放不放得下?放得下,那才到處是道場。放不下,說得再好聽都沒有用。
如果捨下,就都是道場;若捨不下,還是執著,而且到處執著,那你道場是:三惡道、輪迴道,而不是菩提道。





第十三、
問:為什麼念佛、聽經一直打瞌睡?有什麼方法可解決?

 悟顯法師 開示:
如果不是生病,不是工作過累,或其他原因……
而只是在共修時、聽經時睡著,一結束你就醒了,那就屬於業障。
這當然是昏沉蓋蓋住了,也就是業障重。不然就去跪著聽。不然你就捏自己,不然就去用水嗆鼻子,有很多方法,只是現在都不敢拿來對付人。對付自己可以,否則等一下被告傷害。若在以前,祖師就一棒子打過去,或東西就丟過去,還把你叫起來。祖師有禪棒,棒子可以教訓在昏沉的。那棒子,我們即使有,也不敢拿出來,都是收起來的。所以你要對治昏沉,首先要懺悔業障。

        佛有位弟子,阿那律尊者還沒有修證前,剛開始學佛時,他業障重,昏沉很嚴重,聽經就睡覺。佛就罵他:你跟畜生一樣,螺螄蚌殼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說他跟蚌類一樣,一睡就是千年,自己怎麼死的都不曉得。他聽了很難過,很懺悔,就發勇猛心,持續用功七天七夜,眼睛瞎了看不到,佛教他「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他成道了。他在《楞嚴經》講:我不因眼。觀見十方。他有天眼通,他不是用肉眼,他的肉眼已經瞎掉了,可是他從眼根開悟,心眼打開。見明見暗,見性常在,他就在此開悟的。這是阿那律尊者發勇猛心的例子。




所以若是聽經、念佛時一直打瞌睡,有什麼方法?有很多。多拜佛、多求懺悔。若還打瞌睡,就敲打自己,願意賞自己巴掌當然也可以。


第十四、
問:想護持正法,可是沒有錢,該如何做?


悟顯法師  開示:
很簡單,就是你們現在在做的事情:幫忙打字、校稿,在社群網站幫忙轉貼正法、大乘佛法。
其實,有時候說沒有錢,不是真的沒有錢,而是慳貪。有一些在家居士,不會修福,不懂規矩,他自己慳貪,不願意供養道場、不願意供養三寶,他就故意說:「修行人不用用這麼好」,其實是他的心慳貪。
供養佛菩薩是修自己的福慧,用得好不好,在於你有沒有分別心,你修自己就好。受供養的出家人不要起分別心,供養的人也不要起分別心,這樣大家都清淨。沒什麼好不好的問題,只依你的能力、依你的財力,來做供養布施。
供養布施最重要的:布施錢財是要把慳貪心布施掉。對錢很慳貪,就要多布施,一定要多做,對於錢財的慳貪捨掉了,就能夠得大福報。但不要把布施供養當做投資。
認為多投一點就能多回收一點,以為投大錢,利是越滾越大,這是世間意念,不應該有。

沒有錢,想要護持正法。那你可以到臉書上去分享、轉貼正法,讓你的朋友、讓你的家親眷屬、讓你的同事,都能夠學佛。甚至於在生活中看到動物,你都可以幫牠方便受三皈依。在受三皈前,拿一點東西給牠吃,跟牠結點緣,牠才願意受。不然牠聽到你講話,只是聽到一串音聲,牠也不知道你在跟牠說什麼。雖然種善根,但是非常的薄弱。所以要先結好緣。




護持正法有很多方法,真正護持正法,當然不是要你的錢。而是讓正法在你心中運作,自己要去落實正法、守護大乘、愛樂大乘、修行大乘,這都算是護持正法。真正去修,才是護持,能使正法久住。「久住」不是指在這個世間,而是在你心裡面,在你的身、語、意三業當中,這才叫正法久住,也叫護持正法。心裡面不要讓世間的念頭蓋覆住你的正知正見,這就是護持正法。這樣做就可以了。


第十五、
問:什麼是「身安道隆」?如何不行無益苦行,又不過分貪愛自身?


悟顯法師 開示:
其實「行苦行」就是要督促你不要貪愛自身。所謂「無益苦行」,就是講你這苦行不能除斷習氣,就是「無益」的。有人很愛行苦行,但他的心是求利養他的利養不是要錢,而是希望人家恭敬讚歎。讓人家覺得他很有修持、戒持很好、很清高、很不愛財、很不愛名。實際上,這都算是利養心不死。形象上,他不一定愛錢,他愛清名。有些人是特別愛修苦行,那這些行為對他來說就不是苦行,而叫樂行。你叫他別修,他反覺得很苦。那他就要捨掉這苦行。苦行是要對治自身貪瞋癡的,凡是能對治貪瞋癡的都叫做修苦行,都是有益的苦行。要治自己貪瞋癡的根,也就是這念無明,那就要讀經,每天讀誦大乘,每天要念佛,要持咒、要修行,這些都能除斷煩惱習氣。還有十二種頭陀行,都是在對治對世間的貪著,所以修苦行要抓其精神。你不要三更半夜跑到墳墓旁邊去睡覺,人家以為你是從裡面爬出來的那你就嚇到人。人家苦了,你倒是樂了所以要有慈悲心、要有大悲心。不要想在塚間坐、樹下宿,沒有樹,特別去找一棵樹。當然,若有這因緣,可以體驗一下。但是,不要標榜這種行為,以此來獲得利養那就成貪瞋癡行,而非苦行了。至於塚間坐、樹下宿、日中食……這是十二頭陀行之一,都可以去試試看,沒有問題但目的是為了對治身心的放逸尤其不能在這當中起貪瞋癡。

      對一般人來說,身體沒生病,又有錢可以花,就身安道隆,心也安了。世間人過年新希望:
錢多事少離家近,又想,數錢數到手抽筋。最好:全家出遊還有獎金,睡覺睡到自然醒。這些念頭都是貪瞋癡。

身安道隆最重要的是「道隆」,身不一定安。身若能安於道,道就自然隆。所以「身要安於道」,不是身圖安逸,若圖安逸,道則不隆。如果去圖這色身的安逸,道不會隆。身安於道,道自然就會昌隆。這句話要這樣子作理解、這樣解釋才對。心要有道心,身要行道,自然道就隆。







第十六、
問:「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平時如何以此四句作功夫?此無生應如何認取?又以此四句破前境界妄想,此一念是否也了不可得?


悟顯法師 開示:
這四句很明白地告訴你「無生」。想要作功夫就有生,就有造作。所以,無生是要悟的,必須心領神會。想要用來做功夫,可以,卻是次第觀。觀「諸法不自生」,若是「自生」就自己會生。法不從自生,要因緣生。亦不從他生,也不從因緣;因為,無生法之「因」,此「緣」是從果而得,是從結果而推論回來的,都沒有生法的因素。所以,不從自生、也不從他生。觀察這法是否自己生?自己不能生。看用放大鏡點火的實驗就知道如果沒有太陽,沒有透過鏡子,火沒有辦法生起來點燃地上的艾草。所以它是因緣生。可是真的從因緣生嗎?太陽跟鏡子有和合嗎?沒有。那太陽照過來的地方有火嗎?也沒有。所謂「和合」必須得組合在一起!所以最後告訴你「無生」。
不共不無因,「共」是共生。就是因緣和合而生。這一段文舉個比喻給你們聽你們就懂了,譬如說種子,它要生出蘋果樹,只有種子它不會生。否則你把它放在地上看看,它不會發芽的,所以說諸法不自生。
蘋果樹不是別種物種的種子來生出蘋果樹。也不是其他的因素,就像沙子不會生蘋果樹,只有水也不會生蘋果樹,所以說亦不從他生
一般人認為它必須要有太陽、要有水、要有光合作用,它才會發芽。那真的是因為光合作用嗎?也不是。
合在哪裡合?沒有辦法合。真和合又變成另外一個相了。所以不是合和生,就像土跟水,一和合就叫做泥巴,水也不是水,土也不是土了,所以不屬於共生的,共生就是因緣和合生。
但是跟你說不是因緣和合的,一半人又落于斷滅撥無因果,這是邪見,所以龍樹菩薩再告訴我們也不是無因生,經文「不無因,無因生就是沒有因素的亂生亂長,如果蘋果樹無因而生,那麼種其他的樹也可能長出蘋果樹,或是你就算透過正確的種植方式他也不會長,那因果就壞了,世界就亂了,
所以是故知無生」,總上四個我們就知道一切法無生
這在《中觀》有另外解釋,想詳細了解可以去看《中觀》。

所以龍樹菩薩告訴我們:一切法當體無生。他立劫初穀不生,「劫初」既然說為最初的,就沒有生它之物。因為說它是最初的,不管現在科學家怎麼說,什麼東西是最早出生的。龍樹菩薩告訴我們,這個東西就是「無生」。既然說是最初的,那就不應該再把自己立的論給破掉,因為這是你認定的。
       所以龍樹菩薩立「一切法無生」。這無生,不是自生,不從他生,也不是和合生,也不能說無因生。若無因生那就會亂生,種瓜會得豆,種豆會得瓜;要生火,卻出水,要點火,卻點成水;要是無因生的話,要引水會變成引來火災。洗澡洗一洗,蓮蓬頭會噴火出來,因為「無因」生。所以絕不能認定法是無因生的。
認因緣法不對,認自然法也不對。這破除因緣、自然這個外道見。所以你是外道,認為一切法自然生,佛就告訴你因緣生。這些都只是方便之詞而已。遣情之語而已,遣除情見的話。所以是故知無生。不是要你去探究這法到底怎麼來,這怎麼來不重要,無生。怎麼來這個科學家去研究,他們要搞這個科技的、要搞物理化學的,他們去研究。物質是怎麼樣的一個定律,力學又是如何,這他們去研究;我們只要知道一切法當體無生。
所以佛就告訴我們,你不能定執是因緣生,也不能定執是無因生;無因生就是自然而生。你要認為說,這個一切法自然生的,上帝造的,那就沒有因果。他不相信因果,是不是真的沒有了?就拿我剛才講的,你拿這個浴室的蓮蓬頭,你引水進來,你要是無因生,那就會出火。可是今天出的是水,這就是因果。吃飯,吃正常的食物,吃下去你就是能夠養身體。吃壞東西,你就會拉肚子,這就是因果。這不是上帝造的,不是無因,不是自然。所以這其中的道理就要清楚。那你說:平常如何以此四句做功夫?其實實際上只有一句而已,前面是遣情的。當你著於諸法上,你就要知道,著於因緣,你就知道不是因緣生;著於自然呢,你就要提起這個觀照,不是自然生。那詳細的分析,你要去看《中觀論》。這裡我就不再做解釋,這講起來就一部《中觀》。
那無生要怎麼認取啊?認取便是啦。像你回家,看到你爸爸,你說我要怎麼認爹?這個問題是很奇怪的。你要怎麼認爸爸、怎麼認媽媽?認取。看到、見到了就識得,這就叫「認取」。實際上也不可取啊,無生也不可取,一取就有生。
那怎麼破一切妄想呢?
他說:以此四句破「前境界」妄想前境界是一個代詞,就是所謂的動念之時。此一念是否也了不可得?當然是了不可得,因為無生。
那這個話我們不是學三論宗的,我們學淨土的,你要怎麼知道無生?念佛就是無生。為什麼呢?煩惱不生了,就是無生。念佛的時候,煩惱不生、妄想不生,真性顯現,這就叫無生。所以很簡單、很容易。為什麼修淨土的他很容易?念佛就無生。阿彌陀佛這一句話就無生。你煩惱不生就是真正無生,自然就離前境界,這一句佛號自然了不可得,為什麼?心、佛打成一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雙,「泯」就是打成一片,不是都沒有了,都沒有那就墮空了。常說: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雙,既然雙了,那表示打成一片,就叫「一心不亂」。不是都沒有了,都沒有了那也沒有佛、也沒有心。你要是又不見性的話,那就翻然墮空,就掉到惡趣空裡面了,掉到這個外道空裡面了。所以要知道。但是呢,禪宗裡面有一個,它就是也無佛、也無心;非心非佛,它也是一個方式。可是它有教你直下認取本心。念佛呢,念到後來告訴你即心是佛。所以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差在這一句話的提獎,提獎就提醒你。這一語道破,讓你看清楚這是真心、這是本性。所以你不是學三論宗的,我想你不用從這裡下手。
你是念佛的,就將這一句佛號提起來,煩惱不生就是無生。自然遠離前面的境界,就是以「後念」治前念,但也不是落在後念之上。因為念「佛」,佛就是你的真心本性,你本來是佛,所以不落。如果佛從外來,那就有落。如果佛在心中,取心內佛,也是一樣的意思。所以要知道,當體即是,自自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