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皇帝與和尚(8)唐高宗與佛教

(8)唐高宗與佛教

唐高宗皇帝是太宗皇帝的第九子,字為善,小名雉奴,他在二十多歲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在位三十四年(或說三十六年)高宗在太子時,就依玄琬法師受過了菩薩戒,玄奘法師請太宗皇帝作三藏經教序時,有一篇菩薩藏經序後,就是高宗在太子時奉詔所作的,內中有「余以問安之暇,證以妙法之寶,奉述天旨,微表讚揚,或命有司綴於卷末。」其實這兩篇序文皆冠於經首。

追念母儀,創大慈恩寺
貞觀二十二年,皇太子在春宮,當時天氣陰晦,他的身體倦厭哀戚,追念母儀,昊天罔極,慈恩難報,於是就鳩材擇地,創建了一所大慈恩寺,為文德皇后,追崇冥福,從春天開工,到十二月,大慈恩寺,方才峻工,在寺傍又建了一座雄偉的佛塔,詔選京城,德高望重大德沙門五十位,各度六人,同居新寺。那一次他們晉山典禮的儀式,特別隆重,太子備了寶車五十乘,迎接五十位大德,並有采亭寶數百具,新請到的梵本諸經以及瑞像舍利等,一同迎到寺內奉安,演奏的樂隊是太常九部樂,與長安萬年音樂。華幡導引入寺,京城每一寺都參與此一遊行盛會,太宗皇帝在安福門樓上執爐致敬,等待經像等行列過了後始罷,皇情對此盛況,頗為高興,高宗登位後,並制大慈恩寺碑。
有一次高宗謁大慈恩寺上香禮佛,慈恩寺沙門做了一首五言律詩道:「皇風扇祗樹,至德茂禪林,仙華曜日彩,神幡曳遠陰,綺殿籠霞影,飛閣出雲心,細草希慈澤,恩光重更深。
高宗皇帝也做了首五言詩和慈恩寺沙門道:「日宮開百仞,月殿聳千尋,華盍飛圓影,幡虹拽典陰,綺霞遙瓏帳,叢珠細網林,寥廓煙雲表,超然物外心。

大慈恩寺,譯經道場

顯慶元年正月,皇太子在慈恩寺齋僧五千人,太子在寺內與玄奘法師談起翻譯經典的事,太子請問前代翻經的經過,玄奘法師答道:「晉寧以來,翻經皆有監閱、詳輯之官,前秦苻堅時,曇摩難提譯經,黃門趙整執筆。姚興時,羅什法師譯經,興及姚嵩執筆。後魏菩提流支譯經,侍中崔光筆授,以至梁、陳、周、隋各王朝,也都是如此。就是在本朝貞觀初年,波頗那羅譯經,先帝文皇帝也敕令趙郡王孝,詹事杜正倫為監護。可是現今闕如,如今大慈恩寺,極其莊麗輪奐,是今古罕儔,可是尚未建碑,貧道住此寺,關於建碑的事,我想給皇上知道建碑之事。不久黃門侍郎薛元超,將奘法師與太子所談翻經以及建碑之事,奏聞皇上,高宗允奏其事。
數日後,高宗命中書令崔敦禮,宣讀敕旨詔曰:「大慈恩寺玄奘法師,新翻經論,今特令,左僕射于志寧,吏部尚書來濟,禮部尚書許敬宗,黃門侍郎薛元超,中書侍郎李義府、杜正倫協助看閱,或有不穩的地方,隨筆潤色。
皇上朝罷後就派遣內給事王君德,先去告訴玄奘法師,就說朕已經詔令多人來協助他翻經的事項,至於慈恩寺碑的事,朕想自己撰作,不知法師意下如何?
玄奘法師接到王君德的報告後,馬上就率領大眾,上朝陳請,不久高宗親制的大慈恩寺碑文撰好,碑文中有「......玄奘法師者,實真如之冠晃也,器宇凝遽,若清風之肅長松......騰今照古之智,挺自生知......孤標一代,邁生(道生)、遠(慧遠)以照前, 秀千年,架澄(佛圓澄)、什(羅什)而光後......衣單雪岑之風,曠野低輪,肌弊流沙之日,遐征月路......通昔賢之所不達,悟先典之所未聞,遂得金牒東流,續將絕之教,寶偈西徙,補巳闕之文......朕之虔心八正(八正道)肅冀志雙林,冀延景福,式資冥助,奉願皇太后,逍遙六度,神游丹闕之前,偃息四州,魂飛紫極之境...... 四日八月,奘法師率領京城緇素,盛備幢幡寶輦,香花梵儀,來迎接皇帝的御碑,皇上也特派太常九部音樂,以及長安、萬年,二縣的樂戲,同時京城的戚裡候王們,都全部參加了迎送的行列,高宗皇帝自己站在安福門上觀看。玄奘法師迎迓大慈恩寺碑的導從,是用的天竺的法儀,隆重莊嚴,皇帝見此莊嚴盛況,龍心大悅不巳。

特旨沙彌,窺基為僧

永徽五年,高宗特旨度沙彌窺基為大僧,因為當時窺基未滿二十歲,依佛戒是不能受比丘戒為大僧的,他是鄂國公尉遲敬德的侄兒,右金吾衛將軍尉遲敬宗的兒子,他的母親裴氏夫人夢見掌中有月輪吞之有孕,誕生的那天晚上,神光滿室,年甫六歲就能著書立說了。奘公很歡喜這小孩絕頂聰明。想度他出家為他的繼承人,可是這小孩子自己不肯出家,後來與他的父親商量好,用法逼他出家,先是玄奘法師在西域遇見一個童子,也是悟司絕倫,奘公將他從西域帶回東土。

一日奘法師攜帶著西域童子,去見尉遲敬宗,敬宗將軍就命窺基出來拜見奘公法師,奘法師就命其讀他所作的兵書,有數千言之多,同時奘公目視童子,要他留神注意,待窺基讀完後,奘公說:「此古書耳,不足為奇「敬宗將軍不相信,奘法師就命西域童子,覆誦此文一次,竟一字不差的誦出來,敬宗大怒,以為窺基偷竊古書來欺編自己,喝令將此逆子推出去斬首,玄奘法師慢慢的出來為他求情,敬宗也故意不允,堅持要殺此逆子,然後奘法師說明度他出家,尉遲敬宗才允放他,窺基說:「你一定要我出家,要依我幾件事,我要禦葷、色、晚膳方能從你出家,不然的話,我寧可伏劍而死,也不去餓死。奘公為了愛他秀逸的才華,方便允許,因為他的相貌堂堂,氣概萬夫,雖然年弱冠,而身高八尺,頸上有玉枕,十指紋皆盤折如印,使見者內心折伏,因此皇上就也特旨度他受戒為大僧,參預翻譯經論,他每覽一種佛經疏記,都能過目成誦,義亦頓解,並善解大小乘經論。後來成為唯識宗的祖師,住大慈恩寺,故唯識宗又名慈恩宗,他著論有百部之多,有百部論師之稱。

呂才向奘法師謝罪

玄奘法師在高宗永徽六年五月間,翻譯出<因明論>,當時有神泰法師等,各造義疏解釋奘師所譯的「因明論」,棲玄法師就將「因明論」給尚藥奉御呂才閱讀,因為呂才是一位深具才藝之士,可是對佛法不通,而且妒忌奘法師的才名,因此作「因明注解破義圖」。有一些輕薄者聽信其言,因此引起奘法師的弟子,惠立法師致書給左僕射于志甯,斥責呂才的狂謬,信中有一「近聞尚藥呂奉御以常人之資,竊眾師之說,造「因明圖」釋宗因義,不能精悟而好異端......排眾德之正說,任我慢之高心......古德有淨名契理,杜口毗耶,尼父德高,恂恂鄉黨,未聞誇矜自媒而獲縉紳之推仰也。
不久太常博士柳宣,作「歸敬書偈」,送給譯經會的大德們求畢其說,於是有明睿法師「答述頌」和來書,極大尊嚴,並訓呂才的妄舉,柳宣得到睿法師的來書,就上朝見駕,彈劾呂才的謬妄,列奏其事。高宗皇帝下旨,齊集公卿學士,帶領呂才到大慈恩寺向奘法師當面道歉,謝罪悔過。

我們從這一故事,可以看出玄奘法師在當時的名譽和地位,以及皇帝對法師的崇敬了。一位不小的尚藥奉御官,在文字上得罪了玄奘法師,就有這些人出來為奘法師不平,攻擊呂才,最後鬧到皇帝面前,皇帝還齊集公卿學士們,把呂才送到大慈恩寺,向奘法師道歉懺悔才了事。

阿育王塔  卅年一開

顯慶四年九月間,有智琮、弘靜二法師,奉詔入內宮與皇帝談經論道,在談話中談起阿育王塔的故事,因為年歲久遠,須假弘護,高宗說:「莫不是童子施上的阿育王麼?如近處有之;那就是八萬四千佛塔之一了。
琮師答道:「未詳虛實,不過古老傳說,名阿育王寺言不應虛,又有傳說三十年一次出現,前在貞觀初,已經出現一次大有感應,今己期滿請皇帝開一次如何?皇帝說:「能得舍利這是莫大善因,你可以先去佛塔的地方,行道七天,有了瑞應,方可開發,寡人御施錢五千,絹五十匹,以作供養,於是琮法師與給使王長信等於十月五日出發,六日夜晚到達,琮法師一到就進入塔內,專精苦修,精修了將近七日,仍然沒有看見什麼光明瑞現,到了十三日的晚上三更,法師在自己臂上,剜肉燃燈供養,專注一念,心無異想,忽聽塔內佛像的下面有振裂之聲,琮師聞聲往看時,但見瑞光流溢,漸漸上湧,塔內三尊佛像,各個放光,琮師大喜,將欲叫僧眾來看時,又見塔內走出很多僧徒,合掌而立,說是同一寺的人,過了一會光蓋漸歇,冉冉而下,去地三尺不見群僧,這時方知是聖者隱現,因此趕快將來使召來同看瑞相,他們到了塔內,餘光薄地,流輝滿布,百千種光,若有旋轉,久久方才沒盡,到了第二天早上,進去看時,在地上尋得舍利一枚,光明鮮潔,再細心的在地上又找到了七粒舍利,放在盤內,一枚獨轉繞余舍利,各放光明,炫人眼目,奘法師將所見的瑞應,奏聞皇上,高宗派常侍王君德等人,送絹三千匹並造阿育王像。

業重不見舍利

高宗皇帝敕封琮法師,住持會昌寺,並修飾舍利塔,開發舍利以開眾生的福慧,初開塔的那天,有二十多人,共同下塔,獲得的舍利,大家共見,其中有一人看不見舍利,他恨自己業障太重,自己氣恨,拔自己的頭髮,苦心痛責,哀哭號叫,聲駭人畜,仍然是看不見,有人將舍利放在他手掌上,雖然他自己也覺得手中有東西,還是看不到什麼。

當地的人民,在聖旨未來前幾天,就看到寺塔上,現出紅色的光華,周照遠近,有的看見一條長虹,直上天際,有的看見光照寺域,丹赤如畫,寺僧們就知道舍利不久就可以出現了。

這塔內的那粒舍利,形狀如小指,骨長一寸二分,內外孔口方正下平上圓,內外光淨,它的光相的變異也沒有標準,各人所見的顏色不同,舍利開出後,前往參拜的道俗人等,連接二百里間往來不絕。佛法的感應,實在不可思議,同時也看出盛唐時代佛法的興旺了。

恭迎舍利,進內宮供養

顯慶五年春三月間,周地獻來佛陀頂骨,到了京城,有人看見高有五寸,闊四寸許是黃紫的顏色,當時皇帝正在東都洛陽,舍利送到東都時,召請京師高僧,七人往東都進宮行道,下詔將佛頂骨與佛舍利,出示行道,有大德法師奏道:「這是佛陀的真身,我們願意頂戴供養。經過一夜,收入宮內。皇后施捨她所寢之衣帳,直絹一千匹,並為舍利造金棺銀槨,內外共有九重,而且雕鏤窮奇。到了龍朔二年,送還本塔,在二月十五那天,敕令智琮、弘靜二法師,率京城諸僧,暨塔寺內的僧眾,以及官民人等,無數千人共藏舍利於石室,奘法師說:「三十年後非余所知了。這是高宗時一件佛教的盛事。

佛道論辯,道士敗北

高宗在位時,經常召集僧道辯論,前後有七、八次之多,每次辯論的結果,都是道士失敗,佛教勝利。他們辯論的方法,雙方設有論師的座位,由雙方代表,代表他的本教,升上論師座,或者道士豎立一題,由佛教出來難他,或者佛教的代表出一題目,由道教的代表出來論難,如此互相論義,而且要答辯得快,答不出來就要輸一次,有些談理的方面頗為精彩,有的互相嘲笑譏諷,近乎謾,而且毫無學理,就是要有話說,說得對方答不上話來,有時譏嘲對方可笑的地方,皇帝也撫掌大笑出聲,現在將他們論戰的大概略述如後:

西明寺落成,佛道論義

顯慶二年六月十三日是敕建西明寺落成的一天,從十二日就開始,道俗雲集,幢蓋嚴華,西明寺建築雄偉宏大,大殿共有十三所,樓臺廊廡有四千區,詔請道宣法師為上座,神泰法師任住持,有草書之聖的懷素大師任維那,西明寺的住持首座以及綱領職事,都是一時的俊彥。落成那天的盛況也是極一時之勝,沿途的人潮,從北城到南寺,有十多里路,所有街衢道路都為之塞。

皇帝為了慶祝西明寺落成,徵詔僧、道各七人,到百福殿由內宮引導,僧在東,道在西,一同上殿,皇帝對僧道們道:「佛、道二教,同歸一善,然而梵境虛寂,為於無為,玄門深奧,德於不德。你們都是二教中的飽學之士,可以共談明理,各闡本宗如何?
先由佛教會隱法師升座,立四無畏義,道士七人,各陳問難,道士李榮立六洞義,再由佛教慧立法師問難道:「洞義者是否於物是通達無礙呢?李榮答:「是的。立法師難道:「老君於物是否通達呢?李答道:「老君上聖怎麼不通達呢?立法師難道:「既然老君於物通洞的話,為什麼道德經上說:『天上大患,莫若有身,使我無身,吾何患也?』如此看來,老君於自身尚且有礙,何能通於萬物呢?道士李榮一時無話可答,只有請法師不要逼得太急。
李榮道:「我在蜀中就聞法師的大名,今日能在聖殿之內,相與談論,我們同是出家人,不要苦相非駁。慧立法師毫不放鬆的道:「聽先生的話,似想要我對你姑息,昨天我們可以歡敘幽情,可是今天的此席,是要我們分明邪正的。再者,你說我們同是出家人,然而我們檢形論事都不相同,先生鬢髮不剪,褲未除,手把桃符,腰懸赤袋,巡門厭鬼,曆巷摩兒,本不異淫祀邪巫,豈可與我清淨釋子相比呢?李榮怒道:「你以為剪髮為好,何不剔眉。立法師問:「何為剔眉?李榮說:「一種毛故。立法師道:「一種是毛,剔髮亦剔眉,你也是一種毛,為什角髮不角髭。李榮又無話可說。立法師嘲笑道:「昔平津困於十難,今李榮死於一言,論德立謝古人,論功無慚往哲。說罷就下座,皇上大笑。
當時玄奘法師在西明寺度僧,不在論席,第二天一早,皇上就派人去告訴奘法師道:「七人入內與道士論議,五人論勝,兩人沒有參加也應為勝,幽州僧最好。參加論議的法師多數是奘法師弟子,所以高宗要把這消息告知奘法師。

敕語道士,何不學佛經

第二次是顯慶三年四月間,高宗皇帝召僧、道各七人到內殿去論議。
那一次佛教派出會隱法師以五蘊為題,神泰法師,立九斷知義。道教方面有:黃賾、李榮、黃壽等,次第出來應戰,因為道士不知佛教的名體,茫如夢海,雖然也往返的論了數次,因為不懂佛理,無從論難。
皇帝又命道士立題,李榮立:「道生萬物義。由大慈恩寺慧立法師,登上論座台來與李榮對辯,如此互相答辯,最後慧立法師說:「天地萬物是眾生業力所感,善業多者,則琉璃為地,黃金界道。惡業多者,則沙壤為土,瓦礫為衢......這都是自業自作,無人使之。吾子心愚不識,橫言道生,道實不生,一何可愍呵!李榮愕然不知所對,於是愧然下座。
道士黃壽登座,立:「老子名義。」佛教由會隱法師與他討論,首先責其立題不當,並對皇帝奏道:「黃壽身為黃冠,不知忌諱,陛下是老君之孫,豈有對人子孫面前,公然談論其祖之名。五千文中大有好義,均可立題,怎可以標聖人之名,犯了大不敬之罪,如計罪論刑的話,黃壽死罪有餘。會隱法師在皇帝面前,堂皇之的痛責道士一頓,皇上命道士更換別題,黃壽因此遭受挫銳,後來雖然言對,可是次序乖越,高宗說僧、道兩家此次論義,宗旨未甚分明,慧立法師奏道:「眾僧立義,道士不識其源,例如:僧立「五蘊義」,黃賾道士以蔭名來難,要知「蔭」以覆蓋為宗,「蘊」以積聚為義。如「色」有十一聚,在色名之下,識有八種聚,在一名之下,舉統以收,稱為「蘊義」。若以蔭名來難,義理全乖,再說神泰法師「立九斷知義」,道士生來就未聞此名,雖然登上了論座,而不知發問之處,無以遮著,就浪作餘語。因此聖上聽來宗旨不明,佛法的大宗,是以因緣為義,所以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例如:我們看見殿前的柱子,要具有五緣才能看,一、識心不亂。二、眼根不壞。三、藉以光明。四、有境現前。五、中間無障。一定要具足五緣方能看見。假使天黑,無光,縱有朱楹也無法看見,以此類推,莫不皆然。
再說我們人的出生,也是因緣所生,內則業惑為因,外則父母為緣,身方得生…。」皇帝聽慧立法師大談佛法,頗為高興地說:「師等因緣大好,何不早論。散席之後,皇帝與給事王君德說:「敕語道士等:『何不學佛經。』這是第二次佛道論戰,佛教又勝了一場。

三度論戰,道士再北

顯慶三年的冬天,沒有下雪,皇上想弘法祈雪,召佛、道二教,入內殿講論道義,召大慈恩寺義褒法師,東明觀道士張惠之等,內外宮禁,咸集法筵,參聽這次的論道,開始時道士李榮,先升高座,立「本際義」,褒法師升座共談名理,互相論難......到後來道士沒話說,嘲褒師道:「法師喚我為先生,汝則成為我的弟子。」褒師應聲挫道:「今對天子言論,申明邪正,用簡帝心,你竟以蕘之嘲,來塵黷天聽,誠不可也,不過既然這樣說,我也聊以相答,我以事佛為師,我為佛之弟子。汝既稱為先生,汝應先道而生,那末你就為道祖啦!」道士忸怩,無話可答,手上的麈尾垂頓,聲氣俱下,褒師也嘲道:「麈尾巳萎,鹿巾將折,語聲既軟,義鋒亦推。」李榮無對下座,道士輸了一次。
皇上再命褒師依法登座,義褒法師以摩訶般若波羅密為義,菩薩大師如來智母。摩訶,大也。般若,慧也。波羅密者,到彼岸也。道士之中有張惠元,姚道士等,次第來與褒師論難,姚道士道:「般若非愚智,何以翻為智。」答道:「為欲破愚癡,歎美稱為智。」張道士難道:「何者是愚癡,而將智來破。」答道:「愚人是道士,將以智破之。」張道士說:「我那裡是愚。」答道:「般若非愚智,破愚歎為智,道士若亡愚,我智藥亦遣。」他們論到後來,張、李、姚三道士都參加來與褒師一人論戰,褒師嘲笑道:「兩人助一人,三愚成一智,昔聞今始見,斯言有從記。」高宗皇帝也不禁撫掌大笑,李榮等又俯首無言,默然下座了。

襄陽道人有精神

顯慶三年六月十二日,帝召襄陽靈辯法師與道士李榮論難,因為道士敗了數次,皇帝同情弱者,對李榮道士警告說:「你今天要慎重,你看,襄陽道人有精神,好交言,不要墮其圈中。」李榮道士還倚老賣老地奏說:「孔子尚畏後生,況榮不如前哲。」辯師奏道:「靈辯誠後生,李榮故當是老。」因為李榮是四川人,故有此譏語,皇上大笑道「李榮巳被逼了。」正題尚未開始,李榮先輸了一著。
他們論戰到後來,道士李榮無理可說時,就大聲說:「明王有道,致使番僧入貢。」辯師應道:「日碑生於塞外,為忠臣於漢朝,道陵長蜀中,作米賊於魏。」(曹魏時張道陵創五斗米教,凡入他教者,要五斗米,道士稱為張天師,世人稱為五斗米賊。)李榮默然不能答,辯師又追道:「得嘲急解,何事踟躕。」李榮道:「即得玄旨,所以杜口。」辯師道:「魚目不類明珠,結舌何關杜口。」皇上大笑,並命辯師再難下去。
辯師難道:「玄理幽深,至人可淵,道士庸昧,如何能知。」道士答道:「玄雖幽奧,至人深知,凡則淺知」,辯師難道:「道士學玄理,至人能深知,道士得淺知,道士學仙法,仙人能高飛,道士應下飛,仙飛有高飛,道士高下俱不飛,玄理有淺深,道士淺深俱不測。」李榮一時不能答。
辯師嘲諷道:「老子兩卷,本未研尋,莊子七篇,何曾披讀。」繼著又嘲之道:「聞君來蜀道,蜀道信為難,何不乘鳧游帝里,翻被枷項入長安」(敕令追李榮進京時著枷而來的,不知是否在本地犯了什麼罪,帶罪進京。)李榮答道:「死厭其慮,槁木其形,行忘坐忘,著枷何妨?」辯師道:「行忘坐忘,終身是忘,亦可以行枷坐枷,終身著枷。」
李榮怒道:「天子知道有李榮,乃與李榮著枷,如何道人之流,皇上對你們何曾記錄呢?」辯師道:「天子今年知有李榮,來年也知有李榮,今年既然與榮枷著,來年也與榮的枷著,聖恩未巳,著枷更無了時,不過詳刑抵罪,天子未必都知道,道士著枷,聖人何曾記識,倘若因枷被識,也是以醜見知。」道士李榮,惱差成怒,大聲罵道:「我是道門英秀,蜀郡李榮,何物小僧,敢欲相輕。」辯師道:「李榮,李榮,先乏雄情爽氣,何勞嗔目厲聲,區區蜀地佬,竊號道門榮,巳摧頭上角,何用口中嗚。」道士李榮給辯法師喜笑怒,連嘲帶諷的弄得答不上話來,如此譏諷嘲笑的事很多,每嘲一次,皇皆隨之大笑。

沙門不拜王者

高宗為太子時就受了菩薩大戒,初登位的幾年當中,還是崇敬三寶,後來漸漸驕慢,在龍朔二年的四月十五日,突然下了道「屈僧拜俗」的詔書,令沙門致敬君親,交付有司議定此事,就在本月二十一日,有大莊嚴寺威秀法師等上不拜表,到了二十五日,道宣法師等聯名上不拜表,二十七日道宣法師又上榮國夫人楊氏,沙門不拜俗啟,並說明佛教隆替的事狀,因為夫人是皇后的母親,崇敬三寶,廣建福田,因為她出入禁宮,無人干涉的,所以宣法師等,詣門致書,請她從中協助,陰止沙門拜俗之事。
宣法師等上表引經論證明道:「梵網經云:『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祀。』涅槃經第六卷說:『出家人不禮在家人。』四分律云:『佛令諸比丘相次禮拜,不應禮拜一切白衣。』佛本行經說:『輪輸檀王,與諸眷屬百官,次第禮佛足已,佛言,王可禮優婆離足,諸比丘足,王聞佛教,即從座起,頂禮五百比丘足......』今見詔書,令僧致敬君父,事理深遠,非淺情能測,夫出家之跡,列聖齊規,真俗之科,百王同軌,幹木在魏,高抗而謁文侯,子陵居漢,長揖而尋光武,彼稱小道,尚懷高蹈之門,豈此沙門不蒙,閒放之美呢?」

因為此事,上下拜表的僧俗很多,到了五月十五日,皇帝大集文武百官於中台,商對此事,京城道宣法師等三百多人竟陳啟狀。有司也各以表聞,一方面有右司成令狐德業等五百三十九表請沙門不合拜俗。一方面有右兼司平太常,閻立本等三百五十四人表請沙門應合拜俗。高宗看了雙方表奏後說:「朕商確群議,今於君處,勿須致拜,致於其父,慈育彌深,自今以後,即宜跪拜,主者施行。」

到了六月八日,有京邑老人程士顒等上表大意說:「高尚之風,人王猶有抗禮,豈惟臣下及跪拜之儀,意願國無兩敬,大開方外之跡,僧奉內教,便其立身行道,不任私懷之至。」沙門拜俗之從此不議。




和尚圓寂 皇帝痛哭

玄奘法師,道力通天,身為太宗、高宗兩朝君皇的崇敬,真是有求必應,永徽三年應奘法師之請,敕建慈恩佛塔,內藏梵本經典與佛舍利(也就是後人稱為大雁塔、小雁塔)。顯慶三年七月迎請奘法師住入西明寺,到了四年十月間,高宗又施捨玉華宮為寺,追崇先帝太宗皇帝,詔迎玄奘法師住持玉華宮。

麟德元年二月初五日奘法師有病,命他的弟子大乘光,錄他所釋經論,幾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造彌勒佛像十俱胝(即百萬之數),又命大眾為他同念南無慈氏如來應正等覺。願速奉慈顏。南無慈氏如來所居內院,願捨壽必生其中,右脅而臥,安詳逝世,春秋六十有三。那天的晚上有白虹四道,自北亙南,貫穿慈恩寺塔。

大師圓寂的消息送達朝廷,高宗皇帝突聞此事,痛哭失聲的對左右說:「朕失國寶矣!」廢朝五日不登殿,以志哀痛,自從奘法師圓寂到出葬,皇上五降御札關心大師的褒錄遺典與勤恤喪事了。不久,有一異僧送來旃擅香末,請依天竺之法,用塗師之體,弟子大乘光以掩龕日久,不欲再開,來僧說:「我是奉旨而來,如何拒絕?我即回奏。」不得己啟龕,法師顏色如生,香氣馥鬱,其僧為其塗香後,恍然不見,識者以為一定是兜率內院的天人下降。

四月皇帝敕旨,依佛陀故事,金棺銀槨,塔於產水之東,四方趕來送葬者,有一百多萬人。一代大師受人民崇敬如此,甚至在一千三百年後的今天,大師還是活在世界各國人們的心中不朽呵!

追隨大師的弟子有窺基法師,神泰法師、棲玄法師、會隱法師、惠立法師、明睿法師、義褒法師、大乘光等,都是當時佛門龍象,一方宗師。

(本文參考廣弘明集、古今佛道論衡集、佛祖統紀、佛祖歷代通載高僧傳、唐典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