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建文帝的出家
建文帝是明太祖的嫡孫,懿文太子的長子,封皇太孫名朱允炆,生時,頭頂骨頗偏太祖撫摸後道:「這是半邊月兒。」知其將來為帝不能圓滿。
允炆讀書很聰明,且慈慧和善,太祖甚為喜愛,有一天,太祖命太孫允炆詠新月詩,允炆受命詠詩云:
誰將玉指甲,掏破碧天痕;
影落江湖中,蛟龍不敢吞。
太祖讀詩不悅,因為這種影落江湖的字句,皆非吉祥之兆。
<天性至孝,口吮父瘡>
文帝天性純孝,喜好詩文古典文章,他父親懿文太子患了病癰,那時他只是十歲的幼兒,侍父孝順,異於常兒,每天含淚撫摩,晝夜不肯暫離,親口吮其父瘡癰,及到懿文薨後,文帝哭得死去活來,水漿不入口者五天。
太祖病重時,性情非常暴怒,大臣們屢遭殺戮,太孫入宮侍奉,事必躬承,服藥親自嚐過以進,唾壺、溺器之屬,靡不手提以獻,而愉色婉容,謁然可掬,太祖怒氣漸平,多所全宥。每當深更半夜,侍衛酣睡之時,太祖呼無不應,應無不起。多日來,日夜不眠不休的侍候。太祖未病時,太孫身體很健,但因日夜侍奉太祖病,已經哀毀骨立。群臣們見他毀瘠之容,深墨之色,都一致舉手加額地說:「天子純孝,有至德焉!」
<逃出宮門,剃髮為僧>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漸時,他預知太孫不能善終,就授給建文一個小篋子,封鎖甚密,要他到了急難之時再開看。
文帝二十二歲登位,在位四年,他的四皇叔燕王朱隸,在北京起兵,奪其帝位,在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打破金川門,文帝縱火焚宮,皇后馬氏,赴滅而死,在急迫無計時,程濟啟開太祖遺篋來看時,見有牒度、剃刀、袈裟、僧服等,度牒上法名都填好,名:楊應能。另有白金十錠。因此文帝就剃髮換上袈裟,從小門出去,餘者都從水池中逃出,文帝逃出後,見此裝束,歎曰:「數也。」有監察御史榮賢二人,一同祝髮,一名應文,一名應賢,隨著文帝出家為僧,雲遊四方。
他們從湖南、四川而雲南,復入廣西到橫州南門壽佛寺,在那裡住了十五年之久。每次升座說法,歸者甚眾,所到之處。法緣殊盛。後來又復至南寧住在一蕭寺,追隨聞法親近的人很多。大家都知道他是道高德重的應能法師,而不知他就是數十年前的建文皇帝。
<懷念佳音>
應能法師雖然出家做了講經法師,可是他還是不能忘記他過去的往事,尤其在他最初出家的幾年內,在山中誦經時,常常想起他做皇帝百官朝見,高呼萬歲的威風。他曾作了一首詩道:
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瓤;
南來瘴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哀龍袍;
百官此日知何處,惟有群鳥早晚朝。
<年老思鄉,落葉歸根>
應能法師到了晚年,他很想念,有一次在恩州,立於當道的路中,正逢知州出衙,從此經過,從者見老和尚當路而立,乃大聲呵斥,並把他拉去見知州大人。應能法師道:「我是建文皇帝,自滇歷閩來到這裡,我今老矣,欲送駭骨,歸葬故鄉。」知州岑瑛聞之大骸,馬上告知巡按御史,奏聞朝庭,皇上奉他號為「老佛」,命驛官送回京師,在歸途中他又作了一首詩道:
流落江湖四十秋,歸來不覺雪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影暗,昭陽殿裡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到了京師,朝廷也不知他是真?是假?有老太監吳亮,過去曾經侍奉過文帝,使他來認辨,應能法師一見太監即呼道:「你是吳亮耶?」答道:「我不是!」應能法師又道:我過去在御便殿,曾有一次,我有一片肉棄地,你伏在地上,餂食之,你難道忘記此事?」因此老太監伏地大慟,請入西宮內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