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八大人覺經 1 白話解~悟顯法師 講述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一講
   講經前先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除了是求佛加持外,也是感謝世尊為我們講說正法。也感謝祖師大德,遠從印度將佛法傳送過來。這念誠心是根本,所以念開經偈是提醒自己是個學佛人絕不能忘本。
   聽經時心要收攝,不要亂想,所有的事情統統都要放下,就是一心聽經。
講經是依佛所說,自己日常的言語行為要如佛所教,不違背佛陀的教誡,這就是持「戒」。依止佛法、相信佛法這是「定」,在生活上能夠依佛法起覺察,這是「慧」。這就是戒、定、慧三學具足。
有人雖學佛,卻沒聽經,所以當生活上遇到一點障礙就會退心,總認為:「我已經念佛、吃素了,怎麼佛菩薩也沒保佑?」「身體還是不好,事業還是不順,家庭還是有問題?」
其實是因每個人過去所造善、惡業不同,所以因緣福報各不同。如果殺業重,身體當然會不好;過去生福修得不夠,當然財務困難;跟人結不善、不淨緣,今生家庭當然問題重重。所以不要因為一點困難就退心,不然所發的心就是「露水道心」。
每件事的發生都有其因果。因果是通三世,這「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學佛以後,不能以佛菩薩有沒有保佑你一切順利,來判定學佛是好還是不好。學佛最重要的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所謂「了生死」就是要放下對世間的愛著心,因為有貪著,為了滿足貪欲,就會有種種不好的行為出現。


現在有許多學佛人認為:「某位師父跟我很好,所以他講的一定都對」。這不是正確的學佛心態。真正學佛一定要依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四依法就是要依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無論是你的皈依師父或是剃度師父,只要他說的法跟世尊所說的不一樣,就不能接受!因為你師父的師父也是依釋迦牟尼佛。
   既然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就要依佛所說、要依四依法,不能自己想一套教學方式去當作佛法基礎教眾生。講經與聽經的人都要知道這個原則。


「開經偈」是唐朝武則天在閱讀《華嚴經》之後,心裡非常地歡喜,就寫了這首偈。一直流傳至今,幾千年來沒有人可以改動,因為好的文章,多一字、少一字都不行。偈頌的意思是說:佛法是無上甚深微妙之法,對聽者而言,真是百千萬刧都難遭遇,所以聽到佛法要生「難遭想」,意思是:很不容易遇到。像現在全球有七十億人口,在台灣學佛的人有三百萬,其中真正學佛的又有多少?而真正學佛又能夠遇到正法經典,或遇到又能如法修行的,又有多少?這樣層層地淘汰,沒剩下多少人,所以一定要生「難遭想」,要生恭敬心,能這樣學法、聽法才會有成就。
學佛要至誠恭敬,要不忘本,要感謝佛為眾生講經說法,感謝祖師大德遠從印度傳法的恩德。經云:「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大事因緣」就是現在人說的:這天大的事情。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就是為了幫助眾生悟入佛知佛見。就是要讓一切眾生知道自己本來跟佛完全一樣。但是為什麼現在個個眾生帶著貪瞋癡,接觸境界會起煩惱,會有貪念、瞋恨,乃至不明事理,究竟何者當為,何者不當為,都搞不清楚!甚至所做的事情是非黑白不分,本來是佛,卻變得愚鈍至此?佛出世說法就是為了令眾生知道這件事情,然後發心修行。


  學佛的根本就如同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所說的:「一切法門,明心為要,所有的法門,以明白自己的心跟佛心,完全平等,這是最重要的。「一切行門,淨心為要」。一切的行持,是使自己的心清淨,沒有貪瞋癡,行為沒有殺盜淫妄,「妄」包含惡口在內。不論是順境或逆境,對境界都要做到不取著。對於善根不足的人,則是逆境容易將其淘汰。善根夠的不怕逆境,但順境最容易將其淘汰,所以不要耽染於順境界裡。在順境裡就有軟冤家,所謂「軟冤家」就是對你很好,好到讓你神魂顛倒而不自覺,因此順境最難過關,淘汰人最快。等到大家學佛幾年以後,就會有人說:「你學佛這麼久,好精進、好用功……」這都是在給你戴高帽子,使你生起貢高我慢之心,這都會損自己道業於無形。最恐怖的就是連自己退心都不知道。一開始學佛,知道要斷貪、瞋、癡,不可以貢高我慢,要口說好話,心要遠離世間,要求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不要隨生死業……。


既然學佛,生活中所有的規劃安排,都要考慮到:這樣安排或作為,對自己的修行是否有幫助?自己的貪、瞋、癡能不能減少?我執、我見、愛面子或喜歡人家恭敬的心能否減少?學佛是要在生活上使這些習氣放下。不是看自己能不能得到更多的名聞利養、或更多的恭敬。
  凡夫起心動念就掉到貪、瞋、癡裡,比如:吃飯時,就在起心動念,自己愛吃的,就多吃一點。好吃的,就多往自己碗裡夾。這除了增長貪心,還增長我執,因為全都是為了口腹之欲、為了這念「我」。所以現在許多人雖然吃素,但是只齋身,沒有齋心,心不清淨!
《八大人覺經》是學大乘佛法的基礎經典。
大乘佛法的主要內容是講「佛性不生不滅」,小乘佛法是講「生滅六識」,而且還侷限在五陰裡面。「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小乘只知道五陰當中無我,卻不知道五陰跟我是一體不二的,所以還有對待,因此稱為小。這是大小乘的差別概說。學佛要知道「大乘與小乘」以及「佛法和世間法」的差別在哪裡?了解後,學佛的心才能堅固不退轉,才不會因為聽到人家說哪間廟、哪個人比較靈驗,或是哪位法師會作法,能預知將來的事情,就去求感應、求神通。


佛法是內學,講的是明心見性,想要成佛,最基本的就要與佛本意相應。佛是怎麼成佛的?《圓覺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佛告訴大家,一切諸佛在因地時,都是依「圓照清淨覺」,也就是依止本具不生不滅心。大家初學佛,不要因為對一些名詞生疏,就生退卻之心,其實不管是世間法或佛法,一開始都會覺得生疏,《無量壽經》說:「人有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所以,佛是依不生滅心而修行成就的。既然學佛,就是要學得跟佛一樣,佛以前是怎麼做的,自己現在也要這麼做。佛出世就是要眾生明心見性而已。所以說:「為一大事因緣故」,這件事情就是希望眾生能明心見性。在《法華經》內講得比較文言,它講「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令眾生能夠契入如來知見。《八大人覺經》講的也是這件事,經中這八事是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為什麼要講這部《八大人覺經》呢?祖師大德說:有十種因緣。經典講的「因緣」就是現代講「因素」的意思。
第一個,是為了讓眾生「了世法如幻故。」了解世間法是虛幻不實的。所以經中說「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第二個,是「為了顯示無為真常故。」不造作故名「無為」。此處講的無為,跟「不做事」是不一樣的。不做事是不做事,無為是「為而不為」。心裡面不染著、沒有罣礙叫「無為」。無論是做好事、做任何的事情,心中都沒有罣礙。如果做壞事而沒有罣礙,那就是佛門講的「無慚無愧」。為什麼做好事心中要沒有罣礙?因為很多人做好事後就到處炫耀,說:我捐了許多錢,我又幫了多少人……。像梁武帝見達摩祖師時,他問祖師:「我度十萬人出家,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為什麼沒有功德?因為心裡面著相、好大喜功,這是有為。祖師是講實話,結果梁武帝很生氣,心想:「我度十萬人出家,蓋幾百間寺廟,說我沒有功德!」梁武帝不相信。
佛門所說的「無為」跟世間人的「造作」是不一樣的。「造作」是想要得個果報,想要得到名利欲求。得到了,就好高興;得不到就很瞋恨。當下貪瞋癡就現前了。凡夫越是得不到就越想要,終於得到以後就貢高、傲慢心,這種不是無為,學佛人不該如此。「真常」是不變的,會變的就非真常。大家可以觀察看看,從年初到現在,自己的心念變了多少?一下這件事情想要這樣做,一下那件事情想要那樣做,到最後真正要做的時候,把之前想的方法又全部都推翻,改用別的做法。這就是心念妄動,才會一下要這樣,一下要那樣,那是心沒有定力,也可以說是沒有智慧,與本性真常的功德不相應!「真」就是不虛假;「常」就是不變。


第三個,是「為破惡惱修慧故。」是要破你的煩惱,使智慧增長。這裡要對於「智慧」跟「世智辯聰」做個揀別。「世智辯聰」是在世間很靈巧,很市儈,很會人事酬對往來,甚至想很多方法鑽法律漏洞,這些是「世智」。「慧」就不一樣,就像《八大人覺經》所說,佛菩薩知道四大苦空,五陰無我,所以他能如同蓮花一樣不著水,又能如同日月,不住於空中。雖行一切事,但心裡面沒有染著,這是佛門講的「慧」,還能夠消除貪瞋癡煩惱。「智」有明照的意思;「慧」,有掃除的意思。明照就是覺察,一覺察有煩惱習氣,就用佛法的內容、方法將煩惱掃除,這叫「慧」。所以「五力」之中的慧力就是講「慧」有力量可以斷除煩惱習氣。眾生的煩惱習氣不外乎貪、瞋、癡、我相。如果老是在意人家怎麼看自己,總想自己做了好事,不曉得人家知不知道?其實人家知不知道並沒有關係,如果是要做給人家看。那就不是真心要做,只是做樣子而已。


第四個,是「為離欲患淨行故。」欲患有很多種,除了世間男女的愛欲外,還有物質上的欲患:貪口腹之欲,喜歡殺生、吃眾生肉,乃至雖然吃素,還貪口味,這樣也是不可以的,都叫欲患。世間人為貪口腹之欲而不惜去殺生,甚至吃保育類動物。其實不但保育類動物要保護,其他的動物也要愛護。
講到愛護,就要講到現在的放生活動,有些人不懂放生,淡水品種放到海裡,海水類放到河裡,這種放生是不對的。這些是放生的基本知識,對生態知識不足,就不是放生,而是破壞生態,而且這些魚根本不會活,所以是不行的。在這種狀況下,不是不放生,反而更要放生,因為這樣就更有機會藉由放生去接觸、解生態環境。無論住在何處,當然要解當地的環境,順便讓所有的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朋友,能夠接觸當地的品種,也能夠接觸到國外的品種,以增長知識,也培養愛心,所以放生是好事,而且是必要的。因為看到眾生有苦難,盡點自己的力量發心幫助,都能長養自己的慈悲心。


第五個,是「為示耐苦守道故。」是教大家要吃得了苦。所謂吃得了苦,不是去做工叫吃得了苦,如果說做工就是吃得了苦,那應該所有做苦工的人都應該成佛。曾經在日月潭旁某寺,有位不懂佛法的告訴我說:「你看,六祖就是舂米、掃地,後來在獵人隊裡…,他就是吃得了苦,才這樣磨出來成佛的」。大家想看看,天下舂米、掃地的人不少,為什麼只有六祖有成就,而別人沒有?所以「耐苦守道」的重點是在於「守道」。「耐苦」是叫大家放下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很想要,又放不下,可是佛又說不行,因此心裡面很苦。這意思是說:在轉變自己的煩惱習氣時,心中會很不好受,這點要忍得住。


   如果「苦」是指做苦工,做久了也就習慣了,但是心中的習氣還是依舊,並沒有放下。所以不是單指耐得了身體的苦,而且有時候辛苦是需要的。但這苦不是一般坐辦公室或是做工的苦。因為有人覺得坐辦公室很苦,整天只能坐在那裡,做一樣的事情。不過在外面工作的人,都羨慕坐辦公室的可以吹冷氣。可是坐辦公室的又講:「你不曉得,我坐辦公室,身體很差,因為一直吹冷氣」。其實各有各的苦,所以不用抱怨。


第六個,「為解怨興慈故」。興慈能解怨懟,冤家宜解不宜結,與自己有仇的要能原諒他,無仇的就別再多結仇。不光只是原諒對方,甚至惡意來找麻煩也要能放下,不要心裡忿恨不平,這樣才是興慈悲。


第七個,「為明大乘心願故」。
「明大乘心願」就是發大乘的心願。學佛人平時的早晚課,都會念四弘誓願,可是到公司上班時,就覺得「這個人實在很討厭」......,把剛才做課時所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願全忘了。或等一下某件事情不如意,就開始發火,還跟對方講:「我告訴你,今天我某某人就是這個脾氣……」,忘記自己才剛發願要「度眾生」、「斷煩惱」。
再說到「法門無量誓願學」,廣學法門很好,但是不要亂學,要先學專,再學廣,「一門深入」之後再廣學。學法門可以幫助眾生,但是,所有的法門統統都是依著自性而有,也就是「不離本性」。
所謂「法門」不光指佛法,包括世間事物的技能、知識,或是一些新的科技,自己沒看過的東西太多了,不要夜郎自大或當井底之蛙,總想:「那怎麼可能」!
再來是「成佛道」,這一句是精華,學佛人常常發這些願,但有許多人發到後來就剩嘴皮發願,經過一段時間,再來就退心了。所以,有句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把佛全忘光,不見了。
為什麼會退?因為你學佛所用的是虛妄心。是用人人現在眼見色、耳聞聲的口耳之聞,用這「心」是沒有辦法保持的。一般人不知道大乘的願是依何而發?該怎麼發?在《無量壽經》第四品裡講:「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為什麼法藏比丘能夠發這心願?即使再苦的環境,都不會退轉。這裡所說的「苦」是苦、樂對待的苦,包括了苦與樂。法藏比丘說無論是苦或是樂,都絕對不會退心。因為他之前發心出家、發心學佛,是聽聞世間自在王如來說法,歡喜開解,知道佛法講的根本是什麼,知道如何發心,所以他的心是正的。他才「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才「棄國捐王」。「棄國捐王」的「國」一般是講事相上捨棄王位,此處它的表法是放下他的思想界線,放下自己的分別。「王」就是我執、我相。因為「我」最大。現在這時代講民主,每個人都是王,講白一點,就是每個人的「我執」都很重,誰都不可以觸碰到「我」的底限,這就是我執。法藏比丘棄國捐王。行作沙門。「沙門」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他明佛性,是依不生滅心發願,所以願心不會退轉、不會變心。


   現在社會上的人,變心變得很快,因為都是著相,用的是虛情假意,全隨著自己的感覺在循業流轉,若真正學佛就不容易變。因為真學佛人有道德,除此外,佛門還有一層規範叫戒律。「戒律」就是戒相、律儀,能夠約束學人不去毀犯。除了戒律,還有經教,讓大家明白經典裡面的教誡,就不會做不該做的事。最後還有戒律做底限,就像法律一樣。還有大乘佛法可以幫助你看破、放下,當眼見色、耳聞聲時,對於所貪婪的東西能看得破、放得下,所以不會變。
第八個,「為圓諸佛果覺故。」
是希望幫助大家圓滿成佛。成佛以後要接引眾生、度眾生。


第九個,「為度眾生離苦故。」
是為了讓眾生離開苦惱。眾生就是著相,在佛門講的苦是「苦樂相對」的苦,也就是苦是苦,樂也是苦。所以不單指很膚淺的:像身體生病、或是想要,卻要不到這些叫作「苦」。難道要到就不苦?之後還不是想要更多?還想要更好?所以心裡只會更苦。像現在的人,說要先存一仟萬,等有一仟萬以後,他又想存一億,那還差九仟萬。有一億以後他就想要存十億,那離目標還差九億,越貪越嚴重,越差越多,貪欲就是這樣累積起來的。有了之後還要更多,貪到還要再更好,不是得到了就不再想要,眾生欲求心是沒有饜足的。所以《八大人覺經》中教大家要知足。


第十個,「為施教化與樂故。」
教化眾生很重要,教學是微細的,當然,教化眾生自己要先成佛。就天台宗而言,所謂「成佛」,依程度不同,「佛」有六種。稱為「六即佛」:
第一種是「理即佛」。是沒學佛的,就道理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人人都有佛性。
第二種是「名字即」,就是掛名有在學佛的,可是他沒有轉變。因為還不想修行,雖然有佛學知識,可以出去跟人家談佛法,但不是真修學佛法,乃至於行為,不曾轉變。佛法不光是用嘴巴談,還要理解,更要修證,像這種人是沒有攝受力的。
第三種是「觀行即」,觀行就是依著佛,觀其行,照著做。
第四種是功夫再提昇,較深位的「相似即」,就是跟佛有一點相似。雖有比較像,但還不是。
第五種就是「分證即」,就是佛所證得的,你也有了幾分,這比「相似即」再更像些。
第六種就是「究竟即」,到此就圓滿了。


希望大家不要只是「理即」跟「名字即」。名字即還不夠,至少要做到「觀行即」,要看著照做,學佛才能得力,把所懂的道理展現出來,才能夠教化眾生。
曾經有人說:「我對佛法不是很懂,可是我有一個看法,不知道這樣對不對」?
他說:「我覺得出家人也可以吃肉,也可以喝酒,也可以結婚,這樣同於世俗,才能夠度眾生」。在同一時間,有另一個人突然蹦出一句話,他說:「那你這樣就是眾生,還要度什麼眾生?」後來說話的這個人觀念清楚,一句話就道破問題點。如果自己還帶著習氣,還貪婪這些世間欲望,都還放不下,你本身就是凡夫、是眾生了,怎麼有能力度眾生!而且眾生都帶著煩惱習氣,只為自己想,不會為別人想,以至於帶給別人的都是煩惱,無法為眾生帶來快樂,所以一定要先修行成就功夫。


接下來講經題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說。廣義地說「佛佛道同」,一佛說也等於諸佛說。《八大人覺》是說:這八件事情是菩薩大人之所覺悟,意思是:菩薩與佛就是大人都同樣有這些覺悟。


這裡先講點佛學知識。佛教的經典在「立題」,也就是在訂經題時,共有七種方式,叫『七例選題』:
有三單式、三複式和具足式三種。
首先介紹三單式:
  第一、單人立題:好比《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的「佛」字,是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是人,所以叫做單人立題。
  第二、單法立題:如《大涅槃經》。「大涅槃」是法,所以稱單法立題。
  第三、單喻立題:如《瓔珞經》。用「瓔珞」作比喻,所以稱單喻立題。
以上是三單式的介紹。
下面再介紹三複式。
  第一、人法立題:如《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地藏菩薩」是人,「本願功德」是法,所以稱人法立題。
  第二、人喻立題:如《如來說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比喻,所以稱人喻立題。
  第三、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所以稱法喻立題。
  以上是三複式立題。
  底下一種是具足式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人法喻都具足,所以稱具足式。
以上就是佛經的七例選題。
  現在要講的這部《佛說八大人覺經》是屬於人法立題。「佛」是人,「八大人覺」是法。
這當中沒有優劣,並不是三種具足就比較好,不要作這種分別。像《大方廣佛華嚴經》,它是具足立題,也就是人、法、喻這三項具足。「大方廣」是法;「佛」是人,它全名叫《大方廣佛雜華嚴飾經》,「雜華」是比喻,但不能因為具足立題,就說它高於其他經典,而是要看它的內文義趣。像《佛說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是人,是單人立題,它的義趣不會比《無量壽經》淺。它是濃縮版的《無量壽經》,這裡是講七例選題。
「人題」是指翻譯經典的人。這部經是後漢的安息國沙門安世高所譯的。「後漢」是對前漢而說,佛教是從東漢永平十年傳到中國。安世高大師比摩騰、竺法蘭兩位大師,來中國的年代要再晚些,但是幾乎算是同一時代,時間很近。「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以前叫波斯。大師俗姓安,單名「清」,叫做安清,字「世高」,王子出身,後來捨棄王位,將國家交給叔父,就去出家。大師懂鳥語,會醫術,若想了解大師的神異事蹟可以去看《神僧傳》。講人題,是要讓大家知道是誰為我們翻譯這部經,講這位大師的事蹟,也是要對他翻譯的經典,起恭敬心、信心,所以需要介紹翻譯的人。
「沙門」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有貪瞋癡,就要用戒定慧來息滅自己的煩惱,這種人就稱為沙門,並沒有分別是出家或在家。出家有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是出家四眾,還有一種叫「式叉摩那」, 又稱「學法女」。在佛門學戒律是要知道它的精神,有些戒律的內容,精神是符合現代,但一些事相上,在現代就沒有辦法用到,或根本沒看過。像:濾水囊,也就是濾蟲袋,當外出須飲水時,若水中有蟲就要用濾水囊過濾。當年佛制若肉眼看得到蟲子就必須濾除,但這東西現在看不到。如果視力像顯微鏡看得到蟲,那你喝水就要先持咒。持戒是要調心,使自己的行為轉變,這樣戒律才有它的效用。就像吃藥,重點在能治病,不是只把事相做好,更重要的是明瞭無作戒體,也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光明金剛寶戒講的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這個一定要懂,不然戒相持得再好也是枉然,因為心性是根本。
《學佛行儀》說到,不要用惡心販賣男女,就是現在講的人口販子、人蛇集團,不但受菩薩戒的人不可以做,即使沒受菩薩戒的人也不可以,因為販賣男女是不慈悲的。乃至於為貪求名利,去做飲食販賣,貪求利養,當然這條比較偏重出家人。不過居士在世間工作也要做到不貪求。其中還講到刨樹、伐樹,這跟風水有點關係,風水不是沒有,只是學佛一般是不會偏重在這上面。就像環境會影響人,所以孟母才要三遷,佛才要弟子淨壇結界。佛說不要看相、算命、看風水、…。因為眾生看相、算命、看風水、排八字,多半是基於貪心,是你想要世間的東西,想算看看自己的財運好不好,有沒有好的桃花運、好的人緣,或是我家庭會怎麼樣…為的都是世間事,才去做這些事,你只會更執著,所以佛制不可以。
風水如果是用在修道上,它是助緣。像《楞嚴經》有建楞嚴壇場,也就是建造修持這部《楞嚴經》的地方。佛門重視的是心性,所以佛告訴大家「一切法唯心。心不隨境轉,心就能夠轉物」。這色身雖是四大假合,但也會受到風寒、也會上火,這就是受風水的影響。有時氣溫一變,不是感冒就是中暑,這也是風水。就像把熱帶的植物拿到寒帶去種,它就是不會長,除非它經過改良,這就是風水,它無處不在,但是如果學佛人太好於風水那就不好了。因為一般在意風水的都是好名利,總想要從這當中,得些名聞利養。所以佛門不太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