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八大人覺經 2 白話解~悟顯法師 講述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二講
以下正式進入經文: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這是說:作為佛弟子,要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重點不是把經文背起來,或一直念。雖然一直念也很好,但是若不真知道這世間是無常的,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當境界現前時,又會起貪瞋癡。因為心中還是認為實有,照樣放不下。所以要「晝夜常念」,是告訴大家要真正理解,不要忘失這道理,遇境界時才提得起來用功、做轉變,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不隨順世間意,這才算「常於晝夜」。
「晝」就是白天,或指人所能見處,「夜」就是晚上,也是指人所不見處。就像自己的心念,在起惡心、惡念的時候,要能提起誦念八大人覺。「至心」就是盡自己的心力、全力去學。「誦」就是諷誦;「念」就是心裡面有。若只是口念,心裡面沒有,這不算是八大人覺,而是要去修行、去起觀、去用功。心裡要能解得它的意思,這樣在日用平常當中才提得起來,覺察自己的心行及過失,才叫做誦念,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發心修行,第一要覺悟的是「世間無常」,所謂「世」就是時間,包括:過去、現在、未來。「間」是空間,就是:四維上下、十方,也正包含這娑婆世界在內,這世間是在無常的狀態下,「無」就是現代人說的不實際,不屬於常態。像蓋房子,它的水泥就不牢固,一棟房子五十年、即使一百年以上,終究會倒塌,這是講有相的物質。還有一種是心念的無常,眾生總是在起心動念,早上想這樣,中午想那樣,等一下遇到別的事情,又改變了想法,這是講「世間無常」。後面說「國土危脆」,這國土就是指現前居住的地方,「危」就是不安的意思,「脆」就是虛浮,是說它既不實在又不安穩。只要像地震之類的天然災害發生,無常就現前,所以說「危脆」。


因為一般人不願意面對真相,總覺得自己的愛欲、榮華富貴,是可以恆常保有。可是佛在《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所以大家要認清、體會這現實,平時就要學習放下。會放不下,就是沒有體會到這世間的不實有。如果體會到了,就會願意放下,而且會放得很自然,因為本來就不實。


    在佛陀時代,能夠比喻無常的就是「國土危脆」。山河大地都有它的變化,山會有崩塌的時候,海水會乾竭,所以跟大家說是「無常的」、「會變異的」,這在當時都是能顯而易見的。在現代,有3D投影可作形容,它所投射出來的影像看起來是真實的。但實際上,卻是虛妄的。一旦知道那是虛妄的投影,自然就不會當真。
「四大苦空」是講這「四大」地、水、火、風,看起來明明是有的樣子,卻又是不實有。這是講外在環境的四大,以下講眾生自己這色身,也就是內四大。
在影片上常看到飾演出家人的演員說:「出家人四大皆空,六根清淨。」「四大」就是指地、水、火、風,「皆空」意思就是「不實」。其實,不光是出家人四大皆空,在家人四大也皆空。有些人不懂,以為講出家人四大皆空,不可以貪著五欲六塵,在家人還可以貪,其實,學佛人學佛後就知道,都不行貪。學佛就要知道身心世界四大皆空,地、水、火、風四大統統都是「空」的。


所謂「空」就是空性。「空」在佛門的解釋很多,有淺有深,現在直接以「不實有」來代替,實際上講到更深的義理,就是「煩惱即菩提」,「四大即如來藏」,也就是「佛性」的意思。皆空的「空」即是佛性,亦是空性,完全一樣。問題就在:既然都是佛性、都是自己心所現,為什麼還要「自心取自心」使得「非幻成幻法」呢!所以應當要放下,這是比較深層的義理。
就相上來看,四大是地、水、火、風和合,是不實有的,所謂「地」就是堅固,像:在身體裡的骨骼、牙齒…。而「水」就是:血液、唾液、…。「火」就是:身體裡面的暖氣(溫度),「風」就是:運轉、動態。像呼吸、血液會流動…。佛告訴大家,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所組成的,而這四大是空的、會變化,像一般生病就說四大不調,所以說「四大苦空」。內、外四大,都會變化,所以不實。
這「地」是物質,「火」是燃燒的,可以燒壞一切物質。「水」能浸泡、淹沒,令其爛壞。「風」能夠使散滅。像颱風,可令物質散壞。四大相剋,火跟水是相剋,火能燒地,但是水能滅火,而風能令水散滅,彼此互相違背而抵消,最後,還有風存在,風能令一切散壞。


佛在《楞嚴經》上講:「風」就是眾生起心動念的展現,起心動念才有「無明」,心念相對待造成風大。經上說:一切煩惱的根本是無明,但是無明卻又不可得。
「無明」就像迷路一樣,佛問富樓那:當迷路的時候,迷從哪裡來?是從路而來嗎?若是路能生迷的話,應該每個人走到這條路應該都迷路。所以不是!富樓那說:「迷不是從迷來,也不是因悟而來。迷本無根。」其實「迷」是不實有的,是無所從來,只是妄覺而已。這比喻是告訴我們,根本沒有「無明」。
經文:
「五陰無我。」
  「五」是五個。五陰是色、受、想、行、識。講五陰時比較偏重在「受、想、行、識」,因為五陰在心法上占有四個,也就是一般人說的「精神」。「色」法是「物質」,歸地、水、火、風。
   五陰第一個是「色」,就是指有形質礙的物質現象,屬於色法,包括四大、五根、五塵。「受」是領納所對的境界,有違順,名「受」。所謂「違順」就是自己的感受,是舒服或不舒服。「想」是想陰,有苦、樂是想陰。「取」就是見到這現象,高興或是不高興。若想要,就生煩惱,所以想陰又叫煩惱障。「行」是行陰。「行」是造作、行為。這是講心上動念,不是指人四肢的行為,就是指「心」的動念,也叫造作。「識」是了別,就是講分別。
鳩羅摩什大師翻譯的是「五陰」,「陰」就是遮蓋的意思,像烏雲一樣,能覆蓋出世的智慧而增長生死。新譯是唐朝所翻譯的,叫「五蘊」,「蘊」也是蓋覆的意思,比喻蓋住真如本性,所以說是五陰。


五陰「無我」,佛門常講:一切法無我。「無有我」就是沒有主宰的意思。「我」是形容領導、主導。究竟這五陰哪個才是我?
先說「色陰」:也就是這身體,身體當然不是「我」。如果色陰是我,那人死以後這色身還在,為什麼不能夠說話、不能夠做主、不能夠表達?所以色陰不是我。再來是「受陰」:違順就是順受跟逆受,覺受是順心舒服的或不舒服。如果說「舒服」是我,那當不舒服現前的時候,那「舒服」已經消滅,那「我」就消滅了,那又是由誰來領納這不舒服呢?後面的「想陰」是領受六塵,生苦、樂念,名爲「想」。如果苦真的是「我」,那當樂現前的時候,就不會感覺得到,行陰識陰,亦復如是。如來的智慧真是相當高,既然分析色、受、想、行、識各個都無我,和合起來時怎麼會有「我」呢?
雖說是和合,但各自當中都沒有成就的因素。所以說是「無我」,世間人認為的這個「我」是虛妄的。就像圓心一樣,一個圓,它的中心點,好像有,實際上是沒有。佛門還有一個說法,叫「芭蕉堅」,如同芭蕉樹,是一葉一葉的裹起來,芭蕉樹的中心,是「有而非實」,但在錯誤的認知上,它卻是有的,這比喻是在說五陰非我。「識」是了別,以《楞嚴經》教的方式去破,層層分析並破除自己對於事相上的虛妄執著,這才是佛法。佛法在生活上是能夠用得到,所以要微細地去觀察。


學佛一定要念佛。心先要定下來,因為心不定,是沒有辦法體會到這層面,佛法是佛以大智慧證得。佛弟子如果沒有少分的相應,怎麼能夠契入佛的境界?等大家都能體會得到,那心裡對這世間就能真正放得下。首先是要看破,看破以後才能放下。其實,真能看破的人就自然真放下,因為一切法非實,真的知道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在,當然放得下。
經文:
「生滅變異。」
「生」就是出生。「滅」就是消滅。有生有滅就會改變。這國土,四大物質環境,以及人事環境都會改變。「人事改變」比如現在常看到的:原本彼此是好朋友,之後遇某種因緣,就變成惡友、變仇人。或本來是敵人,在某因緣下又變成好友,世間沒有什麼是真正不變的,所以都沒什麼好在意的。像世間最常見的:夫妻感情本來很好,一個因緣轉變,馬上就親家變冤家。大家活在這世間就要有這樣的覺悟,這些例子是真真實實就在自己的生活當中能發現的,就看自己覺性高不高了。
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說:我所分析這一切法無生的現象,不是講一些你們看不到的,而是講大家眼前就能見到的事情。中觀云:一切法當中沒有「我」。這對一般人來說是比較難懂,這要去體會。佛法講的是真實的現象,也就是「諸法實相」。
而此經是以「生滅變異。虛偽無主。」的變遷來說明它的無主。
因為它會改變、遷流,會變來變去,所以講它不實、不定、不常。
世間所有問題的原因都在於你不了達佛性。眾生本來清淨,具有佛性的心,卻變成萬惡之源,所以說「心是惡源」。但是,心同時也是「善本」,就看你如何運用。
佛在經典上講:「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意思是:佛把手指頭動一下,叫做「海印三昧」,這是如來的境界。可是眾生才起個心、動個念,就變成「起塵勞」了。明明都是同一心,為何差別這麼大?佛告訴我們:因為眾生不了自性是本自清淨,本沒有對待,偏偏起念,生對待想,生能所對待、有無對待、善惡對待,這就是所謂的「起無明」。「無明」就是在境界中有:人我是非、得失利害……種種心念,這還只是講很粗的煩惱。其實,還包括:世界的生起、世界裡還有眾生……等,一切都是因無明而來,所以說「心是惡源」。
凡此種種,總是因為不明心的關係,要是識得本來,知道人人自性與佛無異,都是本自清淨,不假修成。就依這不生滅心去修行,無論修什麼法門都能成就,修念佛法門也可以、學禪也可以,所以《金剛經》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因為都建立在佛性上。但是如果不明心,那即使是在單一法門裡修,心還是有高下。


   學佛若不明佛性,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就會認為:「有佛與我相對、要念佛,將煩惱捨掉」,這樣念佛是屬於藏教,藏教就是小乘。淨土法門本是大乘法,卻因學人不明心性,才把大好、殊勝的念佛法門變成小乘法。
   心本空寂,佛亦如幻。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本自如幻,沒有能與所,這是大乘通教淨土。
   大乘別教淨土是:我心具無量德,如來有無量智慧,我念佛即是念自本心。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是顯自本心。德能既顯,煩惱消除,這是大乘別教義。
     而大乘圓教,所謂「圓」就是圓融無礙。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乃至念一切眾生。上至佛道,下至地獄道的眾生,完全平等,連這「平等」之心念亦無。此是已恢復「本來」的境界,這是大乘圓教淨土宗。
   識得本來,就是圓教,若不識本來,圓融的淨土宗就隨學人程度差異而變成「藏、通、別」教,變成有能所、有對待。所以,識得本心是很重要的。若不識心就「形為罪藪」,自身就是罪惡的淵藪,從身、語、意生出罪惡。每個人都聽過:「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既然說是「無始」就是沒有開始,「沒有開始」的另一個說法叫「妄起」,就像在夢中妄作。所以說是「無始」貪瞋癡。將本來「無始」的貪瞋癡誤認為實有,因此從自身語意產生出不良的言行。直到學佛後才明白真相,因此說:「一切罪根皆懺悔」,罪根就是無始無明。既然本來不有,那當然無法可除,也不會有結束,心本來就空寂,所以說「煩惱即菩提」,就從這裡懺悔。祖師大德怕大家不懂,才在後面再補上一首偈:「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祖師大德講的經教,都是要人人識得自心本來與佛無異。念佛法門也一樣,阿彌陀佛就是自性,因為佛有四十八願接引眾生,所以提倡念佛。有的眾生雖然識得本心,可是習氣未除,無法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所以如來有異方便,「異」就是特殊。有接引眾生的特殊方便法門,讓業障重又沒有辦法明心,甚至明心以後,業障習氣沒有全部斷盡,無力出三界的眾生,用念佛的方法,求生淨土,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但並不是說,學佛只要念佛就好,更不是佛所說的大乘實相不需要理解。也不是不用持戒,只念佛就好。真這樣,你活在這世間就是個惡人了,正符合「形為罪藪」這句話。「藪」是草木茂盛的意思。


   因此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心念不清淨是造惡的根源,而這色身造的業,就如同草木生長繁茂不絕。若識得本心,就「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就是要這樣觀察自身,自然就漸漸遠離生死。說「漸離」是因為有些人,學佛後很想趕快見性成就,想求速效,所以在用功時,有一些瑞相顯現,他就好高興,到處跟人家說:「我念佛見到佛、見到佛光了……」,現在甚至還有人說:「某某人修行,五蓋都消除了……。他晚上可以不用睡」。五蓋的「蓋」是蓋覆真心。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修行有點狀況就到處跟人家炫耀。其實他的蓋障還沒有消除。因為他這樣就很得意,他沒有覺察到自己還在昏沉。才會到處炫耀,說自己可以不用睡覺。看看世間愛打麻將的人、玩網上遊戲的人,一樣可以玩三天三夜不用睡覺。甚至到他斷氣前都可以不用睡覺。那算有大成就嗎?
   修行有無功夫,不是看有沒有睡覺、吃飯,是要看昏沉的心覺不覺悟,心不覺悟,想要明心見性是不可能的。像臨濟禪師在禪堂躺著睡覺,結果他師父進來,反而拿香板對著那坐得最端正的坐禪人打下去。為什麼?因為坐禪人雖坐得正,心裡面卻在昏沉、顛倒、打妄想,而臨濟禪師卻沒有。修行重點是在:心覺不覺悟?並不是炫耀晚上可以不睡,或顯示自己有什麼功德,很厲害,或有什麼神通,在佛門裡都不講這些,因為外道也有神通。
   每年農曆七月份盂蘭盆法會齋僧活動,都會留一個主位給賓頭盧頗羅墮尊者,他是福田第一。因為亂顯神通,所以佛禁止他入涅槃,要他留在世間受眾生的供養,讓眾生種福田。這件公案是因為當時在印度,有位大富長者把一個栴檀缽,放在很高的樑柱上,他說:「誰能拿得到,我就供養他」。最後,是賓頭盧頗羅墮尊者顯神通,將手一伸把它拿下來了。結果佛陀就駡他:「你做沒有意義的神通顯示,這樣跟外道有什麼差別」。所以就罰他不可以入涅槃,必須留下來受眾生供養,所以稱為「福田第一」。
   雖然大乘佛法的方法巧妙,但必須要眾生肯斷煩惱才行,即使肯斷也不是一下就可以斷的。所以《楞嚴經》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理則頓悟」的意思是:道理可以很快就懂,也許一年、兩年就能對大乘佛法解。但是要做到「乘悟並銷」這句意思是說:道理懂得很透徹,甚至能夠體會。但是「事非頓除」:事相上煩惱業習很重,不是一下就可消除。所以要「因次第盡」,慢慢地進步,但要時時刻刻做到念茲在茲。對於自己所貪愛的,要做到「心不在焉」,也不要一直實自己的煩惱,要知道四大本空、五陰無我。
當起煩惱的時候就告訴自己:五陰本空。能起煩惱的「這個」尚且不實,何況是所起的煩惱及所對的境界。學佛人要常常這樣自我提醒、熏習,熟練之後,就會成為自己的觀念,到時候就是自己的功夫,所以,學佛是很現實的,真正有在薰習,有在轉變觀念,業自然就消!


   
   第一覺知是講事相,佛告訴弟子四大不是真實存在的。像「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是告訴大家,如果要在不實法中貪求,那就是自找苦惱。想求的、想受用的卻貪求不到,當然會生很多苦惱。所以第一句就很明白又直接地講出來:多欲為苦。「欲」就是欲求。像:貪得無厭、喜新厭舊、…,這統統都算是多欲。如果心一直向外攀緣,求好的物質、好的名聲、好的受用…等等。甚至學佛、念佛總想要攀緣好的境界,常想自己今天念佛念得有沒有攝心?今天有,就看明天能不能也念得攝心,這統統都是「欲」,無論是世間欲或出世間欲求,都算在內。不要以為貪世間的才是貪,其實貪出世間的境界也叫貪。要除的是這念「貪」心,不是轉換貪的對象,如果只轉換貪的對象,結果還是一樣:「多欲為苦」。


「欲」有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財」一般是講錢財,「色」一般是講男女之色,「名」就是名氣,或是講名牌。「食」是指自己所貪吃的食物,有的是貪好吃的,或是細緻的食物,或是有機產品。因為每個人對飲食所貪求的各不一樣,但這其中以貪求食眾生肉問題最大,因為導致殺生。所以「食、睡」的引申義就是貪欲、偷懶、懈怠。這是貪財、色、名、食、睡導致苦惱的問題。
    生死疲勞是由貪欲所引起,大家想學佛了生死。到底什麼叫做生死?從表面看,生死就是一個人出生,然後壽命結束了,就叫死,當然中間有經過老跟病。生死人人都有,不必忌諱,佛門不忌諱講老、死,因為講的是真實狀況。每個人都會老、每個人都會死,沒有人可以脫離,只是先與後的差異。有些早夭的人,他不一定經過老,所以大家要常常警覺,要知道這命終究要盡,這就是一期的業報,所謂的生死,也就是色身的「分段生死」。
   前面講的色身老病死容易體會,再來是佛門常說的「心念生死」,現前這念頭生,之後念頭滅,現在講的心念生死,大家也能夠清楚。生死的說法有很多,比較深入的就是心念的生死,以及修行境界上的生死,也就是從凡夫修行一直進步,境界會提升,直到如來果地,就真的達到不生不滅,究竟涅槃,再沒有境界轉換的問題。


再說「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凡夫貪著世間五欲六塵,所以有三界六道輪迴的生死,這是屬於物質上的貪求,只是輕跟重的差別,若貪求得重,那又造惡業,當然墮三塗,貪求得少、不造惡業,行善業,就是往上昇。還有色界,因為打坐入定,就是貪禪定的法喜,對於這個法喜,貪著越輕的越往上,一直到無色界,就連這色身他都不要了。沒有色,就是一般人認為的靈界。羅漢厭離世間生死,貪著涅槃。菩薩厭離兩邊,貪著中道,也就是捨有、無兩邊取中道,這取中道也可叫貪。佛不貪,因為知道「邊」跟「中」不二,唯是一心,圓融無礙,所以佛徹底了生死。知道煩惱即是涅槃,生死即是菩提,這也就是佛門講的了生死。但大家不要以為自己知道這道理,有點了解,就屬於證得了。所謂「證」,是真的在生死境界當中,能夠做得了主宰,不隨境轉,這才是真正的生死終了。所以「貪欲」是有它層次的差異。


   又說:「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到最後就完全沒有這些欲求,那自然身心就自在了。身自在,就能如佛一樣,遍至十方。心自在,最基本的是不被煩惱所障礙,甚至沒有離開煩惱,智慧就自然現前。智慧現前就能幫助眾生,所以佛有十力,《佛說佛十力經》云:
第一處非處智力。第二業智力。第三定智力。第四根智力。 第五信解智力。第六界性智力。第七至處道智力。第八宿住隨念智力。第九天眼智力。第十漏盡智力。


佛還有「四無所畏」,就是:一正等覺無畏:一切智無所畏。二、漏永盡無畏:漏盡無所畏。三、說障法無畏:說障道無所畏。四、說出道無畏:說盡苦道無所畏。


佛還有十八不共法,是不與聲聞、緣覺乃至菩薩共,唯佛獨有,就是: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捨心、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見過去世無礙無障、智慧知未來世無礙無障、智慧知現在世無礙無障。


   但最重要的是要先知道「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有這認知才算是你在事相上觀察到了,才會想要發心學佛、想要出離,這樣學佛才有基礎、才會放得下。祖師大德說這部經是大乘入門的經典,可是現在有人把這部經講成像小乘,那是錯誤的。我們參考清朝的續法法師,也就是灌頂法師所著的《八大人覺經疏》,以及蕅益大師的著述。這部經是大乘佛法的初門,可以幫大家先建立出離的觀念,以出離心學佛才會有根本,不會學佛學到後來,只是個口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