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八大人覺經 3 白話解~悟顯法師 講述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三講


前面講到:學佛第一要覺悟的是要知道「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就像淹水、山崩、颱風、地震……,種種大自然變化,造成了許多災害,這是無常與危脆的真實呈現。講「四大苦空」,「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所謂「苦」就是它能夠造成眾生苦惱。「空」就是說四大不可得,不是真實存在的。一般凡夫心緣外境,認為四大是實有的,所以四大才對你造成有苦惱的感覺。「五陰無我」,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在這當中沒有真實的「我」存在,「五陰」在此方便講是指人,四大一般指人所對的物質環境,它不是實有的,而是因緣和合而有。聽了這話,要知道這「有」不是實有,這「有」就如同一個圓的中心點,是「有即非有」,所以說是無生,緣起無性。


   事相是組合而有,但終歸散滅、敗壞,所以說「四大苦空。五陰無我。」而且還是生滅心,也就是講:人心在這其中會生滅變異。像年初在想的計畫,就跟現在這想法不一樣。簡單說,也像喝茶,這茶很好喝,你喝了一口,覺得不錯,再喝第二口,再喝第三口……慢慢就會覺得無味,叫你再喝到第十杯茶的時候,就會覺得膩,這就是生滅心、變異心,這是很容易體會的,所以說「虛偽無主」。所以說這當中哪個是「我」?是在喝第一口茶覺得好喝的是我?還是最後那一個覺得不好喝的是我?所以說根本沒有主,全是生滅變異。


   如果,說第一杯好喝的這個感覺是「我」,那應該到喝第十杯都覺得好喝,因為真有一個「我」在覺得好喝。也像一樣你認為好吃的東西,你連續吃三天,連續一個禮拜都只吃這東西,那苦就來了。所以說「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因為不曉得自己的身心是變異的,不曉得物質環境是會生滅變異,總是一直強求造作,所以講心是惡源,要是知道這道理,那它就能變成善的,因為行善修德就是從這念心而起。當然,講到究竟處,心沒有善、惡的問題,是最極清淨。這本性,每個人都具足。
心之所以是惡源,是因為眾生不知道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的道理。所以才在活中貪名圖利,一般人不會有粗的行為,但微細的心念卻會,只是自己不知道。常人雖不會為了想賺很多的錢,或爲了名利去騙人。但是,如果想聽好聽的話,想聽人家讚歎自己,說自己做事很伶俐、很有修,這就是好名利。還有人不喜歡聽人家說自己不好,或指出自己的缺點,這也是好名利的一種,都是帶貪瞋癡在自己的生活中,這才說心是惡源。不是有世間人飲酒作樂這些粗重行為才是惡,甚至微細到像:眼睛喜歡見好色(例如:漂亮的、自己喜歡的樣子….),耳朵喜歡聽好的音聲(比如:好聽話、音聲曲調等),這統統都算是心在攀緣、在貪著,因為接觸後甚至為此而造業,所以說是惡源。想聽好的音聲,見好色,這都是心落在「貪」裡面。再來就是要造作了,所以說「行為罪藪」,「行」就是身體行為。像一般人為了貪口腹之欲而不惜殺生害命,這是粗重的業。你想得到好的名聲,得到讚美,自然就會想要表現,這就是惡源、罪藪,尤其表裡不ㄧ,就是大惡。經文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以上是講些一般人還能夠體會得到的微細部份,再更微細的就像佛法講的:乃至你動念攀緣,或是起一個心念,不論是善念、惡念,都是與真如本性相違背,所謂「動念即乖」,因為真心本來沒有動念。這裡是爲大眾種大乘善根,等將來接觸到大乘經典,像:《圓覺經》、《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等,聽了才不至於太困難。接著「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這是第一個要覺悟到的。
如何體會「世間無常」?很簡單,一般人會覺得身體是健康的,家庭也還滿和樂的,但是一旦有變異,那心裡就覺得苦了,因為家庭和樂是靠家人互相配合而維繫起來的,所以終歸會變異,和樂融洽的狀況不是由「離相絕念」的心所產生出來的。六和敬有分「事和」跟「理和」,六和敬是「身和同住、 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這六個。目前知道的「理和」的六和敬家庭,歷史上只有一個,他們全家是「理和」六和敬家庭,就是龐蘊居士一家。他們全家都明心見性,不是只有表面和,他心裡面真的「無我」。於境界中「任運隨緣」,眼見色,不被色牽,耳聞聲,不被聲轉,身覺觸,不被觸覺所轉,這才是真正的和睦。


   雖然有些家庭在這六項事相上配合得很好,可是心裡面都還是會有點不愉快,認為這一次你順我,下一次我順你,可是順到後來大家心裡面都有不滿、怨恨,只要有一件事情爆發,就會吵起架來。所以這還只是表面上的維持,不是真的和。
現前好像是滿好的平和現象,實際上裡面都還帶著貪瞋癡,帶著習氣,只是自己沒有覺察到而已,沒有覺察卻以為是沒有,這就是凡夫。提醒他時,他還說:「師父,我沒有。」其實是自己沒有覺察到,不是沒有。眾生常常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心喜歡攀緣外境,以為心外有物,可以給自己攀取,這就是「能所相對」大家要能夠體會。


第二覺知講「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欲」就是什麼?貪欲、貪求,想要的東西太多。有不想要的東西也是一種欲,像有人不好世間的事物,但是他好清名,喜歡人家說他很清淨、品德高尚,這也是一種欲求。別一不小心高帽子就給戴上去。有位法師,他有個徒弟要遠遊,他師父交代他說:「你要注意,不要人家一讚歎,心就迷惑顛倒,生貢高我慢的心,不要好這些東西。」結果他說:「是的,師父我知道,要像師父您這樣,都不好這些名利,不好讚歎,不讓人家戴高帽。」他師父說:「嗯,沒有錯」。你們看,一不留意那隱形的高帽子就被戴上去了,這點要特別注意小心。尤其是學道人,都希望人家說他用功,說他精進,不喜歡人家說他懈怠。世間文人也好清名,說他無德,他就不高興。但有時候明明有德,也被人家誤會成無德之人。就像廣欽老和尚以前在道場,被人家說他偷東西,佛門裡偷常住東西,會被人家鄙視,又不可辯解。那時每個人都是斜眼看他,但是他會修行,知道這是消自己的業障。過一段時間後,大家才明白當初是誤會他了。所以將來被誤解,就知道要修自己。像在當今社會上,法律上遇到可以合法辯解的,就要說清楚,不要說:被人家陷殺人,還說沒關係。


像憨山大師、紫柏老人這些祖師大德也有入獄過,但是他們能安住,他在裡面用功修行,他們功夫真的很好。如果說到不可辯解,自己心裡面就完全地放下,也不是說學佛人隨人冤枉,合理的辯解還是要的,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多欲為苦,所以對於欲求要很小心,雖說不好世間,但還是要有警覺,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好,還是只是自以為不好。自己不在意的不好,在意的卻很好。有人很不在意身外之物,或是衣服、打扮。他覺得不用特別穿成這樣,也不用化妝,或是不用穿太正式,總穿得很邋遢。隨便的人很不在意穿著,但他喜歡吃美食,這是他所好的。所以要自己覺察,到底哪一些是自己不在意的?哪一些是自己好樂的?這都要清楚,學佛人要自知,要很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乃至一舉一動的行為是存什麼心,動什麼念,都要很清楚。貪欲跟不貪欲也都不能好求,不貪欲就是好清名,這更要小心,修道人很多都在這裡失敗,因為喜歡人家讚歎,這是小我。以前原有些學儒家的人,他們要學佛,但後來又跑回去學儒,因為學儒有很多人好清名,可是佛法不能讓他有名利,他想要得清名後,牌位可以供奉在太廟裡,就想這樣,這也是貪著,帶有貪欲都是生死疲勞,為了追求心中貪求的,一直去造作,甚至為了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而不擇手段。修行人特別要注意,千萬不要貪清名。前面兩條就複習到此。


現在看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這是第三個覺知,一、二、三條是沒有次第的,不是第一個比較重要,第二個次一點,這八個覺悟都同樣重要,大家都要銘記在心。經文講「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前面的「多欲為苦」,是講沒有的人,想要得到。現在是講得到以後還不滿足,還想要更多,還想要更好。比如說:沒有飯吃的時候,想要一碗飯吃,有飯吃的時候,還想要有好衣服穿,有好衣服穿了,以後就想要嫁個好先生或是找個漂亮的太太。有了以後又嫌生活用度不夠,就想要增加資產。這舉古代的例子:有了資產以後,有錢沒有用,會被官府給欺壓,就想當官,開始當個七品官,又嫌太小,想法子當四品官,還嫌官位太低,想要當到宰相,當了宰相仍不滿足,乾脆拿天子皇位來做做。人就是這樣子,篡了位後當天子還不滿足,還要找長生不死的藥,想要長命百歲,永遠當下去。這就是不知足的狀態。眾生有了還不知足,永遠還想要。所以說:
「唯得多求。增長罪惡。」在追求欲望滿足的過程當中,就增長了罪惡,所以佛敎大家要知足,要放下。


「菩薩不爾」,菩薩是覺有情,自覺覺他。自己要能覺悟,才能幫助眾生覺悟,在日用平常當中要覺悟,才是菩薩。佛門裡面稱在家人為「居士」,還有稱在家人稱「菩薩」,除了表示尊重,也是提醒你要做菩薩。說「菩薩不爾」是說菩薩不如是。菩薩「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心常知足,自然欲少。安貧守道,是說修行人安於現狀,不是只在生活上安貧或安於富貴而已,重點是還要守道。很多人安於貧窮,是因為他沒辦法、沒機會,所以只好安於貧窮,但是他並不求道,一有機會他就想要竄起來,想功名顯赫,並沒有真安貧,沒有守於道上。守道的心是清淨的,就像永嘉大師證道歌說:「窮釋子,口稱貧。」「釋」就是釋迦牟尼佛,「子」就是佛的學生,出家人,常自稱「貧僧」,所以說口稱貧。
但卻「實是身貧道不貧」,真正的出家人心在道上,不會貪求這些名利,心是清淨的,名利即使加在他身上,他也無動於衷,這才是真不貪求。很多佛門的祖師大德,像六祖能大師,當時,武則天要請他入宮,請他做國師,送給他紫金袈裟。六祖推說:「不行,我老了」。還有清涼國師,身歷九朝,是七位皇帝的老師,他修行確實有成就,臨終也是自在往生,他也不好這些。出家人不是一定不使用這些名利、財力,真正安貧守道的人,是他的心不貪,不是事相上遠離,其心必是守於道上,即使給予他富貴、名利,還是謹守於道上,根本不動心。如果會運用,名利可以幫助眾生,這就是守於道上。

   ─般人可以安於貧窮就算是不容易了,雖然不會為非作歹,但是一旦有機會,他就想要富貴,就想要搞搞名利,就不守道了,所以說貧窮學道難。「守道」就是唯慧是業,「慧」就是智慧,眾生是用習氣貪、瞋、癡、慢、疑。看人家做好事現在的人還會懷疑,對方做好事是不是有什麼目的?甚至看到人家捐錢,心裡就發酸,說人家只是為了要節稅,或是有什麼目的,人家做好事,我們要隨喜讚歎,不要心懷嫉妒,不懂隨喜人家的善心、善行。眾生在做事是造作貪瞋癡。菩薩用的是智慧,菩薩的智慧跟聰明伶俐不太一樣,他的言語造作與眾生最大的不一樣是眾生著相,總是為自己,菩薩不是,凡夫什麼都會歸到怎麼樣可以對自己有利,對家人有利,對自己的公司有利,對陞遷有幫助,眾生為了自己所在意的,就會生出一些方法達到目的,世間人將這個稱為智慧。菩薩知道世間無常,一切法無我,此身不是實有的,既然是幻化的,那就拿來幫助眾生,把所做的轉成功德,功德有用。所以他生起大悲心,幫助眾生,心想怎樣對眾生有利益,怎樣能夠幫助眾生。即使自己吃虧也沒有關係,或是敎他們醫藥,敎眾生務農,在現代就敎眾生怎樣有好生活,這才是菩薩。無論是什麼行業,無論是什麼行為,菩薩滿足眾生世間的欲求,幫助眾生的最後目的是要敎他來修行。是要讓眾生知道諸法實相,讓眾生跟菩薩一樣,能自覺覺他,也變成真正的菩薩。這作為才是智慧。從智慧上來取捨作用,叫「唯慧是業」,「業」就是造作,菩薩的身、口、意的做為統統都是從智慧產生的,這是講菩薩唯慧是業。


   《遺教經》中說:「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佛遺教經》是釋迦牟尼佛要滅度前的囑咐,叫眾生要知足。對於世間現前的環境要懂得知足、要感恩。即使自己付了錢,能夠買到想要的東西,也要想到製作者的辛苦,不要浪費物資。所以現在提倡環保,要愛護環境,愛護地球,這都是對於「知足」所引申的表現。所以佛敎眾生若想要脫離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是富樂安穩之處。


   現在的人想要存錢,存到了第一桶金一百萬,再來就想要一千萬。當沒有這一百萬時,他只差一百萬,當有一百萬就想要一千萬,這時,他還缺九百萬,越缺越多,有了一千萬以後,他想要一億,就還缺九千萬,當有一億時,他想要十億。因此,多求的心不是富樂安穩之處,但不是說不能存錢,不是說不能多賺錢,而是說不要有這念好求之心,以及在生活上的利害得失心。不要太去在意,有在意的心,就會多求,比如:生意有沒有談成、或賺到?老闆賞不賞識我?或是自己總想把事情做完美,讓人家來肯定自己的好,最後雖然自己盡心盡力,得到的卻是不被認可,甚至還被嫌棄,甩到一邊去,那時心裡就滿懷憎恨。認為:「你們不懂得、不賞識我的才華,早晚有一天你會知道,……」。這念心就充滿憎恨,全都是因為不知足。真正知足的學佛人,走的是富樂安穩之路,所以心中不要去好樂這些。當在工作上遇到他人的肯定或否定,自己都要能夠釋懷。所以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即使睡地上還是覺得很滿足,「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雖然給他錦衣玉食,滿足他所有需求,他也不會覺得滿足。「不知足者。雖富而貧。」雖然看著好像很有錢,但他害怕失去財富,甚至他害怕他的兒子跟他搶錢,害怕他的女兒妻子跟他搶錢。得到的人很害怕失去,所以雖富而貧。他要一直害怕到他往生為止。有些人這一生不肯幫助人,身後留下了一堆財富,真是「意念身口。曾無一善。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也不相信諸佛經法,也不相信因果善惡之事。臨命終的時候留下一大堆遺產,讓子孫去互相鬥爭、打官司,留下的是爭端。所以,有能力就要隨喜幫助眾生,要常想到還有很多眾生日子不安穩,這才是菩薩發心。「知足之人。雖貧而富。」看來好像不是很富有,開的是國產車,穿的是地攤貨,吃的是路邊攤,住的或許是鐵皮屋,但是他樂善好施,自己一有能力就去幫助眾生,落實三種布施。


三種布施中第一個是「財布施」,第二個是「法布施」,第三個是「無畏布施」。財布施又分兩種:一個是內財布施,一個是外財布施。「內財」就是用精神、體力去幫助眾生,還有一個就是出錢,錢是身外之物,所以說是「外財」布施。「法布施」就是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或是以佛法、世間技能……等等去幫助眾生,這就是法布施。不要只侷限在佛法上,有因緣可以用所學的專業去幫助眾生,記得是要有因緣,不要去攀緣,若是攀緣就叫多事。所謂有因緣,就是當人家來說需要幫忙,或知道人家有需要幫忙,人家願意接受你幫忙,那你可以去幫助他,這叫做隨緣而不攀緣。


   還有「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就很廣泛,最簡單的是醫藥布施,或眾生肚子餓了沒飯吃,就布施飯菜……等等,以前講施粥、奉茶之類。這是大家比較知道的。或是讓眾生心無畏懼,乃至小狗沒有地方生產,你都要幫助牠。也就是在不犯法律、不壞戒律的情況下,讓眾生常生歡喜心,不生憂惱心,不要恐嚇眾生,不要用勢力壓迫眾生……,這全部都屬於無畏布施。重點在於讓眾生心無所畏懼,不要讓眾生看到你就生怕怖心。所謂「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貪財」就是愛錢財及所有高值的物品、「貪色」,色就是指男女色相,以及物質,都屬於色。「名」就是名利或是清名。「食」就是飲食上生貪欲,要知道貪吃有時不一定是貪精緻的食物。「睡」一般指睡眠,有人一天要睡十個小時,甚至睡到中午才要起床。還有要特別注意的,是當在念佛、持咒或讀經、聽經……種種用功的情況下,會想要打瞌睡,這是昏沉。如果打瞌睡,要分清楚,是自己真的累了?還是自己心散亂、昏沉?才會一聽經、念佛用功的時候犯業障起昏沈。所以佛講要「覺知」,要知道自己現在是處於什麼樣的狀態,處於什麼樣的境界,這是講睡眠方面。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規定學生們中夜睡,從晚上十點睡到凌晨兩點,對現在人而言是不可能的,因為心散亂、妄想多,所以很愛睡,所以在現代,多半會再往後延兩個小時起床,一天睡到六個小時。學佛人儘量不要貪睡,睡眠會越睡越多,睡越多心越昏,睡久了對身體不好,因為躺在床上久了,氣血不通。現在的人放逸說要睡八個小時、睡十幾個小時,許多人一放假就命睡,連飯都不吃了。以前的人早睡早起,現在的人是晚睡晚起,所以身體不好,病特別多,抵抗力又差,受一點風寒就感冒。所以睡眠這事是修行很大的障礙,沒有精神,在用功時就會昏沉。有在用功的人,中午不會吃很多,因為吃多了等一下要念佛就會打瞌睡,就是所謂的「吃飽了思睏,餓了發呆」。


   還有人說自己可以不用睡覺,已經離了昏沉蓋。所謂昏沉蓋的「蓋」是遮蔽、蓋覆的意思,是指讓心暗鈍,讓自己迷失。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叫五蓋。他說:「你們修行都不行」,講這種話就是離了昏沉蓋,又掉到名聞利養去了。跟人家炫耀自己有什麼樣的功夫。有些人學了佛,心裡平靜下來,念佛有一點點境界現前,就到處去炫耀,說自己念佛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見到種種的瑞相、異相。《楞嚴經》說:「不聖心。名善境界。若聖解。即受群邪。」見到好相,好境界,不要認為希有、殊勝,下一次還想要看到,這就危險了!念佛用功,見佛見菩薩,或晚上夢見佛菩薩,是有的,甚至有的現在眼前見到了。或是念佛、修行見自己身上發光,甚至有看到自己的五臟六腑的,《楞嚴經》上都有說,但是不要認為這是好現象,心裡更不要貪求,一貪就掉到貪欲裡去。


所以說多欲為苦,一直想要這境界,想要這殊勝、舒服的感覺,真是一不小心,又就掉到覺受裡。大家平日好不容易有一點清淨,積了一些功德,偏偏五欲、貪瞋統統都在日用當中,舉手投足間,一不覺察它,它就跟賊一樣,跑出來偷功德,侵犯道業,一不小心就被它偷走,或變成貢高我慢。
 
   一般人都會安於自己現前的境界,會認為自己念佛得力,妄想變少,修行能這樣已經很滿意了,於是停滯不前,這種知足是不可以有的,其實這也不叫知足,而是自滿、懈怠。在修行用功上要精進,修行是不進則退,不要以為自己對於經典已經懂了,其實那都是知解而非修證,很快幾年過去,自己成了佛門裡的老同修,老同修再一不小心就變成輪迴的眾生,常被恭維、讚歎,之後就說不得了,然後看到新學,心裡面就輕視,我慢就起來了。《圓覺經》講「不重久習。不輕初學。」所謂「不重久習」是要大家看到老同修,心裡不要生顛倒想,認為他學很久,他所做的一定都如法。必須要看他做的跟經典所說一不一樣,要以智慧來明辨。也不要因為自己學久了就貢高,看到初學就輕視。心想:「你才幾歲?才學多久?」,這樣子學佛又成了顛倒。不能隨順自己的習氣,任意拿經典來掩飾自己的習氣,把習氣、貪欲解釋得很正當,讓大家能接受,這種人在佛門就造了很多業,所以說老同修一不小心就變成老眾生、老凡夫,這些情況大家都要注意。


   在修行路上是不能知足的,有句話叫做得少為足,像有些人有禪定,他就安住在禪定裡,佛門有句話叫「禪悅為食」,可以不用吃飯。但不是像小朋友打電動打到不用吃飯,因為小孩在玩電玩時心是散亂的。有「禪悅」是真有在用功修行,產生定,心靜下來不會亂,會產生很舒服的覺受,要是喜歡這樣的感受,就會停滯不前,停滯不是知足。阿羅漢就是停滯於偏真涅槃,菩薩是捨兩邊住於中道之中,所謂「兩邊」就是「有」跟「無」兩邊,菩薩不要有、也不要無,他要取中道,就是安住在其中,沒有辦法前進,所以學佛要精進。


   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叫阿那律,阿那律尊者,因聽經打瞌睡,被佛喝斥,心生慚愧。於是精進用功,七天七夜都沒睡覺,所以眼睛瞎了,沒有辦法穿針,他說:「我是世間的福田,你們誰要修福?來幫我穿針吧!」這時釋迦牟尼佛就把針接過來幫他穿好,他說:「佛,你是福德圓備之人,為什麼還需要修福?」佛說:「我於修福沒有饜足。」佛連小福尚且不捨,何況是我們。所以大家不要認為自己現在的德行、福報已經足夠了。連佛都還要再做,還要再修。有些學佛同修聽經聽久了,覺得法師講的都是老生常談,他都聽過了。這種人該去翻翻經典,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這些都是大菩薩,他們的功夫、智慧、道力都在我們之上,都還在聽經,為什麼還要來聽經?既是做影響眾,也是自己再熏習,因為菩薩煩惱沒有斷乾淨。所以跟諸位講,證得菩薩果位的還聽得更多。像《華嚴經》講的十地菩薩,證入一切佛國土體性三昧,這是很深的三昧,「三昧」翻作中文叫「正受」。入這三昧能夠於一念頃,同時參訪十方國土的所有諸佛,將他們講的法一時間全部記取,記取之後還能得受用,能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連上位的菩薩都還願意聽法,而且還不饜足,願意聽更多,所以不要認為法師講的都一樣。知足還有一層深意,世間學佛人還需要對於一乘佛法知足,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不離自心,凡夫都認為心外有法、有人、有眾生跟「我」相對待。佛卻告訴我們,這些跟自己完全是一體的,那要怎麼體會?佛用夢境作比喻,當在夢的時候,自己有沒有在夢境裏?有。那夢中有沒有人、事、物?都有的。就像大家現前一樣。那麼夢境是怎麼產生的?答案是「從心所現」,所以佛說:「一切法,即心自性」。這時小乘的論師就問難大乘佛法,他說:「做夢的事情怎麼能夠跟現實相比呢?」佛問:「你做噩夢的時候,會不會害怕?」答:「會害怕。」所以,醒來才滿身大汗、心有餘悸,所以這夢境跟現實生活是有關係的!學佛要依義不依語。所以知道沒有法與心相對,了一切法即心。眾生認為是自己的心在想,其實不是。有情眾生的心,稱之為佛性,無情眾生稱為法性,法性跟佛性是同一性,只是給它立個不一樣的名稱,實際上是一體的。如大海的波浪,有大波浪,有小波浪,但它都是海水。所以說要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才是「知足」。在知足上的運用是:既然一切法即心自性,就不用再貪求,不必再好名利,因為名利不是心外法。不用再好財色,因為沒有一法離於心之外。如同六祖能大師說:「何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自性,能生萬法。」這自性,就是你的心,心具足萬法。

   那萬法是不是心?不是,一下說萬法不離心,是即心的,又說心不是萬法,這裡簡單用波浪的比喻,波浪是會波動的,大浪跟小浪是動義,水是濕性,動、濕是相對的。眾生心性如同水的溼性一樣。但現象上的差別是大浪、小浪。諸法的差別相,就如同動義一樣,波動是會變化的,是即心,不能離開水,不能說我要這水不要波浪,絕做不到。說我要那個波浪不要水,也做不到,波浪這動的作用,跟水的濕性是不一樣的,所以叫「動義非濕義」,所以說:「諸法即心自性,但是心不是諸法。」所以心中無煩惱,也不用好求。既然諸法即心,那無論是在「即」,在「非」上用功都可,這是大乘佛法不同於一般的人天小乘、菩薩的權乘。權乘是捨兩邊取中道,權乘菩薩說:不要動,要濕,想離開波浪以求得水。二乘是根本就不敢碰那波跟水,他要坐船過去。而眾生不知道自己全在此岸不在彼岸。
   說至究竟,卻是「此身已在含元殿,更把長安問向誰」,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