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八大人覺經 5 白話解~悟顯法師 講述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五講
上次講到第七覺悟,但是意思還沒有講盡,我們來念一遍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這個是《八大人覺經》第七覺悟,要覺悟五欲過患,可是現代我們不覺得這個五欲是過患,反而還覺得是很正常。沒有財、色、名、食、睡,好像在生活就沒有辦法過得下去,像現代的人他就說我沒有錢,沒有辦法過生活。
沒有色,沒有結婚就好像不是很正常,有的不結婚他也不正常。
名,沒有名他就沒人尊重。
沒有吃他也受不了。睡他想要睡很多,現在的人作息也是很晚睡,然後很晚起來,以前大概晚上九點的時候就算晚了,那現在到十一、二點都還算是才剛開始,現在的人是這樣,大部都在使用網路,那麼除了對身體不好,也對他的精神也不是很好。所以說現在的人不覺得五欲是「過患」,「過」就是「過失」,「患」就是講的「有毛病」;
五欲,我們講錢,夠用就好,為什麼會覺得不夠用?因為貪得無厭,沒有的想要有,有了還想要更多,多了以後,還想要再更多,那等到真的很多的時候,就放不下他的錢財,他也不認為有錢是過患,所以他非常執著、在意他的錢財,他的資產,所以在這裡念念貪著不捨,為了錢,他不擇手段;為了錢,他忘失道德,所以這就是「過患」。對他自己好像不是過患,但是對人家他就是過患,他就是個問題人物,在親戚朋友之間,他沒有所謂的倫理道德的觀念,
總結來說不管如何,只要有所貪都是過患,都會損人、都會損傷眾生,所以是過患。那麼有的他說我不損傷眾生。貪色,他也不一定損傷眾生,但是就修行來說它就是過患,其實貪色還是過患,它也會損傷眾生。我們看中國歷代有亡國的這些皇帝,很多都是貪色欲而亡國。那麼現在在社會案件裡面,也有很多都是為了色而殺人的,所以,結忿成仇,破家亡身。所以這五欲,一般人不認為是一種過患;但是在佛教來看,它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統統都是讓你下地獄的,它五條鎖鏈,都把你綁在輪迴當中、綁在苦惱裡面,佛法講:「樂是壞苦」。譬如說:這樣東西你很喜歡吃,連續吃一個禮拜,我看你就討厭,它這個樂不長久,所以講樂是壞苦。


但是眾生迷在境界裡面,心裡面認為境界很真實,是實有的。他以為他的心攀得到東西,所以他念念的去貪著、執取,佛教講執取,執取來受用,所以一般人他不覺得五欲是過患。甚至也不光只是五欲,乃至貪瞋癡三毒煩惱,十惡他們也不覺得是過患,更不用說無明、塵沙跟見思煩惱。我們講見思煩惱第一個是「執著這個身是我」,你執著身是我就是「身見」,有這個「身見」你就要滋養這個色身,這個錯誤的見解、想法,你一直保持著,那這就是輪迴、這就是生死。所以他們也不覺得這個身見是過患,因為心比較粗。
身見後面有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種種的錯誤的見解、想法,他都不會覺得是問題,這是我執,他不會覺得我執,五欲呢他當然也不覺得,這是我要受用的,所以說他不惜去造作,就是造業,那實際上,最後受苦的還是自己。所以經上講說:「雖為俗人。不染世樂。」我們雖然是在家弟子、在家居士但是不染,不要染著其中,像財、色、名、食、睡這其實也是生活當中的東西,但是你染在裡面,染就是貪著、好樂,你非得要怎麼樣,一定要有名,一定要有錢,這個一定要吃好的、要睡好的,現在的人都提倡這個,那你心裡就很多不滿足,所以說可以受用,就是剛剛好就好,不要過度貪求,所以佛教我們「不染世樂。」不要染在裡面,這染就是耽染在裡面,愛著不捨,這是不可以的,這佛教我們的「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那麼如果是在家居士就要「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其實出家也是,出家也是要常念三衣,三衣上一次講過,五衣叫安陀會,七衣叫鬱多羅僧,又叫上衣;大衣叫僧伽黎。僧伽黎共分为九品: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这三品衣全是每條两長一短;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这三品衣全是每條三長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这三品衣全是每條四長一短。我這一件身上披的這一件是大衣中的大衣,它這個升座講經在用的叫二十五條,是大衣,一般現在沒有做二十三條衣,也沒有做二十一條衣,三衣是代表就是我們學佛修行,安陀會叫做務衣,就是我們要表現出來,事相上要表現出來,那七衣是入眾衣,作會衣就是你要去熏習經教,你要有正知正見,僧伽黎代表的是普利群生,這就是披三衣,這才是三衣的意思,所以你們如果能夠這樣做,就是「常念三衣。」就想到說我要受持佛法,我要轉變自己的行為,就披五衣。
受持佛法-讀經、誦經、聽經,這就是受持七衣,有因緣要幫助眾生,使眾生破迷開悟,不是只有出家可以幫助眾生,但凡在家有因緣,就要幫助你們的親戚朋友、在生意上、合作的這些廠商,或是合作的伙伴,統統讓他們來學佛,這就是披九衣。所以在披九衣的時候,要念一首偈「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奉持如來命,廣度諸群迷」,就是叫我們奉持如來命,命就是如來的命令,也可以說是如來的教命,然後要廣度群迷,要幫助眾生學佛,但是最基本的是在五衣跟七衣,你要度眾生來學佛,怎麼度?你對佛法都不解,對於佛法的行持也不會,身為學佛的在家居士應該要怎麼做?不知道。你們如果對經教也不懂,聽法師講經,不了解經典的義趣,佛法是什麼也不會,沒有基礎那怎麼披上九衣,所以我們提倡學佛行儀這是很重要的。最起碼的這個五衣要穿上,所以這個是我們要清楚的,要先披五衣,「常念三衣。瓦缽法器。」這瓦缽法器,缽是應量器,梵語缽多羅,應自己的食量,也就是說學佛法要找契機、契理的。契機、契理的佛法,那麼釋迦牟尼佛直接幫我們選好了就是淨土法門,大家念佛,這是修行,然後要懂教理,教理就是我們講的大乘實相,這個要懂,如果不懂,你這應量器沒有受持,為什麼?因為我們眾生的心本來如同諸佛如來一樣,本自普遍法界,這是法界應量器,現在卻只在人道;甚至六根,眼只能對色、耳只能聽音聲,你說這是多苦的事情,在裡面受境界所轉都不自在,聽到音聲還不好好聽也不老實,聽還要看看這個人是不是讚歎我,這個人是不是在講我的是非;讚歎我,我好高興,說你這個做得不錯,這樣做的很好;乃至我在讚歎你們,自己不要生歡喜心這都是動念啊!
有時候居士做的不錯,我們也要讚美、讚歎,但是我們被讚歎的,心裡要知道,不能動念也不可以自滿。《禮記》講:「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最先是傲不可長,傲慢不可以增長要銷落,要讓它減少、降低,所以說要想著我們的應量器,應量器就是應自己的心量,本具的心量、智德,還有就是肚量要大,你們吃飯有時候也用缽,肚量要大,當然不是叫你們吃超量,而是一看到缽就要想到我肚量要大,要能包容,不要小心量,搞小團體,幾個人這樣子很好,然後不順我們,跟我們說法不相同的就排斥他,像在聽經學佛,有很多都有門戶之見,不要有門戶之見,你可以不要去跟其他的人學,但是你不要毀謗他,你不要說那個不行,那個不能成就,不要這樣子,除非他是邪見,那就例外,因為這也是彌勒菩薩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對於眾生的修持行為,不要詆他,叫不毀其行,若毀其行不能往生淨土,所以這很重要,應量器很重要,要知道我們心量本來如同諸佛如來一樣廣大,三衣、瓦缽、法器。還有一枝錫杖,錫杖是代表釋迦牟尼佛的正法是「四諦、十二因緣」,四諦就苦、集、滅、道,四諦不光只是在小乘法裡面,大乘法中所說義趣更為究竟,「四聖諦」,你要知道「色即是空」是「破苦諦」,知道「煩惱即是菩提」是「破集諦」,知道「本無煩惱」是「修滅諦」,知道「自己本來是佛」是「成道諦」,這個是「大乘四諦」,講出來供養大家,一般四諦就是知道世間是苦,還知道苦是對色、對這個色身、對這個物質環境,求不得,種種苦,但是我們要知道「色即是空」是破苦諦,空就是空性、就是佛性,知「煩惱即是菩提」識破集諦,集諦就是說集起苦因,造成苦的原因就是有煩惱,那知煩惱即是菩提,就是把集苦之因給斷除、破煩惱,所以說要曉得「常念三衣。瓦缽法器。」


 十二因緣也是,從無明一直到老死、病、憂、悲、苦,無明就是動念,你認為境界是有的、認為境界是無的、或是亦有亦無、或是非有非無,種種的這些觀念、邪見,都算是無明,無明就是對於佛性迷失了,我們就稱為無明。本明是本來自明,什麼叫本來自明?就像如同鏡子的光明,它本來就能夠徹照,可是現在我們照鏡子的時候,在分別鏡中,這個鏡子裡面它是照到什麼東西,認為它一定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就完了,這鏡光就失掉了,就把它作實了。有個比喻很好,我們心如同鏡子一樣照萬物,可是我們人就多事,把它照的那個萬物畫起來,畫在鏡子裡面,所以就很麻煩,我們對境就常留心、常住著,這就是問題、這就是煩惱。不知道心即是境,境即是心,心境本自一如,本來沒有前後、沒有遠近、沒有大小、沒有方圓,沒有這些問題,所以這個就是為什麼我們眾生迷成這樣,輪迴成這樣,到現在業障很重,轉都轉不開,我講最粗的,念念執著這個色身是我,你就是把你的自性、把你的佛性,畫上圖案,使它落在定法當中,就像鏡子一樣,它本來徹照萬物,但是你卻認為鏡中物實有,還把它畫起來,你看這多糟糕。佛在經典上比喻,我們認這色身是我,就如同大海裡面的水泡,你把它執著是我,還認為水泡裡面的水就是全部的大海水,所以佛說:汝等即是迷中倍人。迷得很離譜、迷得很誇張,這句話的意思用現在話就是這麼說。


所以要常念「常念三衣。瓦缽法器。」要知道三衣,我們剛講過的的。法器我們舉一個就是錫杖,錫杖是「四諦、十二因緣」,以前出家人出門會帶,因為以前有很多地方沒有路,只能行走山林草叢,它那個上面的環會有聲音,蟲子聽到那個環的聲音就知道有人來了,聽到了牠就會跳走,這是先通知牠們,那個棍子是打草驚蛇用的,也是顯示佛陀的慈悲,不要讓這些眾生,被我們所傷害,這釋迦牟尼佛制的錫杖,「四諦、十二因緣」,它是四個環,每個環下面又有三個,現在找不到如法的錫杖,真的不知道現在的錫杖為什麼做成這樣。所以這是用錫杖代表「四諦、十二因緣。」


「瓦缽法器。」實際上出家人的法器有很多,像經典也是法器,還有隨身的物品像缽、戒刀種種的,可以去查,十八種隨身的法寶,隨身法器。


「志願出家」,出家就是出煩惱家,我們有煩惱要發心出離、要發心斷除,那要斷除你就要常常懺悔,我們如果不懺悔,是認為自己沒有業障,我很好,我是大善人、是大福德人,很少人相信自己有業障,有業障他也不願意承認,為什麼?面子掛不住,難看,學佛不要怕難看,不肯改才真正難看,因為人家不會在你面前笑你,都是在你背後笑你,他明明業障深重,到處說人是非,還自以為是,這個就不這樣,所以要「志願出家。」其實出家是個形象,更重要是要把煩惱斷除,像我有時候也在想出家不是叫人家來學佛,是自己要學佛,自己要做出來、要表現出來、要斷煩惱,證明這煩惱是可以斷的,業障是可以消的,所以像諸位護持三寶、護持正法,不要認為我錢是拿去供養哪一位法師、哪一個道場,只要是正法道場,我們都隨喜護持,護持不一定用錢,隨喜讚歎也是護持,而且護持正法,大家修的是自己的福報。像我在這裡也是護持正法,我們也是幫釋迦牟尼佛打工,當義工,所以不要認為來道場,你看我做多少、我多有能耐、我多有能力,這都是我執我見,我相現前。來道場是銷落煩惱習氣,做事就是認真努力做,但是不要掛在心上,要求人家恭敬,要人家知道你看我捐多少錢,我做多少的事情,我多有能力,你看這個東西都是我弄的,這就是我執沒有放下,像這樣你真的有進來道場嗎?「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道是清淨、是無我、是無念、是無相,這是道;念念有念、念念有我、念念有相,相就是他做的事情,心裡都一直罣礙,罣礙你看我有怎麼樣怎麼樣,這就不是道。須臾離,離一須臾就是顛倒、就是無明,所以說「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其實這句話,還有本自清淨的意味存在,自性本自清淨,眾生本來是佛,所以不可須臾離的道理,只是自己迷了而已。就像我們迷失方向一樣,迷失方向是自己把東邊搞成西邊,南邊誤以為是北邊,但是方向還是正常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叫「不可須臾離也」,所以沒有可須臾離的道法,沒有可須臾離的佛性,即使眾生在迷,他也是這樣如如不動,也是放光動地,因為法身大家都是平等的,眾生在迷而後成佛了,如來成就圓滿報身,那他也是這麼清淨,也是沒有增沒有減的,所以說沒有可須臾離的道法,「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是「志願出家」,我這裡是用儒家的經典,裡面的文章,來解釋佛門深奧的意思,所說的道理是佛教的道理,並不是儒家學說具有佛法深層的義趣,這一點大家要搞清楚。


出家之後要發心學,不要兩天就退心了,要「守道清白。」要能守、能保持,守就是安守,譬如念佛,像你們來道場大家一起念,回到家裡沒有人盯、沒有人看,就開始懈怠、放逸,我們講要放野馬,你心就開始攀緣,等一下出去又要攀緣了,等一下開車又要起心動念了,哎呀這個人怎麼這樣,這個就要小心,火燒功德林,燒光光,那個苗才剛長出來,你就把它踩死,它永遠長不起來變成大樹,所以要常護自己的清淨心、常護自己的道業,叫「守道清白。」
「守道清白。」要使自己的心清淨,清淨潔白沒有垢染叫做守道。「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梵行高遠就是要行清淨心,行為要清淨,就是要離開這個五欲,離開五欲六塵不隨境界所轉,這是「梵行高遠。」「慈悲一切。」對眾生要慈悲,要有耐性,不要一點點不如意,或是他反應比較慢,心就生瞋恨,這是不可以的。像在工作當中就常發生這種事情,這樣就不對;梵行高遠不是貢高的意思,是叫你要往最清淨、最圓滿的去求、去行,像我們離開名聞利養,那在世間法算有一點清淨,你修禪定當然可以生天,比世間來說算很清淨,但比阿羅漢就還不足,一層一層比上去,菩薩有權教、實教的菩薩,實就是真實,權就是方便、漸次的,再上去還有佛,佛才究竟圓滿,所以說要向高遠的梵行去修、去求,去學,這個是第七覺悟,我們要覺悟。


再來看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第八覺知是要知道生死熾然,熾然就是常常現前,我們都不覺得自己在輪迴、不覺得自己在生死,但是佛告訴我們生死熾然有沒有觀察到,有沒有覺悟到,要能覺悟,所以說「生死熾然。」有多熾然?念頭從早到晚都不一樣,這就「生死熾然。」我們常講的:可以去觀察,我早上起來很高興,出門坐公車的時候被推了一下,馬上就生氣了,他不小心撞到你,他還說你為什麼撞我,你就跟他吵起來了,說明明是你走路不長眼,這你看,剛出門的時候很高興,才一下子;不然就等公車,這公車怎麼這麼慢,那個準點的到站報時不準,害我等那麼久,浪費我時間,這個瞋恨,又動念了,所以說這個就是不行,這沒有定力,這生死熾然常現前,熾然就是火熾盛的樣子,就是煩惱常現前,常常在顛倒,這是「生死熾然。」
還有想要東西,一下想要這個一下想要那個,決定不下這也是「生死熾然。」就是動念,那麼在裡面是苦惱無量,但是大家不覺得苦惱無量,佛說苦惱,到底是真苦還假苦,我們眾生認為的苦,就是病苦,都一直治不好、醫不好,或是要死了,或是要命終了,這個是苦惱,眾生要這麼粗重的,要很強烈的境界現前,他才感覺很苦、很糟糕,苦惱無量。他不覺得心念在變化、在動,心隨境轉,眼見色、耳聞聲都被轉,這是苦惱,他不覺得,他還認為是正常,認定眼見色本來就是會被色轉,我就是想看,那耳聞聲,聽到音聲,我當然要聽聽看,不然我怎麼知道人家對我的看法怎麼樣,那個是我相,所以這都是苦惱,他心不能安住,他有貪欲,心裡面貪求,希望人家恭敬他,或是對人家有恩,希望人家報答他,這都是苦惱,苦惱無量。那要怎麼除,發大乘心。大乘跟小乘有沒有辦法分辨,我們常講我們是學大乘,大乘淨土宗。那什麼是大乘,我碰過有人學了十幾年,沒有辦法分辨,什麼是大乘?我們幾句話就跟他講清楚了,「明心見性」是「大乘」。那「小乘」就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這麼容易。這是大乘法跟小乘法差別,大乘的「一實相印」;小乘的「三法印」就是說小乘的宗旨在哪裡?大乘的宗旨在哪裡?那講到這個,就有人說大乘非佛說,是龍樹菩薩造的,是後來演變傳到中國來才變的這樣,我說那之後的人也滿厲害的,比佛還厲害,有辦法講這麼高妙的東西,其實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大乘佛法有很多經典,也不是在一般的境界裡面講,像大乘藏是弘廣菩薩、文殊菩薩他們集結的大乘藏,不是一般的小乘聲聞所能測知的境界,像《華嚴經》小乘人就沒辦法參加,所以說,他們才會錯誤的認為大乘考據不到,大乘不是佛說的,我就問小乘學人,小乘是什麼?他們說小乘是「三法印」,諸行無常-這個我們觀察得到,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他說對啊,諸行無常那這個你說大乘非佛說,是誰在觀察此法;諸法無我是誰來觀察,諸行無常有何法可以觀察,涅槃寂靜那還有相對嗎?還有大小二乘相對嗎?是佛說非佛說、
所以這大乘非佛說是戲論;我們用小乘的三法印就可以直接看破它,他說他宗於小乘,這沒有錯,小乘三法印,諸法無我,是不是,是啊,無我是誰來考究對不對,涅槃寂靜,又誰起鬥爭對不對,諸行無常有何法可考,那小乘是實法還是無常法,所以說大乘非佛說這觀念對不對!
而且大乘非佛說,這個錯誤的說法,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玄奘大師早就把它破盡無餘了,當時就有人問難玄奘大師,玄奘大師就在無遮大會上就直接把它解釋清楚,但是這為什麼到現在都還留這個說法,因為他可能沒看到玄奘大師怎麼解釋的,玄奘大師說你不能以法破法,要以法要讚法,法要讚法不可以破法,破法對眾生無益,若要佛法興,除非知見正。
現在大家說學大乘淨土宗,實際上還是學小乘,因為都認為法是有的,法有我無宗這是小乘。
大乘華嚴宗的叫做事事無礙,事事無礙宗,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


若存有無對立,這種觀念,其實都還是在小乘。這觀念都還落在有裡面,所以就常起煩惱,認為有境界、有煩惱可除,你看我在打妄想,我真的有煩惱,不知道煩惱即菩提,所以還是小乘,祖師大德說:你們要怎麼念佛,念就念下去,煩惱不要管它,這佛號念清楚、聽明白。因為煩惱性空,你看祖師大德的觀念是大乘,一般人觀念是小乘,一看到煩惱就好像狗看到排骨,你給牠丟東邊牠就往東邊跑,丟西邊就往西邊跑,你不丟你拿在手上,把它往上往下晃,牠的眼睛就著跟它這樣轉,所以我們佛號都在跟煩惱轉,煩惱才一現前就開始拿著棒子要追著它打,祖師大德說不用,你就直接念佛,老實念、一心念,這樣就可以了,這就是修行,修學淨土,好像很簡單,但實際這方法很巧妙,所以你看祖師大德他常講:煩惱性空,不要管它,一心念佛即可,一心念佛就可以了,煩惱不用刻意除它,它自己就亡,因為根本就沒有,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煩惱與菩提,就在你一動念就有這個問題,所以要發大乘心,發大乘心跟小乘還有一個差別,小乘自利,不一定發心去利他,大乘利他,因為利他即是自利,「自他不二」這種境界,那在還沒達到這境界以前,你要先學大乘的佛法,然後又懷兼利之心,心懷兼利,只要有因緣我們就幫助眾生,眾生在搞五欲六塵,我們現在沒辦法跟他同事,這要功夫的,現在自己都常在迷、常在顛倒,怎麼有辦法跟他同事,行布施時,佛可以割肉餵鷹、可以捨身飼虎,甚至像圓教初住的菩薩,他常示現做國王,有人要篡位,他說你不用篡位,我直接讓給你,我的國城、聚落、眷屬、珍寶,全部都供養你,這篡位者他說可是我生病,我還需要用藥,需要用人肉,大菩薩就能觀照這色身虛妄,我們應該放下,應該要捨給他,你看,他有辦法這樣徹底的布施,五體投地的布施,甚至有的王位讓給他,還給他做奴才,一般人沒有辦法,第一個也沒那個福報,就算有那福報也沒有這種心量,這才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有的人說我是十地的菩薩,我是幾地的菩薩,你聽聽就好了,自稱是十地菩薩人你給他講一句:你在亂講,他會說:你怎麼敢這樣,他馬上就起瞋恨、生氣了,就變成凡夫地了,就不是十地,就掉下來了,所以這要注意 。
外面有很多,他自己說我是什麼佛、什麼菩薩,你駡他兩句:說你亂講,你講那話不對,你講那話是自己吹牛...怎樣怎樣,他馬上會證明給你看,對,證明給我們看他不是十地,證明給我們看他是顛到的眾生 。
我們再來說這個發大乘心,自利跟利他是不二的,佛菩薩有這種的境界,我們自己沒有辦法同事,布施還可以,布施一點點,布施裡面還要再起一點煩惱,還要想說我做了什麼‥‥;愛語就是對眾生講一些正知正見的話,這才是愛語,如果講的是愛欲的語言就不是愛語,說話~我們講了有時候又沒智慧又得罪人,又沒有觀機的能力,愛語也不行;利行,我們以為對人家是好的,實際上人家覺得你怎麼那麼煩,。同事就更不用說了,人家五欲六塵去外面這樣隨便造業,我們也沒辦法,所以都只能做一點點,心懷兼利,引他學佛,只能做到這樣,引他來學大乘,搞不好他自己是菩薩,有的菩薩示現,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在五欲六塵裡面這樣顛倒,後來他覺悟,比誰覺悟的都快,像弘一大師也有點像這樣,沒出家錢他娶兩個老婆,詩詞、歌賦,也是一流的,他也在這五欲六塵裡面,他一出家,馬上持戒清淨謹潔無犯,所以也不要看輕這些造業的人。
經典上常講:不要看輕造業的人,這就是發大乘心,要普濟一切,一切不是只有人,而是包含天、修羅、畜生、地獄、餓鬼,普濟一切,《華嚴經》講:如果認為有眾生可度,你就沒有辦法度眾生。《華嚴經》說什麼叫做度眾生,它說「身為正法藏。心為無礙燈。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我們身就是正法藏,法藏就是如來藏,身即是佛身,心本自清淨、本自無染,所以叫無礙燈,徹照一切。
徹照什麼呢?要照了諸法空。你要明白實相的道理,明白這個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所以要普濟一切,這是普濟一切的意思,不然我們講要度眾生,整天去看看哪邊有沒有眾生願意上-要來學佛,去度他,或自以為度,像很多人現在做超度法會,但是超度法會怎麼做呢?在法會會場講是非,那不叫法會了,那叫菜市場,法會是什麼?像我們這就是法會,說法的會場,學法的會場,不是讓你去講是非,搞是非人我的會場,然後又以為我這樣念一念就能度眾生,這個是很難的事情,像你心這樣散亂有什麼功德,明朝的戚繼光將軍,鎮遠將軍,他在讀經的時候,要迴向給戰死的士兵,傳令兵送茶進來,他給他手一揮,心裡動一個念頭-不用,後來求超度的士兵,跟他說:將軍我只收到半部《金剛經》的功德,他說怎麼可能,我念一部,他說傳令兵端茶進來的時候,你跟他手一揮,心裡動一個念頭-不用。不用,功德就折掉一半了,就打對折,我看我們都不是對折,搞不好都打一折,甚至都沒了,全部都在打妄想,所以你說散亂讀經會有什麼功德,那至少口要善吧,在做法會不要講話、不要散亂,所以像有一些道場他會要求你,這樣才如法,真的是這樣,像戚繼光那個例子就知道,他這樣手一揮就半部,只有半部而已,那我們心裡不曉得揮幾次了,從一開始念《彌陀經》妄想就跟著出現,念佛步步都是妄想,人家是步步蓮花,蓮花是出汙泥而不染,我們現在學佛人是步步妄想,你說有什麼功德,幾乎是沒有的,所以要發大乘心普濟一切,要知道自己到底是幾斤幾兩重,什麼叫願代眾生受無量苦?是不是我幫你擔這個業,有人常說師父會幫我們擔業,那釋迦牟尼佛幫你擔就好了,幹嘛找師父來擔,釋迦牟尼佛最厲害了,他是教主,他擔就可以了,我們就不輪迴了。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是什麼?我們看這個《華嚴妄盡還源觀》它說:「普代眾生受苦德。謂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但欲廣利群生。冤親平等。普令斷惡。備修萬行。速證菩提。」就是這樣,這是普代眾生受苦德,這行四德裡面的「普代眾生受苦德」;就是修行不為自身,不為自求人天福報,也不求聲聞緣覺及二乘境界,但求一乘,這也是為了廣利群生,冤親平等,讓眾生能夠斷惡,所以我們修行要轉煩惱不容易,這是普代眾生受苦德,就是要發這個心,煩惱現前要轉變,很多不願意,我很多理由我無法將煩惱放下,我公司要怎麼樣、我家庭要怎麼樣,師父,我還是居士,我還不能像師父這樣,報紙也不看、電視也不看、廣播也不聽、網路也不上,那我怎麼跟得上時代、跟得上輪迴,真的是這樣,你這也要看那也要看,心都已經不清淨,因為你一動念,誰對、誰錯都被境界轉,你整天看報紙、看新聞,都被境界轉,都被境界轉了,還覺得說你看我跟上時代,時代就是輪迴的,所以大家還想說我是居士,我一定要跟得上輪迴、跟得上五欲、跟得上六塵,那實際上就是跟上輪迴,所以要放下,要放下這個資訊、電腦,現在很方便,就很方便你去輪迴、很方便你去生死、很方便你的心不清淨,這給我們太方便就是這樣,所以要學佛、要進到道場來,都不容易、都不簡單,然後進來學佛,我就聽過,他說我沒有辦法我還要工作,我還要這樣去染著,他說出家比較殊勝,有是一些居士很厲害;他說:向師父懺悔,我都不精進,開始都自己先駡自己:說自己不精進,希望我不要駡他,結果我照駡,我說對啊,不精進還不來道場、不來用功;還有很多客氣的,師父等到你有來,我再來請法,我說:好啊,你來請,請回去要學,你不學,那請幹什麼,就像買東西不用一樣,所以我都直接跟他講。


又說「又菩薩大悲大願以身為質。於三惡趣救贖一切受苦眾生要令得樂。盡未來際心無退屈。不於眾生希望毛髮報恩之心。」
「以身為質。於三惡趣救贖一切受苦眾生。」三惡趣實際上不光是三惡道,就說在輪迴的眾生,這個是菩薩發心,這個願代眾生受無量苦。所以就像《維摩詰經》講的:眾生有病,故我得病,所以這是「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邊「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大樂是什麼,像眾生有苦惱,會去幫助眾生,這個很好,還有苦惱給予他即時的幫助,但是這個苦惱完了之後,還有別的苦惱,你要幫助他,幫助到徹底,幫助他遠離輪迴、幫助他修行、幫助他不要再造這樣的業,他就不會受這樣的苦,這是令眾生獲得畢竟大樂,幫助他的時候也是跟他一起苦,因為你要到他那個環境去,可是一般人在做的時候,都在裡面起煩惱、都在顛倒,為什麼?起煩惱啊,你看我做多少?我捐多少?我幫了多少?都在裡面計較、分別,這個不行,做就做,不要去想我捐錢,我一定要做什麼大居士、大功德主,所以說不要有希求回報的心,就是盡心做,清淨心布施、清淨心供養,這才是功德。
像有的道場,你發心捐道場正殿的柱子,他在上面刻你的名字,讓人家拜,那個福報很快就消光光了,所以不要留名,除非你是名人,有帶頭、啟善的作用,那可以,但是心裡面自己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自己是不要有這個罣礙、執著,其實人家毀謗你,心裡也不要生瞋恨,我看很多捐大錢的居士,他就很我慢、很貢高,實際上他就沒有功德了,他說我是大護法,多大,不過椅子這麼大嘛,有人跟廣欽老和尚說:師父你是大法師,他說有多大?不就椅子那麼大嘛,你看我坐在這裡,多大呢,所以要學廣欽老和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我們要讓眾生受樂,自己就要消除煩惱習氣,自己消除以後還要願意幫眾生消除煩惱、妄想,才能給予究竟,只有給他物質,那還不夠,還要讓他心清淨了,讓他不要再造業,因為一定是造作惡因,才有這個不好的果報,但是如果我們今天只是給他好的東西、給他物質,渡過一時的難關,可是他不平的心不能消除,他以後還會遇到困境。像我們自己在修行,有一些不如意的境界,要隨緣消舊業,不要再抱怨,莫更造新殃,就心裡要安住,要能安住在這句佛號上,要好好念佛,這才能給眾生畢竟大樂。
好,我們看下一段,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如此八事這一段就是正宗分的總結。經開三分,前面序分,這八事是正宗分,到這裡是正宗分的總結,如此八事,是菩薩大人之所覺悟,大人我們之前講過,就是佛,這裡說菩薩大人之所覺悟就是佛菩薩的覺悟,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這是用功精進修行,修行然後「至涅槃岸。復還生死。」還到輪迴當中「度脫眾生。」就跟你作夢中佛事一樣,表演給諸位看,以前八事,以前面這八個開導一切眾生,也就是說凡是講大乘佛法,凡是講正法的,他必然與前面這個八個事情要相應,這可以作為是不是正知正見的一個判斷,他如果跟前面這八事是不相應,那就不對,「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這很重要,我們說法、我們做法,如果不能覺悟生死苦,如果不能捨離五欲,那就不是佛法,說的再好聽,講的再漂亮也不是佛法,我們自己心裡面要很清楚,所以說這八個覺悟要能知道,佛法要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見性,有人他說我是佛教,或是他說我是什麼佛教都好,但是他裡面是不是教你了生死,如果他講的佛法讓你起愛欲、起貪著,講的法讓你生煩惱,或是沒有教你斷煩惱,這就不對,還叫你在生死當中輪迴,這就不是正法,這個我們要很清楚,就算他說我是名門正派,我是臨濟宗、我是密宗、我是天台宗....等宗,裡面只要講的跟這八事相違背的,沒有讓你明心見性的,沒有讓你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心裡要入法界的,這個都不算是正法。
要知道離經一字即為魔說,只要他講的與經典不相應,離開一個字,就是說有一點偏頗,如果九十九分是正確一分是錯誤的,那個也不對,我們對法的要這樣要求,對講經的人要這樣要求,我們有要求,這些講經的法師、居士,或是印送佛法的單位,他們才會注意,才會去看,去了解什麼是正法,所以這個很重要。
好,我們看下面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這是流通分。流通就是要讓大家知道,還有自己要去做,所以我們常讀經讀到後面「聞佛說法。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退。」就是他又歡喜又願意做,所以我們聽到要歡喜、要願意做。佛教我們的在念念中誦此八事,念念中就能滅無量罪,為什麼?當你貪欲心現前的時候,你就會想到不要貪欲,這個貪欲是苦,當你瞋恨的時候,要想到這《八大人覺經》裡面講的:不要瞋恨,因為這個會結忿成仇、會破家亡身、會輪迴,統統都要想到,要常讀誦、常憶持,那讀誦剛開始是熟,熟到後來你就會有綱要出現,綱要就是這部經的重點就會抓到了,所以有一句話叫「讀書千遍,其義自現」,就是這個意思。念念中能滅無量罪,為什麼?你動念的時候你就覺察到,你一覺察你就放下,這就是念念中就滅無量罪,因為不使念頭相續,為什麼叫無量罪?無量罪就是你錯誤的念頭一直相續,無量無邊,沒有終止,所以你一念覺悟,這無量的罪停止,那可是第二念又再迷怎麼辦?所以要守道清白,要能保持你的正念、保持你的覺性,這禪宗講的:保持你的覺性;我們淨土宗講:要保持你的佛號,保持你這個覺悟的心,一離佛號就是顛倒了,滅罪之後,果報是進趣菩提,菩提是印度話翻作中文是覺悟,是大覺悟,你就能與本性、本覺相應,現在本覺,大家都有叫本覺本有,但是要解不覺本無,煩惱本來沒有,你要起始覺,始覺是開始覺悟,現在要開始覺悟、開始回頭,這是始覺,所以這個叫「進趣菩提。速登正覺。」


正覺這是順文簡略,實際上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正覺是阿羅漢,正等正覺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永斷生死。常住快樂。」你的生死才能斷,你這快樂才是真的,才是永遠的,就是我們要學佛,要轉變,一般世間人他求的樂,那不是真的,那很快就變了,有多快,你說貪著喜歡吃的東西,很快就變了,你把你貪吃的東西放在那邊,尤其在夏天才一個中午,它就壞掉了,你馬上就變成討厭它了,馬上就倒掉,做餿水去了,馬上就變,有多快,還真的很快,前一秒高興,下一秒就瞋恨,所以眾生心不可信,唯有佛菩薩可信「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本自清淨、這本來覺悟,佛證得這個境界,他永遠不變,你打他、駡他,佛菩薩都還是慈悲不捨眾生,一般人不是啊,打我、駡我的,你最好出去被車撞,這心裡就希望他死掉,你看他還沒把你打死,你就希望他死,,眾生的瞋恨心很重,想要得到快樂,現在的快樂是一時之快,都是一時的,一時的欲望現前、一時的衝動、一時的物欲、一時的貪求,所以這快樂是一時的,一時之快,這用詞用的很恰當,一時,少許的,貪一時之快,所以他快樂不是真的,一時而已,一下就沒有了,佛講:「永斷生死。常住快樂。」常住於此中,就不變的,常就是真常,住就是安住,真常又能安住,安住是你受用的到,無論眼見色、耳聞聲都是這個境界,這才是真的,你說有錢快不快樂,有錢很怕失去,有名很怕毀謗,這個統統都是不快樂的事情,甚至我有位戒兄告訴我,他也算是所謂的大護法居士,他們家族是很大的企業,他和兄弟姐妹都是上市上櫃的大老闆,他放下來出家,他說我碰過很多有錢人,他說很苦,他說不知道在苦什麼,他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安住,沒有辦法得到快樂,而且帶好多面具,他知道他們都不快樂,

所以佛法講的無欲、講的無求,是快樂的,他這快樂不是有所對的、不是有所取的,有取它就有變異,這東西變的時候,你快樂就不見了,所以這快樂佛說不是真的,乃至於你認為有所取著,這快樂的覺受,佛也告訴你,這不是真的,你認為有所取著的這個覺受是我,這就是顛倒,在《楞嚴經》講這叫緣影心,這叫妄心、妄念,緣影是什麼?緣就攀緣,攀緣境界,六根攀緣境界所記錄下來的影像,然後我們以為是我們的心,這就緣影心,所以在這裡顛到,在這裡顛到,所以佛教我們用這八個觀門、提醒自己覺悟,才能得到常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