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身
曰法身。曰報身。曰應身。是三身。
「法身」、「報身」、「應身」是佛果的三身。總而言之,則 曰佛身。
「法身」的「法」有很多名稱,諸如法界、法性、法界性、一真法界性。然而這都是四法界中的理法界。
《大乘起信論》歸敬偈裡說:「法性真如海。」那麼,法性又名為真如。然而到底是什麼呢?它是宇宙萬有,有情、無情平等所具、所依的真理。
在無情草木為法性,在有情眾生名佛性,諸佛證之,則為「法身」。
《華嚴經》上說:「佛身充滿 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這裡的佛身,就是指的法身,因為佛是以法為身。
「報身」。報身佛如杲日 麗天,光芒四射,無幽不燭。假如天空中有了烏雲,那怕祗如 手掌那麼大,也會遮蓋了日光。現在碧空如洗,無論就天空說, 就太陽說,都是十分地清淨,所以叫淨滿。密宗最主要的本尊 為大日如來,就含有這分道理。
法相宗以四智菩提為報身。而報身之「報」,果報也。法身 是屬於理性的,眾生與諸佛同具,而且平等不二。眾生從無始 以來迷昧此理,所以長劫沉淪。諸佛也並不是生而為佛。諸佛 在作眾生的時候,或遇善知識開示,或見佛相好,或憐愍眾生 的苦惱,而發大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道心,也就是成佛的心。
如何才能成佛呢?在次第上講,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 迴向、十地五十多個位置;從行門上講,要修行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十度。十度化而為萬行,以便幫助一切眾生。《華嚴經》上說,菩薩行布施度的時 候,所有的外財,如金、銀、七寶、衣服、飲食、國城、妻、 子,內財則頭、目、骨、血、身、肉、手、足,都無所吝惜。 《普賢行願品》上說:「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所以十度修圓滿煩惱解脫了就成就報身。
再來看「應身」。應身就為了適「應」群機,所以化身千百億而 隨機說法,度眾生。應化身是成佛而 後、悲智雙運的行動。
自受用。他受用。一報身。說二用。
這四句經文應當先從第三句講起。
「一報身」者, 「報身」佛,分成「自受用」和「他受用」的「兩」個報身。 所以說:「說二用。」
「自受用」報身者,是諸佛自覺聖智境界。諸佛自覺聖智 的境界,固然不是凡夫、二乘所能了解,即使是十地菩薩,也不能測度其究竟,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譬如皇帝深居在九重宮闕。他的威權、他的財富、他的嬪妃 之多、皇宮裡所收藏的寶物,絕對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和小官兒 所能知道,即使身為宰相的一二品大員,也只能見到一點外表。 這是皇帝的福報,也是他的自受用。
「他受用」身呢?盧舍那佛,初地到十地的菩薩顯現他受用報身,這是「他受用」,所以《八識規矩頌》上說: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八識規矩頌》屬於相宗, 因此,「他受用」報身被十地菩薩。
胎生身。變化身。此二種。皆應身。
盧舍那佛說圓滿修多羅教《華嚴經》的時候,二 乘在座,如聾若啞。二乘聖者們尚且如此,那麼,一般愚昧的 凡夫,更可想而知了。
一切眾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當作佛。這是佛教最 根本的原則。同時,諸佛的出世,無一不以普濟為懷。那麼, 那許多不能接受圓頓大教的眾生怎麼辦呢?諸佛為了度化這一類眾生,所以於報身而外,復有千百億的化身佛,以適應千百億 不同根機的眾生。「千百億」言其數目之多。
約為三。開為五。相無定。隨機睹。
「約為三」者:「約」是收縮的意思。佛身本來有多種,可 是收縮起來,則有法、報、化的「三」身。「開為五」者:將三 身中的「報身」分開為: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加上法身、 胎生身、變化身,則為「五」種身。
「相無定,隨機睹」者:法身無相,不可以目見耳聞。自 受用報身是佛自受用的境界,不是凡情可以得而思議。至於他 受用報身、胎生身、變化身之三身的「相」好,那是「隨機」 應現,而「無」一「定」標準的。「睹」者,目見也。諸如二乘聖者們,見釋迦牟尼佛是紫磨金色之身,有三十二種大人相、 八十種隨形妙好。一般凡夫僧俗的佛弟子所見到的,祗是一位 老比丘而已。所以果位煩惱習漏越少,所見到的佛身,其莊嚴的程 度也逐漸殊勝, 但都是法身隨眾生機所顯現的妙相。
五 眼
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
並佛眼。名五眼。見所見, 皆無限。
《金剛經》第十八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乃至「如來有佛眼」,就是講這五眼。
「眼」是五官之一,也是六根之一。因有凡聖的不同,所 以就有五眼之別。
「肉眼」:凡夫所有,假父母血氣而成。他的功用只能見近 而不能及遠,見前而不能見後,見外而不能見內,見明而不能 見暗。不能見暗者,黑暗中不能見物。其實,見暗之見還是見。 譬如生下來,就是瞎子,眼前一片漆黑,就不能說,他是無見。 然而肉眼之見所以有這許多障礙者,因為它是色質所成。
「天眼」的「天」有自然之義。天上的天眾所用作視覺的 眼,名曰「天眼」。天上的天眾,因修禪定,所以獲得天眼。六欲天的天眾雖然未能斷欲,但是他有這福報。還有,在肉眼中有一特殊的現象,那便是證阿羅漢果的聖者和菩薩們,都可以肉眼而作天眼。
「慧眼」者,智慧之眼也。慧有明辨是非、抉擇性相的作 用。具備這種作用,就是具有慧眼,並不是肉眼以外,另有一 對特殊的眼睛叫慧眼。二乘聖者們接受佛陀諸行無常、諸法無 我、諸受是苦的教義而修行空觀,因而斷除了貪、瞋、癡、愛 等十種煩惱障而證得阿羅漢果。然而他們所修空觀的觀,就是 空慧,也就是「慧眼」。
「法眼」:聖者們雖然觀一切法皆空,但他們對於世、出世 間的諸法,行、止、取、捨,有抉擇的能力,名曰「法眼」。一 般人於諸法中著有我相的存在。因接受佛陀無我的教義而修 我空觀者,因而斷煩惱障而得偏空的正理。但是他們昧於諸法 無不皆空,所以執著有眾生可度,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 根據這一心理,而發出「大患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形莫先於有智,故釋智以淪虛」的呼聲。所以小乘聖者,既修 得我空以後,多證入無為的涅槃。然而這不是我佛出世說法的 本懷。
佛陀出世說法的本懷,是要我們發菩提心明心見性,無條件地利濟他人,使彼此皆成佛道。什麼是菩提心?就是觀照諸法皆空。諸法的法不外乎五蘊、十二處、 十八界的世間法、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甚至菩提、涅 槃的出世間法。無一不是緣生無性,無一不是假名。觀世、出 世間法皆空而不取證,那就是「法眼」。
因信佛、學佛而皈依三寶的人,所在多有,而且沒有一個人不對佛發菩提心,但是多數的人固然是發了,就罷了。有少數的人,在皈依以後,孜孜矻矻,繼續研究。然而他的我 見、我慢,卻與佛學相對的「水漲船高」。初發心時虛懷若谷的 態度,完全消釋無遺了。是名曰「我執堅固」,更說不上法空。 這是凡夫知見卒難除滅的通病,
「佛眼」:集合前面的四眼,就是「佛眼」。
「見所見,皆無限者」:肉眼祗見障內色,天眼可以見障外 色。慧眼呢?慧眼也祗能徹照真空之理。法眼照了諸法是假相 的和合。至於佛眼,固然備具肉等四眼的功用,同時,以徹見 第一義諦為其最大的功用。然而這都似乎是有分限的。融會起 來說,五眼之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所以能「見、所見」,悉「皆無」有「限」量。諸如《法華經》上說: 「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就是挺好的證據。
六通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神境通。漏盡通。聖與凡。各不同。
六通又名六神通。神者,變化莫測;通者,無障無礙。
六種神通的因因果果以及他的現狀,在《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威力品第五>上講得最詳細。
第一、六神通的因,也就是六種神通從那兒來的。
六神通的因有三種:
一者、聖威力:謂諸佛、菩薩的定自在力,依定自在的力量, 能夠隨心所欲,成辦一切度生的事業。
二者、法威力:法威力的法,就是六度。諸佛、菩薩因修六度,有廣大果,有廣大勝利。
三者、俱生威力:俱生是與生俱來。由於諸佛、菩薩過去多生多劫修集廣大福德資糧,證得俱生甚希奇法。
前二種名修得, 後一種名報得。
第二、六種神通的果。「果」也就是效能或者功效。諸佛、菩 薩之所以現種種神通者,
一、為了引諸眾生入佛聖教,
二、為 了無量受苦眾生,惠施他們的種種利益和安樂。
第三、六種神通的現狀。
六種神通,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
「神」者,不測之義。「通」者,無礙之義。神妙不測無礙自在之六種智慧,是曰六神通,略云六通。
一、天眼通又稱為「死生智證通」:就是說,諸佛、菩薩以超過人、天的清淨天眼,能夠看到一切眾生生時、死時的妙色、惡色以及出生以後的成長、 成長以後的善行、惡行。諸佛、菩薩的天眼又可以見到諸光明 色、諸變化色、諸微細色、諸淨妙色。至於在空間上說,下至 無間地獄,上至色界第四最高的色究竟天。假如作意運用的話, 能見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諸色以及彼土諸佛集會、說法的情形。
還能見到十方世界眾生的作善、作惡,皆隨其機緣,以神通力, 惠予他們的利樂。
二、天耳通又名:天耳智通。天耳通的妙用, 不管是天聲、人聲、聖聲、非聖聲、鳥獸的叫吼聲,十方諸佛 的說法聲、六道眾生的享樂聲、叫苦聲,也和天眼通一樣,隨 其所宜而予以訓導。
三、他心通又名:知心差別智通。諸佛、菩 薩以他心智能周遍地知道,十方無量無數世界中的一切有情, 有沒有煩惱纏縛,有沒有染心、邪願心、外道心,下至一切禽 獸等心,都能洞悉無遺。又能以他心智,知道十方有情根器的 勝劣、勝解的程度,而隨其根性、程度,再示以種種的正行。
四、宿命通又名:隨念宿住智通。
這是諸佛、菩薩能知道自己和其他一切有情,過去每一生中,在某一道中受生,姓甚名誰,是男是女,受報好醜。又能令他有情得宿住智, 對於宿世所有或多或少諸微細事、諸所思惟,皆能纖悉無遺。 至於在時間上,過去、未來,無邊際劫,固然是不可數計,尤 其是過去生中,為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化諸有情 種種事跡,諸佛、菩薩將它宣示出來,令一切眾生,對佛、菩 薩生起敬信,生起恭敬,對於生死深生厭離。又將宿世每一生 中千變萬化的善惡業果,原原本本、委婉而動聽地道出,使那 些執「常」的外道破除常見。
五、神境通又名:神足通及神境智通。
神境通又分為二種:
一、能變通,二、能化通。
能變神境智通,在《瑜伽師地論》上列有十八種神變,妙法蓮華經 妙莊嚴王本事品上,淨藏、淨眼兩位王子為感化他的父親妙莊嚴王而表現的神通,簡略地敘述出來,讓我們知道個大概。
《法華經》上說:「於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 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 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 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然而這祗是十八神變中之 一二而已!
大致說來,能變通者,能轉變有自性的物體,令成 餘物。這便是能變通的一個概念。能化神境智通者:無而忽有 謂之化,也就是,能以禪定的力量造作他人未曾目見耳聞的種 種事實。
此中又分化身、化境、化語。能變化自身或他人身, 或男、或女、或鬼神、諸天、三惡道眾、妍、媸、大、小,皆 能隨意自在變化,為無量有情作利益事。這叫做化身。
化境者, 對於身外的事物,大小、貴賤,皆能隨意自在地使他轉變。如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之類,使眾生得到受用。至於 化語,也有多種,如諸佛、菩薩的化語,他們 的聲音深遠,有如雲雷之音。和而且雅的時候,有如迦陵頻伽鳥,因其聲音深可愛樂,能夠感動眾心。最為奇妙的是,諸佛、 菩薩以一種聲音說法,能使天、龍八部、十方各類的眾生,各 個隨自己的語言,而聽懂佛、菩薩的說法,並且得到受用。
六、 漏盡通或名漏盡智通。漏者,破損的意思。譬如一隻玻璃杯 被碰了一下子而裂了一條縫,失去作用,祗有棄置到垃圾堆上 去而不值得一顧。那麼,「漏」究竟是什麼呢?貪、瞋、癡愛等 等的煩惱,就是「漏」。眾生們因具備這許多煩惱,所以造殺、 盜、淫、妄的惡業,以致不成道器而流浪生死,受苦無窮。諸佛、菩薩於生死道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千磨百煉中而斷 盡了煩惱。這就叫「漏盡」。諸佛、菩薩在生死煩惱中,經得起 磨煉,受得起考驗,立定腳跟,不隨生死煩惱所轉,這是什麼 力量?那便是「智」慧。由於智慧,斷盡了煩惱,使心性中本 具的妙用得到運用的自由,也就是「通」。所以合之則為「漏盡智通」。
六通中的「智通」二字,皆是這樣的講法。
諸佛、菩薩還有個奇特處。諸佛、菩薩為了度化眾生,雖 然獲得漏盡,而不取證。不取證者,不入涅槃也。這在法相宗 名曰「留惑潤生」,也是與二乘聖者迥然不同的地方。
六種神通講過了,現在來說說有關神通的故 事:《阿彌陀經》序分十六位阿羅漢當中,有一位賓頭盧頗羅墮尊者,有一位樹提伽長者,用旃檀木,造了一隻缽,再用絲繩,結成袋,將旃檀木缽放在袋裡,懸在非常高的杆上,發出消息去說,不管是沙門、婆羅門,不得用梯、 杖,誰能取得缽,就送給誰。外道們知道,非神通不可,皆望望然去了。賓頭盧尊者得到這一消息,向大目犍連說:「老兄! 你是神通第一人,取之如探囊耳!」目犍連怕受到佛的責 難,默不敢應。賓頭盧去到樹提長者家裡,禪定而坐,伸手取 缽而去。釋迦牟尼佛知道了,將賓頭盧呼到座前,以喝斥的語氣說:「出家人怎麼可以用外道用的缽?更不應該在未受戒者的面前顯現神通!從今天起,盡你的形壽,不得在南閻浮提居住。」 賓頭盧尊者遵佛的教法,去西洲瞿耶尼,教化四眾。過了些時, 釋迦牟尼佛的四眾弟子,都很思念他。世尊觀機,將他召回來了,但敕令他,不許他入滅,要常住世間,接受四眾的供養,作人間的福田。賓頭盧也自己 發誓,除了北俱盧洲,其餘的三洲,則有請必到。所以賓頭盧尊者到現在還住在捷陀摩羅山中,而唐朝的初年,在各大寺的 食堂裡,都供有賓頭盧尊者的像。
出家人吃飯的缽,應該是鐵質和土質的,所以旃檀木質的缽,是外道用的。
不許賓頭盧入滅,就是對他隨便使用神通的一種處罰。
四 諦
曰苦集。曰滅道。四諦法。須尋討。
先講第三句。
「四諦法」的「四諦」,就是一、二兩句中的「苦、集」、「滅、道」。
釋迦牟尼佛初成正覺,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坐大寶華王座,現千丈盧 舍那身,為四十二位法身大士說圓滿修多羅教,那便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最後的一會在逝多林園,已有二乘聖者們在座,但 是他們對於這圓頓大教不能接受。世尊不得已,才依本起末,而說四諦法論。
《法華經》方便品上說:「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
「諸佛如來,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所謂四諦法,就是這樣來的。
那麼,苦、集、滅、道的四諦,如何講法呢?第一、苦者, 逼迫為義。有三苦、八苦以及種種諸苦。三苦者,苦苦、行苦、 壞苦。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 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三苦、八苦所不收者,名種種諸苦。這許許多多的苦逼惱眾生的身心,迫害眾生不得自在,所 以說,苦以逼迫為義。
佛未出世以前,印度人的宗教氣氛本來就很濃厚,山林水 邊、深山窮谷中修苦行而求脫苦、生天的道者,所在皆是。但 是他們不研究,苦的因由如之何才能解脫,所以世尊譏刺他們, 「以苦欲捨苦」,是不起絲毫作用的。那麼,苦是如何的除法呢?苦必有因。由有苦因,才感到苦果。苦的因是「集」。集者,招感為義,也有積聚的意思。然而「集」只是一個總綱,它的細目是: 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前五叫五鈍使,後五叫五利使。由於內心上有了貪、瞋、癡, 經不起人欲的刺激,發動於身、口,而造出殺、盜、淫、妄等等的惡行。惡行是因,三苦、八苦是果。怡山了然禪師禮佛發 願文上說:「十纏、十使積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懂得這兩聯的引文,對於苦、集的因果關係,就了如指掌了。
現在講到「滅」諦了。滅者,滅去煩惱障─貪、瞋、癡而證入涅槃,超越三界,了脫生死。祗是滅去煩惱障而 後的聖者,如舍利弗、大目犍連,儘管住世若干年而後入滅, 他們的生和死,皆可以自由。
由於迷失真心,所以妄生煩惱,煩惱平常不會起現行他就潛伏在我們的心中。遇到外境的刺激,它馬上會暴發出來。我們固然不聾不瞎,即使生下來,就 是既聾又瞎的殘廢者,照樣有和他與生俱來的欲望煩惱。如何才能將這些壞念頭由減輕而消滅,這不是說說就成,是要經過一 番功夫來磨鍊的。功夫是什麼?那便是「道」諦。
道諦的「道」。道者,道路。譬如你要進 城,城門是必經之道。我們要想斷煩惱,脫離苦果而證入涅槃, 必得經過三十七種道品的修鍊,而後方可成功。品者,品類, 以類相從也。
三十七道品又分為七類: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 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四正勤:未生惡令不生、已生 惡令滅、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三、四如意足:欲、念、 進、慧;四、五根:信、進、念、定、慧;五、五力:同於五 根;六、七覺支:念、擇、進、喜、輕、安、定、捨;七、八 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 定。
苦、集、滅、道為什麼都稱諦?諦者,實也。
《佛遺教經》上說:月可以令熱,日可以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現在將四諦綜合起來說: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因, 滅是出世間的果,道是出世間的因。所以苦、集、滅、道,俱備了世間、出世間的兩重因果。
假如有人問:「因在前,果在後,是必然的法則。為什麼四 諦法中卻顛倒其詞呢?」要知道,這是世尊方便善巧的說法。 因為要使眾生先知道世間是苦,而後探討出苦的因由,再設法 消滅苦因,是之謂:「知苦斷集。」可是問題又來了:集因斷而 苦果離,那麼,我們又向什麼處安身立命呢?有,那便是涅槃─「滅諦」。然而煩惱集因,不是隨便可以斷,涅槃之果,也 不是無條件可以證。所以要修「道」。這便是「慕滅修道」。有涅槃的樂果,使眾生羨慕,而後我們方肯修道。
所以佛在《法華經》上說:「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九部法者,大、小乘佛教也。世尊說四諦的方便,已夠明 顯的了。
《佛遺教經》上有所謂三轉四諦法輪的話,輪等於附屬於火車之下鋼鐵鑄成的「輪」盤。火車沒有這輪盤的「轉」動,不 能風馳電掣的行駛於鐵軌之上,作客貨的使用。但是,當它正 迅速地向前行駛時,鐵軌上不管有什麼東西,都會被它碾碎。 佛法有摧毀、降伏魔怨的力量,使眾生由凡夫而進入聖賢之域,由此岸而誕登彼岸,有摧碾的意思,也有運轉的意思,所以以輪來作一比喻。然而,法既然稱輪,說法之說,也就名之為轉。那麼,如何叫做三轉呢?
第一、示相轉。示相者,告訴弟子們以四諦之相。所謂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 可修性。
這裡面的性和示相轉的相,同一個講法。
第二、勸修轉。勸修者,勸導弟子們修行也。所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第三、作證轉。作證轉者,為弟子們作證明也。也就是應知、應斷、應證、應修的法,我都一一地如實 做到了。所謂「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 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以上四諦是用天臺四教裡的藏教方便解釋給大家聽,但是未達「圓教無作四諦」,上面未說圓滿,有想了解的同修可以看永明延壽大師的《宗鏡錄》。
十二因緣
自無明。至老死。十二因。為緣起。
這裡解釋十二因緣。
無明:就是平常人所說的糊塗、不明真理。由糊塗之助緣,就有妄行了,無明是導致妄行的。
眾生之所以妄行,皆因無明之故,所以說是「無明緣行」。
無明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它是妄覺、是迷惑、是貪嗔癡等煩惱。若不明真理,就有妄行,此即「無明緣行」。要怎樣打破它呢?只要一念覺悟,無明就破了,就像做夢一樣,無論是何種夢境,只要醒了就不再墮於當中。
行:就是妄行,就是造作諸業。又因有妄行之助緣,就對人事物有所辨識,即分別、識別。
認為某人事物好,則喜歡,就想要得到,或認為某人事物壞,則厭惡,就不要它,甚至傷害、排斥。因妄行的緣故,使眾生生起分別的妄識,所以說是「行緣識」。
識:就是分別、辨別、識別之心,也就是糊塗的認識、錯誤的認識。眾生過去世因為不明真理,而有妄行。有行就造業,造業就受報。
所以人死後的中陰身,在投胎的時候,就是根據過去世(活著時)所造的業,經過識別,選擇有業緣的父母而去投胎。
有何種業識就生成何種胞胎,所以稱為「識緣名色」。
中陰身的歸宿,均是隨過去所造的業,由業緣所支配。
你過去做的好事多、善業多,就會見到光明之地,若是投生在人道,則遇到環境條件好的有緣父母。
反之,因前生造惡業的緣故,則中陰身只能見到昏暗不好的情況,而投胎到窮苦之家,甚至去三惡道中。
若一個人惡業做得太多,他的中陰身是見不到光明之地,所見到的都是種種可怖的境界。
譬如:下冰雹打他、夜叉追他、虎狼要吃他、……等等,嚇得他慌不擇路,以致躲進壞的地方,投生到條件惡劣、窮苦潦倒的人家。
另外,因為惡業多、業障深、心性昏暗的緣故,他只能看到幽暗、昏昧的光,即三惡道光。當看到時,他會認為這些暗光和他的心相應,就跑到那裡,投到三惡道裡去了。
眾生想要了分段生死,就要在修行的時候,見一切境界而心不動,不為境所攝引,不生愛惑,這樣功夫就真正做到有把握了,縱然到了中陰境界,見一切境,你心也不動了。即使見到男女同房交媾行淫,你心也不動,那你就不會投胎了。
人之所以投人胎,就是因為他在中陰身時,見到了有緣父母而心動,作為第三者加入到同房的父母當中去了。當男人射精時,就將其沖到女人的子宮裡面去,這就是投胎、住胎,一念把持不住就住進去了。
名色:就是初入胎中,也就是神識剛到了子宮裡面,這時只具色蘊,而「受想行識」四蘊尚只徒有虛名。
這名色是一胞膿漿,像瘡裡面的膿一樣,這是男女精卵匯合在一起而成的,無以名之,則叫做「名色」。借這名色的助緣,漸漸形成長出胎形,六根也漸漸長成,謂之「名色緣六入」。
人死後作七,就是因為中陰身每七天就會有一個變化。
投胎後也是七天一個變化:最初像一團漿,慢慢像一個膿瘡,慢慢長成一個胞,慢慢長成胎形,慢慢長出頭、四肢,但六根未具,慢慢長出眼、耳、鼻、舌等六根,慢慢長出毛髮、指甲……。
六入:指的就是「見、聞、嗅、嘗、覺、知」六種心性。在胎胞裡,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已長成,能起見、聞、嗅、嘗、覺、知各種作用。「根」對「境(塵)」時,則會有這六種性能,這就是「六入」。又藉由六入當助緣而形成「觸」。
觸:是六根接觸六塵的意思。懷胎圓滿了,要下生出胎了,胎兒初生開始與外界環境接觸了。
名色、六入是在胎胞裡,而「觸」是出胎,母胎內和外界環境的溫度相差很多,所以嬰兒剛出胎時,和外界空氣一接觸,全身就感到像針在戳一樣難受,痛苦得猶如「活馬剝皮」,所以出生的胎兒沒有一個是笑的,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上。
譬如:打乒乓球、排球,想拿到獎牌、創造出好成績,平常不進行刻苦訓練,就不會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及好成績。做任何事情都是造業,只是業有善、惡不同而已。
修行有所求也是造業,但修行所要修的是淨業,不墮在善惡二邊,最究竟的善就是清淨。
這裡要強調,有求、有所得,都是世間的事。學佛就是要知道實相,並證入,若修偏,反而對於世間有所求、有所得,那就壞了。心有所得,就不是成佛,而是成魔了。
《心經》云:「以無所得故」,心裡要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才能成佛。凡夫俗子執妄為真,執著假相,認為實有,總要有所得。
因為有求、有所得之故,就會造業受報。所以,「愛、取、有」是現在世所造的因。你現在造業就是造因,將來就要受果報。業果不亡,必透過緣於來世之生,受未來的生死苦果。
更因為心有所得的緣故,必然持續生死流轉,生死不能了。所以,「有」就是有生死,叫做「有緣生」。
生:是受現在世所造的因,而感得未來世的五蘊身。有生則一定有老死,這是一定的,所以叫「生緣老死」,除非學佛修行有成就,才得以脫離生死循環。
老死:是未來世之身又要漸漸老了、死了。人老了,不免憂苦悲惱。人到死的時候,家屬哭哭啼啼,捨不得親人離去。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捨不得離開親人家屬,捨不得丟掉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捨不得離開這個娑婆世界。
人老將死,生離死別,誰不憂悲苦惱呢?因為眾生執著很深,即使活得再久,也不甘心死去,都希望再多活些時間,所以說人是愚癡的!
人們不知道自己本具佛性並不是隨著人的生死而生滅。就是說,這個佛性並不是由於小毛頭出生了才有,也不因為人死了,神識就沒有了。
人死了,只不過是這具皮囊壞了,不堪使用,就像房子壞了,要搬個家、另換間房子一樣。所以,不要執著這身體是真的,以至於貪戀這個世界,不肯離去。
尤其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更要坦坦然然、歡歡喜喜地去。這個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是令人痛苦煩惱的地方,而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快樂的光明世界。離開痛苦煩惱之地而到快樂光明的地方,又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真修行人的妄念比較輕,是不怕死的。再說,人死時是痛苦萬般的。因為這時四大要分散。地大分散時,就像一座大山壓在身上一樣沉重;水大分散時,就像整個身體浸在水裡一樣,潮濕寒冷;火大分散時,就像火燒一樣,身體熱得難受極了;風大分散時,就像大風吹捲山上的泥土,一層一層地削掉,這叫做「風刀解體」,這痛苦最厲害。當最後一口氣不來,就是風大分散完了,所以呼吸不來,這時就像「生龜脫殼」一樣,一隻活著的烏龜,被活生生把殼拔掉,十分痛苦淒慘。所以,每個臨死的人,都是呻吟哀嚎、痛苦萬端的。
順流轉。逆還滅。
六道輪迴就是一場:眾生一念無明(睡著)墮入夢境中一樣。生生死死循環往復。而十二因緣正是在說明這場夢境是如何不停上演的原因。
佛說的十二因緣法(又名:緣覺法十二支),揭示了一切眾生在六道輪回中,生而死、死而生,無始無終地輪迴不息的原因,眾生就是因為不由自主循著業因果報生滅流轉。
以生命而言,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三世若以有相來看,可以說是長時間,若縮短來看,一世中的過去、現在、未來,乃至昨日、今日、明日……,無不遵循因果規律。
結合因果關係來看,由過去的「無明、行」之二因,有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的五果。
由現在的「愛、取、有」三因,故有未來的「生、老死」二果。即由過去造作的因,形成現在所受的果。
由現在造作的因,又將形成未來的果。
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自作自受。
因緣十二支又可大致歸納為「惑、業、苦」三道。
無明,愛、取為三煩惱,煩惱即是「惑道」;
行、有兩支屬「業道」;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
由起惑而造業,有業則感苦果。而在受苦期間又起惑,起惑又造業,造業又受苦。未來更有未來,周而復始,生生死死,在六道輪迴中轉來轉去永無窮盡。
所以如果不發心修行,則永遠在這錯綜複雜的惑、業、苦中,因因果果、無始無終的生命業流中輪轉不息,不得解脫。
上述的十二因緣相互配合,環節相續,稱為「順觀流轉門」,所以說「順流轉」。
佛說十二因緣法,告訴我們,生死輪轉的最主要由來就是無明。由順觀這十二因緣,知道了一切眾生都是依此十二因緣而在六道中輪轉不息,故名「順觀流轉門」。
但只知流轉,而不曉得解脫的辦法,還是沒有用的。這就需要「逆觀」此因緣法十二支,謂之「逆觀還滅門」也就是文中的「逆還滅」。
緣覺乘人逆觀十二因緣,明白了生死的根源是無明之故。於是就發修道離苦之心,修十二因緣法,從而證得「辟支佛果」,辟支佛又分為緣覺(有佛出世)與獨覺(無佛出世)二種,證「緣覺果」,因而了脫「分段生死」,了脫了六道輪迴的生死流轉。
無明是糊塗、是煩惱,先要把它斷掉。無明滅了,則行滅,即不妄行了。行滅,則識滅,分別心也就沒有了。沒有妄行,則不造業,就不受果了,就不會動心識別有緣的父母來投胎了,如此則名色滅。既然沒投胎,又怎能長出六根呢?所以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無有胎兒出生,則談不上觸塵了。觸滅則受滅,既然沒有這個肉身,何以受之?不受一切受,即正受、正定。不受就沒有愛了。沒有愛憎,也就沒有取捨了,即愛滅、取滅。不取則不會得,所以「取」滅則「有」滅,無愛、取,則不作有漏業,即不會造業受報,不投來世胎,那「生」就滅了。
無生則無老死,從而憂悲苦惱、生離死別也就沒有了。
由此可知,無明滅了,則「行」等十一支俱滅。無惑則無業,無業則無苦。緣覺乘人修此十二因緣法,破除無明,證得辟支佛果,從而了脫分段生死。
當處空。無分別。
所以知道十二因緣只是一念無明,糊塗迷惑,但這一迷情又在何處,真所謂覓心了不可得,是為無分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