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釋教三字經14(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賢首教。如是說。 從本源。生枝節。


這是「賢首教」作「如是」的「說」法。「法性土」就是前 面的寂光土,「淨化土」包括了前面的方便、實報二土,「染化 土」就是凡聖同居的娑婆世界。後面的二土是「從」法性土「本源」而生出來的「枝節」。


娑婆界。極樂界。華藏界。及餘界。


四土、三土,講完了,更舉例以言。
「娑婆界」,染化土也。 「極樂界」,淨化土也。「華藏世界」是淨化土的擴大。華藏莊 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如來的實報無障礙土。華藏世界海內有十 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一一海中有一世界種,一一世界種 中有二十重世界,一一重中有無量世界於中安住。中央世界第 十三重,娑婆、極樂均在其中。此二十重世界之外之世界,謂 之「及餘界」。

界非界。非界界。重重涉。各無礙。


第一句,依真諦說來,則「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也。「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理實如此。雖如此說,又不能執真諦 而廢俗諦,所以即「非」世「界」,又是名世「界」。入不思議 解脫境界的佛、菩薩們才能如實了知,染世界、淨世界相即相 入,「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個個無障「無礙」。


勸學


學佛者。首在信。信而解。解而行。

由解行。至於證。


這是講佛教的修學的步驟,這裡告訴我們,「學佛者首」先要「在」 一個信仰的「信」字下一番功夫。
「信」字的解釋是不惑也。
然而這裡的「信」是取「不疑」的一義。在佛言佛,就是 要我們對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大悲、大願、 大智、大行要有信心,就是信仰佛、法、 僧三寶。

在信仰三寶先決的條件下,有兩個原則,一定要深信不疑: 第一、要信我們的真性不滅。由於有了這一信仰,從而知道有 六道輪迴,在行為上可以止一切惡,修一切善。 第二、要信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且皆能成佛。這是佛教 獨具的特色,也是和其他的宗教最顯著的差異。所以《華嚴經》上 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其次要「解」。「解」者,了解。不解而信,是為迷信。
要對佛教有正確的了解,知道一乘了義是究竟之法應當勤學,還要多讀大乘經典,如《心經》、《華嚴經》、《法華經》、《圓覺經》、《楞嚴經》、還要看古來有修有證的祖師著作,近代可以看王驤陸居士,以及元音老人做為佛教的入門。

第三個步驟,就談到「行」的問題了。「行」就是實際踐 履。要在一切境界當中提起正念修行,念佛觀照不斷,還要到道場用功才能學習威儀戒律,不能只躲在電腦後面,及書本後面學佛。

第四、說到「證」了。「證」是行的終點。只要有前面的功夫要證果就不是問題了


識次第,辨邪正。

學佛人的修行次第,就是信、解、行、證。而 信佛、學佛的人,必須認「識」這一「次第」,不可躐等。因此, 清涼澄觀國師為《華嚴經》作疏,蓮池大師為《阿彌陀經》作疏,都以信、 解、行、證四分分科。
還有一個問題,那便是「辨邪正」。「邪」者,不正。歪曲 事理,假借鬼神的附身,或詐騙財物,或妖言惑 眾,預言災難,或為人授記印證,聚眾作亂,像現在佛門提倡弟子規、人間佛教、大乘非佛說、……等論調,都是邪知邪見,切不可以聽從,否則自殞慧命。

宗說通。理事融。
「宗說」的「宗」,就是達摩大師所傳的禪宗 在習慣上都稱「宗門」;宗門的對面,將天臺、賢首、 三論、法相呼為「教下」 或「教門」。《三字經》上,「宗說通」的「宗」、「說」 兩個字,就是指的禪宗的宗下和學習教觀的教下。
「宗說通」的「通」,宗下就是開悟,在教下就是對教義的 了解。佛弟子能夠做到宗、教兼通,自然能夠「融」會「理事」。
那就是佛門的全才,夠得上稱為全才的高僧, 必定能「理事」雙「融」。「融」者,融會貫通。因為事有千差, 而理則一味。諸如清涼國師在華嚴大疏序文說:「理隨事變, 一多緣起之無邊;事得理融,千差攝入而無礙。」所以,教典 通了以後,或者研究教理之際,還要用修行的功夫來從內心 上求真實的印證。
趙州從諗禪師曾經說過:「禪和子若肯靜坐三十年,如不開悟,斫老僧頭去。」真是要好好用功。

破我執。第一功。

「我」有人我、法我之分。「我」 者,主宰義。所以又叫我、法二執。這是學佛者最大的障礙。 人我者,執著自身之中有一個永恒的我,永遠存在。由於有我, 勢必要求我所受用的法,或拒絕於我有損害的法。於人、於法, 皆以為實在,所以叫人我執和法我執。
我們這些苦惱眾生,因為有了執障的關係,關閉了智慧之 門。所以經論中拿高山來比喻執障。高山的背面是太陽永遠照不到的地方。
所以學佛要破我慢之高山。所以說:「破我執,第一功」。

四句離。百非遣。妄念消。真性顯。

學要有次序,更要有目的,不然的話,那便是無的放矢。 這四句經文中的第四句、「真性顯」,就是學佛的目的。也可以 說,上三句是因,第四句是果。現在先從第四句講起。「真性」 者,一真法界性也,就是《三字經》最初「無始終,無內外,強立 名,為法界」的法界。也就是一切眾生身心的本體。先天地而 不生,後天地而不滅,所以名「真」;在有情的眾生為佛性,在 無情的事物名法性,所以名「性」。「性」即是體。
真性從無始以來為無明所染,起貪、瞋、癡,造殺、盜、 淫,循業受報,六道輪迴,永無了期。好像太陽為烏雲所遮, 雖有無比的光芒,卻放射不到地面上來。
然而我們可以問:「烏雲是地氣上升、凝聚而成,終有消散 的時候。無明從那兒來的呢?」之前說過了,無明無 始。無始者,既沒有初生的時間,也沒有初生的方所,是幻生, 還歸於幻滅。由於我們不知是幻,所以就有「四句」和「百非」 的種種「妄念」隨之而起了。
不徹底的宗教教義或古今、中外的哲學,對宇宙萬有及其 本體,摸擬、猜測,不外乎「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的四句。或以常、無常、有邊、無邊來說,都可以成為四句。都落在對待當中

在佛法上講,有是增益謗,無是減損謗,亦有亦無是相違謗, 非有非無是戲論謗。真法界性不屬於四句,所以要「離」。
「百非」者,上面的四句,每句可以演成四句,成十六句。 十六句中有過去、現在、未來之三世,便成四十八句。每句分 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加根本四句,一一皆無實義。而人我、 法我二執,都是因此而起,所以說「百非」無一,而一定要把它「遣」去。 

四句既離,百非亦遣,「妄念」不消而自消,「真性」不顯而自「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