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釋教三字經11(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六 度


六度又名六波羅蜜。

波羅蜜,譯成中文是「彼岸到」。順此方的文法是「到彼岸」。
「彼岸」是譬喻,指的是涅槃。涅槃既是彼岸,則生死為此岸,煩惱為中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菩薩,藉由修布施、持戒、忍辱、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方法,以作寶筏,由生死的此岸,「度」過煩惱中流,而「到」達涅槃「彼岸」。所以六波羅蜜又稱為六度。
大乘菩薩欲成就菩提道,六波羅蜜是必修的 。四弘誓願也是必須發的: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


第一、「布施度」,梵文的原名叫「檀那波羅蜜多」,簡稱「檀波羅蜜」。

中文名是「布施」。「布」含義很多,在這裡當作廣布、分散的意思。「施」是,惠、與也。「布施」和贈與不同。「贈與」有時必須定立契約,作法律上的根據,以免後來的紛擾。而「布施」是無條件的。

布施有三類:一、財布施,二、法布施,三、無畏布施。

 財布施又分:外財和內財的不同。

「外財」是身外之物。由一塊錢乃 至百萬、千萬,田地、房屋、珍貴物,只要是屬於物質的,甚至妻、子、國城,……等,看布施者的布施程度深淺,只要是屬於布施者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隨意施捨。
「內財」包括自己的色身。在《金光明經》捨身品上說:教主釋迦牟尼佛在因位中,身為摩訶陀羅王第三王子,名摩呵薩埵,曾從高巖上跳下,跌碎自己的身體,以餵將死的餓虎。做尸毗王的時候,為了被獵的鴿子,割自己身上的肉,而向獵人贖鴿子命。

財布施得富貴。

法布施:佛門所說的法,必須符合佛涅槃前所交代的四依法,符合了這標準,才算正知正見。大乘佛法在一切佛法中最為殊勝珍貴。學佛人要將正法流通在這世間,使其利益現在以及後來的眾生,這就是法布施。其餘之法若不能令眾生一生究竟圓滿成佛,則只是佛一時的方便法。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



無畏布施:「畏」是恐懼的意思。不管是人或是其他的生物,對於死亡,都具有相同的恐懼。

若遇到有動物要被殺,能力所及就花點錢,把它們贖回來。是飛鳥,則放入山林,是水族,則放之江海,使它們活命,各遂其生,免除死亡的恐懼。

這就是無畏布施。
現代的放生則要注意環保及種種問題。
要確定做到正確的放生。
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第二、「持戒度」、梵文的名字「尸羅波羅蜜多」,譯成中文是「持戒到彼岸」。「戒」 有止持和作持的不同。「止持」是指被戒律所禁止的行為。「作持」是該做的善行,該做而不做,也是戒律所不許。所以應做或不應做,佛弟子皆應當謹慎奉行。所以名為「持戒」。

戒包含有三:
一、攝律儀戒。《瑜伽師地論》指為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那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這些是佛門出家、在家七眾弟子所應守的戒,包含了止持和作持。
「攝」是 該攝。如:禁止殺、盜之類的戒,屬於「律」。指示行動上的規矩,屬於「儀」。 「儀」是威儀。

二、攝善法戒。凡有利於菩提道的,皆名為善法。諸如:勤於聞法、思惟、修習止觀……等等,都是屬於攝善法戒。

三、饒益有情戒。「饒」是豐饒。「益」是利益。「有情」就是具有執情或富有情感的眾生。行菩薩道的佛弟子們以佛法自行化他便是落實饒益有情戒。令他們皈依佛教, 趨向於圓滿菩提路。

第三、「忍辱度」梵文的原名是「羼提波羅蜜多」,譯成中文是「忍辱到彼岸」。「忍」是對於與自己有仇怨的眾生,不生憤怒,不懷報復。在難忍的境界之中,以侮辱為最,故名忍辱。


《瑜伽師地論》上說,菩薩對於長時間、陸陸續續從他人怨毒心中給予我的迫害,要用猛利心、不間斷的心,觀想迫害之來,都是由於我先世自造種種不淨的業因,所以今生受種種苦果。

假如我仍用怨毒之心,設種種方便而圖報復,則冤冤相報,永無了期,徒然增加彼此間現在以及未來的種種大苦。菩薩有了這個基本觀念,則燒心的憤火自然會息滅。


第四、「精進度」梵文的原名叫「毗黎耶波羅蜜多」,譯成中文叫「精進到彼岸」。「精」是專一。「進」是不退。《瑜伽師地論》上講,精進有多種。現在擇其最重要的三類:


一、環甲精進:
「甲」就是「戒衣」。古時候打仗的武器,不外乎刀、鎗、劍、戟。勢力能夠到達遠處的,就是「箭」。抵禦這些武器的,就是將士們穿在 身上的鎧甲。「甲」的原料是獸皮。或者是鐵葉片連貫起來的。將士們穿在身上,跳上戰馬,和敵人接戰。此時置生命於度外。 

菩薩行菩薩道,也應當這樣。菩薩為了解脫眾生的苦惱,即使須要經過恒河沙的劫數身處大地獄中,也只當一晝一夜來看待。菩薩為了解脫眾生,即使延長其成佛的時間到百千萬劫, 菩薩也絕不氣餒、懈惰,而勇往直前,以求完成他的發心。

二、 攝善法精進者:
善法無過於六波羅蜜多。菩薩為了圓滿六波羅蜜多,於長時間以勤勇無間的精神,忘我地加功用行。 任何的打擊、障礙都不能動搖他堅固的發願。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 誓不成佛」,是最好的例子。

三、饒益有情精進者:
就和「持戒波羅蜜多」中的「饒益有情戒」一樣

禪定度。智慧度。自他苦。從此度。

第五、「禪定度」梵文原名叫「禪那波羅蜜多」,譯成中文是「靜慮到彼岸」。 圭峯宗密禪師作的《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說,「禪」是印度國的話,完整的名字是「禪那」,譯成中文,為「思惟修」, 又叫「靜慮」,是定、慧的通稱。中國佛教徒,在印度和中國的兩個名字上,各取一個字,所以叫「禪定」。這叫「華梵並舉」。
圭峯禪師說:禪定這一門最為神妙,能發起自心上的無漏智慧。
一切妙用、萬德萬行,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發。

無論大乘、小乘,要想證得聖道,必須要修禪。捨此無門, 捨此無路。即使修行淨土,也得要修十六觀禪、念佛三昧及般舟三昧,才能有所成就。
眾生本覺真性本來是不垢不淨、凡聖無差。

於修禪時,可分五大類來講:

一、外道禪:
「心遊道外」謂之外道。雖然他們有「欣上厭下」的目標,也就是「欲求上界的清淨、厭棄人世間的汙濁」。他們雖有他們的觀察所得,但所得都是錯誤的。還執以為是。這在佛教的名詞上叫做「異計」,意思是「錯誤的執著」。所以稱為外道禪。

二、凡夫禪:
這一類的修行人,欣求上界的淨、妙、離,厭棄人間的苦、粗、障,其實和外道是同一心理。但是他們正信因果,修成了,可以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也就是所謂的「四禪八定」。但因為不能超越三界輪迴生死,所以叫凡夫禪。


三、小乘禪:

小乘觀察四諦、十二緣生,悟「我空」偏真之理,超越三界,了脫生死,

但無大悲普濟之心,所以叫小乘禪。


四、大乘禪:
修我、法二空觀門,而悟得真理,名大乘禪。因為雖然悟未究竟,或者漸次而修,而兼修其他五度,在教理上稱他們為權乘菩薩。

五、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
也可以說是達摩禪。本宗的修法是 頓悟自心本來清淨,本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如《圓覺經》上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達摩大師所傳者,即是此。



第六、般若度


般若梵言「般若波羅蜜多」,譯成中文為「智慧到彼岸」。佛陀的言教本來就是智慧,所以般若貫通諸宗。經、律、 論三藏教典,無一不是般若。

「般若」就是自性清淨心照了諸法皆空的「能照」功能,又稱為「觀慧」或者「空慧」。唯識又名二空觀智。
舉例來說:心經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那個「照」,就是能照的觀智或 觀慧。

在達到般若之體的過程中,有三個方法:

第一、文字般若:

文字本身雖非般若,但卻是詮解般若之方便,能令眾生發起般若慧。

文字是有形質的三藏教典,若狹義地說,就是般若部的經論本身。經論的文字,除非是有宿世智慧的人,否則是不能無師自通的。
幾乎都必須透過聞法而思惟,由思而修,來學習。「聞、思、修」稱為三慧。




《華嚴經》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在開智慧的《楞嚴經》上講到: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所以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在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中說: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足見聞法可以熏發眾生的宿慧。「聞」當然也包括了讀、誦、受持。所以說文字般若。


第二、觀照般若:


就是講把你所學的法,用在生活上,起煩惱的時候提起來照破它,不起煩惱時心也不住清淨相中,如是染淨俱離,才是真實觀照。
學淨土宗的人就提起佛號,因為「觀」即是念,念佛就是觀,照就是了了見佛,所以一切法門都可以觀照二字涵蓋,都可稱為觀照。

第三、實相般若:

實相無相,也就是《心經》上所說的「不生、 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諸法空相」,是般若之自體,由觀照而契入。則實相就是般若,和上上乘禪的禪體無二無別。
貫串起來說:
因文字而起觀照,因觀照而證入實相。實相是般若之體。依體起用,則實智、權智、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乃至無障礙法界智,無一不是般若。

文上又說:「自他苦, 從此度。」
這是對於六度的結語,也說明了六度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信佛、學佛,為的是成佛。其最初的條件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
當發菩提心的菩薩們修這六門功課時,一方面是「自度」,一方面是度「他」,使自己和他人皆能超越生死的此岸,度過煩惱中流的「苦」海,而「從此度」到涅槃的彼岸。


四無量心

慈與悲。喜與捨。四無量。稱聖者。

「四無量」─「慈」、「悲」、「喜」、「捨」─是四種菩薩行。是沒有界限、數量、時間上的差別,所以名為「四無量」。
「慈」的定義是「給與一切眾生快樂」。
「悲」的定義是「拔一切眾生之苦」。
苦是指「逼惱身心」。
苦的種類,佛說有「三苦」:苦苦、行苦、壞苦。 
又有所謂「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喜」是隨喜心。見任何一類的眾生,尤其是同類的人, 遇有離苦得樂、稱心滿意的樂事時,自己從心深處升起喜慶歡悅之心。這可以調伏眾生的妒嫉心。

第四說到「捨」了。對於無苦、無樂或有苦、有樂的眾生,了無憎愛之情的執著,叫「捨」。

有時候在慈、悲、喜、捨之上,又加一「大」字。是指菩薩于無我、同體無異境界上的圓滿之心。所以六度之行必須再加入四無量心,才圓滿成就為菩薩行。

涅槃四德


涅槃,梵文的原文是「般涅槃、涅槃那」。譯成中文是圓寂。


「德無不備」曰圓。「障無不盡」曰寂。也就是諸德圓滿,諸惡寂滅的意思。

不再有生死之苦,獲得淨妙之樂,是大乘功行圓滿果位。

曰常樂。曰我淨。此四德。涅槃證。

大乘所謂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是佛境界。
對凡夫眾生而言並不具上四德,反而是處於相反的狀態下,
凡夫不知自己與世界的真相本是:無常、苦、無我、不淨。

無常:
不談六道中的惡道,只拿天道和人道來說:人類的壽命,即使活到一百歲以上也是曇華一現。
人間小三災是刀兵劫、瘟疫劫、饑馑劫。佛講人間有小三災,世界將壞時有大三災。

天上眾生的壽命,可以活上幾千萬萬歲,但是畢竟是有盡期的。天人將死前會有五種徵兆:衣裳有垢膩、頭上花枯萎、身體有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這稱為「天人五衰」。天眾的五衰相現,就是死亡的預兆。 

「六欲諸天具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世界壞時,有大三災,火災可以燒到初禪天,水災可以淹到二禪天,風災可以吹壞三禪天,到四禪天就沒有災難了。四禪天叫福天。

所以古德說:「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然而無論是「天或人」的本身,乃至人天所依以居止的依報環境,都是「無常」的。

但是眾生卻都執以為常。這叫「非常計常」。
縱然告訴你「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或者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還是有許多人看不開、放不下。
因一切法無常所以說「苦」。人有「生、老、病、死」;大地有「成、住、壞、空」。 加上災害:颱風、地震、刀兵、水、火、山崩、海嘯、盜賊、車禍, 甚至輪船、飛機……。等等的事故,時時給予眾生死亡的威脅。


明明也實在夠苦了。然而還是有些人覺得有醫藥在進步,覺得一切都還有希望,誰也想不到死亡時時刻刻在候著自己,仍過著自認為快樂的生活。這叫「非樂計樂」。確實,必須有極高覺性的人,才會在平日生活中生起覺悟的心,想脫離一切無常苦。


「我」有主宰的意思。世間人有幾種錯誤觀念:

一種是:「人死如燈滅,死了就沒了」,這是斷滅見,是屬於惡見和邪見。
或是,認為人死了後還是再當人,這是「常見」也是不對的。有了這些 錯誤的見解,眾生就會不斷地發展個人的占有欲「一 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自己」或滿足于自己相關的,而忽略了他人的存在,變成自私自利,一切的罪惡,都會由此產生。
學佛人要知道,一切都是因緣假合,猶如空華在眼前一閃,隨時就會消失。誰也控制不了。
 但是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總是於「非我」中妄認有我,這就是「非我計我」。

「淨」是清淨。
眾生生活環境要優美、身體要清潔,皆有賴於人工。不用說外境,即使是自己的色身,也不能使它永遠保持清潔,在經典中常講:眾生九孔常流不淨物。我們的臟腑,本來就腥臭異常, 加上飲食所變化的糞尿,其骯髒、齷齪,不是拿言語來可以形容的。但是人類卻依舊安於這狀態。所謂「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因此,也就不想進取。這叫做「非淨計淨」。
「計」:不是 卻執以為是。
這世界人身是沒有常、樂、我、 淨可言,根本不用貪戀。像聲聞、緣覺之流的聖者們, 接受世尊的教誨,首先觀世間「苦諦」,修「不淨」等觀,斷欲去愛, 超越三界,證阿羅漢。對於世間法不執著,但是二乘人還不能了解究竟無住處大般涅槃的真常、真樂、 真我、真淨的四種德用。

德是德相。「用」是 作用。用可以顯體。
三際莫能易、四相之所不遷,叫做「常」。「三際」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之三世;「四相」是指生、住、異、滅。有情世間,尤其是天、人六道和無情的器世間,都不能逃出時間的遷流、生滅四相的變易。唯有「真心本性」 不受三際和四相的拘束,所以叫真常。


要知道「心本無生」。無生,故無苦; 無苦,故無樂,因為苦者,樂之對也。無苦無樂,所以名之曰 真樂。

「我」者,仍然是主宰的意思。眾生們在血肉身中執著以 為有我,這是生死之根本,等於認賊為子。
這個我,誠如清涼國師答唐憲宗皇帝所問「何為法界」,曰:「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從本已來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唯一真境而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昭昭於心 目之間,而相不可睹;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

如果能細心審察清涼國師的話,就可以知道,此中說的就是「真我」。

「淨」者是解脫一切垢染,不是普通清淨或潔淨的淨,而是無一物而又不遺一物的「淨」。
如禪宗人說:「有土不為淨。」這祗是說,法界法性的本體上空無一物,並不是毀棄淨土法門。所以《楞嚴經》 上說:「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禪宗祖師們問學人,說:「你來這裡幹啥?」學人回答,說: 「我來求作佛。」祖師將兩手一攤:「我來這裡一法也無。」這才是「真淨」。
佛陀本無實法與人,但為了令學人放棄「非常計常」等等的凡夫知見,趣求無上佛果菩提、涅槃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