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釋教三字經13(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
并佛眼。名五眼。見所見皆無限。

金剛經第十八分:「佛告須菩提:『如來有肉眼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有肉眼。』」乃至「如來有佛眼」,就是講這五眼。
「眼」是五官之一,也是六根之一。因有凡聖的不同, 以就有五眼之別。
「肉眼」:凡夫所有,假父母血氣而成。他的功用祗能見近 而不能及遠,見前而不能見後,見外而不能見內,見明而不能 見暗。不能見暗者,黑暗中不能見物。其實,見暗之見還是見。 譬如生下來,就是瞎子,眼前一片漆黑,就不能說,他是無見。 然而肉眼之見所以有這許多障礙者,因為它是色質所成。
「天眼」的「天」有自然之義。天上的天眾所用作視覺的 ,名曰「天眼」。天上的天眾,因修禪定,所以獲得天眼。六 欲天的天眾雖然未能斷慾,但是他有這福報。還有,在肉眼中有一特殊 的現象,那便是阿羅漢果的聖者和修菩薩們,都可以 以肉眼而作天眼。
「慧眼」者,智慧之眼也。慧有明辨是非、抉擇性相的作 用。具備這種作用,就是具有慧眼,並不是肉眼以外,另有一 對特殊的眼睛叫慧眼。二乘聖者們接受佛陀諸行無常、諸法無 我、諸受是苦的教義而修行空觀,因而斷除了貪、瞋、癡、愛 等十種煩惱障而證得阿羅漢果。然而他們所修空觀的觀,就是 空慧,也就是「慧眼」。
「法眼」:聖者們雖然觀一切法皆空,但他們對於世、出世 間的諸法,行、止、取、捨,有抉擇的能力,名曰「法眼」。一 般人於諸法中著有我相的存在。因接受佛陀無我的教義而修 我空觀者,因而斷煩惱障而得偏空的正理。但是他們昧於諸法 無不皆空,所以執著有眾生可度,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 根據這一心理,而發出「大患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 形莫先於有智,故滅智以淪虛」的呼聲。所以小乘聖者,既修 得我空以後,多證入無為的涅槃。然而這不是我佛出世說法的 本懷。
佛陀出世說法的本懷,是要我們發菩提心明心見性,無條件地利濟他人,使彼此皆成佛道。什麼是菩提心?就是觀照諸法皆空。諸法的法不外乎五蘊、十二處、 十八界的世間法、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甚至菩提、涅 槃的出世間法。無一不是緣生無性,無一不是假名。觀世、出 世間法皆空而不取證,那就是「法眼」。
因信佛、學佛而皈依三寶的人,所在多有,而且沒有一個人不對佛發菩提心,但是多數的人固然是發了,就罷了。有少數的人,在皈依以後,孜孜矻矻,繼續研究。然而他的我 見、我慢,卻與佛學相對的「水漲船高」。初發心時虛懷若谷的 態度,完全消釋無遺了。是名曰「我執堅固」,更說不上法空。 這是凡夫知見卒難除滅的通病,
「佛眼」:集合前面的四眼,就是「佛眼」。
「見所見,皆無限者」:肉眼祗見障內色,天眼可以見障外 色。慧眼呢?慧眼也祗能徹照真空之理。法眼照了諸法是假相 的和合。至於佛眼,固然備具肉等四眼的功用,同時,以徹見 第一義諦為其最大的功用。然而這都似乎是有分限的。融會起 來說,五眼之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所以能「見、所見」,悉「皆無」有「限」量。諸如法華經上說「父母所生眼,徹見三千界。」就是挺好的證據。
六通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神境通。漏盡通,。聖與凡各不同。
  六通又名六神通。神者,變化莫測;通者,無障無礙。
六種神通的因因果果以及他的現狀,在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威力品第五上講得最詳細。

第一、六神通的因,也就是六種神通從那兒來的。

六神通 的因有三種:
一是諸佛、菩薩的定自在力:依定自在的力量隨心所欲,成辦一切度生的事業。
二是法威力:法威力的 ,就是六度。諸佛、菩薩因修六度,有廣大果,有廣大勝利。 
三是俱生威力:俱生者,與生俱來。由於諸佛、菩薩過去多生多劫修集廣大福德資糧,證得俱生甚希奇法。
前二種名修得後一種名報得。


第二、六種神通的果。果也就是效能或者功效。諸佛、菩 薩之所以現種種神通者,

一、為了引諸眾生入佛聖教,
二、為 了無量受苦眾生,惠施他們的種種利益和安樂。


第三、六種神通的現狀。

一、天眼通又名生死智通。生死 智通者,就是說,諸佛、菩薩以超過人、天的清淨天眼,能夠 看到一切眾生生時、死時的妙色、惡色以及出生以後的成長、 成長以後的善行、惡行。諸佛、菩薩的天眼又可以見到諸光明 色、諸變化色、諸微細色、諸淨妙色。至於在空間上說,下至 無間地獄,上至色界第四最高的色究竟天。假如作意運用的話能見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諸色以及彼土諸佛集會、說法的情形。
還能見到十方世界眾生的作善、作惡,皆隨其機緣,以神通力惠予他們的利樂。

二、天耳通又名天耳智通。天耳通的妙用不管是天聲、人聲、聖聲、非聖聲、鳥獸的叫吼聲,十方諸佛 的說法聲、六道眾生的享樂聲、叫苦聲,也和天眼通一樣, 其所宜而予以訓導。

三、他心通又名知心差別智通。諸佛、菩 薩以他心智能周遍地知道,十方無量無數世界中的一切有情有沒有煩惱纏縛,有沒有染心、邪願心、外道心,下至一切禽 獸等心,都能洞悉無遺。又能以他心智,知道十方有情根器的 勝劣、勝解的程度,而隨其根性、程度,再示以種種的正行。 

四、宿命通又名隨念宿住智通。這是諸佛、菩薩能隨自己的意 ,知道自己和其他一切有情,過去每一生中,在某一道中受 ,姓甚名誰,是男是女,受報好醜。又能令他有情得宿住智對於宿世所有或多或少諸微細事、諸所思維,皆能纖悉無遺。 至於在時間上,過去、未來,無邊際劫,固然是不可數計, 其是過去生中,為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化諸有情 種種事跡,諸佛、菩薩將它宣示出來,令一切眾生,對佛、菩 薩生起敬信,生起恭敬,對於生死深生厭離。又將宿世每一生 中千變萬化的善惡業果,原原本本、委婉而動聽地道出,使那 些執「常」的外道破除常見。

五、神境通又名神足通及神境智 通。

神境通又分為二種:

一、能變通,二、能化通。

能變神境智通,在瑜伽師地論上列有十八種神變,妙法蓮華經 妙莊嚴王本事品上,淨藏、淨眼兩位王子為感化他的父親妙莊嚴王而表現的神通,簡略地敘述出來,讓我們知道個大概。
法華經上說:「於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 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 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 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然而這祗是十八神變中之 一二而已!
大致說來,能變通者,能轉變有自性的物體,令成 餘物.這便是能變通的一個概念。能化神境智通者:無而忽有 謂之化,也就是,能以禪定的力量造作他人未曾目見耳聞的種 種事實。
此中又分化身、化境、化語。能變化自身或他人身或男、或女、或鬼神、諸天、三惡道眾、妍、媸、大、小, 能隨意自在變化,為無量有情作利益事。這叫做化身。
化境者對於身外的事物,大小、貴賤,皆能隨意自在地使他轉變。如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之類,使眾生得到受用。至於 化語,也有多種,如諸佛、菩薩的化語,他們 的聲音深遠,有如雲雷之音。和而且雅的時候,有如迦陵頻伽鳥,因其聲音深可愛樂,能夠感動眾心。最為奇妙的是,諸佛、 菩薩以一種聲音說法,能使天、龍八部、十方各類的眾生, 個隨自己的語言,而聽懂佛、菩薩的說法,並且得到受用。

六、 漏盡通或名漏盡智通。漏者,破損的意思。譬如一隻玻璃杯 被碰了一下子而裂了一條縫,失去作用,祗有棄置到垃圾堆上 去而不值得一顧。那麼,「漏」究竟是什麼呢?貪、瞋、癡愛等 等的煩惱,就是「漏」。眾生們因具備這許多煩惱,所以造殺、 盜、淫、妄的惡業,以致不成道器而流浪生死,受苦無窮。諸佛、菩薩於生死道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千磨百煉中而斷 盡了煩惱。這就叫「漏盡」。諸佛、菩薩在生死煩惱中,經得起 磨煉,受得起考驗,立定腳跟,不隨生死煩惱所轉,這是什麼 力量?那便是「智」慧。由於智慧,斷盡了煩惱,使心性中本 具的妙用得到運用的自由,也就是「通」。所以合之則為「漏盡智通」。
六通中的「智通」二字,皆是這樣的講法。
諸佛、菩薩還有個奇特處。諸佛、菩薩為了度化眾生, 然獲得漏盡,而不取證。不取證者,不入涅槃也。這在法相宗 名曰「留惑潤生」,也是與二乘聖者迴然不同的地方。

六種神通講過了,現在來說說有關神通的故 :阿彌陀經序分十六位阿羅漢當中,有一位賓頭盧頗羅墮尊者,有一位樹提伽長者,用旃檀木,造了一隻鉢,再用絲繩,結成袋,將旃檀木鉢放在袋裏,懸在非常高的杆上,發出消息去說,不管是沙門、婆羅門,不得用梯、 ,誰能取得鉢,就送給誰。外道們知道,非神通不可,皆望望然去了。賓頭盧尊者得到這一消息,向大目犍連說:「老兄你是神通第一人,取之如探囊耳!」目犍連怕受到佛的責 ,默不敢應。賓頭盧去到樹提長者家裏,禪定而坐,伸手取 鉢而去。釋迦牟尼佛知道了,將賓頭盧呼到座前,以呵斥的語 氣說:「出家人怎麼可以用外道用的鉢?更不應該在未受戒者的面前顯現神通!從今天起,盡你的形壽,不得在南閻浮提居住。」 賓頭盧尊者遵佛的教法,去西洲瞿耶尼,教化四眾。過了些時釋迦牟尼佛的四眾弟子,都很思念他。世尊觀機,將他召回來了,但敕令他,不許他入滅,要常住世間,接受四眾的供養,作人間的福田。賓頭盧也自己 發誓,除了北俱盧洲,其餘的三洲,則有請必到。所以賓頭盧尊者到現在還住在捷陀摩羅山中,而唐朝的初年,在各大寺的 食堂裏,都供有賓頭盧尊者的像。

出家人吃飯的鉢,應該是鐵質和土質的,所以 旃檀木質的鉢,是外道用的。
不許賓頭盧入滅,就是對他隨便使用神通的一種處罰。

 

曰苦集。曰滅道。四諦法。須尋討。

先講第三句。
「四諦法」的「四諦」,就是 一、二兩句中的「苦、集」、「滅、道」。
釋迦牟尼佛初成正覺,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坐大寶華王座,現千丈盧 舍那身,為四十二位法身大士說圓滿修多羅教,那便是大方廣 佛華嚴經。最後的一會在逝多林園,已有二乘聖者們在座, 是他們對於這圓頓大教不能接受。世尊不得已,纔依本起末,而說四諦法論。

法華經方便品上說:「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及諸天 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 說三乘!』」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所謂:「於 一乘法,分別說三。」四諦法,就是這樣來的。
那麼,苦、集、滅、道的四諦,如何講法呢?第一、苦者逼迫為義。有三苦、八苦以及種種諸苦。三苦者,苦苦、行苦、 壞苦。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 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三苦、八苦所不收者,名種種諸苦。這許許多多的苦逼惱眾生的身心,迫害眾生不得自在, 以說,苦以逼迫為義。
佛未出世以前,印度人的宗教氣氛本來就很濃厚,山林水 邊、深山窮谷中修苦行而求脫苦、生天的道者,所在皆是。但 是他們不研究,苦的因由如之何纔能解脫,所以釋尊譏刺他們「以苦欲捨苦」,是不起絲毫作用的。那麼,苦是如何的除法呢苦必有因。由有苦因,纔感到苦果。苦的因是「集」。集者,招感為義,也有積聚的意思。然而「集」只是一個總綱,它的細目是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前五叫五鈍使,後五叫五利使。由於內心上有了貪、瞋、癡經不起人慾的刺激,發動於身、口,而造出殺、盜、婬、妄等等的惡行。惡行是因,三苦、八苦是果。怡山了然禪師禮佛發 願文上說:「十纏、十使積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懂得這兩聯的引文,對於苦、集的因果關係,就瞭如指掌了。
現在講到「滅」諦了。滅者,滅去煩惱障──貪、瞋、癡而證入涅槃,超越三界,了脫生死。祗是滅去煩惱障而 後的聖者,如舍利弗、大目犍連,儘管住世若干年而後入滅他們的生和死,皆可以自由。
由於迷失真心,所以妄生煩惱,煩惱平常不會起現行他就潛伏在我們的心中。遇到外境的刺激,它馬上會暴發出來。我們固然不聾不瞎,即使生下來, 是既聾又瞎的殘廢者,照樣有和他與生俱來的欲望煩惱。如何才能將這些壞念頭由減輕而消滅,這不是說說就成,是要經過一 番功夫來磨鍊的。功夫是什麼?那便是「道」諦。
道諦的「道」。道者,道路。譬如你要進 ,城門是必經之道。我們要想斷煩惱,脫離苦果而證入涅槃必得經過三十七種道品的修鍊,而後方可成功。品者,品類以類相從也。
三十七道品又分為七類: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 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四正勤:未生惡令不生、已生 惡令滅、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三、四如意足:欲、念、 進、慧;四、五根:信、進、念、定、慧;五、五力:同於五 ;六、七覺支:念、擇、進、喜、輕、安、定、捨;七、八 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 定。

苦、集、滅、道為什麼都稱諦?諦者,實也。遺教經上說「月可以令熱。日可以令冷。」世尊說苦,不可以令樂。

我們現在將四諦綜合起來說一說: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因滅是出世間的果,道是出世間的因。所以苦、集、滅、道, 備了世間、出世間的兩重因果。
假如有人問:「因在前,果在後,是必然的法則。為什麼四 諦法中卻顛倒其詞呢?」要知道,這是釋尊方便善巧的說法。 因為要使眾生先知道世間是苦,而後探討出苦的因由,再設法 消滅苦因,是之謂:「知苦斷集。」可是問題又來了:集因斷而 苦果離,那麼,我們又向什麼處安身立命呢?,那便是涅槃-「滅諦」。然而煩惱集因,不是隨便可以斷,涅槃之果, 不是無條件可以證。所以要修「道」。這便是「慕滅修道」。有涅槃的樂果,使眾生羨慕,而後我們方肯修道。

所以佛在法華經上說:「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九部法者,大、小乘佛教也。釋尊說四諦的方便, 顯的了。
遺教三字經上有所謂三轉四諦法輪的話,輪等於附屬於火車之下鋼鐵鑄成的「輪」盤。火車沒有這輪盤的「轉」動, 能風馳電掣的行駛於鐵軌之上,作客貨的使用。但是,當它正 迅速地向前行駛時,鐵軌上不管有什麼東西,都會被它碾碎。 佛法有摧毀、降伏魔怨的力量,使眾生由凡夫而進入聖賢之域,由此岸而誕登彼岸,有摧碾的意思,也有運轉的意思,所以以輪來作一比喻。然而,法既然稱輪,說法之說,也就名之為轉。那麼,如何叫做三轉呢?

 第一、示相轉。示相者,告訴弟子們以四諦之相。所謂: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這裏面的性和示相轉的相,同一個講法。
第二、勸修轉。勸修者,勸導弟子們修行也。所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第三、作證轉。作證轉者,為弟子們作證明也。也就是應知、應斷、應證、應修的法,我都一一地如實 做到了。所謂: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以上四諦是用天台四教裡的藏教方便解釋給大家聽,但是未達「圓教無作四諦」,上面未說圓滿,有想了解的同修可以看永明延壽大師的宗鏡錄。



十二因緣

自無明至老死十二因為緣起。
  
這裡解釋十二因緣。

無明:就是平常人所說的糊塗、不明真理。由糊塗之助緣,就有妄行了,無明是導致妄行的。
眾生之所以妄行,皆因無明之故,所以說是「無明緣行」。

無明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它是妄覺、是迷惑、是貪嗔癡等煩惱。若不明真理,就有妄行,此即「無明緣行」。要怎樣打破它呢?只要一念覺悟,無明就破了,就像做夢一樣,無論是何種夢境,只要醒了就不再墮於當中。

  行:就是妄行,就是造作諸業。又因有妄行之助緣,就對人事物有所辨識,即分別、識別。
認為某人事物好,則喜歡,就想要得到,或認為某人事物壞,則厭惡,就不要它,甚至傷害、排斥。因妄行的緣故,使眾生生起分別的妄識,所以說是「行緣識」。

  識:就是分別、辨別、識別之心,也就是糊塗的認識、錯誤的認識。眾生過去世因為不明真理,而有妄行。有行就造業,造業就受報。
所以人死後的中陰身,在投胎的時候,就是根據過去世(活著時)所造的業,經過識別,選擇有業緣的父母而去投胎。
有何種業識就生成何種胞胎,所以稱為「識緣名色」。
中陰身的歸宿,均是隨過去所造的業,由業緣所支配。
你過去做的好事多、善業多,就會見到光明之地,若是投生在人道,則遇到環境條件好的有緣父母。
反之,因前生造惡業的緣故,則中陰身只能見到昏暗不好的情況,而投胎到窮苦之家,甚至去三惡道中。
若一個人惡業做得太多,他的中陰身是見不到光明之地,所見到的都是種種可怖的境界。
譬如:下冰雹打他、夜叉追他、虎狼要吃他、......等等,嚇得他慌不擇路,以致躲進壞的地方,投生到條件惡劣、窮苦潦倒的人家。
另外,因為惡業多、業障深、心性昏暗的緣故,他只能看到幽暗、昏昧的光,即三惡道光。當看到時,他會認為這些暗光和他的心相應,就跑到那裡,投到三惡道裡去了。
眾生想要了分段生死,就要在修行的時候,見一切境界而心不動,不為境所攝引,不生愛惑,這樣功夫就真正做到有把握了,縱然到了中陰境界,見一切境,你心也不動了。即使見到男女同房交媾行淫,你心也不動,那你就不會投胎了。
人之所以投人胎,就是因為他在中陰身時,見到了有緣父母而心動,作為第三者加入到同房的父母當中去了。當男人射精時,就將其沖到女人的子宮裡面去,這就是投胎、住胎,一念把持不住就住進去了。

  名色:就是初入胎中,也就是神識剛到了子宮裡面,這時只具色蘊,而「受想行識」四蘊尚只徒有虛名。
這名色是一胞膿漿,像瘡裡面的膿一樣,這是男女精卵匯合在一起而成的,無以名之,則叫做「名色」。借這名色的助緣,漸漸形成長出胎形,六根也漸漸長成,謂之「名色緣六入」。
人死後作七,就是因為中陰身每七天就會有一個變化。
投胎後也是七天一個變化:最初像一團漿,慢慢像一個膿瘡,慢慢長成一個胞,慢慢長成胎形,慢慢長出頭、四肢,但六根未具,慢慢長出眼、耳、鼻、舌等六根,慢慢長出毛髮、指甲……。

  六入:指的就是「見、聞、嗅、嘗、覺、知」六種心性。在胎胞裡,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已長成,能起見、聞、嗅、嘗、覺、知各種作用。「根」對「境(塵)」時,則會有這六種性能,這就是「六入」。又藉由六入當助緣而形成「觸」。

  觸:是六根接觸六塵的意思。懷胎圓滿了,要下生出胎了,胎兒初生開始與外界環境接觸了。
名色、六入是在胎胞裡,而「觸」是出胎,母胎內和外界環境的溫度相差很多,所以嬰兒剛出胎時,和外界空氣一接觸,全身就感到像針在戳一樣難受,痛苦得猶如「活馬剝皮」,所以出生的胎兒沒有一個是笑的,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上。
我們常說生、老、病、死、苦。
「生」的確是苦,胎兒硬是從母親的盆骨間(像兩座大山)被擠出來,不僅嬰兒苦,母親也是痛得死去活來,有時遇到胎位不正、難產或大出血,還會有生命的危險。
但是,人就是這樣,這種痛苦他也能忍,而且痛苦過後就忘掉了,還覺得生活惬意快樂,等他要離開這世界時,他還戀戀不捨,所以這娑婆世界以‘堪忍’而得名。
由於與外界環境接觸,會生起苦、樂、優、喜等感受,所以叫做「觸緣受」。

  受:就是領納、領受、接受的意思。小兒一開智慧,就有受。
如:眼受色、耳受聲、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觸、意受法。由於六根對六塵,會生起色、聲、香、味......等等感受。
從業識投胎以來,識、名色、六入、觸、受則是感過去世「無明、行」所造的因,而於「現在世」所得的五種苦果。由此受而生出貪愛,所以叫做「受緣愛」。

  愛:是對境產生愛欲的念頭。心起了貪愛,就一定要想方法得到手,佔為己有,此即「愛緣取」。
「緣」是幫助的意思,既然愛,這緣就幫助你把所愛之物想辦法取到手。

  取:是追求、造作。既然有求取,則有得。因有得之故,所以謂之‘取緣有’。因為你要得到手,你這個求取之心就會幫助你把它得到而擁有之。

  有:就是「業」已形成。「有」是求取而得,因為求取之故,則造作成業。
譬如:打乒乓球、排球,想拿到獎牌、創造出好成績,平常不進行刻苦訓練,就不會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及好成績。做任何事情都是造業,只是業有善、惡不同而已。
修行有所求也是造業,但修行所要修的是淨業,不墮在善惡二邊,最究竟的善就是清淨。
這裡要強調,有求、有所得,都是世間的事。學佛就是要知道實相,並証入,若修偏,反而對於世間有所求、有所得,那就壞了。心有所得,就不是成佛,而是成魔了。
《心經》云:「以無所得故」,心裏要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才能成佛。凡夫俗子執妄為真,執著假相,認為實有,總要有所得。
因為有求、有所得之故,就會造業受報。所以,「愛、取、有」是現在世所造的因。你現在造業就是造因,將來就要受果報。業果不亡,必透過緣於來世之生,受未來的生死苦果。
更因為心有所得的緣故,必然持續生死流轉,生死不能了。所以,「有」就是有生死,叫做「有緣生」。

  生:是受現在世所造的因,而感得未來世的五蘊身。有生則一定有老死,這是一定的,所以叫「生緣老死」,除非學佛修行有成就,才得以脫離生死循環。

  老死:是未來世之身又要漸漸老了、死了。人老了,不免憂苦悲惱。人到死的時候,家屬哭哭啼啼,捨不得親人離去。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捨不得離開親人家屬,捨不得丟掉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捨不得離開這個娑婆世界。
人老將死,生離死別,誰不憂悲苦惱呢?因為眾生執著很深,即使活得再久,也不甘心死去,都希望再多活些時間,所以說人是愚癡的!
人們不知道自己本具佛性並不是隨著人的生死而生滅。就是說,這個佛性並不是由於小毛頭出生了才有,也不因為人死了,靈識就沒有了。
人死了,只不過是這具皮囊壞了,不堪使用,就像房子壞了,要搬個家、另換間房子一樣。所以,不要執著這身體是真的,以至於貪戀這個世界,不肯離去。
尤其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更要坦坦然然、歡歡喜喜地去。這個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是令人痛苦煩惱的地方,而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快樂的光明世界。離開痛苦煩惱之地而到快樂光明的地方,又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真修行人的妄念比較輕,是不怕死的。再說,人死時是痛苦萬般的。因為這時四大要分散。地大分散時,就像一座大山壓在身上一樣沉重;水大分散時,就像整個身體浸在水裡一樣,潮濕寒冷;火大分散時,就像火燒一樣,身體熱得難受極了;風大分散時,就像大風吹捲山上的泥土,一層一層地削掉,這叫做「風刀解體」,這痛苦最厲害。當最後一口氣不來,就是風大分散完了,所以呼吸不來,這時就像「生龜脫殼」一樣,一隻活著的烏龜,被活生生把殼拔掉,十分痛苦淒慘。所以,每個臨死的人,都是呻吟哀嚎、痛苦萬端的。

順流轉逆還滅。

六道輪迴就是一場:眾生一念無明(睡著)墮入夢境中一樣。生生死死循環往復。而十二因緣正是在說明這場夢境是如何不停上演的原因。

佛說的十二因緣法(又名:緣覺法十二支),揭示了一切眾生在六道輪回中,生而死、死而生,無始無終地輪迴不息的原因,眾生就是因為不由自主循著業因果報生滅流轉。
以生命而言,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三世若以有相來看,可以說是長時間,若縮短來看,一世中的過去、現在、未來,乃至昨日、今日、明日……,無不遵循因果規律。
結合因果關係來看,
由過去的「無明、行」之二因,有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的五果。
由現在的「愛、取、有」三因,故有未來的「生、老死」二果。即由過去造作的因,形成現在所受的果。
由現在造作的因,又將形成未來的果。
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自作自受。
因緣十二支又可大致歸納為「惑、業、苦」三道。
無明,愛、取為三煩惱,煩惱即是「惑道」;
行、有兩支屬「業道」;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
由起惑而造業,有業則感苦果。而在受苦期間又起惑,起惑又造業,造業又受苦。未來更有未來,周而復始,生生死死,在六道輪回中轉來轉去永無窮盡。
所以如果不發心修行,則永遠在這錯綜複雜的惑、業、苦中,因因果果、無始無終的生命業流中輪轉不息,不得解脫。

上述的十二因緣相互配合,環節相續,稱為「順觀流轉門」,所以說
「順流轉」。

所以說
「順流轉」。


  佛說十二因緣法,告訴我們,生死輪轉的最主要由來就是無明。由順觀這十二因緣,知道了一切眾生都是依此十二因緣而在六道中輪轉不息,故名「順觀流轉門」。
但只知流轉,而不曉得解脫的辦法,還是沒有用的。這就需要「逆觀」此因緣法十二支,謂之「逆觀還滅門」也就是文中的「逆還滅」。

緣覺乘人逆觀十二因緣,明白了生死的根源是無明之故。於是就發修道離苦之心,修十二因緣法,從而證得「辟支佛果」,辟支佛又分為緣覺(有佛出世)與獨覺(無佛出世)二種,證「緣覺果」,因而了脫「分段生死」,了脫了六道輪回的生死流轉。
無明是糊塗、是煩惱,先要把它斷掉。無明滅了,則行滅,即不妄行了。行滅,則識滅,分別心也就沒有了。沒有妄行,則不造業,就不受果了,就不會動心識別有緣的父母來投胎了,如此則名色滅。既然沒投胎,又怎能長出六根呢?所以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無有胎兒出生,則談不上觸塵了。觸滅則受滅,既然沒有這個肉身,何以受之?不受一切受,即正受、正定。不受就沒有愛了。沒有愛憎,也就沒有取捨了,即愛滅、取滅。不取則不會得,所以「取」滅則「有」滅,無愛、取,則不作有漏業,即不會造業受報,不投來世胎,那「生」就滅了。
無生則無老死,從而憂悲苦惱、生離死別也就沒有了。

由此可知,無明滅了,則「行」等十一支俱滅。無惑則無業,無業則無苦。緣覺乘人修此十二因緣法,破除無明,證得辟支佛果,從而了脫分段生死。
 當處空無分別。

所以知道十二因緣只是一念無明,糊塗迷惑,但這一迷情又在何處,真所謂覓心了不可得,是為無分別法。

 

六度又名六波羅蜜。

波羅蜜,譯成中文「彼岸到」。順此方的文法是「到彼岸」。
「彼岸」是譬,指的是涅槃。涅槃既是彼岸,則生死為此岸,煩惱為中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菩薩,藉由修布施、持戒、忍辱、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方法,以作寶筏,由生死的此岸,「度」過煩惱中流,而「到」達涅槃「彼岸」。所以六波羅蜜又稱為六度。
大乘菩薩欲成就菩提道,六波羅蜜是必修的 。四弘誓願也是必須發的:
1. 眾生無邊誓願度
2. 煩惱無盡誓願斷
3. 法門無量誓願學
4. 佛道無上誓願成

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

第一、「布施度」,梵文的原名叫「檀那波羅蜜多」,簡稱「檀波羅蜜」。

中文名是「布施」。「布」含義很多
,在這裏當作廣布、分散的意思。「施」是,惠、與也。「布施」和贈與不同。「贈與」有時必須定立契約,作法律上的根據,以免後來的紛擾。而「布施」是無條件的。

布施有三類:一、財布施,二、法布施,三、無畏布施。

 財布施又分:外財和內財的不同。「外財」是身外之物由一塊錢乃 至百萬、千萬,田地、房屋、珍貴物,只要是屬於物質的,甚至妻、子、國城,......等,看布施者的布施程度深淺,只要是屬於布施者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隨意施捨。「金光明經」捨身品上說:「教主釋迦牟尼佛在因位中,身為摩呵陀羅王第三王子,名摩呵薩埵,曾從高巖上跳下,跌碎自己的身體,以餵積雪中將死的餓虎。又,作尸毘王的時候,割自己身上的肉,為了被獵的鴿子,而向獵人贖命。
財布施得富貴。

法布施 :佛門所說的法,必須符合佛涅槃前所交代的四依法,符合了這標準,才算正知正見。大乘佛法在一切佛法中最為殊勝珍貴。學佛人要將正法流通在這世間,使其利益現在以及後來的眾生,這就是法布施。其餘之法若不能令眾生一生究竟圓滿成佛,則只是佛一時的方便法。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

無畏布施:「畏」是恐懼的意思。不管是人或是其他的生物,對於死亡,都具有相同的恐懼。
若遇到有動物要被殺,能力所及就花點錢,把它們贖回來是飛鳥,則放入山林,是水族,則放之江海,使它們活命,各遂其生,免除死亡的恐懼。
這就是無畏布施。
現代的放生則要注意環保及種種問題。
要確定做到正確的放生。
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第二、「持戒度」、梵文的名字「尸羅波羅蜜多」,譯成中文是「持戒到彼岸」。「戒」 有止持和作持的不同。「止持」是戒律所禁止的行為。作持」是善行。 該做而不做,也是戒律所不許。所以應作或不應作,佛弟子皆 應當謹慎奉行。所以名「持」。

戒包含有三:
一、攝律儀戒。瑜伽師地論指為比丘、比丘尼戒、式叉摩那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這些是佛門出家、在家七眾弟子所應守的戒,包含了止持和作持。
「攝」是 該攝。如:禁止殺、盜之類的戒,屬於「律」。指示行動上的規矩,屬於「儀」。 「儀」是威儀。

二、攝善法戒。凡有利於菩提道的,皆名為善法。諸如:勤於聞法、思惟、修習止觀......等等,都是屬於攝善法戒。

三、饒益有情戒。「饒」是豐饒。「益」是利益。「有情」就是具有執情或富有情感的眾生。行菩薩道的佛弟子們以佛法自行化他便是落實饒益有情戒。令他們皈依佛教趨向於圓滿菩提路。

第三、「忍辱度」梵文的原名是「羼提波羅蜜多」,譯成中文是「忍辱到彼岸」。「忍」是對於與自己有仇怨的眾生,不生憤怒,不懷報復。在難忍的境界之中,以侮辱為最,故名忍辱

「瑜伽師地論」上說,菩薩對於長時間、陸陸續續從他人怨毒心中給予我的迫害,要用猛利心、不間斷的心,觀想迫害之來,都是由於我先世自造種種不淨的業因,所以今生受種種苦果。
假如我仍用怨毒之心,設種種方便而圖報復,則冤冤相報,永無了期,徒然增加彼此間現在以及未來的種種大苦。菩薩有了這個基本觀念,則燒心的憤火自然會息滅。

第四、「精進度」梵文的原名叫「毘黎耶波羅蜜多」,譯成中文叫「精進到彼岸」。「精」是專一。「進」是不退。「瑜伽師地論」上講,精進有多種。現在擇其最重要的三類:

一、環甲精進:
甲」就是戒衣」。古時候打仗的武器,不外乎刀、鎗、劍、戟。勢力能夠到達遠處的,就是「箭」。抵禦這些武器的,就是將士們穿在 身上的鎧甲。「甲」的原料是獸皮。或者是鐵葉片連貫起來的。將士們穿在身上,跳上戰馬,和敵人接戰。此時置生命於度外。 
菩薩行菩薩道,也應當這樣。菩薩為了解脫眾生的苦惱,即使須要經過恒河沙的劫數身處大地獄中,也只當一晝一夜來看待。菩薩為了解脫眾生,即使延長其成佛的時間到百千萬劫菩薩也絕不氣餒、懈惰,而勇往直前,以求完成他的發心。

二、 攝善法精進者:
善法無過於六波羅蜜多。菩薩為了圓滿六波羅蜜多,於長時間以勤勇無間的精神,忘我地加功用行。 任何的打擊、障礙都不能動搖他堅固的發願。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是最好的例子。

三、饒益有情精進者:
就和「戒波羅蜜多」中的「饒益有情戒」一樣。

禪定度。智慧度。自他苦從此度。

第五、「禪定度」梵文原名叫「禪那波羅蜜多」,譯成中文是「靜慮到彼岸」。 圭峯宗密禪師作的「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一上說,「禪」是印度國的話,完整的名字「禪那」,譯成中文,為「思惟修」又叫「靜慮」,是定、慧的通稱。中國佛教徒,在印度和中國的兩個名字上,各取一個字,所以叫「禪定」。這叫「華梵並舉」。
圭峯禪師說:禪定這一門最為神妙,能發起自心上的無漏智慧。
一切妙用、萬德萬行,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發。

無論大乘、小乘,要想證得聖道,必須要修禪。捨此無門, 捨此無路。即使修行淨土,也得要修十六觀禪、念佛三昧及般舟三昧,纔能有所成就。
眾生本覺真性本來是不垢不淨、凡聖無差。

於修禪時,可分五大類來講
:

一、外道禪:
「心遊道外謂之外道。雖然他們有「欣上厭下」的目標,也就是「欲求上界的清淨、厭棄人世間的濁」。他們雖有他們的觀察所得,但所得都是錯誤的。還執以為是。這在佛教的名詞上叫做「異計」,意思是「不同的執著」。以叫他們為外道禪。

二、凡夫禪
:
這一類的修行人,欣求上界的淨、妙、離,厭棄人間的苦、粗、障,其實和外道是同一心理。但是他們正信因果,修成了,可以升欲戒、色戒、無色戒三界,也就是所謂的「四禪八定」。但因為不能超越三界輪迴生死,所以叫凡夫禪。

 
三、小乘禪:
小乘觀察四諦、十二緣生,悟「我空」偏真之理,超越三界,了脫生死,
但無大悲普濟之心,所以叫小乘禪。

四、大乘禪:
修我、法二空觀門,而悟得真理,名大乘禪。因為雖然悟未究竟,或者漸次而修,而兼修其他五度,在教理上稱他們為權乘菩薩。

五、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
也可以說是達磨禪。本宗的修法是 頓悟自心本來清淨,本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如圓覺經上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達磨大師所傳者,即是此。

第六、般若度

般若梵言「般若波羅蜜多」,譯成中文為「智慧到彼岸」。佛陀的言教本來就是智慧,所以般若貫通諸宗。經、律、 論三藏教典,無一不是般若。
「般若」就是自性清淨心照了諸法皆空的「能照」功能,又稱為「觀慧」或者「空慧」。唯識又名二空觀智。
舉例來說般若心經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那個「照」,就是能照的觀智或 觀慧。

在達到般若之體的過程中,有三個方法:
第一、文字般若:

文字本身雖非般若,但卻是詮解般若之方便,能令眾生發起般

若慧。

文字是有形質的三藏教典,若狹義地說,就是般若部的經論本身。經論的文字,除非是有宿世智慧的人,否則是不能無師自通的。
幾乎都必須透過聞法而思惟,由思而修,來學習。「聞、思、修」稱為三慧。

華嚴經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在開智慧的楞嚴經上,講到:娑婆 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所以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在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中說到: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足見聞法可以熏發眾生的 宿慧。「聞」當然也包括了讀、誦、受持。所以說文字般若。

第二、觀照般若:

就是講把你所學的法,用在生活上,起煩惱的時候提起來照破它,不起煩惱時心也不住清淨相中,如是染淨俱離,才是真實觀照。
學淨土宗的人就提起佛號,因為「觀」即是念,念佛就是觀,
照就是了了見佛,所以一切法門都可以觀照二字涵蓋,都可稱為觀照。


第三、實相般若:
實相無相,也就是心經上所說的「不生、 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諸法空相」,是般若之自體,由觀照而契入。則實相就是般若,和上上乘禪的禪體無二無別。
貫串起來說:
因文字而起觀照,因觀照而證入實相。實相是般若之體。依體起用,則實智、權智、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乃至無障礙法界智,無一不是般若。

文上又說:「自他苦從此度。」
這是對於六度的結語,也說明了六度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信佛、學佛,為的是成佛。其最初的條件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
當發菩提心的菩薩們修這六門功課時,一方面是「自度」,一方面是度「他」,使自己和他人皆能超越生死的此岸,度過煩惱中流的「苦」海,而「從此度」到涅槃的彼岸。

四無量心

慈與悲喜與捨四無量稱聖者。
「四無量」──「慈」、「悲」、「喜」、「捨」──是四種菩薩行。是沒有界限、數量、時間上的差別,所以名為「四無量」。
「慈」的定義是「給與一切眾生快樂」。
「悲」的定義是拔一切眾生之苦」。
苦是指「逼惱身心」。
苦的種類,佛說有「三苦」:苦苦、行苦、壞苦。 
又有所謂「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喜」隨喜心。見任何一類的眾生,尤其是同類的人遇有離苦得樂、稱心滿意的樂事時,自己從心深處升起喜慶歡悅知心。這可以治服眾生妒忌心的。

第四說到「捨」了。對於無苦、無樂或有苦、有樂的眾生,了無憎愛之情的執著,叫「捨」。

有時候在慈、悲、喜、捨之上,又加一「大」字。是指菩薩于無我、同體無異境界上的圓滿之心。所以六度之行必須再加入四無量心,才圓滿成就為菩薩行。

涅槃四德

涅槃,梵文的原文是「般涅槃那」譯成中文是圓寂。

「無德不備」曰圓。「無障不盡」曰寂。也就是諸德圓滿,諸惡寂滅的意思。

不再有生死之苦
,獲得淨妙之樂,是大乘功行圓滿果位。


曰常樂曰我淨此四德涅槃證。
大乘所謂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是佛境界。
對凡夫眾生而言並不具上四德,反而是處於相反的狀態下,
凡夫不知自己與世界的真相本是:無常、苦、無我、不淨。
無常:
不談六道中的惡道,只拿天道和人道來說:人類的壽命,即使活到一百歲以上也是曇華一現
人間小三災是刀兵劫、瘟疫劫、饑馑劫。佛講人間有小三災,世界將壞時有大三災。

天上眾生的壽命,可以活上幾千萬萬歲,但是畢竟是有盡期的。天人將死前會有五種徵兆:衣裳有垢膩、頭上花枯萎、身體有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這稱為「天人五衰」。天眾的五衰相現,就是死亡的預兆。 
「六欲諸天具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世界壞時,有大三災,火災可以燒到初禪天,水災可以淹到二禪天,風災可以吹壞三禪天,到四禪天就沒有災難了。四禪天叫福天。
所以古德說:「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然而無論是「天或人」的本身,乃至人天所依以居止的依報環境,都是「無常」的。
但是眾生卻都執以為常。這叫「非常計常」。
縱然告訴你「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或者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還是有許多人看不開、放不下
因一切法無常所以說「苦」。人有「生、老、病、死」;大地有「成、住、壞、空」。 加上災害:颱風、地震、刀兵、水、火、山崩、海嘯、盜賊、車禍, 甚至輪船、飛機....等等的事故,時時給予眾生死亡的威脅。

明明也實在苦了。然而還是有些人覺得有醫藥在進步,覺得一切都還有希望,誰也想不到死亡時時刻刻在候著自己,仍過著自認為快樂的生活。這叫「非樂計樂」。確實,必須有極高覺性的人,才會在平日生活中生起覺悟的心,想脫離一切無常苦。

「我」有主宰的意思。世間人有幾種錯誤觀念:一種是:「人死如燈滅,死了就沒了,這是斷滅見,是屬於惡見和邪見。
或是,認為人死了後還是再當人,這是「常見」也是不對的。有了這些 錯誤的見解,眾生就會不斷地發展個人的佔有欲「一 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自己」或滿足于自己相關的,而忽略了他人的存在,變成自私自利,一切的罪惡,都會由此產生。
學佛人要知道,一切都是因緣假合,猶如空華在眼前一閃,隨時就會消失。
誰也捉它不到。
 但是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總是於「非我」中妄認有我,這就是「非我計我」

「淨」是清淨
眾生生活環境要優美、身體要清潔,皆有賴於人工。不用說外境,即使是自己的色身,也不能使它永遠保持清潔,在經典中常講:眾生九孔常流不淨物。我們的臟腑,本來就腥臭異常加上飲食所變化的糞尿,其骯髒、齷齪,不是拿言語來可以形容的。但是人類卻依舊安於這狀態。所謂:「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因此,也就不想進取。這叫做「非淨計淨」。
「計」:不是卻執以為是。
這世界人身是沒有常、樂、我、 淨可言,根本不用貪戀。像聲聞、緣覺之流的聖者們接受世尊的教誨,首先觀世間「苦諦」,修「不淨」等觀,斷欲去愛超越三界,證阿羅漢。對於世間法,不執著
但是二乘人還不能了解究竟無住處大般涅槃的真常、真樂、 真我、真淨的四種德用。

德是德相。「用」是 作用。用可以顯體。
三際莫能易、四相之所不遷,叫做「常」。「三際」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之三世;「四相」是指生、住、異、滅。有情世間,尤其是天、人六道和無情的器世間,都不能逃出時間的遷流、生滅四相的變易。唯有「真心本性」 不受三際和四相的拘束,所以叫真常。

要知道「心本無生」。無生,故無苦無苦,故無樂,因為苦者,樂之對也。無苦無樂,所以名之曰 真樂。
「我」者,仍然是主宰的意思。眾生們在血肉身中執著以 為有我,這是生死之根本,等於認賊為子。
這個我,誠如清涼國師答唐憲宗皇帝所問「何為法界」,

:「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從本已來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唯一真淨而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昭昭於心 目之間,而相不可覩;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

如果能細心審察清涼國師的話
,就可以知道,此中說的就是「真我」。

「淨」者是解脫一切垢染,不是普通清淨或潔淨的淨,而是無一物而又不遺一物的「淨」。
如禪宗人說:「有土不為淨。」這祗是說,法界法性的本體上空無一物,並不是毀棄淨土法門。所以楞嚴經 上說:「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禪宗祖師們問學人,:「你來這裏幹?」學人回答,「我來求作佛。」祖師將兩手一攤:「我來這裏一法也無。」這才是「真淨」。
佛陀本無實法與人,但為了令學人放棄「非常計常」等等的凡夫知見,趣求無上佛果菩提、涅槃而說
十界(正報)
十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的法,是指四法界中的「理法界」而言。
界是「界限」。

大乘起信論上說:「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那麼,這裏的理法界,就是指的一切眾生的心體。由於此一心體生起不同的作用,作用的性質有有漏、 無漏的分別,有漏之中又有善、惡的兩途。因此,就形成了十 法界依、正二報的千差萬別。所以起信論上說:「是心則攝一切 世間法、出世間法」,因為十法界中的四聖法界是無漏的出世間法,六凡法界是有漏的世間法。同時,無漏不是有漏,凡夫更 不是聖人,彼此各有界限。所以法界的界,又可當分別的「分」 字講,也就是,界者分義。


有情界說六凡三途苦須先論。

「有情」之「情」,一般世俗的講法是愛情、親情、友情....。而佛門講的「有情」是指有「見聞覺知」、是「有執情」的眾生。具有貪、瞋、癡、愛......等等的煩惱。「界」是範圍、界限的意思。有情眾生的範圍包括了「六凡」法界,而六凡法界中,以「三途」的有情眾生為最「苦」。所以講六道必「須」 「先」講到它們。以下說明三途。

曰地獄曰餓鬼曰畜生苦無比。
三「途」者,就是三條道路。由於眾生們具有貪、瞋、癡、 愛的種種執著情識,而又依著自己的貪、瞋、癡、愛為出發點,造出了種種不同的三途惡因,其中各有上、中、下三 品差異的十種惡業。

上品是指最嚴重的,造作上品十惡墮「地獄」道,中品十惡墮「餓鬼」道,下品十惡墮「畜生」道。

十惡是指身三惡業:殺生、偷盜、淫欲。口四惡業: 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三惡業: 貪、瞋、癡這些是「因」,而地獄、餓鬼、畜生是「果」。既然造了三品輕重不同的惡因,就自然分別顯現這三條道路,去接受苦的果報。

所以四解脫經上說,三途者:
一、火途,因為地獄道裏眾生常受猛火燒煮;
二、刀途:餓鬼道裏眾生常被刀杖之所驅逼;
三、血途:畜生道裏眾生互相吞噉,血肉淋漓,使人不忍卒覩。

「地獄」者,地下之牢獄也。
地藏經上載有八寒、八熱之十六大地獄、八百小地獄,以鐵為城。其中多是鐵驢、鐵狗、烊銅、沸鐵,皆是地獄裏眾生受苦之具。所以唯識宗音譯地獄為「奈落迦」,中國話叫「苦具」,就是具足眾苦的意思。
唯識宗講,「一切唯有識」。 地獄裏眾生的苦,都是他們自身帶有罪惡的業識心之所變現,否則地獄裏那些獄卒,同樣在地獄之中,他們又犯了什麼罪呢?就譬如做夢,夢中見到已亡的眷屬或者夢見獅子、 虎狼,或者相親相愛的人,我們都把他們當真的。悲哀、畏懼、 歡笑的感情,馬上因夢的不同,而表達出來。及至一覺醒來纔知道是夢。那麼,地獄裏的苦具也是這樣。所以沒有什麼真 的地獄和天堂,一切皆因眾生業感而有。

「餓鬼」的「鬼」畏懼的意思,言其虛弱而多怯。又威也。鬼有威力能令人生畏。又有一說:希求為鬼,終日無事,惟有搜求飲食以延長他的鬼命。
這三種說法,都可以採納。因為鬼類的複雜和人類一樣有多財鬼,有無財鬼。無財鬼等於我們罵人窮鬼一樣的窮鬼。 況鬼道裏還該攝了神仙。如東嶽大帝、城隍、土地、山、川等 ,皆有威德神通,有宮殿,有眷屬或主持人間的因果報應或者掌握人道、畜生道的死生壽命。這就是「鬼者,威也」的 一類。
有一類的鬼,既沒有生天的大福,也沒有墮地獄的大罪人世間的生緣又沒有具足,沈滯在鬼趣。但是他的子孫按時祭 ,他們就逍遙自在、無拘無束地等待轉生。 這就是多財鬼,
或是少財鬼。又有一類的鬼,生前慳貪,不肯施捨,既無大惡而墮地獄也沒有福德,庇陰他的子孫。因而缺乏祭祀,終年難得一食。 而且鬼有影而無質,既駭怕巨響如雷聲、炮聲之類,也怕大風 大雨,更怕太陽,又怕人身的熱度熏灼,所以多藏陰黑之處而逃避與人接觸。所以說:鬼者,畏也,謂虛怯而多畏。
又有一類的鬼,罪報雖不至地獄,而負有特別的罪愆, 身大如甕,或頭巨如人間盛稻穀的篾籮;或身體臭爛,常流膿 ;或身如破車,走起路來,格格有聲。長時不得一食,即使 碰到清涼池水,待他掬飲的時候,馬上化成猛火或者膿血。這 是道道地地的餓鬼。三惡道中的鬼道以餓為名,就是在鬼道中 擇其尤甚者而立之的意思。


至於「畜生」的「畜」,為人類之所畜養,而供人驅使、玩 弄、食噉,所以叫「畜生」。又名傍生,乃依傍人類而生也。因 為大地、山河,乃至江海、虛空,是人類的依報。畜生道的眾 生名目、形體、生活狀態之不同,沒有人能知道牠的確數, 皆寄生於人的世界裏,所以叫傍生。
佛經上有大身眾生,如五百由旬長的大蠎, 量大到無比,又不容易獲得食物,而麟甲之內,多有小蟲, 食他的血肉,痛苦非常。所以三字經上說:「苦無比」。

曰天道曰人道曰修羅樂事少。
這裡介紹「天道」的眾生,天上的人宮殿隨身,衣、食自然,不由娘胎而自然化生,身高、壽 ,都非我們可以想像得及的。

佛在經上講須彌山有四部洲,分別是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洲之中有須彌山高四萬二千由旬。須彌山高度之半的四面,為護世四王天的住 處。須彌山之頂是忉利天,為帝釋天。帝釋,就是古時候的玉 皇大帝。在古人的筆記中,往往把玉帝看著對讀書人的功名、 壽命有進退、增減的權利。忉利譯成國語,為三十三。須彌山 的頂部是一大片平原,四方各有八天,帝釋居中為王主所以叫三十三天。這兩重天名叫地居天。忉利天向上則為夜摩 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四個空居天。合空居、地居 之六天統名欲界,以其皆有男女的情欲,祗是比人間輕微, 握手,或相視而笑,就算欲事已成。

再向上說,就是色界四禪天。四禪天中的初禪有三天: 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有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 音天;三禪有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則有九 :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 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 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合共三界二十八天。欲 界諸天,因天上環境太好,躭著逸樂,忉利天主帝釋,往往在 善法堂說法,警誡他們,使他們知道苦、空、無常、無我。
色界天眾在下界,必須修行四無量心和四種禪定的梵行,纔能往 生。所以色界又稱十八梵天。同時,第四禪天中,無想天是外 道天。他們修無想定,僅僅乎滅去六識中的想心。定力消失還是要墮落的。無煩天以上的五重天,合名五淨居天,因為修小乘行門的聖者,斷盡欲界思惑,證三果阿那含,既不再來欲 界受生,又未能如阿羅漢而超越三界,所以這五重天, 三果聖人寄居的。
至於無色界四天的天眾,必須修四空定;的確,窮空不歸,近於消極自了。然而,他們又自以為得般涅槃,實際上還沒究竟證得涅槃,到頭來是要墮落的。
所以佛說:「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以非非想天的壽命有八萬大劫。


「曰人道」:「人道」的「人」,依佛學上的解釋,是忍,。因為人類有三苦、八苦、種種意想不到的苦惱,而眾生卻安之若素,不求出離。人們的品類、思想,極複雜而不可名狀。忠貞、清白的專家、學者們,固然是史不絕書,但畢竟是少數;而奸巧、欺詐、波譎雲詭,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人與人鬥,國與國爭,這是人道現在真實的狀況。
「曰修羅」,完整的名字叫「阿修羅」,奘法師譯為「阿素 落」,然而皆是音譯。中國話則為「非天」或者「無德」。因為 阿修羅道眾生,在修因的時候,多帶瞋恚而行布施,所以果報 上有如天之福,而無天眾的德行,而且愛與帝釋天鬥爭。所以 帝釋天主,每每見到下界人鬥爭好殺,就感到阿修羅的增加天眾減少的杞憂。
還有,佛經上往往將六道眾生縮為五道,那便是,將阿修 羅道歸併到地獄以外的四道裏去了。諸如楞嚴經上說:「此阿修 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此 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此中,道與趣的兩個字,是同一意義。祗是「道」者,區畫也就善、惡兩途的眾生,以上、中、下三品為標準,畫分為六道乃是就眾生的生處而言。「趣」讀去,有一定的方向而 趕快趨赴的意思:眾生被善、惡業力之所迫 使,趨生他道,時刻不容許停留。
「樂事少」者,佛經上形容佛、菩薩境界的莊嚴,常常以 「有如梵天」來表達,那麼天上的環境之優美、藻飾之綺麗、 天眾們生活之美滿,加上身有光明,不須日月,有神境通, 以飛行自在,且色界天眾,宮殿可以隨身,他們的愉快,不是 我們這五濁惡世的人可以想像得到,而人間任何人工的建築 物和自然界的風景區,無法與天上相媲美。
但是經律異相卷二說,忉利天眾,壽命將盡的時候, 會有七種壞的徵兆發生了。第一、頭頂上的光沒有了第二、華冠上的鮮花萎謝了;第三、面孔上的光澤減退了; 四、天衣上忽然有了塵垢;第五、兩腋下忽然汗出;第六、整 個天身都變了;第七、性情變得煩躁而不安於本座。
所以天上的壽命雖然很長,但終有完結 的時候。那麼,天上如此, 修羅道、尤其是人道,更不堪比擬了。人們在這短短的數十寒 暑之中,為了名、利、財、色的佔有,英雄主義的領袖欲所支 ,熙熙攘攘,爭來奪去,甚至以羣眾的身命、財產,不惜造 地獄大罪,作自己的孤注一擲。無怪佛、世尊說:「是最可憐愍 者。」更無怪這裡說的「樂事少」了!

曰聲聞曰緣覺取滅度為獨樂。
自此以下,說到四聖法界了。四聖之中,又先說小乘聖者。 小乘又名二乘。二乘,就是「聲聞」和「緣覺」。聲聞,因聞佛 音聲而悟道的。聲聞有四果之別,名為四聖。四果之前,又有 七方便位,又名七賢位。方便者,這七個位次是進入四聖位的 橋梁,又是鄰近於四聖,所以名賢。
那麼,七方便位是些什麼呢?那便是五停心、別相念、總 相念、暖、頂、忍、世第一。前面三位又名三資糧,後面的四 位又名四加行。五停心者:凡夫用心,多半是在聲、色、貨、 利、人、我、是、非的貪著和爭鬥。佛陀的說法是對病下藥因而為貪欲心深重的眾生說不淨觀,觀察男女身體的構造, 非是骨、肉、筋、血、五臟、六腑,骯髒、齷齪,難看極了。 然而有些男女,祗看到對方的五官端正、骨肉勻稱、唇紅齒白,就認為,是美麗或者英武,而互相愛著,生死流轉,也因之而不得休息。所以修不淨觀,總、別相念 斷去貪欲,為第一步的工夫。如此依次而修四念處包   ,觀身、受、心、法不淨、苦、無常、無我。再進觀四諦。依觀力的淺深,分暖、頂、忍、世第一為四加行位。然後以八忍、八智,
斷欲界八十八使見惑,入見道位,證初果須陀恒,名為入流,謂初入聖人之流。或名逆流,謂逆生死之流也。進入初果以後,其所修,仍為四諦,進斷欲界九品思惑中之六品,入修道位,證二果斯陀含。證二果以後,進斷欲界思惑中的後三品而證三果,名阿那含。阿那含者,譯為不來,謂不來欲界受生,而寄居五不還天淨居天。三果阿那含仍是觀四諦,進斷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而證四果阿羅漢。阿羅漢者,譯為無生、殺賊、應供的 三義。具足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之三明,加天耳、他心、 神足之三通,名為六通。還有十八神變初、二、 三、四果名為四聖,而阿羅漢又名證道位。
至於,文中的見、思二惑,是粗細的不同。而殺賊者, 殺煩惱之賊。殺煩惱之賊,則不來三界受生,應受天上、人間 之供養,故名無生與應供。

「緣覺」的「緣」指十二因緣而言。有十二種法,互相為 ,互相為緣,展轉生起,使我們的生死永遠沒有了期。那麼那十二種因緣呢?這在前面已有十二因緣的一章,很詳細地講 過了,現在不便再說。緣覺根性的眾生,遇到我佛出世,聽聞 佛說十二因緣的教法,因而作甚深的觀照的的確確地如佛所說,從因緣而覺,所以名 緣覺。
在聲聞、緣覺之下,三字經上說「取滅度,為獨樂」者這是聲聞、緣覺兩類行人修行的境界。「滅度」的「滅」是滅去 煩惱,「度」是度過了生死苦海,而達到了不生不滅涅槃的彼岸。 然而 二乘聖者們,卻「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取著於涅槃所以呵斥他們是「取滅度」。二乘聖者們超越三界而了脫生死 ,沒有大悲普濟之心,以又譏刺之曰:「為獨樂。」法華經上 將他們比為羊車、鹿車,所謂「器小易盈」,而維摩經上更呵 斥他們為高原陸地,不生蓮花,也就是說聲聞、緣覺他們修行所證得的還不究竟!

曰菩薩曰如來撫眾生如嬰孩。
第一句是四聖中的菩薩法界。梵語菩提薩埵,中國人的文 字愛簡單,所以簡去提、埵二字而稱「菩薩」。譯成國語,叫覺 有情。覺有情者有三種意思:一、能覺悟之有情,是為自覺。 二、覺悟於有情:菩薩們有大悲心、和一切眾生風雨同舟, 不獨濟的勇氣。其所以不同於二乘的,就在這一點上。是為覺 他。第三呢?菩薩堅持大悲願力,不計時間,不避艱 ,生生世世履行六度萬行,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 十地、等覺,五十多個位次,漸漸斷除人我、法我的兩種執障。 在維摩經上的「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就是菩薩們應做的工作。 
「曰如來」者,乘如實道來化眾生也。金剛經上說:「如來 ,即諸法如義」;「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 宇宙萬有、人人、物物所共依的性體。先天地而不生後天地而不滅,不變,不異,所以名「一切諸法如義」。「如」 的本體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既然「無所從來,亦復無有 所至」而如來也就是親證此理,依此所證的義理來教化眾生。這 是十法界中的佛法界。
佛的完整名字應該是佛陀。佛陀譯成國語,曰覺者。有三種義:自覺、覺他,這和前面的菩薩並沒有什麼兩 樣。所不同者,第三義的「覺行圓滿」。前面講菩薩講到等覺為 止。等覺已經鄰近於佛,所以叫等覺。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未斷,因緣時節一到,以最後身的菩薩出現人間,如金剛 大定力,斷去最後一品無明,才圓成佛果,所以叫覺行圓滿。 那麼,佛與如來有什麼不同呢?諸佛皆有十種通用稱呼,
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裏有十一種,這裡將善逝、 世間解分開來了,以前面十個為別,後面一個為總。如果合起 ,正好是十個。而佛與如來,都是十種通號之一。依照習慣佛經上有「諸佛、如來」的稱呼。有些人指佛像,統稱之曰「如來佛」,那是外行話,因為這樣的稱呼,「如來」變成別名,所以這種稱呼是不正確的
「撫眾生,如嬰孩」者,菩薩和如來,皆等視眾生如赤子, 一言以蔽之,如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們就很容 易知道諸佛和菩薩的偉大了。

此四聖并六凡為十界一性含。
聖者,正也。聖人的言語、行為,都是合乎心性之理的。
依十法界, 聲聞、緣覺到菩薩、諸佛,這是「四聖」法界,就是說對凡夫而言, 們都是聖人。

凡者,輕微也,這裏 面包含了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天道的眾生具有五通, 變化身,衣食自然,壽命長久,飛行自在。地獄、畜生二道的 眾生固然和天道不能相提並論,就是人道中的眾生如我們, 與天道距離太遠。可是,拿天道和四聖比較起來,他們和阿修羅道以下的五道同樣是具有煩惱的凡夫,所以說:「並六凡。」 合四聖、六凡,而「為十」重法「界」。然而凡、聖之間雖然有 天淵的距離,但都是同一真性,所以說「一性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