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董雄
董雄。河東人。唐貞觀中為大理丞。正信奉佛。蔬食彌年。後因事與同列李敬玄 .王欣俱被囚縶。雄專念法華普門品滿三千徧。以求脫免。忽於一夜枷鎻自落。獄吏 驚怛。又重鎻封札而去。雄更諷誦至五鼓時。鎻仍脫落。敬玄素不信佛。及見雄此事 。方知佛法之靈。王欣亦念八菩薩尊號三萬徧。與雄等俱得免罪(法苑珠林)。
隴城袁志通
袁志通。隴城縣人。幼年便持齋戒。誦法華.金剛二經。年二十點入軍。差征八 蠻。去家萬里。在路持誦不絕。至南界。軍敗。多被損傷。恓惶不已。忽有五人乘馬 在前。最後一人謂通曰。汝修善果。誦念經文。余等善眾守護。不能為害。汝行七里 許。有一塔。可入中隱。蠻即還營矣。又見二僧謂通曰。檀越以讀誦力。故適遣五人 衛護。汝當精進。恒有善神匡贊。言已乘空而去。自爾凡經三陣。不被寸鐵。蠻平得 歸。貞觀八年抱疾命終。見使者追至閻王殿前。王問作何善行。通曰常持法華.金剛 二經。齋戒禮懺。王聞合掌稱歎善哉。追勘虗實將來所由。奏天曹撿報。王又索案自 尋曰。此人更有六年壽在。告取金床玉几至殿。安設氈褥。請通上座。誦二經各滿一 卷而止。指令典藏使取功德案至內曰。志通誦法華.金剛各一萬徧。禮佛齋懺一一在 中。王曰。汝之德業甚深。應更觀地獄。令知罪福不差。使領西行五里。見一大城。 樓櫓却敵。鐵網埀下。門有獄卒。身形長大。手持鐵叉。左右兩立。銅狗在門口吐洋 銅流注罪人。十八地獄並在其中。通見戰懼。復詣王所。王曰。汝見地獄。應更勤修 。是故我今乞汝長年也。通穌。述之如上(靈瑞集)。
秦州慕容文策
大業中。秦州有慕容文策。誦法華.金剛晝夜不息。一日忽有二人持文帖一通示 云。閻羅大王遣追。汝可便行。策驚怕。隨使至一大城。墻郭六重。門戶黑闇。過已 便見宮殿。閻王正坐。部衛威嚴。下有男女。諸國殊形。一一唱名。至文策。王問行 業。策答以能誦金剛法華齋戒等事。王合掌。令所由勘典云。未合死。王判放還。策 西去不知途路。忽偶一沙彌云。可隨吾後來。過六重門。遇黑闇處。沙彌手執明炬遂 得出而復生。策由此精苦念誦(靈瑞集)。
絳州癩人
唐絳州孤山陷泉寺有法轍禪師。山行見一癩人在土穴中從師乞食。師憫之。引歸 寺中。仍鑿土穴安之。授與衣食。教令誦法華經。其人素不識字。加又凡鄙。師句句 授之。終不辭倦。誦之將半。忽夢一僧指教。自後漸覺聰慧。及五六卷。身瘡漸安。 一部通利。四大全穌。佛言。經是病之良藥。斯言得矣(靈瑞集)。
董雄。河東人。唐貞觀中為大理丞。正信奉佛。蔬食彌年。後因事與同列李敬玄 .王欣俱被囚縶。雄專念法華普門品滿三千徧。以求脫免。忽於一夜枷鎻自落。獄吏 驚怛。又重鎻封札而去。雄更諷誦至五鼓時。鎻仍脫落。敬玄素不信佛。及見雄此事 。方知佛法之靈。王欣亦念八菩薩尊號三萬徧。與雄等俱得免罪(法苑珠林)。
隴城袁志通
袁志通。隴城縣人。幼年便持齋戒。誦法華.金剛二經。年二十點入軍。差征八 蠻。去家萬里。在路持誦不絕。至南界。軍敗。多被損傷。恓惶不已。忽有五人乘馬 在前。最後一人謂通曰。汝修善果。誦念經文。余等善眾守護。不能為害。汝行七里 許。有一塔。可入中隱。蠻即還營矣。又見二僧謂通曰。檀越以讀誦力。故適遣五人 衛護。汝當精進。恒有善神匡贊。言已乘空而去。自爾凡經三陣。不被寸鐵。蠻平得 歸。貞觀八年抱疾命終。見使者追至閻王殿前。王問作何善行。通曰常持法華.金剛 二經。齋戒禮懺。王聞合掌稱歎善哉。追勘虗實將來所由。奏天曹撿報。王又索案自 尋曰。此人更有六年壽在。告取金床玉几至殿。安設氈褥。請通上座。誦二經各滿一 卷而止。指令典藏使取功德案至內曰。志通誦法華.金剛各一萬徧。禮佛齋懺一一在 中。王曰。汝之德業甚深。應更觀地獄。令知罪福不差。使領西行五里。見一大城。 樓櫓却敵。鐵網埀下。門有獄卒。身形長大。手持鐵叉。左右兩立。銅狗在門口吐洋 銅流注罪人。十八地獄並在其中。通見戰懼。復詣王所。王曰。汝見地獄。應更勤修 。是故我今乞汝長年也。通穌。述之如上(靈瑞集)。
秦州慕容文策
大業中。秦州有慕容文策。誦法華.金剛晝夜不息。一日忽有二人持文帖一通示 云。閻羅大王遣追。汝可便行。策驚怕。隨使至一大城。墻郭六重。門戶黑闇。過已 便見宮殿。閻王正坐。部衛威嚴。下有男女。諸國殊形。一一唱名。至文策。王問行 業。策答以能誦金剛法華齋戒等事。王合掌。令所由勘典云。未合死。王判放還。策 西去不知途路。忽偶一沙彌云。可隨吾後來。過六重門。遇黑闇處。沙彌手執明炬遂 得出而復生。策由此精苦念誦(靈瑞集)。
絳州癩人
唐絳州孤山陷泉寺有法轍禪師。山行見一癩人在土穴中從師乞食。師憫之。引歸 寺中。仍鑿土穴安之。授與衣食。教令誦法華經。其人素不識字。加又凡鄙。師句句 授之。終不辭倦。誦之將半。忽夢一僧指教。自後漸覺聰慧。及五六卷。身瘡漸安。 一部通利。四大全穌。佛言。經是病之良藥。斯言得矣(靈瑞集)。
P. 59
京師高文
龍朔年間。京師高表仁孫子高文。甞讀法華經。一日乘馬出順義門。忽見兩騎追 捉。問之。乃曰我是閻王遣來追汝。文慞惶逃避皆不免。即被拽下馬。挽却頭髮。如 同刀割。家人輿歸。至晚穌云。閻王問我何故盜僧果子。因何說三寶之過。遂依法伏 罪。無敢措言。王判盜果之罪。合吞鐵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說過之罪。合耕其 舌。因令放釋。遂穌。少選還絕。口如吞物。通身皰赤。有苦楚相。又經一日醒云。 某在地獄四日。吞丸乃盡。苦毒不可復言。方欲拔舌耕之。拔而不出。勘案所由。乃 曰甞讀法華經。舌不可出。遂放得活。今見在化度寺圓滿師處聽法懺悔云(南山三寶感 通錄)。
蕭鏗并婢素玉
龍朔三年。有司元少常伯崔義起夫妻。大不信佛。法其妻之父蕭鏗。辛酒不入門 。專誦法華.般若數千徧。一日妻亡。為修三七。齋次。乃附婢使素玉曰。我生時雖 聞有地獄而不之信。今受苦不可言。茲由汝等為我轉經然燈遂得暫歸。我過幾日更來 將素玉去冥司矣。至期果然素玉暴死。乃見一大城官府。夫人入別院。須臾火鑊鐵床 摠至。夫人受諸苦楚。忽見父蕭鏗坐蓮華臺語素玉曰。我女生時不用我語。不信善惡 。常多瞋妬。今受此苦。汝歸可語兒女作諸功德。使之解脫。爾時又見一婆羅門僧從 空中下。教素玉誦法華.金剛.藥師經一徧。並作梵聲而誦。素玉並解言音。如是三 日。素玉乃穌。具言上事。時有薛將軍聞而敬之。設齋迎素玉。令試其經。及升座誦 之。一字無遺。座中有梵僧合掌歎曰。一如西域。語音無異。合眾驚訝。薛遂申奏天 子。天子歎曰。百僚亦有不信佛法者。冥道若此。可不懼焉。朝貴併聞。咸生正信(咸 通錄)。
撫州優婆塞
撫州有華藏寺。在縣南七十步。於昔李唐朝號光度寺。蓋唐有優婆塞於此地專誦 蓮經。一日忽見老叟言。是潭陂七郎君(潭陂七郎君廟在郡祀典)告曰。願輟誦持少頃。假 道以過。且曰當為營建精舍。是夕雷電風雨大作。曉霽遽見棟梁椽桷萃疊其上。爾後 優婆塞歸寂。以全身塔于寺南。至本朝祥符年中。塔內忽生蓮華七朵。舉郡異之。太 守申奏。改賜今額(撫州圖經)。
冀州張秉
龍朔年間。京師高表仁孫子高文。甞讀法華經。一日乘馬出順義門。忽見兩騎追 捉。問之。乃曰我是閻王遣來追汝。文慞惶逃避皆不免。即被拽下馬。挽却頭髮。如 同刀割。家人輿歸。至晚穌云。閻王問我何故盜僧果子。因何說三寶之過。遂依法伏 罪。無敢措言。王判盜果之罪。合吞鐵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說過之罪。合耕其 舌。因令放釋。遂穌。少選還絕。口如吞物。通身皰赤。有苦楚相。又經一日醒云。 某在地獄四日。吞丸乃盡。苦毒不可復言。方欲拔舌耕之。拔而不出。勘案所由。乃 曰甞讀法華經。舌不可出。遂放得活。今見在化度寺圓滿師處聽法懺悔云(南山三寶感 通錄)。
蕭鏗并婢素玉
龍朔三年。有司元少常伯崔義起夫妻。大不信佛。法其妻之父蕭鏗。辛酒不入門 。專誦法華.般若數千徧。一日妻亡。為修三七。齋次。乃附婢使素玉曰。我生時雖 聞有地獄而不之信。今受苦不可言。茲由汝等為我轉經然燈遂得暫歸。我過幾日更來 將素玉去冥司矣。至期果然素玉暴死。乃見一大城官府。夫人入別院。須臾火鑊鐵床 摠至。夫人受諸苦楚。忽見父蕭鏗坐蓮華臺語素玉曰。我女生時不用我語。不信善惡 。常多瞋妬。今受此苦。汝歸可語兒女作諸功德。使之解脫。爾時又見一婆羅門僧從 空中下。教素玉誦法華.金剛.藥師經一徧。並作梵聲而誦。素玉並解言音。如是三 日。素玉乃穌。具言上事。時有薛將軍聞而敬之。設齋迎素玉。令試其經。及升座誦 之。一字無遺。座中有梵僧合掌歎曰。一如西域。語音無異。合眾驚訝。薛遂申奏天 子。天子歎曰。百僚亦有不信佛法者。冥道若此。可不懼焉。朝貴併聞。咸生正信(咸 通錄)。
撫州優婆塞
撫州有華藏寺。在縣南七十步。於昔李唐朝號光度寺。蓋唐有優婆塞於此地專誦 蓮經。一日忽見老叟言。是潭陂七郎君(潭陂七郎君廟在郡祀典)告曰。願輟誦持少頃。假 道以過。且曰當為營建精舍。是夕雷電風雨大作。曉霽遽見棟梁椽桷萃疊其上。爾後 優婆塞歸寂。以全身塔于寺南。至本朝祥符年中。塔內忽生蓮華七朵。舉郡異之。太 守申奏。改賜今額(撫州圖經)。
冀州張秉
張秉知冀州。日有盜劫民財。又姦其女子。父母告訴。公怒。命設架釘盜於門。
三日即醢之。議者快焉。後數歲。忽被攝至陰府。聞殿上珠箔下厲聲曰。張秉爭得非
法殺人命。引到獄面對之。即見一囚血肉淋漓。泣曰。爾非法殺我。今無受生處。公
方憶是冀州之賊。即詬之曰。糜汝萬軀未足雪彼父母之耻。尚敢訴乎。旁有一吏曰。
五刑自有常典。亦不得憾其訴矣。公視之。乃從事河陽日一幕典。公曰為之柰何。曰
P. 60
幸公筭未盡。但遣其受生即可。公窘怖叩吏所遣之術。吏曰遣功之大無如妙法蓮華經
。公即許誦百部。添至千部囚亦不捨。吏曰不必爾多。但貴長久。何似日持一部終身
不忘耶。秉依言諾之。囚忽釋去。秉既再穌。即畢世不忘持誦矣(樂善集)。
無為軍李遇
紹興二十八年。無為軍指使李遇迎新郡太守於城西。既行十餘里。聞尚遠。遂還 家。忽見百許人從路傍出。皆如三五歲兒。大呼而前。合圍擊之。李初不懼與相歐。 每奮拳必十數輩仆地。才仆即起。已散復合。如是數四。有躍而登肩取巾搊髮者。李 益窘走不可脫。且擊且前。俄一老叟布袍草屨。不知自何來。厲聲咄曰。此官人常持 法華經。若損他豈不累我。叱令退。鬼遂散。老人亦不見。李迴及門。不能行。門卒 扶以歸。至家惛不醒。諸子揭衣視之。但青痕徧體。即就其處招魂。請僧誦蓮經。涉 半年餘。始能策杖而行。老人疑土地神云(夷堅丁志)。
台州左伸
左伸。台之臨海人。謙恭端直。治家不以非義取毫芒之利。年未及壯。即從東掖 神照法師受菩薩戒。自是堅持。凡臨齋日中食外。湯劑亦不進。刻西方聖像。專勤香 火。誦法華經三千四百部。金剛般若二萬徧。起橋甃路。賑卹孤窮。紹聖三年臥疾。 乃強起厲聲稱佛。將啟手足。命子僧淨圓開法華大義。增受戒法。尋夢三人顏色瑩潔 。立于江皐相召登船。瞥然西邁。夢覺即請僧諷彌陀經經。未徹乃曰。吾已見佛光。 生淨土必矣。遂起沐浴更衣。告以勿泣。即稱佛揑印怡然而逝(寶珠集)。
臨安府范儼
范儼。仁和縣人。常時蔬食。不涉世緣。其子不能治家。儼不之顧。但云。我自 是寄客耳。於是日讀法華經。專心不懈。復書寫是經一部。大觀中年七十餘。偶呼甥 徐侃曰。汝當為吾治後事。吾秪三兩日在。侃續聞儼在佛堂中高聲呼普賢菩薩。應諾 數番。多云固是兩字。侃問之。答曰我見普賢乘六牙白象。光明射我。純作金色。以 謂我看法華經念彌陀佛得生淨土。故來相報。汝明日卯時當行。吾與彼佛同來接引。 我從此應諾也。至時儼即念佛菩薩。便睹眾聖授手。自稱儼是何人。得佛菩薩接引。 連言實是難當。遂就座合掌瞑目而去(寶珠集)。
嵩山晁待制
無為軍李遇
紹興二十八年。無為軍指使李遇迎新郡太守於城西。既行十餘里。聞尚遠。遂還 家。忽見百許人從路傍出。皆如三五歲兒。大呼而前。合圍擊之。李初不懼與相歐。 每奮拳必十數輩仆地。才仆即起。已散復合。如是數四。有躍而登肩取巾搊髮者。李 益窘走不可脫。且擊且前。俄一老叟布袍草屨。不知自何來。厲聲咄曰。此官人常持 法華經。若損他豈不累我。叱令退。鬼遂散。老人亦不見。李迴及門。不能行。門卒 扶以歸。至家惛不醒。諸子揭衣視之。但青痕徧體。即就其處招魂。請僧誦蓮經。涉 半年餘。始能策杖而行。老人疑土地神云(夷堅丁志)。
台州左伸
左伸。台之臨海人。謙恭端直。治家不以非義取毫芒之利。年未及壯。即從東掖 神照法師受菩薩戒。自是堅持。凡臨齋日中食外。湯劑亦不進。刻西方聖像。專勤香 火。誦法華經三千四百部。金剛般若二萬徧。起橋甃路。賑卹孤窮。紹聖三年臥疾。 乃強起厲聲稱佛。將啟手足。命子僧淨圓開法華大義。增受戒法。尋夢三人顏色瑩潔 。立于江皐相召登船。瞥然西邁。夢覺即請僧諷彌陀經經。未徹乃曰。吾已見佛光。 生淨土必矣。遂起沐浴更衣。告以勿泣。即稱佛揑印怡然而逝(寶珠集)。
臨安府范儼
范儼。仁和縣人。常時蔬食。不涉世緣。其子不能治家。儼不之顧。但云。我自 是寄客耳。於是日讀法華經。專心不懈。復書寫是經一部。大觀中年七十餘。偶呼甥 徐侃曰。汝當為吾治後事。吾秪三兩日在。侃續聞儼在佛堂中高聲呼普賢菩薩。應諾 數番。多云固是兩字。侃問之。答曰我見普賢乘六牙白象。光明射我。純作金色。以 謂我看法華經念彌陀佛得生淨土。故來相報。汝明日卯時當行。吾與彼佛同來接引。 我從此應諾也。至時儼即念佛菩薩。便睹眾聖授手。自稱儼是何人。得佛菩薩接引。 連言實是難當。遂就座合掌瞑目而去(寶珠集)。
嵩山晁待制
徽宗皇帝朝中書待制晁說之。字以道。文元公四世孫也。文元以太子少傅歸老清
豐。心逸日休。歸嚮佛乘。著法藏碑。金道院集行於世。明理之妙。儒墨宗之。待制
家學有素。徧閱釋典。因官至四明。參延慶明智法師中立。得台教淵邃。宗曉甞讀公
嵩山集中有數篇盛演天台一念三千境觀等法。觀其所造。非梁敬之再出無以為並駕也
。公之孫。名子健。有記曰。先祖學天台智者之教。日誦法華經。道號天台教僧。又
曰老法華。睹茲所謂。足知公受用圓妙佛乘薀藉其不淺矣。
P. 61
明州陸郎中
陸沅道。號省菴居士。住明之橫溪。文章左丞陸佃之孫。官至刑部都官郎中。任
福建提舉。丁母憂而歸。中交代鄭興裔之言。閑退于家。客至必合爪而言曰。某與鄭
無隙。此歷劫中冤耳。果此心不忘。必彼此酬酢無了時也。余謹當以善法而解之。遂
一志持蓮經。每晨起即澡浴更衣。入淨室中焚香加趺。目不佗瞬。首唱偈曰。盥手清
晨貝葉開。不求諸福不禳災。世緣斷處從佗斷。劫火光中舞一迴。然後開卷而讀。不
緩不急。聲如貫珠。日一徧者三十年。年登八帙。增至三部。賦詩見意。有清晨三度
到靈山之句。即以帋界方窠劃滿百部為一圖。子積成巨軸。總其數則九千四百八十五
矣。計其卷則六萬六千三百九十五矣。餘暇又閱毗盧大藏。凡是台教.律部.少林心
宗無不博究。復誦彌陀佛號。一意西馳。紹熈五年壽八十五。四月六日索湯淨身冠服
整容就寢而逝。洎殮入。忽聞蓮華馥郁之氣。偕不知來處。迨挹之蓋。噴之於口鼻中
也。是時女人多不聞香。豈五障之所蔽乎。弟華文閣學士陸游。譔公墓誌。具言其事
。
明州杜信
鄞之翔鳳鄉。地名管江。有杜信。結倍復社。誦法華經。乃闢屋兩間為眾集之所
。後時偶一不肖術人蔚遲者居之。因廢其處為烹炮殺戮之地。乾道八年。秋霖大作洪
水泛漲。信邊溪而住。雖五架高堂併而漂蕩。土石亦不存。其所誦之經隨波而去十餘
里。止南海塗地上。過三四日水下。有管山姓金人得之。初啟其袱。則涴以泥水。次
觀其經。則表裏清淨無一點沾濕。大哉。佛說讀是經者。水不能漂。睹茲祥異。真為
可孚。叔世魔毀佛經者。眾豈知有如是不可滅絕處乎。
明州吳振
慈溪縣有奉公吳振。心務善道。甞以墨手寫蓮經一部。讀誦不輟。紹熈壬寅歲六
月二十日遺漏。眾人奔救。什物流散。火後思其經。次日方得之於隣舍。無何欽失第
四卷。知已被焚。過七日。男興宗屏瓦礫次。是經端然居其下。但卷初微有所損。四
眾睹見。再嘆希奇。其經子孫猶珍奉。一日佛照禪師赴召。過其所振扣。請因留一頌
。延陵四一居士。種姓純篤。願力堅剛。親寫蓮華。回祿不壞。聊成山偈。為作證明
云。劫火中存七卷經。唯憑一念契天真。騰今輝古渾無變。盡是靈山會上人。育王拙
菴德光書。
明州陳世禋
紹熈中。明州西門外巡撿司後有陳世禋。夜夢一異人。冠裳雄偉似王者。呼世禋
曰。我有明珠七顆賜汝。禋曰。我家粗如。不敢貪取。王曰。此珠無價寶也。我既賜
汝。汝但領去。禋即簽書捧歸安置卓上。俄然放大光明。家人莫不歡喜。覺而思之。
雖不知來由。心終以為善相。明辰忽一善友踵門。乃糾人誦蓮經也。遂即發心預會。
P. 62
書名次。忽記所夢七珠與王。將非法王賜我七軸蓮經也。心神感召有如此者。其授經
師乃童行謝文彬。由茲一夢。社會翕然。遂得為僧。今猶在也。時多以偈贊之者。延
慶慈室法師妙雲曰。得珠七顆夢分明。天曉逢人勸誦經。未動齒牙先感應。方知妙法
本圓成。報恩退堂禪師慧英曰。夢裏明珠七顆圓。全該妙法匪心傳。只今會得个中意
。盡在春風百草邊。
慶元府汪敬
鄞縣雷峯有汪敬。其子名隆專。屠業治家。敬年八十八。素有善心。自乾道中入 法華社。至慶元改元仲冬十七日遺火。茆舍兩間一爇而盡。佛堂中蓮經。隣人救取。 止得一半。餘者於煙焰中驀然而起。近看謂素練之飛。遠觀言白龍之挂。飄飄然直至 慈溪隩十餘里住練樹上。有樵夫姓章者得之。乃自方便品已下七品經也。次有山婦盛 氏。於田野間又拾得序品。敬一一請歸。唯少一弘傳序耳。(宗曉)菴居不遠。傳聞不的 。一日親訪汪敬。請觀其經。乃進士汪鐸所施之本。
明州王文富
鄞縣西廣德湖上有王氏兄弟二人。業游絲網罟。兄文富微有善心。暇時讀法華經
。經安佛堂中。淳熈五年四月內。時雨大作。忽雷霆震死弟婦。天火繼焚草屋。獨留
三柱擎四椽覆佛堂上。其經儼在其下。迨師巫辨卜。四遠來觀。咸稱神異也。
信女(凡一十四人)
陝右馬郎婦
馬郎婦。不知出處。大唐隆盛佛教。而陝右俗習騎射。篾聞三寶之名。婦憫其愚 。乃之其所。人見少女風韻單孑。欲乞為養。女曰。我無父母。亦欲有歸。然不好世 財。但聰明賢善人能誦佛經則願事之。男子眾皆聚觀。女即授與普門品。若能一夕通 此則歸之。至翌日。誦徹者二十餘輩。女曰。女子一身。家世貞潔。無以一體事多人 也。可更別誦。因授以金剛般若。至旦背者十數。女更授與法華經七軸。約三日通之 。至期獨馬氏子能徹。女曰。君既能過眾人。可白父母。具媒娉迸禮然後成姻。及馬 氏以禮迎之。女將至門且曰。適以應接。體中少不佳。願求別室。俟安與君相見。因 頓之他房。筵客未散而女命終。已而壞爛。乃卜葬之。未數日有僧紫伽黎姿貌古野來 尋女子。馬氏引至葬所。僧即以錫撥開沙土。見屍已化。唯金鎻骨存焉。僧取就河浴 洗。挑於錫上謂眾曰。此聖者憫汝等不信正法。方便誘化。當思善因。免墮苦海。忽 然陵空而去。眾見悲泣。瞻禮不已。自爾一境奉佛誦經。由女之力也(釋氏編辛錄)。山 谷道人觀音贊曰。設欲真見觀世音。金沙灘頭馬郎婦。又平江萬壽體禪師頌曰。十分 美貌誰家女。百倍聦明是馬郎。堪笑金沙灘畔約。始終姻婭不成雙。
淮寧姑娉二人
P. 63
淮寧近城河北岸有華臺寺。其始乃一大姓家有室女能誦法華經。其兄娶妻。心亦
樂。未幾姑與嫂俱能背之。每至更闌靜夜月白風清。二人同聲以誦。雖世之戞玉鏘金
。無以並其韻矣。一時病。姑嫂併殂。異日嫂墓忽生紅蓮一朵。開敷妙盛。人悉異之
。啟看乃見蓮根自嫂之口連貫姑墓。又發姑墓。其根蓋出于姑之舌本焉。蓋嫂之經從
姑以授。表相因由也。州郡知聞。遂申奏。乃賜華臺寺額以建立焉(靈瑞集)。
南宋王慧稱
宋元嘉十四年孫彥曾家世奉佛。有妾王慧稱。少而信嚮。長誦法華經。一日忽睹 浦中有雜色光。使人掘之深三尺。得金佛一軀。連光趺高二尺一寸。趺有銘云。建武 元年歲在庚子。瓦官寺道人法新等造。即加磨鎣以供事焉(三寶感通傳)。
蘇刺史女使
唐武德中都水使蘇長授巴州刺史。帶家族赴官。因渡嘉凌江。中流風作。船帆頎 沒。男女六十餘人一時喪失。唯一女使常讀法華法經。浪入船。女乃頭戴經函。誓與 俱沒。既而女即不沉。隨波泛泛。頃刻至岸。捧函而上。開視其經。了無沾濕。此女 後嫁於揚州。其篤信讀誦愈於舊也(法苑珠林)。
長安陳氏
長安通軌坊劉公信。妻陳氏之母因病先卒。陳氏忽暴亡。見一人引入地獄。備覩 諸罪相。後見一獄石門忽開。母在其中受極重苦。母見女曰。汝可為吾寫法華經一部 。使吾脫免。言已門閉。陳氏再穌。說之。公信。即憑妹壻趙師子寫是經。忽有經生 持新寫蓮經一部來質錢。趙言幸有此經可贖之。不必寫也。劉從之裝束訖。授與陳氏 。陳氏一日設母食。乃夢母曰。吾先令汝寫經一部。何不為之。女曰已為贖一部訖。 母曰。吾為此經。增受重罪。獄卒打吾脊破。以不合取范家經為己有故。女夢覺。急 請人書之。經成。又夢母報曰。吾承經力已脫冥司。好處安身。今來報汝。汝當信心 。好住世間。及詢前經。果是姓范人寫。唐龍朔中也(法苑珠林)。
寧州費氏
宋朝羅璵。妻費氏。寧蜀人。父諱悅。守寧州。費信敬三寶。誦法華經。數年之 間勤苦不懈。俄而染患心痛。浸成極勢。闔門惶懼。費作念言。我誦經勤苦。必有善 祐。終不因此至死地也。既而睡臥。即夢佛身舒手過窻以摩其心。內外皆睹金光滿室 。又聞異香襲人。自此病愈。見者莫不生信(太平廣記)。
台州任徵君女子
南宋王慧稱
宋元嘉十四年孫彥曾家世奉佛。有妾王慧稱。少而信嚮。長誦法華經。一日忽睹 浦中有雜色光。使人掘之深三尺。得金佛一軀。連光趺高二尺一寸。趺有銘云。建武 元年歲在庚子。瓦官寺道人法新等造。即加磨鎣以供事焉(三寶感通傳)。
蘇刺史女使
唐武德中都水使蘇長授巴州刺史。帶家族赴官。因渡嘉凌江。中流風作。船帆頎 沒。男女六十餘人一時喪失。唯一女使常讀法華法經。浪入船。女乃頭戴經函。誓與 俱沒。既而女即不沉。隨波泛泛。頃刻至岸。捧函而上。開視其經。了無沾濕。此女 後嫁於揚州。其篤信讀誦愈於舊也(法苑珠林)。
長安陳氏
長安通軌坊劉公信。妻陳氏之母因病先卒。陳氏忽暴亡。見一人引入地獄。備覩 諸罪相。後見一獄石門忽開。母在其中受極重苦。母見女曰。汝可為吾寫法華經一部 。使吾脫免。言已門閉。陳氏再穌。說之。公信。即憑妹壻趙師子寫是經。忽有經生 持新寫蓮經一部來質錢。趙言幸有此經可贖之。不必寫也。劉從之裝束訖。授與陳氏 。陳氏一日設母食。乃夢母曰。吾先令汝寫經一部。何不為之。女曰已為贖一部訖。 母曰。吾為此經。增受重罪。獄卒打吾脊破。以不合取范家經為己有故。女夢覺。急 請人書之。經成。又夢母報曰。吾承經力已脫冥司。好處安身。今來報汝。汝當信心 。好住世間。及詢前經。果是姓范人寫。唐龍朔中也(法苑珠林)。
寧州費氏
宋朝羅璵。妻費氏。寧蜀人。父諱悅。守寧州。費信敬三寶。誦法華經。數年之 間勤苦不懈。俄而染患心痛。浸成極勢。闔門惶懼。費作念言。我誦經勤苦。必有善 祐。終不因此至死地也。既而睡臥。即夢佛身舒手過窻以摩其心。內外皆睹金光滿室 。又聞異香襲人。自此病愈。見者莫不生信(太平廣記)。
台州任徵君女子
台州臨海縣湧泉寺。先是唐時有任徵君。礪行清白篤志堅高。而又深信佛道。多
修善果。有女子專課蓮經。一時經室中生青蓮華七本。舉世希奇。徵君見已善心內發
。即欲捨宅為寺。事尚冥密間。時有高玉禪師卓菴於樓石山。相去不遠。師於禪定中
飛錫而來。正遷徵君之庭。君盡力挽出。錫入地三尺。泉水涌高三尺。由此即以宅造
P. 64
寺。請禪師開山說法住持。因此額號涌泉院。有記存焉。此得之於奉化淨明講師師寶
蓋。寶甞親至是寺見碑刻云。
高安太守嫂
朝奉太夫孫于之嫂。年十九而寡。自誓一飯。終身誦法華經。不復再嫁。于守高 安。嫂已七十餘。面目光澤舉止輕利。政和六年夏六月忽收經帙。料理服玩。分付侍 妾。于問其故。笑曰。我更三日死矣。至期無病果安然而逝(洪覺範智證傳)。
頴州妓盧媚兒
歐陽文忠公知頴州日。有官奴盧媚兒。姿貌端秀。善談笑。口中常作蓮華香散越
。滿坐人皆奇之。但莫測其由。俄有一僧自蜀中來。頗能知人前生事。公因語之。僧
曰。此女前身甞為尼。誦法華經三十年。一念之悞遂至於此。公未之信。後見奴問曰
。曾讀法華經否。奴曰某失身於此。所不暇也。公命取是經示之。一覽輙誦如素熟者
。易以佗經則不能也。僧言其謬乎見遯齊閑覧。嗚呼。為尼三十年讀誦。是亦精進之
儔也。以一念之差便即失路。世人此念可不正乎。今之為妓者。以人中最貴之身受人
下劣不清淨事。其能迴光返照厭其所作。於大乘經專誠讀誦。則龍女一剎那頃而成種
覺。人人有分矣。如其不省。惡境現前。地獄三塗無逃避處。
湖州妓楊韻
湖州有倡妓楊韻。手寫法華經。每執筆必先齋素盥沐更衣。後病死之夜。其母忽 夢韻來別云。某以書經之力。今得託生烏程縣廳吏蔡家作女子。時蔡妻方娘是夜夢有 肩輿及門者。迎之則楊韻也。云來寄宿。寤而生女。其母佗日往尋視之。女為之啞然 一笑(聧車志)。
臨安府郭道人
道人郭氏。法名妙圓。仁和縣人。少歸安溪聞氏。其夫好佚樂。不理家業。因此 別歸。道裝素衣。立願長茹。誦法華經。修法華懺。誦彌陀經號。常時面西。諦觀落 日。一日空中告云。郭妙圓。如汝所修。定生安養。從此益加精進。心不暫息。及臨 行時沐浴更衣。請僧念佛。端坐而亡。紹興乙丑歲也(寶珠集)。
明州沈氏
紹興初。石鰍伍氏有新婦姓沈。定海江南人。稟性貞淑。善果自修。其姑每旦誦
蓮經。婦則謹於事奉。凡展卷則來聽受。或一二品乃至一卷。久而不倦。一時感疾。
即白姑曰。婆婆誦經。新婦獲聽。世緣告謝。不及奉侍。願他世諸佛會中相見。漫成
一頌乞傳之。平生快活。死也風流。最後一著。分付柴頭。言已聳身加趺而殞。迺姑
見其超脫。往白天童宏智禪師。師聞讚喜。遂以己龕與之。洎從火化。餘骨中所謂堅
固子者瑩然無數。四眾見聞稱嘆希有。此湖心寺法政宗師親見聞。因得傳世。
P. 65
明州趙氏使
No. 1540-B刻法華經顯應錄序
法華經者。諸經之王。究竟極說也。故持誦最盛。而得靈驗者不可勝計。但其事 蹟散出簡籍。不可卒見。或有彚輯。亦多不備。遺憾寔不少矣。宋石芝曉法師有顯應 錄二卷。采古今感應已載簡冊昭灼顯著。與其親所聞見者。纂輯大成。誠足以徵信往 世垂勸將來焉。甞傳本邦而久閟僻地。余偶訪獲而讀之。乃欲梓刻廣布。而其緣未臻 。邇山中淨業社諸老宿見而謂余曰。五種玅行。淨土勝因也。茲書流通。豈不隨喜乎 。遂勸同社使分香資共襄其事。余喜。重為較讎。以登棗梨云。 享保丁未仲秋上浣 東叡沙門(亮典)謹敘
紹興末。奉化縣有姓趙人。其母安人重佛齋戒。誦法華經。房下有一女使。每竊
聽。久久忽記得四句。所謂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自此動靜施為常
吟詠不絕。人聞之謂為笑語。殊不知此女亦有用心處。一日作事乖主意。陵遲至死。
遂以其屍潛瘞後園。異時忽於其上秀出青蓮華一朵。香色可愛。餘人不知其因。獨安
人默而識之。蓋所誦四句經感應之如是也。安人復不匿其德。密說與虗堂法師本空。
空每舉似以化人。宗曉甞親聞其說。聊記于此。
明州朱如一
朱氏名如一。四明薛君之室也。裔出欽成皇后。 淵聖宮中兩世之孫。自歸于薛
。視世味如塵泥。年二十餘即告其夫。清淨自居。道裝素服。潔齋如也。甞以黃絹命
經生書蓮經七軸。手以碧茸繡其上。線蹊鍼孔去來緜密。如墨新閱。十年而成。復繡
彌陀.觀音。無異繪畫。自經首題致敬八萬四千拜。一句一字。凡唱禮者三。法華一
部三月而能背誦。又勸二十萬人念彌陀佛。鋟木為圖。滿十萬聲而止。即貿奩具建三
日會。會道俗萬計。飯千苾蒭。造寶幢貯法華經及念佛人名。迎歸于延慶寺。忽感微
疾。至瞑目時。即起跏趺。薜君曰。吾家無是法。請就寢。乃右脇而終。年三十七。
橘洲禪師寶曇贊云。
法華經顯應錄卷下(終)
No. 1540-B刻法華經顯應錄序
法華經者。諸經之王。究竟極說也。故持誦最盛。而得靈驗者不可勝計。但其事 蹟散出簡籍。不可卒見。或有彚輯。亦多不備。遺憾寔不少矣。宋石芝曉法師有顯應 錄二卷。采古今感應已載簡冊昭灼顯著。與其親所聞見者。纂輯大成。誠足以徵信往 世垂勸將來焉。甞傳本邦而久閟僻地。余偶訪獲而讀之。乃欲梓刻廣布。而其緣未臻 。邇山中淨業社諸老宿見而謂余曰。五種玅行。淨土勝因也。茲書流通。豈不隨喜乎 。遂勸同社使分香資共襄其事。余喜。重為較讎。以登棗梨云。 享保丁未仲秋上浣 東叡沙門(亮典)謹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