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法華經顯應錄(高僧)之一


天竺國摩訶羅比丘
昔天竺國有一阿蘭若比丘名摩訶羅。大讀摩訶衍。德行彌著。國王正信。嘗布髮 掩泥令比丘蹈。
又有比丘來白王言。此人不多讀經。何大供養。
王言。我曾一日夜半 欲見此比丘。即至其所。見彼在一窟中讀法華經。有一金色光明人乘白象王合掌供養。
我方親近。彼即滅沒。我問大德。以我來故。金色光明人滅耶。
比丘言。此是徧吉菩薩。
徧吉自言。若有人誦法華經。我當乘白象來教導之。我讀是經。徧吉自來矣 。
徧吉即法華經中普賢菩薩也。
我聞是已。禮足而退。是故我今常當供養(大智度論)。 


燉煌三藏護法師
三藏曇摩羅察。此云法護。月支國人。八歲離俗。凡是經書過目成誦。日記萬言 。西游諸國。通三十六種語言書詁訓音。久居燉煌。時號燉煌菩薩。
自西晉武帝時賚 梵夾到洛陽。既而博覧五經史傳。至永康中,於長安青門外大寺中譯正法華經一部十卷 。仍為四眾敷講。又翻餘經共一百五十四部。咸奉勑流通。時隱居深山。山有清泉。 澡漱給用。一日樵人觸穢。忽爾枯涸。
護嘆曰。人之無德。遂使清泉輟流。既乏所須 。吾當去矣。
言訖清泉復涌。
支遁贊曰。
護公證寂。道德淵美。微吟穹谷。枯泉漱水 。邈以護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傾拔玄致
(梁高僧傳)。 


姚秦三藏什法師
法師鳩摩羅什。秦翻童壽。龜茲國人。七歲出家。日誦千偈。其母嘗擕至月支國。見一羅漢曰。此沙彌至三十五。若不破戒。當大洪佛教。度無數人。戒若不全。止才 明法師而已。母唯其言。
一日謂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唯爾之力。但於爾自身無 益耳。什曰。大士之道。利彼亡軀。若使大法流傳。能洗蒙俗。雖身當鑪鑊無恨矣。
 時符堅據關中。太史奏云。有德星現外國分野。當有大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 域有羅什。將非是耶。即遣呂光率兵伐龜茲。
光既獲什。迴至凉州。聞符堅為姚萇所害。乃據關外。僭號後凉。萇崩。子興襲位。廟庭俄生連理樹。逍遙園蔥變為茝。以 為祥瑞。遂伐呂隆。迎什入長安。待以國師之禮。興於逍遙園引諸沙門聽什講說。什 辯通華夏。覽舊經與胡本乖謬。以弘始八年於草堂寺與僧[契-大+石]等八百餘人對舊經考校。譯此玅法蓮華經一部七卷。
興曰。法師聰明超悟。天下無二。可使無嗣乎。 遂以妓女十人逼之。自是淨行者恥聞其事。師至講說必先告曰。譬如臭泥生蓮華。但采蓮華勿眎臭泥。
後忽感疾。即語眾云。
因法相遇。殊未盡心。無何緣謝。所譯法華
等經。幸共流布。若所譯無謬。願焚軀後舌不焦爛。言訖而終。至於闍維。舌果不灰。

委見梁僧傳及晉書。
南山感通傳韋天曰。什公聰明。善解大乘。彼自七佛已來傳譯。得法王之遺寄也。俗以陷戒為言。此不須議。什位三賢。非悠悠者也。


長安叡法師
釋慧叡。冀州人。執節清峻。參學遊方。至南天竺國界。殊方異典。無不洞曉。 秦主姚興召見。睹其風韻含吐。即大激賞。稱為四海標領。昔法護譯正法華受決品云 。天見人。人見天。什譯妙法華至此乃曰。此語與西域義同。但言過質耳。叡曰。將 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什喜曰實然。其領解高出若此也。翻譯纔畢。命叡講之。叡乃 品酌幽玄。開為九轍。一昏聖相扣轍。即序品。二涉教歸真轍。為上根人。三興類潛 彰轍。為中根人。四述今通昔轍。中根領解。五彰因進悟轍。為下根人。六贊揚行李 轍。即法師品。七本迹無生轍。多寶不滅為本。釋迦不生為迹。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也。八舉因徵果轍。即涌出.壽量品。九稱揚遠濟轍。即隨喜品已去訖經流通也。叡 又著經序。見大藏本。經又有二十八品生起。荊溪師稱大有眉目。師常迴弘贊善利。 願生西方。臨終之日。洗浴更衣。燒香禮拜。合掌向西坐。卒時見五色香雲從房而出 。世稱什門四聖生.肇.融.叡。師其一也(見梁高僧傳。九轍出法華文句第八記)。 



虎丘生法師
師諱道生。從師姓竺。年在志學。吐納清新。人皆畏服之。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 本。故鑽仰群經不憚勞苦。遂往關中稟承羅什。辯問超卓。咸稱神悟。後遁蹟虎丘寺 。有講臺石至今存焉。一時居半塘誦法華經。忽有一雉常來聽受。一日不見。師念之 。夜入夢云。某因聽經。遂獲改報。今在某家為兒子。待過數年卻來奉事。洎師詢之 。果爾。及出家。無何童子之年便命終。因瘞于林。一夕俄而放光。輝照塘塢。鄉人 異之。啟看乃獲一舌。生青蓮華。因是起塔。後葺成寺。即今半塘寺是也。師甞建言 。善不受報。頓悟成佛。而守文舊學以為邪說。師對眾發誓曰。若所立不違經者。於 捨壽時踞師子座。後譯大涅槃。果符所說。師即升座講敷。聽者悟悅。法席將畢。忽 塵尾紛然而墜。端坐正容而逝。似若入定焉。時人語曰。生叡發天真。故知秀出者。 即此矣(半塘寺蹟見續靈瑞集。餘出梁高僧傳)。 


南嶽思大禪師
  師諱慧思。生于武津李氏。幼夢梵僧勸令出家。遂即入道。立志日唯一食。不受
別供。十年專誦法華。七載常行方等。九旬常坐脩一行三昧。由茲精進之功。徹見三
生行道事蹟。續詣北齊慧文禪師所諮稟禪法。長夏攝心。夏滿受歲。慨無所證。放身
倚壁。背未至間。豁然開悟法華三昧及餘大小法門。後止光州大蘇山。道俗福施造金
字般若.金字法華。眾請講二經。即與敷敘。莫非幽賾。次至南嶽見林泉竦淨。乃曰此古寺基也。依言掘之。果獲殿趾器皿。又往巖下。乃曰吾先世在此坐禪。為賊斬首
。由此命終。有今世也。僉共尋覓。乃得枯髏。師得而頂戴。因起塔以報昔恩。陳宣 帝詔住棲玄寺。道俗顒仰。甞往瓦官。遇雨不濕。履泥不汙。或現身大小。或寂爾藏 身。瓶水常滿。有若天童給侍。或問師位。答曰吾十信位耳。臨終日。大集門學說法 。聞者寒心。乃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三昧。當盡供給。如無此人。 吾即去矣。苦行事難。竟無答者。因即斂念唱言。眾聖相迎。泯然命終。感異香滿室 。遠近咸聞。壽六十四。即陳大建九年也。自有佛法以來。多重義門。唯師雙弘定慧 。發言致遠。南北禪宗莫不遵承。甞蒙普賢摩頂涌生肉髻。見者希奇。行大慈悲。奉 菩薩戒。不服皮革繒纊。唯麤布艾衲。[曰/月]犯風霜。凡所著述口授成文。歷世浸久 。諸文散落不存。唯法華安樂行義及發願文行於世(唐續高僧傳)
天台智者大
陳.隋二國師智顗。裔出潁川。世居荊州華容縣。師即常侍陳起祖之仲子。母徐
氏。夜夢香雲縈懷。因而有娠。至於誕育。室現神光。舜目重瞳。堯眉八彩。七歲往
伽藍。僧口授普門品。一舉通利。十五於長沙像前發誓。願作沙門荷負正法。十八出
家湘州果願寺。二十剃髮受具。即往大賢山誦法華經.無量義.普賢觀。歷于二旬。
三部終畢。口誦金文。手正經像。心神爽利。又樂禪悅。續詣大蘇山禮思大禪師。思
見而嘆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因授與普賢道場四安樂行。晝夜
苦到。如教研心。經二七日。誦法華經至藥王捨身。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
養如來。到此心懸苦行豁然入定。照了法華。若高輝之臨幽谷。達諸法相。似清風之
游太虗。思印之曰。非爾弗證。非吾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
。初旋陀羅尼也。縱文字法師千羣萬眾。尋汝之辯不可窮矣。吾久羨南嶽。恨法無所
委。汝可傳燈化物。莫作最後斷佛種人。師奉嚴訓。遂振錫金陵。住瓦官寺。首開法
華玄義。自是敷揚凡八載。其後徒眾轉多。得道者少。即避世守玄。隱居天台。初宴
息於銀地。時經行於東南峰。或居方丈誦法華經而入三昧。眾魔惡鬼競來惱害。師於
禪定中亦不覺神之變怪。一時講誦法華。感普賢乘白象躡駕于前。說法則五時八教。
判釋一代群經罄無不盡。天台之教。實自師始。尋赴詔出金陵。講大論於大極殿。敷
仁王於光宅寺。陳主三禮以示尊敬。會隋吞陳。因憩錫廬山。至開皇中煬帝居蕃。請
為菩薩戒師。乃賜智者之號。後歸老天台。一夜忽夢大風吹壞寶塔。是時詔書連徵至
石城像前。遽云有疾。遂顧命弟子唱法華經而自讚曰。法門父母。慧解由生。本迹曠
大。微玅難測。輟斤絕弦。於今日矣。又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退居
五品。吾諸師友。觀音來迎。言已加趺而寂。即開皇十七年丁巳仲冬念四日未時也。
春秋六十。坐四十夏。勑封靈塔于佛隴西南峰。每歲時遣使開塔羞供。最後開封則不
見全身矣。吳越錢王甞追諡法空寶覺之號。自師入滅。距今年凡六百二載。師弘教觀     
。不畜章疏。唯縱懸河之辯。講諸經外。說法華玄句以開玅解。次演止觀依解以立正
行。故荊溪曰。非玄義無以導。非文句無以持。非止觀無以達。非一家無以進。斯之
謂歟。大矣哉。救世明道之書見於台宗三部矣。師之化導六十餘州。其道久而益明。
凡諸事蹟。詳于別傳及天台十二所道場記。

 
南山澄照律師
律主道宣。丹徒人也。父吏部侍郎錢申。母娠而夢月輪貫懷。既而又夢梵僧語曰 。汝所姙者梁朝僧祐律師。祐即南齊剡溪隱嶽寺僧護也。宜從出家。大弘佛教。洎長 年十五。母憶所夢。即聽離俗。所業誦法華等經。莫不通利。十六落髮受具。專學毗 尼。後竟中興此道。善繼優波離者也。師三衣皆紵。一食唯菽。蚤蝨縱生。形同土木 。在處必感神物奉華果供天饌。或失足前階而那吒扶護。或築寶壇而神僧禮讚。自乾 封已後。天人絡繹而來。共師談論律相等事。故師所著疏鈔得佛元意。以其通神明而 然也。天下後世宗之。其道防非止惡。是曰南山教焉。師作法華弘傳序冠于經首。旨 趣宏遠。言辭高妙。百王不易。千古宣通。其陳本願曰。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 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行實見大宋高僧傳)
京兆慈恩法師
師諱窺基。唐蔚遲敬德之猶子。父金吾衛將軍宗。母裴氏。夜夢吞月而孕。生甫 六歲。聰慧過人。即著兵書數千言。時三藏玄奘西游得一童子。善記問。因擕謁宗。 宗呼基拜。奘使誦所著書。奘數目童子記文誦畢。奘紿之曰。此古書耳。宗未之信。 奘令童子覆述。一言不遺。宗怒剽竊。將殺之。奘就丐出家。基曰。聽我三事。御葷 色晚膳即出家。不然寧伏劒死。奘愛其俊朗。佯而肯焉。入道居大慈恩寺。善解大小 乘。凡是論疏一覧無差。先是奘公自西域受戒賢論師瑜伽師地論。唯識宗旨未有繼之 者。師一稟承。或宗或釋。撰述百部。名曰百部論師。師隨處化徒。獲益者眾。東行 博陵。有請講法華經。遂造法華玄贊大疏一十卷。其釋首題曰。操宏綱之極唱。旌一 部之都名。法含軌持。綰群祥以稱妙。華兼秀發。總眾美而彰蓮。建言立宗。闡揚奧 義。
北地宗師常多講貫(師言行委見大宋僧傳。
出家時事出釋氏編年)
五臺清涼國師

  釋澄觀。姓夏侯氏。山陰人也。依應天寺出家。誦法華經。十四過恩得度。首學
南山律藏。次於金陵傳三論。復往天竺習華嚴大經。晚止蘇州。從荊溪禪師傳天台止
觀。聽法華.維摩等經。又參牛頭忠.徑山欽。得南北兩宗禪法。師博學深究。識量
宏遠。著華嚴貞元等疏。塑像寫經不可殫舉。甞發十大願。為終身所脩。一但三衣一
鉢不畜餘長。二當代名利棄之如遺。三目不視女人。四影不落俗舍。五長誦法華經。
六長讀大乘經。七長講華嚴經。八一生晝夜不臥。九不惑眾伐善。十不退大慈悲。師
生歷九朝。為七帝門師。憲宗甞召入講華嚴大旨。暢悅聖懷。勑有司鑄印。遷國師。統冠天下緇徒。年一百有二歲。身長九尺二寸。目夜發光。晝視不瞬。才供二筆聲韻
如鐘。梵僧稱是文殊後身。茶毗舌如紅蓮。舍利光潤。相國裴休奉勑撰碑(生歷九朝下 見釋氏編年錄。餘竝大宋高僧傳)

高麗光禪師
沙門玄光。海東熊州人。少厭俗塵。專修梵行。洎 長遂 越 滄溟求中國禪法。
於是觀光上國。行 衡山 參 思大禪師。
思察其根器。授以四安樂行。光利若神錐。無堅不犯。稟而行之。俄證法華三昧。
思印之曰。汝之所證真實不虗。當還本國。施設善權敷揚吾教。光頂禮而別。即返錫江南。附舟至于大洋。偶見彩雲雅槳絳節而至。
空中聲曰。
天帝召海東玄光禪親於寵宮說親證法門。光拱手避讓。唯見青衣前導。尋入宮城。不類人間官府。無非鱗介鬼神。既登寶殿。次陟高臺。如問而談者凡七日。
事畢。王躬送別。光復登舟。舟人謂泛洋不進者半日而已。
光遂至熊州翁山結茆。乃成梵剎。其升堂者。一人證火光三昧。一人證水光三昧。餘如眾鳥附須彌。皆同一色。
光之示滅。罔知攸往。南嶽祖堂列二十八位。光居一焉(大宋高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