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刻禪源詮序
禪源詮者。唐圭峯禪師之所作也。
佛之道廣周法界。而細入微塵。非有非空。無
佛之道廣周法界。而細入微塵。非有非空。無
內無外。
後之學禪者。志窮實相。以言語為苛纖。設教者。務覈真詮。以空寂為誕肆。離為異門。莫明統一。豈佛之道本然哉。
於是以教三種證禪三宗。
謂依性說相。即息妄修心。破相顯性。即泯絕無寄。顯示真心。即直明心性。
江漢殊流而同歸智海。酸醎異調而共臻禪味。
至於空宗性宗之別。頓修漸修之殊。
莫不會其指歸開示正覺。
後之學禪者。志窮實相。以言語為苛纖。設教者。務覈真詮。以空寂為誕肆。離為異門。莫明統一。豈佛之道本然哉。
於是以教三種證禪三宗。
謂依性說相。即息妄修心。破相顯性。即泯絕無寄。顯示真心。即直明心性。
江漢殊流而同歸智海。酸醎異調而共臻禪味。
至於空宗性宗之別。頓修漸修之殊。
莫不會其指歸開示正覺。
然又慮末學之易惑而難悟也。則又旁行為圖
朱墨以志之。
自頓覺至成佛。十重為淨。
朱墨以志之。
自頓覺至成佛。十重為淨。
自不覺至受報。十重為染。
淨染之源由於聖凡。心法悉具真妄。是名藏識。
不覺則迷真逐妄。歷劫輪迴。
頓覺則捨妄歸真。隨順解脫。
雖然。學者要知。真如闡教如標月指。
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則詮圖兩忘。愚智通為般若。垢淨俱證菩提。
南岳天台。南侁北秀。與達磨東來。宗旨無有差別。尚何禪與教之分哉。
唐大中時。裴相國休為之敘。復手書是圖。付金州延昌寺。後傳唯勁師。再傳玄契師。而圖行閩湘吳越間。
國朝至元十二年。世祖御廣寒殿。願問禪教要義。帝師及諸耆德。以禪源詮對。上意悅。
命板行於世。後二十有九年為大德癸卯。
嗣法雪堂仁禪師。奉旨之五臺。回途過大同。
淨染之源由於聖凡。心法悉具真妄。是名藏識。
不覺則迷真逐妄。歷劫輪迴。
頓覺則捨妄歸真。隨順解脫。
雖然。學者要知。真如闡教如標月指。
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則詮圖兩忘。愚智通為般若。垢淨俱證菩提。
南岳天台。南侁北秀。與達磨東來。宗旨無有差別。尚何禪與教之分哉。
唐大中時。裴相國休為之敘。復手書是圖。付金州延昌寺。後傳唯勁師。再傳玄契師。而圖行閩湘吳越間。
國朝至元十二年。世祖御廣寒殿。願問禪教要義。帝師及諸耆德。以禪源詮對。上意悅。
命板行於世。後二十有九年為大德癸卯。
嗣法雪堂仁禪師。奉旨之五臺。回途過大同。
得金時潛菴覺公禪師所書圖。益加考訂。
錦粹以傳諸遠。俾圭峯禪師研真顯正。化導
錦粹以傳諸遠。俾圭峯禪師研真顯正。化導
群迷之意。永久不墜。其為利益何可稱量。文原與師為方外交。乃隨喜讚歎為之次序
其說書諸編首。是歲閏月朔。
應奉 翰林文字將仕佐郎同知制誥
兼 國史院編修官巴西鄧文原書
應奉 翰林文字將仕佐郎同知制誥
兼 國史院編修官巴西鄧文原書
重刻禪源詮序
雪堂禪師。智識雄邁行解圓通。
喜修為。樂施與。一日謂余曰。
愚甞患世之學佛者。不究如來設教之因。妄執空有競分大小。曰頓曰漸曰禪曰律。訾訾紛紛千數百年。如護父足使具受病。雖遇一二同志有以啟之。恨不能家喻而戶曉也。
幸得圭峯所述禪源詮。其文博雅。其旨切當。悉敘前所患者。道其所以然。
且作圖示心一真實諦 含三大義。
無明緣染諸相妄起。依修斷法。獲證入理。
提綱舉要如指諸掌。
昔至元十二年春正月。世祖皇帝萬機之暇。
御瓊華島延請帝師。太保文貞劉公亦在焉。
乃召在京耆宿。問諸禪教乖互之義。先師西菴贇公等八人。因以圭峯禪源詮文為對。允愜宸衷。
當時先師囑其弟雙泉泰公為之記。仍命雪堂鏤板流行。愚以參問諸方。未暇及此。向於雲中普恩、興國二寺各獲一本。後在京。萬壽方丈復得遼朝崇天皇太后清寧八年印造頒行天下
喜修為。樂施與。一日謂余曰。
愚甞患世之學佛者。不究如來設教之因。妄執空有競分大小。曰頓曰漸曰禪曰律。訾訾紛紛千數百年。如護父足使具受病。雖遇一二同志有以啟之。恨不能家喻而戶曉也。
幸得圭峯所述禪源詮。其文博雅。其旨切當。悉敘前所患者。道其所以然。
且作圖示心一真實諦 含三大義。
無明緣染諸相妄起。依修斷法。獲證入理。
提綱舉要如指諸掌。
昔至元十二年春正月。世祖皇帝萬機之暇。
御瓊華島延請帝師。太保文貞劉公亦在焉。
乃召在京耆宿。問諸禪教乖互之義。先師西菴贇公等八人。因以圭峯禪源詮文為對。允愜宸衷。
當時先師囑其弟雙泉泰公為之記。仍命雪堂鏤板流行。愚以參問諸方。未暇及此。向於雲中普恩、興國二寺各獲一本。後在京。萬壽方丈復得遼朝崇天皇太后清寧八年印造頒行天下
定本。與文士校正擬欲刻梓以傳永久。請敘一言庸伸先師遺志。
余聞之喜曰。今子之心即圭峯師憂世之心也。然 不有斯文。無以解其惑。不壽其傳。無以利其眾。學者覩之而情不遣。解不生。亦何益矣。
古人所謂四難者。今三難不具其一。則在諸方參學者儻能不負二師弘法利人之念。盡心披玩。情遣解生。如王良總六轡馳通衢。阿師駕般若航登彼岸。豈有不達者哉。
翰林待制朝列大夫同修國史賈汝舟 序
余聞之喜曰。今子之心即圭峯師憂世之心也。然 不有斯文。無以解其惑。不壽其傳。無以利其眾。學者覩之而情不遣。解不生。亦何益矣。
古人所謂四難者。今三難不具其一。則在諸方參學者儻能不負二師弘法利人之念。盡心披玩。情遣解生。如王良總六轡馳通衢。阿師駕般若航登彼岸。豈有不達者哉。
翰林待制朝列大夫同修國史賈汝舟 序
~~~~~~~~~~~~~~~~~~~~
禪源諸詮集都序敘
唐 綿州刺史 裴休 述
圭峯禪師 集禪源諸詮為禪藏而都序之。
河東裴休曰。
未曾有也。自如來現世隨機立教。菩薩間生據病指藥。故一代時教。開深淺之三門。
一真淨心。演性相之別法。
馬龍二士。皆弘調御之說。而空性異宗。
能秀二師。俱傳達磨之心。而頓漸殊稟。
荷澤直指知見。江西一切皆真。
天台專依三觀。
牛頭無有一法。
其他空有相破。真妄相收。反奪順取。密指顯說。故天竺中夏其宗實繁。
良以病有千源藥生多品。投機隨器不得一同。雖俱為證悟之門。盡是正真之道。而諸宗門下通少局多。故數十年來師法益壞。以承稟為戶牖。各自開張。以經論為干戈。互相攻擊。情隨函矢而遷變。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函人唯恐傷人。矢人唯恐不傷人。蓋所習之術然也。今學者但隨宗徒彼 此相非耳。函字。唐韻。從金函者。鎧甲也。周禮。函人為甲。即造甲之人。古字多單為之。故孟子亦單作)
法逐 人我 以高低。是非 紛拏莫能辨析。
則向者世尊菩薩諸方教宗。適足以起諍。
後人增煩惱病。何利益之有哉。
圭峯大師久而歎曰。吾丁此時不可以默矣
(仲尼刪 詩書正禮樂。皆不得已而為之。故述而不作。乃聖人貴道不貴跡。意道吾久修當宗佛法。今忽和會 諸宗。豈欲立跡哉。不得已也。丁當也。正當須和會之時也)
於是以如來三種教義。印禪宗三種法門。融瓶盤釵釧為一金。攪酥酪醍醐為一味。振綱領而舉者皆順
(荀子云。如振裘領 。屈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據會要而來者同趨
(趨字平聲呼之。周易略例云。據會要以觀 方來。則六合輻輳。未足多也。都序據圓教以印諸宗。雖百家亦無所不統也)
尚恐學者之難明也 。
又復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隱顯。法義之差殊。頓漸之異同。遮表之迴互。權實之深淺。通局之是非
(此下歎敘述顯。明而丁寧。欲人悟也)
莫不提耳而告之
(毛詩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當時疾彼人不修德荒亂。言我不對面向汝說。又提耳起耳。就耳邊告 汝。汝終不改也。意說丁寧之甚)
指掌而示之
(論語云。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視諸斯乎指其掌 。言夫子語了指自手掌示弟子。言見此事分明。如掌中之物易了)
嚬呻以吼之。愛軟以誘之
(此下 歎慈悲憂念。如養赤子也)。
乳而藥之。憂佛種之夭傷也
(無少善根而作闡提。是夭傷也)。
腹而擁之
(毛詩云。腹我顧我。言慈母念幼子。腹中抱我。暫起去又回頭顧我念惜之深也)。
念水火 之漂焚也
(欲是水火)
挈而導之懼邪小之迷陷也
(既有善根。又離五欲。復恐不入於大乘也)
揮而散之。悲鬪爭之牢固也。大明不能破長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
(此下歎悲智與佛同也。佛日雖盛。得吾師然後回光曲照。佛慈悲雖普。得吾師然後弘益彌多)
若吾師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盡除。
順佛心而橫亘大悲。窮劫蒙益。則世尊為闡教之主。吾師為會教之人。本末相扶。遠近相照。可謂畢一代時教之能事矣
(自世尊演教至今日。會而通之。 能事方畢)。
或曰。自如來未嘗大都而通之。今一旦違宗趣而不守。廢關防而不據。無乃乖祕藏密契之道乎。答曰。佛於法華涅槃會中。亦已融為一味。但昧者不覺。
故涅槃經。迦葉菩薩曰。諸佛有密語無密藏。世尊讚之曰。如來之言。開發顯露清淨無翳 。愚人不解。為之祕藏。智者了達則不名藏。此其證也。故王道興。則外戶不閉。而守在戎夷。佛道備。則諸法總持。而防在魔外
(涅槃圓教和會諸法。唯簡別魔說及外道邪宗耳)
不當復執情攘臂於其間也。嗚呼。後之學者。當取信於佛。無取信於人。當取證於本法。無取 證於末習。(都序。以佛語印諸宗以本法照偏說。故丁寧勸其深信)能如是則不孤圭峯劬勞之德 矣(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吾師之德。過於是矣。後之人觀其法而不生悲感。木石無異。且須保重也)
河東裴休曰。
未曾有也。自如來現世隨機立教。菩薩間生據病指藥。故一代時教。開深淺之三門。
一真淨心。演性相之別法。
馬龍二士。皆弘調御之說。而空性異宗。
能秀二師。俱傳達磨之心。而頓漸殊稟。
荷澤直指知見。江西一切皆真。
天台專依三觀。
牛頭無有一法。
其他空有相破。真妄相收。反奪順取。密指顯說。故天竺中夏其宗實繁。
良以病有千源藥生多品。投機隨器不得一同。雖俱為證悟之門。盡是正真之道。而諸宗門下通少局多。故數十年來師法益壞。以承稟為戶牖。各自開張。以經論為干戈。互相攻擊。情隨函矢而遷變。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函人唯恐傷人。矢人唯恐不傷人。蓋所習之術然也。今學者但隨宗徒彼 此相非耳。函字。唐韻。從金函者。鎧甲也。周禮。函人為甲。即造甲之人。古字多單為之。故孟子亦單作)
法逐 人我 以高低。是非 紛拏莫能辨析。
則向者世尊菩薩諸方教宗。適足以起諍。
後人增煩惱病。何利益之有哉。
圭峯大師久而歎曰。吾丁此時不可以默矣
(仲尼刪 詩書正禮樂。皆不得已而為之。故述而不作。乃聖人貴道不貴跡。意道吾久修當宗佛法。今忽和會 諸宗。豈欲立跡哉。不得已也。丁當也。正當須和會之時也)
於是以如來三種教義。印禪宗三種法門。融瓶盤釵釧為一金。攪酥酪醍醐為一味。振綱領而舉者皆順
(荀子云。如振裘領 。屈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據會要而來者同趨
(趨字平聲呼之。周易略例云。據會要以觀 方來。則六合輻輳。未足多也。都序據圓教以印諸宗。雖百家亦無所不統也)
尚恐學者之難明也 。
又復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隱顯。法義之差殊。頓漸之異同。遮表之迴互。權實之深淺。通局之是非
(此下歎敘述顯。明而丁寧。欲人悟也)
莫不提耳而告之
(毛詩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當時疾彼人不修德荒亂。言我不對面向汝說。又提耳起耳。就耳邊告 汝。汝終不改也。意說丁寧之甚)
指掌而示之
(論語云。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視諸斯乎指其掌 。言夫子語了指自手掌示弟子。言見此事分明。如掌中之物易了)
嚬呻以吼之。愛軟以誘之
(此下 歎慈悲憂念。如養赤子也)。
乳而藥之。憂佛種之夭傷也
(無少善根而作闡提。是夭傷也)。
腹而擁之
(毛詩云。腹我顧我。言慈母念幼子。腹中抱我。暫起去又回頭顧我念惜之深也)。
念水火 之漂焚也
(欲是水火)
挈而導之懼邪小之迷陷也
(既有善根。又離五欲。復恐不入於大乘也)
揮而散之。悲鬪爭之牢固也。大明不能破長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
(此下歎悲智與佛同也。佛日雖盛。得吾師然後回光曲照。佛慈悲雖普。得吾師然後弘益彌多)
若吾師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盡除。
順佛心而橫亘大悲。窮劫蒙益。則世尊為闡教之主。吾師為會教之人。本末相扶。遠近相照。可謂畢一代時教之能事矣
(自世尊演教至今日。會而通之。 能事方畢)。
或曰。自如來未嘗大都而通之。今一旦違宗趣而不守。廢關防而不據。無乃乖祕藏密契之道乎。答曰。佛於法華涅槃會中。亦已融為一味。但昧者不覺。
故涅槃經。迦葉菩薩曰。諸佛有密語無密藏。世尊讚之曰。如來之言。開發顯露清淨無翳 。愚人不解。為之祕藏。智者了達則不名藏。此其證也。故王道興。則外戶不閉。而守在戎夷。佛道備。則諸法總持。而防在魔外
(涅槃圓教和會諸法。唯簡別魔說及外道邪宗耳)
不當復執情攘臂於其間也。嗚呼。後之學者。當取信於佛。無取信於人。當取證於本法。無取 證於末習。(都序。以佛語印諸宗以本法照偏說。故丁寧勸其深信)能如是則不孤圭峯劬勞之德 矣(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吾師之德。過於是矣。後之人觀其法而不生悲感。木石無異。且須保重也)
~~~~~~~~~~~~~~~~~~~~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
(亦名:禪那理行諸詮集)
唐 圭峯山 沙門 宗密 述
禪源諸詮集者。寫錄諸家所述。
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以貽後代。故都題此名也。
「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
中華翻為「思惟修」。亦名「靜慮」。
皆「定慧」之通稱也。
「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
亦名「佛性」。亦名「心地」。
悟之名「慧」。修之名「定」 。「定慧」通稱為「禪那」。
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
亦名「禪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禪理」 。
忘情契之是「禪行」。故云「理行」。
然今所集諸家述作。多談禪理少談禪行。
故且以「禪源」題之。
今時有但目真性為禪者。是不達理行之旨。
又不辨華竺之音也。然亦非離真性別有禪體。
但眾生迷真合塵。即名散亂。背塵合真。方名禪定。
若直論本性。即非真。非妄。無背。無合。
無定。無亂。誰言禪乎。
況此真性非唯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藏識(出楞伽經)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經)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網經心地法門品云。是諸佛之本源。是菩薩道之 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萬行不出六波羅蜜。禪門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 目真性為一禪行哉。然禪定一行最為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德萬行 。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發。故三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離此無路。
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以貽後代。故都題此名也。
「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
中華翻為「思惟修」。亦名「靜慮」。
皆「定慧」之通稱也。
「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
亦名「佛性」。亦名「心地」。
悟之名「慧」。修之名「定」 。「定慧」通稱為「禪那」。
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
亦名「禪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禪理」 。
忘情契之是「禪行」。故云「理行」。
然今所集諸家述作。多談禪理少談禪行。
故且以「禪源」題之。
今時有但目真性為禪者。是不達理行之旨。
又不辨華竺之音也。然亦非離真性別有禪體。
但眾生迷真合塵。即名散亂。背塵合真。方名禪定。
若直論本性。即非真。非妄。無背。無合。
無定。無亂。誰言禪乎。
況此真性非唯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藏識(出楞伽經)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經)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網經心地法門品云。是諸佛之本源。是菩薩道之 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萬行不出六波羅蜜。禪門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 目真性為一禪行哉。然禪定一行最為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德萬行 。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發。故三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離此無路。
至於念佛求生淨土。亦須修十六觀禪。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又真性則不垢不淨。 凡聖無差。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
謂
「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
「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
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
(上四類。皆有四色四空之異也)
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 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
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達摩未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前四禪八定。
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
南岳天台。令依三諦之理。修三止三觀。
教義雖最圓妙。然 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禪行相。
唯達摩所傳者。頓同佛體。逈異諸門。故宗習者難得其旨。得即成聖。疾證菩提。失即成邪。速入塗炭。
先祖革昧防失故。且人傳一人。後代已有所憑。故任千燈千照。暨乎法久成弊。錯謬者多。故經論學人疑謗亦眾。
原夫佛說頓教漸教。禪開頓門漸門。二教二門各相符契。
今講者偏彰漸義。禪者偏播頓宗。
禪講相逢胡越之隔。宗密不知宿生何作。熏得
此心。自未解脫。欲解他縛。為法 忘於軀命。
愍人切於神情(亦如淨名云。若自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然欲罷不能驗。是宿世難改)
每歎人與法差。法為人病。故別撰經律論疏。
大開戒定慧門。顯頓悟資於漸修。證師說符於佛意。
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而難尋。
泛學雖多秉志者少。況迹涉名相。誰辨金鍮。
徒自疲勞。未見機感。雖佛說悲增是行。
而自慮愛見難防。遂捨眾入山習定均慧。
前後息慮相計十年
(云「前後」者。中間被勅追入內住城三年。
方却表請歸山也)
微細習情。起滅彰於靜慧。差別法義。羅列見於空心。虛隙日光。纖埃擾擾。清潭水底。
影像昭昭。
豈比夫空守默之癡禪。但尋文之狂慧者。
然本因了自心而辨諸教。故懇情於心宗。
又因辨諸教而解修心。故虔誠於教義。
教也者。諸佛菩薩所留經論也。
禪也者。諸善知識所述句偈也。
但佛經開張。羅大千八部之眾。禪偈撮略。
就此方一類之機。 羅眾則渀蕩難依。就機即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問。夫言撮略者。文須簡約。 義須周足。
理應撮束多義在少文中。
且諸佛說經皆具
法(法體)義(義理)因(三賢十地。三十七品。
十波羅蜜)果(佛之妙用)信(信法)解(解義)修(歷位修因)證(證果)。雖世界各異。化儀不同。
其所立教無不備此。故華嚴每會每位。皆結十方世界悉同此說。
今覽所集諸家禪述。多是隨問反質。旋立旋破。無斯綸緒。不見始終。豈得名為撮略佛教。
答。
佛出世立教與師隨處度人。事體各別。
佛教萬代依憑。理須委示。師訓 在即時度脫。
意使玄通。玄通必在忘言。故言下不留其迹。
迹絕於意地。理現於心源。即信解修證。
不為而自然成就 。經律疏論。不習而自然冥通。
故有問「修道」。即答以「無修」。
有求「解脫」。即反質「誰縛」。
有問「成佛之路」。即云「本無凡夫」。
有問「臨終安心」。即云「本來無事」。
或亦云:
此是妄此是真 。如是用心。如是息業。
舉要而言。但是隨當時事。應當時機。
何有定法名「阿耨菩提」。
豈有定行名「摩訶般若」。
但得
情無所念。意無所為。心無所生。慧無所住。
即真信 真解 真修 真證也。
若不了自心。但執名教。欲求佛道者。
豈不現見「識字看經」元不證悟。
「銷文釋義」唯熾貪嗔耶。
況阿難多聞總持。積歲不登聖果。
息緣反照。暫時即證無生。即知乘教之益。
度人之方。各有其由。不應於文字而責也。
問:
既重得意。不貴專文。即何必纂集此諸句偈。答:
集有二意。
一、有雖經師授而悟不決究。又不逢諸善知識處處勘契者。
今覽之遍見諸師言意。以通其心以絕餘念。
二、為悟解了者。欲為人師。令廣其見聞。增其善巧。依解攝眾。答問教授也。
即上云。
羅千界即漭蕩難依。就一方即指的易用也。
然 又非直資忘言之門。亦兼垂禪教之益。
非但令意符於佛。亦欲使文合於經。
既文似乖 。而令合。實為不易。須判一藏經
大小乘。權實理。了義不了義。方可印定諸宗
禪門各有旨趣。不乖佛意也。
謂一藏經論。統唯三種。
禪門言教。亦統唯三宗(各在下文別釋)
配對相符方成圓見。
問。
今習禪詮何關經論。
答。
有十所以。須知經論權、實。方辨諸禪是非。又須識「禪心性相」方解經論理事。
一、師有本末。憑本印末故。
二、禪有諸宗。互相違阻故。
三、經如繩墨。楷定邪正故。
四、經有權實。須依了義故。
五、量有三種。勘契須同故。
六、疑有多般。須具通決故 。
七、法義不同。善須辨識故。
八、心通性相。名同義別故。
九、悟修頓漸。言似違反故。
十、師授方便。須識藥病故。
初言「師有本末」者。
謂諸宗始祖即是釋迦。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諸 佛心口必不相違。諸祖相承根本是佛。親付菩薩造論始末。唯弘佛經。況迦葉乃至毱 多弘傳皆兼三藏。提多迦已下。因僧諍律教別行。罽賓國已來。因王難經論分化。中 間馬鳴龍樹悉是祖師。造論釋經數千萬偈。觀風化物無定事儀。未有講者毀禪禪者毀 講。達摩受法天竺躬至中華。見此方學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數為解事相為行。欲令知 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顯宗破執。故有斯言。非離文字說解脫 也。故教授得意之者。即頻讚金剛楞伽云。此二經是我心要。今時弟子彼此迷源。修 心者以經論為別宗。講說者以禪門為別法。聞談因果修證。便推屬經論之家。不知修 證正是禪門之本事。聞說即心即佛。便推屬胸襟之禪。不知心佛正是經論之本意(前敘 有人難云。禪師何得講說。余今以此答也)今若不以權實之經論對配深淺禪宗。焉得以教照 心以心解教。二禪有諸宗互相違反者。今集所述殆且百家。宗義別者猶將十室。謂江 西荷澤北秀南侁牛頭石頭保唐宣什及稠那天台等。立宗傳法互相乖阻。有以空為本。 有以知為源。有云寂默方真。有云行坐皆是。有云見今朝暮分別為作一切皆妄。有云 分別為作一切皆真。有萬行悉存。有兼佛亦泯。有放任其志。有拘束其心。有以經律 為所依。有以經律為障道。非唯汎語而乃礭言。礭弘其宗礭毀餘類。爭得和會也。問 是者即收。非者即揀。何須委曲和會。答或空或有。或性或相。悉非邪僻。但緣各皆 黨己為是。斥彼為非。彼此礭定。故須和會。問既皆非邪。即各任礭定。何必會之。 答至道歸一精義無二。不應兩存。至道非邊了義不偏。不應單取。故必須會之為一令 皆圓妙。問以氷雜火勢不俱全。將矛刺盾功不雙勝。諸宗所執既互相違。一是則有一 非。如何會令皆妙。答俱存其法俱遣其病。即皆妙也。謂以法就人即難。以人就法即 易。人多隨情互執。執即相違。誠如氷火相和矛盾相敵故難也。法本稱理互通。通即 互順自然。凝流皆水鐶釧皆金故易也。舉要而言。局之則皆非。會之則皆是。若不以 佛語各示其意各收其長。統為三宗對於三教。則何以會為一代善巧俱成要妙法門。各 忘其情同歸智海(唯佛所說即異而同。故約佛經會三為一)三經如繩墨揩定邪正者。繩墨非巧
謂
「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
「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
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
(上四類。皆有四色四空之異也)
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 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
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達摩未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前四禪八定。
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
南岳天台。令依三諦之理。修三止三觀。
教義雖最圓妙。然 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禪行相。
唯達摩所傳者。頓同佛體。逈異諸門。故宗習者難得其旨。得即成聖。疾證菩提。失即成邪。速入塗炭。
先祖革昧防失故。且人傳一人。後代已有所憑。故任千燈千照。暨乎法久成弊。錯謬者多。故經論學人疑謗亦眾。
原夫佛說頓教漸教。禪開頓門漸門。二教二門各相符契。
今講者偏彰漸義。禪者偏播頓宗。
禪講相逢胡越之隔。宗密不知宿生何作。熏得
此心。自未解脫。欲解他縛。為法 忘於軀命。
愍人切於神情(亦如淨名云。若自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然欲罷不能驗。是宿世難改)
每歎人與法差。法為人病。故別撰經律論疏。
大開戒定慧門。顯頓悟資於漸修。證師說符於佛意。
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而難尋。
泛學雖多秉志者少。況迹涉名相。誰辨金鍮。
徒自疲勞。未見機感。雖佛說悲增是行。
而自慮愛見難防。遂捨眾入山習定均慧。
前後息慮相計十年
(云「前後」者。中間被勅追入內住城三年。
方却表請歸山也)
微細習情。起滅彰於靜慧。差別法義。羅列見於空心。虛隙日光。纖埃擾擾。清潭水底。
影像昭昭。
豈比夫空守默之癡禪。但尋文之狂慧者。
然本因了自心而辨諸教。故懇情於心宗。
又因辨諸教而解修心。故虔誠於教義。
教也者。諸佛菩薩所留經論也。
禪也者。諸善知識所述句偈也。
但佛經開張。羅大千八部之眾。禪偈撮略。
就此方一類之機。 羅眾則渀蕩難依。就機即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問。夫言撮略者。文須簡約。 義須周足。
理應撮束多義在少文中。
且諸佛說經皆具
法(法體)義(義理)因(三賢十地。三十七品。
十波羅蜜)果(佛之妙用)信(信法)解(解義)修(歷位修因)證(證果)。雖世界各異。化儀不同。
其所立教無不備此。故華嚴每會每位。皆結十方世界悉同此說。
今覽所集諸家禪述。多是隨問反質。旋立旋破。無斯綸緒。不見始終。豈得名為撮略佛教。
答。
佛出世立教與師隨處度人。事體各別。
佛教萬代依憑。理須委示。師訓 在即時度脫。
意使玄通。玄通必在忘言。故言下不留其迹。
迹絕於意地。理現於心源。即信解修證。
不為而自然成就 。經律疏論。不習而自然冥通。
故有問「修道」。即答以「無修」。
有求「解脫」。即反質「誰縛」。
有問「成佛之路」。即云「本無凡夫」。
有問「臨終安心」。即云「本來無事」。
或亦云:
此是妄此是真 。如是用心。如是息業。
舉要而言。但是隨當時事。應當時機。
何有定法名「阿耨菩提」。
豈有定行名「摩訶般若」。
但得
情無所念。意無所為。心無所生。慧無所住。
即真信 真解 真修 真證也。
若不了自心。但執名教。欲求佛道者。
豈不現見「識字看經」元不證悟。
「銷文釋義」唯熾貪嗔耶。
況阿難多聞總持。積歲不登聖果。
息緣反照。暫時即證無生。即知乘教之益。
度人之方。各有其由。不應於文字而責也。
問:
既重得意。不貴專文。即何必纂集此諸句偈。答:
集有二意。
一、有雖經師授而悟不決究。又不逢諸善知識處處勘契者。
今覽之遍見諸師言意。以通其心以絕餘念。
二、為悟解了者。欲為人師。令廣其見聞。增其善巧。依解攝眾。答問教授也。
即上云。
羅千界即漭蕩難依。就一方即指的易用也。
然 又非直資忘言之門。亦兼垂禪教之益。
非但令意符於佛。亦欲使文合於經。
既文似乖 。而令合。實為不易。須判一藏經
大小乘。權實理。了義不了義。方可印定諸宗
禪門各有旨趣。不乖佛意也。
謂一藏經論。統唯三種。
禪門言教。亦統唯三宗(各在下文別釋)
配對相符方成圓見。
問。
今習禪詮何關經論。
答。
有十所以。須知經論權、實。方辨諸禪是非。又須識「禪心性相」方解經論理事。
一、師有本末。憑本印末故。
二、禪有諸宗。互相違阻故。
三、經如繩墨。楷定邪正故。
四、經有權實。須依了義故。
五、量有三種。勘契須同故。
六、疑有多般。須具通決故 。
七、法義不同。善須辨識故。
八、心通性相。名同義別故。
九、悟修頓漸。言似違反故。
十、師授方便。須識藥病故。
初言「師有本末」者。
謂諸宗始祖即是釋迦。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諸 佛心口必不相違。諸祖相承根本是佛。親付菩薩造論始末。唯弘佛經。況迦葉乃至毱 多弘傳皆兼三藏。提多迦已下。因僧諍律教別行。罽賓國已來。因王難經論分化。中 間馬鳴龍樹悉是祖師。造論釋經數千萬偈。觀風化物無定事儀。未有講者毀禪禪者毀 講。達摩受法天竺躬至中華。見此方學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數為解事相為行。欲令知 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顯宗破執。故有斯言。非離文字說解脫 也。故教授得意之者。即頻讚金剛楞伽云。此二經是我心要。今時弟子彼此迷源。修 心者以經論為別宗。講說者以禪門為別法。聞談因果修證。便推屬經論之家。不知修 證正是禪門之本事。聞說即心即佛。便推屬胸襟之禪。不知心佛正是經論之本意(前敘 有人難云。禪師何得講說。余今以此答也)今若不以權實之經論對配深淺禪宗。焉得以教照 心以心解教。二禪有諸宗互相違反者。今集所述殆且百家。宗義別者猶將十室。謂江 西荷澤北秀南侁牛頭石頭保唐宣什及稠那天台等。立宗傳法互相乖阻。有以空為本。 有以知為源。有云寂默方真。有云行坐皆是。有云見今朝暮分別為作一切皆妄。有云 分別為作一切皆真。有萬行悉存。有兼佛亦泯。有放任其志。有拘束其心。有以經律 為所依。有以經律為障道。非唯汎語而乃礭言。礭弘其宗礭毀餘類。爭得和會也。問 是者即收。非者即揀。何須委曲和會。答或空或有。或性或相。悉非邪僻。但緣各皆 黨己為是。斥彼為非。彼此礭定。故須和會。問既皆非邪。即各任礭定。何必會之。 答至道歸一精義無二。不應兩存。至道非邊了義不偏。不應單取。故必須會之為一令 皆圓妙。問以氷雜火勢不俱全。將矛刺盾功不雙勝。諸宗所執既互相違。一是則有一 非。如何會令皆妙。答俱存其法俱遣其病。即皆妙也。謂以法就人即難。以人就法即 易。人多隨情互執。執即相違。誠如氷火相和矛盾相敵故難也。法本稱理互通。通即 互順自然。凝流皆水鐶釧皆金故易也。舉要而言。局之則皆非。會之則皆是。若不以 佛語各示其意各收其長。統為三宗對於三教。則何以會為一代善巧俱成要妙法門。各 忘其情同歸智海(唯佛所說即異而同。故約佛經會三為一)三經如繩墨揩定邪正者。繩墨非巧
。工巧者必以繩墨為憑。經論非禪。傳禪者必以經論為準。中下根者但可依師。師自 觀根隨分指授。上根之輩悟須圓通。未究佛言何同佛見。問所在皆有佛經。任學者轉 讀勘會。今集禪要何必辨經。答此意即其次之文。便是答此問也。四經有權實須依了 義者。謂佛說諸經。有隨自意語。有隨他意語。有稱畢竟之理。有隨當時之機。有詮 性相。有頓漸大小。有了義不了義。文或敵體相違義必圓通無礙。龍藏浩汗何見旨歸 。故今但以十餘紙都決擇之。令一時圓見佛意。見佛意後即備尋一藏。即句句知宗。 五量有三種勘契須同者。西域諸賢聖所解法義。皆以三量為定。一比量。二現量。三 佛言量。量者。如度量升斗量物知定也。比量者。以因由譬喻比度也。如遠見煙必知 有火。雖不見火亦非虛妄。現量者親自現見。不假推度。自然定也。佛言量者。以諸 經為定也。勘契須同者。若但憑佛語不自比度證悟自心者。只是泛信。於己未益。若 但取現量自見為定。不勘佛語。焉知邪正。外道六師親見所執之理修之亦得功用自謂 為正。豈知是邪。若但用比量者。既無聖教及自所見。約何比度。比度何法。故須三 量勘同方為決定。禪宗已多有現比二量。今更以經論印之則三量備矣。六疑有多般須 具通決者。數十年中頻有經論大德。問余曰。四禪八定皆在上界。此界無禪。凡修禪 者。須依經論引取上界禪定而於此界修習。修習成者。皆是彼禪。諸教具明。無出此 者。如何離此別說禪門。既不依經即是邪道。又有問曰。經云。漸修祇劫方證菩提。 禪稱頓悟剎那便成正覺。經是佛語。禪是僧言。違佛遵僧。竊疑未可。又有問曰。禪 門要旨無是無非。塗割怨親不嗔不喜。何以南能北秀水火之嫌。荷澤洪州參商之隙。 又有問曰。六代禪宗師資傳授禪法。皆云。內授密語外傳信衣。衣法相資以為符印。 曹溪已後不聞此事。未審今時化人說密語否。不說則所傳者非達摩之法。說則聞者盡 合得衣。又有禪德。問曰。達摩傳心不立文字。汝何違背先祖講論傳經。近復問曰。 淨名已呵宴坐。荷澤每斥凝心。曹溪見人結跏曾自將杖打起。今問。汝每因教誡即勸 坐禪。禪菴羅列遍於巖壑。乖宗違祖。吾竊疑焉。余雖隨時各已酬對。然疑者千萬。 愍其未聞。況所難之者情皆遍執。所執各異。彼此互違。因決申疑復增已病。故須開 三門義。評一藏經。總答前疑無不通徹(下隨相當文義一一脚注。指之答此諸難。欲見答處。 須檢注文也)七法義不同善須辨識者。凡欲明解諸法性相。先須辨得法義。依法解義。 義即分明。以義詮法。法即顯著。今且約世物明之。如真金隨工匠等緣作鐶釧椀盞種 種器物。金性必不變為銅鐵。金即是法。不變隨緣是義。設有人問。說何物不變。何 物隨緣。只合答云金也。以喻一藏經論義理。只是說心。心即是法。一切是義。故經 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然無量義統唯二種。一不變。二隨緣。諸經只說此心隨迷悟 緣成垢淨凡聖煩惱菩提有漏無漏等。亦只說此心垢淨等時元來不變常自寂滅真實如如 等。設有人問。說何法不變。何法隨緣。只合答云心也。不變是性。隨緣是相。當知 性相皆是一心上義。今性相二宗互相非者。良由不識真心。每聞心字將謂只是八識。 不知八識但是真心上隨緣之義。故馬鳴菩薩以一心為法。以真如生滅二門為義。論云 。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心真如是體。心生滅是相用。只說此心不虛妄故云真。不 變易故云如。是以論中一一云心真如心生滅。今時禪者多不識義。故但呼心為禪。講 者多不識法。故但約名說義。隨名生執難可會通。聞心為淺聞性謂深。或却以性為法 以心為義。故須約三宗經論相對照之法義既顯。但歸一心自然無諍。八心通性相名同 義別者。諸經或毀心是賊。制令斷除。或讚心是佛。勸令修習。或云善心惡心淨心垢 心貪心嗔心慈心悲心。或云託境心生。或云心生於境。或云寂滅為心。或云緣慮為心 。乃至種種相違。若不以諸宗相對顯示。則看經者何以辨之。為當有多種心。為復只 是一般心耶。今且略示名體。汎言心者。略有四種。梵語各別翻譯亦殊。一紇利陀耶 。此云肉團心。此是身中五藏心也(具如黃庭經五藏論說也)二緣慮心。此是八識。俱能緣 慮自分境故(色是眼識境。乃至根身種子器世界是阿賴耶識之境。各緣一分。故云自分)此八各有 心所善惡之殊。諸經之中。目諸心所總名心也。謂善心惡心等。三質多耶。此云集起 心。唯第八識。積集種子生起現行故(黃庭經五藏論。目之為神。西國外道。計之為我。皆是 此識)四乾栗陀耶。此云堅實心。亦云貞實心。此是真心也。然第八識無別自體。但是 真心以不覺故。與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義。和合義者。能含染淨目為藏識。不和合者 。體常不變目為真如。都是如來藏。故楞伽云。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即如來藏。 如來藏亦是在纏法身。如勝鬘經說。故知四種心本同一體。故密嚴經云。佛說如來藏 (法身在纏之名)以為阿賴耶(藏識)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有執真如與賴耶體別者。是惡慧)如 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指鐶等喻賴耶。金喻真如。都名如來藏)然雖 同體。真妄義別本末亦殊。前三是相後一是性。依性起相蓋有因由。會相歸性非無所 以。性相無礙都是一心。迷之即觸面向牆。悟之即萬法臨鏡。若空尋文句。或信胸襟 。於此一心性相如何了會。九悟修頓漸似反而符者。謂諸經論及諸禪門。或云先因漸 修功成。豁然頓悟。或云先須頓悟方可漸修。或云由頓修故漸悟。或云悟修皆漸。或 云皆頓。或云法無頓漸頓漸在機。如上等說。各有意義。言以反者。謂既悟即成佛本 無煩惱名為頓者。即不應修斷。何得復云漸修。漸修即是煩惱未盡。因行未圓。果德 未滿。何名為頓。頓即非漸。漸即非頓。故云相反。如下對會。即頓漸非唯不相乖。 反而乃互相資也。十師資傳授須識藥病者。謂承上傳授方便皆先開示本性。方令依性 修禪。性不易悟多由執相。故欲顯性先須破執。破執方便須凡聖俱泯功過齊祛。戒即 無犯無持。禪即無定無亂。三十二相都是空花。三十七品皆為夢幻。意使心無所著。 方可修禪。後學淺識。便但只執此言為究竟道。又以修習之門人多放逸。故復廣說欣 厭毀責貪恚讚歎勤儉調身調息麁細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覺之用。便一向執相。唯根 利志堅者。始終事師方得悟修之旨。其有性浮淺者。纔聞一意即謂已足。仍恃小慧便 為人師。未窮本末多成偏執。故頓漸門下相見如仇讎。南北宗中相敵如楚漢。洗足之 誨。摸象之喻。驗於此矣。今之所述。豈欲別為一本集而會之。務在伊圓三點。三點 各別既不成伊。三宗若乖焉能作佛。故知欲識傳授藥病。須見三宗不乖。須解三種佛 教(前敘有人難云。禪師何得講說。余今總以此十意答也。故初已敘西域祖師皆弘經論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