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顯應錄卷上
多寶聽經寶塔涌現~ 過去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
時。作大誓願。
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
法華經處。
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
證明。
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
涌出。讚
言。善哉善哉。多寶有願。其有欲以
我身示四
者。須集彼佛分身諸佛。集已開塔。
多寶分座。釋迦同座。而說法言。聖
主世尊。雖久滅度。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諸人云何不 |
釋迦為王求經無倦~
佛告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
懈倦。
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
退轉。
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
求法。
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時有阿私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
經。
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踊躍。
即隨仙人供給所須。
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牀座。身心
無倦。
于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
所乏。
爾時王者。釋迦文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
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
蜜。成等正覺。廣度眾生。
不輕菩薩流通法華
乃往古昔最初威音王如來像法之中,增上慢比
丘有大勢力。
爾時有一比丘名常不輕。是比丘凡見四眾皆悉
禮拜讚嘆。
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汝等皆行
菩薩道。當得作佛。
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四眾之中
有生瞋恚心不淨者。
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我等不
用如是虛妄授記。
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
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
等皆當作佛。
以其常作是語。故號之為常不輕。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
說法華經。
悉能受持。即得六根清淨。廣為人說是法華
經。時不輕者。釋迦文是。
若我宿世不受持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菩
提。
法華文句問曰。
釋迦出世。踟躕不說。不輕一見。造次而言。
何也。
答。本已有善。釋迦以小而將護之。本未有
善。不輕以大而強毒之。
南屏清辯蘊齊頌曰。
寶劒未施藏玉匣。七星寒影已熒熒。
殷勤說向傍人道。內有龍泉不可輕。
喜見然身供養玅經
過去日月淨明德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及菩薩、聲聞眾說法華經。
是菩薩樂集苦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得此三昧已。即作念言。我得是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
我今當供養於佛及法華經。我雖以神力供養。不如以身供養。
即於佛前而自燃身。光明徧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
善哉善哉。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其身火然千二百歲。
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 淨德王家。
而白父言。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復聞是法華經。乃至彼佛滅度之後。喜見即於八萬四千舍利塔前
燃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
文句釋曰。喜見頓捨一身復燒兩臂。輕生重法。命殞道存。
昔四比丘修習法華
往昔有四比丘。於法華經極生殷重。卷舒祕教甘露未霑。
由是結契山林共期佛慧。
幽居日積。衣糧單盡。一飡萬里。雲霄之志可得言哉。
其一人云。吾等四窮尚不存身。法當安寄。
汝三人宜以命奉道。我一人者當給所須。
自爾振錫門閭以求供給。雖寒暑代謝甘喜無慍。
以故三人功圓事辦。一世之益當無量生。
其一人者數涉人間。屢逢聲色。
坯器未火難可護持。偶見王者出入。車駕喧闐。
生心動念愛彼光榮。功德熏修隨念受報。
人間天上常得為王。福雖不貲亦有限也。
三人既得道果。會而議曰。
我免樊籠。功由此人。彼躭果報。增長有為。
從此死已當沉火坑。幸其未墜正宜設化。
一人云。此王著欲而復邪見。若非愛鉤無由可拔。一人可作端正婦。二作聰明兒。兒婦之言必當從順。
如宜設化果獲改邪。時國王者即玅莊嚴王。
今華德菩薩是。其婦即淨德夫人。今光照莊嚴相菩薩是。
而昔二子即淨藏.淨眼。今藥王.藥上二菩薩是。
說四聖之前因。以故此品標名本事。
委示如法華文句。
南屏頌曰。昔年聚首寂寥溪。三步青雲一墮泥。
小技略施甘折角。大家撫掌躡天梯。
普賢菩薩勸發流通
爾時普賢菩薩從東方來,而白佛言。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大菩薩眾共來聽受。惟願世尊當為說之。
若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佛告普賢。若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
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如是成就四法。必得是經。
普賢白佛言。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時乘六牙白象與大菩薩眾而自現身供養守護。亦為供養法華經故。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文句釋曰。佛舉四法冠罩一經。法華之重演
。
佛慧之再宣。遠來勸發。其義如此。
南屏頌曰。
徧吉尋聲得得來。巨靈纔闢絕纖埃。
象王何事頻移步。為愛芬陀滿砌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