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實禪師
四明石門饒益禪院住持傳法僧彥實。幼年出俗。誦法華經。弱冠試中。承恩披度
。自是六十年不忘心口。昨居紹興天衣寺首座寮。乾道五年五月二十五日忽於經案下
地簟縫中生異華一朵。其色青白。二葉纖脈。全似蓮華。日增盛。高一尺許。洎除去之。復於六月十四日又出一枝。亦二葉。長四寸。靈瑞異常。世盛傳美。郡有武康丞 曾迅。好事重道。述其本緣。鋟木印施。僅三千本。今復登載之。庶託不朽云。
明州澄照法師
法師世裔慈溪。姓陳氏。名覺先。澄照賜號也。生而敏銳。脫素乎精進院。師授 蓮經。一讀成誦。披緇已後。首入延慶明智之室。復升天竺慧覺之門。切問近思。一 家教觀莫不洞曉。眾請住寶林院。法華三大部聯環講貫。授道無虗日。靖康春大旱。 師對龍天講經。即為三日之霖。百里懽呼。道俗感其神異。為樹光明幢。永奉標識。 次遷延慶法席。恢揚祖教。戶外履滿。紹興八年退歸寶林。作終焉計。師化導外。唯 以法華為心要。日課未甞輟。通誦一萬部。方丈向深處築室。號妙蓮堂。安住其中。 唯此一事實也。志在西歸。彌陀經持四十七藏。三心淨業。可謂專注。後感微恙。為 眾說法。安然而化。廉布作紀德碑云。師主延慶日。月堂師始至參學。師識其瑚璉之 器。即語之曰。汝必住此山。後果符其言也。月堂將終。乃告門人曰。澄照老塔在寶 林草莽中。常有人於深靜夜聞誦法華經聲。此事尤奇。況師住此山。傳持甚力。吾沒 後當就祖隴別築一塔以遷之歸。洎往啟迎。乃見師靈骨栓索一萎。色如青銅焉。
明州月堂法師
師諱惠詢。道號月堂。俗陳氏。其先永嘉人。廼祖寓居明之朐山。母甞夢一僧到 家緣化。繼而有姙。及在童齠。舉止傑異。因捨從釋。隸業祖印院。師授法華。登案 數徧即背讀。人偕駭異。披緇已。歸省親。祖母諭之曰。汝既出家。當如吾溫州忠佛 子之為僧。無事勿得戀父母之室。師承此告。挺志于學。初止延慶澄照法席。師一見 而器之。時草菴居第一座。乃北面諮承。愽盡其要。復欲傍求異聞。徧參兩浙。旋歸 。值圓辯師鎮南湖。拻張宗旨。師智解嶄然。當鋒領悟。紹興末中選住持。凡四遷而 至延慶。巍巍法座。萬指森圍。人以恣辯宣揚同富樓那。豈不然乎。師雖被緣接物。 而內行愈勤。蓮經七軸日課為常。縱祁寒隆暑寢病亦復不懈。十載于茲。言行俱滿。 一日屬疾。氣色將行。弟子請說法。師曰。法豈有說耶。即索筆書偈告眾。驟稱佛號 。垂乎兩結彌陀印。跏趺而終。遺言依五天佛制火浴。法骨分為二。一祔朐山親壟。 一塔南城祖原。議者以諸祖皆窆全身。遂薙頂髮以表師志。將一歲猶未往。偶學者至 。啟髮瞻禮。忽睹舍利盈掬。光彩陸離。紀此則有提舉陸公(沅)製為之贊。茲括其要 云爾。
明州和法華
宋奉化廣濟。有僧曰法和。生於江氏。幼歲離俗。毓性平易。布衲被身。凜有古 之風度。常誦妙經。旦暮不息。由此人以法華呼之。院有講僧可依。一日摳衣請問藥 王焚身事。師不悉其用心。即為說是真法供之旨。和聞其言。喜躍而去。時當上元二 十四日夜。方中院東北隅。巨火連天。一眾奔救。忽睹師合掌跏趺于火中。口囁囁猶 誦經。其前設香燈供蓮經。又安辭世頌發願文。頌曰。急水裝舟。到岸不流。殘雪已 隨紅焰盡。清身足步聖前游。願文其略曰。法和願焚此幻軀。成無價香。先奉十方三
寶妙法上乘。次供天龍八頭。先冀 二聖迴鸞重興社禝。然後願我再出世來。常演大乘。廣度群品等。其火爂高。間有五色光耿耿于空。是夜絕風翳。俄聞凜裂鼓震之聲 。又有異香芬馥。既而翌日本師斂骨于房外。有四信女趍禮化所適。見餘灰涌動。試 拂尋之。偶得舍利二十餘粒。眾復擁觀。其骨珠顆絫絫然。自此聲馳。請者愈多。應 現愈繁。骨與灰竟而撤盡。有人得一齒。藏于篋。富室願樂之。授三十千。其為人篤 敬也類如此。院門首營停塔以奉標識。無何四眾瞻禮絡繹而來。有若蜂屯蟻慕者焉。 時玉几峯禮真身者有妨。即以興妖訟其事。太守少保郭公蒞政嚴毅。追主僧囚之。過 數日呈案次。忽一蠅子飛住筆端。其聲哀泣。驅去又來。帥知遺身者感通。擲筆以釋 之。即紹興四年甲寅歲也。院無碑志。宗曉訪。寺之耆宿尚存親見聞者。因得敘。摭 庶補佗日僧史之求云。
明州佐法華
僧雲佐。出家鄞之海慧院。素持法華經。策試得度。自是參學台宗。雖往返江山 多歷年所。而不廢所業。晚歸延慶。四十餘年隈廊靜室清誦琅然。日以四部為率。年 八十餘。偶老病。不至困瘠。即索湯沐浴更衣整肅。召同袍諷四安樂行。少選之間。 端然坐逝。洎從火化。烟焰上作金色。或五色芬芳。至收餘骨。得黑色堅固。其相內 空外圓。狀似槵子數珠。人頗異之。
明州岳林寺蓮經
明之奉化岳林宗福寺。勅賜崇寧閣。乃奉安布袋師真像處。紹興三十一年遺漏併 而蕩盡。於瓦礫中得妙法華經一部。不損一毫。真法門靈端矣。時月堂法師慧詢有詩 贊之曰。玉軸金文起梵宮。信知妙偈亦難同。幾層樓閣隨烟墨。一部蓮經出火紅。香 捧瑞光分寶鑑。月含真色射寒空。可憐法末人驕慢。重顯摩騰築範功。一云。昔泉州 淨因禪院有寶閣遺火。煨燼之餘。獨法華經一部儼然如舊。四眾莫不仰歎佛法神功。 曾朝奉遂作此詩。然二處人物懸遠。訪問無由。今茲兩存。俟知端的者刊正之。
明州鑑宗師詩
紹興末。明州慈溪東寺韻監寺房。有山童洪志。一七歲出家。師鞭策有度。誦徹 蓮經。每至靜夜遶普賢殿誦之。音聲清雅。聽者奇之。寺有雪菴宗師鑒公贈以詩曰。 楚楚山童情自閑。未知身世兩相干。時將碧篆搖窻下。每把青蓮味舌端。湖月飛來雲 屋冷。松風吹落蘚床寒。此時流水聲悽婉。側耳天仙怕夜闌。
明州全法華
元祐中。明州慈福院有全法華者。誦經三十年。以部計之一萬五千矣。平居蕭然 一室。隱几而坐。念珠在手。誠誦在心。門外紛紛。彼且不動。晝於是。夜於是。無 一毫惰意。師有弟子梵容。參學至上京。時左街僧錄淨照禪師道臻。住十方淨因禮寺 。聞師之德。賦詩以寄之。朝賢一見。光賀盈軸。左朝散郎大理寺簿徐耘撰序。刻石
P. 52
于院。今紀六首。聊傳師德。僧錄曰。幾回七軸斷韋編。持誦由心久愈堅。聞說高年 倍精進。舌根應似一紅蓮。左朝議太夫尚書屯田郎中李之純曰。去里為僧脫戶編。精 持妙法久彌堅。身心清淨將何並。大華峯巔玉井蓮。左朝奉太夫尚書戶部郎中林邵曰 。隱几蕭然誦寶編。真如不動此心堅。清晨數卷聊遮眼。好對匡廬社裏蓮。左朝散太 夫尚書刑部郎中莫君陳曰。大事因緣誦七編。一爐香火老彌堅。師應悟入身清淨。願 効當年贊碧蓮。左朝奉郎行祕書省著作黃庭堅曰。攝意持經盡劫灰。人間處處妙蓮開 。佗年誦滿三千部。却覔曹溪一句來(石刻載二十首)。
明州親法華
僧智親。俗薛氏。鄞縣萬齡人。丱歲出家棲心寺。從師授蓮經。誓以背讀。紹興 初國朝開場策試。中選為僧。自爾徧學教律。開發本心。已而歸隱舊所。杜門一室。 絕去名利。日持一部為率。時城東集眾誦習此經。願請師為教授。師不獲已。力為主 之。其號曇華社。至今猶存焉。晚年加功進行。日宣兩部。或至于三。師十科供職。 無沗講持。時多禪講。遂播為聲。詩積三十家。亦一時盛事。弟子法侔猶藏真墨。今 撮其要。庶幾傳遠。滄洲禪師慧普首唱曰。舌上青蓮噴異香。功成萬部可揄揚。未甞 安寢長精進。箇是僧中真棟梁。蘿月禪師曰。經簾終日對爐香。流水清聲自抑揚。有 道只應生間世。高僧不獨在齊梁。慧耘師曰。密室蓮芳遠透香。三周大事廣敷揚。茆 茨下有擎天柱。大廈高堂空棟梁。智心師曰。竺墳供課飽聞香。舌卷潮音徧舉揚。鵲 鼎有懷熏淨凡。鷰泥無復涴雕梁。
明州純法華
鄞水慧燈院僧道純。俗王氏。政和中入道。至于建炎兵宼入境。戕害良民不可勝 數。師見而深懷惻隱。唯念佛法可以升濟。因發大心專課法華。僅二十載滿一萬四千 部。爾前誦習不在其限。年登七十。營齋慶懺。次得阮山珣禪師製疏。其略曰。爰自 國嬰烽火之變。人遭塗炭之憂。是以感發丹衷。增修白業。受持一乘之祕誥。克勤精 進之餘風。篆烟不斷於明窻。貝葉長敷於淨几。春秋過眼。幾番之葉落華紅。事物虗 懷。萬境之水流雲散。覩龍女成佛則了知非相。慕藥王鍊臂則誓欲亡軀。三沐三熏。 消白日於七千二百。一舒一卷。翻黃卷於九萬八千。獲無難緣。惟深慶幸。師壽八十 七。紹興二十七年十月望日沐浴盥掌更換淨服。告眾坐馳。荼毗次。競收設利。罔知 厥數。佛化增光不在斯人歟。
明州戒講師
鄞川管江法慶院。有僧法戒。俗杜氏。正因出家。行業真實。平生茹素。不顧形 骸。甞於院造大佛殿。建多寶塔。濬築巨塘灌溉南畞。眾受其賜非一日。紹興二十年 法堂弊漏。發心翻蓋。即偏走人。間刺血書蓮經一部。積施利以成之。翻蓋次。乃以 是經析為三分。褁以三重夾襆。外纏油單。奉安三道火珠內。意以鎮院宇永為不朽耳
P. 53
![]()
。後過二十年。棟脊又損。戒復重修其火珠併而取下。及觀其經。絕不見片幅。道俗 深嗟其異。識者以謂師之誠意感天龍迎去崇奉矣。其僧後傳台教。住持此山。宗曉甞 親訪之。因得其詳。
高尼(凡一十三人)
洛陽馨法師
東晉時有尼竺道馨。生於泰山羊氏。立性專謹。與物無忤。在沙彌時為眾所使。 甘苦無倦。年二十誦法華.維摩二經。研求理味。老而益勤。比丘尼誦經自馨始也。 住洛陽東寺。秉節戒行。為人所宗。時有一女名楊令辯。專行黃老服氣之術。人亦敬 事。而嫉馨為人。密以毒藥納其食。馨中之。弟子問病所得。乃曰。成不道也。皆酬 夙緣耳。遂卒(大藏高尼傳羣字函)。
司州賢法師
尼諱智賢。俗趙氏。常山人。戒行修謹。曠然不雜。時司州太守杜覇信服黃老。 嫉忌釋宗。符下簡汰。制格高峻。非凡所能。以格試賢。賢則有餘。逼賢獨住。賢識 其意。誓不外犯。及符堅立。特敬之重。為造織繡袈裟。後住西寺。洪顯大法。誦正 法華經晝夜一徧。其所住處常為眾鳥依棲。經行隨逐(高尼傳)。
江陵壽法師
宋元嘉中有尼道壽。不詳何許人。清和恬寂。以孝恭稱。幼受五戒。未甞毀破。 因丁父憂。遂成瘦疾。年深不差。乃甞願曰。吾若疾愈即往出家。病果愈。因從剃落 。晚住江陵祇洹寺。勤苦絕倫。誦法華經滿三千徧。每見光瑞。不以為稱。一夜忽見 空中寶蓋垂覆頂上。時以為持誦之驗(高尼傳)。
江陵玉法師
尼慧玉。長安人。勤行戒善。道德通備。教化游行不避寒暑。住江陵牧牛寺。誦 法華.楞嚴等經。旬日通利。世以為奇。宋元嘉中為苦行。齋誓曰。吾若誠心有感。 捨身之後必見佛土。七日之中願見佛光。至于五夜。寺東樹林忽現光相。形色赫然。 眾見歡喜。即於發光之地起立禪堂以安清眾(高尼傳)。
山陰宣法師
法宣尼。剡川王氏女。幼抗志離俗。七歲即蔬食。十八誦通妙法。兼能解其指歸 。坐臥之時輙見帳蓋覆上。驟有媒娉。誓而却之。年至二十。父母攜就齊明寺從釋。 即於是日帳蓋不現。自爾愽覽經論。探頥奧理。晚遷山陰昭明寺。經律迭講。聲高禹 穴。所得嚫施。造像寫經。梁衡王元簡到郡請為母師(高尼傳)。
高郵華手尼
P. 54
尼高郵縣人。志節霜淨。言行冰清。誦妙蓮華不捨晝夜。初誦一卷。忽於右手爪 上生一華。狀如綾系。次第誦至第五。五指爪上皆生一華。誦徹六七。掌上併生二華 。大過爪上。由是聲傳帝闕。陳武皇勅入看之。從此郡人競呼為華手尼(靈瑞集)。
河東尼信師
唐武德中有尼法信。通持法華經。謹愿始終。仍欲精寫一部。遂訪書人。倍酬其 直。別置堂戶令書之。每一起一浴。更著淨衣。仍於案上鑿壁通外。如一竹筒。書生 凡出息。輕含竹筒吐息于外。寫經七卷。八年乃終。設齋慶懺。立淨道場。香華崇奉 。至貞觀十三年。有龍門寺僧法端常講是經。以此尼經本精至。遣人往請。尼固辭不 已。而自送去。及法端開讀。唯見黃紙。了無一字。端慙懼。即還之。尼知有所犯。 即以香湯灌滌其函。頂戴遶佛行道凡七晝夜。及開視之。還復如故(法苑珠林)。
東京法忍二師
晉陵黃氏。生二女。姊五歲。妹三歲。適有人於庭誦蓮經。姊妹聽之乃曰。吾解 此矣。從此遂能談實相之義。後俱於京師安國寺為尼。長名持法。次曰慧忍。二人同 志修法華三昧。忽有一尼自號空姑。詞貌甚異。與共止宿。每至中夜身光赫然。如是 三年而去。或者問之。二尼皆笑而不答。識者案經即普賢也。由是名動京師。雖一行 禪師亦復欽敬。梁肅為作行狀云。
荊州姊妹二尼
貞觀初。荊州有姊妹二尼。同誦法華。深厭形器。俱欲捨身求無上道。從此漸斷 粒食。服諸香油。預告道俗尅日焚然。即於城大街置二高座。以蠟布纏身。唯出面目 。誦法華至藥王品。姊先以火炷妹頂。妹即以火炷姊頂。清夜兩炬炳曜同輝。火沿至 眼。經聲尚明。至於明旦。合座同燒。骨肉並銷。二舌俱在。眾為起塔以旌萬世。見 續高僧傳遺身科。
潤州潤法師
尼法潤。住丹陽三昧王寺。自少入道。精修禪慧。通誦蓮經。日夕不替。至七十 四而化。遺言令露屍施生。命弟子遵承。蟲獸噉盡。唯心舌俱存。舌猶赤色。心稍黑 焉。眾即起塔緘奉(靈瑞集)。
京師尼通師
宋元嘉中京簡靜寺有尼智通。年貌姝美。信道不篤。罷嫁為梁群甫妻。後生一子 年七歲。家貧無衣。為尼時有法華等數卷經。皆素絹書之。即浣擣為衣。兒著之病作 。恍惚驚悸。變體剝爛。狀若火瘡。生白蟲。日去升餘。燥痛煩毒。晝夜號叫。忽聞 空中告云。壞經為衣。得此劇報。旬餘而死(法苑珠林)。
信男(凡三十二人)
P. 55
廬山劉遺民
劉程之。德號遺民。漢楚元王之裔。墳典百家。尤好佛理。義照公候。辟命皆遜 免之。廬山遠公結十八賢蓮社。推公為上客。自是卜居西林。十二年中修念佛三昧。 一日縈疾注念次。見佛白毫光。又見彌陀身紫金山。毫光散彩。程之請佛摩頂。覆我 以衣。佛即為摩頂。引衣覆之。又見身入七寶池。飲八功德水。飲已甘美異香發於毛 孔。因告眾曰。此相現時。吾淨土緣至矣。即對尊像焚香祝曰。我以釋迦遺教。知有 西方淨土。先持此香奉上釋迦。次供彌陀。願必折攝。三奉持妙法華經。所以得生。 功由此經。言已向西合掌而逝。劉得如此。全是法華經力。因請眾僧共轉此經數百徧 以助其行云(遠法師廬山集)。
并州誦經靈舌
北齊武成皇帝朝并州東罕山側。有人掘地。見一處黃白相間。忽得一物。狀如兩 唇。中有一舌鮮紅赤色。州縣異之。以事申奏。上問臣僚。皆無答者。即詔沙門大統 法上。上奏曰。此是持法華經者六根不壞報也。其誦千部。徵驗如此。帝遂勑中書高 珍曰。鄉是信嚮之人。自往看之必有靈異。珍承命而往。乃集諸持法華經僧。執鑪旋 遶。宣誦此經而告之曰。菩薩涅槃已經像法流行。欲無謬者。請現靈瑞。言已聲誦。 此之唇舌一時鼓動。有如讀誦之相。四眾睹見莫不毛竪。珍迴奏。詔以石函緘之。立 塔旌表(梁高僧傳)。
長史張暢
晉有張暢為譙王長史。王與暢因事繫庭尉。暢夙有正信。便即發心誦法華普門品 一千徧。以求脫免。念言之至。枷鎻尋即斷壞。二人俱得出。晉謝敷觀音傳紀此。天 台別行義疏引。
貞節處士庾詵
梁庾詵。字彥寶。新野人。幼聽警。篤學經史。賦性夷簡。特愛林泉。蔬食弊衣 。不事產業。少與武帝相善。及起兵。署為平西府記室。又詔為黃門侍郎。並稱疾不 起。晚年專志釋教。宅內立道場。六時禮懺。誦法華經。每日一徧。忽於後夜。見一 道人自稱願公。容止甚異。呼詵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後寢病驚覺曰。願公復來。 不可久住。顏色不變。遽然而化。舉室咸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彌陀淨域。詔諡貞 節處士。以顯高烈(南史)。
魏州刺史崔彥武
隋開皇中魏州刺史愽陵崔彥武。受職行部。至一邑。忽謂從者曰。吾昔在此邑中 為人婦。今知舊住處。因乘馬循巷屈曲至一家。命扣門。主人老翁開門相迎請入。武 升堂而坐。老翁曰。官人何事至此。武即言。吾前身是汝之妻。老翁曰憑何為驗。武 曰。吾昔所誦法華經并金釵五隻。藏東壁上。去地六七尺。其隆高處是也。其經第七
P. 56
卷後一帋火燒。失去文字。吾今誦此經。其後恒忘失也。因令人穿壁高處。果然得經 。火損後帋。并獲金釵。一如其言。主人泣曰。亡妻在日。常誦此經。金釵亦其所有 。彥武又曰。庭前槐樹。吾昔產時解頭髮置樹空中。試令人探之。果得其髮。主人見 已悲喜交集。彥武即留衣物賜之而去(靈瑞集)。
并州書生
并州城西有一書生。未及而立之年。誦持蓮經。得佛法意。誓願焚身供養大乘。 乃集數百乾蒿疊成一樓。問其故。祕而不言。忽於中夜把火自燒。迨人往救。已噬臍 矣(靈瑞集)。
江陵岑文本
中書令岑文本。江陵人。少懷正信。常誦法華普門品。偶沿幹乘船過吳松江。中 流風作。人船俱沒。文本浮在水面。聞人語曰。但念佛誦經必不死也。如是者三。自 此隨波達于北岸。後於江陵設齋。雲徒並集。有一僧獨後去。謂文本曰。天下方亂。 君幸不遇害。當逢太平致富貴也。言已而去。文本忽一時食椀中得舍利二顆。獲太平 富貴。皆如僧言(靈瑞集)。
臨沂王梵行
開皇年。臨沂有王梵行。少瞽兩目。其母慈念。口授法華經。誦計一萬七千部。 其後目雖瞽。其日夕往返。織簟縫衣等事皆無礙。人疑其別有所得。問之終不肯說。 布衣蔬食。終身不娶。年七十一而終。遺言令送屍林野。任禽獸噉食。肉盡骨存。舌 則不壞。色如蓮華。有弟慧義以[土*尃]函盛之。香燈崇奉(靈瑞集)。
臨沂王淹
王淹。琅琊臨沂人。祖父皆顯宦。淹官至黃門侍郎。生而魯鈍。專樂大乘。法華 一部終始誦通。後病亡。有弟固。即新安太守。亦誦蓮經。忽夢兄曰。吾生西方在鐵 葉蓮華胎內。五百年華開始得見佛。以苦志誦經。故得西方之生。以魯鈍故。尚受胎 報。告汝等知。當思來報。勤心經典。勿懈怠也。言已而別(靈瑞集)。
吳郡陸淳
陸淳。吳郡人。雖居俗舍。心常慕道。法華一部。日夕誦持。後忽病。一向仰臥 。開眼看屋。了不暫眴。有知識僧來問疾。君何仰臥視屋耶。答曰。佛記陸淳當生夜 摩天。今見彼天宮殿城闕及諸天眾。以故我今顧盻不倦。過四日遂終。大業年也(靈瑞 集)。
楊州嚴法華
大隋時有嚴恭。丹陽人。舉家信嚮。常誦法華經。一時誦至寶塔品。輟經歎曰。 寶塔之內有二如來。分身諸佛。其數不少。我今何為不能感見。慨歎良久。至夜忽夢 一胡僧。自稱法脫。語曰。若誦此經。欲見諸佛。當解說書寫流通供養。斯願可諧。
P. 57
恭因發心造經一百部。未及成辦。忽得重病。乃更發願增造千部。病既愈。即於楊都 住宅起造經堂。若紙若筆必以淨心。不行欺詐。隨得便營。書生常十數人。如法供給 。恭親撿挍。勞不告倦。甞有人從貸經錢一萬。恭不獲已與之。其人得錢。船過中流 。忽爾沉覆。錢失人活。恭是日入庫見元錢俱濕。頗怪之。後見貸人。方知沒溺。一 日忽有異僧年八十許。自云。從龜茲國來。今往羅浮山去。聞君造經。願請一部。恭 授與經。僧贈金一瓶。重四十兩。願助造經。言已而退。恭再尋訪。莫知所止。又有 候志。從鄱陽來。至宮亭遇風。船伴沉溺。唯志獨存。有人引入廟。見神人案劒而坐 。問志。還識蔣山造法華經嚴恭否。我欲寄錢一萬入其功德。語已便隱。志次日至當 塗。忽見一人自言姓許來覔候志。乃留錢一萬。逼令受之而去。志思惟。方知是神錢 。纔到江寧。以錢付恭。恭志更彌堅。造至三千部。又有漁人夜見江中火焰焰浮來。 以船迎之。乃是經一函。即嚴恭所造。後發願云。無一字而不經眼。無一字而不用心 。然嚴恭造經之多。至於子孫猶傳其業。世號恭法華也。隋季盜賊縱橫。聞其積善。 皆相約不入其里。里人賴之(見靈瑞集并南山三寶感應錄)。
京師史呵誓
唐京城西南豊谷鄉史村史呵誓。少懷善道。秉節清高。常誦法華四安樂行品。時 刻不輟。悲忍在懷。誓不乘馬。以經云哀憫一切故也。虗約為心。名沾令史。往還京 省。心懸持誦。恐逢相識。行必支經。至臨終日。感異香充室。親里同聞。埋殯十年 。妻亡合葬。乘便啟看。乃見舌相鮮紅。因以別遷顯所(珠林)。
馮翊李山龍
左監門校尉李山龍。馮翊人。唐武德中暴亡。揖其心猶溫。家人不忍葬。至七日 乃穌。說云。初被一使追至閻王殿前。見囚徒數千。王問龍曰。汝作何福業。答曰。 誦得法華經二卷。王稱大善。王即命敷座。請誦之。龍唱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王曰 且止。龍便下座。顧諸囚徒皆乘空而去。王稱誦經之功。使聞者皆得解脫。王即遣龍 再生。又勅使者引游諸獄。龍見一鐵城高大。上有屋覆。傍多小窻。男女皆飛入。不 復得出。龍悲懼。稱南無佛。請使求出。又見鑊湯涌沸等事。使者曰。汝今得免。皆 經之力。汝歸當設我食。龍即許之。既穌。乃見親屬經營殯具。即遣備食於水邊祭之 。忽見三人謝曰。君不失信也。言已而隱(太平廣記)。
隆州令狐元軌
貞觀五年。隆州巴西縣令狐元軌。信重佛法。寫法華.金剛.涅槃等經。恐致訛 誤。遂憑土抗禪師撿校。寫已即帶往岐州莊所。一日佗行。其莊為外火延燒。一時蕩 盡。元軌迴嗟歎莫窮。因令人撥灰取金銅軸頭。忽見諸經宛然。潢色猶不改。但金剛 般若首題焦黑。自言所因。乃初寫時。有官人能書。其人行急。不暇潔淨直爾書之。 由是被焚。其人現在。瑞經亦存。乃京師西明寺主神察師目見說之(出南山三寶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