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帝爭供一和尚:
僧朗和尚是一位弘法利生為己任的有道高僧,朗和尚的高尚人格和學問道德,都為當時帝王將相和士大夫們所景仰的。可是朗法師生於五胡亂華的時代,天下大亂殺人如麻。在這種動蕩不安的時局之下,使他無法安心做弘法傳教的工作,因此他隱居在泰山金輿谷內,安心辦道,可是一位出了名的高德,無論你隱居在什么地方,都會被人找著的。朗和尚隱居不久,就為一些慕道者趕來相依,有的從千里以外專程趕來,追隨朗法師學法者就有一百多人。
五帝致書供養和尚:
朗和尚隱居泰山時,五朝天子都派了專使前往致書慰問送供養給他,并邀請和尚下山,可是朗和尚的高風亮節,不為名利所動,五朝天子一個也沒有能夠請他出山,所以后人稱揚朗和尚道:「道德凝懷,千里哲人競湊,芳聲播遠,五朝天子移風。」
今將五個皇帝給朗和尚的書信大意介紹如后:
第一位是秦主苻堅致書中說:「皇帝敬問泰山朗和尚,大聖應期,靈權超軼,蔭蓋十方,化融無外,若四海之養群生,等天地之育萬物。朕日理萬機,不能親自前來迎請和尚,今遣使人,安車相迎,希望和尚的靈光,能夠蔭被京邑,隨使奉上紫金數斤,供鍍形像,績綾三十匹,另外送上奴子三人,以應和尚掃灑之用,至人無違,幸望納受,大師定能慈鑒朕意,如師能來,朕當以師禮事之。」
我們從這一書信中可以看出秦主對朗和尚的一片誠意了。
第二位是晉武帝曜給朗和尚的信說:「皇帝敬問泰山朗和尚,睿德光時,聲飛東岳,我想與和尚同養群生,至人通微,想大師能明朕之心意,今遣使者,送上五色珠像一尊,光錦五十匹,象牙的簞子五領,金缽五個,維願納受。」
第三位是后燕的成武帝慕容垂給朗大師的書信說:「皇帝敬問泰山朗和尚……朕承注大統可是方夏事膺,昔蜀不恭,魏武含慨,現今二賊不平,朕豈獲安……至人通靈,能夠隨權指化,能使兵不血刃,四海歸伏,我早就敬仰和尚,有心歸依,今遣使者,送上官絹一百匹,袈裟三領,綿五十斤,幸為納受。」
第四個是魏太祖道武的來書:「皇帝敬問泰山朗和尚,承妙聖靈,要須細略,已命元戎,上人德同海岳,神算遐長,仰望和尚,助威謀略,克寧荒服,今遣使者,送上素絹二十匹,白氈五十領,銀缽三枚。」
第五個是南燕的慕容德,他對朗和尚更是恭敬有加,並親自為他在齊州建一神通寺,然后再致書給朗和尚說:「敬問泰山郎和尚,遭家多難,災禍屢臻……朕以無德,生在亂兵,遺民未幾,繼承天祿,幸和尚大恩,神祗蓋護。使者送絹百匹,并敕封大師東齊王之位,奉以高山等二縣的封給,書不盡意,稱朕心焉。」
我們看了上面五國君給朗和尚的書信,以及供養,可知朗和尚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