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名念佛」的三種法門:
一「出聲念佛」。
念「南(na)無(mo)阿(a)彌(mi)陀(tuo)佛(fo)字字要發音清楚,可以大聲念出,但不要只在喉嚨嘶叫,心裏卻在打妄想。要由喉嚨以下的胸腔發音。由丹田的氣,連接上來發聲,一口氣念下去,念到氣接不上來時,閉上嘴巴,不要用任何特別呼吸的方法,只任其自然,聽任鼻子自然呼吸。此時心中沒有雜想,片刻之間,非常清淨,既不造妄想業,也不動祈求心。這樣一口氣,一口氣的念去,心氣合一,心念合一,便得大利。如果念到聲光合一,也不必志得意滿,此中道理已如前面所說,不必多講了。
二、微聲念佛。
雖然還是一口氣,一口氣的念,但旁人聽不太清楚,只是自己耳根反聞內聽,一字一句的清晰念去。
大聲念或微聲念,都要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最好耳根不要分昕外界的聽音。在念佛中間,縱有一個雜念,要立即自淨其意,要以念佛之念來遮斷一切雜念,專心注意在返聞內聽上,雜念自然中止不生。念到六根不受外界影響,念念是佛,這樣也就是合於觀世音菩薩「返聞聞白性」的法門,同時也可進人大勢至菩薩「淨念相繼」的念佛境界。
如此念去,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直念下去,當然沒有不成就的。如是修去,在活著的時候,身體鍵康,百病消除。一旦臨命終時,可以不麻煩自己,也不拖累別人,那便恭喜自在了。
瑜伽念佛~~南懷瑾 居士
持名念佛是出聲念佛,要聲氣 合一。
瑜伽念佛,是意念合一,達到如《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講:
「淨念相繼」的境界。這也就是心心念佛的法門。
如活在世間,能修到「淨念相繼」,將來臨命終時,往生淨土,必然成就。
所謂「淨念相繼」,就是由持名念佛或觀想念佛,而到達
隨時隨地,念念在佛念之中。
這種瑜伽念佛,最初正如白居易的詩倡所說:
「坐也阿彌陀,行也阿彌陀,縱使忙似箭,還是阿彌陀。」隨時都念念在阿彌陀佛。
平常一般人說,現在是超音速的時代,一切都講究快,講究速度。
所以許多人都說,我太忙了,工作太緊張了,沒有辦法念佛。
聽來好像蠻有道理,但是忙到極點,也不會像射出去的箭,發出去的**那麼急速吧。
縱然忙到這個地步,身忙心不忙,能夠做到還是一念在「阿彌陀佛」上,必定成就無疑。
如此隨時隨地念下去,漸漸的念也念不起來了。
只是一片清明,了無雜念的閒心,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業重障深,念佛念不起來了,其實並不一定。
有的正是到了淨念境界。
清淨現前。這樣身心清淨,突然斷念,既無過去心,也無未來心,
現前一念清明,佛也沒有,念也不生,清淨現前,正是淨念。
此時保持身心一片,了了常知,任運自在,這樣就是淨念相繼了。
然後一旦身心解脫,當然淨土現前,絕對不會不成就的。
如果在淨念中,了了常知,既不昏沉,也不敢亂,頓然定住似的,
你就讓他多定一會,更好。
試看五百羅漢的造相,各個不同,有的正在掏耳垢,有的正在捏腳,
他就如此地入定不動了。
佛國禪師偈雲:「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
諸位若能念到如此境界,當然無不成就念佛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