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中峰和尚 徵心辨見 或問六條

    中峰和尚  徵心辨見 或問六條

問曰。
心體既遍於山河大地。緣何離身外。咸無知覺。豈曰心遍而不具知覺耶。


答:

萬竅並號。扶搖莫知其有力。群幽洞燭。晨曦自若其無功。至理未嘗不融。迷妄以之自惑。

汝謂離身不具知覺。且置勿論。
言身內之知覺者不過飯之而飽。衣之而暖。染之則垢。澡之則淨。至於順喜逆嗔。樂榮苦辱。與夫博通事物。記持古今而已。如上所緣。皆似知覺.而非知覺也。何謂似。乃因根境相對。虛妄緣塵。和合而有。非真知覺。

如來之徵辨者。正所以發明於此也。汝猶不悟。復認此為知覺。且汝身中咸捨此妄。則何以為知覺乎。
或曰。此身既無知覺。豈可同土木耶。

答:此身離卻虛妄緣氣。正同土木無殊。

或曰。如是虛妄。必從何起。

答:亦無起處。但是汝一念。自背真覺之體。即其真覺。轉為如上虛妄緣塵。

或曰。悟達之士。寧有飯而不飽。衣而不暖者乎。
知則亦同虛妄。不知則還同土木耶。

答:汝言不知。則真覺之體。安有暫時不在乎。
迷而為識。悟而為智。換名不換體也。
故云: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何謂識。認體為我。執持分別之謂也。

何謂智。了體非我。離諸分別之謂也。

或曰。悟達之者。見山不曰水。見僧不曰俗。謂之無分別可乎。

答:真寂體中。本具靈鑒分別。而與識分別異者。
識乃起心分別。智乃無念分別也。

或曰。既云:無念。憑何分別。

答:子不見明鏡乎。鏡乃無情。不具諸識。安有念體。
妍則現妍。醜則現醜。現有分別。而實無有能分別念。與吾靈鑒之體何殊。

萬竅因風而號。風何意於號萬竅。群幽由日而燭。日何念於燭群幽。皆體本如然。似有為而實無能為之心耳。

汝如知此。則終日吃飯。不妨言飽。何曾嚼破粒米。終日著衣。不礙言溫。何曾掛得寸絲。修習空華梵行。宴坐水月道場。真知靈覺。一道齊平。豈分其身內.身外乎。

汝問云。身外咸無知覺。

今復問汝。汝今離此四大身外。覺有物耶。覺無物耶。
若曰:不覺有物。應同土木。既曰有覺。能了知耶。不能了知耶。
縱汝失心。不能了知。認明為暗。指色為空。雖曰謬陳。非無知覺。
況是縱手所指。虛空物象。大小美惡。靡不明瞭。
若無知覺。孰臻於此忽然之間妄惑頓空執情銷落。則知十方虛空是大圓鏡。不加磨拭而照古照今。三千剎海。即楞嚴王。豈假證修而融凡融聖。到此則所謂“虛妄知覺”。將無地可寄矣。

永嘉大師謂:若以知知寂。此非無緣知.此破依文字能所而知。此靈知之體也。
即經所謂立知立見。即無明本。
何則。蓋欲妙契靈鑒體中。本具無念之知。此無念之知。不容別有所知也。

又云。若以自知寂。亦非無緣知。

謂不假文字因緣。夙根不昧。生而能知。言非無緣者。尚存能知之跡耳。

故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何則。真寂體中之知覺。元不因一法而具也。

苟不依體而證。儻存毫末.許言其知見者。皆墮戲論。
汝言身內外者。豈特戲論。斯實狂愚矣。


或問:
眾生知覺。與如來知覺。同耶異耶。


:
眾生食鹽曰鹹。諸佛乃云不淡。
諸佛指火曰熱。眾生則曰不寒。
遮表之詮殊途。知覺之性同轍。

苟真妄而不隔。則生佛以何殊。

然而知覺約有二種。

一曰:真知真覺。一曰:妄知妄覺。

此二種似同而異。雖異而同。
故凡聖以之區分。迷悟以之隔越也。

圓覺序謂
「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

此正指真知之體。眾生本來具足。與諸佛常住法身。覿體不別。

此體湛然常寂。廓爾靈知。名之曰心。

遍含法界。諸世間相。剎那剎那。生住異滅。

而此體不動。如來所徵者。直欲顯此心耳。
此心離 
一切名相及與 聖凡染淨。因緣自然。真妄和合。以至見聞覺知等法。

所謂妄者。
即今四大為身。根塵相對。蘊藏陰識。隨處執持而生分別。取捨愛憎。念念遷流者也。

此之妄體。由根塵虛妄和合。似有其體。根塵忽消。此妄亦滅。此即阿難所指之心也。
如來云胡不斥之哉。故曰:此虛妄心。離於前塵畢竟無體。
又曰: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此所謂似同而異也。


或問:

此虛妄體。為是依真而有。為是離真別有。
若曰:依真而有。則妄即是真。
若曰:離真別有。則宛成二體。

:
依真立妄。似結水以成冰。
由妄顯真。若見煙而知火。
固是堅冰即水。奈何冰無流動之形。
雖曰猛火即煙。而乃火無郁㶿之象。

執之則千塗各立。了之則一道齊平。法界之理既然。則如來不容其默矣。

良由眾生不達聖人善權方便。隨其語言而生執縛。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如來所以 
對同立異。真妄斯彰。破異立同。真妄俱泯。而經中舉「一巾六結」。立喻詳明。
一巾喻真。六結喻妄。非一巾無以成六結。
真為妄所依。非六結無以顯一巾。
妄為真所倚。故如來謂結解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則知群妄既消。一真何有。以妄望真。雖異而同也。

或問
真該妄末。妄徹真源。真妄既同。生佛之途常異。何也。

:
起而無生。諸佛入涅槃於眾生識海。
寂而常動。眾生墮生死於諸佛心源。
理求之  則全同。事推之  則迥隔。
雖曰「 同具知覺之體」。諸佛自空劫以來。
如理而解。如解而行。如行而證。

而眾生有迷而未解者。有解而未行者。
有行而未證者。以故異耳。

然迷而未解者。固未可論。
而況 口該實相 而意逐攀緣。
跡履虛空 而情沈有海。
虛叨瞭解之虛名。實墮凡愚之劣行。

然真妄同源。言其性具。未有不絕妄而返真。不遣真而契理者。惟頓漸之等差耳。
此約事行而言。

若約理則十法界同具一心。
經云。心 佛 眾生。三無差別。
豈心佛之果異耶。其所異而不能同者。乃妄未遣也。真未泯也。
總而言之。惟心之所以未明也。


或問:
真妄之外。別有心耶。別無心耶。

:
屋是總名。依屋以顯其成壞。心為正體。因心以發其妄真。曲引喻文。重下注腳。

一心喻虛空也。真喻明也。妄喻暗也。

當明時。空與之俱明。暗時。空與之俱暗。

真妄似與心同也。非虛空無以顯其明暗。則真妄不離心也。
極而究之。則虛空之體。今古廓然。了不為明暗之所遷。乃知一心與真妄泮然矣。

列群峰於五嶽。咸消高下之形。引萬派於四溟。共失淺深之跡。豈真妄之復云哉。


或問:
久為妄所纏。欲斷絕之。未有其方。如何。

:
不識妄從何起 而欲斷妄。
若妄從心起。則妄可斷 而心亦可斷。
心既可斷。則諸佛之一乘。菩薩之六度。
緣覺之十二緣。聲聞之四諦。天人之十善。
皆可斷也。
使其果可斷。則眼之所見。耳之所聞。
乃至舌味意緣。水濕火熱。風動地堅。
世出世間。俱可斷也。

如上諸緣。不可斷故。
則汝所謂「妄」者。亦無有可斷之理也。

曰。苟不可斷。則未免相續去也。
咄。是何言。與其起心斷妄。尚爾不許。

豈容其相續耶。

據爾云。則爾之妄體。果有斷滅之時也。

苟未嘗斷滅。則何續之云乎。

汝元不知自無始劫前。最初不覺。瞥興寸念。違背真心。引起遷流。迨今新新不住。
乃至諸佛出世。祖師西來。皆汝妄情之所執受。
欲絕此妄。當明自心。自心一明。則無邊妄緣。覿體融會矣。
辭曰。
妄非心明而不絕。心非妄絕而非明。
心明則絕妄而明。妄絕則明心而絕。
妄絕故色空明暗。不礙眼光。何見之可辨。
心明故。見聞覺知收歸毫末。何心之可徵。
誠為祖禰不了。殃及後人。更或有疑。
請求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