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問:「讀經過程中,若原來不解的經文忽然意思懂了,該記下來嗎?」

問:「讀經過程中,若原來不解的經文忽然意思懂了,該記下來嗎?」


悟顯法師 開示:

其實也不用,懂了就懂了,下次再看還是懂,要是不懂,即使記下來,下次還是不懂我遇過一個法師,他講經,每一次講的,人家都幫他記下來。但他每一次都忘記,每一次經文都解不通,他還要問問看:「我上一次那一段是怎麼講的」?那就是從第一次他就不懂,縱然他想到意思記下來了,下一次書再翻開來,他還是不懂,這就叫「如蛇鑽竹筒」。
所以,你真的懂了,永遠都懂,你要是不懂,即使記下來,下一次再看到,還是不懂,因為其他的意思又跑出來了,你會覺得跟你上一次記的意思,好像又不通、不順。你真了解經文,你不用記,看懂了就是看懂了,沒有懂,你記下來的,還是別人的東西,不是你自己真正理解的、真正了解的。
所以在聽經的過程中,原來不解的經文忽然懂了,懂了,那就懂了,你也不用刻意去記。現代人不曉得該怎麼學,他就趕快拿枝筆,拿筆記本,或是直接就抄在經本上,這不是正確的。學佛不是像你在世間讀書、研究,佛法不是用研究的,你那是研究佛學,是搞學術、搞哲學的。真正的佛法是需要真正去修行,是講修證的,真參實究,真正去參究,真正去用功、念佛的,要真的老實念,這叫學佛,不是佛學。佛學是只會記一些佛教的名相術語,經典裡面的故事內容,然後會記一些語言文字或它的一些表法,好像拼湊出一番道理,實際上不是真知灼見。


祖師大德教我們怎麼學法,你就這樣子去做,學佛法要不起知見,祖師講「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見性這件事情,「唯有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不懂的人永遠不懂,只有真正離開諸見,也不起如來見這個人懂,這是智者,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能夠懂所以你看到經典,之前不懂的地方,真的意思冒出來了,你就直接讀過去,或聽過去就好,懂了自然就懂,不用記下次看還是懂,如果你不懂,記下來還是不懂,而且還會起所知障。你記下來就開始起所知障,所知障立名相,你就沒有辦法開悟了,當你所知障重的時候,你就會退菩提心。像以前遇到一些會講經的,出家的、在家的現在很多都退轉了。
什麼原因呢?根本原因就是所知障,學到後來,他對佛還不相信呢!所以他會背大向小,他會說他找不到大乘,小乘他才找到、看實際上,如來的色身不是眼所見,如來所說的經法,不是只有名句聲聞,不是只有在語言文字上。大乘經講:「以實相為教體。實相是什麼?無相。「無相」能無所不相,這個是教體你學佛若不解這一點,你只看到一點意思,你就馬上記起來,看到一點名詞,你就趕快去查,這都是立所知障。《楞嚴經》講「知見立知即無」越學佛知見越多,記的名相越多,無明煩惱力量就越大。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知見無斯即涅槃無漏真淨」所以要離一切相,要離開一切妄想顛倒,所謂「永斷夢妄思想念無復諸大陰界入


像現在很多在家的、出家的講經法師,他早年是講得不錯,我們聽起來也確實不錯,是有一番道理可是這道理是拼湊、揣測來的,是他自己想的。他們講經,如果講一個小時,最起碼要寫出一萬兩千字的稿,所以他每個禮拜就在那寫稿子,如果要講兩個小時,最起碼要兩萬個字,他要這樣很認真地寫,早年他是能想出一些道理,但到後面就全部都退轉,甚至有的還去學外道。這就是學經教,學不如法,不是真正心地上的功夫。
   我講經前,不會去看那些課本、經本,因為要「心」空,心如果有一物,有存一絲毫知見,這一座經絕對講不好。我講菩薩戒,不看菩薩戒,因為不存一絲毫知見,所以叫不看。你要是存一絲毫知見,你就掉到戒相裡面去了,被戒相給鎖住,跳脫不出來,縱然你名相上說再好,也都是枝葉,都與了生脫死毫不相干,頂多給你得個人天福報。可是我們學大乘菩薩戒,不是要人天福報,我們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我們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祖師大德教的:不存知見。所以我在準備這些講經前,是在用功,不是在寫稿子。我跟你講,你寫那稿子,沒有用!真的沒有用。那個叫蒙古大夫開藥,先把藥開好,等病人來,那不是「因病與藥」,而是古德講的「預搔」!意思是先猜測哪邊會癢我先搔,等到時候要癢了,那自然就不癢了,有這麼回事的嗎?那是愚
你真正想要了解經典,你要用功、要念佛、要聽大乘經教,聽的時候老實聽,不要存絲毫知見、知解,心要空。平常在生活上要離相,做到「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什麼叫離相即法你心中無相,對一切法就通達了,這才是真正了解經典
你看經典,你心清淨了,意思懂了,這個是好事,繼續看繼續聽。如果你懂了馬上把它記下來,就好像你將鏡子的灰塵擦掉了,它自然能夠顯現這些現象。但是無知的人,他想:哎呀!鏡子的功能恢復了,趕快把它所現的影像畫上去,畫在鏡子上,那鏡子又蒙塵了


你聽經的時候、專心的時候沒有妄念的時候,本來聽不懂的地方可以懂。但是你不能夠去把它錄下來,不然就是像在鏡子上作畫一樣,是沒有辦法真正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