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麼才是大乘佛法的基礎?該從何學起?」
悟顯法師 開示:
大乘佛法的基礎在於「明心見性」,先開圓解,先頓悟而後漸修,所謂「悟後起修」。
通途的三乘佛法,它是先修後悟,所以難免造成盲修瞎練。
在現代,外面有人告訴你,學佛要先學三乘教,先學一些人天善法,先學下士道:三皈五戒,再學中士道,再來學上士道。但是大乘佛法講的是,先從「心性」上下手。對於實相之理你要能夠先明白。
我不是講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不究竟,它是接引眾生,所以叫《次第廣論》,是教你菩提道的次第。
實際上,宗喀巴大師講的所謂「中士道、下士道」,目的是要你直接學「上士道」,你能直接學,那中、下自然就具足,這是非常明顯。不懂的人就覺得:我要先學下士、進而中士,再來上士,次第學。就像《楞嚴經》一樣,也有先修、中修、後修。
佛法它是先悟心,知道什麼是心性,然後依心性之理起修,所以智者大師教:知道心無慳貪故,所以常行布施波羅蜜;心離過絕非,而常持戒;知道心沒有身心相,所以常行精進;沒有能所相,所以常行忍辱;心本自寂滅,而行禪定波羅蜜;照了諸法無生、無自性,這是自性的般若智慧,所以常生觀照波羅蜜。所謂的「觀照」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能觀照諸法「不生不滅」。
都是依性起修的,所以,知道「心」是什麼,很重要,大乘佛法的基礎就是:先了解什麼是心性,然後再來起修,基礎是在這裡。起修的方式呢?要看你所學的法門,你學的是淨宗法門,你就念佛;學參禪的,你就參話頭,就看你的和尚怎麼教你。所以是這樣學的,這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一個階漸。
通途的三乘教,先把煩惱一層一層斷,它是從枝葉下手,它不從根本,所以難免走岔路,而且,有時候也未必達到究竟。
像有些法師雖然講,從次第修上來,但你看他所教的,它最究竟的,實際上才在大乘的「始教」而已,還在「生滅八識」當中,它認為要把意識滅掉,然後才能夠證菩提。雖然有講到八識,但卻是「生滅八識」,不是「不生滅唯識」,他認為這意識心還是有生滅,他所教的沒有真正的達到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