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九頁,看第三行,第四個:『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我們從教起因緣,總因,跟別起到這裡,如來出興於世,就是為了令眾生入佛知見,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那麼,要入佛知見就要有方法,在所有方法裡面,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了淨土法門,為我們選擇了這個方式,那麼這方式有幾個好處,總共有五個。第一個就是,『稱性極談,如來正說』使他能達到究竟,再來是『三根普被,凡聖齊收』,然後『他力妙法,善護行人』,這個都是淨土它的一個好處。那麼,今天來講第四個,『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一段,尤其是學佛人應該要重視它,我們學佛,一般人他就想說只是求個平安,不做壞事就好了,甚至他不學,他說你看我也有去做善事,我也沒害人啊,我也是個好人啊,我也人見人愛。那麼,他拜佛比較就是我們講的,事相上講的禮拜,甚至,有人會覺得淨土法門是度死人的宗派,因為常常在殯儀館看到都是念佛、念彌陀經。那麼,為什麼要念彌陀經,在臨終的時候為什麼要念佛?因為這個時候,所有的經教都救不了,只有阿彌陀佛可以救,所以拿出這個我們講的『絕學』,現代人講的『絕招』,『撒手鐧』,最後一步幫助這個一輩子都不學佛的人,即使臨終斷氣,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聞名得福願』,佛有聞名得福願,聽聞佛的名號得無量的福報,來生不墮惡道,這個是幫助一般的亡者最好的一個方式,所以呢,大家才會看到在殯儀館裡面,誦經超度都念佛號,那是最好的方式,也就是說,眾生一個人他不學佛,到臨命終的時候已經斷氣了,無人可救,你跟他講話都救不了,他也不會聽啊,跟他講什麼佛法都沒有用,還有佛號可以救,這麼極重惡業的眾生都能救,可是一般大眾卻誤會了,把這麼好的方式,現在人說把這麼好的藥方給蹧踐,給輕視,所以呢損失很大,我們很少聽到說到殯儀館去人家做法會,打襌七沒有,跟他講止觀,沒有聽說過,跟他講唯識觀,沒有啊,統統都是教他念佛,所以表示什麼,表示這個法門能救一切惡業的眾生,必然有效。那麼,那麼重的惡業都能救,何況是我們,淨宗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具諸不善』這四個字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壞事都幹盡,所有的壞事通通都做,殺父殺母,殺阿羅漢,什麼叫殺阿羅漢?現在沒有阿羅漢給我們殺,就是你去破壞正法,這個法師能夠化導一方,你不但不護持他,你破壞他,毀謗他,毀謗,這就是滅人天眼目,這個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你們去看看那個果報非常的恐怖,所以這是殺阿羅漢。出佛身血,佛來應化有他的機緣,你沒有辦法殺佛,頂多就是讓他身上流點血,那麼,現在有沒有佛讓你毀害?什麼叫『出佛身血』?破壞佛像、焚毀塔寺,就算出佛身血,這是佛的形象,佛的這個化身,所以你看很多的地震、很多的天災,佛菩薩的形象都沒有壞,因為這些天神知道,風司,雨司,他們曉得,這些我們現代講的主風神,掌管天象,他們曉得這是眾生的業,不會毀壞到佛像,所以碰到再大的災難,佛像也都沒有損壞,說實話,老天爺不敢出佛身血。還有一個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這五逆罪,破和合僧要小心很容易犯,就是和合的僧團,因為我們自己說話不小心,顛倒是非,隨著自己的習氣、毛病,或是不順心,今天哪一位法師告訴你了實話,真實話,你心裡面不悅,去外面到處毀謗這位法師,那麼,使大眾第一個對這個法師退失信心,還有在他的僧團裡面互相傳是非,僧團的大眾對他產生了嫌隙,這就破和合僧,或是讓大眾在這個僧團沒有辦法再共住下去,互相傳是非,搞小團體,這個很多,在佛門,現今的佛門。以前,師父講這個問題,講的很不客氣,他說你要是不懂規矩,你不要來道場,話講到這個樣子,當然你們來是為了來學的,我們都很歡迎。希望大家都能夠進步,都能夠解脫,都能夠開大智慧。那麼,來的時候就是要注意,有的是有心的,有心的罪更重。我剛講的是無心的,無心有無心之過,有心的呢,那不可原諒,這是破和合僧,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所有的壞事、惡心念全部都起。臨終的時候得遇善友,他,這個臨終的時候惡業現前,惡業現前還得遇善友,他的福德因緣相當好。他一輩子沒接觸佛法,臨終回頭,念佛能救。念佛菩薩的名號可以救他,這個是講的特例。那麼,所以一般人他會誤以為淨宗是度死人的,念佛,是念給死人聽的。我還有聽過更離譜的,念佛是為了存錢的。啊?存錢?沒聽過?我有!他說念阿彌陀佛為了存錢,死了以後做鬼用。啊,不符合因果呀!念佛的因果是成佛,不會做鬼。念佛,這是我們講的『聞名得福願』呀,佛有這個願呀。聽聞我的名號,來生都能得遇佛法,不會墮惡道,這個是佛菩薩他的一個大願力攝持。不思議願力,凡夫想像不到,沒有辦法了解。明明要墮惡道,可是他念佛,惡道的果報呀暫時止住。暫時止住,等到他有能力以後再來還,再來酬償他的宿債。這佛菩薩的願力。那麼就是大家就看到這樣的一個現象,所以就誤以為說,淨宗它是度死人的。那麼實際上呢,我們剛才要講的一個主軸,主要的一個內容就是,你看即使惡業這麼重的凡夫,他都能救,何況是我們。我們沒有做五逆十惡呀。十惡有時候會誤犯,五逆沒有。誰有殺父母的呀?沒有呀。所以,都能成就,都能解脫。而且,他這個解脫,不是小的,「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暗合」,就是所謂不知不覺的契合;「道妙」,就是所謂的妙道,實相的妙理,叫道妙;「巧入無生」,巧呀,不是投機取巧,是方法善巧,手段呀如法,能夠入無生。為什麼叫巧入呀,我們可以看它後面的一些解釋,那就曉得。所以這一段,對於淨宗,非常的重要。一般人他會認為說,你們這個宗派,這麼簡單,也沒甚麼參究呀,沒有高深的理論呀。實際上這個理論呀,深到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連這個菩薩,要解瞭淨土,猶如隔羅望月。羅呀,就是羅紗,很薄的一層細紗。它是一個,我們講的,就像一層面罩這樣子,矇在眼睛上來看世界。他看淨土法門就是這種感覺,朦朦朧朧,好像有看到,又看不清楚,好像了解又不徹底。這是等覺菩薩,他的智慧道力,都還沒有辦法去了解,沒有辦法去體會到。那一般人他會覺得說,你這麼簡單,這麼容易,那究不究竟?會不會是佛菩薩看看這些可憐的凡夫呀,先用個方法騙騙你。在佛教裡面就有法師,而且是大多數,都有這樣的一個誤解跟錯會,因為很難相信佛菩薩的願力,佛菩薩的這個感應,還有就是無生的道理,不好了解,這三點。他沒有辦法去理解,沒有辦法契入,所以會有懷疑。夏老居士講的,「難信難信誠難信」,用了好幾個難信,三個難信。誠難信,就是非常的難信,非常的不好相信。「萬億人中一二知」,萬億呀,以億為單位乘上一萬。萬億人中一二知,也就是說大多數的學佛人很難去了解相信,所以我剛講的大多數人,是依照古德所說的,沒有辦法相信。他會認為說,你這個是執相,跟這個自性相違背,怎麼能夠契入佛性?自性是空寂呀、無所著呀,怎麼執持名號能契入無所著的心?不一樣呀。只能用一句話講,門庭施設不同,手段不一樣。就像一顆球,你要打到圓心,從任何一個點都可以進入,淨土法門是其中的一個點,而且這個點,我們現在講的,頻寬比較大,能夠容納的人比較多,就像四線道,八線道的這個車道,可以同時容納的車流量多,荷載的眾生多,所以稱為大乘無量壽經,能乘載的多,大多數。比起無量壽經,其他的經典算小乘,我是講乘載的力量。小乘,乘載的人數少。這個是讚歎淨土。那麼再回到正題,一般人他就會認為他是執有,明明就是執有,你怎麼能夠入無生?無生不屬有無,所以有人念佛念一念,沒有體會到無生的道理,他就動心了,去參禪。看到哪一個活佛來傳法,活佛呀,不一樣呀,這佛是活的,我們前面這一位已故呀,是往生的,這佛是活的,那跟他學。當然他教給你正法,契合你的根器,很好!可是如果是一時興起,那就很可惜!
所以有人學淨土學一學,跑去參禪啊,學密啊,甚至還倒回來毀謗淨土,說你們念佛是有念不能證實相。真的嗎?那你可能已經毀謗到祖師大德,還有在我身後大勢至菩薩。大勢至,我們後面是西方三聖,大勢至菩薩,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念佛證入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我們這裡講的,這個,無住生心。而且,他這個無住生心不是悟得,是斷得。斷除煩惱證得的。他是圓教,學位圓教等覺菩薩,候補佛。所以,你看看念佛能不能悟,能不能見性。文殊告訴我們可以,普賢也告訴我們可以。你們那一位根器比文殊更好?那一個人的行願比普賢還要堅固。我想在這個南贍部洲,沒有一位比得上他們兩位大菩薩。這兩位菩薩是華藏世界的代表,上首菩薩,模範生,現代人講模範生。他們給我們作榜樣,這麼極力的來提倡。他們的修行道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他們都還這樣的勸我們,自己都還發願往生。這個不簡單吶,你普賢十願不懂,沒有關係啊,能一心念佛就是普賢十大願王,就圓滿了。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普賢菩薩講了,「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八萬四千行不懂,沒有關係。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到極樂世樂去,八萬四千行離不開普賢行,普賢菩薩說我往生極樂世界,十大願王就圓滿了。那,其他人往生呢?也圓滿了。也是跟普賢完全一樣,完全的相同啊。你看看淨宗這個彌陀經講,皆得阿惟越致,皆是一生補處。普賢就是一生補處。所以我們,我剛剛講的這個道理是有依據的。彌陀經講皆是一生補處。所以你十願,普賢十願不懂,不能契入,沒有關係,念佛可以,可以達到,那麼能了解也很好,我是鼓勵大家了解,多學,多看,增長智慧,不是雜學呀。雜學沒有定力,所以你看,文殊普賢他們這些上位的菩薩都還是這樣子修學,我們自己要知道。有一些法師他不信淨土,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這個出佛身血。為什麼?佛身來這裡就是要教化眾生。令眾生一生成佛,你把十方如來的本懷,一口給它破壞掉,這個話超過你造的五逆罪,這是十方如來的心髓。你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你這是毀謗十方諸佛。為什麼?十方諸佛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群萌。你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這是謗佛,很嚴重的過失,還說是佛為了要教這些根器差的人,你看文殊根器差嗎?普賢根器差嗎?觀音勢至,觀世音菩薩他頭頂上的那個是佛相,是阿彌陀佛的相,是立相,現在都刻坐相,那個不對,觀世音菩薩他頂上的寶冠的相是立相,是立佛,站的。在觀無量壽佛經講,觀世音菩薩身相是這樣子。觀音跟眾生的緣這麼深,他的能力為什麼那麼大?說老實話,阿彌陀佛加持的,所以,大家都知道念觀世音菩薩有很大的幫助,有很大的感應。這感應從那裡來?不能忘本吶,從四十八願來的,從阿彌陀佛來的,他跟阿彌陀佛學的啊,不然怎麼是那裡的補處啊,大家應該知道,觀世音菩薩的和尚就是阿彌陀佛。所以呀佛不是為了這個光只是,這個法門不是小乘啊,也不是說看不起眾生,佛不會看不起眾生。那麼,這麼方便的方法給我們,讓我們能夠巧入無生,巧入無生這是真正的善巧方便。這是佛的徹底的悲心顯現,所以有人謗佛,還說觀世音菩薩是印度的水女神。這個說法大邪見。沒有根據,胡說八道,你要是真正的學佛,聽到,這個不用用楞嚴經,楞嚴經是照妖,照那種比較高級的,比較高級的妖魔鬼怪,這一聽就知道,百分之百的錯,百分之百不能相信,這個就是什麼?妖魔鬼怪化現,這個在末法,它答應釋迦牟尼佛跟佛約好,末法我就穿袈裟來壞佛法,怎麼壞呢?就是把眾生一生成佛的法門給你壞掉,那個是魔王的子孫,所以我們要用慧眼,要能辨別,他披著袈裟,你要看他講的法如不如,第一個要與真如實性相應,你不懂真如實性,至少他講的淨土,要與無量壽經相應,要與古德相應,所以大家在外面聽到,這種邪師,這種說法,要警覺到,哎,波旬子孫,魔王也講信用啊,三千年後真的來了,真的披著袈裟,不讓你學佛,要把你對淨土的信心道力壞掉,所以大家要有堅固力啊,要學善導大師啊,假使十方諸佛來勸我,還有一個法門比淨土更好的,超過其上的,我也不會動心,我也置之不理,因為根本沒有,根本沒有這個方式,善導大師是誰啊,阿彌陀佛再來啊,他說的話就是佛說的,所以要能夠相信,要能夠肯定,絕對不動搖,絕對不動心,真的啊,現在很多花言巧語,都是在讓我們退失菩提心,退失要修行的心,你要精進修行,他告訴你,佛教我們要隨緣,不要那麼執著,你看說人家願意精進修行的人叫執著,你要是一聽到這個要想到,哎呀,我的冤親債主來了,魔王來了,障礙我成就,我業障起現前,不能聽他的,不能隨順他,不要理會他,他引再多的經典來告訴你,淨土啊,是化城啊,淨土啊,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胡謅的啊,是哪一個人這樣子……寫出來的啦,給你考據啊,拿一些什麼……一些數據給你看,一些典章給你看,都不要相信他。這是幫大家啊先打預防針,怕你們啊出去啊聽了動心,害怕念佛不能成就,念佛不能見性,念佛不能入無生忍,不能入無生忍,那個站我後面那一位,大勢至菩薩就是入無生忍,大勢至菩薩是念他佛,有人說要念自佛,自佛那就不叫勝異方便了,所有法門都是念自佛;自性的,念他佛就是緣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念他佛,淨土宗最特別的叫什麼“了他即自”,瞭解阿彌陀佛即是自心之佛,他是最特別的,這跟通途法門不一樣,所以叫勝異方便,殊勝特異,不同啊,我們看第一個解釋,什麼叫這個「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這個「無念」、「無生」,什麼叫無念呢?有些人會、有些人知道說不出來,一般人,他的無念就是沒有念頭,沒有念頭這是斷滅,又講叫斷見……斷見,這無念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空了,他這個無念不是真無念,是滅有入空的“無念”,我們講的無念啊,還有一種無念是什麼,捨空捨有取中叫無念,叫「但中佛性」,但,是那個但是的那個但,但中佛性取中間,但中佛性,那什麼叫真正無念呢?雙照雙離空有兩邊,遮照同時,遮就是空有俱泯,照就是空有俱顯,這是用一般經教的方式講給你們懂,講無念啊,一念不生,照了如如就是無念啊,這個講起來容易,體會起來不簡單,所以用經教的方式,說一點葛藤,大家來看看,禪宗都說學教人葛藤,什麼叫葛藤呢,文字一行一行的,繞過來繞過去,盤過來盤過去,什麼雙遮空有不妨雙照空有啊,「離四句、絕百非」,常常會看到祖師大德這樣講,所以禪宗說葛藤,可是反過來,你要是一千七百則公案沒參透,這一千七百則也是葛藤,一樣的意思,不用笑,一樣的,不要笑說學教是葛藤,所以呢無念無生,這個境界不是凡夫所能解的,不是我們一下子就能夠瞭解的,甚至去體會到,連解都解不到,難以去理解,眾生都墮在有中啊,墮在有中,常常不是有就是無,不是這一邊就是那一邊,墮在有中所以很難體會,執有的心太重,所以要常常看大乘經教,看這個祖師大德講這個般若啊,講這個實相,常看常常隨文入觀,隨文入觀,你就能夠啊轉得過來,漸漸啊積累善根,無生跟無念一樣的道理,我們認為一切法有生有滅,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切法本自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不墮在生滅當中,那有沒有離開生滅呢?不墮在生滅裏面,好,他就有一個離生滅的無生,離開生滅是不是無生?不是,生滅跟不生不滅是一法,就像大跟小是一法,有跟無是一法,為什麼變二法呢?有心啊,動念生妄想就變二法了。變二法的時候呢?還是一法,還是一心,原原本本沒有兩樣,只是眾生自分上妄有對立,佛在楞嚴經上有很好的比喻,所以楞嚴經真的很重要,誰要告訴你楞嚴是偽經,一樣啊,剛才講的,魔王披著袈裟來壞佛法,楞嚴經是末法第一部滅的經,為什麼,把你的慧眼給障掉。楞嚴上舉了一個比喻,它說,猶如迷人,迷路的人把方向搞錯,大家都迷過路啊,當你在迷的時候是你自己迷吧!方向有沒有轉變?沒有轉變,所以我們迷失本性是自己迷啊,真性有沒有迷?沒有啊,真的沒有,所以佛說,眾生在自己的妄想裏面虛受輪轉,妄見生滅,虛受輪轉,妄見生滅,本來是無生本來是無念啊,因為一念迷情,所以呢?好像有生滅,好像有什麼這個第八意識,所以叫似識,識不是實有的,意識心不實,意識心是迷惑自性以後變現出來的,分開成八個作用,分開,原來是一個作用,你要把這個迷情拿掉,覺,覺悟了,八識是一體。迷惑分成八個,本來沒有八個,就像有人眼睛有問題,看見天空八個月亮,把那個眼病治好,月亮還是一個。縱然他眼睛在病,月亮還是一個,八識就是這麼一回事。有人把八識分成八個,八個是就名相就作用上它的這個能力上去分,原是一精明,楞嚴講的:「原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或分成八和合也可以,六和合就是六根,八和合就是八識,正文是六和合。那麼你要一旦覺破,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你一念覺破叫一處成休復。那這個八識、六根原是一精明,其實在六根的時候還是一精明,楞嚴經上就有證明,你把眼睛閉起來,一隻手摸頭一隻手摸腳,你眼睛看到的這個形狀,你眼睛閉起來你用手去摸摸看,是不是感覺出它的形狀,這叫性中相知,用中相背。眼睛只能看,身體拿來感觸,作用上不一樣。感知的心是一樣的,所以是同一心體,沒有二物,不是兩個心,就像天空只有一月,沒有二月,這是真正的無生法,這是實相我們要懂,要能明白,不要聽一聽回去又忘記了,這個要領會,記取沒有用,記下來了,記問之學,碰到境界就迷了就顛倒了。達摩大師講:「從文字解得者,道力弱。」沒有道力,不要說道力弱,道力弱是客氣,沒有道力,根本沒有力量去脫離煩惱,「從境界會得者,道力壯」。在這境界上,我們講的,自己真正去體會到、悟到,原來我的本性是這個樣子,從來不受污染,體用如如,這就叫做明心,這就是明心,對心性明瞭。不難呀不難,很多人都把明心見性當做很難,當做很難,見性再更深一層的體會,明心是剛解得,知道好像有這麼一回事,見性呢就是親自看到,看到的時候,不是就結束了,禪宗的到這裡想說我見性了,一悟就便了了,沒有,還要再用功,五祖講的:「守本真心,常住不滅。」,禪宗祖師教的,要繼續用功,山林水邊長養聖胎,這才有能力去閉關。現在人看了幾本書,跑去沒有人的地方關起來,幾年後出來說他開悟了,開悟以後應該還要再關起來,山林水邊長養聖胎,不是跑出來。那麼我們講的這個道理,我們剛講的這個道理,遠非凡夫所能,一般的凡夫做不到,很難去體會到契入,那麼圓教八地菩薩,圓教依天台判教,分藏、通、別、圓,圓教的八地,八地,前面的十信位,十信位,從一信到六信,到七信位圓滿算是等於藏教的阿羅漢,斷證,認知不一樣,藏、通、別、圓就是認知不一樣,現在人講認知,他的斷證相當於藏教的阿羅漢,圓教七信位。圓教入信位,它的十信,十信以後,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等於別教初地,通教、藏教有與他相等的,藏教就沒有。因為他見性,藏教不見性,藏教沒有見性,藏教沒有打破無明,所以等於別教初地,那再往上,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有的還加了一個叫四加行,那麼一般我們都省略沒有講,這個是十迴向,再來才登地。登地我們就稱為聖人,前面是三賢-賢人,賢位的菩薩,那麼再往上到八地,初地叫歡喜地,八地叫不動地,不動,徹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他真正得到無生法忍,這麼高的位次,我們三大阿僧祇劫從哪裡算,從圓教初住開始算,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賢位,第二個阿僧祇劫修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才到八地以上,才到法雲地第十地,這三個阿僧祇劫才成佛。法雲地它是受職位,能夠教化一切眾生,佛說他功德圓滿,我常聽到這一句功德圓滿,大家都十地菩薩,每一個都是觀音的侍者,都是這麼厲害,他那個才功德圓滿,可是他要以他的智慧,不要說十地菩薩,集這個華藏世界海所有的等覺菩薩,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非但百分不及一,百分之ㄧ都不到,等覺菩薩要思量如來的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算數譬喻分所不能及,任何的算數任何的譬喻都沒辦法測佛智,所以有一句讚歎佛的功德,我們常講:「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可以測量虛空的邊際,風可以繫住,我們可繫住風叫它不動,「無人能讚佛功德」,這個真的是不可思議。那麼到八地菩薩,才離開心意識分別,就是簡單講不用意識心,不用意識心,那麼這很厲害,我們現在都還用意識心,可以不用,什麼叫不用,不是意識心不要了,意識心不要不能成就,彌勒菩薩他只是遠離「依他起」及「徧計執」,「依他起」就是什麼?我們講的幻相,「徧計執」呢就是在幻相裡面有執取,離開這兩重妄想,這唯識宗,講起來很複雜,那麼簡單的帶過,入圓成實,圓成實就見性,所以他只是轉八識成四智,不是把意識心捨掉,八識的這妄用,他不要。
我們剛講的,只是把病除掉,不是把眼睛挖掉,你的眼睛有問題把眼睛挖掉,那不對喔。就好像身體有病,把它割掉;國家有盜賊,有這些叛黨,殺光全國人民,叫屠國安民,不對喔!滅身療病、屠國安民,這不對,沒有屠國安民的,滅身治病,這不是醫術,弄到後來,身都沒有。所以說,但除其病,不除其法。就像眼睛望見天空有兩個月亮,捏目見月,那麼只是把手放開而已,不再捏。天空月亮本來就是一個,沒有兩個,那一見天空的二月,那妄見因捏而有。所以離一切心意識,不是把意識滅掉,是離開,不用它的妄。那是不是在裡面用真?你看一講到真跟妄就對在一起,所以大乘佛法不好講,大家潛意識裡面就會喔離開真,那就來個捨識用根吧!捨識用根,講的是用它的真性,捨識是除它的妄呀,不是真的有識可捨!這個要清楚,始名真得無生法忍。可見哪,乃聖者之所難也。修了一個阿僧祇劫才證到這個位次。聖者之所難,不容易呀,很困難。那麼,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根器,非常的了解,非常的清楚。末代的這個罪濁眾生,罪是甚麼?你的業呀,你的行為,帶著很多的習氣。濁就是染濁,心呀,心水不清呀!叫濁,所以叫五濁惡世。心水不清,你們的心不清淨叫濁呀。末代罪濁眾生就是末法的時候,叫你立相住心都做不到。甚麼叫立相住心?像我們這裡念佛,就是攝心一處。佛在經典上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可是呢,制心一處就是辦不到。念佛的時候,還要夾雜妄想,要是沒有妄想呢?就夾雜名聞利養。為什麼呢?到處去跟人家說,我今天念佛都沒打妄想,你看,你們應該要佩服我,沒甚麼好佩服的呀,只是本來的樣子而已!本來就應該這樣子的呀,沒甚麼好得意的,這是名聞利養。喜歡人家讚歎,喜歡人家捧你呀。所以,立相住心都做不到,叫你一心念,老實念,認真念,不要夾雜,不要間斷。說的簡單,做起來,那真的是妄想很多。請他來的還不來,他告訴你呀,「法師呀,你不知道我們在家人,有很多的罪濁呀。」他看到你呢,他跟你說,「師父呀,懺悔,我很不精進。」他希望我們不要講他,希望我們不要再念到他。「你不要再念我了,我已經承認我很不精進」,他就是不想精進。不然就是告訴你,「沒辦法呀,我們業障很重呀,我們心是很混」他都知道你等一下要講他甚麼。但是他這個不是懺悔呀,這叫搪塞。不想改,不願意改,不然就是說,「啊呀,我甚麼俗事呀,非做不可。」你問他,「你要不要了生死?」「要!一定要!絕對要!肯定要!」誰都要了生死呀,還沒死呀!先了世間事。所以我就常講,「甚麼事最重要?」他就說,「師父,我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辦。」我說,「是生死大事呀?」生死大事最重要要先辦,真的先辦,其它的去辦心裡不要罣礙,他是罣礙的去呀,「沒有辦不行呀!沒有這樣不行呀!」這個罣礙顛倒。所以呀要注意,我們要是起這種心念,要知道退轉啦,這就是退轉這就是懈怠。所以叫他來念佛,來立相住心,都不能得,你叫他把那些事情捨掉?天難的喔,非常的困難!幾乎不可能。所以才說,講一些方便呀,講一些這個啊,方便也要讓它入真實呀。可是呢,有些人點不醒,喚不回呀,沒辦法呀。甚麼事,都世間事擺先,擺在最前頭,然後在佛前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師父常講,騙佛呀。白天騙一次晚上騙一次,泥塑木雕的佛菩薩像你都忍心騙,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呀?你不輪迴,誰輪迴呀?師父講這個話是真的,願生西方淨土中呀,這個願很深呀,還是世間法比較重要?那個名聞利養比較重要?五欲六塵比較重要?這個就是,當境界來的時候這個就是境界,考驗我們,看能不能放下。有人學佛,馬上就受到障礙,生了病,生了障礙,考驗你呀。看看你對佛菩薩信不信?能真信,那病苦很快就消失了。我碰過呀,學佛沒多久,一生病,這時候要多懺悔,多放生,多吃素,吃素很重要。其實你要是能吃素,那麼你的殺業會大幅的減少。放生呢,這是必要做的,當然給大眾建立護生的觀念那更好,護生的觀念有了,你不吃肉,那麼殺生的事就少,殺生的事少、放生就少了。所以我們要放生就是為了要救度這些被殺的,你要不殺牠,沒事啊,我們不會去放生,我們不會去做這個彌補的事情。所以放生是一定要,但是呢要注意生態,放生呀,放下自己的殺心,生慈悲心,叫放生;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這樣,放下這個煩惱心呀,生智慧心,是放生;放下名聞利養呀,生戒定慧;放下娑婆呀,求生淨土,都是放生。這個是很重要,一定要做。不光只是放,救動物呀,救動物是放下自己的殺心,生慈悲心。那麼放生要注意生態,這個非常重要。因為現代交通發達,物種很複雜,你要去了解,要注意環境。不可以呀隨便放,要有系統,要有規劃,要有方案,要如法。學佛人受菩薩戒,不犯國制,不要破壞法律,不要毀犯國制,很重要,要如理如法。我們佛教被評為全世界最優良的宗教,大家都是優良的這個宗教徒呀。所以一定要配合,一定要如法的放生,不要破壞生態,破壞生態不對,這不是放生呀,好像牠現前不死,你一放下去牠就死了,這不是放生,你慈悲心沒有生出來,你只是把牠當一樣東西拿去那裡丟掉而已,不負責呀。你這種放生會怎樣?生惡業,生怨恨,生出什麼?人家看這個佛教不守規矩,破壞生態,這不是放生。你這麼一放能生出了話柄,也是放生,但是不好。這個要知道,要清楚。實際上,這段的義趣很深很廣,但是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所以下一次,有機會呀,我們再來接著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