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26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一頁,第四行。這是本經體性的第四小段:「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所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這個是第四小段。那麼前面講的「自性」離言說,非是思量分別所知。我們的心,我們的本性,不是用妄想、分別、執著所能測度的。那麼,言語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從妄想裡面透露出來。所以,無論怎麼說,都達不到真如法性,所以,南嶽懷讓大師才說,『說似一物即不中』,說不到。相反的,你要是對『佛性』能夠明瞭,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真如本性的大機大用,當下就轉了,有沒有離開妄想呢?沒有,有沒有離開分別呢?也沒有,有沒有離開我相?我執?也沒有。所以叫做,當相即道。這個道理非常的難懂,難以體會。佛在經上給我們舉了個比喻,如同水起波浪,你這個波浪正在波動的時候,當體就是水。所以妄想、分別、執著在動的時候就是你的真心。眾生為什麼叫妄想、分別呢?叫無明?因為不明瞭這是真心,以為有相可得,有心可覺受,所以就稱為眾生,稱這個法性的妙用叫作妄想,叫作分別,叫作執著。這心性沒有那麼難懂,對自己要有信心。在現代很多的法師,不論是在家的、出家的都少談心性,我仔細觀察,出家的反而更少講這個真如實相,都不講了。真的是像佛在阿難七夢經裡說的,末法的時候白衣說法,問題出在哪?虛雲老和尚講的,話一點都不錯。他說孔子的罪人是秀才,佛門的罪人是誰呢?是和尚。所以,學佛出家要是不能明白真如實相,那罪過無邊啊!做得再好都是罪過。這是實話,祖師大德講的,達摩大師講的,達摩大師的語氣非常的重,他說殺亦無過,就算把你殺掉也沒有過失。可見祖師大德非常的重視心性,因為這是跟外道不一樣,為什麼佛在經典一開始要講六種成就,安「如是我聞」,裡面有一個原因就是揀異外道,跟外道不同。如是,什麼叫如是?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如』是講的本體,『是』是講作用。從體起用,全用是體,叫如是。所以,每一部經都依如是而說,如也就是真如的意思,真如是怎麼樣,我們就怎麼說。所以安『如是我聞』,所以每一部經都依實相,作為本體。哪一部經都一樣,再講更開闊一點,這世間,地獄,餓鬼,畜生乃至外道,都依你的真如本性所現。所以呢,學佛要是不能學大乘法,學大乘要是不明心性,那真是太可惜了,這一輩子就空過了,這是佛教跟其它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尤其是真性、本性,唯佛才能說,其它的說了很像,終究不是。佛在無量義經上講,名同而義別,名字上相同,義趣上不同。『名同義別』。外道也講『空』,也講『有』,總是有個『空』,總是要除個『有』,這外道。佛法講的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無論是空有雙泯,空有俱存都沒有障礙。這才是『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是,我們離開了語言能不能知?也不能知,那要怎麼知呢?話語當中不加分別,就是隨文入觀。話語當中不加分別,怎麼樣不加,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剛剛不是說『話語』是從『分別』出來的嗎?那要怎麼樣在『言語』當中不分別?其實我們之前的講座就多次說到,你著在名字上就是分別,因名而去執這不分別。因為聽聞佛法而去除你的分別執著,這就是不落言語、不落文字,講過了,是現在把它合會起來看。所以真心不在別處,就在大家日用平常當中,就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這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大家都做過三時繫念,但向塵中了自心,塵是不是自心?塵中有自心?你把微塵剖析看看,又掉到話裡面去了。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塵中啊,塵中有自心,告訴我們這塵中,全體的塵都是你的心所現的,因為沒有心就沒有塵,大乘佛法講的,萬法唯心。若沒有心,塵誰來感知?心跟塵是一體的。一體的,但是塵不是心,心無塵。就如同一切世界依虛空而住,虛空就比喻做我們的佛性,虛空是不是一切世界呀?不即不離呀,不可說它是,也不可說它不是,如果說它不是一切世界,那就不能說虛空遍滿世界。如果說它是,世界是有相,空是無相,所以真如本性亦復如是。這裡講的不即不離呀,說到體,就離一切相,不即;說到相用呢,即一切法,不離。離故無相,即故無所不相。離開一切虛妄相,即故無所不相,每一樣都是。我們在這裡能會得嗎?這是道理呀,這是大家本來的樣子呀,真如本性是這樣子呀。祖師常講,赤裸裸的,就在日用平常,眼見色、耳聞聲都是佛性,都是真如呀。但是眾生就是見相生心,起了一個妄念,《起信論》講,這世間的一切法皆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離開了這個妄想,這個妄念,還有沒有境界呀?什麼境界?妄境,妄心就是妄念,所對的叫妄境,離開了妄心,這境界當下就變成了我們講的常寂光淨土,講的實報莊嚴土呀。實報莊嚴土,是解脫煩惱以後顯現的,你要是說離開妄念,那就沒有境界了,那麼我們就不用到極樂世界去了,因為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建不成,斷滅呀。極樂世界就是境界。用四個字好懂,真善妙色,這就是淨土呀,就是唯心呀。什麼叫唯心淨土?心淨佛土淨。所以我們現前心不清淨,國土就不淨,你掃的再乾淨還是不淨。常常有人比喻,你的住的環境,就是你心所現,沒錯!那愚人呢,就去把環境打掃乾淨,就以為心清淨了?有一點清淨,還是著在相上,這是要告訴我們,境從心生,要我們淨,打掃的時候,淨心呀,不是把地擦乾淨、掃乾淨,你心就淨了,那還是染淨呀,還是有染淨二相呀。真性不屬染,不屬淨。在染不染,在淨不淨,這是真實純一清淨,所以叫純淨純善,這個是心性,這個是佛性。大家學佛,無論你是學哪一部經,聽哪一位法師大德講經,都要往這裡去作理解呀。無論是什麼宗派,你是淨宗也好,是禪宗也好,學戒也好,學密也好,要消歸自性,這個重要,不然呢,就叫心外求法。什麼叫心外?沒有一法離心外,但是為什麼有外呢?有外就有內,那就有什麼?有妄心有妄境。求法呀,心外求法,就這樣求的,這就是妄想呀。實際上,沒有一法離心之外。可是我們現在就誤認為,有境與心相對,這就是心外求法。大家不要想說,講這麼深的道理要幹什麼?就五戒十善持好,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樣就好了。告訴你們,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教這一門課。你們先修,上個先修班,免得去那裡呀,聽不懂,一直去問佛,到時候被罵呀,為什麼在娑婆不好好學,來這裡打擾啊?先學,學這個有好處。那五戒十善做好了,念佛信願持名,確實可以往生。但是呢,佛法講得更實際、更貼切。我們常講的修學淨土,不是專求、不是只有臨終要往生的這件事情,現前你的煩惱就要解決,那你要解決煩惱,五戒十善可以,但是你要解決你的根本煩惱,煩惱的起處,你要懂大乘實相。五戒十善,打拳那叫拳架,有那個招數,這個心性叫內功、內學,心轉境界就轉,知道一切法本自空寂,本自離相,心性是這樣,那還要不要造作罪業啊?都離相了還要造作罪業?非但惡不造、善也不造。這離煩惱,碰到事情,你就能迴光返照,為什麼我會起煩惱,碰到事情唉呀心有所對,有事可對生煩惱,自性無所對。現在我違背佛性趕快回頭,就這一念覺悟就回頭了,所以啊,講這個心性啊,絕對不是高談闊論,很多人啊!真的是,剛剛講的無論是在家或是出家,他都以為啊談說心性這是不切實際,你要是有這個錯誤的觀念要趕快懺悔,為什?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你要到極樂世界去,你要謗大乘法,而且還不知道自己謗,那要小心可能不會往生,為什麼?阿彌陀佛不會接一個不想要明心見性的人,因為去那邊他就是給你上這一門課,他接一個根本就不想成佛的人,那他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成佛就是明心見性,你去看觀經,對於心性雖然不明也不謗大乘,不懂那也就算了,還要出來說,講實相不切實際,那就不對了,念佛頂多最多讓你得個事一心不亂,其實也沒有,為什麼?心裡有分別啊,阿羅漢沒有這些分別想,什麼是不切實際?什麼實際?切於實際?阿羅漢沒有這個想法,無妄想。這個要清楚,心性非常的重要,這是啊人格,佛格。所以一切衆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需要緣來顯發,透過因緣,法華經講的,「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講一乘法這是勾起衆生本具的佛種,給這個佛種施肥啊、澆水啊!它才會發芽,所以呢我們要流通正法,流通大乘佛法,讓眾生能夠有機會來聽聞大乘,聽聞這個一乘了義,聽聞淨土法門,這很重要,不要障礙人家聽經聞法,不要障礙法寶流通,罪過無量。人家來請法寶你到處給他設限,到處障礙,害怕他沒有看而不給他,他沒有看那是他的事情,請回去也許家人有緣,人家看,學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把他這個緣給斷掉,那是什麼罪啊?斷眾生法身慧命,罪過無邊,五戒十善你做得再好,罪消不掉,而且還要加一條愚痴,為什麼?你不自覺,你沒有覺察。現在法律規定小孩都有受教權,佛門,佛教誡我們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權利,都能成佛啊!他現在要來聽經聞法、要請法寶,卻被你的邪知邪見給障礙住了,那你違背佛陀的教誡,佛啊我們稱為法王,你跟法王抗旨,諸天善神都不會擁護你,不同流啊,諸天善神、你看無量壽經,你去看各個大乘經典,無論是善神、惡鬼、惡神都發願流佈正法,你障礙正法流通,你跟天地鬼神,無論是善神、惡神都結無量的惡緣,你說業怎麼能消,超度有用嗎?不超還好,一超,這個人障礙佛法流通,正好找你麻煩,我是講真的喔,所以不要去給人家請法寶設限,我們師父做非常好的榜樣,人家要請,要多少給多少,給到沒有了,沒有了就沒有了,緣就到這樣為止了,隨緣了,真的啊,請回去人家問師父說他不看怎麼辦?師父說不看,他哪一天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他會看,別人會看。我們就有很多同修他是因為拿到親戚給他的書,一本書轉變一生啊!好書。佛書呢?一本書永脫輪迴,你要是障礙住,你要是這個心裡起邪見,障礙人家聽經聞法,你要障多少人的慧命,有一些同修剛開始想請大經大論,給他請啊沒有關係,有就給啊,這是智慧啊,初學就想看大經大論,他有這個根機啊,就像我們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禪師小時候不會講話,有一天五歲,媽媽帶他到道場去,他開口了說話了,問他媽媽那個是什麼?手指著佛像,他媽媽跟他說那是佛,他說:與人無異,我亦當作佛。這麼小,善根,後來我們現在講的臨濟子孫滿天下。那要是起一念惡心障礙他,障礙他學法,障礙他出家,那你看罪過無邊。所以要知道,你不能夠說為了一、兩個人,蹧蹋正法,蹧蹋法寶,去忽略了真正想聞法的人,去忽略了眾生的法身慧命。我們甚至有老同修當初怎麼樣接觸到正法?買到師父的錄音帶。民國七十幾年一套賣將近一萬塊台幣,他買下去了,就是無量壽經二次宣講,將近一萬,就一輩子念佛到現在,非常得師父器重,他是這個緣,你說當初賣他的有沒有功德?有功德。所以人家跟我們師父講,有人拿法寶去賣,沒關係,買得到也是他的緣,我們就是免費結緣,心量大不一樣,要學師父這種心量,不要自己想,心量越來越大,福報就越來越大,從早期華藏圖書館這麼小的一個地方,比我們這裡還小很多,剛開始的時候我去過,非常的小,後來慢慢擴大到現在,到全世界去。剛開始印的書也很有限,到現在師父能印龍藏跟大眾結緣,越布施福報越大,尤其是法布施,你讓人家聞法開慧,你修行的智慧、道力都會提升,這是因果,要相信因果。你要相反的,障礙人家聞法,你的德業越來越損,講的不好聽一點,業障一天會比一天的重,這個要注意,很重要。就像教育,再好的教育體制下都會有壞學生,我們能因為有壞學生,就不辦教育嗎?那這叫因噎廢食。佛法流通也是如此,總會有一些人在裡面想要從中謀利,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少部分的人,而去限制大多數人學佛的利益,真的只有極少數,所以要清楚要明白,這個是事實真相,我們要有智慧,這才是智慧,流通正法,能把佛法揚三千大千世界,這是大智大慧。你說釋迦牟尼佛僧團底下有沒有不好的比丘?有呀。那佛還要不要收徒弟?釋迦牟尼佛要是心量像我們這麼小,他看到幾個徒弟不聽話,好了,他生氣了不說法了,其實像舍利弗、目犍連這些都還有煩惱習氣,佛看得到,只有佛一個人沒有呀,那他還要不要說法,佛看菩薩也是煩惱習氣,也是妄想無明,看眾生那更多了。那會不會因為眾生有煩惱,他就不說法?更要說。會不會因為眾生拿著我們法寶去賣,我們就不印呢?更要印。這是真的,不要給人家設限制,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罪業佛來都說不完,真的是這樣子。那麼我們看第四條,離故無相,即故無所不相,也不即也不離,不得已加個名字,強名,牽強、勉強,叫做實相,事實真相,實際上連事實真相都道不得,因為真跟妄又相對了,實相跟假相又相對了,我們眾生迷在自己妄心變的假相當中,說個實相給我們聽,這個心性,我們的真如佛性,真如法性如同海中的鹹味,上一次口誤講成鹽,鹹,你看不到,嚐起來就是有,用現代話的比喻那更好懂了,紫外線、紅外線充斥著,看不到,有沒有?有。還有一個比喻,現代的無線網路,電波都充滿了,就像我們心性充滿了,可是我們看不到,一旦緣成熟與它相應,電腦拿來了跟它相應,就可以上網了。所以不能說看不到就沒有,真如本性就像這個電波一樣,遍法界虛空界,這個是真如,說不得,用言語說不得,用腦筋想,想得到嗎?我們再想總是有一物呀,它是如何如何,又是什麼樣子,想不到。南嶽禪師講的:說似一物即不中。所以祖師大德、佛菩薩善巧方便開示我們,它不屬於有,那我們心裡就說,不屬有那是空,也不屬於空,那好,就生出不是空也不是有的觀念,那總該是了吧,也不是。空有也不是,空有雙合雙融,同時顯現,是不是?也不是。烘雲托月,四句百非呀!這四句百非門做什麼?息我們的妄見用。把我們有無同異、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非有無、非亦有無、有無俱相,通通給你去掉,真性你就明白了,不難哪!明白之後要幹什麼?要起修啊!但是大家聽經都是從文字上解得,沒有道力,你可以從這裡有個概念,境界上要去體會、要去悟入,這有道力,這很重要!悟了以後你來念佛、來起修,那很好修,煩惱就很好斷,為什麼?你知道本來沒有這一回事啊!現在還起什麼心,還隨妄嗎?那就不隨了嘛!不隨妄!妄就自平。因為它本來就是虛妄的,不是把妄滅除啊!妄不用滅,既然說它是虛妄,如同虛空花,虛空有花,把花滅除,那何必呢!空本無花,這樣瞭解就好了,知道就好了,體會到就可以,心不隨它,那本自虛妄的,就是這樣子去用功。那念佛的,你要怎麼安住?心一隨妄,提起一句佛號,就這樣念下去,不隨它,不要跟著它去,跟著它跑,這樣久而久之啊!功純啊!你的業就淨,清淨的淨。功夫純熟了,你的業就清淨,染業就轉成淨因,妄消!真性就顯現,就看我們肯不肯念,肯不肯用功。但是你要不來道場練習,那也不行!要把握時間,沒有機會來,在家裡不要放逸。說不要放逸啊!只能勸一勸,都是放逸。什麼叫放逸呢?一下這個事,一下腦筋又打那個妄想,一下又打這個妄想,想要做什麼,又想要幹什麼,這就放逸。好了!等到你妄想打完了,要來打坐了,坐上去就開始想啊,怎麼那麼久啊!又開始起妄想:修行一定要在那裡打坐嗎?不用啊!到處隨緣就可以了。煩惱沒有去掉到處都不自在,不能到處隨緣哪!有人說:自然就好啊!我們現在就是不自然,真正自然就像佛這樣,自然啊!天真佛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最自然,你要真正要隨緣,要得自在,那要透過一段時間的熏修,修行啊!不可能沒有過程,你要躐等,不會有成就,想說我經聽一聽,看個幾頁書,到道場做一點義工,一天就念個幾聲佛號,然後對於自己不在意的事情都放下,對於在意的事情都不知道自己在在意,臨終想要到極樂世界去,那做不到。現在的學佛人,放下都是放下自己不在意的,在意的呢?執著的呢?罣礙的呢?放不下,不想放,聽到人家說:「學佛要孝順父母,要家庭先顧好」,好了!大有理由回家貪戀世間,不到道場用功,不來修行,很多人就這樣錯會,要知道那是自己心裡面放不下。佛法講的孝順,講的和睦,建立在什麼?離煩惱的基礎上,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不是世間那個情情愛愛的,那個不是啊!建立在離煩惱的基礎上,你要煩惱真的離了,講一句真話,你在情愛裡面你就得自在,你在一切時處都自在,這個是真實功夫啊!可是要先離煩惱,煩惱要是不離,聽到說學佛要先照顧家裡,照顧是好聽哪!就是要回去罣礙,要回家執著,可以光明正大的執著,光明正大的罣礙,光明正大的起煩惱,光明正大的不來道場修行。同修要是勸你,要來用功哦!你說:「師父講的呀,家裡要先顧好」,他明明就是這一個小時坐在那裡,腿痠腿麻他忍不過,就拿這個做理由,念佛念下去就心煩意亂,定不住,就用這個做藉口。修行要講真話,但是一講真話,大家都不來,不願意學,不願意修。要想明心見性,沒有熏習佛法怎麼可能?雖然說自性是本具啊!本來清淨的。華嚴宗宗密大師講:「知冰是水呀!猶賴湯汁以消融,悟妄即真,尚藉佛慧而熏鍊」,悟了全妄是真,都還要再來熏習佛法,何況是我們根本沒悟,那怎麼能不熏習呢?還拿著這個世間法當藉口,那只有一個果報,永遠輪迴,永遠在生死裡面,出不來了。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要很清楚,我們講座略舉一、二而已。大家的妄想要能自己覺察,我們看下一段,第五段,論云:「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也。」這是結歸到無量壽經來,顯示極樂世界的國土乃至佛、菩薩,我們講的依報跟正報,一一啊,都是稱真如法界,都是從清淨心所顯現的,那麼顯現出來的清淨相,清淨的作用,收於一法句中,一法句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都收在這裡面,所以叫略說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阿彌陀佛有一個名號叫無量清淨平等覺,所以呢也可以說為啊是清淨句,這一句佛號能夠盡除你的妄想,盡除你的分別、執著,盡除啊你的無明,所以說它是清淨句,為什麼它能淨呢?因為它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就是我們的本性,真實就不假啊!智慧就不闇啊,不蒙昧啊,無為就不屬有為,法身就不屬於這個肉身啊,不能算是肉身,不能算是這個業報身,我們講業報身啊,所以呢,它能淨,能夠除斷一切的煩惱,所以這個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這總持陀羅尼,大家心裡面就會想我要是,現代科技發達,要是能夠吃個藥丸,吃下去什麼都懂啦,什麼困難都解決了,那該有多好,不用等它發明,這裡就有,念佛我們稱為阿伽陀藥,不死藥,怎麼不死啊?真性不死,念下去就跟六祖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你們想要的就都得到,不用等科學家發明,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以前就有了,所以佛教比較進步,念這個佛號下去,那不一樣,真的不是其它的法門所能比較,而且千經萬論共同指歸,可見它的重要性,那麼帶說淨土的經典,附帶說的淨土經典,在大藏經裡面有兩百多種,可見啊,念佛的重要性,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常常的宣說,所以我們今天遇到,真的要像祖師大德所說的一樣,保此一行,萬牛莫挽矣。誰來勸都不動心,它說的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事就是事相,理就是我們的理性,就是法性也就是我們的心,心跟境沒有障礙,這「一真法界」,這一真法界在那兒呢?你要說它超出十法界外,可以,因為它體本自空寂,你要說它含容十虛,十方虛空也可以,就在十法界中,都沒有問題,這是事理無礙,這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這就是事事無礙,見到事就是見理,事相上全體就是佛性,沒有染淨、對待的差別,在對待當中還是沒有差別,真正的平等、真正的清淨,當相即道,相就是清淨,圓覺經講的:地獄天宮同為淨土,這是當相即道,道就是什麼?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是什麼呢?就是空的意思,心裡要是有一物就不空,有一物要生煩惱了,那就不清淨,所以當相即道,道就是清淨。極樂世界種種的依正莊嚴,每一様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每一様無論是有情無情,都是從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顯現的,那麼我們現在這裡是不是,說實話也是,但是呢,眾生不了達什麼是法身,所以呢勸修淨土法門,托他佛以顯自性,藉由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讓我們反熏、反觀,原來我的心就是這樣子,禪宗常講本地風光,本地風光什麼樣呢?無量壽經打開來看看就知道,那就是本地風光,顯密圓融,這是真正的清淨。每一樣、一一皆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也,這世間一切法都是以實相為體,極樂世界也不例外,不會說極樂世界是依實相,娑婆不依,沒有這種事,一真一切真,一空一切空,不會說極樂世界不空,娑婆空,這是講真實理體上來看,空不是斷滅空,要說清楚,不屬斷滅,空是講它的無自性、無體、不實,所以說為空,就如同大家夢中的境界,夢是空,不實的,這個比喻大家很容易明白,因為不用加以解釋就知道作夢不會是真的,從心所現的,證明這一部經是以實相為體,每一部經都是,極樂世界也是,這個要知道沒有差別,所以說是本經的體性也是一切法的體性,這個我們要清楚。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