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九頁,倒數第二行,第四小段:「念佛乃修行之徑路,持名又為四種念佛之徑路,稱為徑中之徑。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故稱淨宗第一經,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這一段,它是解釋,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也就是說我們透過這個念佛的方式,可以呀入無生。那它這裡講的,修行之徑路,我們要先明白,一個人好心就好,為什麼要修行?很多人他都會認為說,我有善行,我有善念,那幹嘛要來修行?要來學佛?這個呢是很多人問過的一個問題,也是很多人不學佛的一個藉口。不學佛的一個藉口。他說心好就好幹嘛學佛?可是我們去反省一下,真的好嗎?為善被人誤會的時候,心瞋不瞋?心裡還會不會起瞋心?會不會起對待的念頭?不順自己意的時候,生不生煩惱?越是不順的時候,會不會起執著?想要讓它順暢,然後有種種的造作。如果有,那就不算是一個真正的一個好人,真正的一個善人。我們佛門講的修行,它是離開善跟惡。最初要轉惡為善,再來呢轉迷為悟,最後轉凡成聖,這三轉。那麼,到聖人的這種境界,就不再是像凡夫這樣善惡的對待,這種對待的念頭這麼強。尤其是善人,有正義感的人,那瞋心比較重。我們談的瞋心,先不談事情的好或壞。遇事會生氣,遇到事情就生瞋,為什麼?看不順眼,看不過去,且不管他站的立場,生起瞋心,那這個心就沒有定力了,那就沒有功夫了。所以才需要透過佛教的方式來修行。把你的善心善念,更為增長,更為昇華。這個很重要,現在的人行善,做好事的,我們看這次日本地震,乃至全世界哪個地方有災難,大家都很發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但是這個善,還要再讓它更增長,更提昇。心要平,你捐出去的錢,人家沒有妥善運用,馬上就生瞋恨,那你這個善行的功德就打折了。我們客氣一點講,打對折,要是不客氣,還增長其它的罪業。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華嚴經》講的。所以要透過修行。那麼修行有很多的方式,很多的方法。這裡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指出來,念佛最為穩當,連禪宗的祖師都這樣講。所以一間道場怎麼樣才算興盛?百丈大師講的,叢林以無事為興盛。沒事,大家都用功修行。不起念頭,無事。第二個呢,修行以什麼為穩當呢?以念佛為穩當。這個是百丈大師叢林二十要裡面講的。所以,可見呀念佛,持名念佛最重要、最需要,也最適合現代。走到哪兒都可以念,都可以立刻、立即地把你的心給平靜下來,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感應呀。有一個法師告訴我,他說:「我靜坐十幾年,後來才發現,念佛心定下來的速度,比他之前靜坐還快,一下子就感覺到清淨」當然這個是念佛的功德,可是他之前的功夫我們也不能抹滅,也是有它的基礎存在。但是呢,他的體會是對的,就像我們之前講的,念佛如同這個探照燈,一照非常的清楚,非常強的光明。你心裡面什麼煩惱什麼汙垢,念下去全部冒出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要是靠自力,你會覺得我沒有妄想呀,是你沒有覺察到,不是沒有,所以說念佛來得穩當、來得方便、來得直捷。所以它說是修行的徑路,是捷徑。底下它又講,「持名又為四種念佛之徑路」。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這通途經教講,通途的法門都是我們講的契會的實相,念自本心的實相,了知諸法實相,念自,念自性。那麼這樣子修行,這種高妙的方式,我們看到第一小段,「無生」與「無念」,「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這實相念佛。到八地的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才真正無生。所以凡夫啊,一下子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實相念佛它的難處,根器要非常的利。那麼觀經就開了異方便,觀想念佛。想什麼?想極樂世界,想西方三聖,不是自己想的,如經典所說去思惟、去想。但是呢又有問題,凡夫心很粗,菩薩、佛還有這極樂世界,境細呀。境界微細微妙,叫境細心粗,妙觀難成,你要觀想,你想不出來呀。尤其像我們現代,要想這個佛菩薩像,想不出來,你們可以想想看,能不能完完全全的,鉅細靡遺的印在自己的心田裡面,完全,沒有辦法。所以這個觀想啊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做得到,我們這裡講的是大部分。那麼觀像呢?像就是佛的形象,畫像或是木雕像、銅像,佛的形象。像現代小佛卡很方便,帶在身上,放在這個皮夾裡面,放在你公司放在你的几案前面,可以看看佛像,有一點幫助,幫助你提起正念,或是手機、電腦的桌布,弄成佛像,可以幫助我們修行,但是「像有則在,像去則無」,這個形象現前了,你的正念在,可是你在公司,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盯著佛像看,一天八個小時工作時間盯著佛像看,做不到。即使是桌布上有佛像,那也是看一下而已,等一下又要忙別的事。所以像在的時候,你就有在念佛,有正念,等一下一轉頭事情一忙,忘失了,所以呢也不適合。唯有持名這個方式,剛好通於前面三種念佛,又能夠讓大家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能夠保持你的正念。持名可以出聲、可以默念、可以金剛持,金剛持就是沒有聲音,嘴巴動,你可以撥念珠,或是手動都可以,這是持名,還可以配合呼吸,配合你的步伐,甚至你在吃飯都可以念佛,真的太方便了。真正有心的人要學,一下子就上手了,就能夠得力了。所以說為四種念佛之徑路,稱為徑中之徑,捷徑當中的捷徑,特別當中的特別。用這種方式你才能夠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你的善、你的善行才能夠提升,往心地上去,不會只在事相上,事相上照作,照樣幫助眾生,一樣五戒十善,謹潔無犯,都是一樣,你用心不一樣,這是講的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用什麼方式最好?那麼剛開始要怎麼修?無論出家或是在家,佛告訴我們,五年學戒,這五年學戒學什麼? 是不是學戒律? 不是。師父告訴我們,老和尚講:你要是學那個戒相,那個還不行。五年學戒學什麼?修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不起心不動念。所以師父當時候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教他五年學戒,他再發心,十年,再加五年上去,為什麼?那五年他心還沒靜下來,要達到目的,讀經專讀一本經,念佛就專念一句佛號,參禪的專參一句話頭,是這樣子啊。教你一些簡單的律儀、規矩,這樣學,這個過程做十幾年,還是沒有完成。根本智要發,念頭要斷呀,所謂般若無知,這是根本,戒是戒這個,其他的那戒相那個好辦,師父說那個事相上那個好辦,你心裡面念頭止不住,這個難辦。戒相上律儀戒,形象上表現出來,實際上你們要是仔細的留意,都可以做得很好,裡面的念頭煩躁,停不住啊,一接觸境緣,就要生心、就要動念,你說這個哪有根?所以師父就講:現代的人學佛法,不從根本智下手,一接觸佛教他就要來解經,他就要來看經典,他也許很會講,師父說:講的都是皮毛,達不到真正的精髓,這個是真的。我們自己十幾年這樣下來用功,對於經典才有那麼一點點的體會,如果要是不這樣做,不老實,我以前除了世間該做的事情以外,其他的時間全部拿來用功,就這樣子,現在也是這個樣子,心才有一點平靜,不要說得定,我從小就學,現在你們講的沒有受污染的時候就開始保護,那何況現在的人,三十歲,四十歲了,五十歲了才來學佛,一學佛就要解經,師父說:沒有根。就是這裡,心定不下來,伏不住,他聽到了經典他開悟不了。以前古來祖師大德為什麼能開悟,除了根器好以外,還有就是他照規矩走,是這樣。那麼修根本智有因緣利益眾生,要不要利益呢?當然要。不然就是小乘,我們是大乘淨土宗,有因緣要利濟眾生,心量要大,不是只為自己修,這菩薩道菩薩行,從中利生就是利己,自他不二,去反觀、反照,這就提升了,心法。所以用了十幾年的功夫,都還不算是真功夫,何況不肯用、不肯學,一開始就要我來看看這個,我來看看那個,所以為什麼說師父講,不是叫你學那個戒相,學那個戒本,不是啊。你來看看這個,看看那個,心都亂了,是這個樣子的,甚至根本沒有資格聽經呀,不要說翻開經本了。先修定,後開慧,這是歷代祖師大德的一個教學的方式,這個方式能成就,縱然沒有大成就,念佛往生淨土絕對不是問題,所以,你看禪門日誦晚課都是念彌陀經,念這個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為什麼?他們有我們講的修根本智的基礎在那裡。心還是定的,不會亂意,意不會亂,這個很重要,現在的人都忽略了,去翻經,去解經。我們師父講的,真的,講實話,沒有根本。所以,要從這樣下手,這叫做學戒,戒就是防非止惡,什麼叫非呢?心起念就非,去動作就惡,造作,一起念,隨念去做就惡,動念了,所以佛法的善惡標準定在這邊。一起念,本來一心就二心,那造作,三心二意全部都出來了,三心啊那三心?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意識,這三心。二意,單指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妄動呀,三心二意,落到意識裡面去,落到造作裡面去,那要怎麼能夠契會無生?所以用念佛的方式,我們都還不肯念,還不老實,都還要動念,我說的不動念,不是壓念不起,要搞清楚,心裡要真的無物啊。有一首偈叫作什麼?學道猶如守禁城,守城啊,晝防六賊夜惺惺,白天要防著六賊,什麼六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賊,六為賊媒自劫家寶,你防止你的六根攀緣六塵像防賊一樣,晚上呢也不昏昧,惺惺就是不昏昧,中軍主帥能行令,你自己要有正念,要有決心,要有菩提心,中軍主帥覺悟呀,能行令就是能控制他們,到達了上妙的功夫,不動干戈致太平,這個是不戰能驅人之兵,這上策,不動干戈致太平,念佛就是此意,念佛就是你不管那個妄想,起了念,不隨,不動干戈,你還是安住你的佛號,不要跟著它跑,不要跟著它走,這個才真正不動干戈,你要是念頭起來呢,以念止念,以心除心,以法除法,用念佛一法來對妄想,這大家很容易犯,不熟悉的很容易犯,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那就打仗啦,打仗啦永遠沒有止息,打不完的仗,為什麼?動心,念佛也在動心,所以,老實念就好。念佛,是徑中之徑,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這一部無量壽經,講得明白,講得透徹,而且講得容易,大家都做得到,羅什大師的阿彌陀經,羅什大師翻譯的它是意譯,意就是意思,把它原來經文的意思翻出來變成經文,它不是原譯,等於是他把這個法自己咬過以後,嚼過以後再給大家,再給大家看,羅什大師沒有問題,功夫非常的好,有人啊,他的徒弟跟他說,他說:大師啊,師父啊為什麼你也可以有這些奴婢啊?這些美女,皇帝給他的,皇帝給他的,侍候他,侍候他的,有這些五欲六塵的享受。有一天羅什大師就召集大眾,來來來,你們通通都過來,準備一碗鐵釘,當場吃下去,他說,有這個功夫,可以,每一個人都搖搖頭,羅什大師這叫不捉持金相,四大擾他不得,我們八關齋戒,不捉持金相,不要拿錢,不要拿金銀銅鐵,我們做的是事相上,也不錯,有人這樣發心,心理上,四大本如來藏,不捉持金相,會相歸性,這是功夫,這是道力。所以,羅什大師吃鐵釘沒有問題呀,他懂得,他可以這樣翻,我們不行,我們要是這樣翻,造罪業,所以,羅什大師翻這個彌陀經他是翻成一心不亂,那麼,同樣的有一個本子,阿彌陀經的本子,是玄奘大師翻的,在一心不亂的地方他翻成一心繫念,一心繫念佛號,一心繫念是他的原譯,這個比較好懂,也做得到,那麼一心繫念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就是一心不亂啊,一心不亂。那麼,無量壽經講的更為明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往生,下輩,中輩,上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翻作中文是覺悟,是回頭、覺醒的意思,覺悟啊,覺悟呢我們之前講的,知諸法無生,至少用這個概念,這個觀念,你就不會執著於世間,善與惡啊,對立啊,能所,發菩提心,那麼在淨宗的祖師講得更明白,更好懂,但是呢,不好做,萬緣放下,求生淨土就是發菩提心,這世間放下,兩邊都不著,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關於心,都放下了,事相上雖然有所作為,心裡不染著,發菩提心,一心一意所有善根就是迴向求生淨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十八願講的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這一向專念很重要,現在有人說,我說你要來聽經,我一向、一心念佛就好,我不用聽這麼多,那我們想一想這部經文殊、普賢都來聽,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這些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他們都來聽,我們凡夫要不要聽?他說他一心念佛就好,一向專念就好,但是呢?要能自己反省,是不是真正一向,這一向就是至心的意思,沒有二心就這一念,什麼叫至心,古德舉了一個例子真的很好,他說譬如你在深山,曠野當中,突然,我們講現代的,現代人碰到食人族,要把你抓去吃掉了,追著你打,那你逃啊逃啊逃到河邊,這時候你就會想啊,我要怎麼過河,是要把衣服脫掉過河呢?還是怎麼樣過河,你這個時候還會不會想說我銀行裡面還有多少錢啊,他還會不會想想,我還有哪裡什麼放不下的?放得下的,還有什麼事沒有處理?沒有做好,就不會了嘛!一心逃命啊,一心求生就是這個意思,求生淨土就是這種感覺,一心、專心、至誠,沒有別的念,就像那個逃到河邊,一心就想逃命,他不會想想說我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做,要不要哪樣先做,哪樣後做,什麼事情先怎麼樣後怎麼樣,沒有那麼多拉里拉雜的事情,他只想要逃命,所以這「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無常大鬼追著我們後面打啊,我們被無常大鬼給跟蹤了自己都不曉得,抓到你了,要把你吃掉,我們還不自知,還在這裡三心二意,打妄想、起分別,造作這些世間的念頭,不能覺察,沒有一心,你要是真正覺察到了;真正明白了,你就會像這個要逃命的人啊「一心求生,求生淨土」,這個是真正的發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還夾雜了其他的想法、看法,三心二意,學佛不能夠得到一心不亂,連功夫成片都做不到。所以呢我們剛剛講到修根本智很重要,我們師父花了十年修根本智,其實啊說實話,根本智修一輩子都修不完,不要說十年,根本智啊,要到無心才對啊,般若無知,起用以後,無所不知,這是它起作用,就像我們共修啊,大磬,磬是什麼?裡面是空的,你要是實的,沒有作用啊,跟一個房間,房間堆滿了東西沒有作用,把它清空,我們心房也是這個樣子,心裡面太多東西,沒有作用,那顛倒啊,那大磬啊,無心啊,誰敲,它就應,無知啊,敲下去起作用,振聾發聵,無所不知,這個般若的智慧就是像我們剛才比喻這樣子,所以我們心要空,要無一物,我們師父教的,真傳啊,祖師大德這樣教下來,大家這樣做,肯定會有成就,如果你想要標新立異,用自己想的方法,用這個,其他的方式,這個沒有辦法作保證,因為啊,所有的祖師大德都是這麼來的,先修定後開慧。那麼肯聽師父的話這樣做,叫持戒,戒是教誡,教誡,不是只有戒相,戒相是律儀,那個是大略的方向,那個還不夠,那個要學,這個才叫五年學戒,五年啊,是一個給你體驗,我們現在講的體驗班,體驗看看什麼叫做不動念,看你這五年行不行,不行還要再加上去,我們反過頭來想想,看十年不夠,二十年不夠,乾脆一輩子好了,那根本智就修不完,所以時時刻刻都是在學,都是在修行,不在五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也沒有離開根本智啊,為什麼?根本智跟後得智是一心啊,講到究竟是一心,你的煩惱少一樣,智慧就增長一樣,你的貪心少一分,你的不貪心就增長一分,你不貪就是智慧,你瞋心少一分,你的無瞋的智慧就生起來,無瞋也是智慧,所以就是因定發慧。那戒是什麼?懂道理啊,不能起瞋心,不能起念啊,戒啊,戒又叫做制止,不要動念,止觀的止,有沒有止觀的意思?有,都有,所以一義、一字而攝多義,真的是字字句句無量義,你要生心動念呢?每一個字都有障礙,跟你講戒,就開始菩薩戒、五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開始從頭到尾背一遍,也是戒。名相,名相,所以我們常講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是這樣子的,這樣看的,但實質,你們要對自己要老實,不可輕易放過,如果茍且、隨口、隨意的放過自己的煩惱習氣,那這個一樣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剛講的不是說守事相上的不行,是說還要再增益、往上提升,事相上有機會要去瞭解,很多的戒律到現在,時代的變遷,有一些戒根本不會犯到,因為根本就沒有沒有這些東西了,佛陀制戒有他的因緣、有他的原由,為了是要防非、為了是要防護譏嫌,一個學佛的人,在這世間,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就要表現出什麼樣子,心裡呢?有沒有這一物?沒有。永嘉大師講的:「分別亦非意。」什麼叫「分別亦非意」呢? 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自己絕對不起念不動心,這個是功夫,這個是修行。所以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稱為淨宗第一經,發心專念皆可往生。你要想往生大概就是死掉了,不是的,死掉了那是糊里糊塗的,往生是正念分明,心不顛倒才叫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沒有中陰身,不會有七七四十九天,沒有,他是活著去的,在世他就知道說臨終要去哪裡。再來往生還有一個意思,現前依著淨土依著無量壽經的教誨去修行,脫胎換骨,這也是往生,「改往修來,洗心易行」,你脫胎換骨,脫掉凡胎成聖成賢,往生這個意思,故更為明確簡要,所以大家修行想要有成就,那就得念佛,沒辦法商量,最後一招,現在的人講:絕招。這一招再沒有效,那沒救了,沒有救了,任何法門都救不了,現在人的惡心惡念,唯有依靠念佛才能夠消除,最快的消除。其它的也能消除,沒有錯,速度的問題,還有他熏習的綿密度,這個方式最容易熏習,不容易失念啊,念佛,持名念佛,回家可以禮佛,禮佛就是觀像,要是心力尚足,想想極樂世界,觀想,慢慢的業障消了,根器向上提升了,下根轉中根,中根轉上根,實相,所以它是通的,是通的。所以有人說念佛是妄念,對,對實相來說它是妄的,一妄一切妄,一切皆妄;念佛是正念,一真一切真,一切皆真,真妄不二,理事一如啊。你說念佛是真的,能念之心念念不住,所念之佛剎那生滅,所以妄啊,所以念佛不可得,一妄一切妄,一切諸法皆如是。佛像也是虛妄的,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有人說法師你講的這是應身,應身佛,實際上這三身唯是一身,應身是虛妄的,報身、法身皆是虛妄的,體空寂啊,法身是體空寂,報身之相假有,也不實,應身隨緣應現,並無實法。念佛是虛妄的,要是講念佛是真的,那真,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所念之佛本自圓成,不待修證,真的。所以呢念佛不可說其是虛,不可說其是實,治病而已,治我們眾生對待的病,妄想的病,藥到病除。你要是著於佛號上,他告訴你那念佛是假的,要是呢著於世間,就告訴你來念佛,念這個出世間,念極情亡,空跟有、真跟妄就一如,本來是這個樣子,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所念之佛本自圓成,不待修證,不離心外,離佛談心未始聞,從來沒聽過,所以不可說真不可說妄,著在一處落在一處就是窠臼,所以我們剛剛講的,這個應身佛會變化,它的變化不是生滅,變化,我們講的轉變形象,轉變形象,就像你這個人化妝,一下化成這個樣子,化成那個樣子,妝洗掉了,你還是本來的樣子,這應身,這個是淨土法門奧妙之處,深玄的地方,難懂,不好懂,所以稱為淨宗第一經。剛剛才講到這個深妙的境界,一句佛號全部收起來,全部得到,不假外求,所以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就是開心的時候,不是很快樂,那快樂是對待的,心地光明,所以稱阿彌陀佛。我們跟人家見面,念阿彌陀佛,祝福你光壽無量。光是智慧,壽是壽命,這句話要是解釋起來每一個人都願意聽,每一個人都願意念,祝福你智慧跟壽命無量,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都還不如我們這一句,對不對?大海,我們講的滄海桑田變化,所以呢念佛光壽無量,沒有條件的,祝福人的話非常好,是好話中的好話,善言中的善言,你跟人家說好話,不如給他念一句佛號,給他種金剛種子,來生遇到佛法會成就、會解脫,還有聽到這個佛號的人、動物「聞名得福」,聽聞佛的名號會得福,來生常生梵侶,梵侶呀就是親近修行者,他會解脫呀,這個是功德,聞名必然得福,那光壽無量呢再講得明白一點,對於修行人,你跟他念阿彌陀佛,你要迴光返照,我就是光壽無量,光壽無量就是我,告訴你,你決定成佛,你本來就是無量光壽,無量光是智用,無量壽是體,是本體。光壽一如就是法界,就是真如,這個是修行人這樣返照。所以我們給人家念佛,是提醒他你本來是佛,所以當我們聽到人家跟我們念佛的時候,要這樣想,要這樣返觀,這樣覺照,這會開悟,會成就,所以這個為什麼稱為淨宗第一經,就是這個道理,好多的好處,因其為直截中的直截,方便中之方便,這樣就感覺得到,夠方便。談話間,所謂越三祇於一念,三大阿僧祇劫,齊諸聖於片言,什麼叫「齊諸聖於片言」呢?諸聖就是這些聖人、佛菩薩,你怎麼跟他相看齊呢?看齊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跟他平行,跟他齊等、相等,一句佛號做得到。齊諸聖於片言,四個字,阿彌陀佛這四個字,齊諸聖於片言,真的是至哉妙用不可思議。從有念入無念,因願生而悟無生,願生西方,可以證入這個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剛看過,一般凡夫做不到,為什麼有這麼好的事情?還是回到我們常講的:眾生本來是佛。現在迷惑了,回過頭來念阿彌陀佛名號,那麼決定成佛,所以要好好的把握,這個是善中之善,我們師父講的這四個字很好---純淨純善,最純,善還不夠,純了,不動念、不妄想、不分別,這是純了。要是一動念,雜了,雜就是夾雜,就是對待,純跟雜一如,為什麼呢妄如同虛空花,依空而有相。虛空花,什麼虛空花?我們現在眼睛起花,虛空花,那這花從哪裡來呢?依虛空而有,依空而有相。實際上這花從哪兒來?沒有生沒有滅。不從眼來不從空來,若從空來,從空而來,虛空應該常有花;從眼睛來,你眼睛應該常常有花,無端妄起,就像你迷路了,這迷從哪裡來?從路來嗎?還是自己迷,你本來不迷,若從這個路會給你迷,那每個人走到那裡都應該迷,正在迷時的時候,方實不轉。方位不會轉,這個很重要的一個觀念,迷本無根,性畢竟空,所以妄念還是假的,所以正念跟妄念仍舊是不二,華嚴講的:「諸藏純雜具德門」。華嚴十玄門,一切染淨都是一門,那一如呢,純跟雜都具德,當然華嚴經它講的是一門攝一切門,純,所有門都入一門,都入一善行中。譬如說布施波羅蜜,行布施波羅蜜的時候,所有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布施,一門,純,純中有雜,裡面含著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含著,跟等於不一樣,等於是不壞相,布施還是布施,布施等於就像持戒,那個不一樣,跟大乘的不一樣。所以華嚴講的高妙,不壞本相常入其中,念佛也是這樣,即凡身成佛身,純雜具德,凡夫屬於雜,如來屬於純。純雜是一體的,具德,同一心性,所以念佛會成就,念佛會有功夫,就是這樣,這個道理幽深難懂,所以不要看輕淨土法門,我們華嚴十玄門隨便舉一個,意味無窮,凡身是佛身,不可思議。用一句佛號就達得到,齊諸聖於片言,剛才講的這些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觀念,現在人講觀念,心境,明心見性的心境,念佛達得到,而且大家都可以、都能成佛,所以這念佛不要看輕它,這個很重要,隨隨便便的毀謗批評,我們剛講的,齊諸聖於片言,就這樣子四個字,你要達到華嚴的這個境界,法身大士,參加華嚴經的這些大眾,有沒有舍利弗?舍利弗跟目犍連兩個人跟聾子一樣,聽不懂啊,不見不聞,佛入他自住三摩地,我們講的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他見性,煩惱徹底消除的境界,誰能入?法身大士能入。一般的凡夫沒辦法參加,所以念這一句佛號,裡面的功德就含攝整部華嚴經,甚至祖師告訴我們,華嚴跟法華是無量壽經的引導,講個開頭而已,如來一代之正說歸此經,法華講的即身成佛,我們講成佛的法華,華嚴經講的如來的境界,如來的受用,古德讚歎,他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的富貴。我還加兩個字---權勢。為什麼?富貴有錢,有錢不一定有權,權是什麼?菩薩大小無礙、一多無礙、長短無礙,在一切對待當中都沒有障礙,大自在啊,大權示現,這個是華嚴經。這些境界,念佛到極樂世界去就有,現在有沒有?有,也有。念佛心無罣礙、無住,遇事心不亂,生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個大家都做得到。不要灰心,不要想說整天想我業障很重大概沒救了,你要是這樣想,業障就更重。越想越重,有業障懺悔就好,我們師父講的,想一遍,你業就再加深一層,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想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所以人家的好處,常常記在心裡面,人家的壞處不要放進來,也不要去講,你去講問題更大,損自己的道,這個得不償失。底下它說:「方便中的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這是幫助眾生了生死成佛道最好的經典。所以遇到了,無量壽經講的:值斯經者,皆可得度。什麼叫值?碰到了不懷疑,你要是懷疑,沒有辦法,懷疑想想大概真的有這麼容易嗎?有這麼簡單?懷疑,心就動,不誠,信心就沒有了,那願怎麼會切呢?行怎麼會專呢?所以信要信得深,願要願得切,行才行得專,要是有懷疑,信願行就沒有了、破掉了。希望大家要能注意,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