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21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九頁倒數第四行:「持名念佛,入有得空,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念,即凡成聖。至哉妙用,不可思議。」到這裡是第三小段,還是在解釋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是本經啊,興起的一個因緣,那麼玄義,在我們在講玄義,就是順便把無量壽經簡介給大眾,裡面的內容從頭到尾要是略講,那麼時間比較短,那這個意思會講不盡,那如果是深講,講到後面前面忘記了,所以呢?才講玄義,那麼玄義呢?就是整理這一部無量壽經的精華,它的一個特色,給大家做簡介,那麼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就是要讓大眾瞭解這一部經幽玄的義趣,這個是講玄義啊,很好的一個地方,但是現代的人,他耐心不夠,也就是說定力不足,要他心靜下來,要來看一部無量壽經,他都會覺得很煩躁,何況是要聽整部的經,聽整部經以前還要先聽玄義,那就更沒耐心,要知道啊,玄義啊,跟無量壽經無二無別,佛在經上有個比喻,比喻的很好,他說如人食蜜,中邊皆甜,嚐這個蜂蜜,無論是從中間,或從旁邊嚐,都是甜的,所以玄義跟正文,都有它無盡的意味,都能深達實相,所以要有耐心,不能求速,其實要求速,聽玄義最快,因為它直接濃縮了包括你看無量壽經的因緣、本經的體性、這一部經的宗趣以及力用、然後修持的這個方法、那還有這一部經的歷史、它在藏經裡面是屬於大乘或是小乘,很快的你就可以瞭解到無量壽經,所以要求速,還是聽玄義比較快,聽無量壽經,它有整個的一個脈絡系統,要從一品一品的講,那麼有時候呢又有另外一個引申義,所以呢,講的主題啊,就是你對淨土的瞭解,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夠知道。那玄義短短的,自己看也都能瞭解,如果有同修需要玄義的話也可以請回去,因為你們有長時期的在聽經,這個玄義一般沒有做結緣,玄義是三十年前師父作的,這版本我現在拿出來,很多老同修都忘記了,都忘記了卷首筆記,這個是節錄啊,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大經解裡面的重要的內容,那麼回到正題上來看,念佛能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持名念佛,妙就妙在那裡,入有得空,入有怎麼會得空呢?我們在世間不是常著有嗎?怎麼會證得空性,世間人,心就是認為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是有,這外在,認為我的感受是有,所以要滿足自己的感受,貪五欲六塵,取著名聞利養,這些都是有。入有怎麼得空呢?入到這個世間有啊,得不了空啊,念佛也是入有,他這個有,叫做妙有,大家都很清楚。但是妙有跟妄有是一體的,但眾生著於妄有上,他見不了性,無法返本還源,祖師講的:「路還家」,沒有辦法,眾生沒有辦法去,因為他執著,你執著世間開悟不了,但是眾生他又體會不到空性,體會不到佛心,那用什麼方法呢?教我們執持名號,用一念,上次講過,換除百千萬億雜想,妄念,用這個佛號來替換它,我們一起念,起什麼念呢?對世間起煩惱,我想要的東西,得不到起煩惱,在人事上起煩惱,趕緊回過頭來念佛,佛性的作用顯現出來,這叫入有啊,有叫妙有,入於有中啊,不隨妄,眾生不知道真妄不二,所以說個真跟妄,講到究竟是一如的,是一如,同一體性,就像夢中的境界,夢心跟覺醒的心這是一個心,沒有兩個心,同一體,但是在作夢的時候跟醒來的時候,那個用不一樣,楞嚴經講啊,「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一性,作用不一樣。所以眾生迷,迷在有上,迷妙有為妄有,迷真空為頑空、斷滅空,我們眾生就是迷,就迷在這裡。本來是真空,變成頑空,有個空,斷滅空,色空相對,有空就有色,有色空那就有相對,所以心經才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乃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以眾生就是不了,不了達這個心性,所以就變成眾生。那麼用念佛的方式,入有得空,入這個妙有,得到真空。妙有跟真空是一如的,是一體的,大家聽到空,做一個空解,做空的這種觀念,這種境界去體會,不是,為什麼講真空,是講本來空,本來無一物,但是這個空,具恆沙妙用,怎麼講呢?大家體會不到,貪、瞋、痴是空的,念不相續,念頭不會相續,一念接一念,空啊假的,本來不有,本來沒有,貪瞋痴空了,不貪、不瞋、不痴,性德就現前了,我們看這個世間,色,要知道色即是空,那你自性當中,真、善、妙、色就顯現了,有沒有壞世間相?沒有,壞的是我們眾生執有的,執有世間的這個錯誤觀念,去的是執著,維摩詰經講:「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法界觀門講:「不必滅色故空。」不用去滅除色相才見性。中峰國師講的:「但向塵中了自心。」所以自心的全體,就是色相,那眾生為什麼在色相上迷,那麼見色不見心,心裡啊有個覺知,有個我在感受,有個法在被感受,在這裡妄生分別,去掉的是這個分別,離開的是這個執著,不是把色相上滅掉。要把色相上滅掉,那這是二乘,斷滅空,滅色故空,滅煩惱來證菩提,大乘講的:煩惱即菩提。這個不一樣,所以淨土宗是圓教的一乘法,入有得空,有沒有離開你們現前的生活?沒有。那這麼巧妙的方法,每個人都能學,每一個人都得的到,念阿彌陀佛就是入有得空,你持念這句佛號,性德的總名,持這句佛號,你的真性就全顯,若於妙有中真空自性自然顯現,真空跟妙有啊,我們是講啊就它性質上說的,沒有分成兩端,就像夢中的你見到的色相,這色相怎麼來的?都是心現的。夢中色相可不可得?不可得。所以說它真空,夢中的色相是心現的,你說它妙有,就像現在現前的色相我們眾生心所現,說為妙有,妙有不有,本自空寂,不用分析,不待析空,二乘的析空觀,去分析它,不用,體空本自空寂。所以是一如的啊,沒有分開來,這大概講一下心性,人跟世間的什麼關係,大家常聽到我們師父講:學佛學什麼?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人跟天地萬物的關係,就是我們剛講的這個道理,這一層關係,一如,相同的,信心銘講:一如體玄。是相同的,沒有差別,所以這個要明白,你才能夠認識佛教。我們師父講得淺,但是大家不要淺解,這個是接眾,了解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人跟天地萬物的關係,就是從心所現,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是一體的,心是能現,識能變,識是自性的作用,了別,分別思量作用。有人說意識是染,這是不明心說為染,要是知道真心本性,就有了別之用,無有能對所對,那識就是淨,所以如來,我們講的應正遍知,正遍知知ㄧ切眾生心,知ㄧ切國土,知ㄧ切因果,知ㄧ切差別,這是什麼?以意識它的識的作用,清淨的作用,叫照見、照了,所以有些人會誤以為意識是染,要來除滅,那彌勒菩薩不能成就,彌勒菩薩識心圓明,入圓成實。意識從它的識心成就它,知道萬法唯識。所以我們講的:入有得空,有它這麼深的一層道理存在,但是大家念起來,就像現在的電腦很好用,介面很貼切,但是後面的這個程式,背景程式寫的很複雜,就是這個道理。念佛念起來很簡單,很暢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那背後運作的這個道理這麼深入,愈是高深的佛法看起來愈簡單。有一次有個居士他來,他說有人叫他初學讀法華經。法華經比較簡單,裡面講的都是故事,金剛經比較難,我說不對啊,法華經比較難,這故事,你看這故事你見不到性,它都有故事,比喻佛性是如何如何。法華經,這成佛的法華,那我又跟他補一句,無量壽經更難,比法華還難,他初學,所以不要輕視,聽起來,看起來那麼簡單,念阿彌陀佛,入有得空,潛通佛智。潛通啊,就是我們講的默契,與如來的智慧默契。默是沈默的默,契是契合,你不知不覺的,不刻意的,就跟佛的智慧相契合。所以有它的功德存在。這樣能理解,入有得空,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是一樣,印光大師講的,叫我們用真誠心,一心念佛,你就會知道這淨土法門有多妙,但是我們都不肯,都不願意啊。所以體會不到這一句話。暗合跟剛才講的一樣,默默地契合,你要知道這個佛法高深的妙理。我們念佛,心依止佛號,你看眾生的心很亂,想東想西,一下想家裡的事,一下想公司的事情,要是身體不好,還要擔心我什麼時候可能會沒命。通通都算是妄想,要是把這些妄想都收回來,依一句佛號,換除百千萬億雜念,念到什麼?心空佛亦忘,它就是這麼方便。楞嚴經講的,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不會拐彎,不會繞遠路。這個就是持名一法,念至究竟,乃忘能所。從有念,底下說的,巧入無念,入有得空,巧入無念。巧啊是善巧,所以我們講經常講,善巧方便不能入真實,這就不叫善,這叫巧。巧有很多,有了義與不了義。這淨土法門可以稱為善巧,入於無念,無念無世間念,也無出世間念,為什麼?祖師告訴我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說佛法對治世間心,教我們念佛對治除妄想,妄想都除掉了,沒有世間,還存有佛號嗎?存有佛號,還存想念還沒有除,藥到病除,藥病俱無。我們生病吃藥,藥把病治好就不要再吃。還在吃,那就因藥得病,就生病了。念佛念到心空,真心本性就現前。我們現前的心不空,念的時候不專,不懇切,妄想太多,那麼我們剛剛講的是持名念佛。智者大師講,五方便念佛門,持名念佛是其中一個,還有一個觀像。觀極樂世界,觀佛的身相。還有一個就是觀一切法唯心,心境俱忘念佛門。諸法原空,念佛門。總共有五個,總共有五個。那麼就是從這裡,你就看的出來,念佛持名為什麼能潛通佛智,我們念佛如果只是專心念,不能會相歸性,那你得不了無念,他就講大精進菩薩,在大寶積經裡面,大精進菩薩拿著一個佛像,去閉關去用功,那他就想到,佛的身相怎麼這麼好,我應當觀想緣念,連畫像都這麼好,何況真身。那他就凜然一覺,什麼是佛身?畫像是佛嗎?畫像也不會說話,也沒有證果,它是佛嗎?從這裡反觀,從這裡入道,真正如來是怎麼樣?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啊。他這樣反過來念,從相見性,這大精進菩薩是誰?就是釋迦牟尼佛前世。所以念佛持名,持到後來心空,要迴光反照,所以要聽經啊,要能夠明白實相的道理,你才能夠凜然一覺啊,所以這個講的巧入無念,用這個方式是善巧,善巧。不然一下你體會諸法無生,諸法無滅,想像不到,嘴巴會講,體會不到,心就雜亂。佛用這個方式,兩重的能所,你的六識,第六意識夾雜這個執持,緣念佛號,這一重,然後再來反觀見性,再一重,兩重能所。蕅益大師講這個叫善巧方便,所以叫巧入無念,巧入無生,所以即凡夫一生成正覺,即凡成聖,至哉妙用,不可思議啊。從凡夫翻為聖人,尤其是淨土法門,要是大家不用功,這一生能斷煩惱嗎?要是因緣差一點,善導大師講的,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什麼緣呢?熏習的緣,你熏習的,我們現在講你的時間,用功的深度,這是緣,我們要是發懇心懇切,這麼用功,那品位就高,這是用心啊。用心還要用對方法,剛漏講,方法要正確,用心要正確,品位就高,你用心正確方法還沒有這麼俐落,對於心性還沒有這麼明白,品位稍微低一點,當然還要看斷證啊,所以品位啊為什麼佛分九品?難斷難定,印光大師講的,眾生習氣各有所偏啊,每個人習氣淺深不同,略分為九品,實際上千差萬別,千差萬別。所以要發懇切的心,用正確的方法,然後呢,能捨斷煩惱,這品位就高,所以從凡夫成就聖人,尤其是淨土,帶業往生,可是大家聽到啊,帶業往生,心就懈怠,就會去看,看看我能不能跟張善和一樣僥倖,張善和不是僥倖,張善和是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剛好在那個時候去遇到,之前沒有成熟,我們現在遇到了,成熟了,不肯把握,就像樹上的果實成熟了,你不肯摘下來吃,掉下來就爛掉了,錯過那個機緣,相信大家都有摘過水果,水果你要是成熟不摘,然後再熟一點,再熟一點,再等一下,再等一下,摔下來爛掉啦,他又再發芽,又再要變成種子,要變成果實,要等好久,果中有因啊,果實是這棵樹的種子,掉下來到地上,有時候長得起來,有時候還長不起來,眾生就像那個樹一樣,很多成佛的機緣都這樣斷掉了,都這樣子漏失掉了,所以很可惜啊,這一生成佛的因緣就這樣子喪失,就想說我再等等嘛,我已經七十歲,我八十歲再來學佛,八十歲了,九十歲再來學佛,人生很短暫啊,有幾個十年,像大家年紀,多少也都有一點,不過雖然不是老年啊,也都是壯年,四、五十歲居多,但是你只要肯好好用功還是可以,我們要想到啊,我們這一生都把最精華的時間,拿去搞世間法,拿去做世間事啊,現在回過頭來,還不算遲,趕緊用功,不要懈怠,不要想說我只看看經,懂個道理,這樣就好。就好像一顆樹啊,成佛的因緣,成佛的果實已經成熟了,你不摘,放著掉下來爛掉,然後呢,還不一定長得起來,為什麼不一定長得起來,來生一輪迴沒有遇到佛法,雖然你種了成佛的因,沒有緣啊,縱然有緣,你還有業障啊,還有其它的干擾啊,讓你成就不了,讓你解脫不了啊,所以要能把握啊,真的是大家都是把這一生最精華的時間,那要講的不好聽一點啊,拿去造業啊,造了一身的罪業,年紀大了,要來受果報,而且要想到我報應馬上就要現前,生老病死啊,病要現前啦,現在老啦,年紀大了,不但有這一生的業,還有過去生的業,還有無始劫來的業,都會在我最衰弱的時候要出現,我們想到這裡啊,怎麼能不用功,怎麼能不精進,要生大慚愧心,要非常的感歎,沒有好好把握時光,現在碰到了淨土法門,還在猶豫,在躊躇不前,還在那裡想想這樣好不好,那樣好不好,我念了佛我學了佛,會不會失去了什麼,會不會,會不會如何如何如何,這都是業障,都是妄想,不要隨順它,一樣提起佛號,用一句佛號,換除你的想念,換除這些業障,業障起得越大,我們就念佛,一心的念,要知道業性本空啊,為什麼它不空呢?我教你念佛,那個妄想起來不要理它,專心念佛,不是讓你拿念佛去打妄想,去除妄想,要知道啊,只緣無事可思量啊,是因為本來就沒事了,我們在那裡思量,一思量就有事,你用以心要來除妄想,以心除心,以法除法,越除妄想越多,越除煩惱越重,為什麼?本來是虛妄的,你把它作實了,有,要來除滅它,念佛念一輩子都不會得力。就像大家懺悔啊,我業障很重,知道業障很重就好,更要知道業性本空,所以叫「心若空時罪亦亡」,為什麼?為什麼業不空?心不空,心認為有業,心認為有法,所以不空,認為有,所以罪永遠都亡不了。像我現在講,大家又會想到有罪可亡,總是兩邊啊,都有落處啊,所以念佛,祖師大德,他沒有跟我們講那麼多,就是我們錯用心,教我們老實念去,不必管它,有沒有?淨語裡面講的:「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不要管我跟佛是同或不同,有什麼念自佛念他佛,什麼自,我相人相,不要管它,它說,只貴願力強,那怕妄想多,只要大家有願力,有信心,我們講的,相信自己可以成就,相信我一定轉得過來,只貴願力強,不怕妄想多,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散亂呀,眾生的通病,又在境界上又分別,那就是魔境,取捨心。夏蓮居老居士最後講的,「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一句佛號呀,我們講的,泯除一切妄想。「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要是每一句,你都深心懇切,不隨煩惱不管它。我們眾生有妄想起來,認為這個是我的想法,這個是我的觀念,隨妄想去了。要是念能真,什麼叫念能真?不隨它、不管它,決定出娑婆。所以才講,這裡講的,「即凡成聖,至哉妙用,不可思議」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前面講的是深了點,這裡教大家怎麼落實,這樣就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所以夏蓮居老居士才說,他說「不必參是誰,此即主人翁」要不要參念佛的是誰?不用參。這個念佛,就與心性相應了,你不跟這個妄想相應,就是跟心性相應了。這是真的,夏老居士就是這樣念佛,臨終坐化,自在往生。他是坐化,沒有生病,真功夫,真正有成就,講的,他告訴我們,我們再看看歷代祖師,也都是這麼說,就證明這個方式是對的。持名念佛可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就是我們眾生就是認為我有妄想,我要來除妄想,在這裡造作起念,妄想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這就叫做凡夫啊。好,我們看下面一個,「念佛乃修行之徑路,持名又為四種念佛之徑路,稱為徑中之徑。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故稱淨宗第一經,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大家都知道,要到達一個目的地,現在你們的衛星導航都滿厲害的,最佳路徑選擇,幾乎有開車的,都有衛星導航,都有一條最佳路徑。還有比較慳貪一點,教你避過收費站,再回到高速公路上面。大家都曉得,要找到最佳的路徑,到達目的地走哪一條路最順?還有路上會不會塞車?現在也有這個即時的路況系統加入這個導航軟體裡面,科技很發達,它可以分析現在的路況。路況是什麼?就是大家生活的狀況,我們修行選法門,選對了法門,找到了捷徑,還要在大家生活的狀態下都能使用。這路況,加入這個即時的路況。現在的人,心煩意亂,工作一天到晚做不完。不但有做不完的工作,還有吃不飽的飯,填不飽肚子啊,做得很多,錢不夠用,要兼差。一天做八個小時那是很輕鬆的,做十幾個小時大有人在,為了就是餬口。所以,要叫他用功,叫他假日要用功來道場;假日要陪小孩,碰過太多了。假日公司有事,家裡也有事,都有他的障緣。那麼,這些障緣,障礙我們修行,障礙我們成道,這個也不能怪你的老闆,你要懺悔自己的業障啊!懺悔福報不夠,要求佛菩薩安排,跟佛菩薩講,說:「我某某,真心發心想要修行,希望佛菩薩安排我,讓我有一個適當,又可以修行了生死的工作,我不求富貴,只求有飯吃,有個地方住,生活可以安穩,這樣就好,其餘的我通通放下。」我相信呀,這樣跟佛菩薩求,一定會有感應。這是真正想要學佛的人,求佛菩薩是這樣求。那想要求了生死,我們之前講的,你要求世間的,佛菩薩不一定給你滿願,為什麼?你滿了願呢,造更大的業,害你。那求了生死,喔!這個,他會想盡辦法,來幫助你。用他的人脈,佛菩薩人脈很廣,跟一切眾生都有結緣,又能入眾生心念數,他會幫助你。他人脈有龍天善神、天神地神、魍魎鬼魅都會幫助你。你真的要修行,佛力會加持,不但鬼神護持你,天神護持你,佛力再加持你,你一定會有成就,一定會讓你滿願,就怕大家信不過。所以現代的人要修學很困難。你要叫他看經教,沒時間,看不下去。文言文閱讀,有隔礙,很多的業障,這些都算業障。所以這裡講的,徑路修行,縱然學其他的宗派,不是不能成就,緣不對,你熏習的時間不夠,對於它了解的不夠深,不夠透徹,那怎麼用功?真的啊。只有淨土宗,連不認識字的老太婆,都能成就。民國初年,諦閑法師的一個徒弟,鍋漏匠,就是不認識字,念了三年,站著往生。虛雲老和尚的徒弟,念佛,念觀世音菩薩,他也不認識字啊,一輩子很苦啊,求虛老給他解脫啊,叫具行法師,念啊,念到後來自己出三昧真火燒掉了,大成就啊,他那個村子裡面的人看到他,奇怪他住的那個地方怎麼放紅光,身體的衣服是乾淨的,但身變成骨灰,他真老實,真正放下真正念,所以淨宗就是有這麼方便,不認識字啊,一輩子苦惱,知道要求個解脫,要求生淨土,教他四字真言,六字真言,一生解脫,這是真正的公案,真正往生的有大成就的。你修學其他法門,要這一生要有這麼大的成就,那還不一定,縱然你認得字都還不一定,所以用淨土的方式可以做到,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無論你是什麼工作,在什麼崗位上,但只老實念,萬緣放下,萬緣放下跟放下事情不一樣,事來不拒,事去不留,不要留在心上,犯了錯,懺悔,後不再造,不要懺悔完了,留在心上,我有什麼過失,我業障好重,一直念著一直念著,越念越重,就算你造很大的惡,也懺悔就好,趕緊念佛,念佛是消業障最快的方式,你犯戒了、破戒了,懺悔,懺悔完趕緊念佛,不要一直念著自己破戒啊我怎麼樣,我造多大的業,不要一直念著,任何的事情都一樣,你一直念它就有。永明大師在他的著作裡面講到:佛陀時代有一個比丘,有一天晚上走路回精舍,路上踩到一個東西,有一聲,有一個聲音,隔天他就跟他的師兄弟講,他說我好像殺生了,耿耿於懷,那天跟他同行的就去看,沒有啦,你踩到的是瓜皮,喀的一聲,他以為他踩到蟲子殺生,跟他講不信,耿耿於懷,這個人死後墮地獄。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是一直念地獄念業障,將來就到地獄去,將來就是業障,整天在想著看著地獄,地獄是什麼樣子什麼樣子,地獄的路你都非常熟,搞不好以後受罪報,鬼不用帶你,你說我可以自己去,鬼王都認識,我看過你。要想極樂世界、想淨土、想佛、想正念,這叫理生則情喪啊,佛念現前的時候,你的這個妄想妄念就沒有了,就放下了,自然的,但是心又迷,以為是有的,那就會跟那位比丘一樣,他那個還不是真的殺生,他以為自己殺生,你看他墮地獄墮得冤不冤枉,自己給自己找罪受,他還不是真的犯戒。你要是犯了戒,好了,造了殺、盜、淫、妄,乃至於出家的四棄八棄,趕快懺悔,要是耿耿於懷,必墮地獄。我們講的念佛,三輩往生,你去看觀經,下至五逆十惡都能救,為什麼能救,就是因為業性是虛妄的,趕緊回過頭來念佛,到極樂世界去有成就以後再受業報,可是你要是一直耿耿於懷,一直記著我造什麼業?我多業障,我業障多重,那就完蛋了,你造的業一定會實現,為什麼?你一直去念它一直去想它,它就有力量,有力量,強者先牽。佛說有一些人造的業它不會馬上現前,為什麼? 造善造得多,善業強,為什麼臨終五逆十惡照理來說這個一定是地獄相現,連地獄相現一念迴光,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你看張善和就是。這個就要舉張善和的例子,殺牛殺生殺了一輩子,臨終的時候牛頭馬面他殺的牛都來找他,真的像經典上講的,「見彼種種色相已,令心惶怖無所依」,看到這些惡相心裡害怕,再狠的屠夫嚇到都全身發抖,剛好碰到一個出家人,教他念佛,不到十聲,轉過來,他說:這些惡相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所以我們講的修行,找徑路,這方式適合現代,徑路當中的徑路,持名又為四種念佛的捷徑,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這四種。又以持名為祖師所提倡,但是不要想說我持名不用觀像,你們拜佛看佛像就是觀像,互用,互用,專注於持名上,也不要排斥人家修觀像念佛,像那個我們那天播放的會念佛的貓,牠就趴在那裡看佛像,那就是觀像念佛,搞不好牠心裡在念我們不知道,硬要說你要念出聲,要持名,持名是究竟,他這樣得力這樣就好,只是祖師為我們挑出來。實像念佛就是剛講的無念無生,非是粗心凡夫所解,觀想境細心粗,妙觀難成,境界非常微細,我們心很粗,不容易成就。觀像---像在則有,像去則無,現在佛像在眼前有看到有念,佛像離開了,就像你們在工作,不可能眼睛前面都擺一張佛像。只有持名最為方便,易入,走到哪心裡念,被老闆罵的時候心裡念,行住坐臥都能念佛,碰到什麼事或急難,或是不急難,或是恐怖或是不恐怖,心裡都保持著佛號,都可以保持,所以是捷徑當中的捷徑,方便當中的方便,所以稱為徑中之徑。這才曉得這個方式適合我們,所以要好好的去使用它,真正的發心,真正的覺悟,不要碰到了又忘失掉了,又忘記了,因緣又錯過了,果已經成熟了,很多人就想,我因緣成熟一點再來學佛,遇到因緣就成熟了嘛,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就是不肯學,不肯念。我們今天時間到,就講到這裡,這一段我們下一次接著再說,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