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修,大家好。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一頁第六小段,要解云:「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個是第六段,本經體性,那麼《要解》,大家都知道,就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他寫這本《要解》,只花了九天的時間,那麼印光大師讚歎,他說,就算是古佛再出世,來幫阿彌陀經作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師,對《彌陀要解》給予呀最高的肯定。那麼,玄義裡面引《要解》,它講的「實相無二,亦無不二。」實相,就是我們的心性,我們的本心、本性,沒有二法。光孝寺,這個《六祖壇經》裡面,六祖在光孝寺,印宗法師就問他,「什麼是佛法?」六祖告訴他:「不二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菩提跟這個煩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這是《壇經》裡面所說的。所以呢,實相無二,乃至一切的能所對待,通通都與實相相違背,所以我們現今起心動念,只要一起念,就跟真心相違背。《華嚴經》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個瞋心,就是動念,不管動什麼念,或是一念貪心、一念愚痴心,都是百萬障門。障是業障,只要起一念,業障就馬上現前,業障不是只有指的苦報,像地獄啊、餓鬼啊、畜生…這些,不是。是這個法界森羅萬象、差別,這些境界,熾然現前,你只要動念,那麼你就迷失本性,迷失你本來的面目。所以,佛教我們,要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跟把念頭壓住不動,那不一樣。什麼叫「不起心、不動念」?見得本性,見到了佛性,叫不起心不動念。在動念當中,能見得佛性。動念就是不動念,那這個動呀、作用呀,凡夫迷,它就變成了妄心、妄識。佛菩薩覺悟,轉八識成四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再來轉第八意識成大圓鏡智。這個八識轉成四智啊,實際上是就它的作用上,去做分別。仍舊是一個心啊,沒有分成八個,就作用上來看,作用上分別的。所以,我們要清楚,不是把意識,八個意識合起來,是它本來就是一個,就是一個心,沒有八個。如果分開成八的話,那麼前面感知後面不覺,前五識在感知啊,其它的意識就沒作用,分開了。一個心,同一心體,沒有差別。就是在作用上、在「了別」上,我們叫它這個前五意識,在「思量」上我們叫它第六意識,這八個識,名字還互通。為什麼呢?同一心呀、同一心。唯識家講的,叫如來藏心、如來藏心。八個識同一個如來藏心。有一首偈子介紹了八識,很有趣啊。八個兄弟一個胎,八個意識啊,八個兄弟,同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一個伶俐就是第六意識,能夠緣所有的境界,所有的心所,第七意識呢,它緣的就有限,被動啊,比較呆;五個門前做買賣,前五意識,眼耳鼻舌身意,門前做買賣,六根門前做買賣跟人家應對呀,你看我們現在能聽經,耳識起作用,能說話、能嚐味,舌識起作用。這個都是門前作買賣;最後一句呢?一個在家把帳開,你造作的所有的不論是善事惡事,通通記下來,第八意識阿賴耶。「含藏」,含藏善惡的種子。但是呢,這八個呢,一個胎,同一家,同一心體。眾生迷了,翻成八,一旦覺悟了,八識有沒有變呢?沒有變,仍舊了別,一樣了別。用第一念,這比較好懂,第一念叫照見,照見。不是用我們的這個分別,用我們的這個第二念,妄想分別,不是呀,所以是有作用,不是那種壓念不起,說佛叫我們不起心不動念,是叫我們識得本來,跟本來的面目相應,不是向外求呀。達摩祖師講的:「我本求心不求佛」,求心呀,最後告訴我們,這心就是佛,沒有兩樣。所以現在有人把念佛跟念心把它分開了,那就跟祖師大德所說的就相違背了,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心,念心就是念佛,一樣的、相同的,所以這淨土宗方式巧妙,所以這個實相無二,你要是在一切境界當中起一個念頭,那就二法了,那就有對待了。六道十法界本來不生,現在妄生,所以我們從這裡反觀,自己現前的身心,根本就是個妄想。有人說人生多有意義,沒什麼意義,說實話,是個大妄想,從出生就是帶著妄想,就是因為妄想而出生,有生有滅、有來有去,所以眾生是很可憐的,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境界裡面。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自心取自心。自己心裡面現出來的相,自己又貪取又攀緣,取著,所以是自己給自己迷啊,沒有人給我們迷,自己讓自己生煩惱,沒有心外法給你生煩惱,我們就是因為帶著煩惱心,常常在攀緣境界,所以才會覺得那一個人又惹火我了,那一件事情又礙著我了,通通都是自己的妄想。就是因為有妄想,所以你才感覺好像有煩惱,有這些人事在污染你,在讓你生煩惱。實際上大家去反觀,都是自己,不然同一件事情跟十個人說,不是每個人都像你這樣煩惱。再講明白一點,煩惱也是假的,會變,不實,為什麼?是你自己抓著,所以才覺得是實有,同樣一件事情講給十個不同的人聽,每一個人聽的感受不一樣,那你說你現前的感受難道是真的嗎?如果這件事情給大家的感受都一樣,那這件事就是真的,妄想就實有,不會是實有,同中有別,別中有同,同樣一件事情,大家看不一樣,有一些,大部分的感受會一樣,還有一點點不一樣,差異,每一個人身上,每一個人心上都還是有一點不一樣的差異。所以這個想念是虛妄的,還是自己在打妄想,不實有,所以我們眾生不了達這個事實真相,就在這裡生顛倒,就在這裡輪迴,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不要隨你的妄想,不要跟著妄念跑,這個是實在話,現代有人教大家學佛,問問看你們的意思如何,你對這句經文的感受怎麼樣,一句話一不小心,把你踢到你的妄想境界裡面去了,以前你要是跟祖師大德跟他們講,我覺得這個經文意思怎麼樣,他修理你,什麼原因?我執我見現前了,你用我見在解經,解到的是什麼?我見。那現代還有沒有這種大德?我相信有,可是呢不敢打你,不敢修理你,現在的社會講求人權,講求人權這是文言文,翻成白話就是講求我相,講求我見,講求我慢,值得驕傲啊,這就是我慢。所以即使有這種大德,遇到了他也不一定教你,怕跟你結惡緣,他也怕被告。還有我們自己也不認識,為什麼?我們我見那麼重,你看要是看到哪一個法師哪一個大德居士,哎呀!動手打人啊,我們一定會以為這個人大概沒有修行,大概沒有成就,沒有溫、良、恭、儉、讓,出口盡是誑語,有啊,有的大德是這樣子。真正厲害的你還看不出來,說話字字見血,每一句都對準你的煩惱習氣,我們一般的學人聽了很不痛快,所以即使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要來教導眾生,眾生也不會接受,我執我見很重,看到真正的大德你不認識,你以為這些有修行的每一個都像孔老夫子一樣?孔老夫子沒出三界。以前的禪師以前的大德,都拿棒子的,遠道而來一跟他請法,一句話都沒談到,亂棍轟出,那要是現代的人,那怎麼能接受,現代的人要去打個佛七,打個禪七,就先問問住哪?坐什麼車?那個車坐起來怎麼樣?去那邊吃什麼?住的好不好?幾點睡覺?幾點起床?盡是搞這個享受。那要是古大德這樣子教,人家不遠千里三步一拜,這樣拜到你山門前來,正要向你請教佛法,正要向他請教佛法,話都還沒說,就把他趕出山門。現代的人就沒有辦法了,但是古人他能接受,所以古代的人真有成就,真有道心,從四川走到江南,為了要去參某一位祖師,就這樣走了五千多公里路,走路,才一見面就跟他說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回到四川去,在那裡。那這個學人有沒有一句抱怨啊?沒有!又回去了!果然在那裡開悟了,要是現在的人,不要說走五千哪!走五天就好了,要生大煩惱。所以真正祖師大德、佛菩薩應化在這世間,我們不可以看他的毛病、習氣,對善知識勿見過失,要這樣子看,不可以看和尚的過失,乃至於你們看同參道友的過失也不行,他有可能是善知識,甚至是佛菩薩再來,我們看不懂啊!拿著世間人那一套去衡量諸佛如來,那自己啊錯失,祖師大德喝斥,喝斥什麼?喝斥我們的煩惱習氣,把我們的這個見解除掉,把我們的這個妄心給打掉。可是現在的人沒有辦法,不能接受,所以實相無二,無二入不了、進不去。當然不是說學佛要挨打才會成就,是說有沒有這份心。我們看到善知識,懂不懂得向學?你不要想說善知識百分之百圓滿,你要會學,你的同參道友都是你的善知識,他有一樣地方勝過你,你不如他,你就跟他學這一樣,他就是你這一方面的善知識,所以不要見人家的過失。這一個人有十樣不好,一樣好,我們就看那一樣好,要是十樣好,一樣不好,你也不要嫉妒他,把他那個一樣不好去給它放大,現代的人都這樣。所以社會很亂,公司很亂,家庭很亂,為什麼?帶著我執、我見在生活,一跟我相違背,馬上就開始宣揚他有多不好、多不好,所以這個就要注意!那麼眾生著相,所以呢沒有辦法見性,孔子講:「我沒有見過好德如好色者」,眾生著相,好色!著在色中,要是大家這個觀念能轉得過來,好色跟好德同一心,要是不了,分成兩個,有色心二法,有好色之說,好在色上,沒有好色的心,感知不了色,所以分成兩邊,所以沒有辦法入到不二的境界裡面去。那麼真實的狀況就是不二,從不二當中亦無不二,什麼叫做「亦無不二」?不二的觀念也無,就是說什麼?諸幻盡滅不入斷滅,圓覺經講的,或是說:「諸幻盡滅,覺心不動」,真性就顯現了,所有一切言語、動作都是實相的妙用,前面講的是體啊,這裡是講相用,體是什麼?沒有二法,相用呢?差別、森羅。所以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生死就是這裡講的實相、不二。不住涅槃亦無不二,起作用啊,幫助眾生。二乘的學人住在涅槃上,死寂一片,沒有作用,沒有通達實相。那麼菩薩兩邊不住,空、有兩邊都不住,二與不二都不住,中道也不存,這個是講的真心本性,我們現前一切眾生,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在座的各位都是這個樣子,心裡面從來沒有一絲毫的煩惱,那為什麼現在感覺有呢?迷幻啊!你們吃了這個無明的迷幻藥,誤以為有。所以要知道煩惱本空啊!真心本自清淨,所以現在發心修行,為什麼要修行?只是啊復我本來面目而已,回復我們本性清淨光明的樣子,並沒有增加什麼,不是從心外得的,所以這個心體,十方三世諸佛都相同,阿彌陀佛是現在佛,之前有過去佛,已經滅度了,那麼我們一切眾生是未來佛,華嚴經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同一個心體,十力、四無所畏,這是如來果地上才有的功德,這些功德大家都本具,大家都有,只是現在被妄想給蓋住了,所以透出來的作用呢?錯用!你要是明心見性,把妄想、分別、執著除掉,你現前的言語動作,所作所為,那就是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就是如來果地上的真實功德,完全一樣,所以佛在楞嚴經講:「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我們跟佛做同樣的一個動作,如來是海印三昧,什麼叫「海印三昧」?就是我們真心本性,清淨平等如海印天,能包一切,海印三昧啊!可是眾生迷失了本性,跟佛做同樣的動作,塵勞先起,海上就有波浪,所以學佛最要緊的是什麼?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個最重要,我們講座,從開講到現在,一直在跟大家灌輸這個觀念,這個觀念是事實真相。現在很多人他都不講了,以為這個是好高騖遠,怎麼會好高騖遠呢?就是你自己現前的樣子,就在你身中,你所對的也都是佛性,怎麼會好高騖遠呢?這最切實際的,最真實的。那麼依此心體,是故舉體,依這個心體。阿彌陀佛也是依這個心體,作依作正,這依是指依報,正是正報。依報就是他的境界---極樂世界的境界;正報就是人事環境。依報就是物質環境,簡單講是這個樣子。從體起用,那麼我們現在是不是也是舉此體作依作正?也是。我們現前的世界,也是依真如佛性變現出來的。圓覺經講:「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雖然這世間是幻化的,仍舊是依著真心本性,那娑婆是幻化的,極樂世界是不是幻化的?也是幻化的。無論染淨都是幻,但是眾生迷在染裡面,在這裡妄生妄死,不能出離。所以佛跟我們講個淨,清淨,跟我們講個西方,教我們依著這個來熏習,因為眾生本來就具有佛性的關係,現在再藉由佛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熏習這個無體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無體,所以必然能夠把無體的煩惱習氣熏掉、除掉,恢復本來,就依這個原理修行。我們剛講的現前這個世界,也是舉此體作依作正。娑婆世界也是,不是極樂世界才是,十方法界都是,作依作正。所以在同樣的境界裡面,有六道四生,你看像在娑婆,也是依心體,每個人的業不同,業重的在地獄法界,業輕的在這個天法界。娑婆世界也有菩薩,菩薩法界、佛法界,都有。極樂世界沒有地獄,沒有地獄,它最底限的一個功夫就是我們講的人天,最底限,不會再有這個地獄了。那他那裡的人天是什麼?是就個人的修證功夫上的,實際上到極樂世界去,皆是菩薩,這個不一樣,這個殊勝,這個稀有。那麼剛講的舉此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法就是法身,報就是報身。法身也是從心所現,在於身相,在身,我們叫它法身;在解脫上,我們叫它報身,除煩惱習氣以後現的身相,報身。為什麼叫法身呢?諸法的依止,從這裡出生,法身。作自作他,乃至自他,我們現在看到有自己,有別人,怎麼來呢?從心所現,用夢境的比喻,那最好懂了。在夢中的境界,無論是山河大地,無論是你接觸到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是心變的,我們現前也是這個樣子,是清淨是染著,都是心現的。乃至能說所說,能說的是佛,所說的是極樂世界。能度所度,所度的是眾生,能度的是經典,經典我們看了,能度啊。佛菩薩是能度眾生的人,經是能度眾生的法,眾生是所度啊,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信的是我們自己,所信的是無量壽經,是諸佛如來的教法。乃至能願所願,能持所持,信願行三個,都依這個心體而發,這個是講的本經依止的一個體性,就是依真心,其實大家不要覺得困難,它只是講得詳細而已。我們要簡單來講,就是從你心所現的,無論任何的一切,是染的是淨的,都從心現,而且這個心不生不滅,大家都有,所以我們依這個不生不滅的心來修行,決定會成佛。經典依不生不滅而說,絕對是正法,這一大段要講的這個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麼容易,這個是略說。所以不要感覺到困難,我知道在這一段裡面,是比較難去理解的,難去體會到的。所以簡單的跟大家講,就是一切法都是從心所現,這個心不屬於一切相,但是能生一切相,能生萬法,就像虛空一樣,能包一切法,那一切法是不是虛空?不是。你在裡面無論怎麼造作,放火燒,虛空也不會缺一塊;放水淹,虛空也不會窒息;用大風吹,虛空也不會給你吹破一個洞。心性也是這樣,無論眾生在裡面染淨如何造作,上天下地,自性都不動不搖。所以經典依這個不動不搖的自性而說,修行依這個不生不滅的佛性而行,就是正行,就是正業,這是我們講的八正道,正思惟啊,正命啊,依這個才正,其它的都會生滅,都會變化,不能依啊,要依佛性,底下他講的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印是印可,都是依實相而生,能生所生,能生的是眾生,所生到的地方是極樂世界,能讚所讚,所讚歎的呢,是這個西方淨土,能讚的是十方諸佛,都依心而讚揚、依心而讚歎啊。華嚴經講: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一法就是一心之法,就是真如,不假外求,所以佛無論講什麼經都是為了要讓我們啊,悟入實相而已,無論是學淨土、是學禪或是學教、學相宗、學性宗,都是為了要我們證自本心,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為了就是這件事情,所以我們日用平常當中,所作所為,要能消歸自性,你要消歸自性,你要看經典,尤其是學淨土,有因緣不要想說我念佛就好,很多人啊,他都想說,我念佛就好,邊念呢邊起煩惱,邊念呢邊顛倒,念著什麼?念糊塗佛,念顛倒佛,對一切人事物還是起心動念,放不下、看不破,所以他念佛不會得力,該念的時候不念,什麼叫該念?生死現前的時候要念,什麼是生死?執著罣礙的時候就是生死,起煩惱的時候就是生死,這個時候要念,再講更白一點,發脾氣的時候要念、難過的時候要念、傷心的時候要念,這生死啊現前要念啊!順境要念、逆境也要念;早上起來要念、晚上也要念;醒的時候念、睡的時候也念;不要睡覺的時候就顛倒了,這學道猶如守禁城,守城啊,晝防六賊夜惺惺,晚上也要警惕啊,不要想說今天累了一天,回家開始放逸,威儀全失,都沒有了,開始說話就跟在家人一樣、世間人一樣,這個時候反而要提起,反而要用功,就是在你最累的時候心最散亂,你能不能用功?能不能修行?當然不是要找事情把自己弄得很累,很自然的,尤其是在愈忙亂的時候,這時候心愈顛倒愈要念。有人跟我講他說法師啊,我等到我心情平靜的時候再來你這裡念佛。心情平靜了,你不用來了,就是因為不平靜所以才要利用道場,利用共修,愈是在散亂,愈是在顛倒的環境裡面,愈要提起來,愈要用功啊,這就是生死現前。現代的人念佛為什麼不得力?都是在一些自己不在意、不相干的境界上,在那裡念。這一件事情你不關心、不在意你就拚命念佛,碰到自己在意的呢?無論什麼事,碰到自己在意的,你就開始啊罣礙,開始顛倒,所以就是在於自己很難過的時候,最痛苦的時候,提起佛號一直念下去,這個時候啊,看到啊你有沒有信願行。古人講啊時窮節乃見,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你的道心還有沒有?平常都在順境裡面,順自己心,都很有道心,我一定要往生淨土。好啦!生了一場病,開始啊找名醫,開始啊看看啊能不能長命百歲一點,已經活了一百還想活兩百,民國一百年都已經過去了,還想要看看能不能活到民國兩百年,這就是眾生,有了命就又要名利了,又要財色了。當了宰相還不夠還要作皇帝,作皇帝還想要再長生不老,眾生呢,貪心無饜足,所以念佛要會念,要懂得什麼時候該念,有沒有不該念的時候?有,什麼時候不該念?人家在講你過失的時候,你不要用念佛,趕快喔不要聽不要聽,我聽不到啊聽不到,不想改啊就拿佛號來擋啊!轉移注意力啊!這個時候不該念,要誠心聽人家說我們的過失,或是你的和尚在教你,有過要聽,不要想說和尚在罵你,…哎呀!受不了啊!我面子掛不住,趕快念佛趕快念佛,不要聽不要聽,不要聽都沒事,下一次再犯,再罵,你過失永遠改不過來。所以念佛的時候啊,什麼時候不該念?聽你自己過失的時候不該念,你那時候念佛是逃避啊,不想改過,不想解脫。該念的時候就是什麼?自己罣礙的時候、起煩惱的時候該念,顛倒的時候要念,你醒著時候能念,在靜中能念還不行,要在動中也要能念,動中能念在這個夢中也要能念。睡夢當中,睡夢當中要是能念,那麼臨終也要能念,時時刻刻都要心不顛倒,意不散亂,那麼有過失誠心懺悔、改過,不要逃避,不要拿念佛來逃避,菩薩是以空去執,凡夫呢以空滋愛,說諸法都是空的,撥無因果,增長自己的愛欲心,增長自己的煩惱,這凡夫啊,所以這佛號,剛剛一講,大家都知道,也是兩面刃,你要會用,拿來去煩惱,不是拿來增長煩惱。不想看經的時候,你就說我念佛就好了,這時候就不該念,要看經,不想拜佛的時候呢,就說我要行常坐三昧,這個佛力三昧,四種念佛,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這四種,明明就是自己的身放逸、偷懶,就跟自己講,念佛就好。所以要會念啊,很重要啊。要能面對自己的煩惱習氣,知道自己現在處在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是在煩惱,還是在正念?我這樣是放逸,還是精進?難道拜佛的時候不能念佛嗎?一樣可以念。所以啊,念佛的這個技巧很多,用心的方式要會。不然我們聽法師講經,師父教我們要念佛,好,好,念,念,念,什麼時候該念,什麼時候不該念,都不知道。有人,你跟他講過失,他跟你講,懺悔啊,懺悔啊,懺悔是假的,他那懺悔裡面的意思就是拜託你不要再講了,拜託你不要再講了,他也跟你說懺悔啊,他不想改,我就常碰到啊,他都會先跟我講說,師父啊,法師啊,我很慚愧啊,都不精進。他看到你就這樣講,因為他知道等一下我會勸他修行,我會勸他要精進,要用功。他就會說我很不精進,我很沒有辦法,先自己找台階下。我怎麼回應?不精進還敢講啊,還有臉說啊,那是熟的。所以要知道,不精進不要講,趕緊精進、趕緊用功。有人去跟廣欽老和尚說,他說,師父啊,今天念佛,一口氣念了兩個小時。廣老問他,你二十二個小時在幹什麼?他說修行的人要看自己沒有做到的那一邊,不是一直掛著自己,我做了什麼?我用功了多少?要看看自己哪邊還沒有做,就跟世間人今年賺了錢,明年希望比今年賺得還要更多,一樣道理,他們那是好色,好著這世間的色相,我們要轉過來好德,希望明年的德行比今年更增長,這個重要。所以,佛教這麼好,要廣傳給大眾知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就是什麼?眾生有成佛的權利,現代人說的,成佛的權利,有作佛的權利,有聽經聞法的權利,所以,佛法要廣為流傳,你不能障礙他,你不能看他是個初學,要請這些大經大論,去障礙他,他是初學,那是你看,萬一他是第二個六祖,一言之下,大徹大悟,又是人間的善知識,我們罪過不就大了。所以流通正法很重要、很要緊,而且真性徧滿十方,你障礙正法流通,正法所說的是真性,所說的是佛性,你障礙正法流通,跟心性相違背。所以為什麼會造業?為什麼會受報?也是依此心體,「心體本自,豎窮橫遍」,沒有障礙,你現在呢,自心當中妄作障礙,那要不要受果報?要啊,你這樣造作,佛性就有它的業用,業用是什麼?盲聾瘖啞,地獄餓鬼畜生,下的是三惡道。你障礙人家的慧眼,障礙人家的佛性,障礙人家見性,所以,自性本來無障,在你的份上變現出有障礙,都是眾生,自己造業,自己受報。那麼,這第六段大概的意思是這個樣子,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