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一頁,第一行,實相離言說,南嶽云:「說似一物即不中」。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這個是本經體性的第二…第二小段,那麼體性就是講的諸法實相,那麼諸法實相就在大家眼前,可是呢!看不到,為什麼看不到?見不到,其實不是不見、不是不聞啦,是我們墮在迷情當中,所以呢,不自覺知,墮在迷情裡面,那麼實相在迷情份上,說不得,所以呢,說不可說,離言說相,起信論講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這個是起信論講的,那這言說就是凡情、意識,不能夠測度,那麼,它確實就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只是我們不識得它,被自己的虛妄的妄想所轉,被自己的妄想給牽纏住,所以才說日用平常而不自知,這個就是凡夫,古德還有一個比喻:實相是什麼呢?實相是什麼?比喻海中的鹹味,海裡面的鹹味,有,但是你卻沒有辦法…,可感覺得到它的鹹,沒有辦法…在古代沒有辦法把它分別出來、獨立出來,現代可以,鹹味,海中的鹹味,它離不開水,這古德的比喻,所以在講啊,全妄是真,覺悟份上全妄是真,迷呢全真成妄,本來是真心,本來是不生不滅,翻然成妄,所以不見不聞,我們古德就用這個比喻,心性不是沒有,如同海中的鹹味一樣,這個比喻很好,很容易就體會,那麼這裡說的離言說,既然離言說,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不是不可說嘛,為什麼還說,法華經講的: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言語說不到講不得,起心便錯,動念即乖,下面那一句: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這緣不失體啊,順寂則萬有恆興,就是這個道理,方便什麼叫方便呢,引你入真實,所以經典啦所說的法,叫烘雲托月,那只說旁邊,讓你領會到中間,那是大家有看過一些猜謎,大概是這樣子,讓你領會,不是這裡也不是那裡,那你就會想到中間的意思,所以經典啊說空說有,都只是接引邊事,什麼是接引邊事?接眾用的,你要是定執佛法是因緣論,佛法是自然論,佛法說諸法因緣生,佛法說性空,定執一說,那你見不了性,要知道這些言辭,都只是為了去除執著,佛說諸法空為除諸有故,就是我們這裡要講的道理,跟你說法空破你著有,可是有一部份的人錯解,以為諸法皆空不用修行,那就是偈頌下面要說的:若復住於空,著於空,諸佛不能度,跟你說空著空,撥無因果,那就壞了,不會沒有因果,因為你還墮在有上,即使大修行人,他也不失因果,不昧因果,在果報裡面受,受這個酬償,酬償業報,不起煩惱,因果對他來說拘束不得,但是會不會沒有呢,不會,他有這個現象,你有這個作用,你有這個造作,他就有這個現象,所以不是說空就沒有因果,所以佛講空,破我們著有,那現在人看到空,空不了,越破他空越著有,叫他放下抓得越緊,這就是問題啦,因為啊他認為有一物可放,有一物可放,心中就有一物,那怎麼放,所以大乘經教講的空啊,講的是什麼:是本空啊,徹底的空寂,本來無一物,這個是大乘講的,確實本來無一物,這是講自性的體,方便說啊,怕你們掉到空裡面去了,說體是空的好了,要講實話,一空一切空,正在用時不妨礙空,就像諸佛菩薩度眾生,心空不空?空啊!有沒有執著,沒有,有沒有煩惱?沒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大禪定,住在生死是凡夫,住在涅槃呢住空,是二乘,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菩薩,這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那更高明,生死跟涅槃是一,沒有分開啊,所以啊,這種境界,凡夫--我們啊言語說不到,心裡要想想不到,不可思不可議,為什麼呢?我們啊總是墮在兩邊啦,有無這兩邊啊,有無又出現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非有無、非亦有無,這麼多啊,妄想分別,這都是墮在言詮之中,但是你要悟心,從這個四句百非門,你要體會到什麼是佛性,那這個四句百非變成功德,那就像一把利劍,你要使不好啊,傷到自己,用得得當用得恰當,可以除煩惱見真如,所以,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裡面講到,四句絕其攀緣,百非息其增減,那是會用心,會用它的,不墮在言語文字上的人,他會用,著在境界上、著在名字上那就不會用,所以這裡講的實相離言說,就法體上來講的,凡夫的這個言語達不到,因為凡夫是迷了真心本性以後,起的這個虛妄的作用,叫妄用、染用,染淨雖然是不二啊,作用不一樣,同樣都是波浪啊,大浪、小浪力量就不一樣,大浪跟小浪都是水啊,性是一樣,眾生性跟佛性完全相同,眾生是染啊,如來是淨,所以用上就不同,楞嚴講的性中相知,用中相背,性是完全相同的,我們不能說凡夫跟諸佛不一樣,性德是一樣,凡夫起煩惱,諸佛如來煩惱即菩提,那不一樣啊,我們也知道煩惱就是菩提啊,你知道啊,但是煩惱現前的時候還是煩惱,還是顛倒啊,心還是隨境轉啊,跟佛就不一樣啊,如來有斷德,我們凡夫只具性德,性德是什麼?大家都有啊,佛性,如來有斷德,斷除煩惱,這個不一樣,不同,所以呢,實相離開言說,你言語達不到,你心要攀緣緣不到,攀不到,那麼離開言語、離開境界有實相嗎?華嚴法界觀裡面講的,事依理成,理由事顯,事相上就是境界,理上就是實相啊,就是心性啊,理事不二啊,理事交參,交參就是什麼?互融的意思,互融各各獨立互相不壞,交參,這理事無礙觀,知道了這個理,事就是理,所以一一事無不隨理,週遍十方,互融無礙,成事事無礙觀門,這是諸法實相,那麼,我們本來的境界就是如此,為什麼現前這麼多障礙,心著有啊!空不了啊!所以華嚴宗教你真空觀啊,會相歸性,明空即色,讓我們知道性相不二,再來性相圓融,理事觀,再來相就是性,事事觀,事事無礙觀.大家會覺得我們講這些好像很不切實際,那是大家認妄為真,認這個世間的人事物為實有,所以聽到祖師大德,聽到佛菩薩跟我們講這些大道理,真的是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而且這個道理雖慧莫能了,你是世間絕頂聰明的人,要是沒有經過佛菩薩給你開示,你也沒有辦法瞭解,這是人生的大道理,做佛的道理,你要是能明白了,你這一生做佛絕對可以,這個是佛教的基礎,佛教的基礎在不在於這個人天呢,不在,人天是有相,人天的基礎難道建立在三惡道嗎?先造三惡道,再來一層一層的翻上,不是啊,為什麼淨土法門能夠橫超三界逕登四土,就是依的這個實相理體,所以本經要是不依實相而說,那叫波旬說,阿彌陀佛再大的慈悲、再高的智慧也沒有辦法令眾生頓超三界,也沒有辦法令眾生稱名一念越三祇,沒有辦法,所以明白本經的體性非常的重要,說實話這段你要懂啦你就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不是沒事,後面還有啊,十門開啟你開到第二門,要了解本經的宗趣,悟後起修,知道這個方便力用,所以一般學淨土法門,就只在..只是在事相上持名,當然能夠老實確實很好,問題就是錯在不老實,不但不老實,又不想看經典,還要自己想,那就顛倒了,對於諸法實相不能明白,放不下,這一生學佛結個好緣,種點善因,來生去哪?不知道去那裡?所以佛教的基礎在於實相,誰要是離開這個說法是波旬說,佛告訴我們離經一字即為魔說,再有名氣都一樣!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要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終的最重要的依止,依智不依識,智就是我們本性的光明智慧,就是這裡講的實相,就是般若智照,用如如智照如如理,如如智就是般若智,從心性起作用,我們依如如智反照反薰,觀世音菩薩講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叫反薰薰自性,性成無上道,如如智照如如理,如如理就是我們本來的佛性,反聞聞自性是不是耳朵倒過來聽裡面的聲音?內外二相熾然成立,不會見性,而是從…耳根圓通章是從耳門圓照三昧,怎麼圓照呢?在這裡會入佛性,知道我們心性具圓通常,圓就是周聽十方沒有障礙,通就是不會被東西給阻隔,常就是無論寤寐它都恆常在聽,就像這裡的眾生耳根特別利.這裡舉耳根耳朵這邊,你睡覺的時候也在聽,人家叫你你還是聽得到,沒有因為睡覺了耳根就沒有了別,所以證明此方的眾生耳根最利,你看那個小狗,睡著了走過去馬上醒來,耳根很利,所以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從這裡去體會,悟了以後不要散亂,悟心容易,但是呢持心難啦,要能夠保任保持啊,所謂守本真心,常住不滅,這個大家做不到,無量義經講啊:「菩薩悟心以後,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義經講的,要了解心性,文字上解得者道力很弱,境界一來就迷了,但是我們根鈍障重,透過文字,從文字裡面呢體會到以後,在現實生活當中你要去悟心,要去覺照,不要以為文字懂了就好啊,什麼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這些葛藤啊,「理與事非一即是非異故,非異即是非一故啊」,這都是葛藤啊,我們現前當中如何是理,如何是事?理事如何不二,我們能不能觀察的出來?從境界會得者道力壯,有道力,所以學佛的基礎,弘一大師說啊在華嚴經.佛教的佛學概論是什麼呢?是宗鏡錄啊,永明大師的宗鏡錄,是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是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是佛學基礎,裡面講的是什麼呢?就是心性而已啊,這個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六度萬行都是虛設啊!何況人天.現代的人以為做個好事,修點人天福報,就能了生死,五祖弘忍禪師告訴六祖,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在六祖壇經裡面講的,福報不能救,那五戒十善還要不要呢?還要,因為你要不學那就更救不了,只是說我們不要搞錯了,以為這樣子就行,停滯不前,那就不對,不要聽了我講經,聽錯了,說那個悟顯法師說不用學五戒十善,我沒有說啊,是說不要只是這個樣子,心境要再提升上來,你要知道諸法實相,底下是南嶽懷讓禪師參六祖,這也是在壇經裡面,六祖問他:什麼物啊、怎麼來啊,他參六祖,這句話的白話,就是我們現代人講的,你是什麼東西啊,從那裡來,南嶽懷讓禪師他就講啊,說似一物即不中,說我如果是一物,不中啊,說不準啊,就不正確啊,因為自性不屬一物,就像水啊,你說水是什麼形狀?在圓則圓在方則方,心性也是這樣子啊,在三惡道眾生造業,一樣啊,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法身還是法身,現五道之形,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這五道,法身還是法身,但是它能現五道之形,那麼不妨呢也現佛身滿十方界,所以如來的境界不可思議,叫做一身復現剎塵身,普賢行願品講的,一身能現剎塵身,身是什麼身?法身,法身、報身、應化身這三身是一體的,不要把它分開,就用上,差別用上分開來講,就實際上,當然是一體的,我們常講體相用三大,體就是本質,相就是形相,用就是它的作用,像你們坐的椅子,本質是什麼?木頭做的,體啊,相是什麼?椅子的相,用是什麼呢?拿來坐的,分析起來好像有三個,實際上就是一個,真性本性,真如本性亦復如是,無論是離言說相或是方便力為五比丘說,都只是為破執著而已,顯的都是自性,有說跟無說都是心,我們要是認為是兩邊是二法,那是我們不了解,所以南嶽大師,他說似一物即不中,不可說是一物,心性不是一物,那我們現在聽了又落在文字上,知道有一個心它不是一物,跟我不相干,眾生一不小心掉到文字相裡面去,心性是一物…,知道心性非一物,曉得,可是在我們這一分理解上,解成一物呢!這一物非一物,你們去想想,還是你們根器很好啊,沒有這樣解啊,所以啊,這就是讓大家反觀看看,是不是一不小心就掉到名相裡面去,這就是口談般若,心戀娑婆,說來句句空,行時步步有,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是不是把心性解成一物,這一段確實比較深比較難,講的人不好講,聽的人也不好懂,尤其又有初學的同修,聽起來就很累,很吃力,但是要有耐心,這是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這個根基,你要怎麼到極樂世界去,你自性清淨莊嚴顯現不出來,這很重要啊,底下它說: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言說只是為了要讓你因指見月,如同指標(路標),你看到路標了,你以為這個路標就是目的地,那你就搞錯了,經典就像指路標一樣,楞嚴經講的因指見月,跟你們說月亮在那裡啊,順著這個手去看月亮,不可以把手當做是月亮,如果你把手當做是月亮,那就是著在文字上,心中有一法就是有言說相,就有心緣相,剛才講的那個就是心緣相啊,心性是…,不是屬於任何一物,我知道,心有所緣,心緣相,要是掉在心性是空的,定說是空,心性是有的,因緣所生,墮在這個言說相,墮在名字相,什麼名字相啊,有人講啊,拿圓覺經,從圓覺流出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好啦圓覺是最根本,真如菩提涅槃是從它那裡出來的,著在名字相上,要記住從圓覺流,既然說流那表示菩提涅槃也如同水,水這個支脈不一樣,濕性是一如,圓覺是不是菩提?是啊,是不是涅槃?是啊,在作用上,不一樣啊,在表法上,不一樣啊,所說的是一個道理,著在名字相上,所以但有言說,皆無實義。那麼確實自性說不得,說不得,因為你一說就動念,不落在這個凡情的言說,凡夫的言說相,佛菩薩能不能說呢,說而無說,只是為了顯示本有而已,所以那個…須菩提在用功,那麼憍尸迦尊者經過,尊者善說般若,須菩提說我沒有講啊,忉利天王說:尊者無說,我亦無聞,故名善說般若,佛告訴我們這些道理,就是要告訴我們知道一切法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像藥一樣,我們講經舉了很多比喻,就像藥,藥是拿來除病,最後是藥病俱亡,我們現前有言說,佛教我們不要言說,…等到你又墮在離言說相嘛~好了,佛就告訴你,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從空出假起用,為了的是顯發我們性德而已,好,這個這一小段大概就這樣子講過去,因為道理很深,不屬有不屬空,好了,心裡面就想到底是什麼?心就想緣一物,心緣相又現前了,又在攀緣,所以為什麼禪宗說我們教下講經,葛藤啦,牽纏不息,就是把我們這裡…把足跡掃掉了,你在沙灘上把足跡掃掉了,又落拂跡,有沒有?有沒有這個經驗?去沙灘玩把腳印擦掉了,又落掃..又落痕跡了,還是落痕,所以這個講經啊確實不好講,跟你說空就掉到有那裡去,掉到空那裡去,跟你說有,不是有,執空,不是空,執有,跟你空有兩邊都不是,又在找到底是什麼?這心就是妄心攀緣不息,顛倒怎麼來的,從這一念開始顛倒,所以為什麼我們一直在講、一直在提倡,不要去打聽人家的是非,不要探聽人事,為什麼?攀緣心,不要探聽,攀緣…喜歡看報紙,攀緣,喜歡看電視,攀緣,就是我們剛講的,不是緣這個就是緣那個,所以佛在楞嚴經上告訴阿難,他說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用攀緣心在聽佛法,不得法性你見不了性,為什麼要透過念佛,息…息念忘慮,不用求真,唯須息見,真的就是這樣,我們看下一段,第三段,圓覺云:「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幻滅滅故,非幻不滅」。故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是第三段,大家都想要懂啊,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什麼見呢?剛才講的攀緣心,也許你們都不知道自己在攀緣,所以一個人要能夠…祖師大德講的: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得力處,一個修行人看到自己滿身的過失,不是看別人啊,不是往外看啊,往外看是攀緣,所以要能知道自己是在攀緣,自己是在顛倒啊,這很重要,這要能覺察,圓覺經講的:「諸幻盡滅,覺心不動」。這是普賢菩薩章,普賢菩薩問佛,既然身心都如幻,誰來修行,什麼都假的,就像有人在問:大家都學佛了社會怎麼會進步,要知道學了佛社會才會進步,才會和諧,幻滅呢?覺心才會顯現,不是說滅幻之後就不覺,沒有作用,覺是覺知,這覺知不墮在迷,不墮在迷情上面,所以覺心不動啊,它這不動不是對於動靜兩邊對顯,不是啊,法爾如是,故名不動,本來就如此,不動呢說它的根性不改,如同金子金性不壞,但是要除幻啊,要剔除雜質,這就很重要,那麼下面說:「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跟上面這句話的意思,實際上是完全一樣,幻滅,一切法都是虛幻的,你識了一切法都是虛幻的,幻滅,是不是滅法?不是滅法!維摩詰經上講的:「但除其病,不除其法」。這個要知道,所以為什麼我常講:放下啊,知道一切法空,心要沒有煩惱才叫放下,透過事相上來做助緣,透過事相做助緣,等到心空呢?就起作用了,就像人家問彌勒菩薩,布袋和尚,問他什麼是佛法?布袋一放!這個人懂,他又問:放下後如何?拿起來走了,起用啊,所以放下跟提起,講到究竟,完全是一樣的,只是我們眾生就是錯在放不下,幻滅滅不了,所以這個非幻這覺心顯不出來,錯在那裡,見解太多,我執我見,思想太多,想法太多,看法太多,走到那都認為人家要來配合我,人家要在意我的想法,在意我的覺受,見解不除,看經看成知見,什麼叫知見呢?拿來跟人家誇口啊,炫耀啊,搞名聞利養,知見啊,知見很多啊,男眾有男眾的知見,女眾有女眾的知見,都是落在煩惱上啊,總的來說,念念不忘這個我,以為真的有我,不知道法性真我,認妄我為我,六塵緣影以為心,六根攀緣六塵謝落的這個影子,我們把它當做是我們的心在感覺,就像我們在看一樣東西,六根還是攀緣色塵,眼根攀緣色塵,看到心裡面知道我看到什麼,以為這個是心,如果這個是心,你再看別的東西,你心不就變來變去,這會變的不是心,不是真如,我們卻把這個會變的,一下看到這個,一下看到那個,當做是我們的心,所以就苦惱啊,這件事情來完了,起煩惱了,好了事情過了,再下一件事情再來一樣,六根又對六塵,不識本心,又煩惱,又苦啊,就是為什麼有人一輩子想:我都在苦,因為你一輩子都在攀緣,講不好聽一點,你一輩子都在顛倒,認妄為真,所以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才是真正離苦得樂,就是依這個大乘,這才能離苦啊,不然要怎麼離,很多人碰到問題了,跑去唱歌喝酒,製造另外一個苦惱出現,講得淺白一點:以苦捨苦,當然這句話以苦捨苦沒有這麼淺,世間人把這個飲酒作樂當做是一種消除煩惱的方式,去散散心,就是讓心去緣別的東西,叫散心,對於這個攀緣心不息啊,這個境界一滅,回到家來了苦惱又現前,煩惱又來了,所以為什麼說:「但除其病,不除其法」。病在那裡呢?病根要抓到啊,攀緣心,這裡講的知見啊,現這個我執攀緣,為什麼常…剛講的,不要去探聽人家的是非,不要探聽人事,這個人住那啊?那個人住那啊?他家發生什麼事?攀緣,你一直這樣攀緣,碰到什麼事情你必然起煩惱,而且我告訴你,你現在就在煩惱,而且你還自己不知道,楞嚴經講的佛講的:「愚癡至極,可憐憫者」。愚癡至極,用白話講笨到極處,無知到了極處,釋迦牟尼佛說的,真正修行的話不好聽啊,但是我們聽進去,對我們有莫大的受益,我們不是要升了座要來教訓人,其實講經呢,最實在的教訓自己、鞭策自己,這一座經講下來,一本經講下來,誰是當機呢,講經的人當機每一會都沒有缺,你們可能還會缺,我沒有缺,我得最大的利益,這是真的,這樣我才能諸幻盡滅覺心不動,所以你們聽經不要缺席,說實話你們緣沒有我好,那倒是真的,多…多諸世事,古德講啊,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不好聽的話,為什麼不好聽?我相又來,有沒有發現,我見又現前,剛才才說好我發心要息見,除這個我,馬上一聽到,法師你怎麼這樣講,怎麼這個法師這麼傲慢,到處教訓人,這就是…有沒有看到我執現前,我相現前,那就是這個是什麼,幻法你就滅不了啦,虛妄的我你就滅不了,我的面子,面子是什麼,是一個虛幻,虛幻的一個執著,一個念頭而已,並無實法,把這個虛幻當做真的放不下,每天顧著我的面子,人家怎麼看我怎麼想我,對我又是什麼觀感,抱的這個虛幻的面子,學佛人出去不敢跟人家說我們學佛,學佛難道是很不好的事嗎?怕人家異樣眼光看他,學佛的人不敢念佛,怕人家覺得他很怪,就好像我們念佛的人,就好像一個正常的人走到精神病院裡面去,裡面精神病院的患者都覺得你很怪,就類似像這樣,都說你很消極,他要像他們這樣子才很積極,我們迷失本性了,佛告訴我們,一個形容:心性狂亂,心性狂亂就是現在講的神經有問題,我們大家都是神經病,智慧不足,就是你們常講的智障啊,智慧被什麼障礙住呢?被無明障礙住,被我執障礙住了,被我相障礙住了,被我見障礙住了,透不出來,好像有一點作用,心性好像有一點作用,但不足啊,叫智能不足,你看都是佛都是佛教的用詞,智慧德能不足,不是說話罵你們,不要聽錯了,要知道我們就是這樣,這話要能聽進去,你才真的是像祖師大德講的,見得自己滿身過失,滿身的習氣,滿身的業障,才有一點點在修行,要是修行整天就是講講那裡如何如何,那邊道場的菜比較好吃,去那裡住得怎麼樣,它們的這個寮房幾個人一間,有什麼設備,那你去住飯店就好,你去度假就好,那就不是修行,心還是在攀緣,還是在顛倒,要能明白要能知道,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我們來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