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頁,倒數第五行,二、本經體性。這個是十門開啟第二門,十門開啟第一個,明大教興起的因緣,什麼是大教呢?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所說的宗旨。為什麼佛要出興於世?那麼裡面的第二大科,是告訴我們無量壽經的興起因緣。我們簡單的來回顧一下,因為就光一個教起因緣就講了二十幾集,二十幾次,我們一個禮拜講一次也講了半年,所以複習一下,回顧一下。無量壽經之所以興起,最重要的就是要幫助眾生一生成佛,這是最重要,其餘法門做不到的,無量壽經稱佛名號可以做得到,所以呀這是無量壽經興起的最主要的因緣,為了是要幫助末法垢障深重的眾生,為了是這個因緣。那麼無論是什麼樣的因,什麼樣的緣,一部經要出現於世,所說的內容必須有所依據,那麼要依什麼呢?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本經的體性。本經的體性,體呢,就是它的本體,無量壽經依什麼而說的,要是沒有依的話,那就是外道論,或是我們常講的不了義法,現在他們看經典,只是看到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在哪裡說,有沒有辦法找出來那個時代背景?這個還不夠!更重要的是,佛依什麼而說,很重要!要是不了解、不明白,那麼學無量壽經會忘本,會只在事相上,沒有辦法契入。所以不光只是這部經的考據,實際上所考據出來的還是生滅法,還是生滅,佛告訴我們經典依什麼?依不生滅而說啊!依我們真如本性而說啊!一切眾生本來就具有的智慧、德相,依這個而說。若是離開我們剛講的實相,那麼這部經就稱為魔說,他所說的不能讓你見性,不能讓你了生死,不能讓你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這就是外道。所以明瞭一經的體性很重要,所以它安排在十門開啟的第二門。第二門,這開啟啊,開我們的慧眼,開我們的道眼,所以用這十門。我們來看第一小段:「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體,實相者,真實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到這裡是第一行,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所有的經典都依實相而說,什麼叫實相?底下它講:真實相也。就是我們剛講到的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自己跟環境的關係,跟人之間的關係,跟有情無情的關係,那是什麼關係呢?平等一相,這個平等一相不好懂,你看,就光人就好,就光中國,我們講的華夏民族,裡面有多少的不同。南方跟北方的不同,沿海跟內陸就不同,就華夏民族,就這麼多不同,何況是其他的。那麼動物又分好多種,處處不同,有情跟無情的不同,人與非人也不同,人跟天也不同,怎麼會是平等一相呢?這個就是問題啦!我們學佛就是要去證入,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相!舉一個比喻很好懂,譬如作夢,夢中有差別相,夢中何來?心現的,是你的心所現的,所以這些差別相從那來的,心現的,一一差別無不即心,故名平等一相,所有差別現象都是心現的,那心有沒有差別呢?就體來說,本體來說沒有差別,顯出來的相呢?差別,差別就是無差別,同是心體,如同水有波浪,你要離開波浪要找水,找不到,波跟水是一如,那波是水嗎?不是水,為什麼不是呢?波浪是動意,是動的,波動的,水是潤的、是濕的,這動意非濕意故,所以不同,所以不可說同,不可說不同,唯是一心,故名平等一相,這是事實真相,所以無量壽經,一切的大乘經典都依此而說,再講到最究竟的,一切小乘經典一切外道經典,乃至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的種種差別,都依此心而顯現。圓覺經講得好,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哪一天覺悟了,是平等一相,「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底下佛又講,「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講得這麼明白,現代的科學家,要找人生的真相,釋迦牟尼佛幾句話就講完了,幾句話就道盡,這個是親證的境界,這是實相。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為了要告訴我們這個,我們念佛也是為了這件事情,我們現在心有分別,本來無分別,現在妄有分別,妄呀,我們認這個妄分別為我,那就叫做眾生,那就是顛倒,那要怎麼除呢?是不是我想覺悟就行,這是初發心,那還要有方法,要有手段啊,你才能夠走出這個迷的境界,就好像我們迷路了,雖然迷路方位不轉,人家指示我們,我們得親自去走,才走得出我們迷失的這個境界,很多人以為悟得本心就好了,知道實相是這樣就可以了,這樣不行啊!為什麼學禪學教到後來都沒有成就,就是因為他以為我悟得本心就可以了,不用再修,也不起觀。他悟得的是什麼?原來的樣子,知道了,就好像知道說自己在迷路,但是呢你叫他走出這個迷宮,不願意走,那能出嗎?不能出,所以不是聽經就好啊,聽一部經要是你不肯修,也沒有用啊,聽十部經不肯修還是沒有用,成就不了,那有人說,那修行是不是與心性相違背啊,心性本無造作、本自圓成。所以有一句話講得好,從性起修,沒有叫你用心外法。法藏大師講,賢首國師就是法藏大師,華嚴宗三祖,他說:「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沒有一法離開你的心外,確實沒一法,你要在心中取捨一法,都是對待,無論是染是淨都是對待,都是迷,所以要從性起修,你以為修行是在心中取一法,不對呀,這法本來是心,不用取,所以為什麼讚歎無量壽經是眾生本具之化儀啊,化儀就是修行的方法,眾生本具,即念即是佛,圓滿頓超不可思議,想都想不到,為什麼呢?一落思議一落思量,你就顛倒啦,你就起妄啊,所以不是明白就不用修啊,這實相平等一相,平等跟差別都是一相,這是真平等,這才徹底,所有大乘經都依此,我們眾生說老實話也依此,無論是迷是覺都是依此心,為什麼叫迷?如來在楞嚴經上講的,他說:「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做同樣一個動作,他是海印發光,我們呢是塵勞先起,一舉心一動念,原是平等一心跟佛完全一樣,為什麼差別差那麼多?一個是悟心,一個是迷心,迷失本來在日用平常而不自知,自己不曉得,自己用的呢,就是,常住真心,不曉得,我們現前我跟大家講,你在用的這個心就是常住真心,可是呢悟不了,現在說的你體會不到,會不得。會得,縱然讓你會得,不敢認為本源心地啊,阿難知道本心是什麼樣,他也跟佛講未敢認為本源心地啊,不敢認為我的真心是這個樣子的,不用修,他不敢認為。我們講的是什麼?本心,永嘉大師講,染污即不得,不得染污,染不到,但是大家聽經呢?修證即不無。不無修證,不壞修證。大家聽經要有信心,心要空,要把知見要放下,這叫諦聽。如果沒有信心,即使是佛菩薩再來講經,那也起無明,所以心如果不空,有一物、有法,那就不行,這個體性你契入不了,為什麼?實相啊!無有著相,體是空的,心要是有一物,那就不行,金剛經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就我剛才講的,要有信心,要一念,自己的,所緣的,所攀緣的,一總掃卻,唯是一心聽法,這樣就聽得懂,現代的人不一定會聽經,聽成知見啊,聽了不入心,聽是非,聽成八卦,那就麻煩了,把大好的因緣就這樣錯過了,要能夠把握,每一次聽經,就那麼短短的一個小時,一個禮拜就那麼一次,要能把握。釋迦牟尼佛當年為什麼滅度?就是因為眾生看他看習慣了,心就難免生輕慢、生懈怠,想說佛還在,我要有什麼問題我去問一下就解決了,何必在意呢,這種心態不對,這就不把握好好學,我們要是這樣子來學經,像現在的經典得到很容易啊,為什麼成就沒有古德這麼大,人家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講的,我們的後面的對聯,「竭誠自可轉凡心」,心若不誠那沒有辦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滅度,說我要是不這樣滅度啊,大家都,到後來都不會有功夫,佛有能力住世,他不是說假話,因為佛出世滅度,念念為眾生,連死都為眾生,我們說佛死啊,方便說,眾生看到他不存在以為是死,佛不生不滅,要是認為佛有生滅、有生死,那是謗佛,佛在涅槃經講,謗佛甚至佛說那是魔王說,波旬說,非是佛說,說如來是不生不滅,如佛所說。所以釋迦牟尼佛生死都為眾生,我們今天念念都為自己,想到的、看到的、聽到的,都在為自己打算啊!你說我有為家人想,這家人還是你自己所愛的,愛緣慈啊。為眾生想、為一個國家想,這一個國家你有沒有想,這也是跟我有關係,還是有條件,比自己好,只為自己好,要學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緣就是條件,沒有條件的,大慈大悲,這個才能把我給放下,你聽經才能夠聽得懂,要是拿著自己的知見、成見來看,我來看看你講的怎麼樣,我來看看你對這部經的體會,我們聽經要是存這種心,不會契入,不但字面不懂,更這個體性更不會懂,所以要有信心,相信佛所說的,不會有錯,要一心、要至誠、諦聽,這個很重要。我們看下面:「實相無相,離一切虛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無不相非頑空與斷滅,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解釋,我們的真心、本性,楞嚴經講得好,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就是離一切虛妄相,什麼是虛妄相?,妄相與妄心相對,所以凡迷失真心所現的相都叫妄相,所了別的那叫妄心。那你要能覺破,什麼是妄啊,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會變化、會遷改是妄,我們現在看到的相有生滅,其實就是自己的心在妄動,有生滅,心有生滅,見一切相皆生滅。有一個法師問我,他說,我從小就學佛,學經教,歷事彈指,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問我有沒有體會啊,能不能見得到?我跟他講,若有心,則有六十剎那、九百生滅,若無心,離一切虛妄相,生滅即是不生滅,這個是真的,生滅相是虛妄的你去見它幹什麼?看到又如何?還是生滅啊,為什麼?生滅心與生滅境相對啊,看得到的,有一個不生滅,有一個不動的,跟一個動的,那相對啊,還是二法啊,還是有念呀。所以我跟他講,如果有心、有念,那就有九百生滅,就有六十剎那,若無心,當下即是無生。無心是什麼?無有妄想心,不是沒有真心,不是沒有心啊,沒有心,那就跟木頭一樣。可以感知,真心有作用,應緣接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緣接物的時候,真心不住一切物,不住一切相,而生其心是什麼?有作用啊,痛呀,扎到了還是會痛啊,作用啊,心會不會被轉啊?不會呀,這是功夫啦。在人事上該怎麼分別還是怎麼分別,這分別亦非意啊,要做到這一層,就是離一切虛妄相啊,這才是真的離啊,不是把相給滅掉,滅相幹什麼呢?祖師大德講啊,這個四句偈非常好,他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啊,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啊!」除的是,除的是什麼?是你這個妄心,妄心是什麼呢?說老實話,妄心無體,你要拿什麼除,當體即真,如同水,水中的波浪,波浪是就像妄心一樣,當體是水啊,你要怎麼除,「悟妄即真」啊就可以啦,我們就是不悟啊,裡面生對待,有真有妄,要能悟啊,真妄是一如呀,有人說真妄一如,是佛方便說,是啊,但有言說皆名方便,方便中的真實說,這是了義法。佛說有真有妄那是不了義,要滅煩惱證菩提,不了義;煩惱即是菩提,了義。煩惱是妄。菩提是真。在大寶積經,佛為我們說出來,什麼叫做了義法,什麼叫不了義?說煩惱即菩提是了義法。煩惱與菩提是對待的,不了義法。所以我們不要因為自己不懂啊,錯解經義,曲解經義啊,三世佛冤,佛菩薩都喊冤枉啊,哎呀!你搞錯啦,不是這個意思,很多,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在世就預言啊,末法的眾生,很多都看不懂經典,字面上的意思都看不懂,釋迦牟尼佛講,在他們那個時代一定覺得不可能,可是傳到現代,真正錯解的不少,其實連佛剛滅度的時候,就有比丘,把佛的經典給背錯了,阿難尊者詰疑啊,結果這個小沙彌回去問他師父,他說我碰到阿難尊者,他說師父你教我這個偈子是錯的,那師父反過來說,阿難也老了,阿難何等人物?多聞第一,古佛再來,釋迦牟尼佛講的經他通通記得,那是神通力用。所以那個時候就有,現代呢,那就更多更多啦,底下講的實相無不相非頑空與斷滅,這個道理我們剛剛就含藏在這個離一切虛妄相裡面。天台家講空、假、中,我們講的,一切法皆具空、假、中,一心三觀,空就是離一切虛妄相,假就是非頑空與斷滅,假中,假觀跟中觀,非頑空及與斷滅,唯是一心,雙遮空有,雙照空有,故名中道,這天台家講的一心三觀,所以為什麼把這兩句合起來念呢?這兩句其實是一句,分開來講,離開虛妄相,真心就顯現,所以非頑空及與斷滅,就像大家離開貪,貪、瞋、痴,不貪不瞋不痴就顯現,這就是性德啊,不屬斷滅,你行布施,慳貪自然就沒有啦,行持戒,這放逸,這個精進、忍辱、禪定,他所對待的那邊,不持戒、不忍辱自然就沒有了,就是這樣,所以不屬於頑空及與斷滅。不屬於斷滅是什麼?我們眾生執著心很重,常常認為我放下,什麼都沒有了。我們講經、念佛、在講話裡面常常說到,要放下這個世間,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大家為什麼放不下?執著的心太重,一想到放下,就沒了,那我怎麼活?我老婆誰養?我小孩誰來照顧?不是這個意思啊!你這叫捨事啊!心裡還掛著,事相上照做,所以大乘佛法就是這麼方便,事相上照做,在裡面你因為聽經念佛的關係,去覺察有沒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就是放不下,把這個起心動念給放下,所以叫作放下世間,這邊世間意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的,可得為世間事,這件事情照做。不可得為世間意,有世間的意念不行,我們來道場用功、學佛就是要把世間的意念給除掉,這世間的意念,就是剛才講的虛妄相,妄心,妄心不有你執為有,我們執為有,那就是凡夫,就是六道輪迴,所以要把它去掉,怎麼去呢?說到去就立一個妄,立個去妄的心,完了!真的是捉摸不得,才起念就錯了,佛法無論哪個宗派,跟大家講老實話,都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啊!念佛也是這樣,什麼叫言語道斷呢?剛才講的,立一個妄要來除就是言語,言語就會斷,言語是什麼?世間意,對待,捨妄除妄更成妄,真的是碰不得,這個就是大乘,這個就是一乘,所以剛講的從性起修,從性起修不好懂,教你們最簡單的,念阿彌陀佛,念佛就是從體起修,最方便,大家的心本來是佛,現在要念佛,哪有不成佛的,不要懷疑喔!要相信,思量卜度誤功夫啊,這就是從性起修,對於實相能夠明瞭,自然再好也不過,縱然不明,念佛亦能帶業往生啊!佛有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個個都有成就。發現很多人學了佛很沒有信心,整天在看著自己的業障,看著自己的煩惱,不相信自己可以往生淨土,學佛有時候會起一些煩惱,在道場發心也會起一些煩惱,煩惱,你還知道你起煩惱進步了,好事啊!以前你都不覺得,這就是在道場用功最大的轉變,覺察到自己有煩惱,好事啊!但是不要掛著它,哎呀!我有這個業障,我有這個業障,你掛著那就阻礙你,普賢菩薩在行願品告訴我們啊,懺悔業障,他說:「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告訴我們惡業沒有體相,我們掛著,那它就起作用,那不掛呢?什麼叫不掛啊?不掛著跟無恥是兩回事啊,有一些人造業也不知悔改,那個是無恥,那個不是,他的那個惡業還是有體相,為什麼?他著有。永明大師講得很清楚,你著在有上,以為說我這樣是無罣礙,還是三途不免啊,不能免除三途的果報。覺察有煩惱就好,趕緊念佛,信得定,靠得牢,因為煩惱性空,惡業沒有體相,這樣來用,心態就對,不是啊我任意而為說惡業沒有體相,那就不對了。那你為什麼不為啊?為什麼一定要造作呢?這個很重要,大家學了淨土,講得再深,總離不開一個「信」字,信是什麼?相信自己絕對可以成佛,相信自己這一生一定往生淨土,為什麼?我反問你,不然你們要去哪裡?你們想去哪?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好的,一生成辦,壽命無量,衣食自至,不用工作什麼都現成,不用帶小孩,家裡不用打掃,衣服也不會髒,這麼好的事情,這麼好的地方,到那裡呢,每天你碰到的人,他不會給你煩惱,那邊都是菩薩,每一個都是尊者,你跟觀音勢至是同學,搞不好你還會看到舍利弗和目犍連、迦葉、阿難這些我們沒看過的,他就坐在你旁邊,你要是哪一句經文忘掉了給阿難問一下,阿難也求生淨土啊!無量壽經後面就講。不到極樂世界你要到哪兒去?大家心裡面都只是念著佛,想的就是極樂世界,臨終一定往生。不要害怕,不要對自己沒有信心,這個真的叫妄自菲薄。佛在《無量壽經》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很容易就可以去。印光大師告訴我們,往生淨土比吃飯還簡單呀。你看看你們現在的工作,吃飯簡不簡單?混一碗飯吃容不容易?從早做到晚,很苦呀!極樂世界,沒有。而且到極樂世界,看在這裡修行很苦呀,坐一個小時,這裡痠那裡痠,到極樂世界,金剛那羅延身,不會痠呀,不要說坐一個小時,坐一劫都不會痠,十方國土逍遙自在,都乘佛的威神,這麼好的事情,那凡夫就受用得到。所以,真的是應當發願願往生呀,一定要求生淨土,這就是實相,我告訴你們。所有的實相,《華嚴經》講再多最後就是叫你求生淨土呀,千經萬論,共同指歸呀,這才是實相。告訴你有這麼快成就的地方,告訴你有這樣清淨的地方,應當願生,這是事實真相。到極樂世界自然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沒有煩惱呀,無有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是不是離一切相?是。亦無寒暑、四時、雨冥之異,沒有這些虛妄相;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砂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這離一切相。後面呢,唯以自然七寶,莊嚴校飾,即一切法啦,這就是實相。一般人看,這個染淨相對呀,自性之染理應出滅,自性之淨理應欣求,所以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真的是蕅益大師講的,心性之極致。我們剛講的是心性,心性發揮到極處,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甚麼?三種涅槃裡面講的,圓淨涅槃,圓滿清淨,徹底的清淨,心性發揮到極處,圓淨涅槃。所以呢,對自己要有信心。真的太重要了,不要學佛學了一輩子呀,我以前呀,問過一些老菩薩,我說:「你們有沒有把握往生淨土?」每個都跟我搖頭。我就跟他講:「如果,自己都沒信心,你要怎麼往生?」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命終之後一定往生淨土,沒別的啦,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了呀。我這一生所做的,所求的,全部導歸極樂。做好事、幫助眾生,導歸極樂;念佛、拜佛、讀經,都導歸淨土;乃至我做世間的工作,也是為了要修行,修行為了是要求生淨土。有這個心,絕對往生。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煩惱沒有消盡?可以。就怕你不信,懷疑東懷疑西,我可以嗎?我真的是有辦法嗎?我講的是真的嗎?我習氣這麼重,能嗎?阿彌陀佛會不會不接?臨終會不會有障礙?這個就是你的障礙,這就是你的疑心。《無量壽經》後面有講,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這就是疑。檢點自己的過失是好的,是好的,但是檢點到後來懷疑了,那就不對,那就大錯特錯,錯到底了,錯得離譜了。知道自己的問題是好事,但是如果因為知道自己的問題,而滅失了、而喪失了求生的這個信心,對極樂世界產生了懷疑,對自己產生懷疑了,那就不對。你這個檢點就出錯了。檢點是知道過失,改過,改過呀!不是看著過失,哎呀!我這個問題這麼嚴重,我要怎麼樣往生呀?還有法師懷疑呀,他問我啊,「臨終昏迷能不能往生?」我說:「你大概不能往生,你懷疑嘛。」李炳南老居士講:「捧出心來與佛看」你對佛有沒有完全信得過?要是真正信得過,那你就知道,昏迷能不能往生?可以。中陰身都能往生了,地獄的眾生都能往生了,前面教起因緣不是講過,專為中下,善導大師講的,專為凡夫,兼為聖人呀。凡夫還有比我們更凡夫的啊,地獄、惡鬼、畜牲,專為這些眾生,惡業深重的,這些都能夠幫助。所以要相信,要能夠發願,真的沒地方去了,不然你們想要到地獄去嗎?看地獄變相圖,看看就好,不要記起來呀。你不要下去以後,哎呀!這個鬼王我看過你,看過你喔,不好意思,不講人情的,該罰的照罰,該下油鍋的還是得下油鍋,該上刀山的還是得上刀山,不講人情呀,地獄不講人情呀。看過也一樣,認識也一樣,沒好處呀。極樂世界那不一樣,我們剛講的,你要是經文哪一句忘記了,問一下阿難啊,《華嚴》要是不會,問一下文殊、普賢呀,不會修,問一下善財嘛,《唯識》要是不會,問一下彌勒菩薩,心裡要是不慈悲,觀世音菩薩,就來了呀,多麼自在呀,你跟他說,我以前常常念你呀!好好好,我教你呀,我幫助你。你要是看地獄變相圖,看了認識不認識,不講人情,下油鍋,沒得講,不會幫你。地獄變相圖,看看就好,不要記起來喔。極樂世界,每一個細節你都不要忘,極樂世界圖,極樂世界變相圖,不要忘記了,每一個細節都不要忘。忘了,那就不好了。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