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湛山倓虛大師著 3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此段承上說明教人醒悟。誰無念誰無生者。意謂佛經有成言教人。心無妄念。理悟無生。乃是隨世間人情常以對待知識。妄念紛飛。故教其先止妄念。再悟心理。所謂先止粗心妄想。後悟對待心理。權以方便之法。俾修人天之道。先享人天之福。便信淺近因果。不退信根。或見有小機成熟者。始敢發明,出世對待心理。超出人天之道。及超度四惡趣(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苦。若遇大根性機緣成熟者。方可用超倫絕待之法。徵明無言說道。故言誰能無念。誰能無生。縱讓諸佛菩薩。他也未離開念。他也未離開世間的生死。何以故。就按釋迦佛來說。他是四月初八日。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所生。活到八十歲二月十五日。說完涅槃經。在雙林樹下而死。這不是一個銕證麼。既然未離生死。這一切經教。為什麼教人了生死呢。哈哈、殊不知這是教人了生死。何曾教人離生死呢。若離是離不開的幻化相啊。若了是明了、就是啦。何嘗有生死呢。這生死原是古今之人假定的名辭。傳留消息。究其實就是個幻化相。世人認為實有。若如是說。為什麼人皆樂生怕死呢。仍是由古人之偏計的名相。而起了今人的執著。執以為真。再起著住,念念不忘。黏湛發知難捨。又不知歸命復理。臨命終風刀解體之時。痛苦萬狀。致人見之驚。故起樂生怕死之心。又不知死後歸宿。當然恐懼。此解誰無生之意。惟恐質難。以備問疑。故文拖至此。再合解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當然暗示。若實無念無不念。此念生二法。代表世間一切對待之法。皆成實相。實相即是不可思議。無言說道之佛法。這個機關。可得何人,求取喚開。若開此機關,必須木料所造之人來訊問,此機關可能大開也。舉木人不能言問。以表在無言說處。此關方能大開矣。果能以無言說道。成就佛法者。縱求他佛亦能成。或以自己為佛施功亦能成。再求自他共佛便能成。唯求自他不共佛者。因執自己與他佛無干則決不能成。所謂求他方佛者。如修淨土信仰西方極樂世界。他那裏有阿彌陀佛。曾發大願。無論何處。有人發心篤信。願生我處。實行念我。「阿彌陀佛」名號。至臨命終時。我決定接引此念佛人蓮華化生。同享安樂。共成佛道。若不爾者。我決不成佛。若求詳知。可看淨土三經。再求自佛者。只是自己施功。或學宗、教、律、密。四大宗。皆能成就。但有早晚不同。若選最成就者。唯屬淨土法門。何以故。一生佛國。永不墮落故。又兼往生時。多仗佛力。餘者皆是自力。再者自他共佛者。乃屬大開圓解。生佛不二故。雖然如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諸佛大圓覺。
 
此段承上節。若悟圓理。無言說道。當以無為而修。先要開放四大。(吾人身之皮肉筋骨。乃是地大所成。血脈津液。是水大所成。溫熱燥暖。是火大所成。呼吸氣力。是風大所成。)吾人偏執四大,為自身相。生生世世以妄想束縛。永未解放。今者實悟圓理。決不偏執四大色身為我。偏觀宇宙山河,飛潛動植乃至無量數之三千大千世界之虛空微塵。何處不是本自原有之體呢。莫再於此四大。再用心執把捉了。因無量微塵數之三千大千世界之一切眾生。於我同是一個寂滅啦。豈不在此寂滅性中隨便吃喝嗎。這就作個無憂閒道人。不去妄想不求真了。雖見諸行無常,皆無非是妙有真空啦。這就是佛的大圓覺了。古德云。隨順世緣無罣。涅槃生死等空華。
 
決定說。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擇葉尋枝我不能。
 
此段承上六段文所說的這無學無為。無真無妄。無修無證。無人無法。無生無滅。無罪無福。無損無益等。其意在無學無不學。無為無不為。乃至無罪福損益,無不罪福損益等。同歸於寂滅性中。無聲色處。如何以聲言訊問。於色相尋覓呢。若果能認得,這就是聲色處寂滅性中。則究竟佛法。已經訊著覓得已。此段文與世大反。惟恐世人不信。故發言決定說。不能含糊儱侗。以表誠實不妄。智理無偽之真僧也。假定有人不肯相信。任其疑情。大加考徵。隨其直截勘察根本。溯尋源流。無一不是從大乘法寶。由佛之親口所印證者。皆是從根本採取。我不能尋枝擇葉。自誤以誤人也。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摩尼珠者(譯如意珠)因意義而立名。此寶天宮有之。乃隨天人心意所現。應用之物。無不隨心而現。以此譬喻人心。醒悟世界。宇宙人生。及萬物萬事。無一樣不從心造者。而人不自知。如來者佛之通稱。因佛認識寶珠保藏之處。故名之曰如來藏。又佛將此寶珠。親自收得如來藏裏。此段文。人法喻互用也。摩尼珠者喻心也。如來者人心也。如來藏者,人之身覺。屬色心二法也。此是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此三者,各各皆名如來藏也。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藏者在隨緣時即不變。不變時即隨緣。以表世間法、六根、六塵、六識。各屬一般。無一不然。皆是如來藏裏親收得。此根塵識。乃是三個六般。皆是空而不空。起六種神通妙用。如單論六勝義根。乃是有用無形的。見聞嗅嘗覺知。皆是無形真空也。六塵者乃是六根的寄托之處。色聲香味觸法。皆是不空妙有也。所謂六識者,乃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皆是借浮塵勝義二根而起六般神用。故云空不空也。雖如是之多。無非一顆圓理智光。圓理性色。智光非色。本來理智無分。故云色非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