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倓虛大師著5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目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鎔頓入不思議。
 
此文承上小乘譭謗大乘。行菩薩道者。正好精進忍辱。其他解釋錯誤。以為泛指一切世人譭謗。竟不知乃是中下之士,二乘人誹謗。因其執著八解六通為究竟佛法。故謗四智中道圓理。何以見之。乃錯認八解脫。本是小乘聲聞緣覺所修之出世法。證到六通即是心地印證。故謗無為圓理。乃謂中下之士。多疑不信。豈是普通世人所能謗之。若不以為然。此八解脫。乃有為之怯。與前無為矛盾。大不相合啦。又但自懷中解垢衣者。以譬喻指其修八解脫者。如解懷中之垢衣呀。於是誰能肯向外邊度化眾生。及誇講六度精進。以修布施持戒忍辱等法呢。此正指二乘人之譭謗。如把火燒天空自疲勞。在我聞聽恰似飲甘露。(天上不死之藥。)隨時銷滅鎔化。頓然即入不思議之妙理矣。
 
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義謂觀想惡言誹謗。卻是成就我修行之功德。又是成就吾的善知識。若不因此等訕謗。起吾冤親平等之心。如何能表示無生法忍之慈悲力呢。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恆沙諸佛體皆同。
 
此承上文。聽惡言。以為是成就之功德。乃吾之善知識也。雖宗下作家。亦須以此忍辱為實行。方成通家。雖教下。善於說法。可謂通家。亦必以聞訕謗。作實行之忍辱。如飲甘露。可謂作家。若但說法。不能忍辱。雖稱通家。不名作家。非真通也。若只參禪。不能忍辱。雖稱作家。非真作家。而禪亦未通。若得忍辱實行。雖未說教。教亦通了。方是真作家。雖未參禪。禪亦作了。方是真通家。故曰。宗亦通了。教亦通了。作家屬定。說家屬慧。皆以忍辱為實行。方得定慧圓明。不滯空參禪。空說教了。非但我今日獨自通達了。雖恒河沙數諸佛。皆是同以忍辱為實行。故我釋迦牟尼佛。先行忍辱。成忍辱仙人哪。
 
獅予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此承定慧圓明之義。若非上根利智者。焉能領會接受。故用譬喻。以形容之。在法華高會。我佛開權顯實。將欲發明諸法實相之理。會中即有五千退席而去。故以佛說法喻如獅吼。五千退席。喻如百獸聞之皆腦裂幾乎欲死呀。香象聞之失卻步行之威儀。以喻別教三賢鈍根菩薩徬徨無歸。天龍寂聽生欣悅。以喻大開圓解之菩薩。心心相印。乃當時以今比古之義。
 
游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此表大開圓解。非同易事。游海涉山尋師訪道。不為名利。專為參禪。(靜中考慮)自從認得曹溪路者。(曹溪路者地名)乃曹姓家的山地。有一溪水繞山。乃因人傑地靈。六祖惠能大師。在此山上弘揚佛道。於是佛法大興。成名曰曹溪水。凡有後來學佛法。參禪明心見性者。多謂之飲過曹溪水。或謂認得曹溪路等云云。永嘉禪師曾先學天台教。已竟明心見性。必須有明人證明。因後來參訪六祖。見面交談。機教相叩。承六祖證明。讚之善哉善哉遂即告辭。六祖相留。僅住一宿。後來稱名一宿覺者。若欲詳知。可看六祖法寶壇經。了知生死不相關者。永嘉禪師參六祖。因禮節稍簡。祖曰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意謂何拘小節。)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師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云如是。如是。由是以承印證生死不相關也。按人之生死本不相干。由古人偏計假名。傳遞消息。以致令人執以為真。習氣染成。牢不易破。所執者。執此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以為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竟以此假合緣影偏執為自身心。竟不知身之皮肉筋骨。是地大所成。身之血脈津液。是水大所成。身之溫熱燥暖。是火大所成。身之呼吸氣息。是風大所成。此乃四大互相假借和合。人執為自身。又執心之欲見何相。是色塵的緣影。心之欲聞何言。是聲塵的緣影。身之欲嗅何氣。是香塵的緣影。心之欲嘗何食。是味塵的緣影。身之欲覺何快。是觸塵的緣影。心之欲知何事。是法塵緣影。此相、言、氣、食、快、事。乃六塵所遺的形影。吾人錯認為自身心。皆屬生滅之法。那能免此生死。焉能離苦得樂呢。今已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則妄執四大假合。六塵緣影的身心生死。自不相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