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湛山倓虛大師著 4

淨五根。得五力。惟證乃知難可測。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教乘之中助道的法有三十七品。大小乘通用之。但用的多少不同。在佛說阿彌陀經。如念佛人。往生到佛國時。其身分屬於凡夫。若修行時。僅用二十五品。由五根五力起。至八正道。即不用四念處等十二品。因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皆清淨。何須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等。今者證道歌中。所說乃佛法中最上大法。則僅用五根五力十支。所謂五根者。乃「信、進、念、定、慧、」五力之名字者與五根同。由用五根得大效力故。所以名之為五力也。按大乘法難明。修行最為簡單。故曰,佛法無邊。唯信能入。又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者篤信絕學。無為。無法。無說。以絕學者,謂之勤學。無為者,謂之實行。無法者,謂之妙法。無說者,謂之宣揚。欲求究竟佛法。果能如是信而不退,謂之進。進行不忘謂之念。念而不改謂之定。定而無得謂之慧。能如是的信、進、念、定、慧、者。則可謂之大雄大力。此大雄、大力、從五種深根而起精進。故稱為五力也。因恐人不信此無為大法。故又立一反正譬喻。以人的固習皆錯誤。全是如認鏡中目己的形影為我。欲見之是最容易的事。故曰鏡裏看形影作自己不難。若尋真自己。仍用舊固習對面看。如對水中月影為實我。而欲捉之爭能拈舉得出。此暗喻智人。舉回頭來即見明月。並喻觀鏡中影為真我者。若能轉觀觀者。方見真我。再轉喻觀水中月影者。舉回頭來即見真明月矣。以此二法互相譬喻。以無為法。淨五根。得五力。何嘗有法。唯一篤信而已。故心經云。以無所得故。菩薩斷三障證涅槃。佛證無上菩提果也。故云。惟證乃知難可測量也。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粹骨剛人不顧。
 
此文承上文發揮。信解修證之後。應發心續佛慧命。度人利己。而知音者有幾。故曰。常獨行。常獨步。倘有知音達者。方可同遊此涅槃大路。調人必先調己。調己必須遵古。遵古要目神清氣爽。道風自高。遊走十方。當然面貌。骨氣要剛。不希他人照顧。此乃行菩薩道之梵行也。行證有五。一者聖行。(二乘行之)二者梵行。(大乘菩薩行之)三者第一義天行。(佛乘行之)四者嬰兒行。(佛果後。倒駕慈航行之。如釋迦佛。引導眾生。從兜率降王宮。出家成道等。)五者病行。(如調達作惡反度眾生者行之。)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此文承上發心。修梵行行菩薩道。發心要作後學榜樣。以身為模範。當知既為釋迦弟子。應以佛為模範。佛將國王太子極端富貴捨棄。我等若再貪蠅頭之微利。則與佛之志願距離太遠。有何顏立於門下。必須甘心受貧。則不愧稱為釋迦門下弟子也。猶須自知口稱貧僧為是。若究其實以道德為真富貴。豈貧矣哉。故甘受世間之貧。甚至身上常常披著襤縷褐之衣。又誰能知佛之大道無邊。心中包藏有太虛寬廣無價的珍寶哪。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疑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此段承上文。以表佛的家務。說明此無價珍。非世間有價之珍寶。用之有窮有盡。竟致世人貪得競爭。無止無休。今說明此無價的珍寶。用之無盡。不致世人競爭者。乃因用之利物(物者乃眾生之別名)應機而發。適其用者。無窮無盡。因其發給者。始終無有吝惜。其所發的。乃是合盤托出。人人本有的家當。通身的技能職業。一者指其本具的三身。(清淨法身。遍滿一切處。圓滿報身。以大恩而克大果。百千億萬應化身。應機教化眾生。)又四智者。一、前五識轉成所作智。二、意識轉妙觀察智。三、末那識轉平等性智。四、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為諸識之具體。故曰體中圓也。此屬明心見性。純一大乘家當。八
解六通心地印者。乃中下二乘家當。僅能明心未能見性。只修八解脫證六通。此但以明心地為印證。有修有證。六通者。一、天眼通。能觀一小世界。二、天耳通。聞四洲眾生之語言。三、他心通。知眾生之思想。四、宿命通。能知眾生宿世因果。五、神足通。一少時間。能數萬里往還。六、漏盡通。永不墮三界世間六道輸迴之苦。八解脫者。乃超出三界之觀法。欲知之。可察大辭典。或教乘法數。從佛在世時。小乘人常謗大乘。佛入滅後。乃至今時謗之尤甚。上士者。智慧鋒利。一得果決。一切塵緣。一切了脫。其中下二乘人。多疑則謗。謗則不信。惟願獨善其身。但自懷中解垢衣。即指其修八解脫等法。或證六通獨善其身。誰能向外度化眾生。誇講精進。六度之法耶。其反對大乘者。只可隨他譭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