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 卷第一( 憨山大師 著)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   卷第一
   宋天竺 三藏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明建鄴 海印沙門 釋德清筆記 

 (記曰。舊注「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又云城名。以山頂有夜叉王城故。山居南海濱。阿跋多羅,此云無上寶,貴重義。
以通喻此經是「不可往無上寶經」,非也,受公謂「自覺聖智之境,非邪智可造」,故云不可往。
隨色摩尼之珠,非世寶可比,故云「無上」。謂不可往處,有此無上寶也。此亦未盡然。
華嚴論云,世尊於南海摩羅耶山之頂楞伽城中說法。其山高五百由旬。下瞰大海,無路可上。其城乃眾寶所成。光映日月。無門可入。得神通者堪能升往。表 心地法門,無修無證方能升也。
此說固爾。愚居五台時,會遇一梵師 於闐國人。發長丈余。不言其壽。但云入此土三十餘年。精於禪觀。兼明教乘。且善方言。
愚請同住阿蘭若,三年,每於談次,以經中所有梵語已明者,嘗請試之。所說皆與古譯合。愚因問及楞伽經。師乃驚曰:遮(這)里亦有此經耶,此是不可說不可得之法也。我土國王寶之。因問:有多少卷?余曰。傳者四卷。師笑曰:「來未盡耳。此經有四十卷。此才十分之一」。及扣經中旨趣。言言皆發明離心意識境界。不可具述。因問楞伽山在何處。師曰。此山在天竺國之南海中。又問何以楞伽為名。
(去聲呼)伽,乃寶名。其狀八楞,視之渾圓。體極堅固,不可鑽穿。常放光明。世間之寶。無有過上者。故阿跋多羅,此云無上。以山純此寶,是山以寶名,故曰「楞伽阿跋多羅寶山」。山頂有城。此寶天成,無門可入。而為夜叉鬼王所據。佛在此山頂城中說此經。故經以處名耳。
又問此山人能到否。
師云。人不能到。以其此山下細上大。每於陰云黑夜,或波濤洶湧,其山形益顯露分明,光明愈盛。若海湛空澄,天無云翳。海空一色,其山即不見。
然彼土僧有修褝者,於海岸經行,望之以入觀耳。是則按華嚴論,准此梵師言,則山以寶名。經以處名,深有意焉。
緣起經云。難入未曾有會中,說隨他緣起陀羅尼智,名為楞伽王識。蓋約處表法,又見深玄。然教稱:智海,性海,覺海,心海,至若 「寶明空海」。此經云「藏識海」。且又以生死喻海。涅槃喻海,喻山。五蘊亦喻山。
況夜叉,云可畏鬼。乃飛行而食生物者。然吾佛特住此海中寶山夜叉王城而說此經,顯示自覺聖智境界。
其經所詮者,乃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即處觀法,其旨微哉。
何則。
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斯則智海無性,因覺妄而成凡。
湛淵心海,變而為生死之業海。
寶明妙心,變而為八識五蘊幻妄之身心。
故寶有八楞,山高五百由旬,而為煩惱生死夜叉所據耳。
然至昏云黑夜,或波濤洶湧之際,而山形愈顯露者,所謂 「妄想興而涅槃現」。夜叉鬼王請佛說法者,所謂「煩惱起而佛道成」。抑益顯此寶明妙性,雖住生死大海五蘊山中。不為煩惱所奪。不為生死波流。不為境界風動。無明黑暗,暗不能昏。長夜冥冥,靈光獨露耳。且云海湛空澄,山即不現者。愈見智海圓澄,萬象森羅炳然齊印。身心世界當下消融。生死涅槃應時平等。至此魔佛皆空,二俱不可得矣。

噫。信乎此為自覺聖智無上尊頂法門也。
且義翻此經名「不可往」。唯神通者能至。意顯此法門,非心行處。唯上上根人,一入頓入。不許捫摸湊泊。不入,亦不許思量攀緣。但只於境界波濤煩惱黑暗中觀之而已。
不觀,則不知生死海中有此物也。
此經為根熟者,頓說業識種子為如來藏,名「頓教大乘」。
古德云。楞伽說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故達磨大師指此為心印。馬大師云。楞伽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是以宗門師匠教人,直須「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
而說者但只標名立法,不知空遣。奈何益使後之學者,臆度祖師心印亦如是而已。悲夫。

一切佛語心品 第一  之一 
   (記曰。品以心名者,以一心為宗也。所謂 寂滅者名為「一心」。即性自性清淨第一義心。一切諸佛皆證此心。而為眾生開示者,直指此心耳。故云「一切佛語心」。舊注。此經大部有十萬偈。四十萬句。三百二十萬言。一百五十品。其所來者惟此一品。雖文廣卷多。其實通皆頓示此一心法也。
此經在十二部中,為「未曾有」部。在五教中,為「頓教大乘」。又兼「頓圓」。謂「頓示圓滿一心,五性三乘皆同證故」。若約天台五義釋之。則以單喻為名。以「楞伽寶」喻「識性」故。「寶山寶城佛魔同住」,喻五蘊身心是一切聖凡所依止故。以「如來藏為體」。謂如來藏是善不善因故。自性清淨 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故。「性自性第一義心」為宗。一切聖凡所同證故。摧邪顯正斷疑生信為用。為裂外道二乘邪見疑網,令生決定一乘正信故。
以熟酥為教相。謂說五性三乘皆有成佛之分,但未蒙受記,可一變而至於道。如彼熟酥可一變而至醍醐,施功易故。
謂略示開權顯實之機,以為法華前導故。若以宗趣言之。則以第一義心為宗。自覺聖智為趣。又以自覺聖智無相法門為宗。忘言默證為趣。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邱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 識二種無我 究竟通達。 

   (記曰。此敘說法由致也。「如是我聞」等者。謂 如是之法,我從佛聞。一時,乃機感應會之時。非定指也。「佛」乃說主。「山」乃說處。菩薩乃聽眾。此結集者因佛顧命立言。一切經首,都皆置之。無煩他說。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者,謂此無上頂法如來藏心,乃一切諸佛之因地也。佛與菩薩皆從異佛剎來者,以示此中聖凡不立故。大慧為上首者,此法非心識可到,唯許大智可入故。自心下,嘆德也。至於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五法自性八識無我等法,皆是自心現境,而獨大智慧人善解其義,究竟通達。二譯皆云。婆伽婆住大海濱摩羅耶山頂楞伽城中。其城乃婆羅那夜叉王所據。因佛於海龍王宮說法七日已,而從大海出,舉目觀見山頂之城,而作是言,昔諸如來應正等覺,於此說自所得聖智證法,非諸外道臆度邪見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當為婆羅那王開示此法。時夜叉王以佛神力聞佛言音,即與眷屬請佛歸其城中,云云。二譯皆有夜叉王問法因緣。此經略之。觀者融會彼譯。則頓見此經宗趣矣。

   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游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贊佛。 

   (記曰。此別敘當機見佛之儀也。大慧為當機者,惟此無上法門,非大智慧人不能擔荷。而與摩帝同游者,摩帝此亦云慧。所謂達者同游涅槃路。

   世間離生滅   猶如虛空華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遠離於斷常   世間恆如夢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焰 
   常清淨無相   而興大悲心 
   一切無涅槃   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 
   若有若無有   是二悉俱離 
   牟尼寂靜觀   是則遠離生 
   是名為不取   今世後世淨 

   (記曰。此正發啓全經之宗趣也。爾焰,梵語。此云所知。又云智障。一切無涅槃。魏譯云有無二俱離。蓋一切,乃生死有法也。涅槃,乃無法也。無者,此二皆空。故雜華云。有諍說生死。無諍說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故次釋云。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有無二俱離也。是知此二,乃分別妄見耳。故二譯實叉云。夜叉王請佛入楞伽城。獻供已畢。即以二法問佛。謂言。如來常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云何得捨此二種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世尊答言。法與非法差別之相。此是凡夫之所分別。非聖智見。乃至何者是法。所謂二乘及諸外道虛妄分別,說有實等為諸法因。如是等法,應捨應離。不應於中分別取相。見自心法性,則無執著。諸觀行人,以毗鉢捨那如實觀察,名捨諸法。何者是非法。所謂諸法無性無相永離分別。如實見者,若有若無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捨非法。流支云。如實見者,名為正見。若他見者,名為邪見。若分別者,名為二取。皆是虛妄。不得寂滅。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如來藏者,入自內身智慧境界。得無生法忍三昧。故此偈贊佛有無二俱離也。甚矣,有無二見為法身之刺也。所言自覺聖智無他。但知此離此而已。更無實法可得。實此經之宗極也。行人知此,可謂行無行,證無證耳。苟一念行證未忘,則復墮此。況以分別言語文字為得乎。觀者若如是觀,可謂識法實相矣。是則向下大慧所問,皆有無二法。世尊皆令離此捨此而已。故一切皆非。苟離此捨此,非自覺聖智而何。故下偈流支云。若如是觀佛,寂靜離生滅。實叉云。是人今後世,離著無所取。是則全經之旨,不出於夜叉王一問,及此大慧偈贊而已。
△上敘分已竟△下正宗分二
◎初直指一心真如以顯三界唯心有二
◎初約數問句
   爾時大慧菩薩偈贊佛已。自說姓名 
   我名為大慧   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   仰咨尊中上 
   世間解之士   聞彼所說偈 
   觀察一切眾   告諸佛子言 
   汝等諸佛子   今皆恣所問 
   我當為汝說   自覺之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記曰。大慧首以百八義問佛者,蓋依一心轉變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迷悟因果之法而問也。舊說百八句,表對治百八煩惱,非本指矣。然一心者佛語心也。所謂寂滅者名為一心。本無十界色心依正之相。但迷之而為生死,故變一心而成三界。悟之而為涅槃,故轉三界而為一心。然生死,有法也。涅槃,無法也。此二皆由愚夫分別妄見,而此寂滅心中本無此事。是則大慧所問者,乃十界依正色心迷悟因果心行種種差別之相。要之不出凡聖有無。此特分別妄見對待之法耳。殊不知此寂滅一心絕諸對待。故偈云若有若無有是二悉皆離。佛將直指最極心源,故下一一牒答,而斥之曰非也。此正離心意識,出凡聖路。唯諸佛自覺聖智境界。雖大智慧人,亦不免墮於數句。況其他乎。愚謂此八百句,總依三界二十五有,有法上起四句見而立。謂凡夫外道見三界實是有法,為有句。二乘見三界是無法,為無句。菩薩見三界即真即俗,為亦有句亦無句。而卻指佛見三界非真非俗,為非有非無句。此乃正教所明。而外道自宗立有無一異俱不俱常無常等四句。各執一見。此皆不出常情分別計度。以邪正之見有八。所見之境有百。故流支云八百見。於正位中總皆是謗。若四句既離,則百非自遣。又何煩惱可捨,又何佛道可取耶。故僧問馬大師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師云。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取智藏去。
   云何淨其念   云何念增長 
   云何見痴惑   云何惑增長 
   (唐譯云。云何起計度,云何淨計度。云何起迷惑。云何淨迷惑。
   (記曰。此總依一心生滅迷悟二途而問也。然大慧請百八義,開口即問此四句者。蓋一心真源。聖凡平等,了無差別之相。但約迷悟之分,故有十界依正因果種種性相之異。然今將窮十界之源,故首出迷悟之見。所謂迷一心,而正智翻為妄想,如如翻為名相。此念惑增長也。悟一心,而妄想即成正智,名相即是如如。此淨念見痴惑也。然皆迷悟邊事。故經云。順流轉者妄見生死。厭流轉者妄見涅槃。是則大慧依生滅門迷悟對待而問,故先以淨念不淨念見惑不見惑發端,而後所指者皆迷悟中差別之相。佛單依一心真如而答,故向下牒問之初,乃即告云,若生若不生,涅磐及空相,流轉無自性。即此生不生涅槃空相二句,乃總牒盡大慧之問。流轉二字,斥盡大慧之見。所謂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故此總屬流轉。而以無自性三字,盡顯諸法實相,破盡大慧之疑耳。然世尊雖以此答,猶是生滅對待。惟寂滅心源,總無此事。故牒問已畢,而一一直示之曰非也。是正所謂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若有若無有,是二悉皆離也。學者了此,可許入楞伽。
   何故剎土化   相及諸外道 
   云何無受次   何故名無受 
   何故名佛子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解脫 
   (記曰。此總問十界依正名相因何而有也。剎土化相,通指二土。謂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以約名相,故不言寂光。諸外道,通指三界凡夫。無受次,謂次於無受,通指三乘有學。無受,通指三乘無學。佛子,單指菩薩。解脫,謂涅槃。縛乃生死。謂生死誰縛之。涅槃誰解之。蓋涅槃,指佛界也。
   何等禪境界   云何有三乘 
   唯願為解說   緣起何所生 
   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異說 
   云何為增長(唐譯云。云何諸有起。
   云何無色定   及與滅正受 
   云何為想滅   何因從定覺 
   云何所作生   進去及持身 
   云何現分別   云何生諸地 
   (記曰。此十五句,別問九界差別之相也。前三句,問三乘行相因何而有。緣起,問正法。下二句,問外道邪見因何而起。云何為增長二句,問三界因果因何而有。滅正受二句,問小乘因何樂住寂定不欣說法。何因從定覺下四句,問大乘菩薩因何樂說法度生。云何生諸地一句,問菩薩因何又立地位名目。
   破三有者誰   何處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   云何最勝子 
   何因得神通   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   最勝為我說 
   (記曰。此八句,特問三乘行相也。謂三乘人為何出三界去。既出三界,又生何處。既捨此身,又受何身,畢竟住於何處。云何稱為菩薩是佛弟子。何故又說有神通三昧之事,不知三昧心是何相狀。
   云何名為藏   云何意及識 
   云何生與滅   云何見已還 
   云何為種姓   非種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   及與非我義 
   云何無眾生   云何世俗說 
   云何為斷見   及常見不生 
   云何佛外道   其相不相違 
   云何當來世   種種諸異部 
   (記曰。此十六句,通問心性是一云何眾生所見種種不同也。初四句,謂如來藏心是一,云何又名藏識,又名意及意識。云何又說生滅妄見,又說不生滅心。見已還,魏譯云斷所見,唐譯云退諸見,皆不生滅義也。次種性二句,謂聖凡同稟此心,如何又說三乘人是種性,外道闡提是非種性,而說彼心皆有限量耶。次建立相三句,謂心既無相,因何而立我人眾生之相,為何又說無我人眾生之相。次世俗說五句,謂三界凡夫外道為何起斷常二見。蓋世俗說,即凡夫外道斷常二見也。又如何得二見不生,如何得眾生與佛平等無二。次當來世二句,謂佛既有教,如何佛滅度後,弟子又起種種異見也。
   云何空何因   云何剎那壞 
   云何胎藏生   云何世不動 
   何因如幻夢   及犍闥婆城 
   世間熱時焰   及與水月光 
   何因說覺支   及與菩提分 
   云何國土亂   云何作有見 
   (記曰。此十二句,通問世界眾生都是有相之法,因何而有生滅不生滅,常與無常,真妄之不同也。初二句,魏譯云,云何名為空,云何念不住。此蓋問依報世界為何而有成住壞空。特舉空壞以攝成住。云何胎藏生一句,問正報眾生為何而有生死遷流。蓋舉生以攝死耳。云何世不動一句,義該上世界眾生見今而有遷變無常,為何而說常住不動。蓋世字指有情無情二世間。何因如幻夢下四句,唐譯云,云何諸世間,如幻亦如夢等。意謂上諸眾生世界有為之法現今實有,為何而說如幻等不實。何因說覺支下二句,謂如何覺上世間諸法不實,當體常住者,則為正智。蓋覺支菩提,總指正智也。云何國土亂二句,謂如何見上世間諸法是實有無常者,名為有見。蓋亂,即生滅不停。有見,即妄想分別也。
◎此上通問名相妄想正智◎下問如如

   云何不生滅   世如虛空華 
   云何覺世間   云何說離字 
   離妄想者誰   云何虛空譬 

   (記曰。此六句,問如如也。唐譯云,云何知世間,云何離文字,云何如空華,不生亦不滅。意謂如何悟彼世間生滅諸法當體如如,離言說相,離名字相,如空中華不生不滅。遠離妄想分別,猶若虛空,即是真如也。
◎此上通問五法自性生起相◎下問差別相

   如實有幾種   幾波羅蜜心 
   何因度諸地   誰至無所受 
   何等二無我   云何爾焰淨 
   諸智有幾種   幾戒眾生性 

   (記曰。此八句,單問如如正智差別相也。前四句,謂真如實際是一,云何又有修證頓漸之不同。故云如實有幾種。幾波羅蜜,謂因行差別。諸地,謂地位階級。度,超越。謂何因得頓超諸地也。至無所受,問究竟佛地。何等下四句,問正智差別。二我,即煩惱障。爾焰,即所知障。實叉云,云何所知淨。蓋二無我,淨所知,斯以正智破二障耳。正智既一。如何又有隨根授法,是則智有幾種。眾生根性不一,教戒有幾種。◎前從初問起至此,通依一心真源,約迷悟對待而有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法差別之不同,以顯十界依正因果之相。意顯不離一心,故翻歸如如正智耳。◎向後誰生諸寶性已下,直至問終,但問名相妄想緣起聖凡依正大小染淨諸法,心念性慾音聲色相種種差別之不一也。

   誰生諸寶性   摩尼真珠等 
   誰生諸語言   眾生種種性 
   明處及伎術   誰之所顯示 

   (記曰。明處伎術,乃問五明也。西域學術,以此為準。故有五明論。一曰聲明。謂釋詁訓字,詮月流別。二曰工巧明。謂伎術機關。陰陽曆數。三曰醫方明。謂禁咒閒邪。藥石針艾。四曰因明。謂考計正邪,研核真偽。五月內明。謂究暢五乘因果妙理。前三外藝。後二內教。
   伽陀有幾種   長頌及短句 
   成為有幾種   云何名為論 

   (魏譯云。法復有幾種。解義復有幾。唐譯云。道理幾不同。解釋幾差別。

   云何生飲食   及生諸愛欲 
   云何名為王   轉輪及小王 
   云何守護國   諸天有幾種 
   云何名為地   星宿及日月 
   解脫修行者   是各有幾種 
   弟子有幾種   云何阿闍黎 
   佛復有幾種   復有幾種生 
   魔及諸異學   彼各有幾種 
   自性及與心   彼復各幾種 
   云何施設量
(魏譯作施假名。唐譯作唯假設。
   唯願最勝說 
   (記曰。上皆名相妄想也。然言語飲食愛欲心性,皆屬妄想。其餘皆名相。且何因而有,皆問緣起也。阿闍黎,此云軌範師。然佛有法身報身化身,故問佛有幾種生。

   云何空風云(魏譯云。何因有風雨。
   云何念聰明 

   (記曰。此句承上心性是一云何而有念慧之別也。聰明,即別境中慧。故魏譯云。何因有黠慧。唐譯云。念智何因有。此亦屬妄想耳。

   云何為林樹   云何為蔓草 
   云何象馬鹿   云何而捕取 
   云何為卑陋   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節攝
(唐譯云六時攝。舊注,西域兩月為時。年分六節。外道有六節師。
   云何一闡提
(一闡云信。提云不具。謂信不具之人。
   男女及不男   斯皆云何生 
   云何修行退   云何修行生
(二譯皆作修行進。
   禪師以何法   建立何等人
(魏譯云。教何等人修。令住何等法。
   眾生生諸趣   何相何像類 
   云何為財富   何因致財富 
   云何為釋種   何因有釋種 
   云何甘蔗種   無上尊願說 

   (記曰。甘蔗種,乃瞿曇釋種也。舊注引本行經云。劫初大茆草王得成王仙。被獵師所射,滴血於地,生二甘蔗。日炙而開。一出童男。一出童女。佔相師立男名善生,即灌頂甘蔗王。女名善賢,為弟一妃。瞿曇釋種,即其裔也。大慧問甘蔗種因何而有也。

   云何長苦仙   彼云何教授
(唐譯云。仙人常苦行。是誰之教授
   如來云何於   一切時剎現 
   種種名色類   最勝子圍繞 
   云何不食肉   云何制斷肉 
   食肉諸種類   何因故食肉 

   (記曰。從誰生諸寶性至此,蓋問天地萬物之不同,聖凡種類之各別,心行性慾之不一,此皆何因而有也。但其語不次,而意不出此。若觀華嚴問明品,則知此中歸趣矣。

   云何日月形   須彌及蓮華 
   師子勝相剎   側住覆世界 
   如因陀羅網   或悉諸珍寶 
   箜篌細腰鼓   狀種種諸華 
   或離日月光   如是等無量 

   (記曰。此問佛剎安立形狀之不同也。廣如華嚴世界品。故結云如是等無量。因陀羅,此云帝,即帝網也。為帝釋殿有眾寶珠網。雖百千重,不相障礙。互相涉入,交光相羅。世界如之。

   云何為化佛   云何報生佛 
   云何如如佛   云何智慧佛 

   (記曰。此問佛唯一真,云何名義之不同也。隨機普應為化佛。酬其宿因為報佛。體性無二名真如佛。本覺顯照為智慧佛。蓋真如智慧,乃法身也。名義雖四,唯屬三身。

   云何於欲界   不成等正覺 
   何故色究竟   離欲得菩提 

   (記曰。此問佛既現身與民同患,何不就欲界成佛,乃於有頂離欲之處而得菩提也。

   善逝般涅槃   誰當持正法 
   天師住久如   正法幾時住
(二譯皆以天師作世尊。
  
          (記曰。此問法住久近,及滅後誰人當可持正法也。持正法,即所傳正法眼藏。

   悉檀及與見   各復有幾種 
   毗尼比邱分   云何何因緣 

   (記曰。此問法之差別也。悉檀者,此華梵雙舉。悉,遍也。檀,此云施。謂佛以四法遍施眾生,故云悉檀。四法者,謂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也。廣如止觀所明。見,謂所被之機。所見各有幾種也。毗尼,此云律。此邱分,乃比邱二百五十戒。問如何是毗尼,為何又設比邱分也。

   彼諸最勝子   緣覺及聲聞 
   何因百變易   云何百無受 
   云何世俗通   云何出世間 
   云何為七地   唯願為演說 

   (記曰。此問三乘人法因何差別也。唐譯云。一切諸佛子,獨覺及聲聞。云何轉所依。云何得世通。云何得出世。復以何因故,心住七地中。按此則知百變易二句,謂初地菩薩何因能現百佛界身,得百種三昧。蓋無受,即三昧也。世俗通,謂五地聖人因何而能通達世諦涉俗利生。七地遠行,名出世間。

   僧伽有幾種   云何為壞僧 
   云何醫方論   是復何因緣 

   (記曰。此問僧之差別,及應機之法不一也。壞僧,謂不具戒者。醫方論,非世俗醫方。蓋言佛為三界醫王,其所說法應機施設,如應病與藥,故謂之醫方論。大經有舊醫新醫。法華有醫師喻。唐譯云廣說醫方論。是知蓋言佛法耳。從云何為化佛止此,通問三寶因何而有差別也。

   何故大牟尼   唱說如是言 
   迦葉拘留孫   拘那含是我 

   (記曰。此問因上言佛有四等名義不同,因何又說迦葉等多佛是我,此又不別也。

   何故說斷常   及與我無我 
   何不一切時   演說真實義 
   而復為眾生   分別說心量 

   (記曰。此因上法之差別,故復問邪正權實之不同也。斷常我,乃外道邪宗。無我,乃佛之正法。心量,乃妄想分別心數之法。意謂何故說斷常及我為邪宗。何故說無我為正法。然無我既是真實,何不始終說其真實之法,而又為眾生說妄想心數不實之法耶。

   何因男女林   訶梨阿摩勒 

   (記曰。此問林木果實之不一也。男女林,亦云屍陀林。其果如男女之狀。熟則顏色美艷。未幾即落地,狀如死屍,臭穢不堪。佛弟子多依此林秀不淨觀。大慧問此林何因而有也。訶梨,阿摩勒,二果名也。皆可為藥。訶梨,舊云訶梨勒,新云訶梨怛雞。此云天上持來。阿摩勒,其實如胡桃。意謂一等皆樹果,因何彼如男女之狀耳。

   雞羅及鐵圍   金剛等諸山 
   無量寶莊嚴   仙闥婆充滿 

   (記曰。此問八部之眾因何不住人間天上,而住鐵圍七金山中也。唐譯云。仙人乾闥婆,一切悉充滿。此皆何因緣,願佛為我說。此上大慧所問,除及字,但取云何,何因,何故,何等,誰字之類為義,則有一百三十餘句。其中意義,不出十界四門。然世尊所答,以依真如一心,則一法不立,故一一云非。若依生滅門唯識建立,則全經之旨皆別答此問耳。然雖經來未盡,而此四卷之文,所詮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四門名義開合之旨已足。觀者臨文會意,自當證之。此下乃世尊牒答。先牒。後答。 且初

   無上世間解   聞彼所說偈 
   大乘諸度門   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問   大慧善諦聽 
   我今當次第   如汝所問說 

   (記曰。此結集者敘置,及佛贊許之辭也。前一偈,唐譯云,爾時世尊聞其所請大乘微妙諸佛之心最上法門。然大慧所問,乃十界依正差別之相。正是三乘凡夫外道妄見分別境界。是大慧因之而起疑者。蓋不知此等諸法因何而有也。故興此問。而結集者即便指為微妙佛心最上法門,何也。金剛般若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況眾生世界乎。所謂一切分別皆分別自心。若分別不生,當體即名諸佛自覺聖智矣。故此所問聖凡依正邪正因果,自性常住,即是微妙佛心。非智眼明見,何以與此。故敘置之。

   生及與不生    涅槃空剎那 
   趣至無自性

   (記曰。此世尊總領大慧問義也。謂所問多種,不出生與不生涅槃空相耳。剎那,生滅流轉也。趣至,猶究竟也。唐譯云。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轉無自性。謂此世出世間,皆生滅流轉妄見之法,一一究竟本無自性也。此總牒領其意而默答已竟。義已見前注。何後一一皆總述大慧問語耳。然前問語或略或闕,而世尊皆補而出之。蓋亦互相發明。但其語隨便,故參差不類。其意自周。

   佛諸波羅蜜   佛子與聲聞 
   緣覺諸外道   及與無色行 
   如是種種事 

   (記曰。此綜領大慧所問之事也。謂所問之事雖多,總不出十界人法因果耳。佛,佛子,聲聞,緣覺,四聖也。無色,該天道。外道,該人及三途。以外道邪行,乃三途之因故。此皆人也。波羅密,四聖之法也。無色行,意該外道,六凡之法也。因果依正無不備具,故云如是種種事。意謂大慧所問者概不出此。下乃一一重述其辭。

   須彌巨海山   洲渚剎土地 
   星宿及日月   外道天修羅 

   (此領上問諸天有幾種。云何名為地。星宿及日月。牒意該三界六凡也。

   解脫自在通   力禪三摩提 
   滅及如意足   覺支及道品 
   諸禪定無量

(此領上云何說覺支,及與菩提分。蓋廣牒三十七品助道,四聖法也。

   諸陰身往來(領上眾生生諸趣
   正受滅盡定(領上及與滅正受二句
   三昧起心說(領上何因從定覺四句) 
   心意及與識   無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   及與現二見 
   乘及諸種性
(此領上云何名為藏已下至非我義八句。總歸四門。
   金銀摩尼等(領上誰生諸寶性等
   一闡提大種 
   (領上云何一闡提。然大種無問。蓋世尊意指闡提外道所計大種為生因者。非特言四大也。
   荒亂及一佛   智爾焰得向 
   (荒亂,領上云何國土亂。一佛,領上迦葉等是我。智爾焰,領上爾焰淨二句。得向,領上解脫修行。
   眾生有無有(領上及與我無我
   象馬諸禽獸   云何而捕取

(領上云何象馬鹿。云何而捕取。

   譬因成悉檀   及與作所作 

   (領上悉檀及與見。唐譯云。云何因譬喻,相應成悉檀。謂四悉檀,皆因譬所成者,故並意牒之。然能作所作皆屬妄見。

   叢林迷惑通   心量不現有 

   (上句領云何世俗通。謂眾生心想邪見稠密如叢林也。下句領云何出世間。唐譯云。眾林與迷惑。如是真實理。唯心無境界。魏譯云。相迷惑如實。但心無境界。此蓋牒出其義也。
   諸地不相至(領上何因度諸地。
   百變百無受   醫方工巧論 
   伎術諸明處(如文可知。此諸山須彌地已下,至毛孔眉毛幾,乃大慧問不到處,而世尊指而出之。
   諸山須彌地   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眾生   身各幾微塵 
   一一剎幾塵   弓弓數有幾 
   肘步拘樓捨   半由延由延 
   兔毫窗塵蟣   羊毛穬麥塵 

   (記曰。七極微塵成一窗塵。七窗塵成一兔毛頭塵。七兔毛頭塵成一羊毛頭塵。七羊毛頭塵成一牛毛頭塵。七牛毛頭塵成一蟣。七蟣成一蝨。七蝨成一芥。七芥成一大麥。七大麥成一指節。七指節成半尺。兩半尺成一尺。二尺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弓成一丈。二十丈名一息。八十息名一俱盧捨。八俱盧捨成一由旬。由延,即由旬也。此按舊注引釋梵之語。) 

   鉢他幾穬麥   阿羅穬麥幾 
   獨籠那佉梨   勒乂及舉利 
   乃至頻婆羅   是各有幾數 

   (記曰。鉢他,一升也。阿羅,一斗也。獨籠,一斛也。那伽梨,十斛也。勒乂,一萬也。舉利,一億也。頻婆羅,一兆也。謂幾[*]麥之塵成一升。又幾[*]麥之塵成一斗。余類此。

   為有幾阿[/] 名捨梨沙婆 
   幾舍利沙婆   名為一賴提 
   幾賴提摩沙   幾摩沙陀那 
   復幾陀那羅   為迦梨沙那 
   幾迦梨沙那   為成一波羅 
   此等積聚相   幾波羅彌樓 

   (記曰。阿 ,亦塵也。舍利沙婆,芥子也。賴提,草子也。摩沙,豆也。陀那,銖也。迦利沙那,兩也。波羅,斤也。彌樓,須彌山也。謂以幾斤之塵能成此彌樓之山。唐譯云。幾斤成須彌。此按舊注。

   是等所應請   何須問余事 
   聲聞辟支佛   佛及最勝子 
   身各有幾數   何故不問此 
   火焰幾阿[/]   風阿[/]復幾 
   根根幾阿[/]   毛孔眉毛幾 
   (唐譯云。火風各幾塵。一一根有幾。眉及諸毛孔,復各幾塵成。

   (記曰。從諸山須彌地已下至此,共有三十八句。計三十二事。皆大慧問不到處。故世尊特為表而出之。然且責之云何故不問此者,何也。如華嚴諸品皆佛力加被菩薩所說。至若阿僧祇品,則佛親說。以此甚微細事,非一切種智不能悉知悉見。殊非菩薩所知。不知故問不及。苟不及此,則心外有剩法矣。故特表而出之,以顯自覺聖智徹法無遺。信乎佛之知見,閻浮提雨皆知滴數,現前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因也。然須彌山略指依報總相。其弓步微塵,別相也。三乘聖人身有大小。蓋身乃正報總相,其數量毛孔微塵,別相也。意責大慧但知諸法總相,不知別相。此則但知共相,不達自相。其迷於自心現量多矣。故以甚微細智以發之。◎下文復領大慧之問。

   護財自在王   轉輪聖帝王 
   云何王守護   云何為解脫 
   廣說及句說   如汝之所問 
   眾生種種欲   種種諸飲食 
   云何男女林   金剛堅固山 
   云何如幻夢   野鹿渴愛譬 
   云何山天仙   犍闥婆莊嚴(唐譯云。云何諸妙山。仙闥婆莊嚴。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解脫 
   云何禪境界   變化及外道 
   云何無因作   云何有因作 
   有因無因作   及非有無因(舊注,此四因,領上云何俱異說。
   云何現已滅(領上云何見已還。
   云何淨諸覺   云何諸覺轉 
   及轉諸所作(領上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
   云何斷諸想   云何三昧起 
   破三有者誰   何處為何身 
   云何無眾生   而說有吾我 
   云何世俗說(領上云何建立相四句。
   唯願廣分別(二譯皆無此一句。
   所問相云何   及所問非我(此猶屬建立相四句義。
   云何為胎藏   及種種異身(領上種種名色相。
   云何斷常見   云何心得定(領上云何三昧心。
   言說及諸智   戒種性佛子(領上誰生語言二句,及諸智有幾種,幾戒眾生性二句。
   云何成及論(領上成為有幾種。云何名為論。
   云何師弟子   種種諸眾生 
   斯等復云何   云何為飲食 
   (上一句,領弟子有幾種,云何阿闍黎二句。下三句,綜領男女及不男,及眾生生諸趣四句意。
   聰明魔施設(此一句,綜領魔及諸異學已下六句意,及云何念聰明一句。
   云何樹葛縢(領上云何為樹林,云何為蔓草二句。
   最勝子所問   云何種種剎(下自有領剎土形狀之句。此應是領何故剎土化一句之意。
   仙人長苦行(此領云何長苦仙二句。
   云何為族姓(此領云何為釋種四句。
   從何師受學(領禪師以何法二句。
   云何為醜陋   云何人修行(此一句,領云何修行退二句。

   欲界何不覺   阿迦膩吒成(此領云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四句。阿迦膩吒,此云色究竟天。
   云何俗神通(領上云何世俗通。
   云何為比邱(領上毗尼比邱分二句。
   云何為化佛   云何為報佛 
   云何如如佛   平等智慧佛 
   云何為眾僧(此一句,領上僧伽有幾種二句。
   佛子如是問   箜篌腰鼓華 
   剎土離光明(領上云何日月形已下十句。
   心地者有七(領上云何為七地。
   所問皆如實   此及余眾多(唐譯云,此即於余義。
   佛子所應問   一一相相應 
   遠離諸見過 


   (記曰。此五句乃贊大慧所問稱理無過也。然大慧問意次第有主。而世尊牒領著,大概綜括其辭,不復次序,且亦有牒不盡者。故結之云此及余眾多。意謂凡系佛子所問者,一一皆與實理相應,遠離諸見過也。然雖如是。但法離言說。今於無說示說,故下結云。

   悉檀離言說   我今當顯示 
   次第建立句   佛子善諦聽 
   此上百八句   如諸佛所說 

   (記曰。此六句,乃結牒問義,許說誡聽,啓後答意也。謂大慧所問雖稱理無過。但法本離言。今當於無說處示現演說。故為次第建立耳。且此上百八句義。若如諸佛所說,則一一皆非。故此二句,乃結上起下,而義貫下文讀之。然百八句,魏譯云百八見。初大慧云,今以百八義,仰咨尊中上。及考其問,有一百九十餘句。若但取云何,何因,何故,何等,誰字之類為義,則有一百三十餘句。及世尊補出大慧問不及者,又三十二句。至此猶云,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是果定局百八句耶。而說者又按其下世尊自分其句但一百四。又少四句。而必以此為定見。豈非刻舟求劍耶。是但以一句字為礙耳。殊不觀大慧云百八義,流支云百八見也。若以義見二字觀之。則可謂具通方之眼矣。苟於句數難合,或當以愚見依三界法作有無等四句為準。但約佛教所明不出四句。而外道所計亦不出四句。此則邪正共有八句。以能分別之見有八。所見之境有百。故云百八見也。故下經云。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有無等。又云。為淨二種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故世尊答云一切皆非。為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故下依生滅門建立而有言說。故一一別答耳。然所說者亦不過破此四計而已。上乃綜牒其問辭。下先約心真如門總答。
   不生句,生句。(唐譯云。生句,非生句。)常句,無常句。相句,無相句。(魏譯云。生見,不生見。常見,無常見。相見,無相見。

   (記曰。此總約心真如門而答也。大慧問義雖多,總不出生與無生,常與無常,相與無相之法耳。故世尊已牒所問,而復綜其大義而破之曰,此上百八句,若如諸佛所說不生義者,即此生法便是。以生本不生故。所言真常義者,即此無常便是。以諸法當體真常故。所言相者,諸法本自無相故。此順二譯,以生句為首義解。若依此經以不生句為首解者。意謂諸佛所說真實無生,不容起見。故下文云,一切法不生,不應立宗。意謂汝才作不生見,蚤墮生法。才作常見,蚤墮無常矣。何者。以真如界中不容擬議。以舉心即錯,動念即乖。以相本無相。故云不生句生句等。自此已往,凡所分別,皆與真如實相理不相應,故一一斥之曰非也。永嘉云。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不如三界見於三界。非實非虛。非如非異。斯正諸佛所證自覺聖智境界。故非妄想分別可到也。故宗門云。三句明一句。一句明三句。三一不相關。分明向上路。了此可許觀楞伽。

   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離自性句。空句,不空句。
(魏譯云。離自性見,非離自性見。空見,不空見。唐譯云。自性句,非自性句。

   (記曰。此並上三句,蓋佛自遣之辭也。以前牒文首云,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趣至無自性。世尊意謂前因大慧執有世出世間生住異滅以問,故我聊以此句義破彼執情耳。非實法也。以真如理中本無言說故。故此答云此亦皆非。謂不但無生,而住異滅皆不可得。剎那,生滅也。然上常句,即指涅槃。魏譯云。離自性見,非離自性見。前云趣至無自性。然趣至,猶言究竟。蓋言世出世法究竟皆無自性。此言離自性句,亦了不可得,故都云非。此佛自遣之辭。向下皆遣大慧所執之辭也。

   斷句,不斷句。邊句,非邊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 

   (記曰。此通斥世出世間邪正之法也。前常無常句,乃涅槃真常,及生死無常。此常句,乃外道斷常二見。謂確定死常。非常句乃斥之也。中乃出世一乘中道法。邊謂空有二邊。乃出世三乘法。斷常乃世間外道邪見法也。真如理中,聖凡不立,迷悟皆空,故都云非。

   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
(唐譯云。善巧句,非善巧句。)

淨句,非淨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種性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
(魏譯云。寂靜見,非寂靜見。唐譯云。無影像句,非無影像句。)

願句,非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相句,非相句。
(唐譯云。標相句,非標相句。)

有品句,非有品句。
(唐譯云。有句,非有句。無句,非無句。)

俱句,非俱句。緣自聖智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
(唐譯云。自證聖智句,非自證聖智句。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

剎土句,非剎土句。阿[/]句,非阿[/]句。
(唐譯云。塵句,非塵句。)

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實句,非實句。
(唐譯云。大種句,非大種句。)

數句,非數句。
(唐譯云,算數句,非算數句。)

數句,非數句。 

   (記曰。二譯皆無此句。舊注以此數字讀作上聲,非也。蓋上數句,乃牒阿劣以下世尊所補三十二句,皆算數也。此數句,乃謂真如理中本無此等數量,正所謂一切數句非數句也。
   明句,非明句。
(唐譯云。神通句,非神通句。)

虛空句,非虛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術明處句,非明處句。風句,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設句,非施設句。自性句,非自性句。
(唐譯云。體性句,非體性句。)

陰句,非陰句。眾生句,非眾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爾焰句,非爾焰句。
(唐譯云。所知句,非所知句。)

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焰句,非焰句。(二譯皆云陽焰。)

像句,非像句。輪句,非輪句。
(唐譯云。火輪句。)
犍闥婆句,非犍闥婆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見句,非見句。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諦句,非諦句。果句,非果句。滅起句,非滅起句。
(唐譯云。滅句,非滅句。起句,非起句。)
治句,非治句。
(唐譯云。醫方句。)
相句,非相句。 

   (記曰。所答凡有三相句。舊注謂前乃名相之相,次則標相之相,此則佔相之相,以醫方冠於上文故,非也。然佔相總在五明。而此醫方句,蓋答前別有醫方之問,乃喻佛應機之法,非世俗醫方也。前解具明。是則此非佔相之相,明矣。然前大慧問義有三種相句,故此次第而答之耳。以初問何故剎土化相及外道等,乃通問十界依正聖凡名相之事因何而有。故此初答云相句無相句。意謂彼諸凡聖依正之相,本自無相,故也。次問云何建立相。謂心既無相,云何建立我人眾生壽命之相。故此答云標相句非標相句。以標即建立義,言彼建立亦本無建立之相也。後又問眾生生諸趣,何相何像類。然相乃眾生形狀,而像乃肢體像貌。故此答意云,眾生本無眾生之相,又何支分之有,故云相句非相句。而下即云支分也。

   支句,非支句。(唐譯云。支分句。)
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唐譯無此句。)
禪句,非禪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族句,非族句。
(唐譯云。種族句。)
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實句,非實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覺句,非覺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無為句,非無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節句,非節句。(唐譯云。時節句。)
業樹葛藤句,非業樹葛藤句。雜句,非雜句。(唐譯云。種種句。)
說句,非說句。(唐譯此下,有決定句,非決定句。)
毗尼句,非毗尼句。比邱句,非比邱句。處句,非處句。(二譯皆云。住持句,非住持句。)
字句,非字句。(唐譯云。文字句。

   (記曰。此上約一心真如門以答一百八句已竟。然所以皆云非者,謂真如性中本無此諸句數故。起信論云。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從本以來,一切染法及一切眾生妄心分別,皆不相應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故此答云一切皆非。然前文已一一具牒其辭,而此又一一復疊其句而斥其非者,蓋西域文勢如此。凡有所問,必備牒其辭而答之。言雖似復,義實直捷。皆指歸第一義諦離言說處也。蓋上一句即疊所問,而下非字一句乃破斥耳。以馬鳴宗此楞伽等百部大乘經造起信論,而論中立義,分一心二門。故今亦宗其論。後多引之。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記曰。此結勸修學也。前云此上百八句,若如諸佛所說,則一切皆非。故此結云,此百八句,乃過去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應當如是修學也。科初直指一心真如以顯三界唯心已竟。

地藏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