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佛語心品 第三之四
(◎此上二執已破二障已淨智行已圓◎下明忘言頓證以顯果海離緣)
復次大慧。愚痴凡夫,無始虛偽惡習妄想之所回轉。回轉時,自宗通及說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現外性相故,著方便說。於自宗四句清淨通相,不善分別。
(記曰。此總結示果海離緣,故責大慧於第一義諦自覺聖智,妄起分別,隨語生解,橫生邪執,謬解佛意。良由不善二通相故也。自覺聖智,離心緣相,離言說相。然雖非有言,不是無語。故佛所說聖智無知等者,正欲聞者離言觀義,忘知契心耳。何其聞者猶然隨言妄生邪解,斯皆無始虛偽妄想惡習之所回轉。而於自宗說通不善了知,但執外境以為實有。故著方便言說,而不能善入清淨實相離知境界也。論雲。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以境智未忘故也。世尊至此偶以二通結責者。意謂前者我已教諸三乘修行之士,當善二通相,不可隨言取義矣。意責大慧何其不體佛意,爾乃又執言說假名,而興種種邪執耶。故教以忘言契證也。來意如此,故以二通結責之。◎已上二障已淨二執已破二死已亡而結責以忘言契證以示自利功圓◎此下示利他行且先雙結二利行)
大慧白佛言。誠如尊教。惟願世尊為我分別說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薩摩訶薩善於二通。來世凡夫聲聞緣覺不得其短。
(記曰。此大慧因佛斥責不善二通,而於聖智妄起分別,故此責躬請教二通也。問曰。二通前已發明。今復重請者何也。答曰。前因外道二乘妄起斷常二見,蓋由不了唯心現量境界。大慧,特請宗通相示彼知之,令開正見。而世尊因曰,彼等不獨不善宗通相,而亦不善說通相,故隨語生解,特說二通之相,令彼外道二乘以便修行,不墮邪見。意在破外道二乘二見,令知離言之行故也。此因大慧躡妄想無性之言以起五難。躡聖智不得之言以起四疑。是皆不了唯心,不達方便言說,而復隨言取義,將謂實有境智可得。故佛責以不善二通作如是見。故此大慧特請二通,將以依教奉行說法利生,以斷二乘之疑。意在遣心境,空境智,是以妙行契妙境也。前有相字,乃示彼令知,以便自利。今此二通,意在必行,且便利他。觀者應知,庶得語義,不生異見耳。前乃忘言之行,此乃離言實證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說通者,謂隨眾生心之所應,為說種種眾具契經。是名說通。
(記曰。此說通意在利他也。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謂契理契機也。契理,則妙符中道。契機,則巧被三根。以一經言含多義,故雲眾具契經。謂理無不該,機無不攝也。)
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聖境界,(唐譯雲。於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二譯皆雲。離諸因緣相應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通法。
(記曰。此自宗通意在自利也。以自通乃離心意識境界。故非外道二乘所可知也。離因緣相應見者,謂心境皆離故。)
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汝及余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謂我二種通 宗通及言說
說者授童蒙 宗為修行者
(記曰。菩薩有二利之功。故說通應機說法,故雲授童蒙,謂凡夫顓愚如童蒙也。宗通,自修行,謂修如實行故。◎上自他二行已竟◎下專請利他行)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時說言。世間諸論種種辯說,慎勿習近。(二譯以世間諸論,作盧伽耶陀。此翻左世,亦雲惡論。即外道論也。)若習近者,攝受貪欲,不攝受法。(魏譯雲。彼人但攝受欲食,不攝法食。)世尊何故作如是說。
(記曰。此特問利他行也。蓋承世尊一往痛責弟子不許近習外道論議。大慧因聞說通利他之談。意謂不善彼宗,其說不通,無以利彼。故理世尊前言,以致疑曰,世尊既雲說通利童蒙,何故向來不許近習外道議論者何耶,因此發問。世尊答。謂外道議論,依邪見立。若近習者,壞正知見。意在入自宗通者,當離名言習氣為第一也。然三界本無實法,但以名言習氣為體。至若名言中,而外道議論最為壞正知見,破壞佛法者。是故修行如實行人,當所痛絕。故大慧依說通而問。向下世尊依自宗通而答也。)
佛告大慧。世間言論種種句味,因緣譬喻採集莊嚴。誘引誑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實自通。不覺一切法。妄想顛倒,墮於二邊。凡愚痴惑而自破壞。諸趣相續,不得解脫。(唐譯雲。盧伽耶陀所有詞論,但飾文句,誑惑凡愚。隨順世間虛妄言說。不如於義。不稱於理。不能證入真實境界。不能覺了一切諸法。恆墮二邊。自失正道。亦令他失。輪回諸趣,永不出離。)不能覺知自心現量。不離外性自性妄想計著。是故世間言論種種辯說,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誑惑迷亂。
(記曰。此甚言世論之過,深誡修如實行者不可近習也。所以不可近習者,以不入真實自通,不覺自心現量。但依生滅妄想,不脫生老病死。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然世尊於此經專誡名言習氣者。蓋娑婆世界以音聲為佛事。由此界眾生耳根最利。以聲入心通,直達法性,最為甚深。故楞嚴揀選圓通,以耳根為第一。此經令修如實行者。以戒名言為第一。以此方入道,無過耳根為最勝,而障道亦無過名言為最勝故。所謂根塵同源,縛脫無二也。然凡夫雖依名言結業,而間有利根宿具般若聞熏者,能觀言語性空音聲不實,如風號谷響,即入無生者有之。若夫外道邪論一入聞熏,即染污法性,壞正知見,破涅槃城,永劫沈淪,斷滅佛種。縱遇佛出,而為見火所燒,邪智益熾,徒與正法相抗。雖如來以無量善巧四辨大悲,潛神與居。亦不能化而入也。觀夫世尊出世。說法已四十年。而六師之徒如麻似粟。即其捨邪歸正者,如三迦葉波及鶖子等,約止千二百五十人耳。就中巨擘,尚內秘之儔。當正法盛時尚爾。況末法乎。此吾佛世尊懸鋻後五百年。此輩當大破壞結集。是以此經專以破邪為用,大為今日設也。觀夫聖人憂患之心當何如耶。悲夫。此經自入中國幾二千年。而吾輩老師宿學,讀之苦不能句,甚為眥仇。況遺言得意,以契佛祖心印,執之以定綱宗,行賞罰,克荷如來家業乎。由不善此法門,宜乎流習世論,甘受佛呵,而為惡弟子也。惟此未嘗不涕下。)
大慧。釋提桓因廣解眾論。自造聲論。彼世論者有一弟子,持龍形像。(唐譯雲。現作龍形。)詣釋天宮建立論宗。要壞帝釋千輻之輪。隨我不如,斷一一頭以謝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釋法。(二譯皆雲論法。)摧伏帝釋,釋墮負處,即壞其車。還來人間。如是大慧。世間言論因譬莊嚴,乃至畜生。(魏譯雲。乃至現畜生身。)亦能以種種句味,惑彼諸天及阿修羅,著生滅見。而況於人。是故大慧。世間言論應當遠離。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習近。大慧。世論者,唯說身覺境界而已。
(記曰。此言慎勿近習世論之所以也。謂世論弟子。以畜生形。尚能催伏諸天修羅。況復於人,而我末法弟子,無道力者,倘一近習,豈不為彼破壞耶。若為破壞,則能招致諸苦生因。故我誡之。慎勿近習。以彼世論無自宗通,唯說身覺境界而已。是故我說但攝受貪欲,不攝受法。要,誓約也。)
大慧。彼世論者,乃有百千。(二譯皆有字句。)但於後時後五百年,當破壞結集。惡覺因見盛故。惡弟子受。
(記曰。此世尊懸懺末法,魔強法箬之時也。然彼世論於我法後五百年,所以而能破壞結集者,以時俗澆薄,其時人多惡覺因見熾盛故。而我法中有惡見弟子,亦受彼法,是故令彼壞正法也。由是觀之。然壞法者,蓋自壞耳。豈彼力耶。因見者。因,謂邪因,無因,見,謂十使煩惱中五利使。以不善解正法。故雲惡覺。)
如是大慧。世論破壞結集,種種句味因譬莊嚴,說外道事,著自因緣,無有自通。
(記曰。此言破壞結集之所以也。然彼世論所以而能破環正法者,以彼種種句味因譬莊嚴,皆說外道事,執著自性因緣,無非邪見,無有自性宗通故。苟知而近習者,即飲他毒藥。不知而近習者,所謂誤服毒藥是也。)
大慧。彼諸外道無自通論。於余世論,廣說無量百千事門。無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論。
(記曰。此結成彼法成事相承,不自知其非也。以彼本法無自通故,所傳弟子廣說百千事門,亦皆無自通。以無自通故,而彼痴人亦終不自知為愚痴世俗之論。此誤服毒藥者也。)
爾時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論,種種句味因譬莊嚴,無有自通,自事計著者。
(記曰。此大慧牒上佛語,將以發難也。)
世尊亦說世論,為種種異方諸來會眾天人阿修羅,廣說無量種種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說數耶。
(記曰。此大慧因聞佛斥外道世論無有自通,遂躡以難佛為人天修羅廣說世間種種諸法,亦非自智所證之法,皆世論也。豈世尊亦無自通耶,豈不墮一切外道邪智妄想數中耶。大慧依世論而問。世尊依自通而答。)
佛告大慧。我不說世論。亦無來去。唯說不來不去。大慧。來者趣聚會生。去者散壞。不來不去者,是不生不滅。我所說義,不墮世論妄想數中。所以者何。謂不計著外性非性。自心現處,二邊妄想所不能轉。相境非性。覺自心現,則自心現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無相無作。入三脫門,名為解脫。
(記曰。此世尊依自通答其所說法非世論也。世論者,去來生滅之法也。來者,緣會而生,故雲趣聚會生。去者,緣散而滅,故雲散壞。以有去來生滅,故雲世論。然我所說者,無來無去,不生不滅之法,豈墮彼世論妄想數中耶。所以不墮者,以我不著外境有無,了達唯心現量故。有無妄想所不能轉者,以了境無性故,故雲相境不生,此境不生也。覺自心現,則自心妄想不生,此心不生也。境不生,故無來去,心不生,故不生滅。心境無生,即是空無相無作,入三解脫門,名為解脫矣。意謂我所說者,乃解脫法,非生死法,所以不墮。)
大慧。我念一時,於一處住。有世論婆羅門。來詣我所。不請空閒。便問我言。瞿曇。一切所作耶。我時報言。婆羅門。一切所作,是初世論。彼復問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復報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論。
(記曰。此世尊將欲廣明世論,故舉昔事,且教菩薩說通止論之法式也。舊說婆羅門,具雲婆羅賀磨拏。此雲淨裔。亦雲淨行。自稱其祖自梵天口生。因從梵姓。諸經中梵志,即此類也。是唯五天竺有。余國無之。其種別有經書,世承為業。或在家。或出家。皆恃術倨傲,多尚諍論。空閒,無我也。以彼所計梵天作者以為神我,故雲不請空閒,而問作者生一切法。以彼所見不出世論,開口便落妄想。故一問,世尊答雲一世論。二問,答雲二世論。乃至多問,答雲多世論。故後責雲,乃至少有心識流動分別外境,皆是世論也。)
彼復問言。一切常耶。一切無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時報言。是六世論。大慧。彼復問我言。一切一耶。一切異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種種受生現耶。(唐譯雲。一切皆由種種因緣而受生耶。)我時報言。是十一世論。大慧。彼復問言。一切無記耶。一切記耶。有我耶。無我耶。有此世耶。無此世耶。有他世耶。無他世耶。有解脫耶。無解脫耶。一切剎那耶。一切不剎那耶。虛空耶。非數滅耶。涅槃耶。瞿曇。作耶。非作耶。
(記曰。此虛空下。問三無為是作是不作也。唐譯雲。虛空,涅槃,及非擇滅,是所作耶,非所作耶。以外道妄計三無為皆是有作。故後世尊答已,而復特喻大慧雲,涅槃虛空滅,非有三種,但數有三耳。意謂三法尚不可得,何況又計作與不作耶。)
有中陰耶。無中陰耶。大慧。我時報言。婆羅門。如是說者悉是世論。非我所說。是汝世論。我唯說無始虛偽妄想習氣種種諸惡三有之因。不能覺知自心現量而生妄想。攀緣外性。如外道法。我諸根義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唐譯雲。如外道說我及根境三和合知生。我不如是。知,識也。)婆羅門。我不說因。不說無因。唯說妄想攝所攝性施設緣起。非汝及余墮受我相續者所能覺知。(唐譯雲。我不說因。不說無因。唯依妄心以能所取而說緣起。非汝及余取著我者之所能測。)大慧。涅槃虛空滅,非有三種,但數有三耳。
(記曰。此世尊備敘昔對外道所說之法如此也。謂外道執其所見一一問佛。佛總斥之曰。此皆是汝之世論。非我所說也。然我說者。唯說一切眾生因於無始戲論諸惡習氣而生三界之相。不了唯是自心所現,而生妄想。攀緣外法而妄取著。實無可得。我所說者如是而已。至若外道所說神我與根境三法和合而生識者,此是汝外道見。我不如是。且汝外道說有異因能生諸法。又說諸法自然從無因生。此是汝法。我法不然。我唯說妄想能取所取而說緣起。我此說者。非汝外道著我妄想者之所能知。佛謂外道如彼彼而問。我但如此而答。此即所謂止論。亦即說通相也。然外道諸問,皆是彼計。至若妄計三無為作不作者,乃涉我法。恐有所濫。故世尊特告大慧曰,彼所問三無為者,非有三種,但數有三耳,非實有也。故唐譯雲。虛空,涅槃,及非擇滅。但有三數,本無體性,何況而說作與非作。)
復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痴愛業因故有三有耶。為無因耶。我時報言。此二者亦是世論耳。彼復問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復報言。此亦世論。婆羅門。乃至意流妄計外塵,(唐譯雲。乃至少有心識流動,分別外境。)皆是世論。
(記曰。此外道因聞佛說虛偽惡習為三有因,故躡問彼三有者,果因痴愛業因而有耶,是無因耶。蓋彼意執定無因也。世尊答謂,不但有所妄計分別言說為世論,乃至少有心識流動分別外道,皆墮外道邪見,悉是世論。何者。以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妄見心外有法,即入外道見故。溈山坐次,仰山入來。師曰。寂子速道,莫入陰界。仰曰。慧寂信亦不立。師曰。子信了不立。不信不立。仰曰。秪是慧寂。更信阿誰。師曰。若恁麼,即是定性聲聞。仰曰。慧寂佛亦不立。此古人心識不少流動之樣子也。不如是,安稱超佛越祖之見。)
復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頗有非世論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說種種句味因緣譬喻莊嚴。我復報言。婆羅門。有。非汝有者。非為。非宗。非說。非不說種種句味。非不因譬莊嚴。
(記曰。此外道被斥皆墮世論,遂問頗有非世論者不。且雲我為一切外道之宗。所有詞論皆從我出。何獨不當佛意。觀其自負如此,正是堅著我見,尚諍論者。而世尊答雲。有非世論。但非汝有。汝所有者,不出作為。所立自宗,但依言說以立種種句味因譬莊嚴耳。我法非作為,非宗,非說,而亦不墮空見。故雲非不說種種句味,非不因譬莊嚴。)
婆羅門言。何等為非世論。非非宗。非非說。
(記曰。此外道意謂佛既斥我為非宗非說,而不知何等為非世論,可有非非宗非非說者,蓋所願聞也。非非者,是也。)
我時報言。婆羅門。有非世論。汝諸外道所不能知。以於外性不實妄想虛偽計著故。
(記曰。此世尊斥答外道,謂有非世論,但非汝外道之所能知也。汝等所以不知者,以彼計著不實妄想分別外境故。我若有說,汝便隨語生解,計著邪見矣。)
謂妄想不生。覺了有無。自心現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塵。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論。此是我法。非汝有也。
(記曰。此示以正因非世論者如此。但此是我法。非汝有也。汝之所有者,去來生死之法耳。故下雲。)
婆羅門。略說彼識。若來若去。若死若生。若樂若苦。若溺若見。若觸若著。種種相。若和合相續。若受。若因計著。(唐譯雲。若因而生計著。)婆羅門。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論,非是我有。
(記曰。此示世論邪因相也。謂外道世論多種,不能盡述。今略說彼識所分別者,不出來去死生苦樂沒溺邪見觸著種種諸相。於中妄計和合相續,若愛著不捨,若妄立為因而生計著,如此而已。比者,類也。謂如此之類,皆是汝之世論。而我法中無此說也。)
大慧。世論婆羅門,作如是問。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辭而退。(魏譯雲。默然而去。而不問我建立真法。唐譯雲。不問於我自宗實法。默然而去。)思自通處,作是念言。沙門釋子出於通外。說無生無相無因。覺自妄想現相,妄想不生。
(記曰。此敘外道固執難化顛倒之狀也。以彼與佛立論負墮,亦不更請佛教,傲然不辭而退。此其我慢倨恃之態何如耶。且復心不受善,亦不知非。以思自所通處,返以佛說為非。乃心念之曰。沙門所見,出於我通之外。其所說者,乃無生無相無因,心境不生,斷滅之法耳。故魏譯雲。沙門釋子外於我法。是可憐愍。說一切法無因無緣,無有生相。唯說自心分別見法。若能覺知自心見相,則分別不生。前雲彼無智者返以我言為不正論,謂是故也。)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問我何故說習近世論種種辯說,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記曰。此世尊趣舉大慧請詞以結答問意也。謂汝向問我近習種種世論攝受貪欲不攝受法者,如上我說婆羅門者,皆是攝受貪欲不攝受法。然一切世論皆此類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攝受貪欲及法,有何句義。(魏譯雲。何者名貪句義。何者名法句義。)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為未來眾生,思惟咨問如是句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所謂貪者,若取若捨,若觸若味。(唐譯雲。所言財者,可觸可受,可取可味。)系著外塵。墮二邊見。復生苦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斯由習近世論,及世論者。我及諸佛說名為貪。是名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記曰。如來頻斥世論但攝受欲食不攝受法食者,以彼恃術誑惑愚夫,唯貪利養,為邪命食,深誡說法者當以清淨也。愚讀智證,知曹山貴正命食,立三墮。故黃櫱雲。今時才出來者,只欲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所知多解,翻成壅塞。唯多與兒酥乳,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道人皆此樣。盡名食不消。食不消者,所謂知解不消,皆為毒藥,盡向生滅邊收。真如之中無此事故。噫,三乘學道人,知見不消,盡皆邪命。況彼外道世論,非酥乳比。苟一染指,豈非飲他毒藥乎。故維摩詰曰。為壞和合相故,應取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臭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亦不滅。乃可取食。此所謂於食等者於法亦等。如此,則攝受欲食,即攝受法食。此曹山不斷聲色墮。所以為正命食也。苟少有可觸受可取味者,即為邪命,是名攝受貪欲,不攝受法矣。)
大慧。雲何攝受法。謂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離心意意識。一切諸佛智慧灌頂。具足攝受十無盡句。於一切法無開發自在。(首捲雲。無開發行自心自在。)是名為法。所謂不墮一切見,一切虛偽,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邊。
(記曰。此明攝受法者當如此也。然能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二無我,離心意識,則自然不墮一切諸見戲論分別斷常二邊。以不墮一切見,而能消一切見。如此,則六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此曹山隨墮,所以為正命食也。)
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墮於二邊。若常若斷。非黠慧者,受無因論,則起常見。外因壞,因緣非性,則起斷見。大慧。我不見生住滅故,說名為法。
(記曰。此結證世出世法所以異也。彼墮生滅二見,故名為貪欲。我不見生住滅,故名為法耳。舊注雲。無黠慧者,受此無因論計四大不從因生,則起常見。或計造色外因壞滅,不復更生,因緣之性亦無,則起斷見。以彼論雖多,總不出二見,皆生滅耳。由我不見生住滅,故淨名曰。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此曹山尊貴墮,所以為正命食也。)
大慧。是名貪欲及法。汝及余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世間論 外道虛妄說
妄見作所作 彼則無自宗
唯我一自宗 離於作所作
為諸弟子說 遠離諸世論
(記曰。此頌揀辯邪正也。以彼外道計梵天為能作,一切諸法為所作,故於正法真實自宗不能成立。我以一心為自宗,離於能作所作。以此為諸弟子說,令其遠離彼諸世論也。)
心量不可見 不觀察二心
攝所攝非性 斷常二俱離
乃至心流轉 是則為世論
妄想不轉者 是人見自心
(記曰。此頌自宗真現量,破彼妄計也。然真心現量,本自無相,不可以妄見見。而外道不善觀察,妄執有無能所,斷常二見俱不能離,故為世論。不獨如此。乃至但一舉心動念,心識才有流轉,即為世論。何況妄執諍論者乎。若能於妄想境界不被動轉者,我說是人則為真能明見自心現量者矣。)
來者謂事生 去者事不現
明瞭知去來 妄想不復生
(記曰。此頌教觀察,入自心現量之方便也。外道所以流轉者,以妄見有去來之相故。殊不知來者暫現,如電速滅。去則不現,本無所有。若人觀察諸法,明見去來生滅之相,了知本寂滅者,是人則妄想不復生矣。)
有常及無常 所作無所作
此世他世等 斯皆世論通
(◎前明斷證因相已竟◎下明斷證果相分二◎初轉依涅槃果◎次轉依菩提果◎初中又二◎初揀二十一種邪宗◎次示最上一乘正果◎今初揀邪宗)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說何等法名為涅槃。而諸外道各起妄想。
(記曰。從前問不實妄想以來齊此,總明能證之行已圓。故大慧請問所證之果也。然二轉依果,謂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此先問涅槃相。然此經正在破邪顯正。故理行因果皆依邪正而辯。故每每發問,皆互舉二途。故此正問大涅槃果,乃曰世尊所言涅槃者,說何等法名為涅槃,而外道乃於涅槃法作妄想分別耶。意顯不起分別,離心識處,即大涅槃。故先揀邪宗。後示正果。)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隨順涅槃。(唐譯雲。如諸外道分別涅槃,皆不隨順涅槃之相。)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陰界入滅,境界離欲,見法無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來現在境界。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斯等於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見壞名為涅槃。
(記曰。此無想外道也。雲斯等者,言其不一也。以見五陰界入俱滅,離欲界系,見諸法無常,以心心數不起為定,持心一境,不見三世之相,此無想也。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此正楞嚴所言,以永滅依為所歸依,成空亡果。生斷滅種者。以妄見有涅槃之相。故佛破雲,此等非以見壞為涅槃。)
大慧。或以從方至方,名為解脫。境界想滅,猶如風止。
(記曰。此指常見外道立無因為涅槃也。前雲受無因論則墮常見。舊注從方至方。謂無有異趣。方,類也。此楞嚴所雲。知人生人,悟鳥生鳥。言其因果,從八萬劫無復改移。謂今盡此形,從類至類。亦復如是也。然此外道所以妄見斷滅者,以境界想滅。其實未盡想元。故雲如風暫止。又有外道計方為常住實有,具諸功能,生一切法。故以方為涅槃。故雲從方至方。二譯皆無也。)
或復以覺所覺見壞,名為解脫。或見常無常,作解脫想。
(記曰。此生滅想心已滅,妄謂理中自然成不生滅,故雲覺所覺之見壞,以此為涅槃者也。又以所覺不壞者為常。以能覺見壞為無常。此正如楞嚴所明四顛倒見,一分常,一分無常。故雲見常無常作解脫想。若按唐譯雲。或謂不見能覺所覺。或謂不起分別常無常見。此則冥然不辯,皆屬斷見。如雲分別都無,拘賒黎等昧為冥諦者是也。)
或見種種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怖畏於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作涅槃想。
(記曰。此指計七斷滅為涅槃者也。欲界人天諸相,為生苦因。故外道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捨滅。故雲怖畏於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妄作真涅槃想。或鈍根羅漢,厭苦斷集,棄有著無,貪著偏空,以為涅槃,亦在此列。以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故怖畏於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也。此上五種皆斷見。)
或有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有性不壞,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五蘊根塵皆是實有自性,三世相續不壞,以為涅槃者也。此正楞嚴所計五陰中死後有相,四種不死。乃常見也。)
或謂我人眾生壽命一切法壞,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死後無相以為涅槃。乃斷見也。)
或以外道惡燒智慧,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間,士夫所出。名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微塵作者為涅槃者也。士夫,謂神我也。二有者,謂冥初生覺為一有,從覺生我心為一有。彼二有間,士夫所出名為自性,如冥初比者。謂從我心生五塵,故雲二有間所出。此正計微塵勝性能生諸法,故雲名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者塵也。謂此微塵能依諸緣轉變做一切物,故雲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然此作者,亦雲自性,亦雲士夫神我。故唐譯雲。計有自性,及以士夫。求那轉變做一切物。計此作者以為涅槃也。此非真正智慧,故雲惡燒智慧。蓋言邪見所燒,不能入清涼門耳。)
或謂福非福盡。
(記曰。此計豁達空為涅槃者也。非福,言罪也。謂罪福皆無。正指撥無因果者。)
或謂諸煩惱盡。或謂智慧。
(記曰。此計八萬劫盡自然得道,以此為涅槃者也。唐譯雲。或計不由智慧諸煩惱盡。此正計縷九數極,時熟得道,故雲不由智慧斷練,而諸煩惱自盡。)
或見自在是真實作生死者,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大自在天體實遍常能生諸法,以此為涅槃者也。以見彼體實遍實常,故雲是真實作生死者。)
或謂展轉相生。(唐譯雲。眾生展轉相生。)生死更無余因。如是即是計著因。而彼愚痴不能覺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指大梵天以為生死因,作涅槃者也。楞嚴雲。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摩醯首羅,乃色究竟天,即大梵天也。以大梵為眾生主,故雲眾生展轉相生。謂外道愚痴,不知無明愛業而為生因,而妄指大梵為生死因,故雲以不知故作涅槃想。舊注謂計劫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展轉相生,謂一切物滅歸於彼,而為涅槃。然指男女生處物滅歸彼而為涅槃,何其陋哉。殊非本旨。)
或有外道,言得真諦道,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冥諸以為真諦,作涅槃想者也。)
或見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異俱不俱,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六句為生生之因,以為涅槃者也。六句者,謂一實,二德,三業,四大有,五和合,六同異。妄指此六皆有實性,而一切法皆從此生。此中功德,即實德業。功德所起,即大有。大有者,乃地水火風四塵也。又計極微以成器界,故雲和合。故唐譯雲。或計求那與求那者而共和合,一性異性俱及不俱,執為涅槃。唐譯約計極微能成世界,故舉求那為首。此顯計六句,故雲功德等。)
或見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刺等性,見已,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自然為涅槃者也。斯即楞嚴所雲。計本無因。謂鳥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堅。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乃至松直棘曲,鳥獸文彩。諸雜珍寶,一切物象,皆本無因,自然而爾。故以自然作涅槃想。)
大慧。或有覺二十五真實。或王守護國受六德論。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能解二十五冥諦,能受六分論守護眾生,即得涅槃者也。前乃計冥諦六句是涅槃。此言能知二十五冥諦,能受六分論,即可以得涅槃。故與前所計不同。然六分論,即前六句。但前計即此是涅槃。此計能解能受者為涅槃耳。故唐譯雲。或謂能解二十五諦即得涅槃。或有說言能受六分守護眾生,斯得涅槃。)
或見時是作者。時節世間。如是覺者。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時即涅槃者也。然外道六句中,依實句復有九法,謂四大,空,時,方,和,合。復有七種外道。一計大梵。二計時。三計方。四計本際。五計自然。六計虛空。七計我。以此七法為常住實有,具諸功能,生一切法。此中時,即七中之一也。其大梵,與方,自然,我等,四法,前已出之。連時共出其五。而本際,虛空,所以不明出者。然罪福盡,即豁達空也。二者所出微塵與冥初比。冥初,即本際也。前計已含,故不特出。西域外道,六師之外,又有計七種者。故古德雲六家七宗者此也。)
或謂性。或謂非性。或謂知性非性。
(記曰。此三乃計四句中有無亦有亦無三句為涅槃者也。唐譯雲。或執有物為涅槃。或有計著有物無物以為涅槃。或有計著有物無物為涅槃者。)
或見有覺與涅槃差別,作涅槃想。
(記曰。此計更有異因,以勝性為涅槃者也。初捲雲。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彼因者。說言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士夫等,前已發明。此正計勝妙為涅槃。故雲見有覺與涅槃差別。有覺即指勝性。然與涅槃差別者,謂四勝性能致涅槃,故不同涅槃。故於勝性作涅槃想。此特謬計耳。若按唐譯雲。或計諸物與涅槃無別,作涅槃想。斯諸物之言,蓋總指勝妙自在士夫時微塵等。此諸作者,就是涅槃。)
有如是比種種妄想,外道所說,不成所成。智者所棄。
(記曰。此結上妄計之過也。比,類也。上所出二十一種外道涅槃相。謂如是等類,外道種種妄想,所說涅槃,皆不成真實所成涅槃。故為智者所棄。)
大慧。如是一切悉墮二邊,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若生若滅。
(記曰。此釋上不成之所以也。然彼所以不成真實涅槃者,以墮二邊故。所以墮二邊者,以彼不離妄想生滅相故。其實即彼涅槃妄想中。本無生滅之相。但彼愚夫妄想自生滅耳。故雲彼中都無若生若滅。)
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論。智慧觀察,都無所立。如彼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一切無有得涅槃者。
(記曰。此結示彼法空無利益也。謂彼外道涅槃,皆依自宗而生妄想,違背正理。若以智慧觀察,無所成就。故雲都無所立。若如彼妄想而求,唯令心意掉散,往來飄馳流動,徒費辛勤,空無利益。故雲一切無有得涅槃者。此所以不應親近修習也。◎上揀邪宗◎下示正果)
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離於四句。見如實處。不隨自心現妄想二邊。攝所攝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見所成。愚於真實,不應攝受。棄捨彼已。得自覺聖法。知二無我。離二煩惱。淨除二障。永離二死。上上地。如來地。(唐譯雲。轉修諸地,入於佛地。)如影幻等諸深三昧。離心意意識。說名涅槃。大慧。汝及余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見。
(記曰。此示如來所說無上大涅槃真常之果也。意謂我所說大涅槃者,如唐譯雲,唯能了達自心現量。不取外境。遠離四句。住如實見。不墮二邊。離能所取。不入諸量。不著真實。住於聖智所現證法。如是即能悟二無我。離二煩惱。淨二種障。轉修諸地入於佛地。得如幻等諸大三昧。離心意意識。是名涅槃。我所說者如是而已。非若外道愚夫種種妄想計度。是故諸修如實行者,當速遠離一切外道妄想諸涅槃見,不應親習也。前辯一乘因果行相章末,顯果德中,當機遂問佛之知覺,世尊答以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今明斷證章,故從破二見,斷二障,顯二無我,乃至境智俱忘,心法雙遣,以極忘言契證。然後乃顯自行功圓,教以利他。利他行滿,故特辯果德邪正,以至無上大涅槃果,方為修如實行究竟之相。故此示果德已竟,復明知二無我等,以結斷證功圓。修行極則。此通途之旨也。觀者了此通途血脈,方見聖人說法之本意,庶不流於臆見耳。智者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外道涅槃見 各各起妄想
斯從心想生 無解脫方便
愚於縛縛者 遠離善方便
外道解脫想 解脫終不生
眾智各異趣 外道所見通
彼悉無解脫 愚痴妄想故
(記曰。此頌上多種外道涅槃之見,但從各各自心妄想所生,其實都無解脫方便也。由無善方便,故愚於縛縛者,不能至無縛處,以定執涅槃可取,故為之所縛。而以妄見取之,故為能縛者。若以縛縛為解脫想,則終不生於解脫耳。以其眾智異趣,所見不一,而彼不悟,返自以為通,豈非愚之甚耶。彼悉全無解脫之理。但是愚痴妄想之所分別。)
一切痴外道 妄見作所作
有無有品論 彼悉無解脫
凡愚樂妄想 不聞真實慧
言語三苦本 真實滅苦因
(記曰。此類外道妄計諸過,皆由不聞真實智慧,但依名言妄相而立也。殊不知言語乃三苦之本,真實乃滅苦之因。不依真實而依言語,正謂以苦捨苦,所以悉無解脫也。三苦者,謂苦苦,壞苦,行苦。)
譬如鏡中像 雖現而非有
於妄想心鏡 愚夫見有二
不識心及緣 則起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 妄想則不生
(記曰。此頌喻顯如實行也。謂三界五蘊根塵諸法,本來不有。如鏡中像,雖有而實非有。但於愚夫妄想心鏡,則見有名相事相,故心境角立。以不知心境本來寂滅,故妄起二見。若了唯心現量,能所雙忘,則當下妄想不生。即為正智如如矣。)
心者即種種 遠離相所相
事現而無現 如彼愚妄想
三有唯妄想 外義悉無有
妄想種種現 凡愚不能了
(記曰。此頌釋上唯心義也。謂一切諸法既唯心現,則種種即心,心即種種。但是一心,了無能所。即現前諸法雖現而無現。亦如愚夫之妄想,乃是自心顛倒也。是故三界唯心,但妄想見,實無外境與心為緣。第愚夫不能了此,妄生分別耳。)
經經說妄想 終不出於名
若離於言語 亦無有所說
(記曰。此頌結示諸法但以名言為體也。然一切經中所說妄想,皆不出於名言。若達名言體空,即妄相諸法,皆不可得矣。◎大科明二轉依果上明轉生死為涅槃已竟◎下卷首明轉煩惱為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