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五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 南嶽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此品來意由寶塔品如來專求持經之人,其初心得記之眾雖遵佛敕,且懼娑婆人多弊惡,不敢橫身,皆直願往他方弘宣,而藥王樂說敬順佛意,誓以忍力持之,此雖能行,然強力忍詬,非初心所能,亦非持久之計,故文殊特為啟請末世持經之方,以教悟守之法。故佛為說四安樂行,意謂惡世諸難自我所招,苟自有以處之,則自然遠離諸難,而不以為患,四行具足,乃得悟守之力,方盡持經之妙,故說髻珠之喻,以顯第一之功,故此品來也。惟此四行,品節向以行處近處深心大悲心四法釋之,義雖有當,臨文未便會通,舊解以正身正語正意大悲心四法,節文甚明,故今從之,然此四法以性戒為主,亦若楞嚴由攝心為戒而入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至)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此文殊因上藥王樂說等諸菩薩,敬順佛意,發願於後世持經,故特為新學菩薩請問持經之法,欲令此等各具遠害之方,不畏弊惡難事也。
◎佛告文殊師利(至)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此世尊因文殊請遂說四安樂行,以此弘經,可以遠諸患難也。四行者,正身、正語、正意、大悲,然菩薩涉俗利生,無過自利利他二行而已。三業端正,自利之實也。大悲一行,利他之功也。若三業不正,來難之端也。無慈愍心,則致害之由也。安可以涉俗乎?此如來垂訓守護家業之嘉範也。二行以智為先導,故文殊特請。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至)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此別說四法初正身行也。前法師品,教持經之法,則曰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忍辱心是,如來座者諸法空是,蓋言親近隨順之至也。今此四法廣釋前義,但行處近處有理事二行,然必以忍辱為第一,所謂著如來衣也。故行處首言住忍辱地者,究竟寂滅之地也。忍有生忍無生忍寂滅忍,生忍者,謂強力忍詬而未能忘我,我不忘,安能消彼暴戾哉!無生忍者,謂橫逆之來,但觀心本不生,雖彼以惡加之,而自心不生不為所動,然不動雖安,未能忘物,故戒勿親近,以防惡覺惡習乃為善入無生也。寂滅忍者,謂觀自他身心本自寂滅,寂滅則心境雙忘,了無對待,全不見有毀辱之相,故能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是所謂忍辱地,乃入如來室也。以彼已寂滅,則無毀者,亦無受者,忍相亦無,故曰又復於法無所行,若有所行,則彼我未忘,非寂滅地矣。所以不見有所行者,以觀法如實相,謂當體寂滅,本自如如,故不見有可行之忍,亦不分別所忍之辱,此平等不二,能所兩忘,心行處滅,所謂法空為座,理行之妙也。是為行處。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至)是名初親近處。
此言初親近處以戒定為本也。專戒不親不可親之人,恐引惡習,多妨正行,即楞嚴由三漸次入無生忍之意也。不親近國王等,防染富貴驕恣之習,所以妨正念也。不親諸外道,防邪見之習,妨正見也。梵志,出家邪見之人,尼犍子,在家邪見之人,言不親世俗文筆等,乃妄言綺語雜論,妨正思惟也。言路伽耶陀者,師破弟子之惡論,逆路伽耶陀,弟子破師之惡論不親,謂妨正知見也。言不親凶險相扠相撲等者,謂防顛倒散亂之習也。那羅延,此云力,旃陀羅,此云嚴幟,謂以惡自嚴如標幟,此妨寂靜行也。畜豬羊等,惡律儀,防殺盜之習也。來者則為說法,以消惡念,所謂大慈悲心也。不親求聲聞等者,防小乘狹劣之習也。楞伽經云﹕應捨外道小乘惡見議論,當親近最勝知識,言不問訊至不共住止者,防漸染之習也。來時則為說法,化彼狹習令入大道,所謂入如來室也。不親女人等者,防淫習也。不近不男之人,言非法器,防猥媟邪僻之習也。不獨入他家,防譏嫌邪染,恐失正念也。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乃至為法猶不親厚,防引婬機破壞戒心也。不畜年少弟子等者,恐妨安樂行也。觀此近處,即根本戒品,所謂執身不行,執心不起,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通不出此。楞嚴經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常好坐禪,則定依戒立也。是名初親近處,猶屬事行。
◎復次菩薩摩訶薩(至)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此第二近處,以觀照為體,前戒不親近諸惡律儀,深防染習,執心不起,乃無生忍,此觀一切法空,乃寂滅忍,正所謂諸法空為座也。謂觀一切諸法當體空寂,稱真實相,了無一法可得,不見有顛倒動轉生滅動亂之相也。以觀諸法本自寂靜,故不生不滅,了無動轉當體如如,故心境如空本無所有。若心境寂滅則一切寂滅,故言語道斷,如是則無毀我者,亦無受者,以絕對待,故無生出起滅之相,故曰無名無相,一切皆無,則心言路絕,故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也。以觀諸法雖寂而非斷滅,故但以因緣假合而有,一切皆從顛倒妄想而生,故有言說耳。此乃安心寂滅之境,所謂住忍辱地,故曰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第二親近處,惡世持經妙行無出此矣。雖云正身,其實三業寂靜,總該萬行,涉俗利生,無尚此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於後惡世(至)以此二處能安樂說。
若有菩薩下至能安樂說六十句,通頌行處近處也。初六句總標,常離國王下六句,頌不近國王兇戲惡律儀外道四事,亦不親近下二十句,頌不近求小乘等,寡女下四句,頌不近婦女不男等,亦莫親近下十二句,頌不近殺盜婬三事,莫獨下八句,頌不為女人說法,乞食將一比丘,所謂上座阿闍黎防誤失也。阿難無此,故誤墮耳。一心念佛,所謂心清淨也。是則下四句,總結二處事行。
◎又復不行上中下法(至)能於後世說法華經。
又復不行下三十二句,通頌二處理行,初十句,頌於法無所行等,謂其心寂止,不起分別也。言不得諸法,謂無一法可當情,故若不知不見也。此頌行處理行,一切諸法下二十二句,頌近處理行,空無所有等,頌觀一切法空無所有如實相等,以心言路絕,故其心安住不動也。觀一切下,頌觀一切法如虛空義,以諸法如空,故常住一相,若有比丘下六句,結頌二處,釋上能安樂說,以心無怯弱故安樂耳。菩薩有時下十二句,頌無怯弱之所以,謂菩薩時入禪定隨義觀法,言如理觀察,得諸法正性,以從定起說經,所以心安無怯也。文殊師利下五句,結頌正身行也。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至)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此正語行也。應住安樂行者,即上二處,如理觀察,無分別心,然後稱理而說,故無口過也。不說經典過,以達諸法實相,乃佛隨宜所說,故不言其法有過,過者,謂偏空跛驢智慧等也。不慢餘師,以無人我相,故不言人之過也。於聲聞人不稱名說過,以如理而觀,不見他人有過失也。不稱名讚歎,恐不見稱者啣恨也。不生怨嫌之心,以不見有毀我者也。諸有問者但以大乘法答令得種智,此大慈悲心也。如此可謂善修安樂行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安隱說法(至)筭數譬喻說不能盡。
此頌正語行也。菩薩常樂下三十六句,通頌正語行,初十句安隱說法,言內外俱淨也。安隱,內淨其心也。淨地,油塗,澡浴,淨衣,外淨也。香油塗身,乃蘇合油,西域以此塗身,取其香而潔也。安處法座,所謂法空為座,則內外俱空矣。隨問為說,言不逆其意也。若有比丘下二十六句,頌說法之儀式也。四眾國王等,求法之人也。以微妙義,謂但說大乘實相之法也。和顏則樂說,隨義而答,應機而說也。皆使發心等,謂大慈悲也。除懶惰懈怠,則勇猛精進以法自娛,故離諸憂惱,晝夜常說,則精進之至,咸令歡喜,所謂示教利喜也。衣服臥具下十句,頌清淨說法不希利養也。願成佛道,則以法為供,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謂以法為樂,則自受安樂供養,故無外慕耳。我滅度後下十二句,頌廣前品忍行,以心主於忍,故口無語過,所以能遠諸害也。蓋言諸難,皆從自心不忍而致,以安住於忍,所謂兵無所容其刃,以無死地,故一切皆無矣。智者如是下八句,結頌正語行也。謂菩薩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則自無諸難,法利益廣,受化益多,故功德無窮,說不能盡也。
◎又文殊師利(至)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此正意行也,意根諸惡煩惱,三毒為最,嫉妒嗔也。諂媚於上,誑惑於眾,貪與癡也。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恐其勝己,三毒發業也。以末法惡世三毒熾盛之時,持經之人,本為化彼強暴,爾乃自以三毒逆之,所謂以火益火,名曰溢多。安可以為善,故戒持經自淨其心,與法相應也。若比丘等,謂四眾有求三乘之道者,毋矜己為大乘學者,而惱亂彼人令其疑悔返失本行也。當以慈悲調伏攝化漸進可也。語其人言下,惱亂之語也。既不能調攝,而以逆言加之,譏其所學,去道甚遠,不得種智。又責其放逸,此言是而心非,故觸動彼心,多生誹謗,是自致之也。戲論諸法,謂分別大小乘法,空有偏圓,致起諍競,是皆發於三毒,意根未淨,所以不能住安樂行也。當於一切眾生下,正教持經之法,當以慈悲為首也。眾生迷倒,悲愍之心如一子地,當想如來之慈,如父之等愛一子,則無厭倦之心矣。菩薩乃善學佛行專於利生之人,當如師保之想,以法其行,故於十方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也。於一切眾生下,教以持經調攝之行也。平等說法,則不以貴賤智愚高下其心,謂以平等大悲而說也。順法,謂離四謗,以有是增益謗,無是損減謗,亦無亦有,相違謗,非有非無,戲論謗,以稱法性而說,則離此諸過,故云不多不少,深愛法者不為多說,如慈母之養嬰兒,不多與兒酥,恐食不消返生毒也。末世持經能住此行,則無能惱亂之人,所謂善修其心也。如此則得明同學,得眾來聽,使法利漸廣,六種之功德自備,此實持經之妙行也。有人如此,孰不樂從其化,豈有怨害之事哉!是所謂真安樂行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至)無量眾所敬。
此若欲下四句,頌初節,質直行,謂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則意根三毒等煩惱自捨矣。不輕蔑下四句,頌第二節,輕蔑眇忽之義,正長行譏其去道甚遠,謂輕忽之也。是佛子下十二句,頌第三節,然通以忍為主也。故曰常柔和能忍,想佛如父,敬菩薩如師,所以破自己憍慢之心,故說法自無障礙耳。第三法下,結頌。
◎又文殊師利(至)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此大慈悲行也。前三行,即著如來衣,坐如來座,此一行,所謂入如來室也。前法師品,但教菩薩法,略舉要行,今此品,則廣釋前義耳。然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在家出家有能信受此法者,則增益其法樂,故生大慈心,非菩薩,乃不信闡提之人,當愍其愚迷,而調伏誘引,令生正信,以拔其苦,故生大悲心。應作是念下,出其悲愍之意,於不信之人,愍其大失,所以失者,於如來隨宜所說之妙法,一向不聞,故不知不覺,且執愚自是,故不問,以不聞,故不信不解,彼既顓愚如此,我終不棄,當成佛時,隨在何地,必欲以神通智慧,引之令得住是法中,使其正因不失,終有成佛之分,此大慈悲之至也。末世持經具如是四行說法,乃能離諸過失,以妙契佛心,所謂行如來事也。
◎常為比丘比丘尼(至)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此通結四行之勝益也。言持經之人具此四行,則為四眾國王等之所供養尊重讚歎,況有毀謗之辱乎?虛空諸天常隨守護,豈有魔撓之事乎?若處無人之境,儻有生心難問者,以諸天衛護神力,使聽者歡喜,安有惱害所加乎?前云我遣諸天龍神常為守護,以此經一切三世諸佛神力所護,是知諸天晝夜常守者,乃如來所遣也。以行契佛行,故諸佛護念如此也。以此妙法華經,無量國中,名字尚不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以法之難遇,故持經者固當慎重,是諸佛之慧命,人天之眼目,故不得不護念,若不聞不信,豈非大失耶?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至)必大驚怪。
此設輪王髻珠之喻,以況此經不妄與人也。佛王三界,稱曰大雄,以能破諸有故,強力輪王,威伏諸國,譬力破諸有也。小王不順命,譬五陰煩惱生死諸魔,背覺合塵,不順覺性也。如來出世,為一大事,特為攝伏諸魔,故現身說法,始從鹿苑說有,破凡夫執生死之苦,次說般若談空,破二乘厭有之見,次說深密和會空有,破二乘之偏執,次說楞伽直指識藏,即如來藏,頓見佛性,破二乘之權行,是則四十年中所說諸經,以無量無數種種方便,以破三乘之執情,故云起種種兵而往討伐,討謂聲其罪,伐謂破其國,乃彈呵二乘破涅槃城也。然三乘聞法,各有所證,故譬兵眾有功,論功賞賜也。田地以至奴婢人民等,皆三乘果位功德利用之事也。獨王髻中明珠不與,譬不即為說此法華經也。所以不說者,恐眾驚疑,故不輕說,如髻珠不敢輕賜也。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至)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此法合也。如來亦復如是,合首節,其有功者下,合次節,如轉輪王下,重牒其喻,明獨髻珠不與,如來亦復如是下,重合次節,明諸經皆說,獨不說法華者以難信故,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是為希有難信之法,如輪王解髻珠以賜,非上功者不能居也。故云此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故末後乃與,正如髻珠以待大功也。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結顯佛於生死長夜守護,四十餘年以待機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至)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此常行忍辱下四句,通頌忍行為本,後末世下十二句,頌慈悲行,令住其中,謂令安住寂滅法中也。譬如強力下十六句,頌譬喻,如來亦爾下二十句,頌法合,法王以忍辱大力而說法,故持經妙行,必以忍辱為最勝也。此經為尊下六句,頌此經尊上,我滅度後下六句,頌結答問意,讀是經者下十四句,頌持經者能離障遠害也。遊行無畏下四句,頌持經之人無畏。光明者,以心與法一,故正大無畏若此也。
◎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至)深入禪定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至)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
此頌持經之勝益也。若於夢中常見妙事者,以持經之人心與理冥,習消垢淨,如水清月現,故妙境現前,此勝益之應也。見諸如來等十六句,頌夢中妙事,見佛為眾說法,又見龍神聽自說法,又見佛放光說法,佛為四眾下十二句,又見佛說法,自身處會聞法,得總持,證不退,具足因行,佛知其心,故為授記。汝善男子下八句,言授記之事,又見自身下十句,言得記之後,見自身在山修行,證實相,得禪定,定中又見佛金色莊嚴之身,見己從佛聞法,轉為人說,又夢作國王下十六句,言夢作國王捨其國位,往詣道場,求道七日,遂得佛智,成無上道,乃至說法千萬億劫,度諸眾生,化緣既畢,當入涅槃,此一夢之中,始終見佛聞法悟道,蒙佛授記,及授記後,又夢見捨國位,求菩提,乃至一生成佛,終至入於涅槃,且經千萬億劫之久,而歷歷事,皆如前白毫光中所現。諸佛始終一大事因緣者,蓋未曾開佛知見,則佛以光相,示其成佛始終,不離現前一念令其了然明見,今聞妙法,既已開佛知見,因持經之益,則自見成佛始終,即億劫長久只在當人一念,不離剎那際,令其自信不疑也。然此約夢說,所謂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意令持經之人四行成就,當觀諸法,如夢中事,空無所有,了不可得,此深證實相三昧者之勝益也。奇哉奇哉!夢中見佛聞法悟道,又夢入定,定中說法利人,乃至捨位求道,至成佛度生,及入涅槃,經無量劫之久,是雖夢事,豈常情可測識哉!華嚴古今一際,延促同時,具見於此,以三百餘言敘無盡之事,非佛妙辯,何能若此?
◎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此頌結四行之勝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妙法蓮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至)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此他方菩薩,願在娑婆持此經典,佛止而不許者,佛意欲持此經,須在性德自足,不假於外,將顯本跡微妙,以彰法身常住不屬生滅去來也。故云不須汝等我自有六萬恒河沙等眷屬護持,廣說此經也。菩薩之數,皆以六萬言者,意表六識成智,則恒沙性德當下現前,所謂自性宗通,妙用無極,若寄他六識,則落名言分別,非持經之妙,故他不足恃也。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至)所說音聲從下發來。
此應佛所言自有六萬恒沙之眾,同時從地涌現其前也。言三千國土地皆振裂而涌出者,謂地本一真法界,向以無明感結,故性德隱而不顯。今佛法音一至,則頓破無明,而自性全彰,妙悟自心,故恒沙性德總在心源,妙用無邊,如是則可持經,非他分別名言者比,故不須他方者,此也。菩薩皆具佛相者,以德用無二也。以是本覺妙明心體,故身皆金色無量光明也。世界依法性空,故在此世界下方虛空中住也。以始覺有功,本覺乃顯,故聞佛音聲從下發來,意顯音聞為教體也。
◎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至)所不能知。
此言諸來菩薩各將眷屬多寡之不一也。謂所將者,有齊沙數漸少至垓數,有垓數漸少至單己,而單己無眷屬者,又過恒沙數之多,意顯數量無窮,且伴主之不同體用之不等也。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至)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此言涌出之眾見佛之儀也。言各詣虛空向二世尊者,謂入法界空,妙契法身也。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大眾謂如半日者,言深證實相,入法界性,則延促同時。大經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了無延促之相也。四眾以佛神力見諸菩薩遍滿虛空者,所謂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以法界性空無作妙力,非三乘可見,故假佛神力乃見也。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至)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少病少惱(至)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此言來眾上首問訊世尊者,親近隨順覺性之象,持經以妙行為首,故皆名行也。問訊之辭言病惱疲勞者,以見釋尊示現與民同患,且徵娑婆弊惡難可教化也。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至)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此如來答眾問訊之辭正顯本之妙也。言此眾生世世受化,則法緣已熟,供養多佛,則集福已厚,此證大通往昔之緣因,故今一見佛聞法即入佛慧,是指上根利智之菩薩也。除先修習小乘者,今因聞此經亦令入佛慧,是知佛化眾生端在有緣,凡今不信弊惡之人,未下緣種,故今重在持經,為結將來之緣,所以如來汲汲求人,然所求之人,須是妙契佛心,深體佛行,乃能忍可柰緣,所以難得其人耳。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至)聞已信行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至)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此來眾聞說化眾易度,故亦各發心,故云我等隨喜,世尊讚眾有隨喜心,善其法有託也。
◎爾時彌勒菩薩(至)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此彌勒因眾騰疑,致問來眾之因緣也。言八千生疑者,顯八識未破之象也。謂此性德妙用,殊非識心分別可知,故皆生疑,故云不見不聞也。彌勒乃唯識宗師,知眾心念,故為眾請決所疑以偈問也。
◎無量千萬億大眾諸菩薩(至)以何因緣集。
此問大眾來集之因緣也。
◎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至)為從何所來。
此見來眾表裏異常,不知從何所來也。
◎一一諸菩薩所將諸眷屬(至)其數轉過上。
此問來眾主伴多少不一也。將六萬恒沙至億萬分之一,乃敘所將之伴,將少者反過於將多者也。先約沙數而問,千萬那由他,此約垓數而問,由將垓數以至單己,漸少者反多於將多者,譯文最巧,思之乃見,但觀結句其數過上,則挨次而下,漸多於上也。
◎如是諸大眾若人行籌數(至)修習何佛道。
此詳問來眾誰所教化也。以從地涌出,則非常所見,且在下方空中而住,又非可見,故生疑也。以見此多眾,威儀智慧各各殊勝,意非一佛一時所化,故詳問誰為說法教化,從誰發心,稱何法?持何經?修習何佛道?乃能如是之挺特也。即此數問發起壽量之說也。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至)惟願決眾疑。
此問,雖見從地涌出,而竟不知從何,乃自地下而來也。故問所從來國土之名。古德云﹕渠無國土,何處逢渠,故云所遊諸國未曾見是眾也。今此大眾欲知此眾之因緣,故願世尊決疑也。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至)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此隨分身佛之弟子,各白本佛,亦疑而問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此釋尊許答,先勉眾精進者,以其事之難信也。彌勒號阿逸多,云無能勝。大事者,謂諸佛智慧神通奮迅威猛,及顯化地涌多眾之因緣,皆大事也。今將宣示,非精進者不能領,故勉之也。諸佛智慧,前云甚深無量,但略拈示之耳。一往開示,即今言至久遠成佛,教化多眾,及下壽量等事,皆廣顯佛智甚深無量也。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者,如前三變淨土,接眾在空,以指開塔,及後云舌至梵天,謦欬彈指聲震大千等,皆自在神通之力也。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者,師子凡奮迅作舞,不遺餘力,如一音普說,分身齊集,說壽量之本,皆直示法身全體,無有剩法,故如師子奮迅也。諸佛威猛大勢之力者,謂化地涌之多眾,拔三乘之堅疊,降五陰煩惱之眾魔,皆威猛大勢之力也。此四句,佛自述本具之能事,推之諸佛,顯道同也。佛之全體大用,一向秘而未發,今因地涌之眾,方談壽量功德等事,是皆難信,故勉其被精進鎧,可信受而不驚疑也。告彌勒補處者,欲為當來法式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至)汝等一心聽。
此頌許說勉聽也。此事,乃智慧神通等四事,以非尋常故難信易疑,四事總屬佛之智慧,故云佛智叵思議,若信無力則信不及矣。忍善中,謂住無生忍中乃可信而不疑也。今所說者是佛智慧不可思量第一甚深不可分別之法,而今說之,故再三安慰勿疑,勉其信力善聽也。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至)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此佛答彌勒所問也。言此地涌之眾,皆是我於娑婆世界成佛已來之所教化,此答誰為說法教化成就從誰發心也。此界虛空中住,言不離當下,答所從來國也。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正憶念者,答受持行誰經,言諸經皆通,不止一經,謂一切法皆是佛法也。不樂在眾等者,答修習何佛道,言皆從止觀而入佛慧也。常樂靜處亦不依止人天而住,修習止也。古德云﹕我不從人天來。論云﹕修習止者,不依形色身心世界等,一切皆離故也。常樂深智等,修習觀也。觀照分明,則法法實相,意謂一切菩薩凡求佛道,未有不由止觀而入者,下方空中正示止觀之象,顯非止觀不足以破恒沙住地煩惱,即從地涌出者此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至)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
此頌答意也。首六句,頌答誰為教化從誰發心,此等是我子下八句,頌答受持誰經修習何道,此言止也。晝夜常精進下六句,頌答所從來國,亦言觀也。以為求佛道,故住空中,勤求智慧,故說種種妙法。言已入佛慧,心無所畏,言二嚴已具,此二句頌其德也。我於伽耶城下八句,頌本末因緣,伽耶成道,言雖近跡,教化成道意指遠因,故彌勒從此起疑,說父少子老之喻,以發起壽量之談以顯本也。我今說實語下四句,結答問意,既云令初發心,又言久遠教化,以成佛事近而又言遠,是事難信,故以實語叮嚀,意在勿疑必信,此必有由也。故大眾生疑。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至)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此言眾生疑也。意謂世尊成道未久,如何教化如是多眾,各各令住菩提,此跡近而指遠,故可疑也。但眾作念,而彌勒言請,謂見如來為太子時,出家成道,至今方四十餘年,其時甚少,此執近跡也。云何少時而化多眾當成菩提,其指甚遠固可疑也。況此諸菩薩皆久植德本,非少時之可成就,此事世所難信也。
◎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至)是事難信。
此設喻以況少時不能教化多眾之疑也。年二十五言甚少,百歲言甚老,少喻釋尊,老喻地涌多眾,相違之甚,故舉世所疑。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至)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此法合也。得道未久,合父少,而此大眾至甚為希有,合子老,今日世尊作此大功德事,合相違,言此菩薩善入出住無量三昧,且此大眾未見作為,而彌勒乃言其各得三昧,如此妙用自在者,又非不知也。故下自言信佛所說。
◎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至)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此為後世請決疑也。彌勒自陳從佛既久信佛所說,然佛所知者皆悉通達,則無所不知,而信知此事決無疑矣。但恐新學菩薩,智淺心麤,及佛滅後聞而不信,則取破法之罪,故願佛說破,所以懇請,若如來不以壽量答之,則長夜之疑難決矣。故地涌之眾,實發壽量之本也。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至)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此頌敘疑也。佛昔從釋種至如實分別說二十句,敘執近疑久,故此起問,如蓮華在水,讚地涌之德也。譬如少壯人下八句,頌設喻,世尊亦如是下十六句,頌眾老成之德,我等從佛聞下十二句,頌為後世啟請決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此品來意,由前地涌之眾彌勒騰疑,故世尊說自壽量,以顯本跡之妙,竭盡本懷,以破二乘生滅之見,以顯法身常住,隨緣普應,隱顯無礙,以明如來智慧甚深無量方便利生,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之意也。然諸修行人,不透法身終非真悟,絲毫情念未忘,盡屬眾生知見,非佛知見也。前寶塔品,遠假多寶如來,窾啟法身境界,而諸大眾雖信多寶,不信釋迦同是一身一智慧力,以諸聲聞昔所見者,但知鹿苑說法之佛以為真佛,更不知有向上事。又聞將欲入滅,重起生滅之見,雖蒙授記,但信佛語未見佛心,此則終難取菩提之果,以悟非真悟,則修亦非真修,而如來出世本懷畢竟未盡,故前多方開示,猶屬依他,到此如來極盡神力,披露本懷,明示法身全體,故說自壽量無窮,以醫師喻明滅而不滅,欲諸聲聞直須悟此法身常住,是乃可為真因,故因答涌出,此品來也。然顯理已圓,故下但分別功德,意在隨順而悟得也。
◎爾時佛告諸菩薩(至)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此世尊因前地涌之眾,彌勒騰疑啟請,故說此品以答之。未說之先,再三叮嚀當信如來誠諦之語者,以壽量之事難信難解,所謂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今若說之,恐聞者視為荒唐謬悠之談,儻生疑不信則返罪戾,故苦口告誡而後說也。彌勒大眾三白當信受佛語唯願說之,請法之心,篤切之至也。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至)秘密神通之力。
此正答眾問,言三請不止者,此正發揮方便品初如來出定,自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之二語。前佛自歎而不說,因身子三請三止而後說者,前因引二乘漸入佛慧,將欲開佛知見,故身子為當機也。今說壽量,乃廣明前意,而因彌勒以請者,以前三周,方便開示,已說其智慧門,故為二乘授記,然諸得記者,其實未悟法身實際,故因地涌而說壽量,將為新記菩薩,悟此法身以為真因,必得佛果,故因彌勒一生補處大士而請也。觀後分別功德,則知悟此本法方為真悟,可以入佛知見也。然佛出世為大事因緣,單為眾生開示佛之智慧,乃法身真體,令其悟入,是故最初出定即特告之,但標示之而已。種種開示,直至寶塔品方分明顯示佛之智慧,猶假多寶示其同體而已,未自親說本分事也。今則直示本有壽量,所謂八字打開,通身吐露,方為竭盡本懷,以此事四十年來久默斯要不務速說,即今開顯未敢遽說,猶費三周種種方便而今乃說者,斯皆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也。是知如來出世一番,至今法華全經,單為說破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二語而已。觀者豈易見哉!
◎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至)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此答一語,破盡人天三乘之疑,以見跡而不見本故也。所謂達本情亡,知心體合,知本是為真知見力也。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至)那由他阿僧祇劫。
此說壽量長遠難思,故以地種塵墨,以取世界微塵之數也。前因緣周中,引釋尊於大通智勝佛前為王子時,說法華經,結一乘之緣,將明遠因。以一三千大千世界為地種磨以為墨,今以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為地種,盡以為塵,而塵又細於墨點,盡此微塵,則地種已不勝其多矣。前云乃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今則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則不著塵之國又不勝其多矣。是此微塵之數,已非算數所知心力所及矣。則三乘學人與不退菩薩皆所不達矣。況諸世界著塵不著塵者總以為塵,一塵一劫,豈可得而思議耶?是知大通猶約多跡而言耳。故方便品歷言身子三乘,及不退諸菩薩滿三千界,如稻麻竹葦之多人,合其智力而不知諸佛智慧者,義見於此矣。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至)導利眾生。
此言成佛壽量,如上塵劫之遠且多也。且云自從是來常在娑婆世界說法教化,又在他方導利眾生,此其所以難信難解,故二乘人天聞之,無怪其皆驚疑也。此直示常住法身本無生滅,依報世界同一寂光,所謂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故知諸佛本不涅槃,眾生原無死生,是為平等法界實相妙法畢露於此矣。是豈三乘劣解可能信解耶?故必開佛知見乃盡知盡見,正唯謂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者此也。直欲三乘行人知此見此,方名悟佛知見耳。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至)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此答伏難之文也。上言成佛久遠,乃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此言授記涅槃皆是方便,乃說其智慧門以方便之權特為顯實,所以難解難入也。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至)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此言法身湛然常住,而現身利生應化之跡,但隨機有利鈍,故說名字不同,如華嚴名號品,壽命長短,如阿僧祇品,法有頓漸,如四聖諦品,皆隨緣之用,非本法也。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至)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此言跡近本久,其所施設皆方便耳。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至)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此言所說之法,或自或他,如燈明大通多寶等事,皆是一身一智慧示現之事,皆是實事所言非虛,以眾生智淺,故生疑不信,起異見耳。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至)所作佛事未曾蹔廢。
此釋皆實不虛之意,以顯諸法實相常住也。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等者,所謂諸法如是相性體力本末究竟等也。以如來明見三界之相本無生死出沒生滅虛實如異等相,所謂一相一味之法,離相滅相究竟常寂滅相也。以三界眾生迷此本法,故妄見有生滅差別等相,以如來明見一際平等,無有錯謬,所謂佛知見也。故云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今為眾生開佛知見,直欲知此見此三界之相,如是而已,故前云如是妙法者此也。是所謂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只以眾生根性不同,有種種性欲憶想分別,故應機施設,以若干因緣譬喻種種說法,所作者皆佛事也。是所謂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也。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至)常住不滅。
此結示法身常住不滅也。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至)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此言唱滅以明權也。前以塵劫所喻之壽命,乃明法身久遠常住不滅,此言本行菩薩道時所成未盡壽命復倍上數者,是所謂法身向上事也。如此而唱滅者,方便應機之權跡耳。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至)是故如來以方便說。
此釋唱滅之所以也。若佛久住於世,則薄德等人不起難遭之想,不生恭敬之心,為是等故所以唱滅耳。以權跡示現,實在而言滅,所以難信。
◎比丘當知諸佛出世(至)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此言如來真實不滅而言滅者,欲令眾生發難遭想,懷戀慕心,使種善根,所以不實滅而言滅也。此權示滅,諸佛利生法皆如此,總是為度眾生故,權即是實,故云皆實不虛。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至)若十二十乃至百數。
此設醫師之喻,以喻如來實在言滅,以釋為度眾生之意,醫師喻佛,醫方喻教,妙藥喻理,眾病藥性種種喻對治眾生種種性欲之病,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諸子至百,言三界眾生,一十二十者,指由人天而至十類也。
◎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至)藥發悶亂宛轉於地。
此喻佛化緣畢故隱身不現,又現他方是為舊醫,前佛既滅,三界眾生親習外道小乘,故如飲他毒藥,宛轉於地,喻以苦捨苦輪迴六趣也。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至)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此喻如來觀見三界眾苦所逼故現出世,是謂新醫。然云其父還來,言無二父也。眾生在迷,去佛甚遠,故云遙見。知名識字,故云皆大歡喜。發心造修,故云拜跪問訊,已知煩惱苦本,生死苦患,願求出離,故云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返妄歸真,故云更賜壽命,佛遵諸佛法式應機教化,將一乘法分別說三,故云依諸經方求好藥草等,萬行具足,故云色香美味,諸所說法皆是一相一味之法,故云具足搗篩和合,以此權巧方便救度,故云汝等可服。斷惑證真,故云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至)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
此喻受化難易也。見藥即服者,所謂上根利智遇即信受,受化易也。言見父雖喜亦求治病而不肯服藥者,喻二乘人雖親佛法而不肯取菩提也。以習障深厚,故云毒氣深入。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至)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此喻將唱滅說此經也。此子可愍等,喻二乘執權不捨不求大乘,故云而不肯服,良藥留在,喻說此經,告父已死,喻唱入涅槃,實往他國而言已死,喻其實不滅而示現滅度也。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至)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此喻受持此經即得開悟佛知見也。故云尋便來歸咸使見之,所謂我處靈鷲山常在而不滅也。此彰法身常住,隨機有隱顯耳。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至)不也世尊。
此審虛妄,顯佛語真實,總結上喻。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至)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此言佛真法身常住不滅,但隨機感權示滅度,故云以方便力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至)爾來無量劫。
此通頌法身常住隨機隱顯也。自我得佛八句,頌成佛久遠常住不滅。
◎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此頌滅而不滅,以滅乃權見非實滅也。
◎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至)現有滅不滅。
此頌釋滅而不滅之意也。其實法身常住,而言滅者,乃以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將謂我滅耳。眾見我滅度下十四句,釋不滅之所以,若眾因見我滅,咸供舍利而起戀慕渴仰之心,欲求見佛,乃至不惜身命,則苦求之至,時則我與眾僧於靈鷲山俱時出現,而語眾生言我常在此,是謂善權,故曰以方便力現滅不滅,非真滅也。
◎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至)但謂我滅度。
此頌法身普應隨機隱顯,所謂水清月現,感應道交,原非有心彼此也。
◎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至)乃出為說法。
此頌隱顯隨機之意,機怠則隱,機感則出,是知隱顯在機不在佛也。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
此頌顯法身常住,無論此界他方,常在不滅之意。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至)散佛及大眾。
此頌三災壞劫而此土安隱,是法身所居寂光性土,及實報莊嚴土也。言佛常在靈山不滅,則此娑婆雖經三災,壞而不壞,是知此穢土,即是實報莊嚴,不待三變為淨土耳。以眾生垢重無明所見,故穢惡充滿,佛眼觀之,則真空冥寂,微妙莊嚴,故前三變淨土,特示眾生佛知見耳。園林等,皆實報莊嚴之事,即此娑婆便是實報,豈常情所見乎?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
此頌淨土其實不毀,而眾生見燒盡者,乃別業妄見惡業所召耳。
◎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至)為說佛難值。
此十二句,頌淨穢隨機,隱顯非佛,隨感而應,無定相也。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至)佛語實不虛。
此頌總結法身常住,本無隱顯,勸眾當信也。梵語毗盧遮那,此云光明遍照,以法身智慧,光照無量,故壽亦無量。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
此頌喻也。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至)墮於惡道中。
此頌法合,以凡夫顛倒,故實在言滅,所以示滅者,惟恐常見我而生憍恣,為是等故乃示滅耳。是知佛若隱若顯,皆為度生無虛日也。
◎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至)速成就佛身。
此頌施權之所以也。所謂曲隨機宜方便說法,總之無非為令眾生速得成就佛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來意,由聞佛說壽量長遠,已悟法身常住,兼見三變淨土之境,已了三界唯心,此乃妙悟為深信解,以為真因,可契如來常住真果,以此持經方為妙行,以法身常住,世間淨土不離當處,故勉能作如是觀者是為深信解相矣。故此分別功德不可思議,到此生滅情亡,淨穢見泯,妙悟已極,方為真持經者,故此品來也。天台判五種法師,屬觀行位,是知持經,意在妙悟,非文字也。故能超越一切有為功德。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至)得大饒益。
此經家敘致,法會大眾聞說壽量,得大饒益也。
◎於時世尊告彌勒(至)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如來正示聞說壽量得大饒益之人也。而所敘得益之人,義有淺深次第,即分別悟入淺深,得果因之有先後耳。無生忍者,乃由前修安樂行初住忍辱地,今聞壽量法身常住,了無生滅,得忍行成就,以無生法,忍可於心,故如是恒沙眾生得無生忍也。楞嚴經云﹕由三漸次,得無生忍,義當觀行成就,即頓悟無生,以入信位。今經因修四安樂行,以忍為主,初由生忍以至無生,如觀音耳根,動靜不生,聞所聞盡,是亦由觀照了悟無生,義當信位也。以信屬外凡,故標舉眾生,聞持陀羅尼者,陀羅尼此云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今云聞持者,因聞壽量,了悟法身,安住實相,持而不失,義當十住,住持真理,以圓悟圓持,不歷次第,故云總持。謂圓悟法身,總該十位,圓成一心,故曰聞持陀羅尼。得樂說無礙辯才者,義當十行,以十住圓悟實相真空,但住空理,今從空出假,涉俗利生,故為十行。然樂說無礙,正說法利生之行,以一行圓成一切行故,得無量旋陀羅尼者,旋猶漩水之急流漩澓處也。此義當十迴向,由前三假二行攝歸中道,迴向三處,圓成一心,以念念空假,即念念中道,如水之急流有漩,謂心心攝入中道第一義諦也。能轉不退法輪者,義當初地,謂一登地得大歡喜,永不退轉故。能轉清淨法輪者,義當二地,以離一分無明破戒之垢,故云清淨。皆云能轉法輪者,以隨悟隨行,故此經義,悟即是行,故八生已下歷次,乃至一生當得菩提者,由三地歷次以至十地一生補處,當成佛果也。其所約位,由淺至深,故眾生極多,而菩薩由多漸少,初從世界微塵之數,減至一四天下微塵數者,以理愈深,位彌高,故其人漸少,此見根之利鈍不一也。問曰﹕此經純談實相,直悟法身,頓登佛果,不說行位漸次階級,今乃約位釋之,無乃謬解佛意乎?答曰﹕理固然也。華嚴乃一乘圓頓法門,其所說四十二位,皆以信為根本,故曰初發心時即得菩提,是以法界一念因心,即該果海,故曰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是始終地位總在因心,此乃無漸次之漸次也。楞嚴所說位次,乃曰由三增進,成就五十五位是依四根本戒圓滿一心,攝入三觀,故從三漸次悟無生忍,是則五十五位,皆依一心三觀,但就斷惑淺深以約位次,雖列諸位,總在一心,此亦無漸次之漸次也。今經依四安樂行,以盡持經之妙,由聞壽量妙悟法身,正與楞嚴由三漸次悟無生忍義同,但彼經所宗一心三觀,此經所宗實相為眾生正因佛性,意借緣因悟入,即名為佛,故不說修斷行位漸次,只以悟佛知見為本,今既由四行,妙悟法身,徑登佛地,乃今較量功德猶約諸位次釋之者,以約緣因佛性,以緣有淺深,故悟有近遠,但以悟而言,不說斷無明以分位也。此經純談實相,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故無煩惱可斷,是約位以驗悟,非實有地位可名目也。若以階級為難,過矣。古德云﹕聖諦亦不立,何階級之有?此實圓頓之旨也。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單言發心眾生乃未入道者也。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至)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此空瑞證法也。壽量如空,本具萬德,故空中雨華,以法身體同,故供釋迦多寶及諸大眾也。又雨細末旃檀沉水香等者,言法身妙空所有神通妙行無不克足也。上至梵天,顯法身遍至色邊際也。空中出音讚佛者,言法性妙空,法音充滿,歎佛功德不可思議也。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至)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至)皆發無上心。
此彌勒偈讚,顯此法利為當來成佛真因也。佛說希有法下八句,敘讚法利也。或住不退地下十二句,頌初入道,以至登地已上也。復有小千界下十二句,頌三地以至十一地也。如是等眾生下四句,頌因聞壽量得實果報之如上也。復有八世界下,頌發心眾生未入道者。
◎世尊說無量不可思議法(至)歌詠諸如來。
此頌瑞應也。以法身如空,體具萬德,故空中種種瑞應,以供諸佛也。
◎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至)以助無上心。
此結頌所顯也。言如是種種瑞事昔所未有者,蓋為聞說壽量長遠,故法空妙應助發妙心,現此諸瑞也。前現瑞為助顯第一義,今現瑞為助發無上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至)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此言因聞壽量較量後益也。一念信解功德無量者,以壽量如空,一念信解,即入法信妙空,功德豈有限量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此言信解壽量,即入佛慧,故多劫行五波羅蜜,以除般若,皆屬有為事行。淨名云無慧方便縛,所以多劫功行,不比佛慧功德也。已入法位,故永不退入生死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至)其福為如此。
若人求佛慧下四句,總頌標五度,於是諸劫中下十二句,別頌施度,若復持禁戒下四句,頌戒度,若復行忍辱下八句,頌忍度,若復勤精進下四句,頌進度,又於無數劫下十二句,頌禪度,是人於百千下四句,頌結五度總諸功德,有善男女等八句,頌較功德,謂一念信解壽量,其福過彼多劫行五度者,以斷諸疑悔安住實智,絕諸思量外慕,故功德勝彼,不可思議也。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至)說壽亦如是。
此頌上根聞說壽量必信不疑也。其有諸菩薩下十六句,言無量劫行道宿種深厚,故聞說壽命必能信受,故頂受此經,願於未來長壽度生,如今世尊說無畏法,我等將來成佛說壽亦如是也。由必信不疑,故願力堅固如此也。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至)於此無有疑。
此頌必信乃上根利智之人也。深心,則深達實相,清淨,則戒根具足,質直,則志念堅固,多聞,則承事多佛,總持,則通達法藏,隨義而解,則妙契離言,如此之人乃能必信,所謂此經不入餘眾生手也。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至)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此言壽量義趣也。壽量歸趣,乃法身極則,故所得功德無有限量,善入佛慧,故能起如來無上之慧,起猶開發也。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至)能生一切種智。
此顯聞持利益也。何況者比上之辭,言但知義趣,則起佛智慧,何況廣聞而轉教他人,六種受持,則功德無邊,自然生一切種智矣。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至)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此言深信解相也。言能深心信解法身常住,則靈山一會儼然常存,娑婆穢土宛然華藏,能如是觀,是為深信解相,以一念頓超十地即得成佛,故云深信解也。前方便品,即許身子以信得入,及四大弟子領悟,乃品標信解之名,雖蒙授記信解未深,但以信佛語,故每誡曰如來所說言不虛妄,然未信佛心也。及現寶塔,雖見多寶不滅三變淨土,猶然不知釋尊法身常住,穢土本淨,以自心未有開悟也。及說持經四安樂行,依之精研,地涌現前乃自心發悟,故如來自說壽量長遠,以顯法身常住不滅,到此乃見法身永無生滅,淨穢一如,方信佛心。故結指觀心曰﹕若能如是觀者是為深信解相,故愚前云信解標品,直至現寶塔品,乃由信而知解。從提婆品至此,由行而悟,故為深信解,以徹悟法身極則也。天台通以三觀釋經,義宗於此,以悟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現存,是自證深信解相,非特爾也。但學人智淺心麤,不能融入妙觀,故以為繁耳。豈知古人之妙悟哉!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至)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上明壽量一品之利,此明全經之利也。言但能隨喜此經,則已為深信解相矣。何況讀誦受持,豈不為頂戴如來耶?以此經是如來法身全體故。
◎阿逸多是善男子(至)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此言若能受持讀誦此經,則為供佛及僧,以此經乃一體三寶,所以持經即供三寶也。
◎阿逸多若我滅後(至)供養於我及比丘僧。
此重舉持經,則為已供三寶者,以顯法供養最故也。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至)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此結顯法供最勝也。不須塔寺等,以顯理行最勝故。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至)疾至一切種智。
此言持經又能兼行六度,則功德無量,以能疾至一切種智故也。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至)讚歎菩薩功德。
上言但能持經,不須復造塔寺僧坊等,恐廢於行也。故此又言既能持經,又能兼行事行,起造寺塔僧坊,又能讚歎三乘之人,如此理事雙修,豈不更為殊勝。
◎又為他人種種因緣(至)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此言既能持經,又能解說,又能備修眾多理行,豈不為已趣道場,得近菩提,坐道樹下,將成正覺哉!此釋上疾得一切種智之義也。有人如此妙行,則四威儀處皆應起塔供養,以此人已具佛心佛行,去佛不遠,固當供養也。此總結深信解相之功德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至)經行及坐臥。
若我滅度後四句,總頌持經勝福,是則為具足下十八句,頌則為供佛,若能持此經下十二句,頌則為供僧,若有信解心下十二句,頌單持經供養之福,況復持此經下四句,頌兼行六度,恭敬塔廟下六句,頌備具眾善,若能行是行二十二句,頌結持經之人,以敬持經之人如佛,則凡於所止坐臥之處,則當莊嚴如供養佛,以此佛子如佛,則受用亦如佛也。須曼那,又云蘇摩那,此云適意。薝蔔亦云瞻博迦,此云黃華。阿提目多伽,此云無龍舐。此三華最香,熏麻取油,然燈供佛。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五
____________________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六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 南嶽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此品來意,由前分別持經功德,但聞壽量一品,已為殊勝。然猶未盡隨喜全經之益,今以一念隨喜之功,較之超過八千年中廣以七寶次生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各得四果之福者,以極顯此法殊勝之益,以堅二乘願樂之心,故此品來也。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至)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此彌勒因聞持壽量功德,業已如佛,殊勝極矣。但不知偶爾暫時隨喜功德,當何如耶?故此請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至)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此約轉教之最後,將以較法會之初聞者功德之勝也。四眾人等,無論長幼,皆法會之親聞者,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等,言不擇其處,猶街談里說,不為法會也。父母宗親不拘其人,皆非法會之聽眾也。是皆率略非嚴整之儀也。隨力演說,則未必盡達全經之旨也。是諸人等聞說,但隨順歡喜而已,非精持也。復行轉教至第五十人,則與法會漸疏且遠矣。今將顯最初法會聽聞之功德,姑以第五十人之功德較之,則可知已,此以疏較親極顯初聽之勝益也。華嚴五十聖位,重初發心功德無比,此第五十人,乃聞名字而初發心耶?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至)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
此以廣大財施,較隨喜之福也。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則世界之廣大且多矣。六趣四生以及十類眾生,則盡眾生之數不可量矣。盡眾生之所求,隨所欲之樂具,一一與之,則心無遮限矣。與滿閻浮提之金銀七寶乃至樓閣等,則財施之廣大無邊矣。此極言財施之大也。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此以法施較隨喜之功德也。然以廣大財施滿八十年,則將盡形壽時之久也。又愍眾生衰老,思以法度之,乃為說法,令廣多之眾生皆證四果,得出生死之苦,超深禪定之樂,此則法施無窮也。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至)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此世尊徵明財法二施之功德,將較隨喜之功德也。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財法二施較第五十人之功德也。外財有漏,小果權乘,故難比佛性種子,故隨喜一偈之功,超勝廣大二施之福。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不可得比。
此以疏較親,故不可比,蓋後聞者如初發心,初聞法者如地上菩薩之象,以親從法會聽聞妙法,直入佛慧,所以功德不可思議比量耳。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至)及乘天宮。
此明隨喜生報之勝也。前聞壽量,則報與佛無異,故經行坐臥即是佛受用。今隨喜之益轉身生報,得好象馬車乘及天宮殿,以所隨喜者是一乘妙法,故感報如之。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至)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此言分座令聽之報也。以聞此經,法空為座,今暫分座,故感報天帝輪王之座,以一念讓心與法空等故。
◎阿逸多若復有人(至)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
此言勸聽之報也。所勸之人,即須臾聞,而勸者感報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以此妙法一心,為法界總相大法門體,故勸人蹔聞,則心同法界,故得總持之菩薩共生也。
◎利根智慧百千萬世(至)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此言勸者六根之報也。利根智慧,意根也。不瘖啞等,舌根也。有音無字曰瘖,音字俱無曰啞。差,不齊也。曲,歪齒也。褰縮,短唇也。胗,唇瘡也。咼斜,歪口也。上皆舌報。鼻不下,鼻根也。匾,平鼻也。曲戾,歪鼻也。面色下,身根也。窊曲,陷而曲也。所生見佛,眼根也。聞法信受,耳根也。此言勸人聽法感報,六根端正具足之如此,意將顯持經六根清淨之報也。
◎阿逸多汝且觀是(至)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此以劣顯勝也。且勸一人聽法,感報之如此,況一心聽說精持者乎?此所以六根清淨之報有在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至)其福不可限。
若人於法會四句,頌最初一人親聞隨喜,如是展轉下四句,頌轉教至第五十,約最後人,較其功德,如有大施主下四句,頌財施,見彼衰老相下十六句,頌法施,真實法,謂小乘涅槃,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燄,謂無常之法。最後下四句,頌較最後之福,如是下四句,頌以後較初之福。若有勸一人下二十句,頌轉教之報,若故詣僧坊下八句,頌專聞報,若於講法下四句,頌分座報,何況一心下四句,頌以劣較勝,此較隨喜蹔聞之功德,業已超勝無比,將顯精持之人,必得六根清淨之前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此品來意,由前廣讚持經之大益,今顯持經之法師即得六根清淨者,以顯法華三昧之勝益,現前即登不退地,以發二乘精進不退之心,故此品來也。前法師品,但以法師為助發之緣因,今此品乃正顯持經之功德,名同義別,以佛性種子,要藉緣熏,使慧命不斷故,法師功德最勝,故以功德簡之。
◎爾時佛告常精進(至)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此言法師功德,而告常精進者,謂持經之人,必精心純一,永離懈怠,有進無退,方稱法師。前言六種法師,謂讀誦、受持、解說、書寫、供養,今不言供養,意在持經,不言受持,以讀誦解說書寫四種,皆受持之行,故不舉也。言六根功德,有八百千二百之不等者,楞嚴定六根優劣文云﹕世界相涉,三世四方宛轉十二,流變三疊,六根功德,各各圓成有千二百,以力用不齊,故眼唯八百,以後方全暗。鼻闕中交,身合中知,以三分言功,一分缺德,故眼鼻身三各具八百。以彼義選圓根,故約六根各具力用之不等,今經正顯父母所生常身,以顯持經即得六根清淨之報,故只就現在肉身六根而言清淨,不在優劣也。彼言功德,乃指六根之力用,今言功德,即持經不出六根,故一一功德莊嚴六根皆得清淨,意在持經之功德也。言即得清淨者,然清淨乃遮空之辭也。以肉質六根,皆隔礙而不通,奔染六塵,原非清淨,今言清淨,乃顯持經功德所致故也。故曰皆得清淨。問曰﹕經言六根清淨,皆云父母所生現前肉身,即能徹見徹聞三千大千世界者,是事難信,請決所疑。答曰﹕理固如是,無足怪也。請試言之。然眾生知見本是一真法界圓明心體,無邊剎境,十世古今靡不洞照,纖毫不遺,與十方佛同體無二者也。但以最初一念無明妄動障弊妙明,故感結水火風土四大壅令留礙,故隔越不通,以致見不超色,聞不出聲,此固眾生之知見也。今持經之人,一念頓悟本圓真心,故曰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殞,何況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衰,是則塵消覺淨,故十方世界圓明洞照,而言三千,猶約量而言之耳。言清淨者,謂六根銷復,乃空之異名,以就現前肉身,故遮之也。且觀音耳根圓通,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故能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共一悲仰,豈直六根清淨而已乎?首楞嚴云﹕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乃至迦葉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是皆父母所生肉身也。又曰﹕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消,云何覺明不成圓妙?此六根清淨之象也。是則眼見三千世界等,無足怪也。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至)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此眼根清淨功德也。言肉眼清淨,則色塵空而不隔,妙體現前,徹見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心念頭數皆現心中,三際了然,故果報生處悉知悉見。楞嚴所云,行陰若盡,則眾生生死業流灣環無不畢見,況圓明洞照乎?頌言無所畏心,則直心正念真如法也。以是持經,故功德自具,其實圓照法界,今言八百,但就肉身言之耳。彌樓,此云光明,即七金山之一也。
◎復次常精進(至)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此耳根清淨功德也。普賢心聞洞十方,今以持經既悟妙心,則十方洞聞了無壅塞也。有理之言為法聲,無理之言為非法聲,頌云撰集解其義,然撰集解義,是未有聲也。而能聞之者,蓋彼以思而知,故我以不思而聞,所以為心聞也。頌言悉能分別知,則不獨徒聞其聲而已,此乃耳根清淨之妙也。
◎復次常精進(至)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至)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此鼻根清淨功德也。須曼那,此云善攝意。瞻蔔,此云黃華,小而香。波羅羅,此云薰華。多摩羅跋,此云賢,無垢香。多伽羅,此云木香,眾生之香。蓋眾生身分皆各有氣分熏人,約義為香耳。波利質多羅,乃帝釋員生樹,拘鞞陀羅,云大遊戲地樹,不壞不錯,言無壞無雜也。言聲聞及佛四聖之香,所謂戒香定香智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此皆非有形色之香,豈鼻根可能聞哉!鼻根清淨故乃可聞,所謂心空聞性香也。頌言地中寶藏,懷妊男女,聞香而能辯,初懷妊時,即知其成就不成就。又男女所念染欲癡恚之心,及地中伏藏金銀珍寶銅器所盛,又珍寶貴賤,聞香知貴賤出處,凡此等事,豈鼻根所能哉!華嚴所言,菩薩有十種甚微細智,非洞明法界,無以辯博如此,而言鼻根清淨,是所謂寄根而言耳,乃至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此非平等法性,無以洞達如此,肉身之鼻,天然實相,不侍無漏法生矣。
◎復次常精進(至)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至)或時為現身。
此舌根清淨功德也。舌約嘗味,則好醜美惡苦澀諸物,一入舌根,皆變上味,純成甘露法味,此乃離味之知也。約說法,在眾生中,則諸天八部五眾之人俱來聽法,盡形供養,在四聖,則聲聞辟支菩薩諸佛,常樂見之,且又感諸佛皆向說法,悉能受持,是謂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共如來合,此所以又能出於深妙法音也。頌言諸佛常念守護現身,謂妙契法身故也。
◎復次常精進(至)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至)一切於中現。
此身根清淨功德也。以身清淨如淨琉璃,故眾生喜見,眾生生死善惡報處,及三界形色四聖體用一一皆在身中顯現,如鏡現像,寂音引晉佛圖澄者本天竺人,以永嘉四年至洛陽,自言百餘歲,腹旁有孔以絮塞之,夜讀則拔絮出光照室,又常將齋,臨水從孔中引腸胃洗濯,還納腹中,以油塗掌中,使童子即而窺之,童子驚走曰﹕是中有軍馬,蓋照見石氏擒劉曜,計其處千餘里,此亦父母所生之常體也。頌言菩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此正楞嚴所謂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殞,空中國土悉皆振裂,此蓋發真者見,餘人所不見也。
◎復次常精進(至)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至)持法華經故。
此意根清淨功德也。以意根清淨,離諸思量分別,故於一偈一句達無量義,以深達實相,故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如古德機緣,廬陵米價,麻三斤,乾矢橛,庭前柏樹子,洗缽盂去等,一一如此,皆意根清淨,故拈起便示向上第一義也。六道眾生心所動作皆悉知之,以心遍十方同一體故,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得諸佛智慧故,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總言六根清淨如此,為希有地也。
此言悟佛知見,蓋以四安樂行為妙悟之始,壽量為妙悟之極,故較量分持全經之功德,以至六根清淨,乃為妙悟之實效。然就父母所生肉身六根而言者,楞嚴云﹕識陰盡者,如淨琉璃中含寶月,故六根融通圓照法界,是皆未盡果縛,即肉身而言妙悟開發之如此,是知持經妙悟,端在識心盡破,分別情亡,故一一圓明,清淨實相,此法爾如然,稟明於心不假外也。故從上諸祖妙悟自心,皆能如此,但不欲顯露惑世耳。觀其各有臨終付囑密記之事,靡不歷然,此其驗也。故天台智者大師,妙悟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現存,豈非眼根清淨之驗歟?
____________________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此品來意,由前言持經功德之勝,今正示以堅持之行,故如來自敘往昔為菩薩時名為不輕,持此妙法,唯以平等佛慧教化眾生,乃至多遭毀辱,絕無一念疲厭之心,以至今日得菩提果,此持經之驗也。以此勸進二乘,當遵此範,末世持經可無厭患,自無退墮之心也。以此妙法悟之為難,既悟守之為難,且於惡世弘持此經,更難之難,故世尊憂懸之意也深,而叮嚀告誡之心也切,所以歷說持經之行,自提婆達多以來,皆明悟守之事,至此遵如來行,然後乃為精持,以得六根清淨乃見其人,故此品來也。前後諸品,文雖不一,義實一貫,參會經文,自得其旨,具見如來說法之意也。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至)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此將顯精持之利,先牒指持毀以警之也。毀謗之罪,如前喻品末,與法師品說,聞持之福,如向法師功德品說。將顯精持而先牒明損益者,意謂不善持者,令彼毀謗而獲罪,法師雖能善持得六根清淨,不能化彼強暴,但能自利而不能利他,今常不輕,以佛性遍記四眾,今增上慢,皆轉邪心而生正信,而自亦得六根清淨,所謂自利利他二行具足,故將說精持,而先牒罪福,意顯持經必若常不輕者,乃盡精持之妙也。告大勢者,以忍有大力故也。
◎得大勢乃往古昔(至)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此將舉精持之人,先舉所師之佛也。佛號威音王者,可畏曰威,聞聲而伏謂之威音,不必作意而人自畏之,故曰威音王。菩薩住寂滅忍,以平等大悲普施眾生,眾生聞聲而自畏伏,故所師之佛為威音王,而人稱己曰常不輕,是以尊行加人故也。以安忍寂滅,物我兩忘,永離憂惱,故劫名離衰,唯以忍行故無損有益,故國名大成,此乃空劫初成之佛,已前無佛,故宗門稱向上曰威音那畔,今說精持而先指毀謗之罪者,意謂不能持經故損他無益,即前四安樂行,雖能守己以免毀謗之來不致損他,而猶不能轉彼不信以入信根,故持經法師,雖能自得六根清淨,而不能令他同入,是但自利,不能利他,故非精持。今不輕菩薩,以平等大悲佛性種子,遍記四眾,不但安忍謗辱,而能化彼增慢,轉罪為福,方是真精進行,有大勢力,乃盡持經之妙也。故佛將顯此行,先舉損益有深意也。
◎得大勢以何因緣(至)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此徵不輕得名之因緣也。因以佛性遍觀四眾,故禮拜讚歎,皆稱行菩薩道,當得作佛,是以平等大悲普視眾生,不輕於人也。
◎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至)汝等皆當作佛。
此言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者,以經乃詮顯如來法身佛性種子之具也。今觀佛性普觀四眾,則法身遍在大眾身中,斯則真經在人,而不在紙墨文字,即此便為真持經矣。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至)號之為常不輕。
此言因是而得不輕之名也。罵詈不瞋,打擲不怨,而猶常自高聲授記願人作佛者,此正安心寂滅,物我兩忘,無我之至也。以是之故久而不退,即彼闡提四眾皆起信根,非此不足以化強暴,故皆號之為常不輕,大哉佛意甚深微妙之如此也。始也二乘不聞此經,絕無成佛之分,是法身慧命備載此經,故曰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故二乘既聞此經,皆得授記作佛,以法由人弘,若無人弘則慧命斷絕,故所重者又在持經之人也。且惡世難持,不善持者,令人不信生謗,則無益而有損,是則持經又最難得其人也。故說四安樂行,教以持經之方,不致彼謗,及得其人有能持者,當供如佛,是則佛性慧命又在能持之人,而不在經矣。所謂人存政舉也。故能持之人,即得六根清淨之益,此雖自利而不能利他,是但能持而不能弘也。今常不輕者,不專誦經,但行禮拜,而以佛性種子,遍記四眾,是則佛性普在諸人,而不獨在持經者也。故能轉彼邪心,化彼兇暴而生正信,皆植成佛之因,如此方盡如來涉世利生之本懷也。觀其義深遠其語巧玅,不但四十年前之方便,即法華一會,特為此事,猶且方便,微密漸導,至此而顯發其極致,此豈常情所窺測哉!觀者不見佛心,而以文字智辯為多者,有負如來深慈矣。可不敬哉!
◎是比丘臨欲終時(至)廣為人說是法華經。
此言不輕聞經得自利之益也。臨終者,顯向未聞經未得慧命也。空中聞威音王佛先說此經者,意顯此經乃真空法界所流也。二十千萬億偈者,凡有對則為二,以此經乃心境雙忘離相寂滅之法,眾生心境種種無量,一聞此經則一切心境化為寂滅之法矣。故經有二十千萬億偈未足多也。即得六根清淨者,顯持經之益也。更增壽命,以臨終聞經,以能受持續佛慧命,以稱法界寂滅之性,故得二百萬億那由他歲,以稱性而演,故盡命說經。
◎於時增上慢四眾(至)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輕因聞法持經轉邪利他之益也。彼增上慢四眾人等,乃昔輕賤不輕者,向己稱美名,則己不毀知所重矣。今見不輕得大神通,謂六根清淨,樂說辯力,謂廣說此經,大善寂力,謂住寂滅忍,故皆信伏隨從,是則不但不毀,抑又歸化,此由不輕忍力所致也。故復化千萬億眾令住菩提,此利他之行,見持經之益也。然世尊將說妙法,而五千上慢禮佛而退,是知此輩乃諸佛所不化者,今見不輕而感化如此,所謂觀德人之容使人之意也。消是貴身體力行之益,有勝於言說分別也。
◎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至)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此言不輕持經值佛之益也。命終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者,謂住寂滅法,佛性種子慧光常明,如日月燈,故云於其法中說法華經也。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王者,謂妙法如雲,普被群生,慧光破暗,得大自在也。以得六根清淨,絕諸對待,故說法無畏也。供養既多善根已深,故說此經久而不倦,當得作佛也。
◎得大勢於意云何(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輕乃釋尊前身也。以持經之久,故成佛之速,意在勵其精持也。
◎得大勢彼時四眾(至)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輕復化之益也。彼四眾瞋恚不輕而不信者,故感千劫地獄之苦,罪畢還遇不輕教化成佛,所謂聞而不信,尚結佛種之因也。
◎得大勢於汝意云何(至)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此言今日在會大眾即昔日謗法之人也。以初謗者乃法華經也。故今還因聞此經而得開悟,以四眾現存,豈非大益。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至)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此結顯勝益所以勸持也。前言謗經之罪,但言地獄三途之苦,報盡為人,終無獲益,意顯不善持者令人終於不信,是謂慧命斷絕也。今言謗者即感地獄,苦畢復蒙教化,此其慧命不絕者,乃善持經之益,佛意持經必若不輕然後為精持,故勸受持,引己往事以誡將來,佛慈深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號威音王(至)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此頌述不輕遠因也。從過去有佛下,至疾成佛道四十句,通頌不輕持經之事,連言命終聞經,先言增壽,後言值無數佛,是知慧命相續永永無窮也。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至)今於我前聽法者是。
此言今緣以證昔因也。彼時不輕下十四句,言不輕即我,彼謗毀者,即現前四眾也。
◎我於前世勸是諸人(至)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此結勸持也。我於前世下,至時說是經十六句,顯昔勸之益,是故行者下八句,言今勸之益,言時聞時說,所謂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也。
古釋齊此已前二十品名正宗分,此後八品判屬流通。今愚以開示悟入四字,分二十八品,通是正宗。以提婆達多品至後囑累十一品,為悟佛知見。藥王及後至普賢勸發六品,為入佛知見。已前二十二品通名信解,向後六品顯行證,故意以藥王明行為入,此與古釋全不相蒙,而以義為準,臨文自當證知。
____________________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此品來意,由前世尊廣說持經之功,復示自持之行,是則當機圓悟已極,已遂如來出世本懷,且得地涌持經之眾,故如來歡喜,乃極盡神力而印證之,且示當機平等法界,直令睹佛境於目前,見淨土於當下,以顯法利已圓將付法王家業也。然後地涌之眾以發啟者,正顯自心性德滿足,方為法華全體也。如來即現神力,遍身毛孔皆放光明,舌至梵天地皆震動者,所謂通身吐露徹底掀翻也。諸佛同放光明,以顯佛佛道同也。十方諸佛同坐光中,空中出聲,遙讚釋迦說法華經者,以顯十方諸佛心心相印也。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者,乃昭廓法身真境,以消二乘限量之心也。如來至此,極盡神力,發揚此經功德不盡者,以如來所有一切之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秘密之藏,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故久默斯要今乃說之,以其難信難解,今已深信深解,所謂悟佛知見也。而奉持之功德亦非思議可及,故開示至此,顯理已極,妙悟已圓,乃盡佛神力以印證之,故判此品已前為信解之真因,因心既真,可克妙果,故次囑累,先此品來意,顯地涌之眾皆克家之子也。舊判此品,連後七品俱屬流通,此品為發起,義有未盡,故愚判藥王連後五品為入佛知見,由行以證果,方盡如來說法儀式故也。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至)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此地涌之眾請持妙法也。然地涌之眾,皆克家之子,特為持經而出,何以一向默住,直待至此方請者,以此大眾,向住下方空中,行頭陀事,志樂靜處,似未達涉俗利生之事,故待世尊分別持經功德以堅願樂之心,及說不輕以示二利之行,故至此方於佛前願於滅後,凡分身所在滅度之處,皆願廣說此經,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所以請也。新記之眾,願於他方弘經,而不敢在娑婆,藥王願在娑婆,而不敢往十方,唯地涌之眾,願往分身所在之處廣說此經,則願大而心廣,與佛心等,故特付囑之。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至)地皆六種震動。
此如來印許持經故現大神力,以示得遂本懷,踊躍歡喜之意也。舊住娑婆,言文殊等在會,與地涌之眾,揀非他方雲集者,以將囑累先現神力警之也。神力乃法界無作妙力也。華嚴為之神變相,廣長舌者,如來三十二相有覆面舌,今言出廣長舌,乃神力所現也。舌雖大而不出口,今言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且梵世乃色究竟處也。而云至者,正顯有色相處,凡一切音聲形色,皆說法音聲也。毛孔甚微細,世界甚廣大,而云一切毛孔放無量無數色光,遍照十方世界者,意顯正報毛孔,依報微塵,一一其中智光充滿,皆說法之地也。此釋迦一佛所現神力之廣大如此,眾寶樹下諸佛,乃分身雲集之佛,一一舌相光明皆與釋迦等無有異者,顯佛佛道同也。現神力滿百千歲者,放光之頃,即經如許長時,顯三際平等也。至梵世,則豎窮,遍十方,則橫該,百千歲,則三世,意顯此舌根豎窮橫遍十方三世,神力充滿,法音彌布,意將以此神力說此經之功德,猶不能盡也。謦欬彈指最小音聲,而能遍至十方地皆震動者,意顯法音稱真法界,故聲所及處,眾生聞者無明頓破之象也。將顯讚經功德,故先現此神力也。
◎其中眾生天龍夜叉(至)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此言眾生八部,各因神力攝受,開佛知見也。其中眾生八部,皆住十方界光中之所攝受者,且此皆肉眼不能遠見,今因佛光所攝,皆遙見娑婆世界空中雲集十方分身諸佛,及見釋迦多寶并無邊法會圍繞釋迦者,是所謂開佛知見,頓見靈山一會儼然現在,故皆歡喜得未曾有,此因神力所攝也。
◎爾時諸天於虛空中(至)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此言空中諸天,因光所照,見靈山一會說法華經,轉教眾生隨喜者,意顯能入法性真空,方能悟此妙法,據此乃可轉教眾生隨喜,正謂坐如來座,方能弘持此經也。彼諸眾生聞此聲已,皆向釋迦三稱者,此因轉教,故諸聞者,各各開佛知見也。以種種瓔珞妙物遙散娑婆者,以諸妙行一一迴向佛道也。所散之物變成寶帳者,以理融事,通歸法界也。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者,開佛知見,則一切根塵識界廓然無礙,此皆神力所致也。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至)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此結顯經德,已上種種神力說不能盡也。且以至梵天之舌相,照十方之毛光,合十方雲集分身諸佛之神力,滿百千歲之長時,是則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震動大千,通諸佛土,如是神力於無量劫說此經之功德,猶不能盡者,極顯此經乃法界之全體。然諸佛神力雖廣大無比,猶是分顯,未能盡舉法界之量,如所謂未遍普賢一毛孔故也。以法界全體,諸佛眾生正報之毛孔,依報世界之微塵,一一遍含十方剎土。大經云﹕普賢一一毛孔中不可說剎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諸佛,諸剎不能遍毛孔,如一毛孔,一切毛孔一一皆然,如一微塵,一切微塵,塵塵亦爾,以此經雖未明言事事無礙,而一真法界乃四法界之本故也。以此經所詮實相寂滅真心,是一真法界之實相,故諸佛所現神力而不能盡說此經之功德也。華嚴云﹕假使有人,以虛空為紙,大海為墨,須彌為筆,書寫此經一字功德不盡,正此意也。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至)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此言神力不能盡說之所以也。一切所有,盡法界之所有也。一切自在神力,盡法界無作之大用也。一切秘藏,盡法界之秘密也。一切甚深之事,徹法界之源底也。是皆法身全體殊不可以見聞之跡求之,今此經分明顯說,如上神力,雖廣大無邊,猶屬可見可聞,所以不能盡說此經之功德耳。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至)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此囑地涌之眾傳持此經,以結前云,此中以有如來全身,皆應起塔等義也。所以者何下,釋所以也。以一切諸佛成道度生轉法輪入涅槃,皆從此經出,故應起塔供養,故當弘持,使慧命不斷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住於大神通(至)決定無有疑。
諸佛救世者下十二句,頌神通之事,以佛滅度下十二句,頌神力不能盡說持經之功德。能持是經下六句,頌持經即見釋迦多寶分身諸佛并我今日教菩薩事,以一切諸佛法身應現之事,皆在此經,故能見之。能持是經下八句,頌能持是經,由見諸佛,故諸佛歡喜。諸佛坐道場下十句,頌由持此經即得諸佛秘要之法,故得四無礙辯也。諸法,法無礙也。之義,義無礙也。名字言詞,詞無礙也。樂說無窮,樂說無礙也。故結云一切無障礙。於如來滅後下十句,頌由得四無礙辯故能說法,教無量菩薩皆住一乘之大益也。是故有智者下六句,結頌勸持也。將欲囑累,先現神力,以顯不能盡說此經之功德者,意顯此經乃如來道場所得之法,功德廣大,以發持經菩薩堅固願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此品來意,以從前開示顯理已圓,當機悟心已徹,信解已真,是成佛之真因已具,則如來出世本懷已滿,正若長者父子情忘,即當委付家業,故說囑累為信解之終,故此品來,非斷為流通也。齊此已上十一品經,為悟佛知見,合前二十一品,通為信解,總屬顯理為因,下六品顯行,以明證入為果。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將欲付囑,先摩頂安慰而告諭者,示其慈憐,令不驚疑而必信也。三摩其頂,再三諄切之至也。無上菩提,最為難得之法,佛於歷劫勤苦,乃至三千世界無芥子許,不是菩薩為求菩提捨身命處,以久受勤苦,乃可得成,所謂難得阿耨菩提也。今將付囑,再三言其難得者,正如長者大富之家,要子知其創業之艱難也。今以此法付囑菩薩,非特欲其持守而已,且欲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以所託者重,故告諭之心也切,是謂一大事因緣非細故也。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至)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此釋令其廣宣之意也。十方如來,但以眾生為心,凡己所有皆與眾生,以有大慈悲,無所吝惜,亦不畏眾生之多,凡有求者皆能與之,此諸佛之本心也。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然云佛之智慧而有三種者何耶?言佛之智慧,乃眾生所迷,今與開示令其悟入者是也。如來智慧,乃眾生與佛平等共有,因修而後證得者也。自然智慧,則天然妙性,本無迷悟,不屬修證者也。智慧本一,但由開示而後悟入,由悟入而後修,因修而證本有天然之自性,故說有三種也。今佛既與開示,必使悟修而證本有,方為究竟,盡皆與之無吝,故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此如來之心以眾生為心也。故教諸菩薩亦應隨學如來之法,一切與之勿生慳吝也。故於未來世,凡有信佛智慧者,即當為說此經使得佛慧,上言三種智慧,今教菩薩,但言如來智慧者,以先為眾生開示佛之知見,使自悟入修習證得,故以開示為急務,所以特言之也。儻若眾生有不信如來智慧者,當於深妙法中示教利喜,謂於三乘權教秘密法中,漸漸誘引,使令信受,此正付囑之意也。故曰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矣。前方便品末,身子等感悟佛恩,乃至頂戴塵劫,身為床座,遍於三千世界,畢竟不能報佛之恩,故此結勸但能弘宣此經,則為已報諸佛之恩矣。所謂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弘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
◎時諸菩薩摩訶薩(至)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此諸菩薩因佛付囑而受命也。因佛摩頂三囑,故此三反受命,安慰世尊,願不有慮,此正克家之子,足以慰父之心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此付囑事畢,故令分身諸佛各還本土也。前窮子喻,長者思念此子,意欲委付家業,及窮子歸來,始而驚怖,既而疑,久而信,益久而親,父子情忘,故長者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委付家業。今多寶出現,分身齊集,正會國王大臣之意,故今付囑已畢,遂令分身諸佛各還本土也。尚留多寶還可如故者,以前雖悟法身,但只親近隨順而已,後顯證入,正欲妙契法身,方為深入實證,故留多寶。言還閉塔如故,正顯證入法身秘密藏耳。故留證也。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至)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此因證法得人付囑故皆歡喜也。分身諸佛與諸菩薩皆喜者,喜釋迦法有所付也。身子與新記弟子等歡喜者,喜有菩薩受囑,眾等末世有所依歸也。
金剛經云﹕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知如來出世,一向護念菩薩,專為付囑此事也。四十年來求人不得,今幸得人而付囑之,已盡如來出世本懷,利生之能事已畢於此,所謂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者,業已盡情吐露矣。故今付囑,其受囑者,但印證其心而已,欲證實果必須修行,所謂先悟後修,故後六品,以藥王等,正顯依法修行,方可證入,名為入佛知見,詎可視為虛受耶?故愚判為入佛知見,意在顯行,若言流通,則此經為一代時教之總流通耳。智者詳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品來意,由前顯理已圓,今當顯行,以明入佛知見也。前乃教菩薩法,後乃依教修行以取實證,以藥王明行者,意謂二乘雖悟圓理,尚有微細無明習氣未淨,難於涉俗利生,猶要歷事多佛廣修眾行,必資止觀之藥,調治之方,淨治微細無明,破俱生我法二執,以為妙行,乃可證入,故首問藥王云何遊於娑婆世界,而行百千萬億難行苦行者,正示二乘初涉生死險道,全仗止觀之力,故以藥王昔因聞法華經,得現一切色身三昧,以破俱生我法二執,乃能以神力供佛得受付囑也。然身供佛,約破俱生我執之象,然臂供養,約破俱生法執之象,二執既空,皆因法華三昧之力,以顯持經之功,乃見妙法最勝,故廣讚經功,凡有修者無不獲益,故此品來也。二執有分別俱生二種,初由開示悟佛知見,頓斷一分無明,已破分別二執,即登初地,俱生二執,由二地至七地,斷俱生我執,從八地至佛地,斷俱生法執。今云破二執,乃二地至七地行相,至此乃顯,故云分別二障極喜無,二執俱生地地除,故判為入佛知見明矣。楞伽明菩薩以止觀力進破二障,實證真理,從二地起至七地頓捨藏識,乃入八地,自此以後,即得三種意生身,一者謂三昧樂意生身,二者覺法自性意生身,三者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此當八地,得現一切色身三昧,乃三昧樂意生身也。妙音觀音二品,如次配二種身,以得此身,乃實證之驗也。以此意生身,入定則有,出定則無,故云三昧樂,正當七地。
◎爾時宿王華菩薩(至)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此徵明藥王苦行以宿王華發起者,意顯宿修稱真之行,以為成佛真因也。藥王前願於娑婆世界廣說此經,故今明行,但以涉俗利生弘經為妙行,故問藥王云何遊於娑婆世界有百千萬億難行苦行也。願少解說令眾歡喜者,意顯止觀為涉俗之要,欲令新記菩薩得此調心,不畏娑婆弊惡也。前四安樂行,但遠謗辱譏嫌,此止觀妙行,乃證入之妙行,意將歷境調心,以治微細無明惑障也。故願說之令此聲聞眾喜也。非此止觀妙行,則終不敢入娑婆矣。所以請也。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至)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此將明藥王之苦行,故先述其本因也。所師之佛號日月淨明德者,謂以正智觀照,破無明暗,淨治染垢之象也。其佛法眷有八十億菩薩七十二恒沙聲聞者,意破七識染污無知習氣,將顯八識圓明之體,以契本覺真心之象也。以本覺妙體,不離四大根塵,故佛壽四萬二千歲,淨智妙圓,絕諸染污故國無女人及四惡道也。七識本是平等性智,故地平如掌,八識本是如來藏體,大圓鏡智,故琉璃所成,具有恒沙性德,故寶樹莊嚴等,菩薩聲聞,皆坐寶臺者,言三乘皆依七八二識,修行以成,自然得果,故令諸天作樂供佛,喜見為藥王前身,因聞說法華經,則實相妙行,有所授受而來也。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法華經,一切眾生喜見者,以離染清淨,故眾所喜見,此藥王之前身也。聞法華經,苦行資始,有本之行也。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此言藥王前身,因聞經資行得益也。喜見精進經行一心求佛者,因聞妙法,以止觀調心,即楞伽云無間行,起信云一行三昧,故曰一心。以觀實相,於一切法,了無異相,故觀真如名無間行,又名一行也。滿萬二千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者,楞伽大慧問無間行,佛說修行者大方便,乃至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得離心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然意生身有三種。經云﹕云何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謂第三四五地,三昧樂正受,種種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理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釋曰﹕謂初登地,證平等真如,直至七地盡真如際,已捨藏識,故云自心種種寂靜。七識波浪不生,故云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已斷俱生我執,我執既斷,則境界無依,故云知自心現境界性非性,此乃定力所持,亦名力持身,故云三昧樂正受意生身,七地證此,而云三四五地,舉中以該初後也。今云一心求佛,正安住真如一心也。以七識既破,則根塵自泯,故云滿萬二千歲,住三昧中,真如圓明,普照一切,了無障礙,一切異類種種形色皆現三昧心中,如摩尼珠,隨緣顯現,故云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所謂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蓋言三昧中現也。前法師功德品,持此經者得六根清淨而已,未能現一切色身也。今喜見持經,以依所悟實相修行,入真如三昧,乃依行所成,故云一心求佛乃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故判此品已後為入佛知見,謂依解起行,行起解絕,乃得證入,故楞伽說三種意生身,正顯無間行實證之相,以此釋之,方見此經入佛知見之實證,而後六品非流通也。智者請深觀之。
◎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至)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此言喜見因得法利,以三昧力,研窮習氣之象也。謂聞實相妙法,故得三昧,今欲隨順真如實相,將為成佛真因,故空中雨華作供,即以真如三昧,熏變習氣,故雨香作供養也。以三昧乃真如氣分,故香價直娑婆。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至)過是已後其身乃盡。
此言喜見然身,正示破俱生我執之象也。上以神力運供,乃三昧無作妙力,此言然身,乃真如三昧,進破俱生我執之象,故言從三昧起也。以三昧熏變習氣,淨治根塵,故云服諸香滿千二百歲,熏變根身,故云香油塗身,已捨藏識垢染,故云天寶衣而自纏身,以全體真如,故灌諸香油,我執頓破,故云而自然身,藏識已捨,則八識圓明,恒沙無明皆成妙覺,故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歎也。是由精進一心,我執既破,妙契法身,故讚言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也。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故華香諸物及國城等供,皆所不及也。真如實證,妙絕忘言,故諸如來而各默然,以根塵既消,我執亦泯,故火然千二百歲其身乃盡。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至)供養於世尊為求無上慧。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至)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此言喜見然身得化生之益也。以染污既除我執已破,則證清淨真如,名白淨識。故轉生淨德王家,以由八地出真如三昧,所謂意生身也。故云結跏趺坐忽然化生,為父說偈,以敘前緣,乃具足六通宿命現前也。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者,謂佛見未忘,法執尚存也。以證實相真如,則一切世諦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故云因供佛故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陀羅尼云總持,真如之異稱也。以從八地出,當法師位,善能說法,故復聞法華經八百千萬億等偈,此正法執未忘也。將破此執,故云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白已即坐七寶之臺(至)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世尊猶故在世。
此敘喜見再覲本師之儀也。以我執既破,入法性空,故云上昇虛空,以將躋等覺,故云往到佛所,以本覺分顯,故云我曾供養今復親覲,而言世尊猶故在世,此正佛見未泯。雲門云﹕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不忘,己見猶存,坐在法身邊,是一。直饒誘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仔細檢默將來,有甚麼氣息,亦是病,此宗門法身二種病,前則教義所收,次為透法身句,則教所不攝也。今云破法執,正雲門第一種病,所謂微細法執,今云世尊猶故現在,正宗門法身見也。須破此執乃可入妙。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至)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此言喜見持經法利,妙契法身,堪續慧命,故日月淨明德佛,臨入涅槃,付囑大事也。言當入涅槃,以佛法囑累,而云及菩薩弟子并菩提法,及三千大千七寶世界給侍諸天等,并滅後舍利,一切齊付者,以所證菩提及眷屬莊嚴,正報依報及法身舍利等,皆因修妙法所成,一真實相,故齊付之,所謂全付家業也。言佛法,乃所說應機之法也。菩提法,乃道場所得法也。囑令起塔,意顯法身依持寂滅真境,故使慧命不斷也。既付囑已即入涅槃。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垂諸幡蓋懸諸寶鈴。
此言喜見受囑起塔,續佛慧命也。栴檀能清涼熱惱,以此為[卄/積]供佛而然之,所謂入法身寂滅清涼之境也。收取舍利八萬四千起如許塔者,一入法身寂滅,則八萬四千煩惱,一一皆化入寂滅真際矣。表剎莊嚴等,謂法身本具性德莊嚴也。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至)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此言喜見然臂,乃示破俱生法執之象也。言作是供養心猶未足者,謂所證未至極則,不以得少為足也。菩薩大弟子及天龍等,乃日月淨明德佛之所付囑者,以先然身未足為供,故今然臂,方為盡心,意顯俱生二執盡破,方為實證也。二就既破,則八萬四千煩惱,都歸寂滅之地,則向之七識執持根境諸法者亦俱歸寂滅矣。故云然臂供八萬四千舍利塔,七萬二千歲也。二執既破,則捐捨小乘頓入無上正覺,故無數求聲聞人,皆發菩提心,亦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也。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脩羅等(至)一切天人得未曾有。
此言諸菩薩天人八部等見其無臂而憂惱者,以其法愛難捨也。圓覺經云﹕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喜見誓言兩臂如故者,所謂但破其執,不破其法也。至若得佛,則無不具足,故如故也。以希有之事,故瑞以應之,此上敘藥王之往因也。
◎佛告宿王華菩薩(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此結昔證今也。故曰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即藥王菩薩是,其藥王捨身布施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者,謂種種我法二執也。始而法師品,歷言此經難持,繼而安樂行品,教以持經之方,然彼四行,但能遠彼強暴而不能化,繼而說常不輕,雖能化彼上慢,而未能忘佛見法見,於佛知見,難於證入,是皆俱生我法二執未能淨盡,難以妙契法身,故說藥王然身而得付囑,然臂而續慧命,意在進破二執,方盡持經之妙行,乃可入佛知見也。
◎宿王華若有發心(至)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此言欲得菩提,能然手足一指供養舍利,勝以國城妻子三千國土諸珍寶物而供養者,意顯能破少分微細法執,則能妙契法身,超勝有為功德也。是故持經妙行,重在自破煩惱所知二障也。
◎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至)其福最多。
此較持經一四句偈,其福超越七寶滿三千界供佛之功德者,以彼有相福田,難比法身無為功德也。以法身無為不墮諸數,故能超之。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至)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此廣顯妙法具有十種第一殊勝之德,所以超越三乘,乃以十種譬喻明之也。一深廣如海,諸水所不能及,所謂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二最高最上如須彌山,諸山所不能及。三照明長夜如月,眾星所不能及。四破暗如日,生盲亦蒙其益。五最尊上如轉輪王。六統攝一切,如帝釋天為三十三天中王,此經統諸佛之法義。七為三乘之依怙,如梵天王為眾生父。八為三乘之第一,如二乘於凡夫中為第一。九為諸經中為第一,如三乘中菩薩為第一。十為諸法中王,如佛為法王。以此十喻,通喻此經,於一大時教中為最上一乘之妙法,最為殊勝故也。上顯法勝,下顯功勝。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至)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此言妙法之勝能也。能救一切者,能拔眾生生死之苦也。能離苦惱,煩惱苦因,苦苦果也。饒益眾生,即充滿其願也。此三乃標其勝能,如清涼池下十二喻,別顯勝能也。此法華經下,法合上喻,總而言之,能令眾生離一切苦惱病痛,解一切生死之縛也。眾生苦痛縛著皆由無明感結,今佛知見一開智光現前,能破無明,則諸苦自滅,所謂如暗得燈也。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至)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此言得聞妙法,由有勝能,故書寫者功德無邊,供養功德無量也。
◎宿王華若有人聞(至)盡是女身後不復受。
此言若聞藥王一品亦得無量功德也。易卦乾坤,以乾為陽,坤為陰,故乾為男,坤為女,以乾剛坤柔也。此法華經,言佛性金剛種子堅固不壞,故女人持經入佛知見,亦永為般若真因,佛性種子歷劫不磨,所以不復更受女身也。
◎若如來滅後(至)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
此言女人能如法修行,所得利益,以較男之更勝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此佛說能念佛者即得往生,今惡世女人,能於此經所說修行,即得往生者,以入佛知見,頓破無明,頓斷煩惱,以心清淨,故佛土清淨,是為淨土之因也。然貪欲瞋恚愚癡憍慢嫉妒,乃女人之所最重者,今依經修行,一旦頓斷,不為所惱,故身得清淨,往生淨土宜矣。言後五百歲,佛滅度後,初五百年解脫堅固,二五百年禪定堅固,三五百年多聞堅固,四五百歲福德堅固,五五百年鬥諍堅固,今云後五百年,即鬥諍堅固之時,女人於此難持之時持之,所以得益最勝,女人如此其男可知。
◎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至)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此猶約女人持經生淨土者,而言功德也。無生法忍登地乃得,已證平等真如,已破妄見,故眼根清淨,已轉七識根塵,故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以諸佛法身應念現前,故遙見共讚。汝能於下至無有與汝等者,皆諸佛讚辭也。以非有為功德,故不能焚漂,以稱法界性,故說不能盡也。言破諸魔等者,諸魔,即五陰魔,生死軍,即死魔,餘怨敵,即煩惱魔。言能破悉摧,所謂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出三界,破魔網,故云能破能摧也。以得諸佛之慧命,故諸佛共護,以超越世間,故天人不如,以得一乘佛慧,故三乘之禪定不能與等,以三乘未得佛慧故也。故結之曰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此借女人以讚,故廣結其大益也。
◎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至)所得功德如上所說。
上言能依全經修行,此言但能隨喜藥王一品之利益也。能隨喜讚善,則舌根清淨,故口出青蓮華香,已悟色身即法身,故毛孔中出栴檀之香,而功德說不能盡也。羅什滅後,塔前湧青蓮華一枝,啟塔視之,華從舌根出,是譯妙法華經之驗也。
◎是故宿王華(至)病即消滅不老不死。
此以一品囑累宿王,意在持經以苦行為本也。後五百歲,閻浮提中魔強法弱之時,非苦行不能廣宣此經,非護持不能無障,故囑宿王無令諸魔得其便也。特囑宿王當以神力守護者,以此經是閻浮提人病之良藥,如天甘露,故云病即消滅,不老不死,以正經佛付囑地涌之眾,意在十方世界往返弘宣,而且以藥王專在娑婆尚不愜心,今以此品單付宿王,囑在南閻浮提廣宣流布者,況閻浮乃四洲之一耳。其境甚狹,其人甚惡,佛何獨重於此耶?然十方雖廣,實佛本心,以佛化娑婆,彼三洲不生,唯現閻浮,乃身教之地,人多弊惡,故獨囑之。意顯閻浮提人,與此經有緣,故為良藥,非此經不能攝化,非苦行不能弘宣,故獨以此品歸重也。
◎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至)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此囑宿王敬奉持經之人也。青蓮華,喻妙淨明心,粖香,喻微妙神通。言持經者已具此經,故以此散之,以見其人不久坐道場,破魔軍,說法度人,出生死海,固當恭敬如佛想也。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至)語言陀羅尼。
此言聞品得益也。以入佛知見深證實相,故達一切眾生語言,皆入法性,故得陀羅尼總持法門也。言藥王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則一切色皆是佛身,今云語言陀羅尼,則一切言音皆是法音,以八地菩薩出真如定,進至九地,當法師位,現身說法,此在七地,已具體而微,故為後位勝進相也。
◎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至)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此因說藥王本事苦行持經,皆已妙契法身,故多寶讚歎宿王華而問此事,利益眾生,故伸讚歎也。多寶出現,原為證明此經,意在得人以續慧命,故今讚歎藥王,次乃復召妙音,已得其人,則終會不再見矣。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