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成禪師
僧慧成。澧陽段氏子。為僧止十住寺。誦法華.大品二十餘卷。後隨方問道至廬 山。與天台顗禪師相見。因聞南嶽思大和尚即。往謁之。既見傾仰。欲學定業。思曰 。卿一生章疏之功。與吾炙手猶不及熱。虗喪功夫。惜哉。成即發憤燒棄章疏。以夜 達旦開眼坐禪。凡十五載。思又令入法華般舟道場消障三年。復示以正法。遂證解一 切眾生語言三昧。較閉目入觀開目便失者霄壤矣。思曰。智顗先發三昧。後證總持。 慧成及之。二子解行齊矣。成即詣荊州枝江建寺。道德所及不日而成。陳帝累召方至 。與受戒法而返。時將超化。乃講涅槃。忽智者自玉泉至。冥相符會。共談玄理良久 而逝(續高僧傳)。
終南超禪師
師名慧超。生丹陽沈氏。性溫而裕。自幼從釋。專課法華。遠聞光州思大禪師定 慧雙明。毗尼兼善。乃與智者虗心絜己摳衣請業。思曰。超之神府。得忍人也。及游 衡嶺。復與智者同塗誦經移歲。後隱終南。八載行道倍隆三慧。及大業承運。爰發詔 書延入禁中。大唐伊始。榮重京師。師自入道即誦蓮經五十餘年。萬有餘徧。洎寢疾 將終。召眾告曰。往返吾之常也。長生不忻。夕死不慼。第一義空。清淨智觀。是吾 凭杖。言已向西而逝。遺言令露屍松石以施禽獸。弟子依教停一月餘。顏色如生。還 累塔以窆之(續高僧傳)。
天竺觀法師
僧慧成。澧陽段氏子。為僧止十住寺。誦法華.大品二十餘卷。後隨方問道至廬 山。與天台顗禪師相見。因聞南嶽思大和尚即。往謁之。既見傾仰。欲學定業。思曰 。卿一生章疏之功。與吾炙手猶不及熱。虗喪功夫。惜哉。成即發憤燒棄章疏。以夜 達旦開眼坐禪。凡十五載。思又令入法華般舟道場消障三年。復示以正法。遂證解一 切眾生語言三昧。較閉目入觀開目便失者霄壤矣。思曰。智顗先發三昧。後證總持。 慧成及之。二子解行齊矣。成即詣荊州枝江建寺。道德所及不日而成。陳帝累召方至 。與受戒法而返。時將超化。乃講涅槃。忽智者自玉泉至。冥相符會。共談玄理良久 而逝(續高僧傳)。
終南超禪師
師名慧超。生丹陽沈氏。性溫而裕。自幼從釋。專課法華。遠聞光州思大禪師定 慧雙明。毗尼兼善。乃與智者虗心絜己摳衣請業。思曰。超之神府。得忍人也。及游 衡嶺。復與智者同塗誦經移歲。後隱終南。八載行道倍隆三慧。及大業承運。爰發詔 書延入禁中。大唐伊始。榮重京師。師自入道即誦蓮經五十餘年。萬有餘徧。洎寢疾 將終。召眾告曰。往返吾之常也。長生不忻。夕死不慼。第一義空。清淨智觀。是吾 凭杖。言已向西而逝。遺言令露屍松石以施禽獸。弟子依教停一月餘。顏色如生。還 累塔以窆之(續高僧傳)。
天竺觀法師
釋真觀。姓范。錢唐人。其母以誦藥師.觀音求嗣。得師。師少有節操。舌紫羅
紋。手現奇相。誦法華經。日終一卷。從師聽十誦律。超勝前標。忽夢人曰。汝有大根。何守小道。師遂學摩訶衍。質疑明難。搪揬玄門。時諺曰。錢唐有真觀。當天下
一半僧。師與智者年臘相齊。為法兄弟。高談寂照。金石相宜。後於靈隱山建南天竺 寺居焉。常講法華以為心要。受持讀誦躬自書弘。五種法師於斯乎在。每盥洗遺渧。 地不為濡。人皆異之。一日皐亭神請講法華。感神捨祠為寺。有司馬李子深請講涅槃 。至現病品。夢三人把旛告云。淨居天遣迎。續便臥疾。夢與智者同輦。翼佛還山。 覺而嘆曰。昔謂六十二應終。講法華力。更延一紀。今七十四。復致斯驗。生期畢矣 。乃啟手足曰。欲出生死。宜須持戒修定學慧。弘通正法。勿空過也。時聞空中妓樂 之聲。至于中夜加趺而寂。師即下天竺靈山寺開山始祖。行業神異。昔章安頂禪師手 撰別傳紀德。歲久弗存。今唯見之於續高僧傳。師冢塔猶在。慈雲式懺主甞重修之。 具載靈苑集。其略曰。師志在佛乘。道契惟極。出不順帝王公侯大勢所臨。處不為博 藝辨達大名所亂。軒軒然于世表。邈乎不可得而擬。今土門自開。一無遺物。又不知 全身。從多寶以證經乎。像佛隴以化往乎。謹作詩六首。永奉標識云。王侯曾不屈(師 隋主三勑問勞。秦王二延總府。皆辭疾不就)。箇是出家身。白骨已為土。清風猶凜人。冢 隳方事葺。寺廢亦重新。獨有不濡地。無人繼後塵(餘詩如集)。
章安總持禪師
師諱灌頂。總持。吳越王諡號。師生於章安吳氏。始在孩孺。三歲時便能隨母稱 三寶名。時共驚異。因立小字。名曰非凡。入道能日記萬言。玄儒竝務。稟承天台定 慧之法。繼祖克家。智者凡所說法。皆師記錄成文。晚止稱心精舍。長講法華。化流 囂俗。神用無方。時有法龍村人。去山三十里。染患將絕。其子奔來求救。師為轉法 華經。焚栴檀香。病者遙聞香氣即愈。樂安南嶺地曰安洲。碧樹清溪。人徑不通。師 往觀覽。留連不捨。乃發誓曰。若使斯地夷坦。吾當來此講法華經。曾未浹旬。白砂 徧涌。平如玉鏡。師償先志。乃往講焉。又甞於攝靜寺講涅槃經。值海宼劫掠。師撞 鐘就講。賊入。見兵旗耀日。持弓執戟人皆丈餘。因爾退散。師以貞觀六年於國清示 疾。無論醫療。而室有異香。告弟子曰。彌勒經說。佛入滅日香煙若雲。汝多燒香。 吾將去矣。言已而逝。時有智睎禪師。先貞觀元年入滅。臨行告言。吾生兜率。見智 者坐一寶座。行列有人。唯一座獨空。天曰。却後六年灌頂禪師升此說法。焚香驗意 。即慈氏降靈。計歲論期。審睎言不謬(孤山閒居編)。
天台璪禪師
沙門智璪。姓張氏。清沂人。年十七亡二親。染患至篤。知無生意。夜忽見月。 遂念月光菩薩。因而得差。深知三寶是我依憑。即往安靜寺出家。挺志高邁。言行俱 實。逖聞智者悟解超羣。遂抵台嶺伏膺受道。智者察其根器。乃遣行法華三昧。洎修 至二七。初夜坐禪。乃見一九頭龍從地涌出。上升虗空。明日白師。師曰此表九道眾 生聞法華經。將來之世破無明。入法性空耳。又甞於寶林寺要期法華三昧。啟修初夜。如有人來搖動戶扇。師問之。答曰。我來者燈耳。頻經數過。答問如前。寺有慧成禪師。聞其事而言曰。彼堂內從來有大惡鬼。今聞此聲。是必相害也。天曉扣戶問之 。見其猶在。甚喜。成因以報永陽王。王即遣數十兵吏執杖防護。師曰。命由業也。 豈在防護。謝而去之。至第二夜。鬼即入來徧打東西。於三七日恒爾為惱。師坦然無 懼。行法將訖。見一青衣童子稱讚善哉。言已不見。師德行兼全。為智者輔佐。凡九 迴朝現天子。善始令終。壽八十三而卒(續高僧傳)。
廬山志禪師 師會稽顧氏子。發蒙出家。師事天台智者。智者見其形神洒落。高放物表。取名 大志。誦法華經。索然閒靜。音聲清囀。聽者忘疲。後於盧山甘露峯行杜多行。有時 投身猛獸。彼皆避去。飡粒若盡。唯以餅果繼命而已。如是七載。禪誦不休。晚尸福 林寺。會大業中屏除佛教。慨大法陵遲。遂身著孝服於佛堂中慟哭三晝夜。誓捨形骸 伸明正教。即往東都上表曰。願陛下興隆三寶。貧道當然一臂於嵩嶽用報國恩。帝許 之。遂設大齋。七眾通集。師絕粮三日。登大棚中。布褁其臂。灌之以蠟。如炬然之 。光照巖岫。晃然大明。眾見苦行痛入心髓。而志形色不變。或誦經文。或讚佛德。 或為眾說法。聲聲不絕。燒已下棚。加趺入定。七日而卒。師留願文七十餘紙。意在 共諸眾生為善知識。見者感激于懷。無不墮淚(續高僧傳)。
荊州悅禪師
僧道悅。俗張姓。荊州人也。十二出家玉泉寺。器識沈邃。安貧苦節。長誦法華 以為德業。玉泉。智者創置。未有鐘磬。師於泉源得怪石一片。懸之。每誦經卷通輒 扣一下。聲韻清徹。聞者肅然。幽冥之徒屢有祥感。知而不傳。甞患水服急如鼓。一 夜誦經。水忽流注。洪瘇頓消。時朱粲為寇劫掠。唯悅守寺。賊令引路。師曰。僧非 引路人。浮幻形骸任從白刃。賊敬而恕之。時漢陽王請為戒師。以彩服賜之。悅不受 。王曰何不著絹帛耶。悅曰。蠶衣損命。乖忍辱之名。布服儉素。表慈悲之相。王曰 。仲由不恥夫子見稱。沙門慈忍固其然也(續高僧傳)。
天台越禪師
僧智越。生於南陽鄭氏。少有脫俗之志。父為求婚。方便求免。時岳陽殿下領荊 州。異其為人。遂為剪髮。後隨方問道至金陵。值智者闡化。潔己請業。深達禪要。 而又精持戒品。誦法華經萬有餘部。瓶水常滿。人皆異之。智者學徒雖眾。而越為上 首。臨海露山精舍。智者命越影響。二十年間恂恂善誘。尋於國清寢疾。右脇而化。 感山崩地動。道俗咸見聞(續高僧傳)。
錢唐觀法師
等觀。生于富陽孫氏。為僧已後。聞智者開法佛隴。遂往依承。專誦法華。兼能
講說。貞觀中赴餘杭法忍寺講。忽一夜見神人曰。吾錢唐臯亭祠神也。師甞經過廟庭。弟子巡游不值。今故特來求授戒法。師即為然香秉宣。至明日夜半。沐浴更淨。召慧法師說三觀義。乃曰。此吾親承智者口授。言已加趺面西。稱彼佛名及天台智者尊 號。奄然命終(靈瑞集)。
梁朝滿法師
羅什法師於長安譯法華經二十八品。長安宮人請講提婆達多品。此品淹留在內。 江東所傳止得二十一品。梁有滿法師。講經一百徧。於長沙燒身奉法。仍以此品安持 品之前。彼自私安。未聞天下。陳有南岳思大禪師。次此品在寶塔之後。晚以正法華 勘之。甚相應。今則四凟混和。見長安舊本。故知二師深得經意(法華文句)。
廬山莊法師
比丘法莊。淮南人。十歲出家。為廬山遠公弟子。性率素止。苦行標名。誦法華 經自為恒業。常於靜夜。隣者每聞師房前有兵仗羽衛之聲。豈無故而然哉(續靈瑞集)。
後周命法師
師慧命。姓郭氏。晉陽人。道親物疎。州閭贊重。十五誦法華經。兩旬之間終始 通利。尋事剃落。專修法華懺法。以周天和三年仲冬五日面西加趺正坐。覩佛來迎。 合掌而寂。合眾同夢天人下地。幢旛映日。又有聞奇樂異香。稱讚善哉之者(續高僧傳)。
天台明法師
師舊名法京。姓朱。會稽人。年少聚沙為塔。蒿艾為殿。合掌稱佛。忽遇乞食僧 勸之曰。汝可往天台山出家。彼有初依菩薩說法化世。兒即奔往。便侍智者為弟子。 智者笑曰。宿願力故。今得相遇。於是曉夕左右伏膺無懈。師因教誦法華經一部。兼 修懺法。後隨侍智者入廬山。即於陶侃瑞像閣內要制法華三昧。俄見一僧云。汝法名 未勝。應改為普明。則照了三世矣。自是從改為號。晚旋歸國清。所居之房乏水。師 想念。石上忽流泉。又甞鑄丈六盧舍那像。感異人施金而隱。一時於赤城松林中現身 高數十丈。章安頂禪師親見之。仰觀師之作用。豈聊爾之人乎(續靈瑞集)。
河陰邃法師
僧曇邃。不詳氏族。出家止河陰白馬寺。蔬食布衣。日誦正法華經十卷。兼通旨 為眾講說。忽夜夢一人扣戶云。欲請法師九旬講經。邃不允。固請乃赴。似覺未覺。 忽見身在白馬塢神祠中。弟子一人亦預。自是每日密往。餘無知者。一日寺僧過祠下 。偶見兩高座。邃居北座。弟子居南。頗聞講說之聲。又聞異香馥郁。道俗相傳。咸 稱神異。夏竟。神施白馬一疋。白羊五頭。絹五十疋。以充講嚫。師呪願。受之而去 。後不知所終(梁高僧傳)。
成都生寺主 僧生。蜀郡[郫-卑+((白-日+田)/廾)]人。俗袁氏。少為僧。以苦行聞成都守宋豐。
請主三賢寺。誦法華經。又習禪定。甞於山中誦經。忽有一虎來蹲于前。徹章乃去。 後誦習次。常見四神人左右侍衛。年雖垂老。行業彌堅。洎感疾。即付囑門人。趺坐 而化(梁高僧傳)。
高昌國緒師
高昌僧法緒。德行嚴峻。飯蔬飲水。後入蜀居劉師冢間行頭陀行。虎兕見而不傷 。常處石室。誦法華.維摩.光明三經。忽於一夏在石室中左脇命終。七日不壞。香 氣襲人。每夕放光照徹數里。鄉人異之。即於屍上為起冢塔。晉時人也(續高僧傳)。
會稽義法師
法義師。俗姓竺。十三歲入道。專勤梵行。誦正法華經。住瓦官寺。後遷會稽寶 山精舍。咸和二年染疾。誦習無虧。夜夢一僧為出腸胃洗滌垢穢洗已。還納腹中。夢 覺疾即痊愈。晉帝甞宣至禁中。從受五戒。供奉殷厚。至大和年。不疾而化。勑市新 亭崗起塔安窆。今中興寺是也(靈瑞集)。
羌地達上人
晉隆安中。僧慧達於山北隴掘甘草時。羌人饑荒。捕人而食。達為所獲。寘之柵 中。擇肥者先食。達懼甚。一心稱觀音名。誦普門品。人取盡。唯達與一小兒在。命 祇一日耳。達終夜持念不捨。至旦忽一虎自艸中逃出。咆吼震山。諸羌畏走。虎乃齧 柵作穴而去。達與小兒奔走得免(台宗別行義疏)。
吳興曠法師 法師竺法曠。俗臯氏。寓居吳興。志操高卓。戒行淵深。本師寢疾。曠為祈誠禮 懺。凡七晝夜。因感五色光明照室。其病即差。後止於潛青山石室。每言法華為會三 之旨。無量壽為淨土之因。常吟詠二部。有眾則講。平居則誦。謝安為吳興守。特往 展敬。晉簡文帝召至。命齋懺以遣妖星。晚遷禹穴昌原寺。為百姓拯救危苦。莫不效 驗。有人常見師行坐間。每有鬼神數十輩衛於前後。享年七十六。常侍顧愷作傳紀德 (續高僧傳)。
長沙亡名僧
西晉建興二年。長沙縣西一百餘里。有青蓮華兩本。生於陸地。道俗爭觀。因掘其地一丈二尺。得一瓦棺。而蓮出於棺之壞處。劉棺視之。有髑髏栓索。其蓮根生于齒頰間。時有說者曰。昔有僧。不知名氏。誦蓮經十萬部。不疾而化。遺言使衣帋服以瓦為棺。此其是矣。今驛亭故基建寺。號曰蓮華者是也(見洪覺範文字禪集)。
古亡名二僧
范陽王侯寺僧。失其名。誦法華經為常業。初死。權殮隄下。後改葬。骸骨竝杇
。唯舌不壞。又雍州有僧亦誦法華。隱白鹿山。感一童子供給。及終。置屍巖下。餘骸竝枯。其舌如故(出三寶感通錄)。冀州羽法師
僧法羽。冀州人。年十五操志出家。為慧始弟子。始戒行精嚴。修頭陀行。羽挺 拔勇猛。深達師道。因誦法華經。誓欲仰軌藥王燒身供養大乘。時偽秦晉王姚緒鎮蒲 坂。羽以事白王。王曰。入道多方。何必殞命。不敢固違。幸願三思。羽誓志既重。 即服香油。以布纏體。灌以油蠟。誦藥王品。即以火自燎。道俗競觀。咸生悲悼(梁高 僧傳)。
臨川紹法師
慧紹。不知出處。孩孺時母哺魚肉即吐。自是不茹葷。八歲出家為僧。通法華經 。苦行標節。後隨師僧要止臨川招提寺。常念佛恩之重。誓欲捨身以報。乃雇人斫薪 。於東山石室積高一丈。中開一龕。即還寺告師。師諫不從。於是剋日就山建八關齋 會。闔境雲奔盈滿山谷。至夜。紹自行香。執燭然薪入龕而坐。誦藥王捨身品。火沿 至額猶聞經聲。大眾忽見一星大如斗直下火中。俄而升天。咸謂天宮迎接之瑞。紹甞 謂同學曰。吾燒身處當生梧桐木。切莫伐之。其後三日果爾而生。道俗異之。宋元嘉 念八年也(梁高僧傳)。
廬山慶法師
僧慧慶。廣陵人。宋元嘉中居廬山。學通經律。精嚴戒行。遇夜誦法華.維摩等 經。每聞暗中有彈指讚歎之聲。甞於小雷遇風。船將沈。慶一志誦經以求安濟。船在 浪中覺有扶挽之者。倐忽到岸。自是誦習至老不倦(法苑珠林)。
廣陵冏法師
僧道冏。姓馬。扶風人。棄家禮道懿為師。師病。遣冏等四人至霍山采鍾乳。入 穴數里。跨木渡水。三人溺死。火炬又盡。冏素誦法華經。念觀音號。有頃。見一光 如螢。追之得出。又甞與同學四人南游上京。方夜乘冰渡河。中流冰破。同學莫能濟 。冏唯憑誦念。忽然脚下如有一物載之。復見赤光引前。遂達于南澗寺。又一夜入定 。適見四人御一寶車請冏乘之。冏登車。忽見身在本州沈家橋側。路側有一人坐胡牀 指揮眾人曰。向者只令知師住處而已。何屈遠來耶。當速送還。既歸寺。眾皆不知師 之往返。時宋元嘉中也(梁高僧傳)。
臨緇明法師
宋建初中有僧普明。少出家。性純素。常蔬食布衣。以法華.維摩為日課。誦時 有別衣別座。未甞混雜。每誦至勸發品。即見普賢乘象前立。誦維摩時即聞空中有倡 樂之聲。鄉人王道真妻病革。請師持呪。方入門。病者悶絕。忽見一物如狸。長數尺 。從狗竇出。其病即愈。又甞行水旁。有巫者云。神明見明法師悉皆奔走(梁高僧傳)。
越州慧法師
沙門法慧。生于夏侯氏。自成童。有卓識。及剪青螺。言行益峻。宋大明年東游 禹穴。歸老天柱峰。課誦法華終身匪懈。受用清淡。蔬食布衣而已。常居一閣。不涉 人間者三十餘年。王侯稅駕無復得見。唯周顒以信解兼深特與相接。時有慕德瞻禮者 。或因顒次得一見之(梁高僧傳)。
京師侯法師
僧侯。俗龔氏。世為西凉人。宋孝建中至京師。凡法華.維摩及金光明經。率二 日通一徧。如是者殆六十餘年不輟。後於京城後崗闢一石室為禪誦之所。一日感微恙 。索湯盥漱整肅容儀合掌而卒。年八十九。師自十八歲至于捨命。日影小蹉即空齋而 過(梁高僧傳)。
京師進法師
師名慧進。吳興姚氏子。少為人游俠。年四十乃省。因出家止京師高座寺。專修 梵行。唯味淡薄。誓誦蓮經。用心勞苦執卷即病。因發心造法華經一百部以懺往過。 於是日收施利。造經既足病亦隨差。後倍諷持。迴諸福業願生西方。一日忽聞空中言 曰。如汝所願。必得往生。至齊永明三年無疾而化。壽八十五(梁高僧傳)。
京師果法師
僧慧果。豫州人。幼不葷茹。止京師瓦官寺。誦法華等經。甞於廁中見一鬼致敬 云。昔作維那。小不如法。墮噉糞鬼中。某甞有錢三千。埋柹樹下。法師慈悲。願取 之為植福。師即告眾取錢。為造法華經一部以悼之。後忽夢此鬼謝曰。已得改報。大 勝前日。宋泰始中也(梁高僧傳)。
廬山瑜法師
師諱僧瑜。俗姓周。吳興人也。弱冠出家。行業純備。於廬山南建招提寺以居之 。常持蓮經。未甞少替。一日謂友人曰。結累三塗情形故也。情將盡矣形亦宜捐。藥 王之轍獨何遠哉。遂積柴為龕。設齋辭眾。是日雲雨交零。乃發誓曰。若我捨身無悔 。天當晴朗。不然即霶霈矣。言已雨果霽。至夜入龕。合掌趺坐。誦藥王本事。火燄 至體。其坐自若。眾見紫氣騰空經日不散。時年四十四。即宋孝建二年六月三日也。 過後十四日。瑜之舊房忽生雙桐樹。枝葉豐茂貫壞直聳。識者以為娑羅雙樹。剋炳泥 洹之道。瑜之庶幾。故見斯瑞。因號雙桐沙門。吳郡張辯為平南長史。親見其事。為 之贊曰。悠悠玄機。茫茫至道。出生入死。孰為至寶(其一)。自昔藥王。殊化絕倫。往 聞其說。今睹斯人(其二)。英英沙門。慧定心固。凝神紫氣。表跡雙樹(其三)。其德可 樂。其操可貴。文之作矣。式颺髣髴(其四) (梁高僧傳)。
鐘山益法師師名慧益。廣陵人。出家壽春。後憩竹林寺。氣節卓越。精誦法華。誓願焚身作
真法供。凡在見聞毀讚尤多。初絕粒食酥油。後斷酥油服香丸。雖四大綿薄而精神警 正。宋孝武深加敬異。遣使諫止。不從。以大明七年佛生日於鐘山南置鑊辦油。乃詣 闕辭帝。帝見改容。師再三囑以佛法而退。帝親駕見臨。時四眾奔集。師乃入鑊。纏 以吉貝。灌之以油。將欲發火。帝復止之。益確固不從。且曰。微軀賤命何足介聖意 。願乞度二十人出家。為佛法助。勑許之。益執燭自然。合掌誦藥王品。火至眉睫猶 聞其聲。眾見悲慟響震山谷。帝忽聞空中笳管之聲。異香芬馥盡日方還。是夜帝又夢 益振錫而至。復囑以佛法。翌日帝設大會。度二十人。勑於燒所建藥王寺云(梁高僧傳) 。
法華臺宗法師
僧法宗。臨海人。幼好游獵。甞於剡川射中孕鹿。忽墮胎生子。母猶銜箭舐子。 宗悔曰。貪生愛子。有識皆同。遂摧弓折矢。斷髮為僧。分衛自資。日唯一食。六時 禮佛以懺往愆。常吟詠法華.維摩二經。響聞四方。士女從受歸戒凡三千餘人。開拓 所住以為精舍。因誦為目。曰法華臺(梁高僧傳)。
廬山登法師
僧登師者。止匡廬大林寺。通誦法華。晝夜不息。一日忽見空中有一銀殿漸下于 房。忽變成金殿。師遂入殿。坐起經行如是三載。晉安王聞之。累詔奉迎。因暫下山 。王與四眾嚴持香華從師乞戒。登曰。白日喧雜。心多散亂。當於清夜受之。至夜正 說戒相三歸依時。師之口吻忽放光明。徧照大眾。眾見光明競拜喧閧。師即不語。光 便收斂。師云。本欲受戒。那得見光喧閧。光現但是受戒祥瑞。未是得戒正緣。今更 從初。大眾默然。師又說法。還復放光。眾又喧閧。因而且止。明日再來。師即辭別 歸山。所現金殿還復如故。一日忽謂同人曰。今登金殿。不復迴也。即於是日倐然超 化(靈瑞集)。
餘杭志禪師
東晉時有僧法志。結菴餘杭山。誦法華經。朝夕不懈。有雉巢于菴之側。每聞誦 經聲則翔集于座傍。若侍立聽受狀。如是者七年。一日憔悴。師撫之曰。汝雖羽族而 能聽經。苟脫業軀必生人道。明旦遽殞。師即瘞之。及夜方假寐。夢童子再拜曰。我 即雉也。因聽師誦經得脫羽類。今生于山前王氏家為男子。右腋猶有雉毳。見可驗也 。僧詰朝至其家。問之果然。王氏一日設齋。志方踵門。此子遽然曰我和尚來也。舉 眾異之。擕以示志。志撫之曰。此我雉兒耳。遂解衣周視。其腋下果有雉毳三莖。至 七歲宜聽出家。父母唯之。至時入山。十六落髮。以腋有毳。命名曇翼。授與蓮經。 不遺一字。志師歸寂。翼即為此山第二祖矣。